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深耕扶壟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一種農業(yè)機械,確切的講是一種深耕扶壟裝置。
背景技術:
對于大田耕作以及規(guī)范整理作業(yè),現(xiàn)在已經(jīng)有很多合適的機械
在使用,例如本設計人研究的中國專利200620082709.1, 一種具有滅茬扶壟裝置的旋刨耕地機。就是為了解決深耕后扶壟起壟的需要而設計的,但是,該機只能在普遍深耕的大田里進行扶壟起壟,適合一般作物的栽培。而對于很多作物來講,普遍深耕是沒有意義的,例如黃煙的栽培。需要在壟上栽植,在壟溝內行走進行大田的其他作業(yè),而深耕過的壟溝比較松軟,不適合行走,同時,在此要求條件下,普遍深耕也要消耗更多的能源和耕地的時間。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本實用新型的設計人做了認真地研究,提出了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是為了克服目前深耕機起壟扶壟作業(yè)中存在的需要普遍深耕,不能進一步的有選擇性的精細深耕作業(yè)的問題而提出來的。幾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目的是提供一種深耕扶壟裝置。
3本實用新型的技術解決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該深耕扶壟裝置,
具有一個機架[1]和裝置在機架[1]前部的旋耕刀軸[8]及其上的旋耕刀[5]和裝置在機架[1]上的深耕刀傳動臂[2]以及其上的深耕刀[3],在機架[1]的后部具有一個扶壟器掛架[4],在該扶壟器掛架[4]上具有兩個扶壟器[6]。兩個扶壟器[6]的前部的深耕刀[3]相對于機架[1]的中心線[10]均勻分布,且臨近中心線[10]的深耕刀[3]遠離中心線[IO]。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的技術效果是通過旋耕刀和深耕刀的空間位置結構的組合,將需要耕作的土地分段深耕和簡單旋耕,并且在深耕后的位置用扶壟器隨即起壟,實現(xiàn)大田的隴上深耕耕作并起壟和壟溝不深耕的精細耕作模式。提高大田工作效率和農田精細耕作標準。較過去的全部深耕然后再單獨扶壟提高作業(yè)效率30%-35%,降低動力消耗80%-120%。
附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實施例的后視圖,附圖2是附圖1的俯視圖。在附圖中的序號描述為1、機架,2、深耕刀傳動臂,3、深耕刀,4、扶壟器掛架,5、旋耕刀,6、扶壟器,7、壟,8、旋耕刀軸,9、壟溝,10、機架中心線。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中給出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和使用進行詳細說明。參照附圖,該裝置主要具有一個機架[l]和裝置在機架[1]前部的旋耕刀軸[8]及其上的旋耕刀[5]和裝置在機架[1]上的深耕刀傳動臂[2]以及其上的深耕刀[3],在機架[1]的后部具有一個扶壟器掛架[4],在該扶壟器掛架[4]上具有兩個扶壟器[6]。兩個扶壟器[6]的前部的深耕刀[3]之間的距離不均勻布置,臨近中心線[10]的深耕刀[3]之間的距離大于遠離中心線的深耕刀之間的距離。即深耕刀的排列結構布局在垂直于機架前進的方向(即機架[l]的中心線[IO]),是不均勻排列的,這從附圖2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以來。這樣,深耕部分基本是扶壟起壟的部分,而壟溝部分則不進行深耕,而只通過旋耕刀清除表面雜草。這樣,實現(xiàn)了整塊土地的深耕與不深耕的比較精確的耕作,節(jié)約了動力,降低消耗。而且,經(jīng)過扶壟、起壟后形成壟[7],這部分不深耕的地表面形成比較堅實的壟溝[9],適合農民在大田的各個階段的作業(yè)要求。本實用新型的裝置特別適合于黃煙、中藥材、高檔蔬菜等具有較髙經(jīng)濟價值的作物。
權利要求1、一種深耕扶壟裝置,具有一個機架[1]和裝置在機架[1]前部的旋耕刀軸[8]及其上的旋耕刀[5]和裝置在機架[1]上的深耕刀傳動臂[2]以及其上的深耕刀[3],其特征在于在機架[1]的后部具有一個扶壟器掛架[4],在該扶壟器掛架[4]上具有兩個扶壟器[6]。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深耕扶壟裝置,其特征在于所 說的兩個扶壟器[6]的前部的深耕刀[3]之間的距離不均勻布置,臨近 中心線[10]的深耕刀[3]之間的距離大于遠離中心線的深耕刀之間的 距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深耕扶壟裝置,具有一個機架[1]和裝置在機架[1]前部的旋耕刀軸[8]及其上的旋耕刀[5]和裝置在機架[1]上的深耕刀傳動臂[2]以及其上的深耕刀[3],其特征在于在機架[1]的后部具有一個扶壟器掛架[4],在該扶壟器掛架[4]上具有兩個扶壟器[6]。其優(yōu)點是通過旋耕刀和深耕刀的空間位置結構的組合,將需要耕作的土地分段深耕和簡單旋耕,并且在深耕后的位置用扶壟器隨即起壟,實現(xiàn)大田的隴上深耕耕作并起壟和壟溝不深耕的精細耕作模式。提高大田工作效率和農田精細耕作標準。較過去的全部深耕然后再單獨扶壟提高作業(yè)效率30%-35%,降低動力消耗80%-120%。
文檔編號A01B49/02GK201383920SQ2009200197
公開日2010年1月20日 申請日期2009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建 周, 張景田, 楊致和, 王兆群 申請人:楊致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