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合成樹脂開合壓力搭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合成樹脂開合壓力搭扣,其用于代替普通的按扣或普通的鈕扣。
通常,這種類型的合成樹脂開合壓力搭扣已由本申請人的日本專利公報NO 9-75113所公開。這種搭扣由一整體模制的有大致U形截面的制品構成,其中,通過一連接部分,使大致相互平行的相同形狀的各熱塑性樹脂平板部分的一端相連接。在夾有所述連接部分的一個平板部分表面上模制一組豎起的陽接合件,一從連接部分向外突出的捏持件平行于平板部分被模制。另外,一槽形縫線沿兩個平板部分表面的每一個的整個邊緣形成。
在這種開合壓力搭扣中,有穩(wěn)定形狀并且形狀和圖案有精致性的產(chǎn)品通過單一的模制工序能以低成本制造。另外,一衣服的連接邊緣靠在連接部的內(nèi)側,從而使搭扣能連接到衣服上或類似物上,并且其定位是簡便的。
因此,在這種開合壓力搭扣中,為了保證衣服或類似物的柔軟性,要求盡可能薄地模制各平板部分的厚度。然而,如前所述,沿整個周邊形成一更細的縫線,于是,搭扣在該部分容易斷裂。于是,對于平板部分厚度的減薄有一個限度。另外,由于其厚度變薄,當兩個平板部分設置在衣服的端部邊緣時,其更難于保證平板部分的外形與另一平板部分的重合。于是,在兩個平板部分形成的縫線常常移位,這就難以保證沿縫線的精確縫合。
即使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各平板部分的厚度被減少,當搭扣連接到衣服或類似物的端部邊緣時,衣服的端部邊緣在連接位置夾在兩個平板部分之間,并且,該部分的硬度大大增加了。因為閉合操作是通過僅僅壓下該部分,所以,其沒有太大的問題。特別是,在打開操作期間,除非是壓另一元件的陽表面接合件直到完成松開而實現(xiàn)打開操作,兩個搭扣元件與它們的搭接部分一起移動,并且不能進行平穩(wěn)的打開操作。這是因為當表面搭扣被接合/松開,特別是,當其接合被松開時,其難于一次拿掉整個表面。這是因為接合/松開操作使一個表面搭扣元件必需被向上轉才能脫離。
另外,因為在衣服前側的平板部分縫在整個周邊上,在前面所述的打開操作期間,就發(fā)生一個問題,一剪切力作用于正交于打開操作方向縫制的縫線上,從而使縫線由于反復地打開操作而斷開。在加工這種開合壓力搭扣中最困難的一點如下。兩個平板部分由相同的平面形狀構成。當這些平板部分縫合在衣服連接部分的端部邊緣時,其要求進行復雜的工作,使兩個平板部分被分別打開到外側,而連接部分在其中央,并且衣服連接部分的端部邊緣插入其開口中。
為解決這一問題,在例如同一申請人的日本專利公報NO10-366749中公開了一種變形的開合壓力搭扣。其變形的開合壓力搭扣有兩個部分,即,第一和第二熱塑性合成樹脂的基本平行的平板部分,一個端部邊緣通過連接部分連接于另一個,并整體模制,使截面形成為大致J形。一組接合件直立地形成于有大表面面積的第一平板部分的表面上,沿其整個周邊形成有一槽形(groove shaped)縫線。在有較小表面面積的第二平板部分的表面上,對應于形成在第一平板部分上的縫線部分,形成一槽形縫線,其端部打開。
根據(jù)這種壓力搭扣,通過一連接部分連接的兩個平板部分中之一的長度較短,于是,衣服的端部邊緣能容易地插入兩個平板部分之間,而無須在縫制過程中打開兩個平板部分。
另外,雖然沿有較大表面面積的第一平板部分的整個周邊形成有槽形縫線,在有較小表面面積的另一第二平板部分上,僅在對應位置形成有橫向的U形槽形縫線,其在與連接部分相對的邊緣的端部是開放的,從而與第一平板部分上形成的縫線是部分重疊的。于是,在第一和第二平板部分縫線之間的移位被減少了,并且,能確實保證沿縫線進行縫制。另外,在衣服的前側,在第二平板部分的縫制之后,直接在衣服上進行縫制。于是,與公報中公開的搭扣不同,由平板部分產(chǎn)生的在剪切方向的過分的力不會施加在第二平板部分側的縫線上,并且縫線不會斷開。
并且,有較大表面面積的第一平板部分布置在衣服的搭扣連接位置的后側上,并且,有較小表面面積的第二平板部分布置在衣服的前側。于是,對于其外觀來說,在連接位置的硬度大大消除了,并且可視性增加了。另外,即使平板部分的厚度稍微增加,也能保證所需的柔軟性,并且,搭扣的打開操作能平穩(wěn)地進行。
然而,在上面的公報中公開的固定搭扣和上面申請中的固定搭扣中,固定搭扣通過縫制連接到連接體上??p制工作是麻煩的,并且固定搭扣一旦連接到連接體上,固定搭扣不能從連接體上取下,除非將縫線切斷,并且,搭扣不能容易地進行更換。另外,為了防止強度由于縫制而降低,在第一和第二平板部分上提供所需的最小厚度。對于柔軟性來說,堅硬的感覺不能消除。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合成樹脂的固定壓力搭扣,其能容易地連接于它的連接體,同時能實現(xiàn)前述合成樹脂固定搭扣的優(yōu)點,并能容易地用另一搭扣進行更換。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合成樹脂的開合壓力搭扣,包括,一前側平板部分,和一后側平板部分,其連接于一個平板形連接體的端部邊緣,在所述壓力搭扣的一個部分上形成有所述連接體端部邊緣的定位部分;和許多位于后側表面上的表面搭扣的嚙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合壓力搭扣通過合成樹脂的銷元件連接于所述連接體,所述銷元件的至少一端有接合頭。
所述類型的普通壓力搭扣通過用縫線進行縫制連接于其連接體。本發(fā)明的主要特征是壓力搭扣通過一合成樹脂銷元件由一次操作連接于連接體。即,當連接體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從壓力搭扣的前和后側平板部分開口端部插入,并且端部邊緣靠在作為一定位部分的連接部時,一接合銷通過連接體連接兩個平板部分。另外,在銷自由端形成的接合頭可取下地連接兩個平板部分中的至少一個接合部,從而實現(xiàn)連接。
最好,前和后側平板部分通過定位部分整體模制。另一方面,前和后側平板部分相互分開。當前和后側平板部分通過定位部分整體模制時,各前和后側的各平板部分必須有相同的顏色。然而,如果上述板部相互分離時,各平板部分能任意選擇,并且,根據(jù)使用者的愛好,在外觀和設計方面,能實現(xiàn)各種使用。
最好,所述銷元件被模制,并從所述前側平板部分或后側平板部分的內(nèi)表面向對應元件的平板部分的內(nèi)表面整體伸出。另外,最好,所述前側平板部分的表面面積小于所述后側平板部分的表面面積,并且所述銷元件與后側平板部分的后表面在離開所述前側平板部分的位置向前側整體模制。
通過采用前面的結構,當搭扣連接端部邊緣例如衣服插入壓力搭扣前和后側平板部分之間時,壓力搭扣為一大致G形截面,所以,搭扣連接端部邊緣例如衣服能容易地插入而無需加寬其開口端部。然而,其連接端部邊緣靠在定位端部,從而壓力搭扣的連接狀態(tài)和位置能自動地確定,并且,壓力搭扣能平滑地連接。另外,提供了從定位部分向外延伸的捏持件,于是,提高了壓力搭扣的耐用性和開合的可操作性。
另一方面,所述銷元件與所述前側和后側平板部分離,并在其兩端有接合頭。雖然可以從開始就形成兩個端部的接合頭。接合頭可以形成在一端。在連接體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被夾在壓力搭扣的前和后側平板部分之間的同時,接合銷的沒有形成接合頭一側的端部經(jīng)連接體穿過前和后側平板部分插入,之后,可以通過加熱或超聲軟化該端部使其變形而形成接合頭。
最好,所述許多嚙合元件形成于所述后側平板部分的表面上。并且,最好,一平板形壓力搭扣部分大致與所述前和后側平板部分平行,從所述定位部分向外延伸,并且,許多嚙合元件形成在所述壓力搭扣部分的后表面上。
在以前的例子中,當試圖使一組嚙合元件與對應部件的嚙合元件嚙合時,在連接體夾在平板部分之間的同時,通過壓兩個平板部分而實現(xiàn)嚙合。于是,只要將平板部分故意地用力下壓,則不可能達到足夠的嚙合。在后面的例子中,可以通過壓一個板形壓力搭扣部分而實現(xiàn)嚙合。與前面的例子相比,即使壓力小了,這些部分也能可靠地相互嚙合。
另外,在前面的例子中,當衣服的鈕扣遮布打開時,作用于嚙合表面的打開操作力直接作用于夾在兩個前和后側平板部分之間的連接體上。于是,連接體可能被損壞。在后面的例子中,在打開操作時產(chǎn)生的大部分的力僅作用在壓力搭扣部分上,并且能減少由于打開操作引起的連接體的損壞,并提高了其耐用性。
另外,最好,所述嚙合元件由合成樹脂制造,并且與所述開合壓力搭扣整體模制,并能實現(xiàn)高的生產(chǎn)率和低成本。然而,其能感受到陽嚙合元件剛性,并當將其從對應元件的嚙合元件上脫離時能產(chǎn)生小的噪音。另一方面,在編織或針織時通過切掉編織或針織的單纖維的環(huán)的一部分形成基礎結構而形成所述嚙合元件,并且所述基礎結構牢固地固定在所述開合壓力搭扣上。上述的開合壓力搭扣的陽嚙合元件可在編織時,由編織物或針織物的編織單纖維(monofilament woven orknitted)構成。于是,表面搭扣元件的產(chǎn)品成本增加了,另外,用于將表面搭扣粘合在壓力搭扣預定位置的工序量增加了。于是,不可避免地增加了制造成本。然而,由于其高的柔軟性,其提供了一良好的觸感。
圖1是一三維視圖,顯示了連接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壓力搭扣和一要與其連接的接合件連接之前的狀態(tài);圖2顯示了圖1的壓力搭扣與對應的壓力搭扣的嚙合操作;圖3是圖1的壓力搭扣后側的平面圖;圖4是一滑雪服的正視圖,壓力搭扣連接于其上;圖5是一三維視圖,顯示了連接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壓力搭扣和一要與其連接的接合件連接之前的狀態(tài);圖6顯示了圖5的壓力搭扣與對應的壓力搭扣的嚙合操作;圖7是第二實施例一個變形的連接的開合壓力搭扣的局部剖視圖8是一三維視圖,顯示了連接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壓力搭扣和一要與其連接的接合件連接之前的狀態(tài);圖9顯示了圖8的壓力搭扣與對應的壓力搭扣的嚙合操作;圖10是上面實施例一個變形的連接的壓力搭扣的剖視圖;圖11是圖10的壓力搭扣的前側平面視圖,進一步顯示了其變形。
下面通過實施例并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進行描述。
圖1是一透視圖,顯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開合壓力搭扣與一端部邊緣連接部(例如衣服是一連接體)連接前的狀態(tài)。圖2是一剖視圖,顯示了壓力搭扣在連接狀態(tài)和對應部件的陰表面搭扣元件之間的關系,和圖3是一平面視圖,顯示了從背面看的壓力搭扣。另外,圖4是一前視圖,顯示了壓力搭扣要與其連接的衣服的一個例子。
根據(jù)圖示實施例的一個開合壓力搭扣(press fastener)10有一大致矩形形狀的后側平板部分11;一矩形的前側平板部分12,其長邊如后側平板部分11的短邊一樣長,并有一短邊,其長度大致為后側平板部分11長邊的1/5;和一連接部13,用于以一預定間隔相互平行地連接后側平板部分11的短側邊緣和前側平板部分12的長側邊緣,并且,整個側面形狀形成為一大致J形。根據(jù)這一實施例,連接部13構成本發(fā)明的一定位部分,用于一連接體30例如衣服的連接端部邊緣的定位。一捏持件(pinch piece)14平行于兩個平板部分11和12,其從連接部13向外伸出。在后側和前側平板部分11和12之間的間隔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壓力搭扣10要與其連接的連接體30的連接部的厚度任意確定。
在后側平板部分11的表面(搭扣10的背面),一組接合元件15以整體模制的多排方式伸出,如圖2和3所示。在本實施例中,接合元件15為鉤形,有一在后側平板部分11上直立的上升部分15a,和從上升部分15a端部向外延伸并彎曲的接合部分15b,如圖2所示。在圖示的實施例中,所有接合部分15b在相同方向延伸。另外,各鉤形接合元件15被形成,使接合部分15b的端部朝向與捏持件14伸出方向相反的方向。于是,在與彎曲的接合部15b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與具有一組環(huán)20’的對應部件的表面搭扣元件20嚙合的強度最大。接合部15b的延伸方向可以為與各鉤形接合件15相鄰排相反的方向。在這種情況下,與對應元件的表面搭扣元件20嚙合強度的方向性被消除了。
另外,下面的結構與上述公報或在先申請的壓力搭扣有最大的區(qū)別,并構成本發(fā)明的特征。在后側平板部分11內(nèi)表面的中央伸出一銷件,其有一碟形的接合頭11b,通過一矩形截面的莖部11a在其頂端整體模制。最好在接合頭11b的端面上形成有邊印標記或各種裝飾性圖案。雖然希望這些圖案在它們被模制的同時形成,但其也可以在其被模制之后通過各種焊機或印刷而形成。另外,在前側平板部分12的表面(壓力搭扣的前表面)可以同樣形成裝飾性圖案。
另一方面,在連接體30例如衣服的壓力搭扣連接部分上形成一槽形接合孔31,用于與接合頭11b接合。
根據(jù)圖示實施例和這種結構的開合壓力搭扣10例如能通過注塑模制在一單一工序中簡單地模制。即,通過一注模能容易地實現(xiàn)注塑模制,在該注模中,通過使用一分離模,在活動模(未示)中形成用于模制后側平板部分11、許多嚙合元件15、連接部分13、莖11a和接合頭一部分的腔;在一配合的固定模中與一插入模結合,從而形成用于模制外部形狀和前側平板部分12的裝飾性圖案、連接部13的一部分和碟形接合頭11b的腔。
因為鉤形嚙合元件15的形狀使其模制腔不能雕刻在一單一模制表面上。于是,腔的全部或部分形狀形成在一組薄板材料的端部表面上,并以組合方式使它們疊置而成形。另外,在模制期間,通過一松開元件例如一推出銷(未示),元件能直接從鉤形腔中拉出。然而,通過在板厚度方向的適當裝置,一組薄板材料被間隔,從而使它們能容易地分離。
為了接合本實施例的包括上述結構的壓力搭扣10,如圖1和2所示,捏持件14布置在衣服的外側,并且有嚙合元件15伸出的后表面設置在衣服的內(nèi)側。例如,在一滑雪服30鈕扣遮布(fly)的上前端部邊緣30a用兩個平板部分11和12夾緊,并且接合頭11b與槽形接合孔31接合,而被暫時固定。另一方面,在鈕扣遮布的下前端部邊緣30b,如圖2所示,與壓力搭扣10的連接位置對應的有可與搭扣10嚙合和脫離的一組環(huán)20’的對應元件的陰表面搭扣元件20通過縫制、粘合或類似方式進行連接。
同時,當例如衣服的上前端部邊緣30a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插入圖示實施例的壓力搭扣10的兩個前和后側面平板部分11和12之間時,其截面形成為大致J形。于是,如根據(jù)已描述過的先有技術的應用,衣服或類似物的上前端部邊緣30a能容易地插入而不需要加寬其開口端。另外,其插入端部邊緣靠在為一定位部分的連接部13的內(nèi)壁表面上,從而,能自動地確定壓力搭扣10的連接狀態(tài)和位置,于是,能平滑地連接壓力搭扣10。另外,提供了從連接部向外伸出的捏持件14,從而保證了耐用性和開合的可操作性。
在圖示的實施例中,截面為矩形的莖11a沿連接體30的接合孔31的縱向有一長的側面部分,莖位于碟形接合頭11b和后側平板部分11的內(nèi)表面之間。于是,當接合頭11b與接合孔31接合時,壓力搭扣10不會與連接部13一起在接合孔31中轉動。所以,壓力搭扣10不會從連接體30中滑脫。另外,為了有意地將壓力搭扣10從連接體30中取出,可以如普通鈕扣從扣眼中脫出一樣,使壓力搭扣10能容易地以相同方式脫出。所以,在穿用的同時,可以任意地選擇穿用者喜歡的色彩或樣式的壓力搭扣10,另外,搭扣能任意地用另一搭扣進行更換。另外,壓力搭扣能取下洗滌或熨燙。
圖4顯示了一滑雪服的外觀,其中,本發(fā)明的開合壓力搭扣10和對應元件的表面搭扣元件(未示)連接在其上。當本實施例的上述壓力搭扣10向對應元件的表面搭扣元件20壓時,它們兩個能容易地相互嚙合,并且在圖中所示的鈕扣遮布關閉。這時,根據(jù)本實施例,所有鉤形嚙合元件15的嚙合部分15b在打開方向定向,環(huán)20’作用于鉤形嚙合元件15升起部分15a的剪切方向,即,一個嚙合強度最大的方向。于是,鈕扣遮布不容易打開。另外,在關閉狀態(tài),如圖2中虛線所示,一間隙D形成于壓力搭扣10的捏持件14和鈕扣遮布的下前部分之間。于是,手指能容易地插入間隙D,便于后面的打開操作,將壓力搭扣10從對應元件的表面搭扣20上松開。
另外,在這一實施例中,鉤形嚙合元件15可不與后側平板部分11的表面整體成形。一普通的纖維表面搭扣可例如用粘合劑粘合在后側平板部分11的平面上,該搭扣的外形與前側平板部分12的相同并在編織材料的基布表面有大致單纖維的鉤。
圖5和圖6各顯示了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壓力搭扣110的連接狀態(tài)。根據(jù)這些視圖,一后側平板部分111和前側平板部分112有相同的矩形形狀。一連接部113作為一定位部分用于平板部分111和112的一個側端,連接部有一弧形截面。另外,一平板形捏持件114在連接部113的中央直線地向外延伸。另外,如上面顯示的實施例,一組鉤形嚙合件115整體模制在后側平板部分111的表面(搭扣110的后表面)。
兩個銷接合孔111a和111b在縱向以預定間隔穿透地形成于后側平板部分111寬度方向中央。在前側平板部分112與銷接合孔111a和111b對應的位置,兩個接合銷112a,112b向后側伸出,接合銷頂部有突緣形接合頭112a’,112b’。同時,在連接體130例如衣服的搭扣連接邊緣部分,在對應于銷接合孔111a和111b和接合銷112a,112b的位置,形成有銷插入通孔131a,131b,當搭扣連接邊緣部分夾在前后側的平板部分111和112中時,接合銷112a,112b穿過通孔131a,131b中。
為了將本實施例的壓力搭扣100連接到連接體130例如衣服上,壓力搭扣100被彎曲為大致U形,并且連接體130從搭扣100的開口端插入,直到連接體130的端部邊緣靠在連接部113的底面上。然后,用指尖或夾具將前扣側的平板部分111,112朝相對的方向壓。通過這一擠壓操作,通過對應的銷插入通孔131a,131b,各接合銷112a,112b插入后側平板部分111的銷接合孔111a和111b,并且各接合頭112a’,112b’彈性變形與各銷接合孔111a和111b接合。當壓力搭扣110從連接體130取下時,反向進行上述步驟。以此方式,在本實施例中,用一次接觸操作,壓力搭扣110能容易地連接于連接體130,和從其上取下。
并且,在這一實施例中,鉤形嚙合件的鉤的方向不一定要如上述實施例一樣相互一致。例如,在相鄰排中的鉤形嚙合件115的鉤的方向可以以相反的方向定向。以這種的元件布置,在鈕扣遮布上能保證在任何方向的必要嚙合力。
外部形狀與后側平板部分111相同、并有上述單纖維的不與后側平板部分111表面整體模制的鉤形嚙合件115的普通纖維表面搭扣可以用粘合劑與后側平板部分111的平面整體粘合。
另外,在這一實施例中,后側平板部分111和前側平板部分112在其分解狀態(tài)通過連接部113進行模制。所以,在這一實施例中,為了便于沿前和后側平板部分111和112兩者和連接部分113之間的邊界進行彎曲,可以形成一個用于彎曲的槽,例如,一薄的部分(未示)。
圖7顯示了第二實施例的一個變形。從圖中可以看出,該變形與上述實施例的最大不同在于,后側平板部分211和前側平板部分212分開模制。連接部213,捏持件214和鉤形嚙合件215與后側平板部分211整體模制。另外,如前述的實施例,在前側平板部分212的后側表面伸出兩個接合銷212a,212b,如在前述的實施例中,兩個銷接合孔211a,211b形成于后側平板部分211上。
另外,該變形與上述實施例在模制時的接合銷212a,212b的形狀不同。在上述實施例中,各接合銷212a,212b的頂端有突緣形的接合頭212a’,212b’,在本變形中,如圖7中的實線所示,接合頭212a’,212b’不在模制期間進行模制,并且,接合銷212a,212b的通孔也不形成在接合體230上。
為了將壓力搭扣210連接到連接體230上,將連接體230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從前和后側的平板部分211和212的開口端插入,靠在連接部213的內(nèi)表面上。然后,將接合銷212a,212b順序地插入連接體230和后側平板部分211的銷接合孔211b。接合銷212a,212b的長度設為等于從后側平板部分211的銷接合孔211a,211b足以延伸到外側的長度,并且其端部為尖銳的。由于接合銷212a,212b的端部是尖銳的,所以,連接體230例如衣服能由其端部穿透。在這一變形中,無銷插入孔形成于連接體230上。
所以,在該實施例中,即使連接體230的銷插入孔被省略了,接合銷212a,212b也能穿入連接體230中。然后,接合銷212a,212b順序插入連接體230和后側平板部分211的銷接合孔211a,211b中。之后,在接合銷212a,212b的尖銳端部被壓入的同時,通過加熱或用超聲波使其軟化。如附圖中的虛線所示,形成突緣形的接合頭212a’,212b’,使壓力搭扣210暫時固定到連接體230上。
如在該變形中,在壓力搭扣210已暫時連接到連接體230之后,當接合頭212a’,212b’被形成時,必需增加加熱工序。然而,搭扣模制模具是簡單的,成本不會有較大增加。如前所述,在該變形中,使用了這樣的結構,其中,在搭扣210已連接到連接體230之后,搭扣210不能容易地取下。另外,根據(jù)衣服前和后側面的色彩,在前和后側有不同色彩或形狀的各平板部分211和212可以進行各種組合,并實現(xiàn)各種外觀和設計。
圖8和圖9各顯示了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其中,矩形的后側平板部分311的一端通過一連接部313相互平行地連接于前側平板部分312的一端。與各平板部分311和312寬度和長度相同的一矩形板狀壓力緊固部分314從連接部313的中間部平行于各平板部分311和312向外延伸。在該實施例中,一接合銷316獨立于前和后側平板部分311和312和連接部313進行模制。在前和后側的平板部分311和312的中部分別形成有銷接合孔311a,312a,在矩形板狀壓力緊固部分314的后表面形成有許多突起的鉤形嚙合件315,在該部分的前表面上形成有印邊標記或各種圖案等等。
另一方面,在連接體330例如衣服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上形成有銷插入孔331。在接合銷316的兩端形成有接合頭316a,316b,接合銷是要夾在兩個前和后側的平板部分311和312之間,兩個接合頭穿過銷插入孔331與各對應的接合孔311a,312a接合。在形成于接合銷316兩端的接合頭316a,316b中,布置在前側的接合頭316b與普通的鈕扣的方式相同。在其表面可以形成有各種圖案。該接合頭316b的尺寸大于布置在后側的接合頭316a的尺寸。布置在后側的接合頭316a在接合銷316的端部形成一突緣形,并與后側的銷接合孔311a進行可相對彈性變形的接合。在所示的實施例中,銷接合孔311a通過一臺肩分為一短直徑部分和一長直徑部分,并且接合頭316a與短直徑部分接合。
為了將圖示實施例的壓力搭扣310連接到連接體330例如衣服上,將連接體330的連接端部邊緣從壓力搭扣310各前和后側的平板部分311和312間的開口端部插入,直到連接體330的端部邊緣靠在連接部313的底部表面。然后,將小直徑的接合頭316a順序地插入前側平板部分312的銷接合孔312a、連接體330上的銷插入孔331和后側平板部分311的銷接合孔311b,從而最后與銷接合孔311a接合。當壓力搭扣310從連接體330上取下時,按相反順序進行上述步驟。以此方式,在本實施例中,通過接合銷316的插入和取下操作,能容易地將壓力搭扣310與連接體330連接或取下。
在第三實施例中,通過一組形成在矩形板狀壓力搭扣314后表面上的鉤形嚙合件315,能實現(xiàn)與對應元件表面搭扣嚙合部分的嚙合和脫離。即,各前和后平板部分311和312被連接從而夾住連接體330,平板部分不通過壓接合體330與對應部件的表面搭扣嚙合部分嚙合。而代之以,通過直接壓矩形壓力緊固部分314進行嚙合,于是,無需太用力的下壓就可以得到可靠的嚙合。
圖10顯示了第三實施例的一個變形。在該變形中,如圖7所示的變形一樣,使第三實施例中的接合銷316形成小直徑接合頭316a。另外,在平板部分311和312相對于連接體330的插入方向,以預定間隔形成兩個接合銷316和316要從中插入的銷接合孔311a,312b。并且,在圖示的實施例中,如在圖7中所示的變形,在連接體330上沒有用于接合銷316的通孔。
為了將壓力搭扣310連接到連接體330上,將連接體330的搭扣連接端部邊緣從前和后側平板部分311和312間的開口端部插入,并且靠在連接部313的內(nèi)表面上。然后,將接合銷316和316的尖端順序插入前側平板部分312的銷接合孔312a、連接體330和后側平板部分311的銷接合孔311b。接合銷316的端部為一尖銳的端部。于是,如圖7中所示的變形,其尖端能刺入連接體例如衣服330,從而在連接體330上無需形成銷插入孔。另外,在該變形中,一作為捏持件的舌形件314’在壓力搭扣部分314的外端部邊緣延伸,并且,有單纖維鉤形嚙合件315的針織或編織纖維陰表面搭扣通過粘合劑粘合在壓力搭扣部分314的后表面上。
并且,在該變形中,如圖7中的變形一樣,即使,省略了連接體330上的銷插入孔,接合銷316的尖端也能刺穿連接體330。然后,接合銷316順序地插入前側平板部分312的銷接合孔312a、連接體330和后側平板部分311的銷接合孔311a。之后,在接合銷316被加熱或超聲而軟化的同時,下壓接合銷316的尖銳端部,如附圖中的虛線所示。形成突緣形的接合頭316a,并且壓力搭扣310被暫時固定地連接于連接體330。
圖11顯示了圖10中壓力搭扣310的另一變形。在圖10所示的變形中,在前和后側平板部分311和312上形成的銷接合孔311a,312a以預定間隔在連接體330插入壓力搭扣310的方向形成。在圖11所示的變形中,兩個孔在與連接部313平行的方向形成。
本發(fā)明有許多變形,都在本發(fā)明精神范圍之中。
權利要求
1.一種合成樹脂的開合壓力搭扣,包括,一前側平板部分(12,112,212,312),和一后側平板部分(11,111,211,311),它們連接于一個平板形連接體(30,130,230,330)的端部邊緣,在所述壓力搭扣的一個部分上形成有所述連接體(30,130,230,330)端部邊緣的定位部分(13,113,213,313);和許多位于后側表面上的表面搭扣的嚙合元件(15,115,215,315),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合壓力搭扣通過合成樹脂的銷元件(11a;112a;212a,212b;316)連接于所述連接體(30,130,230,330),所述銷元件的至少一端有接合頭(11b;112a’,112b’;212a’,212b’;316a,316b)。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和后側平板部分(11,12;111,112;211,212;311,312)通過所述的定位部分(13,113,213,313)整體模制。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和后側平板部分(211,212)是相互分離的。
4.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銷元件(11a;112a,112b;212a,212b)被模制,并從所述前側平板部分(12,112,212)或后側平板部分(11,111,211)的內(nèi)表面向對應元件的平板部分(11,111,211;12,112,212)的內(nèi)表面整體伸出。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側平板部分(12)的表面面積小于所述后側平板部分(11)的表面面積,并且所述銷元件(11a)與后側平板部分(11)的后表面在偏離所述前側平板部分(12)的位置向前側整體模制。
6.如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銷元件(316)與所述前側和后側平板部分(311,312)分離,并在其兩端有接合頭(316a,316b)。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許多嚙合元件(15,115,215)形成于所述后側平板部分(11,111,211)的表面上。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緊固件有一平板形壓力搭扣部分(314),其大致與所述前和后側平板部分(311,312)平行,從所述定位部分(313)向外延伸,并且,許多嚙合元件(315)形成在所述壓力搭扣部分(314)的后表面上。
9.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所述嚙合元件(15,115,215)由合成樹脂制造,并且與所述開合壓力搭扣(10,110,210)整體模制。
10.如權利要求7或8所述的開合壓力搭扣,其特征在于在編織或針織時通過切掉編織或針織的單纖維的環(huán)的一部分形成基礎結構而形成所述嚙合元件(315),并且所述基礎結構牢固地固定在所述開合壓力搭扣上。
全文摘要
一種合成樹脂的開合壓力搭扣,包括,一前側平板部分,和一后側平板部分,其連接于一個平板形連接體的端部邊緣,在所述壓力搭扣的一個部分上形成有所述連接體端部邊緣的定位部分;和許多位于后側表面上的表面搭扣的嚙合元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開合壓力搭扣通過合成樹脂的銷元件連接于所述連接體,所述銷元件的至少一端有接合頭。
文檔編號A44B18/00GK1288701SQ00127058
公開日2001年3月28日 申請日期2000年9月15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9月16日
發(fā)明者池田博紀, 布田雅昭, 瀧澤敏明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