專利名稱: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備發(fā)出含有紫外線光的光源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
背景技術:
一直以來,眾所周知控制其波長成分發(fā)出紫外線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例如,參照特開2005-328734號公報)。該裝置中,控制紫外線包含UV-B區(qū)域(波長為280 340nm的區(qū)域)的波長成分,UV-C區(qū)域(波長為100 280nm的區(qū)域)的波長成分大致為 零。通過該控制,能夠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 長,對這些植物病害起到防除的效果。但是,在特開2005-328734號公報的技術中,難以可靠地抑制上述病害的絲狀真 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另外,在植物的病害抵抗性誘導方面,難以可靠地誘導。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現(xiàn)有問題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能夠可靠地抑制灰霉病、 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能夠對植物可靠地誘導病害抵 抗性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是包括發(fā)出含紫外線光的光源的 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疊加照射含有大致280 340nm波長成 分的UV-B、和含有大致100 280nm波長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 UV-C0通過這樣的構成,與現(xiàn)有相比,由于還對植物照射大致255 280nm波長區(qū)域的紫 外線,所以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 系成長,并且,能夠更加可靠地誘導植物的病害抵抗性。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的構成圖;圖2為作為上述照明裝置所使用的日曬用燈的光譜分布圖;圖3為表示上述照明裝置的光源的另一配置示例圖;圖4為表示上述照明裝置的光源的再一配置示例圖;圖5為表示以上述照明裝置發(fā)出的光照射時植物的受害株率以及葉焦率的圖;圖6為作為上述光源使用的熒光燈的部分截面圖;圖7為本發(fā)明實施例三提供的防治植物病害用照明裝置的構成圖;圖8為表示以上述照明裝置發(fā)出的光照射時植物的受害株率以及葉焦率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參照圖1至圖6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進行說明。該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以下,稱為照明裝置),是用于在完全封閉型植物苗生產 系統(tǒng)、農用塑料大棚或玻璃溫室等的設施栽培,或者露地栽培等方面,防治蔬菜、花卉育苗 時產生的由灰霉病、菌核病、番茄輪紋病、白星病、白粉病、霜霉病、炭疽病等絲狀真菌(霉) 所引起的植物病害的裝置。圖1表示本發(fā)明實施例一提供的照明裝置1的構成。該照明裝置1包括發(fā)出含紫 外線的光的光源2,和對從該光源2發(fā)出的光進行波長控制的濾光器3 (第一濾光器)。透 過該濾光器3的光照射在植物P上。光源2對植物P疊加照射含有大致280 340nm波長 成分的UV-B和含有大致100 280nm波長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 的UV-C。另外,照明裝置1包括控制部4,該控制部4控制光源2,使光源2發(fā)出的UV-B和 UV-C照到植物P處的總光量,對植物P來說在適量的50 μ ff/cm2以下。光源2由例如由如圖2所示的光譜分布的日曬用燈(三共電氣株式會社,產品編 號GL20E)等的熒光燈構成。同一圖中的虛線表示UV-C、UV-B、波長為大致340 380nm 的UV-A以及波長在大致380nm以上的可見光各自的波長區(qū)域。該日曬用燈發(fā)出除去大致 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少量UV-C和UV-B0另外,光源2可以由含大量波長為大致255 380nm的紫外線成分的水銀燈、金屬 鹵化物燈(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制,Skybeam),在紫外線區(qū)域有連續(xù)發(fā)光光譜的氙氣燈 等HID燈(High IntensityDischarged lamp,高壓氣體放電燈)構成。光源2只要是發(fā)出 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和UV-B的光源就可以,不做特別限定。濾光器3以玻璃、樹脂等為材料,其構造幾乎不使光源2發(fā)出的光中的UV-A透過。 因此,照射植物P的光被濾光器3除去其大致340 380nm波長成分,使該波長成分大致為 0。用光通量比較多、含大致300 400nm的紫外線區(qū)域波長成分較多的金屬鹵化物燈(松 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制,Skybeam)、氙氣燈等作為光源2時,濾光器3是有效的??刂撇?由點亮光源2的點燈電路和控制該點燈電路可對光源2進行電氣調光控 制的微型電子計算機構成。控制部4的構成并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利用形成在光源2的 燈上的涂膜、真空鍍膜,或濾光器3,或者它們的組合,控制UV-B和UV-C各自的光量。此時, 期望控制成UV-C的光量比UV-B的少。為了從植物P上方照射光,光源2和濾光器3的位置基本是在植物P的上方位置, 但不限于此。在植物P種植栽培得比較密時,若光源2僅在植物P的上方,由于植物P影子 的影響,附近的植物P的側部和下部照不到充足的光,植物P的側部和下部有可能會比其他 部分容易生病。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如圖3所示,最好除植物P的上方之外,在植物P的 側方和下方也設置光源2和濾光器3。以下,將位于植物P上方、側方和下方,照射其上部、 側部和下部的光源2分別稱為上部光源2a、側部光源2b、下部光源2c。上部光源2a、側部 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由控制部4統(tǒng)一或獨立控制,使每個光源從該光源發(fā)出的UV-B和 UV-C照到植物P處的總光量都在50 μ W/cm2以下。另外,在同一圖中,僅圖示了 2個側部光 源2b、l個下部光源2c,但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的個數(shù)不限于此,分別既可以為多個 也可以為單個。在沿著壟F種植多株植物P時,如圖4所示,最好分別設置多個上部光源2a、側部 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上部光源2a沿壟F以規(guī)定間隔設置,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 與壟F大致平行,即與植物P的列大致平行地幾近連續(xù)設置。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由例如用圓筒等覆蓋實施防水加工的熒光燈構成,與壟F大致平行地排列設置。側部光源 2b和下部光源2c也可以由空心光導方式的照明器具、光纖或細長形狀的EL器具等光源構 成。這樣,由于上部光源2a、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排列設置,因此,即使植物P種植在 這些各自的光照范圍之外時,植物P的側部和下部也能可靠地照射到光。從光源2到植物P的光照射時間,例如,由計時器(未圖示)等控制。根據(jù)計時器計時的時間,對電源2供電或斷電,控制點亮光源2。另外,可以調節(jié)光源2的配光和光量以 符合植物P的生長發(fā)育。例如,在初期生長發(fā)育階段,植物P還沒太生長發(fā)育,在植物P還 小時,通過熄滅上部光源2a,同時點亮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進一步調整側部光源2b 和下部光源2c的安裝角度等,來抑制配光的分布,減少照射到植物P的光的光量。隨著植 物P長大,通過還點亮上部光源2a,同時調整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的安裝角度等,擴 大配光,增多照射到植物P的光的光量。另外,側部光源2b和下部光源2c的配光和光量的 調整方法并不限于上述例子,在上部光源2a的光量少時、植物P需要比較多的光時,即使在 初期生長發(fā)育階段也可以點亮上部光源2a。照明裝置1為了更可靠地實現(xiàn)植物病害的防治效果,最好設置在例如,能夠從太 陽光線中除去UV-A的農用塑料大棚、玻璃溫室(以下稱為溫室)內。在上述溫室內使用照 明裝置1時,不只照明裝置1對植物P照射的光,連太陽射向植物P的光,也被除去UV-A,因 此,能夠更有效地防治絲狀真菌。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和UV-B,在其強度較強時,可能對例如眼睛、 皮膚等造成傷害。因此,最好在溫室內設置遮光板、人體感應傳感器開關,使它們和照明裝 置1電連接,控制配光使光源2的光照射不到作業(yè)者,僅在作業(yè)者不在時點亮光源2。通過 這樣的控制,能夠謀求確保溫室內作業(yè)者的安全。圖5表示使用農藥時,利用現(xiàn)有照明裝置進行光照射時和利用本實施例照明裝置 1進行光照射時植物的受害株率和葉焦率。在該試驗中,各試驗區(qū)的株數(shù)約為100株,試驗 作物為草莓。受害株率是用各區(qū)的受害株數(shù)除以各區(qū)的試驗株數(shù)所得到的值,葉焦率是用 各區(qū)的葉焦株數(shù)除以各區(qū)的試驗株數(shù)所得到的值。以常規(guī)方法使用農藥時,受害株率為5 20%,葉焦率為0%。并且,如利用現(xiàn)有 照明裝置進行光照射時那樣,對試驗作物僅照射UV-B時,受害株率為5 10%,葉焦率為 0%。與此相對,像本實施例這樣對試驗作物照射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和 UV-B時,受害株率變得比現(xiàn)有技術少,為0 3%,另外,葉焦率為10 60%。如上述實驗結果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與現(xiàn)有照明裝置相比,由于還對植物照射大 致255 280nm波長區(qū)域的紫外線,因此,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灰霉病、白粉病、霜霉病、炭 疽病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且能夠更加可靠地誘導植物的病害抵抗性。另外, 由于照射到植物處的UV-C和UV-B的總光量在50yW/cm2以下,所以能夠對植物適量照射 UV-C 禾口 UV-B0進一步地,在本實施例中,由于照射到植物的紫外線中促進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 的UV-A區(qū)域波長成分大致為0,因此,能夠更有效地抑制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 抑制植物病害的傳播,最終能夠增加作物的產量。另外,含UV-A的光有誘蟲效果,通過除去 UV-A能夠抑制誘蟲效果,減低害蟲引起的受害。另外,光源2由熒光燈2構成時,不設置濾光器3,如圖6所示,涂布在熒光燈的熒光管內側的熒光體21,可以有產生UV-C區(qū)域中大致255nm以下波長部分和UV-A區(qū)域(波 長為大致340 380nm的區(qū)域)波長成分大致為0的光的特性。該熒光燈,通過放電放出 電子,通過水銀原子獲取其電子的能量發(fā)出紫外線,該紫外線被熒光體21吸收,熒光體21 發(fā)出上述的光。另外,不對光源2作特別限定,也可以用發(fā)出含紫外線光的常用燈構成。此時,作 為濾光器3,用可透過由燈發(fā)出的光中含有大致280 340nm波長成分的UV-B、和含有大致 100 280nm波長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的濾光器(第二濾 光器)。因此,大致255nm以下波長的光被除去。用光通量比較多、含比較多大致255nm以 下的紫外線區(qū)域波長成分的金屬鹵化物燈(松下電器產業(yè)株式會社制,Skybeam)、氙氣燈 等作為光源2時,該濾光器3是有效的。接著,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二提供的照明裝置進行說明。省略本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 置1的圖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照明裝置1與實施例一的構成相比,不同點在于濾光器3還除 去光源2發(fā)出的光中大致380nm以上波長區(qū)域的可見光。光源2如上述圖2所示,作為發(fā)出 大致280 340nm波長成分的紫外線(UV-B)的光源時,還會發(fā)出波長在大致380以上的可 見光區(qū)域的光,波長為大致550nm附近的可見光有較高的誘蟲性。因此,在本實施例中,因 為通過濾光器3將大致380nm以上波長成分大致變?yōu)?,所以,與實施例一相比,能夠進一步 抑制誘蟲性。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也與實施例一同樣地,能夠可靠地抑制灰霉病、白粉病、 霜霉病、炭疽病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且能夠更加可靠地誘導植物的病害抵抗 性,還能夠對植物進行UV-C和UV-B的適量照射。接著,參照圖7和圖8對本發(fā)明實施例三進行說明。圖7表示本實施例提供的照明 裝置1的構成。在同一圖中,與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相同的構成部件標注為同一符號。照 明裝置1與實施例一或實施例二的構成相比,不同點在于進一步包括檢測植物P附近照度 的照度傳感器5,控制部4根據(jù)照度傳感器5輸出的檢測信號控制點亮光源2。照度傳感器5配置在植物P附近,在檢測出規(guī)定閾值以上光量的可見光時向控制 部4輸出檢測信號??刂撇?基于該檢測信號控制點亮電源2,僅在照度傳感器5檢測可見 光時,從光源2發(fā)出紫外線。另外,照明裝置1包括發(fā)出白光等人工光的光源,其可以在用 照度傳感器5檢測出該光源發(fā)出的光和自然光中的任一個時,對植物P同時進行紫外線和 可見光的照射,不僅白天,夜間也進行紫外線照射。圖8表示利用本實施例照明裝置1進行光照射時植物的受害株率和葉焦率。該實 驗的條件與上述實施例一的說明中所描述的實驗相同。像本實施例這樣,對試驗作物照射 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和UV-B以及可見光時,受害株率為0 3%,葉焦率 與實施例一提供的照明裝置1相比大幅減少,為0 0. 5%。如上述實驗結果所示,在本實施例中,與實施例一提供的照明裝置1相比,由于能 在植物P接受含自然光的可見光的照射時進行紫外線照射,因此,能夠抑制由單獨照射紫 外線所引起的植物的生長發(fā)育阻礙。另外,在本實施例中,也能夠起到與實施例一或實施例 二相同的效果。另外,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的構成,能夠根據(jù)使用目的進行各種各樣的變 形。例如,通過照度傳感器5和計時器的合用,或者僅用計時器,可以與照射含自然光的可 見光的情況相匹配地進行紫外線照射。
本申請基于日本國專利申請2007-186021,其內容通過引用上述專利申請的說明 書和附圖結合在本申請中。另外,本申請發(fā)明充分記載了參照附圖的實施例,但可進行各種各樣的變更或變 形,對掌握本領域公知常識的人員來說是顯而易見的。因此,這樣的變更和變形不超過本申 請發(fā)明的范圍,應解釋 為涵蓋在本申請發(fā)明的范圍內。
權利要求
一種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包括發(fā)出含紫外線的光的光源;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疊加照射含有大致280~340nm波長成分的UV-B和含有大致100~280nm波長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檢測植物附近 照度的照度傳感器;所述光源在所述照度傳感器檢測可見光時點亮。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所 述控制部控制所述光源,使所述光源發(fā)出的照到植物處的UV-B和UV-C的總光量在50 μ W/ cm2以下。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進行所述光源 發(fā)出的光的波長控制的第一濾光器;所述第一濾光器從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中,將含有大致340 380nm波長成分的UV-A去除。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濾光器從 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中,將大致380nm以上的波長成分的可見光去除。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由發(fā)出所 述UV-B和UV-C的熒光燈、水銀燈、金屬鹵化物燈、氙氣燈中的至少一個構成。
7.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包括發(fā)出 含紫外線的光的燈;透過含有大致280 340nm波長成分的UV-B和含有大致100 280nm 波長成分的UV-C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的第二濾光器。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設置在 照明對象植物的上方、側方以及下方。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部,所述控 制部控制所述光源,使所述光源發(fā)出的光中照到植物處的UV-B和UV-C的總光量在50 μ W/ cm2以下。
全文摘要
一種植物病害防治用照明裝置(1)包括發(fā)出含紫外線的光的光源(2)。所述光源(2)對植物(P)疊加照射含有大致280~340nm波長成分的UV-B和大致100~280nm波長成分中除去大致255nm以下波長成分的UV-C。通過這樣的UV-C以及UV-B對植物(P)照射,能夠更加可靠地抑制上述病害等絲狀真菌的孢子形成、菌系成長,且能夠更加可靠地誘導植物(P)的病害抵抗性。
文檔編號A01G7/00GK101808500SQ20088002305
公開日2010年8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7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7月17日
發(fā)明者倉光修, 山田真, 石渡正紀 申請人:松下電工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