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紐扣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鎖止衣物接縫的紐扣和主要作為裝飾用的裝飾扣等,其中,將布料夾置于紐扣本體和鎖止件之間進行安裝。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紐扣為將布料夾置于紐扣本體和鎖止件之間而安裝的。該紐扣具有形成有凹部的紐扣本體、和前端部插入于該凹部的鎖止件。
該類型的現(xiàn)有紐扣如圖4A~4D所示。
圖4A表示被稱之為F型的、常用的一般形狀的紐扣本體50。該紐扣本體50具有形成有彎曲的凹部50A的卡合部50B;從該卡合部50B的開口端緣大幅地折返而形成的折返部50C;從該折返部50C向外側延伸、且朝開口端側傾斜的凸緣部50D。
圖4B表示被稱之為E型的、常用的一般形狀的紐扣本體51。該紐扣本體51具有形成有大體為矩形的凹部51A的中心部51B;從該中心部51B的開口端緣小幅地折返而形成的折返部51C;從該折返部51C向外側平直地延伸的凸緣部51D。
圖4C表示作為與紐扣本體50、51成套的鎖止件、即扣腳式鉚釘52。該鉚釘52具有凸緣部52A和設置于該凸緣部52A的中央部的軸52B。該軸52B的前端部很鋒利。圖4D表示作為與紐扣本體50、51成套的鎖止件、即蓋式鉚釘53。該鉚釘53具有凸緣部53A和設置于該凸緣部53A的中央部的軸53B。該軸53B的前端部的角部被切掉。
在圖4A~圖4D所示的現(xiàn)有例中,將布料夾置于紐扣本體50、51和鉚釘52、53之間,為了壓住布料,形成紐扣本體50、51的卡合部50B、51B開口端部的部分從凸緣部50D、51D突出。因此,紐扣本體50、51的凸緣部50D、51D和鉚釘52、53的凸緣部52A、53A之間的空間變大,從而不能密實地壓住薄布料。如不能密實地壓住布料,則紐扣本體50、51和鉚釘52、53就可能從布料剝落,也有可能在布料與紐扣本體50、51和鉚釘52、53之間夾入異物或人的指甲。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人們想到在不改變紐扣本體50、51的形狀的情況下,將鉚釘?shù)耐咕壊啃纬蔀榈箞A錐形狀(酒杯形狀),但是,實際上卻難于將凸緣部加工成倒圓錐形狀。
因此,為了將紐扣安裝于薄布料,現(xiàn)有例中采用了圖5A和圖5B所示的、具有特殊形狀的紐扣本體和鎖止件的紐扣。
圖5A表示具有紐扣本體60和鎖止件61的紐扣。該紐扣本體60被稱為凸頭,形成有凹部60A。該鎖止件61由薄板材成形而成、被稱之為端柱。
鎖止件61具有凸緣部61A和形成于凸緣部61A的中央部的腳部61B。在該腳部61B的前端向外側進行擴開加工而形成喇叭部61C。在該喇叭部61C和紐扣本體60的凹部60A之間切斷布料。因此,為了在其與喇叭部61C之間切斷布料,紐扣本體60的凹部60A形成為開口端緣狹窄、而朝其深處擴張的特殊形狀。
圖5B表示一種紐扣,該紐扣具有被稱之為G型的紐扣本體62和被稱之為端柱鉚釘?shù)逆i止件63。
紐扣本體62為具有正面部62A和卡止部62B的特殊形狀。該正面部62A為彎曲其端緣而形成的。該卡止部62B的外側緣卡止于該正面部62A的端緣,且在內側形成鋒利的切斷緣62C。鎖止件63具有凸緣部63A和形成于該凸緣部63A的中央的腳部63B。該腳部63B具有用于在其與卡止部62B的切斷緣之間切斷布料的傾斜部63C。
另外,作為紐扣的現(xiàn)有例,有如日本實愿昭54-73456號(實開昭55-173907號)微縮膠片(文獻1)所公開的紐扣。
文獻1的紐扣具有具有圓錐狀的突出部的紐扣本體;與圓錐狀的突出部相抵接、且前端部可以彎曲的卡止部;在中央部安裝該卡止部的凸緣??ㄖ共啃纬蔀樵谄渑c紐扣本體之間切斷布料的多個刃狀邊緣呈環(huán)狀排列。
在圖5A及圖5B所示的現(xiàn)有例中,由于紐扣本體的形狀特殊,從而出現(xiàn)該安裝結構不能直接利用于F型或E型等常用的紐扣本體的問題。
特別是,在圖5A所示的紐扣中,由于固定了與鎖止件61的喇叭部相配合的凹部的形狀,所以不能使用圖4A~圖4B所示的F型或E型的紐扣本體以與該鎖止件61相配合。
而且,由于鎖止件61的喇叭部的前端部形成的較薄,所以在安裝于粗斜紋布料等的厚布料時,就無法完全切斷喇叭部前端和紐扣本體的凹部之間的粗斜紋布料。如果非要安裝于該厚布料的話,則喇叭部的前端就會變形,進而更加難于安裝。
在文獻1中,在布料較厚、較硬的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刃狀邊緣變形或破損的問題。相反,在布料較薄、較軟的情況下,就會出現(xiàn)無法完全壓住布料、進而在切斷時絞入布料而無法正確地將紐扣安裝于布料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紐扣,該紐扣可使用常用的一般形狀的紐扣本體,且不管布料的厚度及硬度如何、均可安裝于布料。
本發(fā)明的紐扣,具有紐扣本體和鎖止件,使布料夾置于上述紐扣本體與鎖止件之間,按壓固定上述鎖止件,其中在上述紐扣本體上形成供上述鎖止件的前端部插入的收容部;上述鎖止件,在上述前端部和從該前端部連續(xù)形成的筒狀部之間形成有肩部;該肩部具有切斷部,該切斷部在其與上述紐扣本體的收容部的插入端之間切斷上述布料。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將布料夾置于紐扣本體和鎖止件之間的狀態(tài)下,相互按壓紐扣本體和鎖止件,則在鎖止件的前端部按壓布料的同時,在形成于肩部的切斷部和紐扣本體的收容部的插入端之間、切斷布料,從而安裝鈕扣。
由此,在本發(fā)明中,在形成于鎖止件的肩部的切斷部和紐扣本體的收容部的插入端之間,切斷布料。肩部的板厚也可做成不薄于現(xiàn)有例所示的喇叭部和邊緣,所以,即使在切斷部集中有較大的力的情況下,也不會出現(xiàn)破損的問題,此外,也不會降低調心性。因此,在本發(fā)明中,不論布料的薄厚,也可以不損傷鎖止件地、容易地進行切斷。而且,在本發(fā)明中,由于紐扣本體形成有收容部,從而通過選用F型或E型等相同的一般形狀,可直接利用常用的紐扣本體。
在本發(fā)明中,最好上述切斷部為形成于上述肩部的角部。在此,上述角部的曲率半徑R為0.5mm以下,最好為0.3mm以下。
在本發(fā)明中,切斷部為形成于前端部和筒狀部之間的角部,所以,可容易地進行切斷部的加工,容易地進行鎖止件的制造。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最好上述切斷部連續(xù)或間斷地形成于上述肩部的圓周上。
在本發(fā)明中,沿收容部的插入端,可妥當且容易地切斷布料。
而且,最好上述肩部的外周部,從上述筒狀部沿徑向鼓出而形成。
在本發(fā)明中,肩部難于變形,可以更加有效地防止切斷部的破損。
另外,最好上述前端部具有從上述肩部突出的突出部。
在本發(fā)明中,當在鎖止件的切斷部和紐扣本體的收容部的插入端之間切斷布料時,由于從肩部突出的突出部按壓并張緊布料,從而容易切斷布料,可不破損切斷部地、順暢地切斷布料。
而且,最好當由上述紐扣本體按壓前端部時,上述前端部被按入、并可向側方鼓出的同時,鼓出的前端部卡止于上述收容部。
在本發(fā)明中,在安裝紐扣時,通過由紐扣本體按壓的前端部被按入、并向側方鼓出,從而前端部的側部完全地按壓紐扣本體的收容部的側面,所以,提高了紐扣的剝離力(分離力)。因此,不會出現(xiàn)由于意外而導致紐扣本體從鎖止件剝離的情況。
而且,如果將鎖止件的凸緣部制成容易按壓薄布料的板狀,從而即使從板材開始進行加工,也可以設置作為本發(fā)明的切斷部的角部12F,甚至可以設置突出部12E,可容易地進行布料的切斷。作為鎖止件的材料的板材的厚度為0.2mm~1mm較為理想,如為0.3mm~0.6mm則更佳。
圖1A為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例的紐扣的剖面圖,圖1B為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的紐扣的剖面圖。
圖2A表示將第1實施例的紐扣安裝于布料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圖2B表示將第2實施例的紐扣安裝于布料的狀態(tài)的剖面圖。
圖3A和圖3B分別表示作為本發(fā)明的變形例的紐扣的剖面圖。
圖4A~圖4D為分別表示不同的現(xiàn)有例的圖。
圖5A~圖5B表示與上述圖4A~圖4D的現(xiàn)有例不同的現(xiàn)有例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
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本實施例的紐扣,在牛仔褲以外的衣物中作為裝飾扣而使用。
圖1A表示第1實施例的剖面圖。
在圖1A中,紐扣10具有紐扣本體11和鎖止件12。紐扣本體11和鎖止件12將布料1夾置于它們之間而相互扣合。
紐扣本體11與圖4B所示的紐扣本體具有相同的結構,被稱之為F型。該紐扣本體11是通過對鋁、鐵、不銹鋼合金·含黃銅的銅合金、其他金屬或合金,進行沖壓等適當?shù)募庸ざ纬傻摹?br>
紐扣本體11為將中心部11B、折返部11C和凸緣部11D一體成形的結構。該中心部11B形成有作為收容部的凹部11A。該折返部11C為從作為該中心部11B的插入端的開口端緣稍稍折返而形成的。該凸緣部11D從該折返部11C向外側平直地延伸而形成。
中心部11B為有底的圓筒狀,其內面形成為凹部11A。該凹部11A為大體矩形形狀,其開口端11E形成為具有一定曲率的圓棱。
折返部11C從其中心部11B折回,自其端部開始,以大體直角形成凸緣部11D。凸緣部11D形成為寬幅的大體環(huán)狀。
鎖止件12與紐扣本體11同樣地,也是通過對鋁、鐵、不銹鋼合金·含黃銅的銅合金、其他金屬或合金,進行沖壓等適當?shù)募庸ざ纬傻摹?br>
鎖止件12為將前端部12A、筒狀部12B、肩部12C和凸緣部12D一體成形的結構。該前端部12A為插入于凹部11A的大體圓盤形狀。該筒狀部12B為從該前端部12A連續(xù)形成的大體圓筒形狀。該肩部12C形成于前端部12A和筒狀部12B之間。該凸緣部12D為在上述筒狀部12B的端部連續(xù)形成的寬幅的大體環(huán)狀。
前端部12A在其中心部具有朝凹部11A側突出的有底的圓筒狀的突出部12E。該突出部12E在由紐扣本體11按壓時,可被按入。鎖止件12,由于具有所謂的鉚釘功能,所以在突出部12E被按入前端部12A的平面部時,前端部12A整體向側方鼓出,從而該鼓出的前端部12A按壓凹部11A的側面而被卡止(參照圖2A)。
凸緣部12D的外周緣朝向紐扣本體11側逐漸傾斜地形成。
肩部12C形成有在其圓周上相連續(xù)、且位于外周緣部的角部12F。該角部12F作為在其與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的開口端11E之間切斷布料1的切斷部。在此,角部12F的曲率半徑R為0.5mm以下,最好為0.3mm以下。上述曲率半徑R越小越好,但在本實施例中,為0.3mm~0.2mm。另外,角部12F的外徑尺寸與凹部11A的開口端11E的內徑尺寸相同或比其稍小。
肩部12C的外周部從筒狀部12B沿徑向鼓出。
為了將該結構的第1實施例的紐扣10安裝于布料1,將布料1夾置于紐扣本體11和鎖止件12之間,并按壓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以將其插入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中。
這樣,在由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的突出部12E按壓并張緊布料1的狀態(tài)下,在形成于肩部12C的角部12F和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的開口端11E之間、切斷布料1。
進一步,若朝凹部11A按壓前端部12A,則如圖2A所示,突出部12E被按入前端部12A的平面部。由此,前端部12A和筒狀部12B整體向側方鼓出、按壓凹部11A的側面而卡止。
因此,在第1實施例中,可以起到如下的作用效果。
(1)在紐扣本體11上,形成供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插入的凹部11A。鎖止件12,在前端部12A和從該前端部12A連續(xù)形成的筒狀部12B之間,形成肩部12C。該肩部12C具有作為切斷部的角部12F,該角部12F用于在其與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的開口端11E之間切斷布料1。因此,即使在角部12F作用較大的力,由于肩部12C的板厚較厚,從而肩部12C不會破損,不論布料的薄厚如何,均可容易地進行切斷。而且,紐扣本體11形成有凹部11A,所以可以直接使用F型的紐扣本體。
(2)由于切斷部為形成于肩部12C的角部12F,從而切斷部的加工變得容易,可容易地進行鎖止件的制造。
(3)由于肩部12C的外周部從筒狀部12B向徑向鼓出,從而肩部12C難于變形,可以更有效地防止鎖止件12的破損。
(4)因為前端部12A具有從肩部12C突出的突出部12E,所以,當在鎖止件12的角部12F和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的開口端11E之間切斷布料1時,由于從肩部12C突出的突出部12E按壓并張緊布料1,從而布料的切斷變得容易,可不破損作為切斷部的角部12F地、順暢地切斷布料1。
(5)當朝紐扣本體11按壓突出部12E時,突出部12E被按入、前端部12A可向側方鼓出的同時,鼓出的前端部12A卡止于凹部11A。因為突出部12E具有上述結構,所以,在安裝紐扣時,由于將前端部12A的側部完全按壓于紐扣本體11的凹部11A的側面,從而提高了紐扣的剝離力(分離力)。因此,不會出現(xiàn)由于意外而導致紐扣本體11從鎖止件12剝離的情況。
(6)由于將鎖止件的凸緣部制成容易按壓薄布料的板狀,從而即使從板材開始進行加工,也可以設置作為切斷部的角部12F,甚至可以設置突出部12E,可容易地進行布料的切斷。作為鎖止件的材料的板材的厚度為0.2mm~1mm較為理想,如為0.3mm~0.6mm則更佳。
下面,說明本發(fā)明的第2實施例。在第2實施例中,僅紐扣本體的結構有所差異,而鎖止件的結構與第1實施例的鎖止件12的結構相同。在此,在第2實施例的說明中,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結構部件采用相同的符號,其說明從略。
本實施例為適用于裝飾扣的紐扣。
圖1B表示第2實施例的剖面圖。
在圖1B中,紐扣20具有紐扣本體21和鎖止件12。紐扣本體21和鎖止件12將布料1夾置于其中而相互扣合。
紐扣本體21具有與圖4A所示的紐扣本體相同的結構,被稱之為F型。該紐扣本體21,與第1實施例的紐扣本體11同樣地,通過對鋁、鐵、不銹鋼合金·含黃銅的銅合金、其他金屬或合金,進行沖壓等適當?shù)募庸ざ纬?。紐扣本體21為將中心部21B、折返部21C和凸緣部21D一體成形的結構。該中心部21B形成有作為收容部的凹部21A。該折返部21C從該中心部21B的開口端緣稍稍折返而形成。該凸緣部21D從該折返部21C向外側延伸。
中心部21B為有底的圓筒狀,其內面形成為凹部21A。該凹部21A彎曲地形成,其開口端21E形成為具有一定曲率的圓棱。
折返部21C從其中心部21B折回、并延伸至中心部21B的頂部附近,自其端部開始,以大體直角形成凸緣部21D。凸緣部21D形成為寬幅的大體環(huán)狀。
為了將該結構的第2實施例的紐扣20安裝于布料1,與第1實施例同樣地,將布料1夾置于紐扣本體21和鎖止件12之間,并按壓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以將其插入紐扣本體21的凹部21A中。
這樣,在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的突出部12E按壓并張緊布料1的狀態(tài)下,在形成于肩部12C的角部12F和紐扣本體21的凹部21A的開口端21E之間、切斷布料1。
進一步,若朝凹部21A按壓前端部12A,則如圖2B所示,突出部12E被按入前端部12A的平面部。由此,前端部12A整體向側方鼓出、按壓凹部21A的側面而卡止。
因此,在第2實施例中,可以起到與第1實施例的(1)~(6)相同的作用效果。
本發(fā)明并不僅限于上述實施例,也包括那些,在能達到本發(fā)明的目的的范圍內、進行的各種變形、改良等。
例如,在上述第2實施例中,收容部為凹部21A,插入端為開口端21E,但是收容部和插入端的結構不限于上述實施例所示。例如,如圖3A所示,可將紐扣本體21的收容部做成在頂部形成開口部21G的形狀。在該情況下,插入端21H為與開口部21G相反側的開口部。符號30表示紐扣的安裝工具。而且,在本發(fā)明中,如圖3B所示,也可以在鎖止件12的凸緣部12D上安裝罩12G。
另外,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對適用于裝飾扣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在本發(fā)明中,也可以為適用于鎖止衣服接縫的、主要以實用性為目的的紐扣。而且,本發(fā)明的紐扣也適用于衣服以外的物品。
另外,在本發(fā)明中,筒狀部12B除了形成為圓筒狀以外,也可形成為方形形狀。
而且,切斷部也不限于連續(xù)形成于肩部12C的圓周上,也可間斷地形成。在該情況下,可在布料1上加入縫紉孔,將切斷部按壓于布料1,即可切斷布料1。
權利要求
1.一種紐扣,具有紐扣本體(11,21)和鎖止件(12),使布料(1)夾置于上述紐扣本體(11,21)與鎖止件之間,按壓固定鎖止件(12),其特征在于在上述紐扣本體(11,21)上形成供上述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插入的收容部(11A,21A);上述鎖止件(12),在上述前端部(12A)和從該前端部(12A)連續(xù)形成的筒狀部(12B)之間形成有肩部(12C);該肩部(12C)具有切斷部,該切斷部在其與上述紐扣本體(11,21)的收容部(11A,21A)的插入端(11E,21E)之間切斷上述布料(1)。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紐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斷部為形成于上述肩部(12C)的角部(12F)。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紐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斷部連續(xù)或間斷地形成于上述肩部(12C)的圓周上。
4.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紐扣,其特征在于,上述肩部(12C)的外周部,從上述筒狀部(12B)沿徑向鼓出而形成。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紐扣,其特征在于,上述前端部(12A)具有從上述肩部(12C)突出的突出部(12E)。
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意一項所述的紐扣,其特征在于,當由上述紐扣本體(11,21)按壓前端部(12A)時,上述前端部(12A)被按入、并可向側方鼓出,同時,鼓出的前端部(12A)卡止于上述收容部(11A,21A)中。
全文摘要
在紐扣本體(11)形成供鎖止件(12)的前端部(12A)插入的收容部(11A)。鎖止件(12),在前端部(12A)和從該前端部(12A)連續(xù)形成的筒狀部(12B)之間,形成肩部(12C)。并且,該肩部(12C)具有切斷部,該切斷部在與上述紐扣本體(11,21)的收容部(11A,21A)的插入端(11E,21E)之間切斷上述布料(1)。不必在角部(12F)作用較大的力,即可容易地切斷任意厚度的布料。
文檔編號A44B1/28GK1644126SQ20051000561
公開日2005年7月27日 申請日期2005年1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月22日
發(fā)明者長谷川建二, 大林宗正, 森下晶, 高村芳男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