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及其治療帶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治療急慢性咽喉炎的中藥,具體地說是采用中醫(yī)理論“內(nèi)病外治”的學(xué)說,通過選方中藥由喉部自外向內(nèi)滲透以治療急慢性咽喉炎的中藥及其治療帶。
背景技術(shù):
急性咽喉炎是咽粘膜、粘膜下組織的急性炎癥,慢性咽喉炎為咽部粘膜、粘膜下及淋巴組織的彌漫性炎癥,常為上呼吸道慢性炎癥的一部分,一般病程冗長,頑固難愈,均屬于是常生活中的常見病和多發(fā)病。據(jù)統(tǒng)計,患咽喉炎早期沒有得到有效治療的病人尤其是兒童患者,導(dǎo)致引發(fā)急性支氣管炎、肺炎、腎炎的病例屢屢可見,有的甚至延發(fā)為慢性支氣管炎、感染型支氣管哮喘、慢性腎炎等等而造成終身遺憾。因此,急慢性咽喉炎的治療意義十分重大。
目前,治療咽喉炎的方法及藥物已有多種多樣,常見的有如下幾種一,霧化劑。霧化劑是將西藥或中藥制成藥液,用霧化器將藥液從口腔噴入咽部,通過使藥液直接作用于咽部來治療咽喉炎,需要到醫(yī)院中由專門的醫(yī)生采用專業(yè)器械來進行,需要抽出一定的時間,令部分患者難以接受,而對于兒童患者就更不易采用,并且在噴入的藥液過程中由于經(jīng)過蒸發(fā)可能改變藥物成份含量。
二,口服西藥或中藥及注射針劑,其主要原理是使藥物通過人體吸收進入人體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從而達到局部治療的作用,因而易產(chǎn)生副作用,而且因為藥物進入整個循環(huán)系統(tǒng),其有效量較小,造成大量的浪費。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使用方便、不改變中藥成份和無副作用的治療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及其治療帶,其主要目的在于克服前述現(xiàn)有治療咽喉炎的方法及藥物所存在的種種缺點。
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shù)方案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其組分及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蘇10-16、霍香10-16、大青葉5-9、薄荷5-9、枇杷葉5-9、桔梗5-9、甘草5-9、蟬脫5-9、柴胡5-9、射干5-9。
前述各組分的推薦重量百分比為知母13、牡丹皮13、紫蘇13、霍香13、大青葉6、薄荷6、枇杷葉6、桔梗6、甘草6、蟬脫6、柴胡6、射干6。
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治療帶,包括藥囊以及可將藥囊固定于人體喉部的護帶,藥囊夾設(shè)于護帶和人體喉部之間,護帶兩端設(shè)有扣接件或系帶,藥囊內(nèi)裝有搗碎并均勻混合的中藥,其組分及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蘇10-16、霍香10-16、大青葉5-9、薄荷5-9、枇杷葉5-9、桔梗5-9、甘草5-9、蟬脫5-9、柴胡5-9、射干5-9。
前述藥囊內(nèi)的中藥各組分的推薦重量百分比為知母13、牡丹皮13、紫蘇13、霍香13、大青葉6、薄荷6、枇杷葉6、桔梗6、甘草6、蟬脫6、柴胡6、射干6。
本發(fā)明采用辛涼解表、祛風(fēng)清熱的多種純中藥合理配伍,使用時將藥囊通過護帶固定緊貼于人體咽喉外部增音、強音、人迎等穴位處,經(jīng)藥物滲透促進咽喉內(nèi)壁的血液循環(huán),增強局部細胞營養(yǎng),提高局部組織自身免疫力而達到治療目的。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一,通過臨床試驗證明,其治愈時間短,不同階段患者的平均治愈率高,無副作用;二,其使用方法簡單,一般只需在夜間臨睡前將治療帶系上,早晨起床時解下即可;三,由于只對局部產(chǎn)生作用,其藥物的利用率高,并且不會對人體其他部位產(chǎn)生不良影響。
圖1為對50例各階段咽喉炎患者采用本發(fā)明中藥治療帶進行治療的臨床觀察記錄表;圖2為對50例各階段咽喉炎患者采用西藥進行治療的臨床觀察記錄表。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一,一種外用中藥治療帶,包括藥囊以及可將藥囊固定于人體喉部的護帶,藥囊夾設(shè)于護帶和人體喉部之間,對準(zhǔn)人體喉部的增音、強音、人迎三個穴位,護帶兩端設(shè)有扣接件或系帶,將以下各組分的中藥搗碎后均勻混合放入藥囊內(nèi)知母13克、牡丹皮13克、紫蘇13克、霍香13克、大青葉6克、薄荷6克、枇杷葉6克、桔梗6克、甘草6克、蟬脫6克、柴胡6克、射干6克。該組分適宜各類型成人使用。
使用該中藥治療帶時應(yīng)注意如下事項
一,將藥囊對準(zhǔn)喉結(jié)部位,用護帶松緊適宜地將其固定,一般在夜間睡前系上,早晨起床后解下,若天氣寒冷也可24小時使用。藥囊每袋每次用3天左右,根據(jù)病情更換新的藥囊使用,護帶宜專人專用,每次用過之后,洗凈曬干后備用。藥囊平時應(yīng)防潮防水,若不慎碰濕必須更換新藥囊使用。
二,急性咽喉炎早期患者不用其他輔助藥品,體溫在37.6℃-38℃時加服少量退熱藥物,局部如咽喉后壁或扁桃腺化膿感染、體溫高于38℃的患者必須增用西藥抗生素及退熱藥物,慢性咽喉炎采不服藥或適量服用潤喉片進行局部輔助治療。
三,使用期間出現(xiàn)咽喉干燥,屬正?,F(xiàn)象,須多飲溫開水或涼開水。
發(fā)明人從1989年至2001年對50例采用本發(fā)明中藥治療帶的咽喉炎患者和50例采用西藥治療的咽喉炎患者進行了臨床觀察。
參照圖1的表格,顯示了本發(fā)明中藥治療帶的治療情況,其中包括20例早期患者,20例中期患者,7例晚期患者和3例慢性患者。早期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咽喉部癢、痛、干燥不適,體溫正常,治療措施只使用本中藥治療帶而不用其他藥物,夜間臨睡前將該中藥治療帶系上,早晨起床時解下,使用1-2天,治愈19例,1例無效;中期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咽喉部明顯充血,扁桃腺I°腫,體溫小于38℃,治療措施除采用本中藥治療帶外,還服用適量解熱止痛藥,治療時間為2-4天,治愈18例,2例無效;晚期患者的臨床癥狀為扁桃腺II°腫,疼痛、化膿感染,體溫大于38℃,治療措施除采用本中藥治療帶外,還加服用解熱止痛藥及抗菌素,治療時間為3-7天,治愈5例,2例無效;慢性患者的臨床癥狀為反復(fù)性咽喉不適、咽后壁淋巴濾泡增生,體溫正?;虻蜏兀委煷胧┏捎帽局兴幹委煄?,加用潤喉藥片,治療時間為28-35天,治愈2例,1例無效。平均治愈率為88%。
參照圖2的表格,顯示了西藥的治療情況,其中包括和前述相同臨床癥狀的20例早期患者,20例中期患者,7例晚期患者和3例慢性患者。早期患者采用口服抗菌素、潤喉片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2-3天,治愈16例,4例無效;中期患者采用口服解熱止痛藥、抗菌素、潤喉片,治療時間為3-5天,治愈15例,5例無效;晚期患者采用注射解熱、抗菌素針劑進行治療,治療時間為3-6天,治愈7例;慢性患者采用消炎、激素霧化及口服抗菌素、潤喉片,治療時間為28-35天,治愈1例,2例無效。平均治愈率為74%。
通過上述臨床觀察的對比可知,采用本中藥治療帶對于早期、中期、慢性的咽喉炎患者的療效均優(yōu)于西藥的療效,僅對于晚期患者的療效略遜于西藥。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二,與實施方式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藥囊中的各中藥組分含量不同,其各組分含量分別為知母6.5克、牡丹皮6.5克、紫蘇6.5克、霍香6.5克、大青葉3克、薄荷3克、枇杷葉3克、桔梗3克、甘草3克、蟬脫3克、柴胡3克、射干3克。該配方的各組分相對實施方式一減半,適宜十三歲以下兒童使用。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三,與實施方式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藥囊中的各中藥組分含量不同,其各組分含量分別為知母10克、牡丹皮10克、紫蘇16克、霍香16克、大青葉5克、薄荷5克、枇杷葉5克、桔梗6克、甘草9克、蟬脫9克、柴胡9克。該組分適宜各類型成人使用。
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
四,與實施方式一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其藥囊中的各中藥組分含量不同,其各組分含量分別為知母16克、牡丹皮16克、紫蘇10克、霍香10克、大青葉9克、薄荷9克、枇杷葉7克、桔梗8克、甘草5克、蟬脫5克、柴胡5克。該組分適宜各類型成人使用。
上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幾個具體實施方式
,但本發(fā)明的設(shè)計構(gòu)思并不局限于此,凡利用此構(gòu)思對本發(fā)明進行非實質(zhì)性的改動,均應(yīng)屬于侵犯本發(fā)明保護范圍的行為。
權(quán)利要求
1.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其組分及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蘇10-16、霍香10-16、大青葉5-9、薄荷5-9、枇杷葉5-9、桔梗5-9、甘草5-9、蟬脫5-9、柴胡5-9、射干5-9。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所述各組分的推薦重量百分比為知母13、牡丹皮13、紫蘇13、霍香13、大青葉6、薄荷6、枇杷葉6、桔梗6、甘草6、蟬脫6、柴胡6、射干6。
3.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治療帶,其特征在于包括藥囊以及可將藥囊固定于人體喉部的護帶,藥囊夾設(shè)于護帶和人體喉部之間,護帶兩端設(shè)有扣接件或系帶,藥囊內(nèi)裝有搗碎并均勻混合的中藥,其組分及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蘇10-16、霍香10-16、大青葉5-9、薄荷5-9、枇杷葉5-9、桔梗5-9、甘草5-9、蟬脫5-9、柴胡5-9、射干5-9。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急慢性咽喉炎的外用中藥治療帶,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藥囊內(nèi)的中藥各組分的推薦百分比為知母13、牡丹皮13、紫蘇13、霍香13、大青葉6、薄荷6、枇杷葉6、桔梗6、甘草6、蟬脫6、柴胡6、射干6。
全文摘要
一種外用中藥及其治療帶,治療帶包括藥囊以及可將藥囊固定于人體喉部的護帶,藥囊夾設(shè)于護帶和人體喉部之間,護帶兩端設(shè)有扣接件或系帶,藥囊內(nèi)裝有搗碎并均勻混合的中藥,其組分及各組分的重量百分比如下知母10-16、牡丹皮10-16、紫蘇10-16、霍香10-16、大青葉5-9、薄荷5-9、枇杷葉5-9、桔梗5-9、甘草5-9、蟬脫5-9、柴胡5-9、射干5-9。通過臨床試驗證明,本發(fā)明對急慢性咽喉炎的治愈時間短,不同階段患者的平均治愈率高,無副作用,其使用方法簡單,藥物的利用率高。
文檔編號A61K35/64GK1778374SQ20041003637
公開日2006年5月31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19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4年11月19日
發(fā)明者林明江 申請人:林明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