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大豆點播機,尤其涉及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 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
技術(shù)背景
目前有許多大豆點播機,其機構(gòu)復(fù)雜,使用人員使用起來很不方 便,施肥效果不理想、壟頂三行苗帶不規(guī)范、不清晰。 發(fā)明內(nèi)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大豆壟上雙行施肥、高清晰三行 精量播種同步完成的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
本實用新型由如下技術(shù)方案實施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 點播機,其包括牽引架,在所述牽引架后端連接的主橫梁,在所述主 橫梁上方安裝的種肥箱,在所述主橫梁下方安裝的地輪,且所述地輪 置于兩側(cè)順梁下方,在所述順梁尾部安裝的犁勾,在所述主橫梁底部 設(shè)有兩套所述播種播肥機構(gòu);播種后壟即成型,施肥均衡,三條苗帶
清晰、單株分布合理。
所述播種播肥機構(gòu)包括主支架、壟頂刮土伊、雙盤播肥開溝器、 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排種體、分種器、兩邊行播種開溝器、圓盤覆
土器、鎮(zhèn)壓輪;所述主支架固定在所述主橫梁的底部;
在所述主支架上安裝有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壟頂刮土鏟、上下可調(diào)的 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所述排種體、所述分種器、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所述圓盤覆
土器、所述鎮(zhèn)壓輪;
所述壟頂刮土鏟置于所述主支架前端,所述壟頂刮土鏟的后面安 裝有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的后面安裝有所述中 間行播種開溝桿尺,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壟頂刮土鏟調(diào)至理想的高度,刮 去壟頂?shù)母赏翆?,給后面的播肥、播種部件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作業(yè)平面, 同時也給后面的作業(yè)部件的作業(yè)通透性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在所述排種體的前端安裝有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所述中間 行播種開溝桿尺的兩條護土板延伸到所述排種體下方;所述排種體的 后端與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的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連接;所述 兩邊行播種開溝器的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位于所述排種體兩側(cè);這樣 通過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和兩個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可在所述 排種體下方形成三條深度一至的排種溝。
所述排種體上端與所述種肥箱的種子箱連通,在所述排種體下端 連接有所述分種器;所述排種體的后面安裝有所述圓盤覆土器;所述 圓盤覆土器的后面安裝有鎮(zhèn)壓輪。
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包括有桿尺,三角鐵腳和所述護土板, 在所述桿尺下端為一段前尖后齊的所述三角鐵腳,所述三角鐵腳兩側(cè) 設(shè)有兩條所述護土板。
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包括有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兩 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 連接桿的下端向前彎曲,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的下端連接有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兩端分別安 裝有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所述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的前端為前開
口,后端為后開口,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前開口寬度為18-20cm,所 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后開口寬度為26-28cm。
所述分種器包括有設(shè)在中間的漏斗型分種管和設(shè)在所述排種體 兩邊的斜叉型分種管,所述漏斗型分種管置于所述護土板內(nèi)側(cè),所述 斜叉型分種管置于兩個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內(nèi)側(cè)。所述分種器下口分 別對準(zhǔn)三個相應(yīng)的排種溝,所述排種體內(nèi)排出的種子落入瞬間形成的 排種溝內(nèi),種子落入后兩邊有夾土,避免了種子落地后的滾動和跳躍, 形成理想的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效果。
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包括兩個播肥開溝盤,播肥開溝器連接桿, 短軸,兩個肥料導(dǎo)向片,兩個播肥管插頭,其中所述短軸兩端分別設(shè) 有所述播肥開溝盤,所述播肥開溝器連接桿的一端與所述短軸連接, 另一端與所述主支架連接,兩個所述播肥管插頭固定連接于所述短軸 上,兩個所述肥料導(dǎo)向片分別與所述短軸和所述播肥管插頭下端連 接,兩個所述播肥開溝盤的前端為前開口,后端為后開口,所述播肥 開溝盤前開口寬度為6-9cm,所述播肥開溝盤后開口寬度為16-19cm。
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本實用新型的點播機完全適宜"大豆壟上三 行窄溝密植栽培技術(shù)"的農(nóng)藝要求,能夠?qū)崿F(xiàn)大豆壟上雙行施肥、高 清晰三行精量播種同步完成。本實用新型能夠合理加大苗帶寬度,有 效減少壟溝寬度,達到作物對土地營養(yǎng)面積合理有效利用,相對不同 程度的改善作物的生態(tài)因子,改善水、肥、氣、熱、光等作物生態(tài)因子利用率,有效達到改善作物個體發(fā)育條件和合理增加群體數(shù)量效 果,實現(xiàn)高產(chǎn)高效的目的。
圖1為雙盤一尺式大豆壟頂三行精量點播機主視圖2為雙盤一尺式大豆壟頂三行精量點播機俯視圖3為雙盤一尺式大豆壟頂三行精量點播機側(cè)視圖4為播種播肥機構(gòu)的主視圖5為播種播肥機構(gòu)的俯視圖6為播種播肥機構(gòu)的側(cè)視圖7為壟頂刮土鏟主視圖8為壟頂刮土鏟俯視圖9為壟頂刮土鏟側(cè)視圖10為雙盤播肥開溝器主視圖11為雙盤播肥開溝器俯視圖12為圖11的A-A剖面示意圖13為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主視圖14為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俯視圖15為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側(cè)視圖16為兩邊行播種開溝器結(jié)構(gòu)示意圖17為圖16的B-B剖面示意圖18為分種器主視圖19為分種器俯視圖;圖20為分種器側(cè)視牽引架l、主橫梁2、種肥箱3、播種播肥機構(gòu)4、順梁5、地輪 6、犁勾7、主支架8、壟頂刮土鏟9、雙盤播肥開溝器IO、中間行播 種開溝桿尺ll、排種體12、分種器13、兩邊行播種開溝器14、圓盤 覆土器15、鎮(zhèn)壓輪16、播肥管插頭17、肥料導(dǎo)向片18、三角鐵腳 19、護土板20、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21、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 軸22、邊行播種開溝盤23、漏斗型分種管24、斜叉型分種管25、覆 土圓盤26、桿尺27、邊行播種開溝盤前開口 28、邊行播種開溝盤后 開口29、播肥開溝盤30,播肥開溝器連接桿31,短軸32,播肥開溝 盤前開口33、播肥開溝盤后開口34。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l:如圖l、圖2、圖3、圖4、圖5、圖6、圖7、圖8、 圖9、圖10、圖ll、圖12、圖13、圖14、圖15、圖16、圖17、圖 18、圖19、圖20所示,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包括牽 引架1,在牽引架1后端連接的主橫梁2,在主橫梁2上方安裝的種 肥箱3,在主橫梁2下方安裝的地輪6,且地輪6置于兩側(cè)順梁5下 方,在順梁5尾部安裝的犁勾7,在主橫梁2底部設(shè)有兩套播種播肥 機構(gòu)4;播種后壟即成型,施肥均衡,三條苗帶清晰、單株分布合理。
播種播肥機構(gòu)4包括主支架8、上下可調(diào)的壟頂刮土鏟9、雙盤 播肥開溝器IO、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ll、排種體12、分種器13、兩 邊行播種開溝器14、圓盤覆土器15、鎮(zhèn)壓輪16,主支架8固定在主 橫梁2的底部;在主支架8上安裝有上下可調(diào)的壟頂刮土鏟9、上下可調(diào)的雙盤 播肥開溝器IO、上下可調(diào)的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ll、排種體12、分 種器13、上下可調(diào)的兩邊行播種開溝器14、圓盤覆土器15、鎮(zhèn)壓輪 16,
壟頂刮土鏟9置于主支架8前端,壟頂刮土鏟9的后面安裝有雙 盤播肥開溝器10,雙盤播肥開溝器10的后面安裝有中間行播種開溝 桿尺11,上下可調(diào)的壟頂刮土鏟9調(diào)至理想的高度,刮去壟頂?shù)母?土層,給后面的播肥、播種部件創(chuàng)造一個理想的作業(yè)平面,同時也給 后面的作業(yè)部件的作業(yè)通透性創(chuàng)造了必要的條件。
在排種體12的前端安裝有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11;中間行播種 開溝桿尺11的兩條護土板20延伸到排種體12下方;排種體12的后 端與兩邊行播種開溝器14的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21連接;兩邊 行播種開溝器14的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23位于排種體12兩側(cè);這 樣通過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11和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23可在排種體 12下方形成三條深度一至的排種溝。
排種體12上端與種肥箱3的種子箱連通,在排種體12下端連接 有分種器13;排種體12的后面安裝有圓盤覆土器15;圓盤覆土器 15的后面安裝有鎮(zhèn)壓輪16。
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11包括有桿尺27,三角鐵腳19和護土板 20,在桿尺27下端為一段前尖后齊的三角鐵腳19,三角鐵腳19兩 側(cè)設(shè)有兩條護土板20。
兩邊行播種開溝器14包括有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21、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22、邊行播種開溝盤23,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 桿21的下端向前彎曲,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21的下端連接有兩 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22,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22兩端分別安裝有 邊行播種開溝盤23,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23的前端為前開口 28,后 端為后開口 29,邊行播種開溝盤前開口 28寬度為18-20cm,邊行播 種開溝盤后開口 29寬度為26-28cm。
分種器13包括有設(shè)在中間的漏斗型分種管24和設(shè)在排種體12 兩邊的斜叉型分種管25,漏斗型分種管24置于護土板20內(nèi)側(cè),斜 叉型分種管25置于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23內(nèi)側(cè)。分種器13下口分 別對準(zhǔn)三個相應(yīng)的排種溝,排種體12內(nèi)排出的種子落入瞬間形成的 排種溝內(nèi),種子落入后兩邊有夾土,避免了種子落地后的滾動和跳躍, 形成理想的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效果。
雙盤播肥開溝器10包括兩個播肥開溝盤30,播肥開溝器連接桿 31,短軸32,兩個肥料導(dǎo)向片18,兩個播肥管插頭17,其中短軸32 兩端分別設(shè)有播肥開溝盤30,播肥開溝器連接桿31的一端與短軸32 連接,另一端與主支架8連接,兩個播肥管插頭17固定連接于短軸 32上,兩個肥料導(dǎo)向片18分別與短軸32和播肥管插頭17下端連接, 兩個播肥開溝盤30的前端為前開口 33,后端為后開口 34,播肥開溝 盤前開口 33寬度為6-9cm,播肥開溝盤后開口 34寬度為16-19cm。
圓盤覆土器15包括兩個相對應(yīng)的覆土圓盤26,兩個覆土圓盤26 的前端為前開口,后端為后開口,圓盤覆土器前開口寬度為46cm, 圓盤覆土器后開口寬度為27cm。
權(quán)利要求1、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其包括牽引架,在所述牽引架后端連接的主橫梁,在所述主橫梁上方安裝的種肥箱,在所述主橫梁下方安裝的地輪,且所述地輪置于兩側(cè)順梁下方,在所述順梁尾部安裝的犁勾,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主橫梁底部設(shè)有兩套所述播種播肥機構(gòu);所述播種播肥機構(gòu)包括主支架、壟頂刮土鏟、雙盤播肥開溝器、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排種體、分種器、兩邊行播種開溝器、圓盤覆土器、鎮(zhèn)壓輪;所述主支架固定在所述主橫梁的底部;在所述主支架上安裝有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壟頂刮土鏟、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所述排種體、所述分種器、上下可調(diào)的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所述圓盤覆土器、所述鎮(zhèn)壓輪;所述壟頂刮土鏟置于所述主支架前端,所述壟頂刮土鏟的后面安裝有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的后面安裝有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在所述排種體的前端安裝有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的兩條護土板延伸到所述排種體下方;所述排種體的后端與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的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連接;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的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位于所述排種體兩側(cè);所述排種體上端與所述種肥箱的種子箱連通,在所述排種體下端連接有所述分種器;所述排種體的后面安裝有所述圓盤覆土器;所述圓盤覆土器的后面安裝有鎮(zhèn)壓輪。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 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間行播種開溝桿尺包括有桿尺,三角鐵腳 和所述護土板,在所述桿尺下端為一段前尖后齊的所述三角鐵腳,所 述三角鐵腳兩側(cè)設(shè)有兩條所述護土板。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包括有所述兩邊行播種開 溝器連接桿、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所述兩 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桿的下端向前彎曲,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連接 桿的下端連接有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橫軸,所述兩邊行播種開溝器 橫軸兩端分別安裝有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所述兩個邊行播種開溝盤 的前端為前開口,后端為后開口,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前開口寬度為18-20cm,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后開口寬度為26-28cm。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 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種器包括有設(shè)在中間的漏斗型分種管和設(shè) 在所述排種體兩邊的斜叉型分種管,所述漏斗型分種管置于所述護土 板內(nèi)側(cè),所述斜叉型分種管置于兩個所述邊行播種開溝盤內(nèi)側(cè)。
5、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 播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雙盤播肥開溝器包括兩個播肥開溝盤,播肥 開溝器連接桿,短軸,兩個肥料導(dǎo)向片,兩個播肥管插頭,其中所述 短軸兩端分別設(shè)有所述播肥開溝盤,所述播肥開溝器連接桿的一端與 所述短軸連接,另一端與所述主支架連接,兩個所述播肥管插頭固定連接于所述短軸上,兩個所述肥料導(dǎo)向片分別與所述短軸和所述播肥 管插頭下端連接,兩個所述播肥開溝盤的前端為前開口,后端為后開口,所述播肥開溝盤前開口寬度為6-9cm,所述播肥開溝盤后開口寬 度為16-19c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雙盤一尺式大豆壟上三行精量點播機,其包括牽引架,在牽引架后端連接的主橫梁,在主橫梁上方安裝的種肥箱,在主橫梁底部設(shè)有兩套播種播肥機構(gòu),在主橫梁兩側(cè)順梁下方安裝的地輪,在順梁尾部安裝的犁勾,其能夠合理加大苗帶寬度,有效減少壟溝寬度,達到作物對土地營養(yǎng)面積合理有效利用,相對不同程度的改善作物的生態(tài)因子,改善水、肥、氣、熱、光等作物生態(tài)因子利用率,有效達到改善作物個體發(fā)育條件和合理增加群體數(shù)量效果,實現(xiàn)高產(chǎn)高效的目的。
文檔編號A01C7/06GK201398297SQ20092015103
公開日2010年2月10日 申請日期2009年4月3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9年4月30日
發(fā)明者盧亞東, 德 孟, 張志信, 李洪斌, 王貴平, 秦世寶, 軍 郭, 陳佐政, 陳寶和, 馬日亮 申請人:陳寶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