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尤其涉及一種以中草藥為原料藥 的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
長期高膽固醇飲食、細菌感染、化學刺激等都會引發(fā)膽囊炎病證。臨床表現(xiàn)多不 典型,亦不明顯,平時可能經(jīng)常有右上腹部隱痛、腹脹、噯氣、惡心和厭食油膩食物等消化不 良癥狀,如不加以及時有效的治療,容易引發(fā)膽囊積膿、氣腫性膽囊炎、膽囊穿孔、游離性穿 孔、局限性穿孔、向其他臟器穿孔等多種嚴重影響健康和生活的疾病,近年臨床發(fā)病率有不 斷上升的趨勢。手術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療方法,但且費用較高,術中易造成膽總管及肝總管損傷, 對機體損傷較大,術后不易恢復,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發(fā)明基于中醫(yī)治療膽囊炎病證的辨 病與辯證相結合的原則,標本兼治,虛實并治,內外通調,緩急兼收,篩選出疏肝利膽、清化 濕熱的天然植物藥,根據(jù)中醫(yī)理論組方,按照一定的重量配比制備而成。提供一種療效顯 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極小的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的上述中藥組合物加入制備不同的劑型時所需的各種常規(guī)輔料,例如崩解 齊U、潤滑劑、黏合劑等以常規(guī)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的口服制劑,例如可以 是丸劑、膠囊劑、片劑、散劑、顆粒劑或口服液等。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什克服以上所述的缺憾,提供一種療效顯著、成本低 廉、幾乎無毒副作用的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本發(fā)明所要的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通過以下技術途徑來實現(xiàn)的。本發(fā)明的一種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主要以下重量份的組分組成陳皮1 50克、青皮1 50克、枳實1 40克、沉香1 30克、木香1 40克、 香附1 50克、烏藥1 40克、川楝子1 50克、川芎1 40克、元胡1 40克、郁金 1 40克、姜黃1 40克、乳香1 30克、沒藥1 30克、熟地黃1 40克、白芍1 40 克、當歸1 50克、沙參1 40克、玉竹1 40克、石斛1 40克、蘆根1 50克、天花 粉1 50克、桅子1 40克、黃芩1 40克、黃連1 40克、黃柏1 40克、龍膽1 50 克、秦皮1 40克、苦參1 40克、白癬皮1 50克、生地黃1 50克、牡丹皮1 50克、 赤芍1 40克、水牛角1 30克、金銀花1 50克、蒲公英1 50克、地丁 1 40克、菊 花1 40克、青黛1 40克、敗醬草1 50克、青蒿1 40克。優(yōu)選為陳皮30克、青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30克、烏藥20克、 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姜黃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熟地黃 20克、白芍20克、當歸30克、沙參20克、玉竹15克、石斛15克、蘆根30克、天花粉30克、桅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白癬皮30 克、生地黃20克、牡丹皮30克、赤芍20克、水牛角10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青黛2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各組分的重量份用量還可以是
淡竹葉1 40克、決明子1 40克、夏枯草1 50克、青箱子1 40克、玄參 1 40克、板藍根1 50克、山豆根1 50克、土茯苓1 50克、半邊蓮1 50克、白花 蛇舌草1 50克、山慈菇1 50克、穿心蓮1 40克、地骨皮1 50克、薄荷1 30克、 牛蒡子1 40克、連翹1 40克、生石膏1 50克、知母1 40克、桃仁1 30克、紅花 1 30克、葛根1 50克、羚羊角1 20克。優(yōu)選為淡竹葉20克、決明子20克、夏枯草30克、青箱子20克、玄參20克、板藍根30克、 山豆根30克、土茯苓30克、半邊蓮3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地 骨皮30克、薄荷10克、牛蒡子20克、連翹20克、生石膏30克、知母20克、桃仁15克、紅花 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本發(fā)明的上述中藥組合物加入制備不同劑型時所需的各種常規(guī)輔料,例如崩解 齊U、潤滑劑、黏合劑等以常規(guī)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的口服制劑,例如可以是 丸劑、膠囊劑、片劑、散劑、顆粒劑或口服液等。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基于中醫(yī)五臟陰陽辨證綱領的創(chuàng)新思路,結合泰一和浦創(chuàng)新理 論體系“萬病歸宗理論”、“五臟陰陽辨證綱領”、“三維守恒調控法則”和臨床治療“雙合原 貝U”作為指導,結合疾病發(fā)生、發(fā)展及轉變的規(guī)律,按照創(chuàng)新藥物體系進行分類,形成以“五 臟基本功能調整、陰陽平衡協(xié)調方”為君,“五臟主要病機調整方”為臣,“重大疾病治療方” 為佐,“臨床基本癥狀對癥治療方”為使的中藥成藥“創(chuàng)新藥物體系”。這是泰一和浦(北京) 中醫(yī)藥研究院專利戰(zhàn)略的重要內容。泰一和浦專利戰(zhàn)略的構建,便于中醫(yī)藥實現(xiàn)標準化、規(guī)模化、工業(yè)化、現(xiàn)代化和產(chǎn) 業(yè)化。為傳統(tǒng)中醫(yī)藥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開辟了一條符合中醫(yī)藥自身規(guī)律的道路。本發(fā)明所用的中草藥原料藥均可從中醫(yī)藥店購得,其規(guī)格符合國家醫(yī)藥標準。用法用量本發(fā)明的用藥量取決于具體劑型,病人年齡、體重、健康狀況等因素。作 為指導內服1)膠囊劑每天三次,每次服2 5粒,每粒含藥量0.4克,溫水送服。2)片 齊U:每天三次,每次2 4片,每片含藥量0.5克,溫水送服。3)丸劑每天三次,每次5克, 溫水送服。4)顆粒劑每天三次。每次5克,溫水送服。本發(fā)明針對膽囊炎病證患者的治療非常有效,各種原料藥相互協(xié)調在一起能夠起 到最大程度發(fā)揮藥效,可有效提高患者機體的自我協(xié)調能力,顯著改善臟腑功能和臨床自 覺癥狀,此外還具有無毒副作用、費用較低等優(yōu)點。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通過實施例來進一步描述本發(fā)明,應該理解的是,這些實施例僅用于例證的 目的,絕不限于本發(fā)明。[實施例1]膠囊劑的制備按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陳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30克、烏藥20克、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桅 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金銀花30 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淡竹葉20克、半邊蓮30 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將上述重量的各組分混合后碾成細粉過1500目篩后裝入膠囊即得。 [實施例2]顆粒劑的制備按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陳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30 克、烏藥20克、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桅 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金銀花30 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淡竹葉20克、半邊蓮30 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將上述重量分各原料混合,碾成細粉過1500目篩后,加入乙醇做黏合劑,加入淀 粉做填充劑,壓制成顆粒劑。[實施例3]片劑的制備按照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陳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 30克、烏藥20克、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 桅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金銀花30 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淡竹葉20克、半邊蓮30 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將上述重量份各原料混合,碾成細粉過800 1200目細篩后,制成片劑即得。[實施例4]丸劑的制備按照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陳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 30克、烏藥20克、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 桅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金銀花30 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淡竹葉20克、半邊蓮30 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將上述重量各原料混合,碾成細粉后過600 1000目篩后,制成丸劑即得。[實施例5]口服液的制備按照以下重量份稱取各原料陳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 30克、烏藥20克、川楝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 桅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金銀花30 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淡竹葉20克、半邊蓮30 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桃仁15克、紅花15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將上述重量各原料混合,經(jīng)三次煎煮后,將三次濾液混合,濾過,濃縮至規(guī)定的濃 度,放冷,原液灌封,輻照滅菌,檢驗后,包裝成品,制成口服液即得。[實驗例]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治療膽囊炎病證患者的臨床療效觀察實驗一、實驗對象的一般資料采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共治療165例患者,其中男117 例,女48例;年齡最大者75歲,年齡最小者只有15歲。治療方法
用法用量采用本發(fā)明實施例所制備的藥劑,其用法與用量如下1)膠囊劑每天 三次,每次服2 5粒,每粒含藥量0. 4克,溫水送服。2)片劑每天三次,每次2 4片, 每片含藥量0.5克,溫水送服。3)丸劑每天三次,每次5克,溫水送服。4)顆粒劑每天三 次。每次5克,溫水送服。療程一個月為一療程,共治療6療程。療效評價標準治愈體征完全改善,患者無任何不良感覺,心情舒暢,精神煥發(fā)。顯效體征顯著改善,患者基本無不良感覺,心情舒暢,精神很好。有效體征明顯改變,偶感稍有不適,但能接受,心情較好,精力比較充沛。無效體征無任何改變,癥狀如前,心情抑郁,精神萎靡不振。典型病例1、程某,女,35歲,職員?;疾?年余,經(jīng)彩超診為慢性膽囊炎,久用中西藥物治療,效果不好,病情常反復, 來診時口苦,口干,上腹疼痛,右肩疼痛,右背痛,頸痛,大便時稀,夢多,易醒,突然站立時頭 暈,脈數(shù)。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上腹、右肩、右背、頸部疼痛顯著緩解,又服用本發(fā) 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癥狀大為改觀,頭暈消失,大便正常,續(xù)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 癥狀全部消失,隨訪3年未復發(fā)。2、楊某,女,30歲,教師。3年前,于進食油膩食物后出現(xiàn)右上腹疼痛,向右肩背部放射,至當?shù)蒯t(yī)院,診斷為膽石癥,給予抗炎治療后好轉,三年間,上述癥狀反復發(fā)作,服“消炎利膽片,,后好轉。未進 一步診治,5小時前,進食油膩食物后再次出現(xiàn)右上腹絞痛、向右肩背部放射,伴發(fā)熱、惡心、 嘔吐、大汗,體溫38. 6°C。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3日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又服用本發(fā)明 中藥組合物7日后,患者癥狀消失,體溫36. 9°C,各項體征正常,患者痊愈。3、蘇某,女,35歲,農民。幾年來患者平時經(jīng)常出現(xiàn)右胸脅隱痛,沒在意,這次突然發(fā)作,坐臥不安,滿頭冷 汗象黃豆粒般大小,霹靂嘩啦往下掉,腹痛拒按,不能仰臥,也不能俯臥,脈搏弦緊。服用本 發(fā)明中藥組合物3日后,疼痛大為緩解,又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疼痛消失,完全正 常,為鞏固治療又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隨訪至今,右胸脅隱痛未復發(fā)。4、何某,女,55歲,家庭主婦。既往有慢性膽囊炎史,常反復發(fā)作,本次發(fā)病右上腹疼痛伴高熱已4天,經(jīng)西醫(yī)診 斷為慢性膽囊炎急性發(fā)作,每天用頭孢曲松等抗生素及解痙藥靜滴,連續(xù)三天疼痛已止,但 高熱不退,來診時發(fā)熱39. 5度,身困倦,胸脘及右上腹?jié)M悶,納差。發(fā)熱每天午后至夜間尤 甚,次晨稍減。汗粘膩??诳嗖豢省I嗵Π锥衲?,脈弦而濡滑。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3 日后,患者體溫恢復正常,疼痛緩解,又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疼痛基本消失,納食 如初,精神漸振,體溫36. 9°C,續(xù)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半月,患者已痊愈,隨訪3年,未復 發(fā)。5、李某,女,66歲,退休干部。右上腹反復疼痛40余年,復發(fā)10天,伴畏寒,發(fā)熱39. 3度,嘔吐,西醫(yī)診斷慢性 膽囊炎急性發(fā)作。經(jīng)西醫(yī)保守治療無效,急行手術。但行硬膜外麻醉時,迅速出現(xiàn)急性循環(huán)衰竭,被迫終止手術。又2日,仍高燒不退,腹痛加重,遂來診。癥見右脅絞痛,硬滿拒按, 乍寒乍熱,口苦嘔逆,大便秘結,舌紅,苔黃厚粗少津,脈滑數(shù)。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3日 后,患者高熱逐漸褪去,體溫38. 2,癥狀顯著緩解,又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5日后,體溫 37. 1°C恢復正常,癥狀大為改觀,續(xù)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2個月痊愈,隨訪5年,未復發(fā)。6、趙某,女,48歲,會計。
半年來,右季肋脹痛,掣及背腰部,胃脘痛,灼熱,泛酸,大便不調,舌暗苔白,脈弦 滑,西醫(yī)診斷慢性膽囊炎。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諸證皆減,但進食后仍胃脘痛, 大便不調,又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0日后,脅痛已止,灼熱止,胃脘痛減,大便正常,續(xù)服 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痊愈,上述癥狀全部消失。7、孫某,男,33歲,經(jīng)理。該患者右季肋下攻沖而痛,背酸痛,胸悶不舒,呃逆,舌暗紅苔白,脈弦緩。彩超示 膽囊炎。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脅痛、呃逆皆減,但晨起背痛,脘腹不適,又服用本 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0日后,證皆緩,痛止,呃愈,惟背酸痛,續(xù)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諸 癥皆消,患者已痊愈。8、白某,男,32歲,工程師?;颊邅碓\時,右季肋隱痛,乏力,汗出,口唇紫紺,舌暗紅苔白,脈緩少力。西醫(yī)診 斷慢性膽囊炎。服用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7日后,諸證皆減,偶右脅不適,乏力,又服用本發(fā) 明中藥組合物10日后,疼痛消失,但仍感乏力,已恢復工作,續(xù)服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1個月, 諸癥皆消,患者已痊愈,精力充沛。五、治療結果所收治的165例病例中,經(jīng)6個月治療,其中治愈97例,顯效38例,有效27例,無 效3例,總有效率達98%。結果表明,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對治療膽囊炎病證患者有極其顯 著療效。
權利要求
一種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主要有以下重量份的原料藥組成陳皮1~50克、青皮1~50克、枳實1~40克、沉香1~30克、木香1~40克、香附1~50克、烏藥1~40克、川楝子1~50克、川芎1~40克、元胡1~40克、郁金1~40克、姜黃1~40克、乳香1~30克、沒藥1~30克、熟地黃1~40克、白芍1~40克、當歸1~50克、沙參1~40克、玉竹1~40克、石斛1~40克、蘆根1~50克、天花粉1~50克、梔子1~40克、黃芩1~40克、黃連1~40克、黃柏1~40克、龍膽1~50克、秦皮1~40克、苦參1~40克、白癬皮1~50克、生地黃1~50克、牡丹皮1~50克、赤芍1~40克、水牛角1~30克、金銀花1~50克、蒲公英1~50克、地丁1~40克、菊花1~40克、青黛1~40克、敗醬草1~50克、青蒿1~40克。
2.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各原料藥的重量份是陳皮30克、青皮30克、枳實20克、沉香10克、木香20克、香附30克、烏藥20克、川楝 子30克、川芎20克、元胡20克、郁金20克、姜黃20克、乳香10克、沒藥10克、熟地黃20 克、白芍20克、當歸30克、沙參20克、玉竹15克、石斛15克、蘆根30克、天花粉30克、桅 子20克、黃芩30克、黃連20克、黃柏30克、龍膽20克、秦皮20克、苦參20克、白癬皮30 克、生地黃20克、牡丹皮30克、赤芍20克、水牛角10克、金銀花30克、蒲公英30克、地丁 20克、菊花30克、青黛20克、敗醬草30克、青蒿20克。
3.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中原料藥還有淡竹葉1 40克、決明子1 40克、夏枯草1 50克、青箱子1 40克、玄參1 40 克、板藍根1 50克、山豆根1 50克、土茯苓1 50克、半邊蓮1 50克、白花蛇舌草 1 50克、山慈菇1 50克、穿心蓮1 40克、地骨皮1 50克、薄荷1 30克、牛蒡子 1 40克、連翹1 40克、生石膏1 50克、知母1 40克、桃仁1 30克、紅花1 30 克、葛根1 50克、羚羊角1 20克.
4.按照權利要求3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中各組分的重量份是淡竹葉20克、決明子20克、夏枯草30克、青箱子20克、玄參20克、板藍根30克、山豆 根30克、土茯苓30克、半邊蓮30克、白花蛇舌草20克、山慈菇30克、穿心蓮15克、地骨皮 30克、薄荷10克、牛蒡子20克、連翹20克、生石膏30克、知母20克、桃仁15克、紅花15 克、葛根30克、羚羊角2克。
5.按照權利要求1、2、3或4所述的任意一項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可按照常規(guī)的中 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的口服制劑。
6.按照權利要求5所述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是所述的口服制劑是丸劑、膠囊劑、片 齊U、散劑、顆粒劑或口服液。
7.7、權利要求1 6所述的任意中藥組合物在制備治療膽囊炎病證藥物中的應用。
全文摘要
一種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新的治療膽囊炎病證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主要由以下原料藥組成陳皮、枳實、沉香、木香、香附、川芎、元胡、郁金、姜黃、熟地黃、白芍、當歸、沙參、石斛、天花粉、梔子、黃芩、黃連、黃柏、龍膽、秦皮、苦參、生地黃、牡丹皮、赤芍、水牛角、金銀花、蒲公英、地丁、菊花、青黛、淡竹葉、玄參、土茯苓、半邊蓮、白花蛇舌草、地骨皮、桃仁、紅花、葛根、羚羊角。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可按照常規(guī)的中藥制劑方法制備成任何一種常用口服制劑。本發(fā)明可顯著改善胸悶、消化不良、惡心、食欲不振等膽囊炎發(fā)病癥狀,以及上腹劇烈絞痛、陣發(fā)性加重,痛常放射至右肩或右背,并顯著改善惡心、嘔吐,病情重時還會有怕冷和發(fā)熱等癥狀,臨床療效確切,療效顯著,見效迅速。由于本發(fā)明中藥組合物基本采用了國家藥典規(guī)定的藥食同源藥物進行組合,所以具有費用低廉、基本無毒副作用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61K36/9066GK101843882SQ20091030934
公開日2010年9月29日 申請日期2009年11月5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1月5日
發(fā)明者王峰, 王文奎 申請人:泰一和浦(北京)中醫(yī)藥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