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農(nóng)業(yè)技術(shù)領(lǐng)域,用于水稻高產(chǎn)節(jié)水灌溉,具體涉及一種水稻全生育期 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
背景技術(shù):
目前大面積水稻生產(chǎn)的灌溉模式,大多采用“大水漫灌”的方式。這種灌溉方式不 僅造成了水資源嚴重浪費,灌溉水利用率降低,每立方米生產(chǎn)稻谷不足1kg。在另一方面, 一些地方灌漿期斷水過早,嚴重降低了結(jié)實率、千粒重、稻米的碾磨品質(zhì)(出糙率、精米率 和整精米率)和外觀品質(zhì)(堊白度增加)。為節(jié)約水資源,近年來各地推廣濕潤灌溉、控制 灌溉、調(diào)虧灌溉、覆蓋旱種等水稻節(jié)水灌溉技術(shù)。這些節(jié)水灌溉技術(shù)一般以土壤外觀形態(tài)作 指標。這些指標難以精確定量。一些地方以灌水深度、地下水位埋深、土壤含水量、田間持 水量的百分率等來衡量土壤水分并作為灌溉的指標[朱庭蕓等,1990 ;王熹等,2004]。用上 述方法指導(dǎo)灌溉,至少有兩點不足之處一是這些指標測定速度慢或精度差(如酒精燃土 法等),難以監(jiān)測瞬時的土壤水分狀況,而土壤水分的變化活躍,因而測定的精確度難以保 證。上述節(jié)水灌溉技術(shù)雖然顯著增加了水分利用效率(彭世彰等,2006;汪強等,2007),但 產(chǎn)量因土壤落干程度難以控制而沒有顯著提高甚至減產(chǎn)(Tabbal et al. ,2002 ;Belder et al.,2004 ;Tuong et al.,2005 ;Zhang et al.,2009)。對比文獻汪強,樊小林,Klaus D,Sattemacher B. 2007.華南地區(qū)覆蓋旱種水稻節(jié)水及其水 分利用效率研究.灌溉排水學(xué)報,26 (4) 89-92 ;Tabbal DF, Bouman BAM, Bhuiyan Si, Sibayan EB, Sattar MA. 2002. On-farm strategies for reducing water input in irrigated rice :case studies in the Philippines. Agricultural Water Management,56 93-112 ;Belder P, Bouman BAM, Cabangon R,Guoan L, Quilang EJP,Li Y, Spiertz JHJ, Tuong TP.2004. Effect ofwater-saving irrigation on rice yield and water use in typical lowland conditions in Asia. Agricultural WaterManagement,65 193-210 ;Tuong TP, Bouman BAM, Mortimer M. 2005. More rice, less water-integrated approaches for increasingwater productivity in irrigated rice-based systems in Asia. Plant Production Science, 8 :231_241 ;朱庭蕓,秦琦,劉志珂.1990.水稻優(yōu)化灌溉制度的土壤水分調(diào)節(jié).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 學(xué)報,21(1) 23 28 ;王熹,陶龍興,黃效林,閔紹楷,程式華.2004.灌溉稻田水稻旱作技術(shù)要素及產(chǎn)量 形成·中國農(nóng)業(yè)科學(xué),37 (04) :502-509。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
3法。本發(fā)明是一種協(xié)同提高產(chǎn)量、品質(zhì)和水分利用效率的灌溉方法,其原理是根據(jù) 水稻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協(xié)調(diào)形成的需水規(guī)律,用土壤水勢按生育期確定灌溉指標,進行全生育期 輕-干濕交替灌溉(“淺-輕-干”高效灌溉),即移栽返青期淺水層,分蘗末期輕擱田,其 余時期輕干-濕交替灌溉,使水分供應(yīng)與水稻高產(chǎn)優(yōu)質(zhì)形成的水分需求相一致,如表1所
7J\ O本發(fā)明所采用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粳稻全生育期輕干_濕交替灌溉方法(1)從移栽至返青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 3cm。(2)返青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 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如此循 環(huán)。(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 拔節(jié),進行排水擱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_20kPa并保 持1個葉齡期,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 3cm。(4)拔節(jié)后一周 二次枝梗分化期初(倒3葉開始抽出),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 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 土壤水勢為-IOkPa ;如此循環(huán)。(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葉抽出期) 出穗后10天,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 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 壤水勢為_5kPa,如此循環(huán)。(6)從抽穗后11天 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 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如此 循環(huán)。(7)抽穗后45天至收獲,田間不灌水,土壤落干。本發(fā)明還公開了秈稻品種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具體是(1)從移栽至返青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 3cm ;(2)返青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 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如此 循環(huán)。(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 拔節(jié),進行排水擱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_25kPa并保 持1個葉齡期,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 3cm。(4)拔節(jié)后一周 二次枝梗分化期初(倒3葉開始抽出),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 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 土壤水勢為_15kPa ;如此循環(huán)。(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葉抽出期) 出穗后10天,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 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 土壤水勢為-IOkPa,如此循環(huán)。(6)從抽穗后11天 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 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如此
4循環(huán)。(7)抽穗后45天至收獲,田間不灌水,土壤落干。本發(fā)明中所說的水勢采用土壤水分張力計測定,可以在田間安裝張力計(SP-11 型負壓式土壤濕度計,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儀器設(shè)備研制中心制造)監(jiān)測土壤水勢。張 力計埋設(shè)深度為25cm。本方法將土壤水分能量概念_ 土壤水勢應(yīng)用于水稻精確灌溉技術(shù),并用土壤水分 張力計測定土壤水勢,以此指導(dǎo)灌溉。其優(yōu)點是①提供了便捷、精確的測定土壤水分的方 法,提高了與土壤水分有關(guān)的農(nóng)藝試驗研究的準確性和精度;②受土壤類型的局限性小, 不論是砂土還是粘土,只要土壤水勢一樣,植物根對土壤水分的有效性就一樣。例如,當砂 土、壤土和粘土 3種土壤的水勢同為-0. 02MPa(-20kPa)時,盡管3種土壤的含水量差異很 大,分別為3. 5%、33%和47%,但葉片的水勢基本相同,分別為0. 86士0. 06,0. 87士0. 08和 0.85士0.06(表1)。表明當土壤水勢相同時,生長在不同類型土壤的植物對土壤水分吸收 的有效性相同,因而用土壤水勢作為灌溉指標,可克服因土壤類型不同而含水量不同的局 限性,具有普遍的指導(dǎo)意義;③使灌溉技術(shù)數(shù)量化、指標化和實用化;④可用統(tǒng)一尺度來研 究分析土壤植物大氣連續(xù)體中水的運行及其相互關(guān)系,因而可深入研究水稻生產(chǎn)中的有關(guān) 水分生理問題。表1不同土壤質(zhì)地的土壤水勢、土壤含水量和葉片水勢
1)平均數(shù)士標準差(η = 6).
圖1是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實施例一(一)張力計矯正與安裝張力計矯正與安裝參照“SP-11型負壓式土壤濕度計”說明書(中科院南京土壤研 究所儀器設(shè)備研制中心提供),方法如下1、儀器除氣(1)將自來水煮沸20分鐘后,放置冷卻備用。(2)開啟集氣管的蓋子和橡皮塞,并將儀器傾斜,用塑料瓶徐徐注入經(jīng)煮沸后冷卻
5的無氣水,直到加滿為止,儀器直立10-20分鐘(不要加塞子),讓水把陶土管濕潤,并見水 從陶土頭表面滴出。(3)再將儀器注滿無氣水,用干布或吸水性能好的紙從陶土頭表面吸水(或在注 水口處塞入一個插有注射針頭的橡皮器,用注射器進行抽氣,抽氣時注意針尖必需穿過橡 皮塞并伸入儀器內(nèi)部。同時用左手頂住橡皮塞,不讓其松動漏氣)。此時,可以看到真空表 的指針,指向40kPa左右,并有氣泡從真空表內(nèi)逸出,逐漸聚集在集氣管中。緩緩撥去塞子, 讓真空表指針緩慢退回零位。繼續(xù)將儀器注滿無氣水,仍用上述方法進行抽氣。這樣重復(fù) 3-4次,真空表內(nèi)的空氣即可除去大部份。(4)將儀器注滿無氣水,加上塞子,加以密封,并將儀器直立,讓陶土管在空氣中蒸 發(fā),約二小時后,即可見真空表的指針指向40kPa或更高。此時從陶土管、真空表塑料管及 集氣管中會有埋藏的氣泡逸出,同時,輕輕敲打儀器,使氣泡集中到集氣管中。(5)將陶土管浸入無氣水中,此時,可見真空表指針回零,打開蓋子和塞子,重新注 滿無氣水,加上塞子和蓋子,再讓陶土管在空氣中蒸發(fā)。此時,真空表的指針可升至50KPa 或更高。同時,輕輕敲打儀器,收集逸出的空氣。(6)按以上步驟進行2—3次,每進行一次之后真空表的指針可升得更高,直到指 針達到SOKPa時將陶土管浸入無氣水中,真空指針轉(zhuǎn)動回零。打開塞子,注滿水,塞好塞子 及蓋子,將陶土管浸在無氣水中備用。2、零位校正儀器密封后,真空表至測點(陶土頭中部)間存在一個靜水壓力值,如作精確測 量,此靜水壓力差應(yīng)予以消除,這就需要進行零位校正。校正方法儀器灌水后即在空氣中蒸發(fā),使負壓升至20kPa左右時,將陶土管的一 半浸入水中,靜候真空表指針緩緩回零,直到不動。此時的讀數(shù)即為儀器的零位校正值。測 量值減去零位校正值就是測點的土壤吸力。3、現(xiàn)場安裝在水稻移栽后的14 18天,土壤落干后2天(田間無水層且土壤沉著),在離田 埂1米處水稻的行距中間,以一直徑相當于陶土管的鉆孔器開孔到30cm深度(以陶土頭中 心計算,離土表25cm),倒入少許泥漿,垂直插入儀器,使陶土管與土壤緊密接觸,然后將周 圍填土搗實(切勿踩實)。每塊田或每15畝裝1支張力計。4、數(shù)據(jù)采集儀器安裝好24小時之后,于每天上午11 12點觀察張力計,當張力計數(shù)值達到 灌溉設(shè)定值時,即需灌溉上水。注意張力計的讀數(shù)值實際為土壤水勢負值即=IOkPa(張 力計)=-IOkPa(土壤水勢)。5、定期檢查(1)儀器在使用過程中,必須定期檢查集氣管中的空氣容量,如果空氣容量超過集 氣管容積的一半,必須重新補滿水,補水時不要拔出儀器,也不要搖動儀器,只要擰開蓋子, 緩緩打開橡皮塞,用無氣水灌滿。若在操作過程中,陶土管與原來接觸的土壤松動,應(yīng)在附 近重新打孔,重新安裝。(2)每隔15天,往張力計塑料瓶中補充經(jīng)煮沸后冷卻的自來水(無氣水)。( 二)灌溉方法
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如圖1所示圖1中(N-n)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用張力計監(jiān)測土壤水勢。各生育期達到上述 指標即灌2-3cm淺層水,穗數(shù)型粳稻品種取上限值,秈稻品種取下限值。本實施例中以粳稻和秈稻為例1、粳稻品種(以中粳稻揚輻粳8號為例)(1)從移栽至返青(移栽后7 10天)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 3cm。(2)返青(移栽后7 10天)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移栽后25天左右),進 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灌水-落干-灌水-落干)。(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移栽后25天) 拔節(jié)(移栽后32天右),進行排水擱 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_20kPa并保持1個葉齡期(5 6天),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 3cm (落干-灌水)。(4)拔節(jié)后一周(移栽后38天) 二次枝梗分化期初(倒3葉開始抽出,移栽后 50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 灌水層2 3cm (灌水-落干-灌水)。(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葉抽出期,移栽后51天) 抽穗后10天,進行間隙 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灌水-落干-灌水-落干-灌水-落干)。(6)從抽穗后11天 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 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灌 水-落干-灌水-落干)。2、秈稻品種(以中秈稻揚稻6號為例)(1)從移栽至返青(移栽后7 10天)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 3cm。(2)返青(移栽后7 10天)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移栽后25天左右),進行 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5kPa (灌水-落干-灌水-落干)。(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移栽后25天) 拔節(jié)(移栽后32天右),進行排水擱 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_25kPa并保持1個葉齡期(5 6天),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 3cm (落干-灌水)。(4)拔節(jié)后一周(移栽后38天) 二次枝梗分化期初(倒3葉開始抽出,移栽后 50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田間 灌水層2 3cm (灌水-落干-灌水)。(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倒3葉抽出期,移栽后51天) 抽穗后10天,進行間隙 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灌水-落干-灌水-落干-灌水-落干)。(6)從抽穗后11天 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自 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田間灌水層2 3cm —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灌水-落干-灌水-落干)。(7)抽穗后45天至收獲,田間不灌水,土壤落干。(三)其它栽培技術(shù)1、機插秧技術(shù)技術(shù)要點⑴精播勻播、軟盤旱育秧。每盤播干谷100克、秧大田比1 80 ;⑵ 秧齡控制在20天內(nèi),栽足基本苗,株行距30cmX 11. 7cm,每畝1. 6 1. 8萬穴,每穴3_4苗 左右,每畝基本苗7 8萬。2、麥秸稈全量還田技術(shù)技術(shù)要點收割機收割麥子時將秸稈切碎并均勻鋪撒在田里,上水后用拖拉機將 秸稈旋入土中,耱平后用插秧機插秧。3、施肥技術(shù)技術(shù)要點全生育期施用氮肥(純氮)240kg/ha,按基肥(移栽前1天)分蘗肥 (栽后7天)穗肥(枝梗分化期)=5 1 4施用;移栽前(基肥)施磷肥(P2O5)SOkg/ ha;施用鉀肥(K2O) 120kg/ha,分基肥(75kg/ha)和穗肥(45kg/ha)兩次施用。4、病蟲害防治根據(jù)水稻病蟲害區(qū)域性預(yù)測預(yù)報,使用低毒、低殘留、高效、安全、環(huán)保型化學(xué)農(nóng)藥 與生物農(nóng)藥。(四)對比實驗分別于2007-2009年在揚州、連云港用粳稻品種和秈稻品種進行灌溉方法對比試 驗。對照為常規(guī)灌溉方法,即生育中期進行排水擱田,其余時間田間保持水層。水稻全生育 期輕干_濕交替灌溉方法與對照的比較,兩者除灌溉方法不同外,其余栽培措施,如育秧、 栽插密度、施肥時期和施肥量、病蟲害防治等完全一致。結(jié)果表明,與對照相比,水稻全生育 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的產(chǎn)量增加了 10.5%,灌溉水降低了 30.2%,灌溉水利用效率提 高了 59.2%。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還提高了稻米的出糙率、精米率和整精 米率,減少了堊白度(表3-4)。表3全生育期輕_干濕交替灌溉技術(shù)對產(chǎn)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響 對照目前生產(chǎn)上常用的灌溉方法生育中期擱田,其余時間田間保持水層。WUE 灌溉水利用效率=產(chǎn)量/灌溉水。*,# 分別表示與對照相比,在P = 0. 05和P = 0. 01水平上差異顯著。對照與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兩者除灌溉方法不同外,其余栽 培措施相同。表4全生育期輕_干濕交替灌溉技術(shù)對稻米加工品質(zhì)和外觀品質(zhì)的影響 對照目前生產(chǎn)上常用的灌溉方法生育中期擱田,其余時間田間保持水層。WUE 灌溉水利用效率=產(chǎn)量/灌溉水。*,# 分別表示與對照相比,在P = 0. 05和P = 0. 01水平上差異顯著。對照與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的栽培管理技術(shù),兩者除灌溉方法不同外,其余栽 培措施相同。
10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粳稻全生育期輕干 濕交替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驟是(1)從移栽至返青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3cm;(2)返青~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5kPa;再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5kPa;如此循環(huán);(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拔節(jié),進行排水擱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 20kPa并保持1個葉齡期,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3cm;(4)拔節(jié)后一周~二次枝梗分化期初,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10kPa;再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10kPa;如此循環(huán);(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出穗后10天,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5kPa;再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5kPa,如此循環(huán);(6)從抽穗后11天~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10kPa;再田間灌水層2~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 10kPa,如此循環(huán);(7)抽穗后45天至收獲,田間不灌水,土壤落干。
2.一種秈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其特征在于,其步驟是(1)從移栽至返青建立淺水層,田間保持水層2 3cm;(2)返青 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落 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再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 ;如此 循環(huán);(3)有效分蘗臨界葉齡期 拔節(jié),進行排水擱田,擱田至土壤水勢為_25kPa并保持1個 葉齡期,然后再灌水,田間灌水層2 3cm ;(4)拔節(jié)后一周 二次枝梗分化期初,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 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再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 如此循環(huán);(5)從二次枝梗分化期 出穗后10天,進行間隙濕潤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 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IOkPa,再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 為-IOkPa,如此循環(huán);(6)從抽穗后11天 抽穗后45天,進行干濕交替灌溉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 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 ;再田間灌水層2 3cm,然后自然落干至土壤水勢為_15kPa,如 此循環(huán);(7)抽穗后45天至收獲,田間不灌水,土壤落干。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屬于農(nóng)業(yè)技術(shù)領(lǐng)域,用于水稻高產(chǎn)節(jié)水灌溉,具體涉及一種水稻全生育期輕干-濕交替灌溉方法。該方法是用張力計監(jiān)測土壤水勢,各生育期達到水勢指標即灌2-3cm淺層水。本發(fā)明方法能提高與土壤水分有關(guān)的農(nóng)藝試驗研究的準確性和精度;受土壤類型的局限性小,使灌溉技術(shù)數(shù)量化、指標化和實用化;可用統(tǒng)一尺度來研究分析土壤植物大氣連續(xù)體中水的運行及其相互關(guān)系,因而可深入研究水稻生產(chǎn)中的有關(guān)水分生理問題。
文檔編號A01G16/00GK101911905SQ201010248508
公開日2010年12月15日 申請日期2010年8月4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8月4日
發(fā)明者劉立軍, 楊建昌, 王志琴 申請人:揚州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