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醫(yī)療器械,尤其是一種手術后用于縫補的鑷子。
背景技術:
目前,在醫(yī)院內手術后的縫合過程中,一般都用于鑷子持皮,由于鑷子的鑷頭為咬合齒狀,在碰到組織較脆弱、薄弱和張力較大的情況下,需要鑷子拉扯皮膚,以便于縫合,這樣容易將脆弱的皮膚組織拉扯壞,導致組織損傷,而且由于下針定位也不易把握,容易造成下針位置不確切,給醫(yī)生也帶來一定的難度,而且鑷子的功能單一,在縫合完畢后,通常使用其他工具拔針,比較麻煩,或者直接用鑷頭拔針,但由于針為圓柱形的光滑體,不易夾持住,容易造成滑針現象,給醫(yī)生帶來困難,延長了治療時間,同時也為患者帶來了痛苦。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為解決上述不足之處,提供了一種便于定位,不易損傷組織,既能持皮,又能拔針的能提高手術縫合效率的手術后縫補鑷子。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包括鑷柄,與之固定連接在一起的鑷臂和設置在所述鑷臂下端部的鑷頭,所述鑷柄上設有穿針孔,所述的穿針孔數量為4個,其中鑷柄中心的穿針孔尺寸為2mm,另三個穿針孔的尺寸為1mm,所述兩個鑷臂的相向內側設有楔形凸臺。作為一種改進,所述楔形凸臺的相對的表面設有防滑紋,所述鑷臂外表面設有防滑紋,所述鑷頭與鑷臂之間所述鑷臂的同側各設有相對的進針導槽。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了上述技術方案,可利用鑷柄和穿針孔可以解決在脆弱皮膚組織進行縫合時的定位,從而防止了用鑷頭拉扯皮膚組織而導致的損傷,所述兩個鑷臂的相向內側設有楔形凸臺,可以在縫合完畢通過凸臺進行拔針,節(jié)約了時間,提供了手術縫合的效率,同時也減輕了病人的痛苦。
以下結合附圖
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一步說明。附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其中I-鑷柄,2-鑷臂,3-鑷頭,4-穿針孔,5-楔形凸臺,6-防滑紋,7_進針導槽。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I所不,一種手術后縫補懾子,包括懾柄I,與之固定連接在一起的懾臂2和設置在所述鑷臂2下端部的鑷頭3,鑷柄I可以與兩個鑷臂2焊接在一起,所述鑷柄I上設有穿針孔4,穿針孔4為4個,其中鑷柄I中心的穿針孔4尺寸為2mm,另三個穿針孔4的尺寸為1mm,所述兩個鑷臂2的相向內側設有楔形凸臺5,在手術縫合時,尤其是碰到較脆弱或張力較大的組織縫合時,可以利用鑷柄I推壓住這些組織,然后通過與鑷柄I上的穿針孔4結合定位,使縫合針容易穿過穿針孔4,通過縫合線以進行縫合。所述鑷臂2外表面設有防滑紋6,防止手出汗時打滑,導致縫合過程中給病人造成痛苦,所述鑷頭3與鑷臂2之間所述鑷臂2的同側各設有相對的進針導槽7,在做普通的組織縫合時,特別是在組織邊沿縫合時,更加容易掌握進針位置,縫合完畢后,要進行拔針時,可利用鑷臂2上相向內側設有的楔形凸臺5進行拔針,在拔針時,兩個鑷頭3相對咬合在一起時,兩個楔形凸臺5也相向貼合在一起,而且所述楔形凸臺5的相對的表面設有防滑紋,以增加摩擦力,避免了縫合針滑脫,不僅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提高了手術的效率。 本實用新型結構比較簡單,使用也比較方便,能集縫合和拔針一起,提高了手術的效率,同時也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減少脆弱組織的損傷。·
權利要求1.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包括鑷柄(1),與之固定連接在一起的鑷臂(2)和設置在所述鑷臂(2)下端部的鑷頭(3),其特征在于所述鑷柄(I)上設有穿針孔(4),所述的穿針孔(4)數量為4個,其中鑷柄(I)中心的穿針孔(4)尺寸為2mm,另三個穿針孔(4)的尺寸為Imm,所述兩個鑷臂(2)的相向內側設有楔形凸臺(5)。
2.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楔形凸臺(5)的相對的表面設有防滑紋。
3.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鑷臂(2)外表面設有防滑紋(6)。
4.如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鑷頭(3)與鑷臂(2)之間所述鑷臂(2)的同側各設有相對的進針導槽(J)。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手術后縫補鑷子,包括鑷柄,與之固定連接在一起的鑷臂和設置在所述鑷臂下端部的鑷頭,所述鑷柄上設有穿針孔,所述的穿針孔數量為4個,其中鑷柄中心的穿針孔尺寸為2mm,另三個穿針孔的尺寸為1mm,所述兩個鑷臂的相向內側設有楔形凸臺。該鑷子使用簡單、方便,能集縫合和拔針一起,能準確定位,提高了手術治療的效率,同時也減輕了病人的痛苦,而且減少脆弱組織的損傷。
文檔編號A61B17/062GK202409015SQ20122003047
公開日2012年9月5日 申請日期2012年1月3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31日
發(fā)明者楊瑞芳 申請人:楊瑞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