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腹腔鏡縫合打結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腹部疾病的手術器械,是一種能在腹腔鏡視野下腹腔內機動靈活地 進行遞線、縫合、打結及剪線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
背景技術:
近二十年來,多方面的科技進展使腹腔鏡手術有了很大的發(fā)展,具有微創(chuàng)效果的腹腔鏡 在腹部疾病的診斷及治療中己發(fā)揮著重大作用。對于一名腹腔鏡操作者來說,腹腔鏡下縫合、 打結、止血可能是最重要的,腹腔鏡縫合、打結技術的落后可能是腹腔鏡手術發(fā)展緩慢的一 個重要因素,也是腹腔鏡手術費用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傳統(tǒng)的腹部手術過程中,機動、靈 活的縫合、打結、止血技術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但在腹腔鏡下,那種機動靈活的縫 合、打結技術卻因無良好的縫合、打結技術及器械而大部分失掉。為了彌補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 在腹腔鏡手術中的對合組織或止血,選用簡單但較危險的熱凝、電凝(單極、二極)、激光、 各種夾子、U形釘?shù)?,雖然操作簡單易行,但操作不慎可引起嚴重的出血或周圍組織的壞死, 致使患者死亡。故對于大血管或組織對合的危險部位, 一般不敢冒然應用上述方法,而改用 笨拙但較牢固的體外打結、體內縫合打結方法或套圈技術,并且這些方法的實施均需要貴重 的設備及材料。隨著腹腔鏡手術的廣泛開展和技術的提高,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有效性及 微創(chuàng)性逐漸被認識,應用范圍越來越廣,但是腹腔鏡手術特有的并發(fā)癥一旦發(fā)生,原本對患 者的微創(chuàng)手術就轉變?yōu)橹滤佬圆僮鳎墨I報告腹腔鏡手術死亡率是4/10萬,腹腔鏡手術的"微 創(chuàng)"也可能變成"巨創(chuàng)"。
公告日為2000年4月26日、授權公告號為CN2375257Y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腹腔鏡 內縫合打結器,它由控制手柄連接打結機構構成,打結機構是這樣組成的套筒的一端連接 轉動柄,轉動手柄通過連接塊與控制手柄連接,套筒的另一端連接固定鉗嘴,連接桿穿過套 筒、它的一端與控制手柄連接,另一端連接活動手柄,套筒的一側設有一個接線槽。
公開日為2006年2月8 R、公開號為CN1729939A的中國專利公開了一種治療腹部疾病 的手術器械,尤其是一種能在腹部手術中機動靈活進行縫合的腹腔鏡縫合器。它包括縫針、 針座、手柄、鎖固螺母、旋轉桿、縫線,針座為轉動針座,縫針固定在轉動針座上,轉動針座與旋轉桿的端頭為螺旋錐齒活動連接,旋轉桿穩(wěn)定于主桿內腔。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腹腔鏡縫合打結器械,是一種能在腹腔鏡視野下腹腔內機動 靈活地進行遞線、縫合、打結及剪線功能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以便解決腹腔鏡手術中能在 體腔內進行機動靈活的各種遞線、縫合、打結及剪線的技術問題。
本發(fā)明具體采用如下技術方案
一種腹腔鏡縫合打結器,由縫合器和持線剪線鉗二部分組成,配合使用,其特征是,
1) 所述的縫合器其結構如下
所述的縫合器包括縫針、縫合器主桿、縫合器拉桿、縫合器手柄、鎖固螺絲、鎖緊結構、 縫線;所述手柄與主桿成一體式結構,設置于主桿的尾部,手柄上設置有線軸、鎖緊結構; 所述主桿中空,所述的拉桿位于主桿的內腔,拉桿前端鉸接設置有縫針,拉桿后端與鎖固螺 絲固定連接,轉動鎖固螺絲,可使縫針前、側轉動120° ;所述的縫線經鎖緊機構上的線孔 和手柄上線孔折疊進出后,達縫針前端兩孔進出;
所述的鎖緊機構包括扳機、鎖緊軸,扳機活動連接與鎖緊軸的下部,在鎖緊軸以及其對 應手柄的位置上設置線孔,勾動板機,其線孔內的縫線能夠拉緊縫線1 10cm。所述的扳機 上套有回位彈簧與手柄彈接,按動扳機拉緊縫線后使扳機自動彈回。
所述的縫針有四個孔,尖端及后部兩孔,用于引線,縫針后端呈折狀,第三孔活動連接 于主桿上,并能自由裝卸,尾孔與拉桿活動連接。
本發(fā)明所述的縫合器線軸為專用線軸,利于纏線及固定,并為一次性專用。
2) 所述的持線剪線鉗其結構如下
所述的持線剪線鉗包括鉗雌葉、鉗雄葉、持線剪線鉗主桿、持線剪線鉗拉桿、持線剪線 鉗手柄、固定軸;所述鉗雌葉活動連接于主桿和拉桿上,鉗雄葉固定于主桿上,拉桿位于主 桿內腔,主桿、拉桿與手柄活動連接,固定軸固定手柄兩葉。
所述鉗雌葉和鉗雄葉的前段為鉤狀并相互形成咬合面,用于夾持縫線;鉗雌葉和鉗雄葉 的中段為剪狀,用于剪線;鉗雄葉后段嵌入鉗雌葉后段內部,形成嵌入式結構。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發(fā)明的縫合器,由于采用了杠桿原理,縫針可前、側轉動120° ,有利于縫針機
4動靈活地進出腹腔,并能使腹腔鏡手術中的縫針能在腹腔內各方位進行靈活地遞線、縫合、 打結;手柄與主桿構成一體,由手柄操作各種遞線、縫合及打結;縫線為普通外科手術縫線, 價格低廉。
2)本發(fā)明可取代目前腹腔鏡手術所采用的套圈技術、縫合打結技術及危險部位電凝止 血等技術,提高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縮短手術時間,節(jié)省大量材料,降低手術成本。
圖1是本發(fā)明縫合器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縫針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持線剪線鉗結構示意圖; 圖4是持線剪線鉗的鉗葉結構示意圖。
圖中,l為縫針,1-1、 l-2為縫線孔,l-3為第三孔,l-4為尾?L, 2為縫合器主桿,3為 縫合器拉桿,4為縫合器手柄,5為鎖固螺絲,6為扳機,6-l為鎖緊軸,6-2為線孔,7為線 軸,8為縫線;9為鉗雌葉,9-l為鉗葉前段,9-2為鉗葉中段,9-3為鉗葉咬合結構,10為鉗 雄葉,ll為持線剪線鉗主桿,12為持線剪線鉗拉桿,13為持線剪線鉗手柄,14為固定軸。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
如圖1所示,所述的縫合器包括縫針l、縫合器主桿2、縫合器拉桿3、縫合器手柄4、 鎖固螺絲5、鎖緊結構、縫線8;所述手柄4與主桿2成一體式結構,設置于主桿2的尾部, 手柄4上設置有線軸7、鎖緊結構;所述的鎖緊機構包括扳機6和與之成杠桿連接的鎖緊軸 6-1,鎖緊軸6-1的另一端部設置2個線孔6-2,與鎖緊軸6-1上的線孔6-2對應位置的手柄4 上也設置有2個線孔6-2;所述主桿2中空,所述的拉桿3位于主桿2的內腔,拉桿3前端鉸 接設置有縫針l,拉桿3后端與鎖固螺絲5固定連接,轉動鎖固螺絲5,可使縫針前、側轉動 120° ,有利于縫針1機動靈活地進出腹腔,也能使縫針l在體腔內各方位進行靈活地遞線、 縫合、打結;所述的縫線8經鎖緊軸和手柄上的線孔6-2折疊進出后,達縫針1前端兩孔1-1、 1-2進出。.
如圖2所示所述的縫針l尖端設有針孔l-l、上部設有針孔l-2,用于引線,縫針后端 呈折狀,第三孔l-3活動連接于主桿2上,并能自由裝卸,尾孔l-4與拉桿3活動連接。
5如圖3所示所述的持線剪線鉗包括鉗雌葉9、鉗雄葉IO、持線剪線鉗主桿ll、持線剪
線鉗拉桿12、持線剪線鉗手柄13、固定軸14;所述鉗雌葉9活動連接于主桿11和拉桿12 上,鉗雄葉10固定于主桿11上,拉桿12位于主桿11的內腔,主桿11、拉桿12與手柄13 活動連接,由固定軸14固定手柄13兩葉。手柄13可以牽動拉桿12,由拉桿12牽動鉗雌葉 9,雌雄兩葉相互咬合進行夾持線、打結或剪線。
如圖4所示鉗雌葉9和鉗雄葉10的前段9-1為鉤狀并相互形成咬合面,用于夾持縫線; 中段9-2為剪狀,用于剪線;后段9-3相互嵌合,形成嵌入式結構。
權利要求
1. 一種腹腔鏡縫合打結器,由縫合器和持線剪線鉗二部分組成,配合使用,其特征是,1)所述的縫合器包括縫針、縫合器主桿、縫合器拉桿、縫合器手柄、鎖固螺絲、鎖緊結構、縫線;所述手柄與主桿成一體式結構,設置于主桿的尾部,手柄上設置有線軸、鎖緊結構;所述主桿中空,所述拉桿位于主桿的內腔,拉桿前端鉸接設置有縫針,拉桿后端與鎖固螺絲固定連接,轉動鎖固螺絲,可使縫針前、側轉動120°;所述的縫線經鎖緊機構上的線孔和手柄上線孔折疊進出后,達縫針前端兩孔進出;2)所述的持線剪線鉗包括鉗雌葉、鉗雄葉、持線剪線鉗主桿、持線剪線鉗拉桿、持線剪線鉗手柄、固定軸;所述鉗雌葉活動連接于主桿和拉桿上,鉗雄葉固定于主桿上,拉桿位于主桿內腔,主桿、拉桿與手柄活動連接,固定軸固定手柄兩葉。
2.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鎖緊機構包括扳機、鎖 緊軸,扳機活動連接與鎖緊軸的下部,在鎖緊軸以及其對應手柄的位置上設置線孔,扳機上 套有回位彈簧與手柄彈接,勾動板機,其線孔內的縫線能夠拉緊縫線l 10cm。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其特征是,所述的鎖緊軸及對應位置手柄 各設置2個線孔。
4.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縫針設有四個針孔,前 兩孔用于進出縫線,縫針后端呈折狀,第三孔活動連接于主桿上,并能自由裝卸,尾孔與拉 桿活動連接。
5. 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其特征是,所述的線軸是一次性專用的。
6.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其特征是,所述鉗雌葉和鉗雄葉的前段為 鉤狀并相互形成咬合面,用于夾持縫線;鉗雌葉和鉗雄葉的中段為剪狀,用于剪線;鉗雄葉 后段嵌入鉗雌葉后段內部,形成嵌入式結構。
全文摘要
一種腹腔鏡縫合打結器,屬于手術器械技術領域,由縫合器和持線剪線鉗二部分組成,配合使用,本發(fā)明的縫合器,采用杠桿原理,縫針可前、側轉動120°,有利于縫針機動靈活地進出腹腔。本發(fā)明的縫合器、持線剪線鉗在手術中使用時,能在腹腔內各方位進行靈活地遞線、縫合、打結與剪線。本發(fā)明可取代目前腹腔鏡手術所采用的套圈技術、縫合打結技術及危險部位電凝止血等技術,提高腹腔鏡手術的安全性,縮短手術時間,節(jié)省大量材料,降低手術成本。
文檔編號A61B17/04GK101449989SQ200710114998
公開日2009年6月10日 申請日期2007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黃永常 申請人:黃永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