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及其制備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屬于中藥制劑技術(shù)領(lǐng)域,涉及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制劑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治療頸部及咽喉的腫脹。
背景技術(shù):
頸部及咽喉部腫脹是耳鼻喉科常見病,藥物過敏、感染及機械損傷(包括喉癌術(shù)后及放療)是常見原因。咽喉腫脹可引起頸部疼痛,聲嘶、吞咽障礙、咽喉異物感等?!稄埵厢t(yī)通》對《內(nèi)經(jīng)》“喉痹”的病位問題曾指出“凡經(jīng)言喉痹者,謂喉中呼吸不通,言語不出而天氣閉塞也;云咽塞、云隘痛者,謂咽喉不能納唾與食,而地氣閉塞也”。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口服及靜脈靜滴激素、抗抗感染藥物等,嚴重者甚至需行氣管切開術(shù)。但常規(guī)的激素治療雖然緩解腫脹效果不錯,但激素的副作用仍不容忽視。因此,亟需一種快速、療效高、副作用小的藥物來解除上述患者的痛苦病痛,提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解決的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及其制備方法,尤其是治療頸部及咽喉的腫脹,見效快、毒副作用小且成本較低。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shù)方案來實現(xiàn)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 10份、冰片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進一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2 5份、冰片2 5份、薄荷2 5份、馬勃2 5份和生甘草2 5份。以及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份、冰片3份、薄荷3份、馬勃3份和生甘草3份。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牛蒡子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粉碎后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混合物3 5倍質(zhì)量的水煎煮1 池,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每ml含3 5g原生藥,得到藥液A ;或者,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牛蒡子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粉碎后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混合物3 5倍質(zhì)量的體積濃度為60 80%的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 池,過濾,收集濾液,將濾液濃縮至每ml含3 5g原生藥,得到藥液B ;2)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1 10份的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加入藥液A或藥液B,再加入溶解有1 10份冰片的乙醇溶液,以及藥液A或藥液B體積20 30%的甘油、5 10%的氮酮,充分混勻后制成外用中藥制劑。所述的步驟1)中的加水煎煮是將原料藥用水多次煎煮,合并濾液后進行減壓濃縮;用乙醇回流提取是將原料藥多次回流提取,合并濾液后進行減壓濃縮。所述步驟2)的乙醇以將1 10份的冰片溶解為準。所述的外用中藥制劑中,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3 10 %,藥液A或藥液B的體積分數(shù)為15 30%,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 20%。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術(shù)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直接涂抹于患處所對應(yīng)的頸部或咽喉腫脹處的皮膚表面,或者將成型的膏劑直接貼附于患處所對應(yīng)的頸部皮膚表面,以2天為一療程,一般2 3療程,1 2天即可見效,見效快作用時間短,能夠緩解病患的痛苦。本發(fā)明提供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為外用型中藥,處方新穎,安全無毒,使用方便,實際使用結(jié)果表明對臨床患者、實驗動物咽喉部腫脹具有顯著的治療效果。本發(fā)明提供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價格低廉,使用方便,無毒副反應(yīng),易于推廣使用。
具體實施例方式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及其制備方法,處方新穎,安全無毒,見效快。該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 10份、冰片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各組分當中牛蒡子,具有清熱解毒、散結(jié)消腫,對急慢性頸部腫脹及咽炎、喉炎、扁桃腺炎等均有較好的治療作用。牛蒡子辛苦性寒、于升浮之中又有清降之性,外散其熱內(nèi)泄其毒,有清熱解毒、消腫利咽之效兼能通利二便??膳湮榍鍩釣a火解毒等藥,治瘟毒發(fā)頤、痄腮喉痹等熱毒之證。冰片,可以促進藥物吸收作用;并有抗菌、抗炎、鎮(zhèn)痛作用。薄荷可以治療咽喉腫痛。本品輕揚升浮、芳香通竅,功善疏散上焦風熱,清頭目、利咽喉。同時有抗刺激作用,可使氣管產(chǎn)生新的分泌物,而使稠厚的粘液易于排出,故有祛痰作用,并有良好的止咳作用。馬勃清肺利咽,解毒,止血;治喉痹咽痛,咳嗽失音。甘草具有緩急止痛,清熱解毒,補脾益氣,祛痰止咳,調(diào)和諸藥的功效。而對于具體的制劑可制成藥劑學上任意一種適于外用的劑型,根據(jù)劑型的不同,可含有各種藥用載體、賦形劑及其它添加劑。優(yōu)選劑型為凝膠劑及膏劑。下面結(jié)合具體的實施例和動物藥效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的詳細說明,所述是對本發(fā)明的解釋而不是限定。實施例1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份、冰片3份、薄荷3份、馬勃3份和生甘草3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稱取處方量的牛蒡子、薄荷、馬勃、生甘草,充分混合,加5倍于組方重量的蒸餾水煎煮2次,每次1小時,過濾后合并濾液,濃縮至每ml含5g原生藥,得到藥液A,備用;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不做具體量的要求;另取聚乙烯醇5g,加水溶脹M小時,濾過,不斷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A20ml、用乙醇溶解的冰片、甘油5ml以及氮酮anl,用純化水定容100ml,攪勻即得。該制備工藝的特點工藝簡單,原料藥成分浸出完全,但制成品外觀渾濁,不夠透明。實施例2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份、冰片1份、薄荷2份、馬勃2份和生甘草2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稱取處方量的牛蒡子、薄荷、馬勃、生甘草,充分混合,用70%乙醇回流提取2次,過濾,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每ml含原生藥5g,得到藥液B,備用;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不做具體量的要求;另取聚乙烯醇5g,加水溶脹M小時,濾過,不斷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B 20ml、用乙醇溶解的冰片、甘油5. 5ml以及氮酮1. 5ml,用純化水定容100ml,攪勻即得。該制備工藝特點工藝稍顯復雜,但醇提取液中含有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外觀基本澄明。實施例3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0份、冰片3份、薄荷5份、馬勃3份和生甘草5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稱取處方量的牛蒡子、薄荷、馬勃、生甘草,充分混合,加5倍于組方重量的蒸餾水煎煮2次,每次2小時,過濾后合并濾液,濃縮至每ml含3g原生藥,得到藥液A,備用;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不做具體量的要求;另取聚乙烯醇20g,加水溶脹M小時,濾過,不斷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A20ml、用乙醇溶解的冰片、甘油6ml以及氮酮1ml,用純化水定容100ml,攪勻即得。該制備工藝的特點工藝簡單,原料藥成分浸出完全,但制成品外觀渾濁,不夠透明。實施例4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份、冰片1份、薄荷3份、馬勃2份和生甘草1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稱取處方量的牛蒡子、薄荷、馬勃、生甘草,充分混合,用60%乙醇回流提取2次,過濾,合并濾液;回收乙醇并濃縮至每ml含原生藥3g,得到藥液B,備用;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不做具體量的要求;另取聚乙烯醇5g,加水溶脹M小時,濾過,不斷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B 20ml、用乙醇溶解的冰片、甘油細1以及氮酮anl,用純化水定容100ml,攪勻即得。該制備工藝特點工藝稍顯復雜,但醇提取液中含有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外觀基本澄明。
實施例5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5份、冰片3份、薄荷1份、馬勃2份和生甘草3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藥液A的制備與實施例1相同;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3)制成IOOml的凝膠劑,其中各組分含量要求如下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5%,藥液A的體積分數(shù)為15%,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 ;依照上述制劑要求,將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A、溶解有冰片的乙醇、藥液A體積20%的甘油、5%的氮酮,用水定容至100ml,充分混勻。實施例6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8份、冰片5份、薄荷4份、馬勃6份和生甘草8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藥液B的制備與實施例2相同;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3)制成IOOml的凝膠劑,其中各組分含量要求如下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藥液B的體積分數(shù)為30%,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 ;依照上述制劑要求,將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B、溶解有冰片的乙醇、藥液B體積30 %的甘油、10 %的氮酮,用水定容至IOOml,充分混勻。實施例7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0份、冰片5份、薄荷6份、馬勃8份和生甘草10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藥液B的制備與實施例2相同;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3)制成500ml的凝膠劑,其中各組分含量要求如下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藥液B的體積分數(shù)為30%,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 ;依照上述制劑要求,將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B、溶解有冰片的乙醇、藥液A體積30%的甘油、10%的氮酮,用水定容至500ml,充分混勻。實施例8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份、冰片1份、薄荷2份、馬勃2份和生甘草3份。具體制成凝膠劑,其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1)藥液A的制備與實施例1相同;2)稱取處方量的冰片用乙醇溶解,以冰片溶解為準;3)制成500ml的凝膠劑,其中各組分含量要求如下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8%,藥液B的體積分數(shù)為15%,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30% ;依照上述制劑要求,將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依次加入藥液A、溶解有冰片的乙醇、藥液A體積30 %的甘油、10 %的氮酮,用水定容至500ml,充分混勻。對于所制備的外用中藥,臨床使用于頸部或咽喉腫脹的患者,給藥方式為涂抹給藥于患處的皮膚表面,或者將成型的膏劑直接貼附于患處所對應(yīng)的皮膚表面,以2天為一療程,一般2 3療程可消腫,1 2天即可見效,使用效果良好。下面給出其在動物模型上的消除腫脹的效果描述取SD大鼠36只,為便于操作和觀察,選取耳廓為實驗部位。將其隨機分為而損傷組、治療組、對照組,前2組各16只,計32只耳;對照組大鼠4只,計8只耳。分別在損傷組及治療組大鼠耳廓后面涂布二甲苯各lOOuL,形成耳廓腫脹動物模型。對照組及治療組大鼠耳廓于實驗后半小時、12小時、1天、2天、3天耳廓后面局部涂抹給藥500 μ 1,每天早晚各給藥一次。于試驗后12小時、1天、2天、3天分別處死損傷組及治療組大鼠各4只,計8只耳,用9mm直徑打孔器分別在同一部位打下圓耳片,電子天平稱重。左右耳片重量差值為腫脹度。腫脹度抑制率=(治療組腫脹度-損傷組腫脹度)/損傷組腫脹度。將損傷組與治療組的腫脹度進行統(tǒng)計學處理具體如表1所示表1外用中藥制劑對大鼠耳廓消腫與時間的關(guān)系(X+S )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 10份、冰片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2 5份、冰片2 5份、薄荷2 5份、馬勃2 5份和生甘草2 5份。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其特征在于,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3份、冰片3份、薄荷3份、馬勃3份和生甘草3份。
4.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牛蒡子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粉碎后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混合物3 5倍質(zhì)量的水煎煮1 池,過濾,收集濾液,并將濾液濃縮至每ml含3 5g原生藥,得到藥液A ;或者,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牛蒡子1 10份、薄荷1 10份、馬勃1 10份和生甘草1 10份粉碎后充分混合,然后加入混合物3 5倍質(zhì)量的體積濃度為60 80%的乙醇,加熱回流提取1 池,過濾,收集濾液,將濾液濃縮至每ml含3 5g原生藥,得到藥液B ;2)以質(zhì)量份數(shù)計,將1 10份的聚乙烯醇加水溶脹后,攪拌下加入藥液A或藥液B,再加入溶解有1 10份冰片的乙醇溶液,以及藥液A或藥液B體積20 30%的甘油、5 10%的氮酮,充分混勻后制成外用中藥制劑。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驟1)中的加水煎煮是將原料藥用水多次煎煮,合并濾液后進行減壓濃縮;用乙醇回流提取是將原料藥多次回流提取,合并濾液后進行減壓濃縮。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2)的乙醇以將1 10份的冰片溶解為準。
7.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外用中藥制劑中,聚乙烯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3 10%,藥液A或藥液B的體積分數(shù)為15 30%,乙醇的質(zhì)量分數(shù)為10 20%。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及其制備方法,由下述重量配比的原料藥制成牛蒡子1~10份、冰片1~10份、薄荷1~10份、馬勃1~10份和生甘草1~10份。該消除腫脹的外用中藥,直接涂抹于患處所對應(yīng)的頸部或咽喉腫脹處的皮膚表面,或者將成型的膏劑直接貼附于患處所對應(yīng)的頸部皮膚表面,以2天為一療程,一般2~3療程,1~2天即可見效,見效快作用時間短,能夠緩解病患的痛苦。
文檔編號A61K36/534GK102366438SQ20111032772
公開日2012年3月7日 申請日期2011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任曉勇, 康全清, 梁建民, 祝康, 許珉 申請人:西安交通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