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環(huán)流式吹風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吹風機。
背景技術:
電吹風雖然在型式、款式和大小上有很大差別,但它們的內在結構大體相同,主要由電動機、風葉、發(fā)熱元件及電器控制開關這幾部分組成。電吹風直接靠電動機驅動轉子帶動風葉旋轉,當風葉旋轉時,空氣從進風口吸入,由此形成的離心氣流再由風筒前嘴吹出。通常,現(xiàn)有技術中電吹風的進風口和出風口都是呈橫向設置并貫通的,而且出風口多做成是直筒形結構,如申請?zhí)枮?01010607883.4的中國發(fā)明專利《一種改進的電吹風機》、專利號為ZL201020265837. 6的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吹風機風嘴》、專利號為 ZL200920024934. 3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一種吹風機》等等,上述這些專利中的吹風機結構雖然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們的出風方式基本相同,出風口的形狀都是采用獨立的筒形風嘴,這種風嘴多為單獨安裝在殼體上或者和殼體一體成型,但是為了保證風力集中,出風口的直徑一般要小于殼體的外徑,氣流覆蓋面積無法做到較大,而且在使用時,因為出風口是完全敞開式的筒狀結構,出風口排出的風較為分散,風力不均勻,進而影響使用舒適度。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現(xiàn)狀而提供一種氣流覆蓋面積更廣、風力和熱力更加均勻柔和的環(huán)流式吹風機。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環(huán)流式吹風機,包括有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 ;風葉,由電機驅動而將風從上述的進風口送至出風口 ;發(fā)熱元件,設置于所述風葉的出風部位;手柄,連接在所述殼體上,該手柄上設置有控制所述電動機停轉和控制所述發(fā)熱元件通斷電的開關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風葉和發(fā)熱元件安裝在所述的手柄內,所述殼體為由內、 外側壁形成有中空環(huán)形內腔的筒體,所述進風口位于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上并與所述中空環(huán)形內腔相連通,所述手柄上開設有和所述進風口相連通的進風槽;并且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一端和該殼體的內側壁之間完全封閉連接,所述殼體的外側壁另一端沿該殼體的軸線向內翻折并和所述殼體的內側壁相應端之間成間隔、疊加的錯位結構而形成環(huán)形縫隙,所述環(huán)形縫隙即為所述殼體的出風口。所述殼體的橫截面可以為各種形狀,作為優(yōu)選,所述殼體的橫截面以呈圓形或橢圓形為佳。為了實現(xiàn)風葉的轉動,作為優(yōu)選,所述電動機設置于所述手柄內,所述風葉中心開設有傳動軸孔,所述電動機的輸出軸和所述風葉的傳動軸孔固定相連。為了實現(xiàn)手柄和殼體之間的連接,作為進一步優(yōu)選,所述手柄包括有軸頸,所述風葉容置于該軸頸內,所述殼體在所述進風口設置有能和所述軸頸相配合連接的凸頸,所述手柄拆卸連接于所述凸頸中。手柄可以插接固定于殼體內,也可以通過螺釘或螺栓的方式相連,為了提高連接可靠性并且方便手柄和殼體之間的裝配拆卸,作為優(yōu)選,所述軸頸上開設有第一連接孔,所述凸頸上開設有和所述第一連接孔相對應的第二連接孔,所述殼體和手柄之間通過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內的螺釘固定連接。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采用環(huán)形縫隙結構的風出口,與傳統(tǒng)橫向貫通的直筒形風出口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環(huán)形出風口所圍繞的圓環(huán)直徑比傳統(tǒng)吹風機的出風口直徑大得多,氣流覆蓋的面積更廣,出風效率高;進風口和出風口為相互垂直設置, 進入吹風機的風經(jīng)過中空環(huán)形內腔的作用,能夠獲得較高速度的氣流,通過環(huán)形縫隙吹出的風力更加柔和、均勻,從而讓使用者感到更加舒適、安全。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剖視圖。圖4為圖3所示的機殼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如圖1 圖4所示,本實施例的吹風機為一種環(huán)流式吹風機,該吹風機包括有殼體 1、風葉2、電動機3、發(fā)熱元件4和手柄5,其中,發(fā)熱元件4、風葉2和電動機3設置于手柄 5中,手柄5上還設置有控制電動機3停轉以及控制發(fā)熱元件4電源通斷的開關組件6。本實施例的出風口結構和出風方式不同于傳統(tǒng)的吹風機,本實施例吹風機的殼體 1為一個具有中空環(huán)形內腔11的筒體,它橫臥在手柄5的上方,該殼體1的中空環(huán)形內腔 11由殼體1的外側壁111和內側壁112圍成,殼體1的橫截面可以為呈圓形或橢圓形的環(huán)形截面,其中,殼體ι的外側壁111底部沿垂直方向開設有進風口 121,該進風口 121處還形成有能與手柄5配合連接的凸頸12,殼體1的外側壁111 一端和殼體1的內側壁112之間完全封閉連接,殼體1的外側壁111另一端沿該殼體1的軸線向內翻折并和殼體1的內側壁112相應端之間成間隔、疊加的錯位結構而形成環(huán)形縫隙13,環(huán)形縫隙13即成為殼體 1的出風口,并且,殼體1的進風口 121、出風口和中空環(huán)形內腔11之間形成相互連通的通道;手柄5的頂部成型有能插入凸頸12內的軸頸51,該軸頸51和手柄5的握持部之間通過錐形面52相連,錐形面52上開設有和殼體1的進風口 121相對而設的進風槽521, 風葉2容置于手柄5的軸頸51內,風葉2中心開設有傳動軸孔21,電動機3設置于手柄5 的握持部內,電動機3的輸出軸31和風葉2的傳動軸孔21固定相連并驅動風葉2旋轉,發(fā)熱元件4設置于風葉2和出風口之間,發(fā)熱元件4可以采用陶瓷發(fā)熱元件4,也可以采用電熱絲等其他發(fā)熱元件4。手柄5和殼體1之間為螺紋連接,當然也可以直接緊配插接固定,為了及時獲知兩者連接是否到位,在殼體1的凸頸12的內壁上還形成有一圈內凸環(huán)122,當手柄5的軸頸 51旋入殼體1的凸頸12中,軸頸51的頂部碰到內凸環(huán)122時即可。同時為了提高連接可靠性,手柄5在軸頸51的周壁上開設有第一連接孔511,殼體1的凸頸12在周壁上開設有和第一連接孔511相對應的第二連接孔123,殼體1和手柄5之間可以通過穿設于第一連接孔511和第二連接孔123內的螺釘(螺栓或鉚釘)固定連接。 本實施例吹風機的進風口 121和出風口相互垂直設置,進風口 121、出風口和殼體 1 一體成型,使用時無需另外安裝風嘴,結構簡單;另外,為了防止殼體1過熱,殼體1可以采用耐高溫材料制成,既確保使用安全,又能夠減少熱量散發(fā),提高氣流溫度。使用時,風從底部進入殼體1后再經(jīng)過中空環(huán)形內腔11從環(huán)形縫隙13中吹出,由于出風口為環(huán)形縫隙 13結構,使得出風口所圍成的環(huán)形直徑比傳統(tǒng)出風口的直徑大得多,不但氣流的速度高,而且氣流覆蓋的面積更廣,提高了出風效率,而且,從環(huán)形縫隙13出風口吹出的風力和熱力也更加均勻、柔和,進一步改善了產(chǎn)品性能,提高了使用舒適度和安全性。
權利要求1.一種環(huán)流式吹風機,包括有殼體,具有進風口和出風口 ;風葉,由電機驅動而將風從上述的進風口送至出風口;發(fā)熱元件,設置于所述風葉的出風部位;手柄,連接在所述殼體上,該手柄上設置有控制所述電動機停轉和控制所述發(fā)熱元件通斷電的開關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風葉和發(fā)熱元件安裝在所述的手柄內,所述殼體為由內、外側壁形成有中空環(huán)形內腔的筒體,所述進風口位于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上并與所述中空環(huán)形內腔相連通,所述手柄上開設有和所述進風口相連通的進風槽;并且所述殼體的外側壁一端和該殼體的內側壁之間完全封閉連接,所述殼體的外側壁另一端沿該殼體的軸線向內翻折并和所述殼體的內側壁相應端之間成間隔、疊加的錯位結構而形成環(huán)形縫隙,所述環(huán)形縫隙即為所述殼體的出風口。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huán)流式吹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殼體的橫截面呈圓形或橢圓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環(huán)流式吹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電動機設置于所述手柄內, 所述風葉中心開設有傳動軸孔,所述電動機的輸出軸和所述風葉的傳動軸孔固定相連。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環(huán)流式吹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手柄包括有軸頸, 所述風葉容置于該軸頸內,所述殼體在所述進風口設置有能和所述軸頸相配合連接的凸頸,所述手柄拆卸連接于所述凸頸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環(huán)流式吹風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軸頸上開設有第一連接孔, 所述凸頸上開設有和所述第一連接孔相對應的第二連接孔,所述殼體和手柄之間通過穿設于所述第一連接孔和第二連接孔內的螺釘固定連接。
專利摘要一種環(huán)流式吹風機,包括有殼體;風葉;發(fā)熱元件;手柄;其特征在于所述電機、風葉和發(fā)熱元件安裝在手柄內,殼體為由內、外側壁形成有中空環(huán)形內腔的筒體,進風口位于殼體的外側壁上并與中空環(huán)形內腔相連通,手柄上開設有和進風口相連通的進風槽;殼體的外側壁一端和殼體的內側壁之間完全封閉連接,殼體的外側壁另一端沿該殼體的軸線向內翻折并和殼體的內側壁相應端之間成間隔、疊加的錯位結構而形成環(huán)形縫隙。本實用新型的采用環(huán)形縫隙結構的風出口,其所圍繞的圓環(huán)直徑比傳統(tǒng)吹風機的出風口直徑大得多,氣流覆蓋的面積更廣,出風效率高;進入吹風機的風經(jīng)過中空環(huán)形內腔的作用,能夠獲得較高速度的氣流,吹出的風力更加柔和、均勻。
文檔編號A45D20/10GK202146022SQ20112027842
公開日2012年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1年7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俞峰 申請人:俞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