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圍兜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個人防護用品,特別是一種圍兜。
背景技術:
目前大量習用的圍兜的結構如圖1所示,它主要系一體成形在其薄片本體3設有領口部31,且其兩側裁切具有缺槽30以形成位于左、右兩側的帶體32。前述圍兜的長度可遮蓋使用者腰部以下而具有圍裙的使用功能。使用時,領口部31可供套于使用者2的頸部 22,而兩帶體32則供向后綁于使用者的腰部21 (另參閱圖2、圖3),前述的圍兜雖經(jīng)濟方便可用完即拋棄而符合衛(wèi)生要求,然而經(jīng)使用后發(fā)現(xiàn)其仍存在如下缺失。1.由于人類頭部一定比頸部大很多,必須將領口部31裁切加工成較大的尺寸,因此在使用時,頸部22與領口部31之間產(chǎn)生較大面積的外露部位D (請參閱圖2、圖3中的菱形網(wǎng)格線標示部位所示),而使該外露部位D很容易被噴到、濺到或沾到污物。在許多使用場合,該外露的部位D卻是最重要的防護部位,所以大幅降低圍兜的效用及安全性。2.由于領口部31的尺寸較大,很容易因使用者扭動或其它姿勢動作造成薄片本體3上方偏移,導致無法完全遮蓋胸前部位。3.薄片本體3的兩側裁切具有缺槽30,不但增加外露面積,相對造成較大的廢料, 且又不符合環(huán)保的原則。4.當使用者頭部比較大或頭發(fā)比較多或者戴著頭罩時,則無法穿過領口部31造成大問題。5.為了符合使用者的衛(wèi)生要求,在美容院使用前述之圍兜因外露部位D很容易掉入頭發(fā)或在洗發(fā)時噴到、濺到或沾到泡沫、污水,或在染發(fā)時沾到染發(fā)劑。6.使用者在牙醫(yī)洗牙或醫(yī)療時穿戴時該外露部位D會噴到、濺到或沾到牙科相關醫(yī)療所產(chǎn)生的污物。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圍兜,它主要解決上述現(xiàn)有圍兜所存在的缺失,使用時,腰部以及頸部皆被綁住固定,相對具有較佳的穿戴定位效果,避免因身體活動而導致圍兜偏離。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圍兜,以適用于頭部較大或頭發(fā)比較多或戴著頭罩的使用者。本發(fā)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圍兜,使用時,不但大幅減少外露部位,且制造加工生產(chǎn)時可相對減少廢料并符合環(huán)保的原則。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圍兜,其系別適用于牙科醫(yī)療相關用途,也可適用于日常生活的相關用途。本發(fā)明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一種圍兜,可利用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綁于腰部,亦可選擇將薄片本體中間偏上方左、右兩側另設的長條帶體綁于頸部,既可適用于不同人的頸部大小,又可大幅減少外露面積以避免被噴到、濺到或沾到污物,相對達到較安全的圍兜使用功能,且在使用時,腰部以及頸部皆被綁住固定,相對具有較佳的穿戴定位效果,避免因身體活動而導致圍兜偏離、無法完全覆蓋胸前的情形。本發(fā)明可采用的具體結構是。一種圍兜,它包括一薄片本體,該薄片本體的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長條帶體,該領口部左、右兩側也各設有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與所述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連接。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該橫向切縫由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延伸至領口部左、右兩側,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至薄片本體上端的切縫,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延伸至左、右兩側的縱向切縫。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設有由切痕所構成一縱向易撕離線,該縱向易撕離線的下端與領口部連接,該縱向易撕離線的上端則延伸至該薄片本體的上端緣。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采用塑料、紙、布料或無紡布材質。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 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設有S形貫穿切縫,該S形貫穿切縫的下端并與領口部的上端緣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 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可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以構成S形易撕離線,該S形易撕離線的下端并與領口部的上端相接,進而當S形易撕離線撕離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 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領口部內緣的中間下方進一步設有縱向貫穿切縫,且領口部內緣的左、右兩側各設有弧形貫穿切縫,該兩弧形貫穿切縫的下端并與前述縱向貫穿切縫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 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接近于領口部內緣部位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以形成位于領口部左、右兩側的兩易撕離線,進而當撕離該兩易撕離線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且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并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而該薄片本體并在其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數(shù)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與前述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連接,令前述各橫向易撕離線撕開后形成兩長條帶體。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且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并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而該薄片本體并在其上方的左、右兩側設有由數(shù)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橫向易撕離線分別由內向外延伸至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側端緣,令前述各橫向易撕離線撕開后形成兩長條帶體。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如下。(1)本發(fā)明使用時,使用者除了利用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長條帶綁于腰部以外, 亦可選擇將左、右兩側的易撕離線撕開后綁于頸部,既可適用于不同人之頸部大小,又可減少外露面積以避免被噴到、濺到或沾到污物,相對達到較安全的圍兜使用功能,且在使用時,腰部以及頸部皆被綁住固定,相對具有較佳的穿戴定位效果,避免因身體活動而導致圍兜偏離、無法完全覆蓋胸前的情形。(2)本發(fā)明產(chǎn)品可一體成型,生產(chǎn)容易,成本低廉,使用方便,且用完即可拋棄,符合衛(wèi)生要求。 ( 3 )本發(fā)明使用時,使用者亦可選擇將該縱向易撕離線撕開以適用于頭部較大、或頭發(fā)比較多或戴著頭罩的使用者。(4)本發(fā)明使用時,不但可大幅度降低外露面積,在制造加工生產(chǎn)時可相對減少廢??、符合環(huán)保要求。(5)本發(fā)明特別適用于家庭的清掃、油漆、園藝或洗滌等日常生活相關用途,或適用于服務業(yè)(例如美容、美發(fā))、工業(yè)等多種用途,特別適用于牙科醫(yī)料相關用途。
圖1是習用圍兜的平面圖。圖2是習用圍兜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一。圖3是習用圍兜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二。圖4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平面圖。圖5是本發(fā)明實施例左、右兩側的橫向易撕離線撕開后的示意圖。圖6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立體參考圖。圖7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背視立體圖。圖8是本發(fā)明實施例的薄片本體中間上方的縱向易撕離線撕開后的示意圖。圖9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0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平面示意圖。
圖11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2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平面示意圖。圖13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4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使用轉臺平面示意圖。圖15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平面圖。圖16是本發(fā)明第無實施例的使用轉臺平面示意圖。圖 4-16 中1-薄片本體,103、14、17、196_ 切痕,10、101、102、104、105、18、194、 195、197、198-長條帶體,11-領口部,12、13-切縫,191、192、193、199-貫穿切縫,1991、 El-下端,2-使用者,21-腰部,22-頸部,A、C、E、F、G-易撕離線,D-外露部位。
具體實施例方式如圖4 8所示,它是本發(fā)明一種圍兜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如圖所示它包括一一體成形的可撓性且可折疊的薄片本體1,該薄片本體1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11以供使用者穿套,而該薄片本體1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12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12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13,且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13并橫向延至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10 (如圖5)以供綁于使用者的腰部21 (如圖6、7),而該薄片本體1并在其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數(shù)切痕14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A,各易撕離線A外端與前述薄片本體1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13橫向連接,或者該薄片本體1左、右兩側的橫向易撕離線A亦可分別由內向外延伸至薄片本體1左、右兩側的側端緣,使用者2可視需要而選擇將前述左、右兩側的易撕離線A撕開成長條帶體18 (如圖5)以供綁于頸部22 (如圖6、7)而減少外露面積以避免被噴到、濺到或沾到污物,相對達到較完全的圍兜使用功能,且在使用時,腰部21以及頸部22 皆被綁住固定,相對具有較佳的穿戴定位效果,避免因身體活動而導致圍兜偏離、無法完全覆蓋胸前的情形。再者,前述薄片本體1之中間上方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17以構成一縱向易撕離線C, 且該縱向易撕離線C的下端與領口部11連接,而該縱向易撕離線C的上端則延伸至該薄片本體1的上端緣,因此使用者亦可選擇將該縱向易撕離線C撕開(如圖8)以適用于頭部較大、頭發(fā)比較多或戴著頭罩的使用者。圖9-10所示的是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例。該實施例的圍兜包括一一體成形的可撓性且可折疊的薄片本體1,該薄片本體1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11以供使用者穿套,而該薄片本體1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12,且各縱向貫穿切縫12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1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10以供綁于使用者的腰部,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于薄片本體1的中間上方設有S形貫穿切縫199,該S形貫穿切縫199的下端1991并與領口部11的上端緣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101、102以供綁于使用者的頸部。圖11-12所示的是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例。該實施例的圍兜包括一一體成形的可撓性且可折疊的薄片本體1,該薄片本體1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11以供使用者穿套,而該薄片本體1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12,且各縱向貫穿切縫12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1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
7體10以供綁于使用者的腰部,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于前薄片本體1的中間上方可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103以構成S形易撕離線E,該S形易撕離線E的下端El(見圖12)并與領口部11的上端相接,進而當S形易撕離線E撕離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104、 105 (見圖12)以供綁于使用者的頸部。圖13-14所示的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的圍兜包括一一體成形的可撓性且可折疊的薄片本體1,該薄片本體1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11以供使用者穿套,而該薄片本體1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12,且各縱向貫穿切縫12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1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10以供綁于使用者的腰部。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于薄片本體1的領口部11內緣的中間下方進一步設有縱向貫穿切縫191,且領口部11內緣的左、右兩側各設有弧形貫穿切縫192、193,該兩弧形貫穿切縫192、193的下端并與前述縱向貫穿切縫191 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見圖14)以供綁于使用者的頸部。圖15-16所示的是本發(fā)明的第四實施例。該實施例的圍兜,括一一體成形的可撓性且可折疊的薄片本體1,該薄片本體1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11以供使用者穿套,而該薄片本體1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12,且各縱向貫穿切縫12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1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1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10以供綁于使用者的腰部。本實施例與前述第一實施例的主要差異在于薄片本體1接近于領口部11內緣部位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196以形成位于領口部11左、右兩側的兩易撕離線F、G,進而當撕離該兩易撕離線F、G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197、198 (見圖16)以供綁于使用者的頸部。另外,前述的可撓性且可折迭之薄片本體1系為塑料(例如PE)、紙、布料或無紡布等可折疊且具可撓性的材質。前述實施例的圍兜長度可遮蓋至使用者2的腰部以下而具有圍裙的使用功能,在實際制造生產(chǎn)時相關的技術特征可以制造多種尺寸規(guī)格,例如圍兜下方的長度較長而足以遮蓋使用者2的腰部2或腰部21以下而兼具圍裙的使用功能。綜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來限定本發(fā)明的實施范圍,即凡依本發(fā)明申請專利范圍的內容所作的等效變化與修飾,都應為本發(fā)明的技術范疇。
權利要求
1.一種圍兜,它包括一薄片本體,該薄片本體的中間偏上方設有一貫穿的領口部,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長條帶體,該領口部左、右兩側也各設有長條帶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與所述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連接。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該橫向切縫由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延伸至領口部左、右兩側,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至薄片本體上端的切縫,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延伸至左、右兩側的縱向切縫。
5.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或4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設有由切痕所構成一縱向易撕離線,該縱向易撕離線的下端與領口部連接,該縱向易撕離線的上端則延伸至該薄片本體的上端緣。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或4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采用塑料、紙、 布料或無紡布材質。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設有S形貫穿切縫,該S 形貫穿切縫的下端并與領口部的上端緣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中間上方可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以構成S形易撕離線,該S形易撕離線的下端并與領口部的上端相接,進而當S形易撕離線撕離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的領口部內緣的中間下方進一步設有縱向貫穿切縫,且領口部內緣的左、右兩側各設有弧形貫穿切縫,該兩弧形貫穿切縫的下端并與前述縱向貫穿切縫相接,進而形成兩長條帶體。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且各縱向貫穿切縫的上端并縱向延伸至薄片本體的上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前述的薄片本體接近于領口部內緣部位進一步設有數(shù)切痕以形成位于領口部左、右兩側的兩易撕離線,進而當撕離該兩易撕離線后即形成兩長條帶體。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且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并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而該薄片本體并在其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由數(shù)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易撕離線外端與前述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橫向連接,令前述各橫向易撕離線撕開后形成兩長條帶體。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圍兜,其特征在于該薄片本體上方的左、右兩側各設有縱向的貫穿切縫以及與該縱向貫穿切縫上端相接的橫向切縫,且該左、右兩側的橫向切縫并橫向延至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側端緣,進而形成位于該薄片本體的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而該薄片本體并在其上方的左、右兩側設有由數(shù)切痕所構成的橫向易撕離線,各橫向易撕離線分別由內向外延伸至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側端緣,令前述各橫向易撕離線撕開后形成兩長條帶體。
全文摘要
一種圍兜,可利用薄片本體左、右兩側的長條帶體固定于腰部,亦可選擇將薄片本體中間偏上方左、右兩側另設的長條帶體固定于頸部,既可適用于不同人的頸部大小,又可大幅減少外露面積以避免被噴到、濺到或沾到污物,相對達到較安全的圍兜使用功能,且在使用時,腰部以及頸部皆被固定,相對具有較佳的穿戴定位效果,避免因身體活動而導致圍兜偏離、無法完全覆蓋胸前的情形。
文檔編號A41D13/04GK102293464SQ201110282419
公開日2011年12月28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22日
發(fā)明者鄭凱鴻, 鄭永柱, 鄭羽良 申請人:宣德醫(yī)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