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來源于中草藥的配制品,更具體涉及一種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
背景技術(shù):
內(nèi)耳眩暈病是為內(nèi)耳系列病變,臨床表現(xiàn)為發(fā)作性眩暈,伴有惡心、嘔吐、耳鳴,逐 漸視力減退。其病因目前不很確切,近年來有人認為可能是由于植物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迷 路動脈痙攣使淋巴產(chǎn)生過多或接收障礙,導致迷路水腫及內(nèi)淋巴系壓力增高,從而產(chǎn)生內(nèi) 淋巴腔擴大及內(nèi)耳末梢器缺氧、變性發(fā)生該病。祖國醫(yī)學在辨證中分有濕痰型、氣虛型、郁 熱型、陰虛型,對個型的治療各有治法不同,本發(fā)明的中草藥是治療濕痰型的內(nèi)耳眩暈病, 在臨床中經(jīng)采用除濕祛痰、安神定志的藥物治療該病,經(jīng)長期使用,效果滿意,為此,有待挖 掘、開發(fā)、提升民間的秘方、驗方為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提供經(jīng)過實踐檢驗證明效果顯著 的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組合物。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提供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本發(fā)明的技術(shù)方案是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 藥物制成半夏25-35份;白術(shù)25-35份;茯神25_35份;天麻25-35份;枳實15-25份;竹茹 15-25份;旱蓮草15-25份;鉤藤25-35份;朱砂15-25份;琥珀10-20份;陳皮10-20份; 炙甘草10-20份;加水1200份,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30分鐘,收取上清液,如此加水 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裝瓶內(nèi)高溫滅菌,備用。優(yōu)選的,所述的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最佳配方是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藥 物制成半夏30份;白術(shù)30份;茯神30份;天麻30份;枳實20份;竹茹20份;旱蓮草20 份;鉤藤30份;朱砂20份;琥珀15份;陳皮15份;炙甘草15份;加水1200份,用砂鍋燒 開后,文火煎煮20-30分鐘,收取上清液,如此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 后,分裝瓶內(nèi)高溫滅菌,待用。本發(fā)明的配伍思想以半夏為君;以茯神、天麻為臣;以白術(shù)、枳實、竹茹、旱蓮草 為佐;以鉤藤、朱砂、琥珀、陳皮、炙甘草為使。配方中各原料作用半夏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塊莖。性味與歸經(jīng)辛,溫,有毒。入脾、胃經(jīng)。功能 與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 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茯神為多孔菌科臥孔屬植物茯苓的菌核。性味與歸經(jīng)平,甘、淡。歸心、脾經(jīng)。 功能與主治寧心、安神、利水。用于心虛驚悸,健忘,失眠,驚癇,小便不利。天麻蘭科天麻屬植物天麻的干燥塊莖。性味與歸經(jīng)性平,味甘,微辛。肝經(jīng)。功 能與主治平肝息風、血虛肝風內(nèi)動的頭痛、眩暈,驚風、癲癇、破傷風。祛風止痛、用于風痰引起的眩暈、偏正頭痛、肢體麻木、半身不遂。白術(shù)為菊科植物白術(shù)的干燥根莖。性味與歸經(jīng)苦、甘,溫。歸脾、胃經(jīng)。功能與 主治健脾益氣,燥濕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虛食少,腹脹泄瀉,痰飲眩悸,水腫,自汗,胎 動不安。枳實為蕓香科植物酸橙及其栽培變種或甜橙的干燥幼果。性味與歸經(jīng)苦;辛; 寒。歸脾;胃;肝;心經(jīng)。功能與主治積滯內(nèi)停;痞滿脹痛;大便秘結(jié);瀉痢后重;結(jié)胸;胃 下垂;子宮脫垂;脫肛。竹茹為禾本科植物青稈竹、大頭典竹或淡竹的莖稈的干燥中間層。性味與歸經(jīng) 性微寒,味甘。功能與主治清熱化痰,除煩止嘔。用于痰熱咳嗽、膽火挾痰、煩熱嘔吐、驚悸 失眠、中風痰迷、舌強不語、胃熱嘔吐、妊娠惡阻、胎動不安。旱蓮草為雙子葉植物藥菊科植物鱧腸的全草。性味與歸經(jīng)甘酸,涼。入腎、肝。 胃、大小腸。功能與主治涼血,止血,補腎,益陰。治吐血,咳血,衄血,尿血,便血,血痢,刀 傷出血,須發(fā)早白,白喉,淋濁、帶下,陰部濕癢,老鼠痣。鉤藤為茜草科植物鉤藤或華鉤藤及其同屬多種植物的帶鉤枝條。性味與歸經(jīng) 甘,涼。入肝、心經(jīng)。功能與主治清熱平肝,熄風定驚。治小兒驚癇瘈瘋,大人血壓偏高,頭 暈、目眩,婦人子癇。朱砂為硫化物類礦物辰砂族辰砂。性昧與歸經(jīng)甘、微寒、有小毒;歸心經(jīng)。功能 與主治清心鎮(zhèn)驚,安神解毒,用于心悸易驚,失眠多夢,癲癇發(fā)狂,小兒驚風,視物昏花,口 瘡,喉痹,瘡瘍腫毒。琥珀為古代松柏科、豆科植物的樹脂,埋于地層年久而成的化石樣物質(zhì)。性味與 歸經(jīng)甘,平。功能與主治鎮(zhèn)靜,利尿,活血。用于驚風,癲癇,心悸,失眠,小便不利,尿痛, 尿血,閉經(jīng)。陳皮為蕓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變種的干燥成熟果皮。性味與歸經(jīng)溫;辛、苦;歸 脾、肺經(jīng)。功能與主治理氣健脾,調(diào)中,燥濕,化痰。主治脾胃氣滯之脘腹脹滿或疼痛、消化 不良。濕濁阻中之胸悶腹脹、納呆便溏。痰濕壅肺之咳嗽氣喘。炙甘草為豆科植物甘草、脹果甘草或光果甘草的干燥根及根莖。性味與歸經(jīng) 甘,平。歸心、肺、脾、胃經(jīng)。功能與主治補脾和胃,益氣復脈。用于脾胃虛弱,倦怠乏力,心 動悸,脈結(jié)代,可解附子毒。本發(fā)明的制作方法加水煎煮過濾回收,取汁。裝瓶后高溫滅菌,待用。水劑。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本發(fā)明的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組合物,具有制作 方便、使用安全、無副作用。以除濕祛痰、安神定志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具有顯著的效 果,經(jīng)多年在臨床中的使用觀察,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是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的理想藥品。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通過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說明。實施例一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該中草藥是由以下重量g的藥物制成半夏25g ;白術(shù)25g ;茯神25g ;天麻25g ;枳實15g ;竹茹15g ;旱蓮草15g ;鉤藤 25g ;朱砂15g ;琥珀IOg ;陳皮IOg ;炙甘草IOg ;加水1200g,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30 分鐘,收取上清液,如此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nèi)高溫滅菌,備用。用法與用量每日服藥3次,每次服藥時取藥液180-280毫升放入容器中,待微溫 后服用。實施例二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該中草藥是由以下重量g的藥物制成半夏30g ;白術(shù)30g ;茯神30g ;天麻30g ;枳實20g ;竹茹20g ;旱蓮草20g ;鉤藤 30g ;朱砂20g ;琥珀15g ;陳皮15g ;炙甘草15g ;加水1200g,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30 分鐘,收取上清液,如此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nèi)高溫滅 菌,備用。用法與用量每日服藥3次,每次服藥時取藥液180-280毫升放入容器中,待微溫 后服用。實施例三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該中草藥是由以下重量g的藥物制成半夏35g ;白術(shù)35g ;茯神35g ;天麻35g ;枳實25g ;竹茹25g ;旱蓮草25g ;鉤藤 35g ;朱砂25g ;琥珀20g ;陳皮20g ;炙甘草20g ;加水1200g,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30 分鐘,收取上清液,如此加水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分裝瓶內(nèi)高溫滅 菌,備用。用法與用量每日服藥3次,每次服藥時取藥液180-280毫升放入容器中,待微溫 后服用。
權(quán)利要求
一種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半夏25 35份;白術(shù)25 35份;茯神25 35份;天麻25 35份;枳實15 25份;竹茹15 25份;旱蓮草15 25份;鉤藤25 35份;朱砂15 25份;琥珀10 20份;陳皮10 20份;炙甘草10 20份;加水1200份,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 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裝瓶高溫滅菌,備用。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書1所述的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 下重量份的藥物制成半夏30份;白術(shù)30份;茯神30份;天麻30份;枳實20份;竹茹20份;旱蓮草20份; 鉤藤30份;朱砂20份;琥珀15份;陳皮15份;炙甘草15份;加水1200份,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20-30分鐘,過濾下收取上清液;熬煮3次,將3 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裝瓶高溫滅菌,待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內(nèi)耳眩暈病的中草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以下比例組合半夏25-35份;白術(shù)25-35份;茯神25-35份;天麻25-35份;枳實15-25份;竹茹15-25份;旱蓮草15-25份;鉤藤25-35份;朱砂15-25份;琥珀10-20份;陳皮10-20份;炙甘草10-20份;加水1200份,用砂鍋燒開后,文火煎煮,將3次熬取的上清液混合均勻后,過濾裝瓶,高溫滅菌,備用。本發(fā)明以半夏為君;以茯神、天麻為臣;以白術(shù)、枳實、竹茹、旱蓮草為佐;以鉤藤、朱砂、琥珀、陳皮、炙甘草為使。本發(fā)明以除濕祛痰、安神定志的治則,具有標本兼治之功效,是治療濕痰型內(nèi)耳眩暈病的理想藥品。
文檔編號A61P27/16GK101940735SQ20101027894
公開日2011年1月12日 申請日期2010年9月1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0年9月10日
發(fā)明者鄧華倫 申請人:重慶市南川區(qū)金佛山中藥材品種培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