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來對白術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栽植方式為下列之一或二種以上任意組合:間種、套種、輪種。本發(fā)明采用生態(tài)種植的方法,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實行有計劃的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來防治白術土傳病害,解決了白術生產(chǎn)上為防治病蟲害而施用農(nóng)藥所造成的農(nóng)藥殘留問題,生產(chǎn)上有效的減少了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達到了綠色、安全的生產(chǎn)效果;同時,也為野菊的綜合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專利說明】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白術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土傳病害是指由土傳病原物侵染引起的植物病害,屬根病范疇。侵染病原包括真菌、細菌、放線菌、線蟲等。其中以真菌為主,分為非專性寄生與專性寄生兩類。非專性寄生是外生的根侵染真菌,如腐霉菌引起苗腐、猝倒病,絲核菌引起苗立枯病。專性寄生是植物微管束病原真菌,如尖孢鐮孢、黃萎輪枝孢等引起苗的萎蔫、枯死。根病的嚴重程度受根端分泌物成分和濃度的左右。因此,抑制根圍系統(tǒng)病原物是保護根系并進行土傳病害防治的基礎。
[0003]白術為我國大宗常用中藥材之一,生產(chǎn)中忌地性極強,有嚴重的連作障礙現(xiàn)象,生產(chǎn)上為降低白術田間死亡率往往實行輪作制度,同一塊土地上五年內(nèi)決不重復種植白術,并且對前作植物要求嚴格,不能為馬鈴薯、玄參、芍藥、桔梗、太子參、附子、地黃等多種植物。更有甚者,為降低發(fā)病死亡率,往往砍林開地種植白術,不但造成資金和人力耗費,而且也直接影響森林覆蓋率,造成土地和生態(tài)資源浪費。構(gòu)成連作障礙的主要原因是土傳病害,重茬地白絹病、根腐病發(fā)病率可達40%~50%,甚至引起絕收,威脅主產(chǎn)區(qū)白術生產(chǎn)的持續(xù)性發(fā)展,同時制約著有限土地的有效利用,進而嚴重影響了藥材的產(chǎn)量和質(zhì)量。因此,防治白術土傳病害,進而克服忌地問題,縮短土地資源再生周期,不僅十分必要,而且非常迫切。
[0004]白術生產(chǎn)中應對土傳病害的主要方式有:一、選育優(yōu)良品種,但是這種表型選育的盲目性,加上可利用的抗性品種資源少、選育時間長、耗資大、抗病品種易出現(xiàn)退化現(xiàn)象等,使得抗性品種的培育推廣進展緩慢,至今還未能形成大規(guī)模應用;二、采用化學農(nóng)藥、生物農(nóng)藥,這一方法不僅導致病原菌抗藥性的增強,而且殘毒污染環(huán)境,危害人類健康,同時也極大的影響到白術品質(zhì);三、改良土壤微生物環(huán)境,增施多效有機菌肥、生物有機肥等,但是,生物菌肥價格比較昂貴,生物有機肥的氮磷鉀養(yǎng)分不能及時供應作物的營養(yǎng)需求。這些方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達到防治白術土傳病害的目的,但是,往往也會伴隨有農(nóng)藥殘留超標、土壤病源菌增加等諸多不良影響。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不足,提供了一種利用植物化感作用防治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來對白術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栽植方式為下列之一或二種以上任意組合:間種、套種、輪種。
[0006]優(yōu)選地,在一塊田中,按不同行比進行白術與野菊間種,白術種植I~4行,間種野菊I~4行,白術與野菊之間的行距為20~40cm,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0007]優(yōu)選地,在一塊田中,按行比4~10:1進行白術與野菊套種,白術與野菊之間的行距為20~40cm,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o
[0008]優(yōu)選地,在前茬為野菊的田中,進行白術的輪種,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0
[0009]優(yōu)選地,在前茬為栽種一年野菊的田中,進行白術的輪種,白術行距20~40cm,株距 15 ~25cm。
[0010]優(yōu)選地,所述野菊為小黃菊或小白菊。
[0011]本發(fā)明采用生態(tài)種植的方法,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實行有計劃的輪作倒茬、間作套種,利用植物的化感作用來防治白術土傳病害,解決了白術生產(chǎn)上為防治病蟲害而施用農(nóng)藥所造成的農(nóng)藥殘留問題,生產(chǎn)上有效的減少了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達到了綠色、安全的生產(chǎn)效果。同時,也為野菊的綜合利用開辟了一條新途徑。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是本發(fā)明白術與野菊間種方式栽植的示意圖。
[0013]圖2是本發(fā)明白術與野菊套種方式栽植的示意圖。
[0014]圖中:0表示白術,y表示野菊。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結(jié)合附圖和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限于此。
[0016]所述白術采用育苗移栽法種植,所述野菊采用扦插種植。
[0017]實施例1
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為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對白術的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為間種,如圖1所示。
[0018]白術育苗:2010年3月25日,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C的溫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進行條播,播種前,整地(土塊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雞糞作為基肥。做高20cm、面寬100cm、步道底寬25cm的苗床。在翻整過的畦面開溝,行距15cm、深約3~5cm,溝底做平,條播。將種子播于溝內(nèi),播后覆土,稍加鎮(zhèn)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然后再澆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蓋草,按照常規(guī)管理,育苗。
[0019]白術移栽:2010年12月20日進行移栽,在翻整過的畦面開溝,株行距20cmX40cm,每行開溝深20cm,墊6cm焦泥灰。選擇已經(jīng)生長I年的大小相似、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健康根莖,放入溝內(nèi),牙尖朝上,栽苗深8~10cm,用焦泥灰蓋滿行。移栽后,畦面覆蓋茅草等蓬松物料,遮擋大雨以及保濕保溫。
[0020]同時,在兩行白術苗之間同時扦插一行小白菊苗,白術與小白菊之間的行距為40cm,白術行距20cm,株距15cm,小白菊行距40cm,株距20cm。
[0021]按常規(guī)的田間管理要求,進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長至株高約30cm時做打頂處理,殘枝葉留在田間。
[0022]同時期,在相鄰地塊按同法只種植白術不間種小白菊,同期進行田間管理。
[0023]結(jié)果表明,采用間種方式栽植后,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12%,生長正常。而單種的白術(對照)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42%。[0024]實施例2
一種白術土傳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為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對白術的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為套種,如圖2所示。
[0025]白術育苗:2010年3月25日,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C的溫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進行條播,播種前,整地(土塊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雞糞作為基肥。做高20cm、面寬100cm、步道底寬25cm的苗床。在翻整過的畦面開溝,行距15cm、深約3~5cm,溝底做平,條播。將種子播于溝內(nèi),播后覆土,稍加鎮(zhèn)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然后再澆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蓋草,按照常規(guī)管理,育苗。
[0026]白術移栽:2010年12月20日進行移栽,在翻整過的畦面開溝,株行距20cmX 30cm,每行開溝深20cm,墊6cm焦泥灰。選擇已經(jīng)生長I年的大小相似、無病蟲害及機械損傷的健康根莖,放入溝內(nèi),牙尖朝上,栽苗深8~10cm,用焦泥灰蓋滿行。移栽后,畦面覆蓋茅草等蓬松物料,遮擋大雨以及保濕保溫。[0027]2011年4月15日,將小白菊扦插入同一塊田中,白術苗與小白菊苗按5:1的比例種植,小白菊株距為20cm。
[0028]按常規(guī)的田間管理要求,進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長至株高約30cm時做打頂處理,殘枝葉留在田間。
[0029]同時期,在相鄰地塊按同法只種植白術不套種小白菊,同期進行田間管理。
[0030]結(jié)果表明,采用套種方式栽植后,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18%,生長正常。而單種的白術(對照)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42%。
[0031]實施例3
一種白術土傳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為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對白術的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為輪種。
[0032]白術育苗:2010年3月25日,選擇籽粒飽滿、無病蟲害的新種,在30°C的溫水中浸泡I天后,取出催芽進行條播,播種前,整地(土塊小于Icm),深耕25cm,施腐熟雞糞作為基肥。做高20cm、面寬100cm、步道底寬25cm的苗床。在翻整過的畦面開溝,行距15cm、深約3~5cm,溝底做平,條播。將種子播于溝內(nèi),播后覆土,稍加鎮(zhèn)壓,畦面蓋草保溫保濕,然后再澆I次水,播后15天左右出苗,出苗后揭掉蓋草,按照常規(guī)管理,育苗。
[0033]2010年4月15日,小白菊扦插種植,2010年10月25日,小白菊收獲后,將田中土壤進行深翻耕,耙平整細后,將白術苗移栽入同一塊田中。白術移栽按實施例1所述。
[0034]按常規(guī)的田間管理要求,進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長至株高約30cm時做打頂處理,殘枝葉留在田間。
[0035]同時期,在前茬為種植3年蔬菜的田地,按同法只種植白術不種小白菊,同期進行
田間管理。
[0036]結(jié)果表明,采用輪種方式栽植后,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4%,生長正常。而單種的白術(對照)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42%。
[0037]實施例4
一種白術土傳病害防治方法,所述防治方法為將白術與野菊混植,利用野菊的化感作用對白術的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采用的栽植方式為輪種和間種結(jié)合。
[0038]在前茬種植一年小白菊的田間移栽入白術苗,同時按照實施例1所述的方法種植白術間種小白菊。在每一行白術苗邊上同時扦插一行小白菊苗,溝行距為40cm,株距為20cm,如圖1所示。
[0039]按常規(guī)的田間管理要求,進行中耕除草、施肥、摘蕾等工作,并在小白菊長至株高約30cm時做打頂處理,殘枝葉留在田間。
[0040]結(jié)果表明,采用輪種和間種結(jié)合方式栽植后的白術白絹病、根腐病發(fā)病率為3%,生長正常。而單種的白術(對照)白絹病、根腐病的發(fā)病率為42%。
[0041]本發(fā)明 利用野菊成分中所含的化感物質(zhì)對白術土傳病害的化感作用來抑制白術的土傳病害,從而將白術調(diào)整至健康生長的狀態(tài),使之不受病蟲害的浸染,生產(chǎn)過程中無需施用農(nóng)藥來防治病蟲害,不僅可以有效的防治白術的土傳病害,而且達到了綠色生產(chǎn)效果。
【權利要求】
1.一種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治方法采用共生植物野菊來對白術土傳病害進行防治,其栽植方式為下列之一或二種以上任意組合:間種、套種、輪種。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塊田中,按不同行比進行白術與野菊間種,白術種植I~4行,間種野菊I~4行,白術與野菊之間的行距為20~40cm,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按一行白術一行野菊進行白術與野菊間種。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一塊田中,按行比4~10:1進行白術與野菊套種,白術與野菊之間的行距為20~40cm,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野菊行距20~40cm,株距15~20cm。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茬為野菊的田中,進行白術的輪種,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前巷為栽種一年野菊的田中,進行白術的輪種,白術行距20~40cm,株距15~25cm。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白術土傳病害的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野菊為小黃菊或小白菊。`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621272SQ201210300663
【公開日】2014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23日
【發(fā)明者】田薇, 陳磊 申請人:浙江農(nóng)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