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固態(tài)基材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93933閱讀:288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固態(tài)基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是關于一種測定血紅素(hemoglobin)突變基因的方法,更明確地是,本發(fā)明是一種測定血紅素中α血球蛋白基因(α globin gene,以下簡稱α基因)-α3.7、-α4.2、SEA、FIL、THAI突變型的方法,并進一步包含使用此測定方法的固態(tài)基材。
      海洋性貧血形成的主要原因為構成紅血球之血紅素合成發(fā)生問題,正常血紅素的合成是由四條血球蛋白鏈(globin chain)2條α鏈及2條β鏈所構成,而當控制α鏈或β鏈生成的基因發(fā)生問題時,便會造成血紅素的合成發(fā)生問題,進而產生貧血的現象,臨床癥狀可從全無癥狀到致命的重度貧血。
      海洋性貧血可分為兩大類α型海洋性貧血及β型海洋性貧血。α型海洋性貧血多為基因缺失(deletion)所致,β型海洋性貧血則是基因突變(如點突變、基因缺失、或插入基因)所致,α型和β型海洋性貧血兩者皆是獨立遺傳,所以有的人可能同時遺傳到兩型海洋性貧血。
      對于α型海洋性貧血而言,全臺灣約有100萬人帶有α型海洋性貧血的致病基因,若有兩個帶因者結婚,胎兒就有1/4的機會為罹患中度至重度α型海洋性貧血的水腫新生兒,而可能于妊娠末期在子宮內死亡,或者出生后不久,即因肺部發(fā)育不良及嚴重貧血缺氧死亡。為了落實優(yōu)生保健,節(jié)省社會成本,所以婚前健康檢查及早期的產前診斷相當地重要。
      已知的海洋性貧血檢測,通常采用Hb電泳、等電焦距、高效液相色譜分析和胺基酸分析測序等關于血液學上的檢定結果,像是在血液常規(guī)檢查中,如果平均紅血球體積(MCV)和平均血紅蛋白量(MCH)皆顯著偏低,則可能為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值得注意的是,因為α型海洋性貧血是小血球性貧血,臨床上除了紅血球體積較小外,大部份的帶因者并無其它癥狀。但是,其它的疾病,像是缺鐵性貧血、慢性疾病、含鐵母細胞性貧血也會造成小血球性貧血,造成診斷病因上的不確定。
      近年來,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進步,已可直接從α型海洋性貧血帶因者體內選殖出(cloning)α血球蛋白基因,并對α血球蛋白基因作進一步定序。最近,已發(fā)現一些缺失性突變會導致海洋性貧血的表現型,而這些表現型會與特定的片段缺失有關聯。所以,隨著DNA分析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使用基因型檢查是可對α型海洋性貧血有較佳確認診斷,從而對揭露其發(fā)病原理、有效監(jiān)控此類疾病、提高人口素質有重要意義。
      在人體內HBA1基因(hemoglobin,alphal gene,以下稱為α1基因)及HBA2基因(hemoglobin,alpha2gene,以下稱為α2基因)是專司表現α血球蛋白之基因,同時位于第16條染色體上。絕大多數的α型海洋性貧血,是因缺少至少一個以上的α基因片段所致,見Kazazian(1990),supra;Embury et al.(1980)。例如-α3.7突變型便是α2和α1基因片段部份缺失,其缺失片段長度約為3.7千堿基(kilobase,kb)。若是個體所遺傳到的異型結合子(heterozygotes)中的第16對染色體上,有一條是-α3.7缺失的染色體,一條為正常的染色體,此種情況可以用-α3.7/αα來表示。另外,-α4.2突變型則是α2基因向左缺失了4.2千堿基的片段,可以用-α4.2/αα來表示。在整個美國的族群中,-α4.2/αα的基因型是很少見的(Higgs et al.(1989)),但在某些中國人的族群中約有58%有此種基因型(Baysal and Huisman(1994))。
      為了研究疾病背后的基因異常組合,且探測這些基因的缺失片段,便發(fā)展出各式的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CR),見Innis et al.,PCR ProtocolsA Guide toMethods and Applications.San DiegoAcademic Press(1990)。使用PCR來放大DNA或病變基因的部分片段,以協助了解被放大部分的特性。不過,當PCR技術放大(amplify)出來的產物已非常干凈的同時,有部分(Dode et al.(1990);Lebo et al.(1990))在分析之前,仍需要使用限制酵素切割放大的產物,才能達到適當的效果。另外,上述的方法中,并未在使用定量PCR(Quantitative PCR)時,能客觀及可信賴地辨別出同型結合子(homozygotes)、雜合子(heterozygotes)及正常型之間的差別,見Lundeberget al.(1991);Lubin et al.,Mol.Cell.Probes,5307-17(1991)。所以,在測定α血紅素蛋白突變基因上,目前需要一種快速且花費較少的改良方法,且能夠準確地分別出α血紅素蛋白的各種基因型。
      上述提到以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CR)為基礎的各種方法中,使用于基因診斷例如有缺口PCR(Gap-PCR),其原理是,設計的引子和缺失序列的兩側端序列互補,由于缺失兩端相接,使本來在正常DNA序列中相距很遠的這一對引子之間的距離,因斷端連接而靠近,以至于能擴增出特定長度的片段。另外一對引子則設計位于缺失區(qū)域,這樣僅在雜合子或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其中的正常等位基因才會擴增出來。此法可以檢出大片段缺失的雜合子,如東南亞國家常見的SEA型。此法針對分析突變型-α3.7和-α4.2會有相當地困難度。因在第16條染色體上的α基因群區(qū)存在著大量同源序列,對設計PCR引子造成困難并會影響反應的結果。
      另外,還有一種用于診斷基因的聚合酵素鏈鎖反應為多重PCR(Multiplex PCR),其原理為同時引入數對引子,使數個PCR得以在同一反應體是中完成?,F已能用于同時診斷以下幾種類型的突變(--SEA)、(--MED)、-(α20.5)(Bowden DK et al.BrJ Haematol,1992,81104),或(--MED)(-α3.7)(Bowie IJ et al.Clin Chem,1994,40(12)2260),或是(-α3.7)(-α4.2)(-MED)(Oron Karni V et al.Am J Hematol,1998,58306),但并非所有的突變類型都能并在一起同時檢測出,其中最大的困難是反應中的基因片段會彼此干擾,而大幅降低檢測的準確度及可靠度。
      目前在α型海洋性貧血基因型檢查方面,最常見的是基因電泳分析法利用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CR)將基因放大后,再由電泳結果判斷,或用雜交方式進行確認,例如凝膠電泳法配合使用特定的探針,就可以測定未知片段的尺寸、核酸序列、以及雜交的研究,可參見Sambrook et al.,Molecular Cloning--ALaboratory Manual,Second Edition,Cold SpringHarborCold Spring Harbor Press(1989)。
      美國專利第6322981號中所揭示的檢測血紅素突變基因方法,是在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CR)過程中,藉由三種引子(primers)放大檢體染色體的α1及α2基因,且與對照組的PCR產物量作定量方式比較,以間接推測是否有基因缺失。同樣地,在美國專利第5750345號中所揭示的方法,則是以比較染色體三個位置PCR的產物量,而間接推測是否有基因缺失。上述對于基因缺失的檢測方法,皆需加上定量方式來判斷基因缺失,不過由于人類有兩套染色體,且PCR通常會造成過量的反應,因此這種方法很可能造成結果不易判讀(見Acta ChemicaScandinavia,199650141-145)。另一方面,若以定量實時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來執(zhí)行則大大提高檢測的成本。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主要(aspect)是提供一種快速、簡便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所有反應均能在相同的反應體系中進行,并可同時檢測出α血球蛋白基因的突變型,能使用在像是海洋性貧血帶因者檢測、婚前健康檢查、或是產前檢查。
      本發(fā)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一種測定血紅素中α血球蛋白基因突變型的固態(tài)基材,此處的突變型是指-α3.7、-α4.2、SEA、FIL、THAI型基因缺失,而此固態(tài)基材能在低成本達到高準確度的效果,并預防因電泳定量缺失所造成的錯誤。
      鑒于已有技術存在應用上與使用上的缺失,本發(fā)明遂提供一種在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此種生物檢體中內含編碼出血紅素的核酸序列,而在此方法中可檢測出亞洲人常見的-α3.7、-α4.2、SEA、FIL、THAI五種突變型,這些突變型會與α型海洋性貧血有關。本發(fā)明以聚合酵素鏈鎖(PCR)放大檢體核酸序列,并用標定物標定放大的序列,進一步使用具有探針的固態(tài)基材,把放大的序列與探針進行雜交反應后,進行呈色反應,而呈色結果可迅速用肉眼判斷出。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在本發(fā)明的一種較佳實施例中,測定此生物檢體中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可測定-α3.7、-α4.2、SEA、FIL、THAI五種突變型,是包含下列步驟利用引子(primers),以多重引子-缺口聚合酵素鏈鎖(Multiplex-Gap-PCR)做兩管放大含編碼(encode)出α血球蛋白核酸序列的生物檢體,其中一個反應管內含可把FIL、SEA、-α4.2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而另一個反應管內含可把THAI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包含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和-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包含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并以標定物標定此放大的檢體核酸序列;提供一種具有特定序列群組的探針(SEQ ID NOs3至10)的之固態(tài)基材,并把已標定的放大檢體序列于此固態(tài)基材與上述探針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在本發(fā)明進一步實施例中,根據本發(fā)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所使用到的固態(tài)基材,是包含一檢測區(qū)及一對照區(qū),其中此檢測區(qū)中放置一種以上突變型的探針,此一種以上突變型包含-α3.7、-α4.2、SEA、FIL、THAI突變型,而對照區(qū)放置一檢定基因探針和對照組探針,此檢定基因探針是為此一種以上突變型共同缺失的基因部分。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方法中引子的核酸組成物,其中該引子是包含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及SEQID NO2的核酸序列。其中該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是用于把THAI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其中該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是用于把-α3.7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方法中探針的核酸組成物,其中該探針是包含選自SEQ ID NOs3至7組成的序列群組。所述的核酸組成物,其中該探針進一步包含選自SEQID NOs8至10組成的序列群組。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測定-α3.7、-α4.2、SEA、FIL、THAI五種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選自SEQ ID NOs3至8組成之序列群組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生物檢體中內含編碼出血球蛋白的核酸序列。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放大該生物檢體是以聚合酵素鏈鎖反應進行放大。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放大該生物檢體是以一管以上的多重引子-缺口聚合酵素鏈鎖反應進行放大。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一管內含可把FIL、SEA、-α4.2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而另一管內含可把THAI、-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可把THAI、-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是包含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以及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3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SEA缺失突變。其中SEQ ID NOs4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FIL缺失突變。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5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THAI缺失突變。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6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α3.7缺失突變。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7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α4.2缺失突變。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8是α2基因探針,用以探測制造α血球蛋白基因是否正常。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固態(tài)基材選自于玻璃、硅芯片、尼龍、高分子聚合物、金屬以及合金組成的群組。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 的方法,其中該固態(tài)基材是為一生物芯片。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生物芯片選自于玻璃、硅芯片、尼龍、高分子聚合物、金屬以及合金組成的群組。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放置的步驟進一步包含放置SEQ ID NOs9與10組成的序列群組的探針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SEQ ID NOs9與10為對照組探針,用于確定該放大生物檢體步驟是否完成。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SEA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3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FIL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4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THAI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5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α3.7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6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α4.2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7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一種以上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
      放置對應該一種以上突變型的探針以及一檢定基因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中該檢定基因探針為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共同缺失的基因部分。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固態(tài)基材,是包含一檢測區(qū)及一對照區(qū),其中該檢測區(qū)包含一種以上突變型的探針,而該對照區(qū)包含一檢定基因探針為其特征。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固態(tài)基材,其中該對照區(qū)進一步包含對照組探針。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固態(tài)基材,其中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包含-α3.7、-α4.2、SEA、FIL、THAI突變型。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固態(tài)基材,其中該檢定基因探針為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共同缺失的基因部分。如上所述,本發(fā)明方法是為首例以固態(tài)基材檢測方式進行α型海洋性貧血的檢測,可以迅速確定不同類型的突變基因型,且不需要昂貴的儀器(如HPLC),一般分子生物實驗室即可,改善了已知電泳技術的技術操作繁雜、或是定量PCR分析的高價、耗時、難以滿足臨床實驗室常規(guī)檢測的需要。
      更進一步,本發(fā)明的方法準確率高,藉由具有多種專一性探針的固態(tài)基材,同時鑒定多種引成疾病之缺失基因片段,且避免噪聲及誤判,大大提高檢測結果之可信度。
      另一方面,使用本發(fā)明的方法檢測結果容易判讀,直接以肉眼判讀即可,不需借助任何儀器,并且操作過程對環(huán)境友善,不使用有毒的反應藥劑(如電泳檢測法之EtBr),故操作安全性高, 同時可兼具環(huán)保功效。
      進一步完整地說明本發(fā)明,及其伴隨的諸多優(yōu)點,將從下述詳細說明及所附圖式,得到進一步地了解。
      在進一步描述本發(fā)明的詳細說明前,本發(fā)明所使用的”引子”一詞,是指一段寡核苷酸,可藉由使用限制酵素做出或是藉由人工合成制作。當想要合成一段特定的核酸序列時,便把引子置于有模板DNA、核酸、誘導劑像是DNA聚合酵素、并有適當溫度及pH值的環(huán)境中,在此種環(huán)境下,引子是作為合成的起始點,開始進行核 酸序列的延展。單股的引子在放大時有較佳的效果,不過,也可以是雙股的結構,而長度則需要足夠長到能在誘導劑出現的情況下,進行接合延長。而引子的精確長度實際上需考量到多種因素,像是溫度、引子的來源和所使用的方式。舉例來說,使用目的為檢測疾病的基因型時,依照目標序列的復雜度,引子通常包含15-25個或是更多的核酸,若是其它的使用目的,則引子長度通常較短,像是7-15個核苷酸。
      首先參考

      圖1所示,是顯示本發(fā)明方法的流程圖100。本發(fā)明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是供-α3.7、-α4.2、SEA、FIL和THAI五種突變型的測定,此方法在步驟102至步驟106的作用,是在聚合酵素鏈鎖反應(PCR)中,利用引子(primers)以放大含編碼出血球蛋白的核酸序列之生物檢體。
      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關于步驟102,需做生物檢體的采樣,一般為人體血液,但不限于此,只要能取得人體的DNA即可(如絨毛、羊水分泌物),接下來,步驟104時使用市面上商業(yè)化產品的操作進行萃取DNA,而萃取純化后的DNA(濃度至少100ng/μl)便進一步進行步驟106,一多重引子-缺口-非對稱性聚合酵素鏈鎖反應(Multiplex-gapAsymmetric PCR)的放大,并在PCR反應的同時加入標定物質(如毛地黃Digoxigenin,DIG)作標定。
      在步驟106的具體實施例,PCR反應的操作過程中,是有二個反應管進行反應,其中PCR各管的內容物含有模板DNA 0.7μl、引子混合物2μl、10XPCR緩沖液1μl、dNTP 1mM 3.6μl、Dig-dNTP(2mM)0.4μl、Taq 0.3μl、甜菜堿(Betaine)2μl。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PCR的反應步驗如下分別先進行先前變性反應(92至97℃,5分鐘)然后再進行以下三個步驗之循環(huán)反應1),變性(denaturation),以高溫(92至97℃,45秒)加熱變性,使雙股模板DNA成為單股模板DNA,2),令引子于一定的溫度下附著于模板DNA兩端(60至62℃,1分鐘15秒),3),再將溫度調整到DNA聚合酵素作用的有效溫度而合成新的DNA股(72℃,2.5分鐘),在重復進行上述3個反應步驟30個循環(huán)后,最后再以72℃10分鐘進行最終延展,整個PCR反應較好是在2至3小時之內執(zhí)行完成。
      在上段描述中,其中一個PCR反應管內的引子混合物含有可把FIL、SEA、-α4.2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而另一個PCR反應管內的引子混合物含有可把THAI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包含SEQ IDNO1的核酸序列)和-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包含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之后把各管的10μl PCR放大產物加入含200μl緩沖溶液的管中,以95℃溫度加熱10分鐘,使PCR放大產物的雙股序列變性(denature)為單股序列,并接著在冰上(4℃)保持10分鐘,以避免單股序列重新回復為雙股序列,此種單股序列有利于接下來與置于固態(tài)基材上的探針進行雜交。
      而上述多重引子-缺口聚合酵素鏈鎖反應的原理,是由缺口連接PCR的原理進一步衍生出,缺口連接PCR所設計的引子,會與缺失序列的兩側端序列互補,當片段有所缺失時,缺失兩端會連接,使本來在正常DNA序列中相距很遠的一對引子之間的距離,因斷端連接而靠近,此時即可擴增出特定長度的片段。而同時,另外一對引子則設計位于缺失區(qū)域,這樣僅在雜合子或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其中的正常等位基因才會擴增出來。因此,能測定出大片段缺失的雜合子,而由于α型海洋性貧血是基因缺失所致,故只有基因缺失者才可以使聚合酵素鏈鎖反應進行,而推知出是否為帶因型。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α型海洋性貧血的基因缺失是有多種不同片段缺失,本發(fā)明便在反應中利用針對不同種片段缺失的多對引子,在同一反應體系中進行數個聚合酵素鏈鎖反應(多重-PCR),而此種聯合多重-PCR和缺口連接-PCR的反應,便稱為多重引子-缺口聚合酵素鏈鎖反應。此外,本發(fā)明在進行PCR的聚合反應時,加入標定物質,使放大增幅的片段帶有標定物。
      上述PCR反應所利用的多對引子(primers),是在同一操作條件下,同時進行多段的聚合反應,而此多對引子是從血紅素α基因組序列區(qū)域內選出,其中部分的引子序列,如測定SEA、FIL、THAI(F)、3.7(R)、4.2及α2基因的序列可參考Foglietta et al.,Haematologica,81387-396(1996)、Barry et al.,Amer.J.Hematology,6354-56(2000)、以及Chong et al.,Blood,95(1)360-362(2000),其中引子的(F)意謂是5’端的引子,而(R)意謂是3’端的引子,而測定α2基因引子的設計,是位于各個突變型共同的缺失區(qū)域,這樣僅在雜合子或完全正常的情況下,其中的正常α2基因才會擴增出來。
      接著參考圖2,顯示第16條染色體上(粗黑線)α血紅素蛋白基因缺失的位置和范圍,以及在PCR反應中各個引子的相關位置。在圖2中,第16條染色體上的基因”HBA1(hemoglobin,alpha 1)”50是指α1基因,而”HBA2(hemoglobin,alpha 2)”60是指α2基因。在第16條染色體下方所對應的關系,是指α-海洋性貧血所缺失的各種基因片段,其中缺失片段32為-α3.7缺失、缺失片段34為-α4.2缺失、缺失片段36為SEA缺失、缺失片段38為FIL缺失、以及基因片段40為THAI缺失,而基因片段兩側的虛線,是代表基因片段的邊界,可看出-α3.7是α1和α2的基因部分有缺失,-α4.2是α2基因缺失α1基因仍然存在,SEA、FIL和THAI是α1和α2的基因全部缺失。
      另外,在第16條染色體上方的三角形記號,是表示多對引子的起始位置。在反應管1中的引子混合物引子22(F,R)對應缺失片段34,引子23(F,R)對應缺失片段36、引子24(F,R)對應缺失片段38、以及引子26(F,R)對應α2基因引子,而在反應管2中的引子混合物引子21(F,R)對應缺失片段32、以及引子25(F,R)對應缺失片段40,而引子25(R)即為THAI(R)引子(SEQ ID NO1),引子21(F)即為-α3.7(F)引子(SEQ ID NO2)。
      另外,因α1和α2基因中存在著大量同源序列,設計PCR引子有一定的難度,本發(fā)明為了達到較佳的測定效果,及避免單個基因間的干擾,因此在測定THAI和3.7時,特別設計包含5’-GGTGGAGATTGCAGCGAGTTGAG-3’序列(即SEQ IDNO1)的THAI(R)引子,以及包含5’-CCTCCCCCTCGCCAAGTC-3’序列(即SEQ ID NO2)的3.7(F)引子,可參見圖3,其中SEQ ID NO1序列是用于把THAI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amplification),而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是用于把-α3.7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
      因此,本發(fā)明方法中步驟102至106的目的,是針對檢體進行特定缺失型進行放大(amplification)、標志(labeling)、制成單股DNA標的物(target),以增加訊號強度。
      在圖1所示的步驟108,提供一種含有探針的固態(tài)基材,此探針是與步驟106得到的檢體單股DNA進行雜交。此種固態(tài)基材是包含一檢測區(qū)及一對照區(qū),皆含有特定序列的探針,藉由探針與檢驗樣品的單股DNA結合,而以肉眼檢驗固態(tài)基材的呈色結果及呈色位置,分析檢體的提供者是否為α海洋性貧血的病患或帶因者。在本發(fā)明的一種實施例中,步驟108提供的固態(tài)基材同時針對α型海洋性貧血五種突變型SEA、FIL、THAI、α3.7、α4.2進行檢測。
      上述的固態(tài)基材的材質,是選自于玻璃(glass)、硅芯片(silica)、尼龍(nylon)、高分子聚合物(polymer)、金屬以及合金組成之群組,并也能是固態(tài)基材。而此固態(tài)基材上探針配置的平面圖,可參考圖4(A),其中-α3.7、-α4.2、SEA、FIL、THAI探針是位于檢測區(qū),而α2基因探針、ControlI(ACTB基因)探針和ControlII(GAPD基因)探針是位于對照區(qū)。另外,固態(tài)基材所包含的探針,是選自SEQID NOs3至10組成之序列群組,可參見圖3,探針放置的方式可有點制、噴墨、壓電等,密度為Probe/dot0.1ul(200nmole/200ul),經由UV照射以使探針序列與基材材質進行交聯(crosslink)。在固態(tài)基材的檢測區(qū)所放置的SEQ ID NOs3至7的序列探針,是各自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SEA、FIL、THAI、-α3.7、-α4.2的缺失突變,而在對照區(qū)的SEQ ID NO8序列探針是為α2基因檢定探針,此α2基因檢定探針是為各個突變型共同缺失區(qū)域的序列,用以探測制造α血球蛋白基因的DNA是否正常。另外,可進一步在此固態(tài)基材上的對照區(qū)放置SEQ ID NOs9與10組成之序列群組的探針,其中SEQ ID NO9是為ACTB(actin-beta)基因的序列,而SEQ ID NO10是為GAPD(glyceraldehyde-3-phosphate dehydrogenase)基因的序列,這兩種基因是人類的基本基因(hosuekeepinggene)。上述的二探針序列(SEQ ID NOs9與10)是位于其它條染色體上,可用于確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步驟是否完成。
      在本發(fā)明的另一實施例中,放置于固態(tài)基材上的探針,包含有對照區(qū)的SEQ ID NO8序列探針,以及在檢測區(qū)的一種探針,此探針是選自SEQ ID NOs3至7的序列群組探針的任一種,也就是可以只單獨測定SEA、FIL、THAI、-α3.7、-α4.2的其中一種突變型。
      繼續(xù)參考圖1,步驟110至114是將已標定的放大檢體于此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反應,在同一個反應中,以含有多種專一性探針數組(probes array)的固態(tài)基材,同時針對多種標的物進行雜交反應確認多種疾病之基因型。如果有因為基因缺失而能進行PCR放大增幅的片段存在,便可與固態(tài)基材上的探針進行專一性互補雜交反應,并在反應一段時間后,用緩沖液洗掉過量未進行互補雜交反應的放大檢體,接下來,加入呈色反應試劑,呈色反應后,便能用肉眼判讀結果。
      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為了在步驟110達到較佳的雜交效果,便先把含有探針的固態(tài)基材置于反應槽中,并以400μl緩沖液浸潤,置于63℃之雜交箱中搖動3分鐘,接著,倒掉反應槽中的緩沖液,再把含有已標定放大檢體的緩沖溶液加入反應槽中,此溶液要蓋滿整片固態(tài)基材,并置于63℃雜交箱搖動60分鐘,以進行雜交反應,反應一段時間后,倒掉上述緩沖液,加入400μl、60℃的緩沖液搖動5分鐘,并重復一次,以洗掉未進行雜交反應的放大檢體,接下來,倒掉上述沖洗緩沖液,加入200μl的阻隔緩沖液(blockingbuffer)搖動30分鐘,以阻斷抗體不專一結合的作用位置。
      緊接著步驟6便是呈色反應的進行,是在倒掉阻隔緩沖液之后,加入含有呈色反應試劑(抗-DIG抗體和其它試劑)的反應緩沖液200μl,此呈色反應試劑像是接合上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的抗-DIG抗體,及阻隔緩沖液(兩者比例為1∶12500)。搖動反應緩沖液30分鐘后,倒掉上述緩沖液,加入400μl的沖洗緩沖液搖動5分鐘,并重復一次,以洗掉未進行結合的抗體,接下來,倒掉上述沖洗緩沖液,加入200μl的平衡緩沖液(Balance buffer)搖動2分鐘,使固態(tài)基材與呈色反應溶液達到平衡。最后,倒掉上述緩沖液,加入200μl的顯色緩沖液(color developbuffer),此緩沖液的成分為NBT/BCIPdetectionbuffer(1∶50),室溫下避光靜置,以使抗體上攜帶之堿性磷酸酵素分解NBT/BCIP,便出現呈色結果。
      在本發(fā)明方法之步驟114,呈色結果只要用肉眼判讀,并藉由呈色與否和呈色的位置,便可以輕易了解是否有血紅素突變基因,而進一步了解是否為α型海洋性貧血之帶因者。
      在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中,可同時針對五種α型海洋性貧血SEA、FIL、THAI、α3.7、α4.2型進行檢測,而呈色結果的顯示,可參見圖4(B)至圖4(H),是為圖4(A)中的探針與正常人和不同基因型的α海洋性貧血病人檢體雜交后,進行呈色反應的結果,而因為人類的染色體是成對的,所以在檢測結果中常有在同一對染色體中,一條基因缺失,一條為正常染色體的異型結合子現象,例如基因型為SEA缺失/正常。
      圖4(B)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表示檢體來源不具有此五種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C)同時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與SEA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SEA缺失/正常,表示檢體來源為SEA型的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D)同時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與FIL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FIL缺失/正常,表示檢體來源為FIL型的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E)同時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與THAI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THAI缺失/正常,表示檢體來源為THAI型的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F)同時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與α4.2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α4.2缺失/正常,表示檢體來源為-α4.2型的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G)同時顯示出正常的α2基因與α3.7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α3.7缺失/正常,表示檢體來源為α3.7型的α海洋性貧血帶因者;圖4(H)顯示出SEA缺失片段,其基因型為SEA缺失/SEA缺失,表示檢體來源為SEA型的重度α海洋性貧血病患。
      雖然本發(fā)明以具體實施例顯示并描述如上,惟熟悉此技藝者應當了解的是,任何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下所為之修飾或改變,都將包含于本發(fā)明之中,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當視后附之申請專利范圍所界定者為準。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方法中引子的核酸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引子是包含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及S EQ ID NO2的核酸序列。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該SEQ ID NO1的核酸序列是用于把THAI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核酸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該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是用于把-α3.7缺失突變的基因組DNA進行放大。
      4.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方法中探針的核酸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探針是包含選自SEQ ID NOs3至7組成的序列群組。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核酸組成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探針進一步包含選自SEQ ID NOs8至10組成的序列群組。
      6.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供測定-α3.7、-α4.2、SEA、FIL、THAI五種突變型,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選自SEQ ID NOs3至8組成之序列群組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生物檢體中內含編碼出血球蛋白的核酸序列。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放大該生物檢體是以聚合酵素鏈鎖反應進行放大。
      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放大該生物檢體是以一管以上的多重引子-缺口聚合酵素鏈鎖反應進行放大。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一管內含可把FIL、SEA、-α4.2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而另一管內含可把THAI、-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可把THAI、-α3.7缺失突變基因放大的引子,是包含SEQ IDNO1的核酸序列以及SEQ ID NO2的核酸序列。
      12.如權利要求6所述之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3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SEA缺失突變。
      13.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4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FIL缺失突變。
      14.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5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THAI缺失突變。
      15.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6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α3.7缺失突變。
      16.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7是探測α血球蛋白基因的-α4.2缺失突變。
      1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8是α2基因探針,用以探測制造α血球蛋白基因是否正常。
      1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固態(tài)基材選自于玻璃、硅芯片、尼龍、高分子聚合物、金屬以及合金組成的群組。
      19.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固態(tài)基材是為一生物芯片。
      20.如權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生物芯片選自于玻璃、硅芯片、尼龍、高分子聚合物、金屬以及合金組成的群組。
      21.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放置的步驟進一步包含放置SEQ ID NOs9與10組成的序列群組的探針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
      22.如權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SEQID NOs9與10為對照組探針,用于確定該放大生物檢體步驟是否完成。
      23.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SEA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3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4.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FIL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4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5.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THAI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5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6.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α3.7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6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7.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α4.2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SEQ ID NOs7與8的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8.一種在一生物檢體中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供檢測出一種以上突變型,其特征在于該方法包含下列步驟放大該生物檢體,并以標定物標定該放大生物檢體的核酸序列;放置對應該一種以上突變型的探針以及一檢定基因探針,于一固態(tài)基材上;以及把已標定的該放大生物檢體于該固態(tài)基材上與探針進行雜交,進行呈色反應。
      29.如權利要求2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檢定基因探針為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共同缺失的基因部分。
      30.一種用于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固態(tài)基材,其特征在于,是包含一檢測區(qū)及一對照區(qū),其中該檢測區(qū)包含一種以上突變型的探針,而該對照區(qū)包含一檢定基因探針為其特征。
      31.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固態(tài)基材,其特征在于,其中該對照區(qū)進一步包含對照組探針。
      32.如權利要求30所述的固態(tài)基材,其特征在于,其中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包含-α3.7、-α4.2、SEA、FIL、THAI突變型。
      33.如權利要求30所述之固態(tài)基材,其特征在于,其中該檢定基因探針為該一種以上突變型共同缺失的基因部分。
      全文摘要
      一種測定血紅素突變基因的方法,是在檢體的血紅素基因中,可同時檢測多種基因缺失突變。另外,本發(fā)明進一步提供一種使用此方法的固態(tài)基材,是包含多種專一性的探針,以便對于常出現于亞洲族群的血紅素基因突變,做特定的篩選。
      文檔編號C12Q1/68GK1465711SQ0212305
      公開日2004年1月7日 申請日期2002年6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6月11日
      發(fā)明者吳滿潮, 杜明哲, 黃獻龍, 趙守宇 申請人:晶碁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晶 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