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拉鏈用的反光經編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拉鏈用的拉鏈帶,更具體地,涉及一種反光的經編拉鏈帶,該拉鏈帶的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通過規(guī)定其材料和各編織紗的經編花樣來限制其徑向的可拉伸性,在該拉鏈帶上沿與上述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相鄰的內側織入一根或多根反光材料制的反光紗線。所形成的反光部分當它反射照明光(尤其是在夜間)時,即使在遠距離處也可以看見它。
日本實用新型公開No.63-135390公開了一種將反光片固定到拉鏈帶表面上的局部位置的拉鏈帶。在臺灣專利No.284984公開了一種反光拉鏈帶,在該拉鏈帶中,沿與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相鄰的部位每隔幾根緯紗織入一種反光條,使之按一種曲折花樣沿徑向延伸,而交替地暴露在拉鏈帶的前面和后面。
在日本實用新型公開No.63-135390的反光拉鏈帶中,由于反光片是用粘結法固定到拉鏈帶的前表面上的,在使用拉鏈時上述的反光片恐怕會從帶上剝落,所以不能長期保持其有效而可靠的反光特性,因此拉鏈的使用壽命短。
在臺灣專利No.284984所述的反光拉鏈帶中,雖然其反光條不會從帶上脫離,但是,如果反光條暴露在帶的前表面的長度較長,同樣的反光條會容易受到各種可能的損害,因為反光條僅僅是用緯紗按均勻的距離織入的。如果反光條暴露在帶的前表面的長度僅僅一點點,則不可能獲得連續(xù)的高清晰度的反光特性。而且,由于其編織結構比較復雜,拉鏈帶在織入反光條的部位就會變厚而不柔軟。
針對上述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用于拉鏈的薄的而且足夠柔軟的反光經編帶,在該經編帶中,由編織紗將一根或多根各類反光紗線從其前側和后側夾持住,上述反光紗線在長期使用后,也不會從拉鏈帶中剝離或者說脫出,從而展現出一種精細的特別適用于服裝裝飾和交通安全外罩標志的引人注目的結構特征。具體說來,本發(fā)明的拉鏈帶具有一種反光部分沿其整個長度連續(xù)地暴露在帶的前表面而不會被編織紗阻隔的特性。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上述目的通過具有多種經編結構的反光經編拉鏈帶來達到,該經編帶含有一個縱向的編織部分;和一個與上述編織部分相鄰并沿該部分的縱向邊編織的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該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的編織結構沿縱向是不可拉伸的。上述編織部分帶有由至少一個用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件構成的反光部分。
在本發(fā)明中,“反光件的編織”所包含的意思是“由用作編織紗的反光件本身直接組成一個縱行,而形成一系列反光件的組織”和“僅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織入反光件,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另外的編織紗將反光件夾持住”。
在這種結構中,由于反光件是在編織經編帶的同時被織入編織部分的,所以,與反光件粘到或縫到編織部分上的情況相比,可保證經編帶具有足夠的柔軟性,并且以穩(wěn)定的方式將反光件固定到經編帶上,而不會使其從帶上剝落或脫出。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反光部分是通過將反光件織入邊緣部分的縱向邊的內側附近的編織部分上,使其大致平行于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而形成的。在這種結構中,反光件沿幾乎不可拉伸的并且是最顯眼的固定拉鏈元件排的邊緣部分織入并位于它的附近,因此,若織入到經編帶中的反光件不受到任何不需要的力,就可保持反光件的編織結構;并且反光件一定會存在下去。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反光部分是通過在編織部分的中央沿緯向織入反光件而形成的,并且沿編織部分縱向延伸,所以,反光件相對于拉鏈元件的位置都是相同的,無論拉鏈元件安裝在經編帶兩個相對的邊緣部分的那一個部分都是一樣的,因此,有利于拉鏈元件的固定,也有利于經編帶的生產管理和保存。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四方面,位于反光部分相對兩側的編織部分的縱行比其他縱行厚些,所以反光件可由與它們相鄰的厚的縱行加以保護使之不被其他物體觸碰。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五方面,由條形反光膜組成的反光件被織入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住,在這種結構中,雖然每個反光件薄而且窄,但是,由于將幾個反光件織在一起,所以,即使在遠距離處也容易用肉眼看到它。而且,織在縱行之間的位置上的反光件不會發(fā)生側向位移,因為它們約束著彼此的移動。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六方面,做成條形反光膜的反光件織入相鄰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該編織紗具有不同的編織花樣,所以,反光件的前表面可由多根編織紗從其前、后側面夾持住。因此,反光件被編織紗從前、后側面牢牢地支承著,不會產生向前側面和/或后側面的起伏或皺紋。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七方面,反光件被織入相鄰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暴露在反光件前表面上的那些編織紗是透明的熱塑性纖維紗。由于用透明材料的編織紗來支持反光件,故可保證反光件的反光性能,即使在反光件的前表面被多根編織紗夾持的情況下對視覺特征也不會有任何影響。而且,由于透明的編織紗可以僅僅織入縱行間安置反光件的位置上而不是織入整個帶的寬度,故與機織帶不同,其柔軟性不會損失。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八個方面,將條形反光膜組成的反光件織入相鄰的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上述編織紗的編織花樣平行于編織部分的線圈橫列,所以,反光件的前表面由平行于上述線圈橫列的編織紗支承。這種編織紗的組織可以使反光件的反光表面充分地露出來。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九方面,每個反光件由織入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的窄條形反光膜或吸光反光膜組成,因此,可以用條形反光膜或吸光反光膜簡單地編織反光部分,而且可方便而連續(xù)地露出反光部分,從而改善了裝飾特性,并獲得優(yōu)異的反光特性。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十方面,反光件是窄條形的銀箔或金箔,或是銀線或金線,或者是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與纏繞在該芯線上的窄條形反光膜組成,每個反光件被織入相鄰的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在這種結構中,可以容易地制出作為反光件的繞有反光膜的編織紗,并可織成高度清晰的反光部分,從而使經編帶獲得良好的反光特性。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十一方面,將多種反光件分別織入相鄰縱行之間的位置,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所述的另外的編織紗是兩種或多種不同種類的編織紗。在這種結構中,反光件和支承用的編織紗采用不同種類的材料和結構,因此,可使各種特征最佳協(xié)調和互相補充,從整體上保證提高視覺功能和使用壽命。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十二方面,反光件是一種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與纏繞在該芯線上的窄條形反光膜組成的編織紗,每根編織紗織成一個縱行。
按照本發(fā)明的第十三方面,用紗狀或線狀的反光件作為構成編織部分的紗,反光件被作為編織紗直接織入而形成一個縱行。在這種結構中,各反光件整體地牢牢固定到編織部分上,完全不會有與其他編織紗不相容的感覺,從而使反光件的狀態(tài)穩(wěn)定,并明顯提高使用壽命。另外,由于反光件用作構成縱行的編織紗,故可使各反光件沿其整個長度連續(xù)地露出而沒有任何經向的間斷,從而比上面所述本發(fā)明的第五至第十一方面的情況有更好的視覺效果。
從下面結合附圖的說明將會更好地了解本發(fā)明的上述的和其他的目的、優(yōu)點和特征,附圖中圖1是本發(fā)明第一實施例的用于拉鏈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視圖,示出經編帶的經編結構細節(jié);圖2是圖1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4是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5是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6是本發(fā)明第五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7是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8是圖7的反光經編帶的改型的局部放大圖;圖9是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10是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11是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12是本發(fā)明第十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13是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14是本發(fā)明第十二實施例的反光經編帶的局部放大圖;圖15是一種條形反光膜的剖視圖;圖16是繞有條形反光膜的反光件的局部放大前視圖;和圖17是一種條形的吸光反光膜的放大的橫向剖視圖。
本發(fā)明的原理特別適用于拉鏈的反光經編帶,下面結合
本發(fā)明的各種最佳實施例。
圖1和2示出一種用于拉鏈的反光經編帶1,按照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例,上述的經編帶1具有多種編織結構,它含有一個具有連續(xù)長度的足夠柔軟的中央編織部分3和一對分別與中央編織部分3的相對兩個的每一縱向邊相鄰接并沿各縱向邊延伸的邊緣部分2。在隨后的制造拉鏈的工步中,通過例如縫紉的辦法將一排拉鏈元件固定到選定的一個邊緣部分2上,因此,這兩個邊緣部分2都可用于支承一排拉鏈元件E,故下文將其稱為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本發(fā)明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編織部分3含有一個用編織法從一個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上向里織出幾個縱行的反光部分4。
本實施例的經編帶1是一種由編織法編織出來的尚未安裝拉鏈元件排的簡單帶狀物。圖2示出經編帶1的第1至第8縱行(W1~W8)的編織結構。經編帶1的編織紗是單絲式或多絲式的例如聚酰胺、聚酯之類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在經編帶1的全部W1~W18的每一縱行中,多根編織花樣為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編織花樣為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或互相交織,而且,在W1~W4、W15~W18的每一縱行中,按照可充分限制編織底布的縱向拉伸性的1-0/0-1花樣織入一根鏈式縫紗5。用縫紉線或其他線將拉鏈元件E縫到編織底布上。在本實施例中,用窄條反光膜13作為反光件12。
分別是窄條反光膜13的一對反光件12彼此鄰近并分別位于相鄰的第5縱行W5與第6縱行W6和相鄰的第6縱行W6與第7縱行W7之間。緯襯紗7排列在編織部分3的后側,而經編縫紗6則排列在編織部分3的前側,從而將反光膜13夾住。而且,暴露在反光膜13的前表面之上的經編縫紗6是透明的單絲式或多絲式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在與一個固定拉鏈元件的邊緣部分2相鄰的編織部分3中沿該邊緣部分形成連續(xù)的反光部分4。反光件12也可以是繞有反光膜13的芯線或芯紗。另一種反光件12是染上熒光染料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
為了制成作為反光件12的窄條反光膜13,如圖15所示,首先在聚酯樹脂基體14上用蒸氣沉積法、噴鍍法或涂敷法涂上一層金屬例如鋁、銀或銅,形成一層反光涂層15,然后在反光涂層15上覆蓋一層聚乙烯醇縮丁醛樹脂粘結層16,并在該粘結層16上粘上數不清的玻璃珠17。最后將做成的反光薄膜切成窄條??梢栽谶@種復層的反光膜13的整個粘有玻璃珠的側表面上再覆蓋一層透明涂層。
再一種反光膜13如圖16所示,是將窄條的反光膜13纏繞到單絲式或多絲式聚酰胺或聚酯的合成纖維紗芯線18的外表面上。
另一種反光件12是在聚酰胺或聚酯的單絲式或多絲式合成纖維紗上染上一層熒光染料或者白色熒光染料,或者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然后用在經編帶1上。
再一種反光件12是一種窄條形的吸光反光膜20,如圖17所示。制造這種反光件時,首先在一種透明的聚碳酸酯樹脂基體21上涂敷一層SrAl2O4的吸光涂料,形成一個吸光層22,然后,在該吸光層22的前表面上涂上一層在丙烯酸樹脂中溶解了氧化鈦的特種墨水,從而得到反光層23,最后將制成的吸光反光膜20切成窄條。另外,還可像反光膜13一樣,將這種窄條的吸光反光膜20纏繞到合成纖維紗芯線上。
還有一種反光件12是在一種優(yōu)質日本紙上粘上一層銀箔或金箔而制成,然后將粘有銀箔或金箔的日本紙切成窄條,這種襯有日本紙的銀或金窄條還可以與各種線或長絲一起紡成銀線或金線。
圖3示出本發(fā)明第二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全部W1~W18的每個縱行中,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或互相交織,從而限制整個經編帶1的縱向可拉伸性。分別在第4與第5相鄰縱行(即W4與W5)之間和第5與第6相鄰縱行(即W5與W6)這間設置一個窄條反光膜13或其他類型的反光件12,并且分別由位于其前側和后側的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7夾持。暴露在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的前表面上的經編縫紗6分別是一種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各反光部分4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連續(xù)地暴露在其前表面上。
圖4示出一種按本發(fā)明第三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全部W1~W18的每個縱行中,分別有多根0-2/2-0的雙針縫紗8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相互相交織,從而限制整個經編帶1的經編底布的縱向拉伸性。在相鄰的第5和第6縱行W5、W6之間,設置一個窄條形反光膜13或任何其他的反光件12,并分別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上述的雙針縫紗8和多根緯襯紗7夾持。暴露在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的前表面上的雙針縫紗8是一種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反光部分4連續(xù)地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露出在其前表面上。由于采用上述的雙針縫紗8,就能沿整個長度均勻地支承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
圖5示出按本發(fā)明第四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全部W1~W18的各縱行中,多根3-1/0-0的緯襯紗9與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互相交織,從而限制整個經編帶1的經編底布的縱向拉伸性。分別在相鄰的第5與第6縱行W5、W6之間和相鄰的第6與第7縱行W6、W7之間設置一個窄條形反光膜13或任何其他的反光件12。這兩個反光件12分別由位于它們的前、后側面上的一根3-3/0-0的緯襯紗9和多根緯襯紗7支承。在經編帶1的一個縱向邊上縫上拉鏈元件E。支承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的前表面的緯襯紗9都是一種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各個反光部分4連續(xù)地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暴露在其前表面上。
圖6示出第五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從第1縱行W1至第7縱行W7的每個縱行中,分別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而在第1縱行W1至第5縱行W5中,鏈式縫紗5分別與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從而限制經編帶1的經編底布的縱向拉伸性。在相鄰的第4與第5縱行(W4與W5)之間設置一個窄條形反光膜或任何其他的反光件12,該反光膜13分別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緯襯紗7支承,而且在相鄰的第4與第5縱行(W4與W5)之間又有一根位于反光膜13之上的0-0/2-2緯襯紗10與經編縫紗6相交,暴露在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之前表面上的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10分別是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反光部分4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連續(xù)地暴露在其前表面上。第1縱行W1和位于反光件12兩側的第4和第5相鄰縱行W4、W5中的鏈式縫紗5可以分別是粗的編織紗以便增大第4(W4)和第5(W5)縱行的體積,使之比其他縱行厚些,以便保護反光件12。
圖7示出本發(fā)明第六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第1縱行W1至第6縱行W6中,織入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并且,在第2~第6縱行(W2~W6)的每一行中,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3-3的緯襯紗7分別與上述鏈式縫紗5相互成圈和互相交織。第一縱行W1的鏈式縫紗5比其他的鏈式縫紗5要粗些。在縱行間距加大的相鄰的第一縱行W1與第2縱行W2之間設置一種由多根合成纖維線或者說紗組成的粗芯繩19,并由一對位于它的前、后側面上的對稱排列的0-0/1-1的緯襯紗30支承。而且,分別在相鄰的第4與第5縱行(W4與W5)之間和相鄰的第5與第6縱行(W5與W6)之間設置一個窄條形反光膜13或任何其他反光件12,并分別由鉤編縫紗6和緯襯紗7夾持住。在上述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之上,除了鉤編縫紗6外,還設置了另外的0-0/1-1的緯襯紗10,與鉤編縫紗6交叉。暴露在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的前表面上的上述鉤編縫紗6和緯襯紗10分別都是一種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反光部分4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暴露在其前表面上。
用注射成型法在織入經編帶1的一條縱向邊內的粗芯繩19上并沿著該芯線19成型出一排熱塑性樹脂例如聚酰胺、聚丙烯或聚丁烯對苯二酸酯等的拉鏈元件E,或通過加壓法安裝上一排金屬拉鏈元件E。
圖8示出一種由圖7改型的經編帶1,該經編帶1在編織結構上與圖7實施例的經編帶是一樣的。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第一縱行W1至第6縱行W6中,織入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在第2縱行W2至第6縱行W6的每一行中,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3-3的緯襯紗7分別與上述鏈式縫紗5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第1縱行W1的鏈式縫紗5比其他縱行的鏈式縫紗5要粗些。在縱行間距擴大的第1縱行W1與相鄰的第2縱行W2之間設置一種由多根合成纖維線或紗組成的粗芯繩19,并由一對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對稱排列的0-0/1-1的緯襯紗30支承,而且,分別在相鄰的第4縱行W4與第5縱行W5之間和相鄰的第5縱行與第6縱行W6之間,設置一對窄條形反光膜13或一對任何其他的反光件12,并分別由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7夾持住。在上述的一對反光件12(例如一對窄條形反光膜13)上除了上述的經編縫紗6外,還設置一種附加的0-0/1-1的緯襯紗10,并與上述經編縫紗6交叉。于是,便得到一對平行的雙反光凸紋的反光部分4,該部分4沿經編帶1的經編底布之整個長度縱向延伸。
在經編帶1中,每個反光部分4中織入反光件12的數目決不是只限于兩件,而可以是兩件以上,但又不是有許多件。作為另一種反光件12(如圖16所示)是將一種復層窄條形反光膜13纏繞在熱塑性合成纖維紗芯線18的外表面上,這種繞有反光膜的芯繩或芯線,或者銀線或金線可以平行地設置。每個反光件12可由繞有反光膜的芯繩或芯線,或者由銀線或金線針織或編織出的凸紋組成。
圖9示出本發(fā)明第七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第1縱行W1至第3縱行W3中,分別織入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并且只是第1縱行W1的鏈式縫紗5比其他的鏈式縫紗5粗些,至少在第1縱行W1至第8縱行W8的每一縱行中,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3-3的緯襯紗7分別與上述鏈式縫紗5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在相鄰的第5縱行W5與第6縱行W6之間以及在相鄰的第6縱行W6與第7縱行W7之間延伸的經編縫紗6分別是針織紗形式的反光件12,在該反光件12中,芯線18是一種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并且是將窄條形反光膜13纏繞在芯線18的外表面上(如圖16所示),或者以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纏繞在針織紗上(如圖17所示),或者反光件12分別是以熱塑性合成纖維紗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或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或者分別是銀線或金線。
用作分別構成反光部分4的反光件的針織紗的種類決不只限于經編縫紗一種,而是可以用鏈式縫紗、雙針縫紗、單梳櫛經絨縫紗、或者甚至只用緯襯紗,只要它們能設置在并織入所需數目的縱行之間便可。最后,所形成的反光部分4可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展現出連續(xù)的反光特征。
圖10示出本發(fā)明第八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第1(W1)至第3(W3)的每一縱行中,像圖9的第七實施例一樣,織入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只是第一縱行W1的鏈式縫紗5比其他的鏈式縫紗5粗些。至少在第1(W1)至第8(W8)的每一縱行中,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3-3的緯襯紗7分別與鏈式縫紗5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而且,分別在相鄰的第5縱行W5與第6縱行W6之間以及相鄰的第6縱行W6與第7縱行之間設置一個由窄條形反光膜13或任何其他反光件12組成的反光件12,并分別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緯襯紗7支承。另外,延伸穿過相鄰的第5縱行W5與第6縱行W6之間以及在相鄰的第6縱行W6與第7縱行W7之間的1-2/1-0的經編縫紗6分別是針織紗形式的反光件12,該反光件12是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18纏繞上窄條形的反光膜13的針織紗,或者是纏繞有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的針織紗,或者分別是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或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或者分別是銀線或金線,從而形成連續(xù)的反光部分4。在本實施例的經編帶1中,由于每個反光部分4是由兩種不同類型的反光件12互相重疊組合而成,故能以最大的清晰度展現其反光特征。
圖11示出本發(fā)明第九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第1縱行W1至第6縱行W6的每一縱行中,織入一根1-0/0-1的經編縫紗5,只是第1縱行W1的經編縫紗5比其他的經編縫紗5粗些。而且,在第2至第6(W2~W6)的每一縱行中,也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3-3的緯襯紗7分別與1-0/0-1的鏈式縫紗5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在行間距加大的相鄰的第1縱行W1與第2縱行W2之間,設置一根選定的一種由多根合成纖維線或紗組成的芯繩19,并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一對對稱排列的0-0/1-1的緯襯紗30支承。從第4縱行W4和第5縱行W5中穿過的每根鏈式縫紗5,是一種反光件12,該反光件12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芯線18與纏繞在該芯線18上的窄條形反光膜13組成,或者由針織紗與纏繞在該針織紗上的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組成,或者是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或者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針織紗,或者是銀線或金線,從而形成連續(xù)的反光部分4。在位于經編帶1的邊緣部分上的粗芯繩19上并沿著諞習繩19以熱塑性樹脂模壓一排拉鏈元件E;或者安裝上一排金屬拉鏈元件,從而制成一條具有連續(xù)長度的拉鏈。
圖12示出本發(fā)明第十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第1(W1)至第7(W7)的每一縱行中,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或互相交織而形成經編底布。另外,沿著相鄰的第5縱行W5和第6縱行W6分別用反光件12織出一對類似的0-0/0-0/0-0/1-1/1-1/1-1的經襯紗11,上述反光件12分別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形成的芯線18與纏繞在芯線18上的窄條形反光膜13或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組成(如圖16所示),或者分別是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的或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或者是銀線或金線。因此,每根經襯紗11與第5縱行W5和第6縱行W6中各縱行中的鏈式縫紗5每隔3個線圈橫列相交織一次。在相鄰的第5縱行W5和第6縱行W6中的鏈式縫紗5和鉤編縫紗6是透明的熱塑性合成樹脂纖維紗,所以,沿著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在中央編織部分3上形成一對平行的連續(xù)反光部分4。
圖13示出本發(fā)明第十一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至少第1(W1)至第7(W7)的每一縱行中,像圖12的第十實施例一樣,一根1-0/0-1的鏈式縫紗5、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或互相交織而形成經編底布。另外,沿著相鄰的第5縱行W5和第6縱行W6分別用反光件12織入一對按0-0/0-0/0-0/1-1/1-1/1-1和1-1/1-1/1-1/0-0/0-0/0-0花樣編織的相似的經襯紗11,上述的反光件12分別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18與纏繞在該芯線18上的窄條形反光膜13或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組成,或者分別是一種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或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或者分別是銀線或金線。因此,在第5縱行W5和第6縱行W6的各縱行中,成對的經襯紗11按0-0/0-0/0-0/1-1/1-1/1-1花樣和1-1/1-1/1-1/0-0/0-0/0-0花樣對稱地編織,并每隔3個線圈橫列與1-2/1-0的鏈式縫紗5互相交叉一次。在相鄰的第5縱W5和第6縱行W6中的鏈式縫紗5和經編縫紗6是透明的熱塑性的合成樹脂纖維紗,因此,沿著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的編織部分3上形成一對連續(xù)而均勻的相當寬的反光部分4。
圖14示出本發(fā)明第十二實施例的經編帶1,在該經編帶1的全部W1~W18的每一縱行中,有多根1-2/1-0的經編縫紗6和多根0-0/4-4的緯襯紗7分別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并且在第1縱行W1至第4縱行W4(右邊緣部分2)和第15縱行W15至第18縱行W18(左邊緣部分2)的每一縱行中,1-0/0-1的鏈式縫紗5分別與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7互相成圈和互相交織而形成一種經編底布。在相鄰的第8縱行W8與第9縱行W9之間和相鄰的第9縱行W9與第10縱行W10之間以及中央的相鄰的第10縱行W10與第11縱行W11之間分別設置并織入作為反光件12的窄條形反光膜13或任何其他的反光件12,并分別由位于其前、后側面上的經編縫紗6和緯襯紗7夾持。暴露在反光件12(例如反光膜13)的前表面之上的經編縫紗6都是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因此,一組3個平行的反光部分4便連續(xù)地沿經編帶1的整個長度暴露在其前表面上。
在隨后的制造拉鏈的生產工步中,通過例如縫紉方法將一排拉鏈元件固定到經編帶1的兩個邊緣部分2中的任一個邊緣部分2上,因此,每個邊緣部分2即W1~W4或W15~W18都可用來固定一排拉鏈元件,故稱之為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2。所以,本發(fā)明的經編帶1可用來制造兩個相對的拉鏈條帶中的任一條。
本發(fā)明的經編帶1決不是僅限于上面所述的實例,其經編結構可以由各種編織紗按任意組合方式構成,各編織紗的組織可以是開式組織或者閉式組織。而且,可以對經編帶1的寬度和反光件12的位置進行各種改動或改型,以滿足使用要求。
另外,反光件12的數目決不是僅限于兩個,而是可以多于兩個,但不是許多個。織入的反光件12不僅可以是平行設置的、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18與纏繞在該芯線18之外表面上的窄條形反光膜13組成(如圖16所示),或由針織紗與纏繞在該針織紗上的窄條形吸光反光膜20組成(如圖17所示),或由染上熒光染料或白色熒光染料或者用熒光漂白劑漂白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組成,或由銀線或金線組成,而且可以是由上述纏繞有反光膜的芯線、或銀線或金線針織或編織成的凸紋組成。
顯然,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實施例,在不背離本發(fā)明的范圍和精神的情況下可以進行各種其他的改進或改動。
權利要求
1.一種拉鏈用的反光經編帶(1),具有多種經編結構,它含有一個縱向的編織部分(3);一個緊接著上述編織部分(3)的縱向邊緣并沿該邊緣延伸的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2),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2)的編織結構在縱向上是不可拉伸的,而且上述編織部分(3)含有一個反光部分(4),該反光部分(4)至少由一個用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件(12)組成。
2.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部分(4)是通過在上述邊緣部分(2)的上述縱向邊緣的內側附近的上述編織部分(3)中織入上述的反光件(12)使之大致平行于上述固定元件的邊緣部分(2)延伸而形成的。
3.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部分(4)是通過在上述編織部分(3)的中央沿緯向織入上述反光件(12)使之沿其縱向延伸而形成的。
4.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編織部分(3)的位于上述反光部分(4)的相對兩側的縱行比其他的縱行寬些。
5.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由條形反光膜組成的反光件(12)被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針織紗支承和夾持之。
6.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由條形反光膜組成的反光件(12)被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被支承和夾持在另外的針織紗之間,其特征還在于上述的針織紗具有不同的編織花樣,所以上述反光件(12)的前表面被多根上述的針織紗支承和夾持。
7.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被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針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并且上述針織紗的暴露在上述反光件(12)前表面上的那一部分是透明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
8.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由條形反光膜組成的反光件(12)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針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并且上述的針織紗具有延伸平行于上述編織部分(3)的線圈橫列的編織花樣,所以上述反光件(12)的前表面由平行于上述線圈橫列延伸的上述編織紗支承。
9.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呈窄條形反光膜(13)的形態(tài),該反光膜(13)被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針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
10.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18)與纏繞在該芯線(18)上的窄條狀反光膜(13)組成的反光件(12)被織入在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
11.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呈條形的吸光反光膜(20)形態(tài)的反光件(12)被織入相鄰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
12.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呈窄條形銀箔或金箔或銀線或金線形態(tài)的反光件(12)被織入相鄰的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
13.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多個上述的反光件(12)各被織入相鄰的兩縱行之間的位置上,并由另外的編織紗支承和夾持在它們之間,并且上述的另外的編織紗是兩根或多根不同種類的編織紗。
14.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由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芯線(18)與纏繞在該芯線(18)上的窄條形反光膜(13)組成的編織紗,并且每根上述的編織紗組成一個縱行。
15.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一種染上熒光染料的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編織紗,其特征還在于,每一根上述的編織紗組成一個縱行。
16.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一種銀線或金線形式的編織紗,并且每根上述的編織紗組成一個縱行。
17.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一種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編織紗,并且上述的編織紗組成兩個或多個縱行。
18.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多根分別呈熱塑性合成纖維紗形態(tài)的編織紗,它以經襯紗的形式織入,并分別按每隔兩個或多個線圈橫列與上述一個縱行的一種編織紗相交織,并且每個上述的反光件(12)位于兩相鄰縱行之間的另外的編織紗的上面。
19.根據權利要求1的反光經編帶,其特征在于,上述的反光件(12)是兩根或多根分別為熱塑性合成纖維紗的編織紗,它們以緯襯紗的形式織入,并以每隔兩個或多個線圈橫列與上述的一個縱行的一種編織紗相交織,并且上述的兩個或多個反光件(12)彼此平行地均勻分布在一個縱行的相對兩側上。
全文摘要
拉鏈用的反光經編帶(1),具有多種經編結構。它含有一個縱向的編織部分(3)及沿經編帶(1)的縱向邊延伸的邊緣部分(2)。邊緣部分(2)的編織結構在縱向上是不可拉伸的。在編織部分(3)含有一個反光部分(4),該反光部分(4)至少由一個用反光材料制成的反光件(12)組成,展現出一種特別適用于服裝和交通安全裝置外罩的精致外觀。
文檔編號A44B19/34GK1202543SQ9810747
公開日1998年12月23日 申請日期1998年4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1997年5月2日
發(fā)明者桶屋貞次, 松島秀幸, 松田義雄 申請人:Ykk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