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旱地玉米秸稈覆蓋保墑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旱地玉米秸稈覆蓋保墑方法,該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1)玉米收獲后,將土地分為相鄰的小麥播種帶和預留空白帶,每隔一個小麥播種帶設置一個預留空白帶,然后將秸稈砍到后,將秸稈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播種帶和預留空白帶帶寬為0.8-1.2m;(2)秸稈在小麥播種帶上覆蓋80-90天,然后將秸稈轉移到旁邊的預留空白帶上;(3)然后在小麥播種帶整地,整地后并撒施底肥;(4)再在小麥播種帶上播種小麥,每個小麥播種帶播種3-5行小麥,播種后再將秸稈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本發(fā)明的保墑方法不僅能解決旱地玉米秸稈無法有效利用、小麥生長易受旱問題,而且本發(fā)明的方法不需要消耗太多勞動力、操作簡單、保墑效果好、小麥抗旱能力強,且可補充土壤有機質(zhì),促進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專利說明】一種旱地玉米結軒覆蓋保柄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耕作栽培【技術領域】,尤其涉及一種旱地玉米秸桿覆蓋保墑方法。
【背景技術】
[0002]西南地區(qū)耕地多分布在丘陵山地中,小麥/玉米套作種植模式是本區(qū)的主導種植模式,小麥于11月上旬播種,每個播種帶(寬度0.7~Im)中間預留出0.7~1.0m的空白帶,4月上旬在預留的空白帶上播種玉米,8月上中旬玉米成熟收獲。
[0003]上世紀90年代以前,玉米秸桿主要作為牲畜飼料和生活燃料,玉米收獲后秸桿即砍倒轉移出田面。隨著農(nóng)村燃料結構及牲畜飼料結構的改變,燃料、飼料秸桿用量大為減少,且由于西南地區(qū)地形地貌復雜,無法用機械化方式收獲玉米和處理鮮濕沉重的秸桿,在農(nóng)村大量勞動力轉移的背景下,玉米收獲后農(nóng)民往往將剩余植株自然立在田間,待到小麥播種前植株干枯了再將其砍到轉移至田間地頭,甚至焚燒掉。
[0004]另一方面,西南丘陵山地灌溉設施普遍較差,小麥生長以雨養(yǎng)為主,產(chǎn)量受年際降雨影響呈明顯波動趨勢,如2010年、2013年均遭遇冬春干旱,西南區(qū)小麥量大幅降低,甚至絕收。由于無成熟的秸桿還田方法,西南旱地有機肥投入嚴重不足,地力呈下降趨勢,蓄水保墑能力弱。
【發(fā)明內(nèi)容】
[0005]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旱地玉米秸桿覆蓋保墑方法,以解決旱地玉米秸桿無法有效利用、小麥生長易受旱問題,本方法不需要消耗太多勞動力、操作簡單、保墑效果好、小麥抗旱能力強,且可補充土壤有機質(zhì) ,促進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0006]為了解決以上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取的技術方案是:
[0007]I)玉米收獲后,將秸桿砍到就地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播種帶寬lm、預留空白帶寬lm,兩者相鄰,每隔一個小麥播種帶設一個預留空白帶。此時秸桿鮮濕沉重,就地覆蓋無需轉移,可以節(jié)省勞力。西南地區(qū)秋季雨水較為豐富,秸桿就地覆蓋可以吸納雨水,減少地表徑流,保持地表墑情,抑制雜草滋生,且利于秸桿加快腐解,新鮮秸桿在播種帶上覆蓋80~90d,覆蓋期間無需翻動。
[0008]2)小麥播種前將秸桿轉移至旁邊預留的空白帶上,此時秸桿已部分腐爛,重量輕,且播種帶旁邊即為空白帶,轉移方便。
[0009]3)在小麥播種帶整地結束后,采用行距較寬的2B-4型播種機播種,每個播種帶播4行,播種后再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播種帶寬lm,每個播種帶播4行小麥,每個小麥播種行占據(jù)的寬度不足5cm,小麥播種行與播種行間有大約20cm的間隔,玉米秸桿就覆蓋在此空間中,如果秸桿覆蓋在播種行上容易影響小麥出苗。)。秋季有秸桿覆蓋,播種帶土壤墑情較好,出苗率高,苗壯。播種后將秸桿覆蓋在播種行間,可以減少棵間蒸發(fā),保持土壤墑情,提高抗旱能力,促進小麥生長,也不至于影響小麥出苗。
[0010]2B-4型播種機行距為較寬,在播種行間覆蓋秸桿也較為方便。在小麥成熟時,秸桿已接近完全腐爛,將其粉碎翻埋至土里,可提高土壤有機質(zhì)含量。
[0011 ] 本發(fā)明的積極效果如下:
[0012]本發(fā)明公開的旱地玉米秸桿覆蓋保墑方法不僅能解決旱地玉米秸桿無法有效利用、小麥生長易受旱問題,而且本發(fā)明的方法不需要消耗太多勞動力、操作簡單、保墑效果好、小麥抗旱能力強,且可補充土壤有機質(zhì),促進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3]圖1是玉米收獲后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的示意圖;
[0014]圖2是小麥出苗后玉米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下面的實施例是對本發(fā)明的進一步詳細描述。
[0016]實施例1
[0017]1)玉米收獲后,秸桿砍到就地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秸桿頭尾相連,盡量避免小麥播種帶地表裸露。
[0018]2)小麥播種前將玉米秸桿轉移至旁邊預留的空行中,播種帶采用微耕機旋耕或人工翻挖方式整地。
[0019]3)整地結束后將底肥撒施在播種帶,用量純氮7kg/畝、五氧化二磷6kg/畝、氧化鉀5kg/畝。
[0020]4)撒施底肥后采用2B-4型播種機播種,每個播種帶播4行,行
[0021]距25cm。
[0022]5)播種結束后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帶的播種行間,既能起到保墑效果,又不至于影響小麥出苗。
[0023]實施例2簡陽市玉成鄉(xiāng)街鄰村2008~2009年采用該方法,玉米于2008年8月15日收獲后將秸桿砍倒就地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于11月5日播種,播種前將秸桿移開,播種后再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本方法小麥播種前耕層土壤含水量為19.2%,無秸桿覆蓋田為18.1% ;本方法小麥出苗率92.0%,無秸桿覆蓋田為87.2% ;在小麥分蘗、拔節(jié)、孕穗階段,本方法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6.2%、15.4%、12.1%,無秸桿覆蓋田分別為14.7%、13.9%、
9.7% ;本方法小麥單產(chǎn)260.8kg/畝,無秸桿覆蓋田234.2kg/畝。
[0024]實施例3簡陽市玉成鄉(xiāng)街鄰村2009~2010年采用該方法,玉米于2009年8月20日收獲后將秸桿砍倒就地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于11月3日播種,播種前將秸桿移開,播種后再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本方法小麥播種前耕層土壤含水量為22.3%,無秸桿覆蓋田為18.6% ;本方法小麥出苗率91.5%,無秸桿覆蓋田為85.8% ;在小麥拔節(jié)、孕穗、開花階段,本方法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4.1%、12.6%、15.3%,無秸桿覆蓋田分別為11.9%、11.8%、12.4% ;本方法小麥單產(chǎn)218.2kg/畝,無秸桿覆蓋田150.4kg/畝。
[0025]實施例4簡陽市蘆葭鎮(zhèn)英明村2011~2012年采用該方法,玉米于2011年8月20日收獲后秸桿砍到就地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于11月4日播種,播前將秸桿移開,播種后再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本方法小麥播種前耕層土壤含水量為21.0%,無秸桿覆蓋田為17.3% ;本方法小麥出苗率90.7%,無秸桿覆蓋田為80.9% ;在小麥分蘗、拔節(jié)、孕穗階段,本方法土壤含水量分別為19.8%、19.4%、11.8%,無秸桿覆蓋田分別為17.2%、16.5%和
8.9% ;本方法小麥單產(chǎn)240.2kg/畝,無秸桿覆蓋田為194.9kg/畝。
[0026]盡管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對這些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范圍由所附權 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旱地玉米秸桿覆蓋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具體包括以下步驟: (1)玉米收獲后,將土地分為相鄰的小麥播種帶和預留空白帶,每隔一個小麥播種帶設置一個預留空白帶,然后將秸桿砍到后,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帶上,小麥播種帶和預留空白帶帶寬為0.8-1.2m ; (2)秸桿在小麥播種帶上覆蓋80-90天,然后將秸桿轉移到旁邊的預留空白帶上; (3)然后在小麥播種帶整地,整地后并撒施底肥; (4)再在小麥播種帶上播種小麥,每個小麥播種帶播種3-5行小麥,播種后再將秸桿覆蓋在小麥播種行間。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I)中,小麥播種帶和預留空白帶帶寬為1.0m。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小麥播種帶整地采用微耕機旋耕或人工翻挖方式整地。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3)中,底肥為氮肥、五氧化二磷和氧化鉀。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底肥的用量為:氮肥7kg/畝、五氧化二磷6kg/畝、氧化鉀5kg/畝。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每個小麥播種帶播種4行小麥。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保墑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驟(4)中,小麥播種采用2B-4型播種機播種。
【文檔編號】A01G1/00GK103460932SQ201310403518
【公開日】2013年12月25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9月6日
【發(fā)明者】湯永祿, 李朝蘇, 黃鋼, 吳春, 吳曉麗 申請人:四川省農(nóng)業(yè)科學院作物研究所, 德陽市小麥專家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