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材為:當歸、白芍、川芎、生地、刺蒺藜、防風、荊芥穗、何首烏、甘草、茯苓、萱草、旋雞尾、白術(shù)、白鮮皮、全蝎、地丁、烏梢蛇、白花蛇舌草、玄參、蟬蛻、三棱、莪術(shù)、蜈蚣、澤蘭、地膚子、威靈仙和柏子仁。本發(fā)明具有祛風清熱、養(yǎng)血、滋陰、潤膚的功效,主治素體虛弱、氣血不足、生風化燥而致皮膚出現(xiàn)斑片狀皮疹,顏色淡紅、鱗屑減少,自覺瘙癢,伴口咽干燥等癥狀;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后不易復(fù)發(fā)。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1]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2]本發(fā)明涉及含有來源于植物、動物或礦物原料的醫(yī)用配制品,特別涉及一種治療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及其制備方法。
[0003]
【背景技術(shù)】
[0004]尋常型銀屑病是為臨床最多見的一型,大多急性發(fā)病。初起一般為炎性紅色丘疹,約粟粒至綠豆大小,以后可逐漸擴大或融合成為棕紅色斑塊,邊界清楚,周圍有炎性紅暈,基底浸潤明顯,表面覆蓋多層干燥的銀白色鱗屑。輕輕刮除表面鱗屑,則逐漸露出一層淡紅發(fā)亮的半透明薄膜,這是表皮內(nèi)棘細胞層,稱薄膜現(xiàn)象。再刮除薄膜,即達到真皮乳頭層的頂部,此處的毛細血管被刮破,則出現(xiàn)小出血點,稱為點狀出血現(xiàn)象(即Auspitz’ s sign)。白色鱗屑、發(fā)亮薄膜和點狀出血是本病的臨床特征,因“膚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而得名中醫(yī)學文獻記載有“松皮癬”、“干癬”、“蛇虱”、“白殼瘡”等病名。近年來,各地都有很多研究,并認為血熱是本病發(fā)病的重要原因。因風熱之邪結(jié)聚于皮膚,則局部的氣血運行失暢,氣血久郁則血熱,紅斑是血中有熱的表現(xiàn),白屑是熱盛血燥,皮膚失養(yǎng)所致,而臨證分為“血熱”和“血燥”等類型施治。也有人認為從發(fā)病機制來說,雖有風、熱、寒、燥等邪,但經(jīng)絡(luò)阻隔、氣血凝滯是發(fā)病轉(zhuǎn)歸中的一個重要環(huán)節(jié),故采用活血理氣法論治。此外,尚有認為因居處潮濕、溫熱蘊積肌膚所致,或因精神創(chuàng)傷、情緒影響而得。
[0005]古文獻中對于銀屑病的記載病名各異,但對于銀屑病的形態(tài)和特點都做了詳細的描述。隋《諸病源候論》中為干癬,有“但有匡郭,皮膚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明《外科正宗》中為馬皮癬,狗皮癬,是頑癬的一種,有“馬皮癬微癢,白點相連。狗皮癬白斑相簇。”清代對銀屑病病名的記載較多,如清《醫(yī)宗金鑒.夕}’科心法要訣》中有“白疙,俗名蛇虱,生于皮膚,形如疹疥,色白而癢,搔起白皮。”清《外科大全》《外科證治全書》稱白疙,又名疤風,有“皮膚燥癢起如疹疥而色白,搔之屑起,漸至肢體枯燥,折裂血出痛楚?!狈巍霸隗w合皮,其華在毛”。皮毛,包括皮膚、汗腺、毫毛等組織,是一身之表。它們依賴于衛(wèi)氣和津液的溫養(yǎng)和潤澤,具有防御外邪,調(diào)節(jié)津液代謝,調(diào)節(jié)體溫和輔助呼吸的作用。肺與皮毛相合,是指肺與皮毛的相互為用關(guān)系。肺對皮毛的作用,主要有二:①肺氣宣發(fā),宣散衛(wèi)氣于皮毛,發(fā)揮衛(wèi)氣的溫分肉,充皮膚,肥腠理,司開闔及防御外邪侵襲的作用;②肺氣宣發(fā),輸精于皮毛,即將津液和部分水谷之精向上向外布散于全身皮毛肌湊以滋養(yǎng)之,使之紅潤光澤。若肺精虧、肺氣虛,既可致衛(wèi)表不固而見自汗或易感冒,又可因皮毛失濡而見枯槁不澤。皮毛對肺的作用,也主要有二:①皮毛能宣散肺氣,以調(diào)節(jié)呼吸。《內(nèi)經(jīng)》把汗孔稱作“玄府”,又叫“氣門”,是說汗孔不僅是排泄汗液之門戶,而且也是隨著肺的宣發(fā)和肅降進行體內(nèi)外氣體交換的部位。②皮毛受邪,可內(nèi)合于肺。如寒邪客表,衛(wèi)氣被郁遏,可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脈緊等癥,表明已傷及肺臟,故解表與宣肺常同時并用。隋代巢元方所著的《諸病源候論》中稱銀屑病為干癬,有“但有匡郭,皮膚索,癢,搔之白屑出是也。皆是風濕邪氣,客于腠理。復(fù)值寒濕,與血氣相搏所生,若其風毒氣多,濕氣少,故風沉入深,故無汁,為干蘚也。其中亦生蟲?!钡挠涊d。元代羅天益所著的《衛(wèi)生寶鑒》中有“肺毒熱邪……生瘡癬”。而明《普濟方》有“夫癬……其病得之風濕客于腠理”的記載,明代陳實功所著的《外科正宗》中稱銀屑病為馬皮癬,狗皮癬,是頑癬的一種,有“此等皆血燥風毒客于脾、肺二經(jīng)”,有“頑癬乃風熱濕蟲四者為患”的記載。清代吳謙等所著的《醫(yī)宗金鑒》中有“此癥總因風濕熱邪,侵襲皮膚” “白疤,俗名蛇虱……由風邪客于皮膚,血燥不能榮養(yǎng)所致” “……風熱濕邪……郁久風盛,則化為蟲,是以瘙癢無度也”的記載。清《外科證治全書》中有:“因歲金太過,至秋深燥金用事,乃得此證,多患于血虛體瘦之人”?!宕t(yī)家認為此病的病因病機以風邪為主,復(fù)值寒濕。元、明、清多認為癬(干癬、松皮癬、馬皮癬、狗皮癬)因感受風濕熱所致,風多于濕為干癬,風邪為主,夾以濕熱,非宋以前認為的復(fù)值寒濕。清代對此病的論述一部分在白疙目錄下,認為此病風邪客于皮。
[0006]國內(nèi)外對本病的病因和發(fā)病機制都進行了不少研究,雖然取得了一些成績,但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對本病發(fā)生和發(fā)展的主要原因或誘因有以下數(shù)種學說:①遺傳因素:臨床實踐已經(jīng)證明,本病常有家族性發(fā)病史,并有遺傳傾向。銀屑病是遺傳因素與環(huán)境因素等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多基因遺傳病,通過全基因組掃描的方法在染色體lp、lq、2q、3q、4q、6p、8q、14q、16q、17q、19q、19p和20p上均發(fā)現(xiàn)易感區(qū)域。②免疫因素:近年來多已認為銀屑病是免疫或炎癥介導的疾病。③感染因素:細菌感染:許多學者從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細菌培養(yǎng)和治療等方面均證實鏈球菌感染與銀屑病發(fā)病和病程遷延有關(guān)。在銀屑病患者,金葡菌感染可使皮損加重。在其皮損中分離出的金葡菌可以產(chǎn)生超抗原,金葡菌外毒素B超抗原與正常皮膚接觸時可誘發(fā)皮炎;真菌感染:早在19世紀就有人提出馬拉色菌可能是銀屑病的致病因子;病毒感染;④內(nèi)分泌因素:一些內(nèi)分泌疾病如甲狀腺疾病、糖尿病對本病有一定的影響。⑤神經(jīng)精神因素:皮膚是人體內(nèi)部心理活動的表達器官之一,從某種意義講,銀屑病屬于皮膚心身疾病的一種。銀屑病患者的精神因素、生活質(zhì)量和病情嚴重性之間存在多元性和雙向性。⑥生活習慣、藥物因素、環(huán)境因素:受潮、感染、飲酒、吸煙及精神緊張,服用β I受體阻滯藥、非甾體抗炎藥、鋰鹽、抗虐藥等為誘因。
[0007]治療上應(yīng)注意消除精神創(chuàng)傷,解除思想顧慮,樹立與疾病作斗爭的決心和戰(zhàn)勝疾病的信心。治療方法雖多,但目前大多數(shù)只能達到近期臨床效果。往往只是暫時地緩解而難以根治,也不能制止復(fù)發(fā)。通常按輕、中、重三度治療。輕者,只需外用藥治療,且應(yīng)選用不良反應(yīng)最小的藥物治療和療法。中、重度銀屑病的治療往往需要用聯(lián)合療法治療,即最初治療應(yīng)選擇毒副作用最小的內(nèi)用藥和外用藥,根據(jù)對治療的反應(yīng)情況調(diào)整治療藥物,盡量采用序貫、交替、間歇和聯(lián)合治療。必須根據(jù)患者的不同治療方案,即個體化治療。
[0008]內(nèi)用藥治療:①抗腫瘤藥物:甲氨蝶呤ΜΤΧ,羥基脲及其他抗腫瘤藥。這類藥物對銀屑病雖有一定療效,但會產(chǎn)生毒性反應(yīng),故在用藥前及用藥期間,要檢查肝、腎功能和白細胞計數(shù)等,且停藥后都易復(fù)發(fā),故抗腫瘤藥物并不是治療銀屑病的方向,這類藥物在應(yīng)用時要嚴格選擇適應(yīng)證;②糖皮質(zhì)激素:目前一般不主張內(nèi)用糖皮質(zhì)激素,因有效劑量往往較大,足以引起嚴重的副作用,而在減量或停藥后,尚可發(fā)生“反跳”現(xiàn)象或誘發(fā)嚴重膿皰型及紅皮病型銀屑??;③維A酸類藥:此類藥治療銀屑病的機制主要是調(diào)節(jié)表皮增殖和分化以及免疫功能等,其治療銀屑病的指征為泛發(fā)性膿皰型銀屑病、紅皮病型銀屑病、嚴重性頑固性銀屑病及嚴重斑塊狀銀屑病,單獨服用或與其他療法聯(lián)合應(yīng)用,有較滿意的療效;④免疫療法:環(huán)孢素A、他克莫司、霉酚酸酯等;?生物制劑療法:細胞因子阻斷劑、抑制T細胞和提呈細胞的協(xié)同刺激作用的生物制劑作用于核受體的藥物:利阿唑等抗生素:臨床觀察到不少銀屑病的發(fā)生和復(fù)發(fā)與細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有關(guān),急性扁桃體炎、上呼吸道感染是本病長發(fā)誘因,可選用抗生素聯(lián)合治療,同時有些抗生素還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及抑制角質(zhì)形成細胞增生等作用。⑧維生素類外用藥治療:焦油制劑、地蒽酚、維生素D3類似物、免疫制劑、喜樹堿、水楊酸、芥子氣和氮芥等。
[0009]另外物理療法如紫外線、光化學療法、308nm單頻準分子激光療法、光動力學療法、水療等。
[0010]
【發(fā)明內(nèi)容】
[0011]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在于,提供了一種配方簡單、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本發(fā)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時間短,治愈后不易復(fù)發(fā)。
[0012]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當歸10~30份、白芍10~20份、川芎10~25份、生地10~30份、刺蒺藜10~20份、防風10~20份、荊芥穗10~20份、何首烏10~25份、甘草10~20份、茯苓10~30份、萱草10-20份、旋雞尾10-20份、白術(shù)10~25份、白鮮皮10~20份、全蝎10~25份、地丁 10~20份、烏梢蛇10~25份、白花蛇舌草10~30份、玄參10~20份、蟬蛻10~20份、三棱10~25份、莪術(shù)10~20份、蜈蚣10~20份、澤蘭10~20份、地膚子10~30份、威靈仙10~20份和柏子仁10~20份。
[0013]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優(yōu)選為:當歸10~19份、白芍14~20份、川彎10~21份、生地10~21份、刺蒺藜14~20份、防風10~16份、荊芥穗10~
16份、何首烏17~25份、甘草14~20份、茯苓10~17份、萱草15-20份、旋雞尾14-20份、白術(shù)10~18份、白鮮皮16~20份、全蝎10~18份、地丁 14~20份、烏梢蛇16~25份、白花蛇舌草10~21份、玄參14~20份、蟬蛻14~20份、三棱10~22份、莪術(shù)10~17份、蜈蚣13~20份、澤蘭14~20份、地膚子10~21份、威靈仙13~20份和柏子仁
14~20份。
[0014]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還可以優(yōu)選為:當歸15~30份、白芍10~17份、川彎17~25份、生地16~30份、刺蒺藜10~16份、防風14~20份、荊芥穗15~20份、何首烏10~20份、甘草10~17份、茯苓14~30份、萱草10-17份、旋雞尾10-17份、白術(shù)15~25份、白鮮皮10~18份、全蝎15~25份、地丁 10~16份、烏梢蛇10~18份、白花蛇舌草19~30份、玄參10~18份、蟬蛻10~18份、三棱17~25份、莪術(shù)14~20份、蜈蚣10~17份、澤蘭10~17份、地膚子17~30份、威靈仙10~17份和柏子仁10~17份。
[0015]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又可以優(yōu)選為:當歸14~25份、白芍13~18份、川彎15~22份、生地13~25份、刺蒺藜13~17份、防風13~17份、荊芥穗14~18份、何首烏15~20份、甘草13~18份、茯苓13~22份、萱草14-18份、旋雞尾12-18份、白術(shù)13~21份、白鮮皮14~19份、全蝎14~22份、地丁 13~17份、烏梢蛇14~22份、白花蛇舌草15~26份、玄參13~19份、蟬蛻12~19份、三棱14~23份、莪術(shù)12~18份、蜈蚣12~18份、澤蘭12~18份、地膚子15~27份、威靈仙12~18份和柏子仁12~18份。
[0016]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分數(shù)比還可以優(yōu)選為:當歸20份、白芍15份、川芎18份、生地19份、刺蒺藜15份、防風15份、荊芥穗16份、何首烏17份、甘草17份、茯苓17份、萱草16份、旋雞尾16份、白術(shù)17份、白鮮皮16份、全蝎18份、地丁 15份、烏梢蛇19份、白花蛇舌草21份、玄參16份、蟬蛻15份、三棱19份、莪術(shù)15份、蜈蚣15份、澤蘭15份、地膚子21份、威靈仙15份和柏子仁15份。
[0017]為了更好的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shù)比稱取當歸、白芍、川芎和生地,加入4-8倍量的水浸泡0.5-2小時,提取1.5-4小時的揮發(fā)油,收集揮發(fā)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
b、稱取剩余其他原料藥材,與步驟a的藥渣混合得混合物,加75-90%乙醇,浸泡1_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3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4-8倍,第二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5-10倍量,合并提取液,過濾得濾過液;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C時1.10-1.50,使用80-90%的乙醇醇沉淀兩次,調(diào)乙醇濃度至75-80%,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時1.10-1.50的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發(fā)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fā)油總質(zhì)量的0.5-3%,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中,即得所述膠囊劑。
[0018]其中,所述步驟a中,當歸、白芍、川芎和生地所含揮發(fā)油的提取,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或超臨界萃取法;所述步驟b中,提取方法采用膜分離技術(shù)、超濾、醇沉、高速離心或大孔樹脂方法。
[0019]本發(fā)明還提供了一種治療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灌腸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稱取所有原料藥材,加入4-8倍量的水浸泡0.5-2小時,加水煎煮兩次,每次煎煮1_3小時,第一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5-7倍,第二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4-6倍,濾過,藥渣備用,合并兩次煎煮液,濾過后加熱濃縮得相對密度為80°C時1.38的浸膏I ;
b、將步驟a的藥渣加75-90%乙醇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5-2小時,合并提取液,經(jīng)60-180目濾過,5000-12000轉(zhuǎn)/分鐘離心后取上清液,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6000-12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5°C時1.35得浸膏2 ;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均勻,加水稀釋即得灌腸劑。
[0020]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齊?、硬膏劑、糖漿劑、散劑、灌腸劑或貼劑。
[0021]本發(fā)明的中藥組合物具有祛風清熱、養(yǎng)血、滋陰、潤膚的功效,主治素體虛弱、氣血不足、生風化燥而致皮膚出現(xiàn)斑片狀皮疹,顏色淡紅、鱗屑減少,自覺瘙癢,伴口咽干燥等癥狀;且制作工藝簡便,毒副作用小且給藥方便,藥劑易于制造,成本低廉的新藥。采取灌腸等療法可以大大緩解病人不適。本發(fā)明采用不同藥性的中藥材,進行了科學配伍,能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且安全,毒副作用小,制備簡單,能直達病灶,治愈后不易復(fù)發(fā)。
[0022]
【具體實施方式】
[0023]根據(jù)本病多因素體營血虧損,血熱內(nèi)蘊,化燥生風,肌膚失養(yǎng)而成。初因內(nèi)有蘊熱,外感風寒、風熱之邪蘊結(jié)不散而發(fā);機體蘊熱偏盛,或性情急躁,心火內(nèi)生,或外邪如里化熱,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葷腥發(fā)物,傷及脾胃,郁而化熱,內(nèi)外之邪相合,蘊于血分,血熱生風而發(fā);素體虛弱,氣血不足,或病久耗傷營血,陰血虧虛,生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而成;病程日久,氣血運行不暢,以致經(jīng)脈阻塞,氣血瘀結(jié),肌膚失養(yǎng)而反復(fù)不愈;熱蘊日久,生風化燥,肌膚失養(yǎng),或流竄關(guān)節(jié),閉阻經(jīng)絡(luò),或熱毒熾盛,氣血兩燔而發(fā)。
[0024]中藥外敷療法是臨床上最常用的中醫(yī)外治法之一,晉代葛洪著的《肘后方》,唐代孫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王濤著的《外臺秘要》以及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所載的醫(yī)療方法都涉及到了中藥外敷療法。由于經(jīng)絡(luò)有內(nèi)屬臟腑、外絡(luò)肢節(jié)、溝通表里、貫穿上下的作用,所以不但能治療局部病變,而且還可通過外敷達到治療全身性疾病的目的。藥物通過對臍部(神闕穴)局部穴位的刺激作用,經(jīng)過皮膚透入,激發(fā)經(jīng)脈之氣,促進臟腑氣血運行,起到治療作用;臍部皮膚較薄,神經(jīng)、血管比較豐富,因此臍部有較強而迅速的吸收能力,有良好的感受和傳導功能,當用適宜的藥物施治于臍部時,均能刺激局部的神經(jīng)末梢,改善內(nèi)臟及組織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增強機體的免疫力和抗病能力。中藥外敷集熱療、藥療、灸療于一體,起到健脾止瀉的作用,同時避免了口服和注射帶來的不便和痛苦,病人易于接受,且藥效持久,避免了肝臟的首過效應(yīng)和胃腸因素的干擾和降解作用,減少個體差異,起效快,藥效強,無創(chuàng)傷,無痛苦,使用方便。
[0025]方中荊芥穗、防風、蟬蛻、白鮮皮、刺蒺藜、全蝎之辛散透達,疏風散邪,使風去而癢止;萱草和旋雞尾清熱涼血;芍、生地是四物湯變熟地為生地補血而不滯血,行血而不傷血,溫而不燥,滋而不膩以補血調(diào)血,再加玄參、黃芪以補氣生血,白術(shù)、茯苓健脾滲濕,亦能助玄參、黃芪、益氣補血,三棱、莪術(shù)、蜈蚣、柏子仁、威靈仙、地膚子、澤蘭、烏梢蛇、白花蛇舌草破血行氣、祛風,“血行風自滅”之效。甘草調(diào)和諸藥。
[0026]荊芥穗,性味辛,微溫,歸肺、肝經(jīng),解表散風,透疹。用于感冒,頭痛,麻疹,風疹,瘡瘍初起。用于瘡瘍初起有表癥者時,可配伍防風、銀花、連翹、赤芍等同用,既退寒熱,又消癰腫。①《本草圖經(jīng)》:治頭風,虛勞,瘡疥,婦人血風。②《藥性論》:治惡風賊風,口面歪邪,遍身頑痹,心虛忘事,益力添糟。主辟邪毒氣,除勞,治丁腫;取一握切,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冷分二服,主通利血脈,傳送五臟不足氣,能發(fā)汗,除冷風;又搗末和醋封毒腫。
[0027]防風,歸膀胱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肝經(jīng),具有祛風解表、勝濕止痛、解痙、止癢之功效,可主治腸風下血、破傷風、風疹瘙癢、瘡瘍初起,味辛;甘;性微溫。
[0028]當歸,味甘、辛、苦,性溫,歸肝、心、脾經(jīng),補血藥、調(diào)經(jīng)藥、止痛藥,補血活血的功效,主治血虛諸證,癰疽瘡瘍。內(nèi)服:煎湯,6-12克;或入丸、散;或浸酒;或敷膏。①元?王好古撰《湯液本草》:當歸,入手少陰,以其心主血也;入足太陰,以其脾裹血也;入足厥陰,以其肝藏血也。頭能破血,身能養(yǎng)血,尾能行血,用者不分,不如不使。若全用,在參、芪皆能補血;在牽牛、大黃,皆能破血,佐使定分,用者當知。從桂、附、茱萸則熱;從大黃、芒硝則寒。惟酒蒸當歸,又治頭痛,以其諸頭痛皆屬木,故以血藥主之。②明?倪朱謨撰《本草匯言》:諸病夜甚者,血病也,宜用之,諸病虛冷者,陽無所附也,宜用之。溫瘧寒熱,不在皮膚外肌肉內(nèi),而洗在皮膚中,觀夫皮膚之中,營氣之所會也,溫瘧延久,營氣中虛,寒熱交爭,汗出洗洗,用血藥養(yǎng)營,則營和而與衛(wèi)調(diào)矣,營衛(wèi)和調(diào),何溫瘧之不可止乎。③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甘,溫。主咳逆上氣,溫瘧、寒熱,洗在皮膚中(《大觀本》,洗音癬),婦人漏下絕子,諸惡創(chuàng)瘍、金創(chuàng)。煮飲之。
[0029]白芍①《本經(jīng)》:〃味苦,平?!á凇秴瞧毡静荨?〃桐君:甘,無毒。岐伯:咸。李氏:小寒。雷公:酸。〃③《別錄》:〃酸,平微寒,有小毒?!ㄈ敫巍⑵⒔?jīng)。②《本草經(jīng)疏》:〃手足太陰引經(jīng)藥,入肝、脾血分?!ň哂叙B(yǎng)血柔肝,緩中止痛,斂陰收汗的功效:①《日華子本草》:〃治風補癆,一切病,并產(chǎn)前后諸疾,通月水,退熱除煩,益氣,治天行熱疾,瘟瘴驚狂,婦人血運,及腸風瀉血,痔瘺發(fā)背,瘡疥,頭痛,明目,目赤,胬肉?!á凇秳e錄》:〃通順血脈,緩中,散惡血,逐賊血,去水氣,利膀胱大小腸,消癰腫,(治)時行寒熱,中惡腹痛,腰痛;
川芎,出處:《中華本草》,屬于行氣藥;祛風藥;活血藥。味辛,性溫。歸肝、膽、心包經(jīng)。具有活血祛瘀;行氣開郁;祛風止痛的功效,主治癥瘕腫塊;胸脅疼痛;頭痛眩暈;風寒濕痹;跌打損傷;癰疽瘡瘍。炮制方法:①揀去雜質(zhì),分開大、小個,用水浸泡,曬晾,悶潤后切片,干燥。②酒川芎:取川芎片用黃酒噴灑均勻,稍悶,置鍋內(nèi)炒至微焦為度,取出放涼(每川芎片100斤,用黃酒12斤8兩)?!毒V目》:燥濕,止瀉痢,行氣開郁。芎藭,血中氣藥也,肝苦急以辛補之,故血虛者宜之;辛以散之,故氣郁者宜之?!度杖A子本草》:治一切風,一切氣,一切勞損,一切血,補五勞,壯筋骨,調(diào)眾脈,破癥結(jié)宿血,養(yǎng)新血,長肉,鼻洪,吐血及溺血,痔瘺,腦癰發(fā)背,瘰疬癭贅,瘡疥,及排膿消瘀血。《本草正》:川芎,其性善散,又走肝經(jīng),氣中之血藥也。反藜蘆畏硝石、滑石、黃連者,以其沉寒而制其升散之性也。芍歸俱屬血藥,而芎之散動于歸,故能散風寒,治頭痛 ,破瘀蓄,通血脈,解結(jié)氣,逐疼痛,排膿消腫,逐血通經(jīng)。同細辛煎服,治金瘡作痛;以其氣升,故兼理崩漏眩運,以其甘少,故散則有余,補則不足,惟風寒之頭痛,極宜用之。若三陽火壅于上而痛者,得升反甚,今人不明升降,而但知川芎治頭痛,謬亦甚矣。用藥禁忌:本草經(jīng)集注》:白芷為之使。惡黃連。《本草從新》:氣升痰喘不宜用?!兜门浔静荨?火劇中滿,脾虛食少,火郁頭痛皆禁用。
[0030]生地,清熱涼血,養(yǎng)陰,生津?!侗静菥V目》:《本經(jīng)》所謂干地黃者,乃陰干,日干,火干者,故又云生者尤良?!秳e錄》復(fù)云生地黃者,乃新掘鮮者,故其性大寒。其熟地黃乃后人復(fù)蒸曬者。諸家本草皆指干地為熟地,雖主治證同,而涼血補血之功稍異??捎糜跓岵∩嘟{煩渴,陰虛內(nèi)熱,骨蒸勞熱,內(nèi)熱消渴,吐血,衄血,發(fā)斑發(fā)疹。其中清熱涼血功效用于熱病溫熱入營血,壯熱神昏,口干舌絳,如清營湯。鮮生地味甘苦性大寒,作用與干地黃相似,滋陰之力稍遜,但清熱生津,涼血止血之力較強。
[0031]何首烏,味苦、甘;澀,性微溫。歸肝,腎經(jīng)。《綱目》足厥陰、少陰藥也?!薄侗静萁?jīng)解》:“入足少陽膽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足少陰腎經(jīng)?!惫πе髦?養(yǎng)血滋陰;潤腸通便;截瘧;祛風;解毒。主 治血虛頭昏目眩、心悸、失眠;肝腎陰虛之腰膝酸軟、須發(fā)早白、耳鳴、遺精、腸燥便秘、久瘧體虛、風疹瘙癢、瘡癰、瘰疬、痔瘡。開寶本草》主瘰疬,消癰腫,療頭面風瘡,療五痔,止心痛,益血氣。”,《滇南本草》:“澀精,堅腎氣,止赤白便濁,縮小便,入血分,消痰毒。治赤白癜風,瘡疥頑癬,皮膚瘙庠。截瘧,治痰瘧?!?《藥性通考》:“養(yǎng)血祛風。”藥材炮制:①生首烏:揀去雜質(zhì),洗凈,用水泡至八成透,撈出,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方塊,曬干。②制首烏:取何首烏塊倒入盆內(nèi),用黑豆汁與黃酒拌勻,置罐內(nèi)或適宜容器內(nèi),密閉,坐水鍋中,隔水燉至汁液吸盡,取出,曬干。
[0032]刺蒺藜,苦辛,溫,《本經(jīng)》:〃味苦,溫。〃《藥性論》:〃味甘,有小毒。〃。入肝、肺經(jīng)。散風,明目,下氣,行血。功用主治:治頭痛,身癢,目赤腫翳,胸滿,咳逆,癥瘕,乳難,癰疽。平肝;解郁;祛風明目。主頭痛;眩暈;胸脅脹痛;乳房脹痛;乳閉不通;經(jīng)閉;風疹瘙癢;白癜風;瘡疽;瘰疬。《別錄》:〃主身體風癢,頭痛、咳逆?zhèn)?,肺痿,止煩、下氣;小兒頭瘡,癰腫陰癀,可作摩粉。"。
[0033]茯茶,甘、淡,平。歸心經(jīng)、肺經(jīng)、脾經(jīng)、腎經(jīng)。功能:利水藥;滲濕利尿藥。.《用藥心法》茯苓,淡能利竅,甘以助陽,除濕之圣藥也。味甘平補陽,益脾逐水,生津?qū)??!爆F(xiàn)代研究表明茯苓具有增強免疫力的作用能多方面對免疫功能進行調(diào)節(jié)。炮制:用水浸泡,洗凈,潤后稍蒸,及時切取皮和塊或切厚片,曬干。用藥禁忌:陰虛而無濕熱、虛寒滑精、氣虛下陷者慎服。.《本草經(jīng)集注》馬藺為之使。惡白斂。畏牡蒙、地榆、雄黃、秦究、龜甲”,《得配本草》:“氣虛下陷、水涸口干俱禁用”。
[0034]萱草:甘,涼。功能主治: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用于腮腺炎,黃疸,膀胱炎,尿血,小便不利,乳汁缺乏,月經(jīng)不調(diào),衄血,便血。外用治乳腺炎。
[0035]旋雞尾:苦,寒。入肝、脾、心、肺四經(jīng)。功能主治:清熱涼血,通淋,解毒。治熱淋,崩帶,吐血,紐血,熱痢,痔血,肺癰,癆咳,瘰疬,瘡腫。
[0036]白術(shù),苦、 甘,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的功效?!度杖A子本草》:治一切風疾,五勞七傷,冷氣腹脹,補腰膝,消痰,治水氣,利小便,止反胃嘔逆,及筋骨弱軟,痃癖氣塊,婦人冷癥瘕,溫疾,山嵐瘴氣,除煩長肌。《本草》在術(shù)條下,無蒼、白之名。近多用白術(shù)治皮間風,止汗消痞,補胃和中,利腰臍間血,通水道,上而皮毛,中而心胃,下而腰臍,在氣主氣,在血主血。炮制方法:揀凈雜質(zhì),用水浸泡,浸泡時間應(yīng)根據(jù)季節(jié)、氣候變化及白術(shù)大小適當掌握,泡后撈出,潤透、切片,曬干?!侗静輦湟钒仔g(shù),用糯米泔浸,陳壁土炒,或蜜水炒,人乳拌炒”。用藥禁忌:《本草經(jīng)集注》:〃防風、地榆為之使〃,陰虛燥渴,氣滯脹悶者忌服。
[0037]白鮮皮,苦、咸、寒,歸肺經(jīng)。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解毒的功用。主治風熱濕毒所致的風疹、濕疹、疥癬。《圣濟總錄》白鮮皮散記載其治肺藏風熱,毒氣攻皮膚瘙癢,胸膈不利,時發(fā)煩躁。《本草原始》:白鮮皮,入肺經(jīng),故能去風,入小腸經(jīng),故能去濕,夫風濕既除,則血氣自活而熱亦去。治一切疥癩、惡風、疥癬、楊梅、諸瘡熱毒。
[0038]全蝎,辛、平,有毒,歸肝經(jīng)。屬于祛風藥、鎮(zhèn)肝息風藥?!锻蹰彼幗狻?穿筋透骨,逐濕除風。主治破傷風、瘡瘍、癰腫瘡毒、風疹、頑癬?!渡綎|中草藥手冊》:息風通絡(luò),鎮(zhèn)痙。全蝎《圣濟總錄》:“去足?!?“去尾。”《洪多集驗方》:“湯浸泡去腹內(nèi)土。”《朱多集驗方》:“蝎尾去刺。”《壽世保元》:“洗去臊?!爆F(xiàn)行,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或漂洗,干燥。
[0039]地丁,苦,寒《綱目》:苦辛,寒,無毒。入心、肝經(jīng)。清熱解毒。功能主治:治疔瘡癰腫?!兜崮媳静荨?破血,解癰疽疥癩,九種痔瘡,諸瘡毒癥?!毒V目》:主治一切癰疽發(fā)背,疔腫瘰疬,無名腫毒,惡瘡。[0040]烏梢蛇:甘、平,歸肝經(jīng)。功用主治:祛風,通絡(luò),止痙。用于麻風疥癬,瘰疬惡瘡。炮制方法:①烏梢蛇肉:去頭及鱗片后,用黃酒悶透,除去皮骨,干燥。②酒(炙)烏梢蛇:取凈烏梢蛇段,照酒炙法(附錄II D)炒干。每IOOkg烏梢蛇,用黃酒20kg。
[0041]白花蛇舌草:苦甘、寒,無毒。入心經(jīng)、肝經(jīng)、脾經(jīng)。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的功效。主治咽喉腫痛、腸癰、癤腫瘡瘍?!堕}南民間草藥》記載白花蛇舌草治瘡腫熱痛:鮮蛇舌癀洗凈,搗爛敷之,干即更換。
[0042]玄參,味甘、苦、咸,性微寒。歸肺,胃,腎經(jīng)。具有的功效:清熱涼血,瀉火解毒,滋陰。主治:溫邪入營,內(nèi)陷心包,溫毒發(fā)斑,熱病傷陰、瘰疬、白喉、癰腫瘡毒。張元素:玄參,乃樞機之劑,管領(lǐng)諸氣上下,肅清而不濁,風藥中多用之?!毒V目》:滋陰降火,解斑毒。《補要袖珍小兒方論》記載:玄參解諸熱,消瘡毒:玄參、生地黃各一兩,大黃五錢(煨)。上為末,煉蜜丸,燈心、淡竹葉湯下,或入砂糖少許亦可。玄參為咸寒之品,質(zhì)潤多液,功能滋陰降火、解毒。配生地、白芍等,則清熱涼血。
[0043]蟬蛻,咸、甘、寒、無毒,《綱目》:〃咸甘,寒,無毒?!w肺、肝經(jīng)《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具有的功效主治:散風除熱,透疹,退翳。《綱目》:〃蟬,主療皆一切風熱證,古人用身,后人用蛻,大抵治臟府經(jīng)絡(luò),當用蟬身;治皮膚瘡瘍風熱,當用蟬蛻"。用于麻疹不透,風疹瘙癢,目赤翳障,驚風抽搐。蟬蛻有疏散風熱作用,用于風熱表癥常配合薄荷等同用,對風疹瘙癢也有祛風止癢的功能。蟬蛻透發(fā)而有清熱作用,因其主要為疏風熱,故用于麻疹初起透發(fā)不暢者居多,常與牛蒡子、薄荷同用;但如熱盛疹出不暢,又可配紫草、連翹等應(yīng)用?!兑ι辜灧健酚涊d其治風氣客皮膚瘙癢不已:蟬蛻、薄荷葉等分。為末。酒調(diào)5克,日三服。炮制方法:揀去雜質(zhì)洗凈曬干?!毒V目》:〃凡用蛻殼,沸湯洗去泥土、翅、足,漿水煮過,曬干用?!ú墒占庸?春、秋二季收集。除去泥沙,曬干。
[0044]三棱,性味功效:味苦,性平。破血,行氣,消積止痛。王好古:三棱,破血中之氣,肝經(jīng)血分藥也。三棱、莪術(shù)治積塊瘡硬者,乃堅者削之也。通肝經(jīng)積血。治瘡腫堅硬。《綱目》:三棱能破氣散結(jié) ,故能治諸病,其功可近于香附而力峻,故難久服。炮制方法:①除去雜質(zhì),浸泡,潤透,切薄片,干燥。②醋三棱:取凈三棱片,照醋炙法炒至色變深。
[0045]莪術(shù),辛、苦,溫;歸肝、脾經(jīng)。功效主治:破血行氣止痛:本品功效與三棱相似,但溫通力較大,可治療血滯經(jīng)閉腹痛、腹部包塊積聚。論莪術(shù)益氣之功在于疏氣。賈所學:“蓬術(shù)味辛性烈,專攻氣中之血,主破積消堅,去積聚癖塊,經(jīng)閉血瘀,撲報疼痛。與三棱功用頗同,亦勿過服”。炮制方法:①莪術(shù):除去雜質(zhì)略泡,洗凈,蒸軟,切薄片,干燥。②醋莪術(shù):取凈莪術(shù),照醋煮法(附錄II D)煮至透心,取出,稍涼,切厚片,干燥。用法用量:水煎服,3~15克;或入丸,散。醋制后,可加強祛瘀止痛作用。外用適量。用藥禁忌:莪術(shù)有耗氣傷血之弊,中病即止,不宜過量或久服。月經(jīng)過多及孕婦忌服?!独坠谥扑幮越狻?“虛人禁之”。
[0046]蜈蚣,現(xiàn)代研究表明其含兩種類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即組胺樣物質(zhì)及溶血性蛋白質(zhì)等。具有退炎治瘡,用于炎腫瘡瘍;息風解痙,用于風癥痙痛等功用。具體泡法是將體型較大活體蜈蚣放入瓶子內(nèi),加上50度以上的白酒,蓋緊,置陰涼避光處約25天以上就基本可用了。僅可外用,直接飲用有毒!孕婦忌用,雙手接觸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將手洗凈才可接觸食物。
[0047]澤蘭,性微溫,味苦、辛,歸肝、脾經(jīng)。功能主治:活血化瘀,行水消腫。用于血滯經(jīng)閉、癥癜,水腫。炮制:原藥切除殘根,揀去雜質(zhì),放清水中洗凈泥屑,即撈起豎放,略潤至梗軟,切0.5-lcm段片,曬干。
[0048]地膚子,性寒,味辛、苦?!侗窘?jīng)》:〃味苦,寒〃,《要藥分劑》:〃入腎、膀胱二經(jīng)〃。功用主治:清熱利濕,祛風止癢。用于小便澀痛、陰癢帶下、風疹、濕疹、皮膚瘙癢?!秳e錄》記載其:"去皮膚中熱氣,散惡瘡,疝瘕,強陰,使人潤澤〃;《本草原始》記載其:〃去皮膚中積熱,除皮膚外濕癢?!?br>
威靈仙,辛咸,溫,有毒;入膀胱經(jīng)?!侗静莘暝酚涊d:苦辛,溫,小毒;《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陽經(jīng);《本草再新》:入肺、腎二經(jīng)。功效主治:祛風除濕,通絡(luò)止痛,消痰水,散癖積,治療癥瘕積聚?!堕_寶本草》記載其:主諸風,宣通五藏,去腹內(nèi)冷滯,心隔痰水久積,癥瘕痃癬氣塊,膀胱宿膿惡水,腰膝冷疼及療折傷。
[0049]甘草,味甘,性平,無毒,入脾、胃、肺經(jīng)?!墩渲槟摇酚涊d:生甘,平;炎甘,溫。功用主治:治五臟六腑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氣力,解毒,久服輕身延年。生用瀉火熱,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熱,緩正氣,養(yǎng)陰血,補脾胃,潤肺。緩急解毒,調(diào)和百藥?!侗窘?jīng)》記載其:主五臟六府寒熱邪氣,堅筋骨,長肌肉,倍力,金瘡腫,解毒。用藥禁忌:濕盛脹滿,浮腫者不宜用。不可與鯉魚同食,同食會中毒。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久服較大劑量的生甘草,可引起浮腫等?!侗静萁?jīng)集注》記載:“術(shù),干漆、苦參為之使。惡遠志。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四物”。
[0050]柏子仁,性味甘、平,歸心、腎、大腸經(jīng);①《日華子本草》:〃治風,潤皮膚。〃②《綱目》:〃養(yǎng)心氣,潤腎燥,益智寧神;燒浙治疥癬?!á邸稁X南采藥錄》:〃治跌打;以鹽潰之,煎月艮,能治咳嗽?!?br>
實施例1膠囊劑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劑型為膠囊劑,制備方法如下:
a、稱取當歸2000g、白芍1500g、川芎1800g和生地1900g,加入7倍量的水浸泡1.5小
時,提取3小時揮發(fā)油,收集揮發(fā)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其中揮發(fā)油的提取采用水蒸氣蒸餾法;
b、稱取刺蒺藜1500g、防風1500g、荊芥穗1600g、何首烏1700g、甘草1700g、茯苓1700g、萱草1600g、旋雞尾1600g、白術(shù)1700g、白鮮皮1600g、全蝎1800g、地丁 1500g、烏梢蛇1900g、白花蛇舌草2100g、玄參1600g、蟬蛻1500g、三棱1900g、莪術(shù)1500g、蜈蚣1500g、澤蘭1500g、地膚子2100g、威靈仙1500g和柏子仁1500g,與步驟a的藥渣混合得混合物,加90%乙醇,浸泡1.5小時,提取兩次,每次3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6倍,第二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5倍量,合并提取液,過濾得濾過液;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C時1.30,使用85%的乙醇醇沉淀兩次,調(diào)乙醇濃度至75%,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C時1.35的浸膏;提取采用膜分離技術(shù);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發(fā)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fā)油總質(zhì)量的2%,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中,即得所述膠囊劑,每粒0.3g。
[0051]實施例2灌腸劑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劑型為灌腸劑,制備方法如下:a、稱取當歸1400g、白芍1800g、川芎1500g、生地1600g、刺蒺藜1700g、防風1300g、荊芥穗1300g、何首烏2100g、甘草1700g、茯苓1300g、萱草1700g、旋雞尾1700g、白術(shù)1400g、白鮮皮1800g、全蝎1400g、地丁 1700g、烏梢蛇2000g、白花蛇舌草1500g、玄參1700g、蟬蛻1700g、三棱1600g、莪術(shù)1300g、蜈蚣1600g、澤蘭1700g、地膚子1500g、威靈仙1600g和柏子仁1700g,加入6倍量的水浸泡1.5小時,加水煎煮兩次,每次煎煮2小時,第一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6倍,第二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5倍,濾過,藥渣備用,合并兩次煎煮液,濾過后加熱濃縮得相對密度為80°C時1.38的浸膏I ;
b、將步驟a的藥渣加90%乙醇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2小時,合并提取液,經(jīng)120目濾過,8000轉(zhuǎn)/分鐘離心后取上清液,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8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5°C時1.35得浸膏2 ;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均勻,加適量水稀釋即得灌腸劑;加水量為浸膏I和浸膏2總量的5-20倍。
[0052]使用時,每次取上述灌腸液150 mL~300 mL,保留灌腸,每次灌入25mL~50mL,以12號輸氧管和50 mL注射器注入,插入深度為15 cm~20 cm, 2~3次/天,每次15-30分鐘,7天為I個基本療程。
[0053]實施例3片劑
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劑型為片劑,制備方法如
下:
稱取當歸2300g、白芍1400g、川芎2100g、生地2300g、刺蒺藜1300g、防風1700g、荊芥穗1700g、何首烏1500g、甘草1300g、茯苓2200g、萱草1400g、旋雞尾1300g、白術(shù)2000g、白鮮皮1400g、全蝎2000g、地 丁 1300g、烏梢蛇1400g、白花蛇舌草2500g、玄參1400g、蟬蛻1400g、三棱2100g、莪術(shù)1700g、蜈蚣1300g、澤蘭1400g、地膚子2300g、威靈仙1400g和柏子仁1300g ;將所有原料藥材放入10倍量乙醇中,加熱回流提取2次,每次45分鐘,提取活性成份,將2次提取液合并靜置,藥渣備用;再將藥渣加10倍量水,加熱回流提取3次,每次I小時,將3次提取液合并;合并上述兩種提取液,減壓回收乙醇并濃縮至藥液濃度為0.5g生藥/mL,抽濾后,濾液的相對密度約為1.06 (200C );上述濾液經(jīng)體積為IOL的大孔吸附樹脂柱洗脫兩次,先用10倍樹脂柱體積的去離子水或蒸餾水洗脫,再用5倍樹脂柱體積的95%乙醇洗脫,收集乙醇洗脫液,去除溶劑,得到原料藥液;加入淀粉壓制成片劑,每片0.2g。
[0054]藥理藥效學實驗:
1、長期毒性試驗報告
將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膠囊劑和實施例3制備的片劑,對小鼠按7.81、18.34和40.1lg生藥/kg溶解在水中,對兩組小鼠分別連續(xù)用藥12周,每天2次,及停藥4周后,結(jié)果表明:本發(fā)明中藥對兩組試驗小鼠的毛發(fā)、行為、大小便、體重、臟器重量、血象、肝腎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標均無明顯影響,臟器肉眼沒有發(fā)現(xiàn)異樣變化和組織學檢查結(jié)果表明,用藥12周及停藥4周后,小鼠各臟器均無明顯改變。說明本發(fā)明中藥對小鼠長期用藥后毒性小,停藥后也沒有異樣反應(yīng),應(yīng)用安全。
[0055]2、急性毒性試驗:以本發(fā)明實施例1制備的膠囊劑和實施例3制備的片劑,將膠囊劑和片劑分別溶解在蒸餾水中,以臨床日用量的140倍、200倍、160倍和220倍分別給4組小白鼠投食投藥,觀察7日;結(jié)果所有小白鼠健存,其活動、飲食、毛發(fā)、排泄物未發(fā)現(xiàn)異常,未見毒性反應(yīng)。對白鼠口腔和破損皮膚進行刺激性試驗,未見有刺激性反應(yīng)和其它不良反應(yīng)。
[0056]3.過敏試驗:
取健康白色豚鼠18只,體重250-300g,雌雄兼用,試驗前剔除兩側(cè)背毛,每側(cè)3X3cm,隨機分為試驗組、空白對照組(基質(zhì))和陽性對照組。陽性對照組用2,4_ 二硝基氯苯,致敏用1%濃度,激發(fā)用0.1%濃度。取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灌腸劑0.1ml涂于背部去毛區(qū),隔日I次,共3次。于末次接觸后14天,在背部同一區(qū)域涂抹本品0.lml,6h后去除藥品后即刻觀察,并于24、48、72h觀察有無過敏反應(yīng)??瞻讓φ战M和陽性對照組用同法激發(fā)接觸和觀察。試驗結(jié)果:陽性對照組動物皮膚在致敏I小時后即出現(xiàn)局限性紅斑和輕微水腫,24小時過敏反應(yīng)癥狀加重,并有硬結(jié)形成,致敏率為100 %,試驗組和空白對照組動物皮膚均未出現(xiàn)任何過敏反應(yīng)癥狀,致敏率為0%。
[0057]臨床資料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0年8月-2011年7月期間,來我院就診的尋常型銀屑病患者200例,其中,男112例,女88例,年齡16-60歲,平均32歲,病程I月_5年,平均3年左右。皮損分布為頭皮52例、軀干部78例、四肢70例。將200例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126例,對照組74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情輕重方面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并根據(jù)病情的輕重門診治療。
[0058]1.2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白庀”的相關(guān)標準。
[0059]風熱燥襲表證:皮膚點滴狀紅斑或紅色斑丘疹,常伴咽喉腫痛,皮膚瘙癢;或見頭皮鱗屑性紅斑,頭皮瘙癢。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
[0060]燥熱熾盛證(血熱證):皮疹不斷出現(xiàn),發(fā)展迅速,顏色鮮紅,多呈現(xiàn)點滴狀、錢幣狀等形態(tài),鱗屑增多,瘙癢劇烈,抓之有篩狀出血點;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煩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shù)。
[0061]余邪未盡、血虛風燥證:病程較久,皮疹多呈斑片狀,顏色淡紅,鱗屑減少,干燥皸裂,自覺瘙癢;伴口咽干燥。舌質(zhì)淡紅,苔少,脈沉細。
[0062]肝腎陰虛證:病損日久不退,伴腰膝酸軟、頭昏眼花、耳鳴耳聾,口干,便秘,尿赤,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
[0063]氣血瘀滯證:皮損反復(fù)不愈,皮疹多呈斑塊狀,鱗屑較厚,顏色暗紅,舌質(zhì)紫暗有瘀點、瘀斑,脈潘或細緩。
[0064]濕熱蘊積證:皮損多發(fā)生在腋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紅斑糜爛,痂屑粘厚,瘙癢劇烈;或掌跖紅斑、膿皰、脫皮;或伴關(guān)節(jié)酸痛、腫脹,下肢沉重。舌質(zhì)紅,苔黃膩,脈滑。
[0065]具備以上癥狀I(lǐng)項以上者,即可診斷。
[0066]納入標準:將年齡在16歲一 60歲,符合尋常型銀屑病診斷標準,并符合上述中醫(yī)辨證標準的病例作為納入病例。
[0067]排除標準:近I月內(nèi)有應(yīng)用治療銀屑病的藥物史;近I月內(nèi)有應(yīng)用免疫抑制劑、抗腫瘤藥物史;近I月內(nèi)曾用紫外線光療等物理療法治療銀屑病;有嚴重合并癥或并發(fā)癥的患者;不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依從性不好,不按規(guī)定服藥或治療,無法進行療效判定者。[0068]1.3療效標準
(1)療效判定標準:依據(jù)PASI評分標準進行皮損面積(%)及嚴重程度評分:
皮損面積(P) = O 分:0% ;1 分:<10% ;2 分:10%-29% ;3 分:30%-49% ;4 分:50%-69% ;5 分:70%-89% ;6 分:90%-100% ;
鱗屑(D):0分:無皮損;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極重度;
浸潤(I):0分:無皮損;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極重度;
紅斑(E):0分:無皮損;1分:輕度;2分:中度;3分:重度;4分:極重度;
PASI分數(shù)=頭部面積分X頭部嚴重程度分(D+I+E)+上肢面積分X上肢嚴重程度分(D+I+E)+軀干面積分X軀干嚴重程度分(D+I+E)+下肢面積分X下肢嚴重程度分(D+I+E)
(2)療效判定:
臨床治愈:病情改善率> 90% ;
顯效:60% <病情改善率〈90% ;
有效:20% <病情改善率〈60% ;
無效:病情改善率〈20% ;
有效率以治愈率加顯效率計算; 病情改善率(%)=(治療前PASI評分-治療后PASI評分)/治療后PASI積分X 100%。
[0069]1.4治療方法和治療效果
1.4.1治療組隨機為三個治療組1-3,每組分別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3的不同制劑的中藥組合物進行治療。
[0070](I)治療組1:42例患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膠囊劑,一日三次,一次2-3粒,7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5-8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1](2)治療組2:42例患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灌腸劑,保留灌腸,每次灌入25mL~50 mL,以12號輸氧管和50 mL注射器注入,插入深度為15 cm~20 cm, 2~3次/天,每次15-30分鐘,7天為I個基本療程,連續(xù)使用5-8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2](3)治療組3:42例患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片劑,一日三次,一次2_3片,7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5-8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3]1.4.2對照組使用傳統(tǒng)藥物進行治療:
74例患者內(nèi)服全反式維A酸,每次10mg,I日2_3次,外涂地蒽酚,每天兩次,連續(xù)使用1-2個月,隨訪半年,有復(fù)發(fā)患者,且在治療過程中存在出現(xiàn)頭疼、頭暈等癥狀的患者。
[0074]1.5治療結(jié)果對照表
組別 j例數(shù)j臨床治愈ι顯效ι有效ι無效ι臨床治愈率ι有效率
系療組 I ~ 35—5 1 1 83.3%95^2%
系療組 2 石一 34~7 I O 80.9%9776%
系療組 3石~ 34—5 2 1 80.9%9279%
訝照組丨74 138|?0 |?0 |l6 丨51.4%丨64.9%
通過上述臨床試驗可知:與治療銀屑病的傳統(tǒng)藥物相比,本發(fā)明實施例1-3的中藥組
合物具有治愈后不易復(fù)發(fā)和無毒副作用的優(yōu)點。
[0075]2、具體病例
病例1:孫某,男,38歲,2010年10月2號就診,患有銀屑病2年,多年治療效果不佳,反復(fù)復(fù)發(fā)。來診時,軀干和四肢有泛發(fā)性紅斑,瘙癢,舌尖紅,苔薄黃,脈浮數(shù)。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1的膠囊劑治療,服用,一日三次,一次3粒,7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8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6]病例2:林某,女,42歲,2011年2月17號就診,患有銀屑病I年,來診時,皮疹不斷出現(xiàn),發(fā)展迅速,顏色鮮紅,多呈現(xiàn)點滴狀、錢幣狀等形態(tài),鱗屑增多,瘙癢劇烈,抓之有篩狀出血點;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煩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黃赤。舌質(zhì)紅,苔薄黃,脈弦滑或數(shù)。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2的灌腸劑治療,保留灌腸,每次灌入25mL~50 mL,以12號輸氧管和50 mL注射器注入,插入深度為15 cm~20 cm, 2次/天,每次15-30分鐘,7天為I個基本療程,連續(xù)使用7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7]病例3:孫某,男,53歲,2011年4月2號就診,患病I年半,來診時,皮損多發(fā)生在腋窩、腹股溝等皺褶部位,紅斑糜爛,痂屑粘厚,瘙癢劇烈。確診為尋常型銀屑病,使用本發(fā)明實施例3的片劑治療,一日三次,一次3片,7天為一療程,連續(xù)使用8個療程,停藥復(fù)診,隨訪半年,均沒有任何復(fù)發(fā)的癥狀。
[0078]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 、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yīng)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種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當歸10~30份、白芍10~20份、川彎10~25份、生地10~30份、刺蒺藜10~20份、防風10~20份、荊芥穗10~20份、何首烏10~25份、甘草10~20份、茯苓10~30份、萱草10-20份、旋雞尾10-20份、白術(shù)10~25份、白鮮皮10~20份、全蝎10~25份、地丁 10~20份、烏梢蛇10~25份、白花蛇舌草10~30份、玄參10~20份、蟬蛻10~20份、三棱10~25份、莪術(shù)10~20份、蜈蚣10~20份、澤蘭10~20份、地膚子10~30份、威靈仙10~20份和柏子仁10~20份。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當歸10~19份、白芍14~20份、川芎10~21份、生地10~21份、刺蒺藜14~20份、防風10~16份、荊芥穗10~16份、何首烏17~25份、甘草14~20份、茯苓10~17份、萱草15-20份、旋雞尾14-20份、白術(shù)10~18份、白鮮皮16~20份、全蝎10~18份、地丁 14~20份、烏梢蛇16~25份、白花蛇舌草10~21份、玄參14~20份、蟬蛻14~20份、三棱10~22份、莪術(shù)10~17份、蜈蚣13~20份、澤蘭14~20份、地膚子10~21份、威靈仙13~20份和柏子仁14~20份。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當歸15~30份、白芍10~17份、川彎17~25份、生地16~30份、刺蒺藜10~16份、防風14~20份、荊芥穗15~20份、何首烏10~20份、甘草10~17份、茯 苓14~30份、萱草10-17份、旋雞尾10-17份、白術(shù)15~25份、白鮮皮10~18份、全蝎15~25份、地丁 10~16份、烏梢蛇10~18份、白花蛇舌草19~30份、玄參10~18份、蟬蛻10~18份、三棱17~25份、莪術(shù)14~20份、蜈蚣10~17份、澤蘭10~17份、地膚子17~30份、威靈仙10~17份和柏子仁10~17份。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3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份數(shù)比為:當歸14~25份、白芍13~18份、川芎15~22份、生地13~25份、刺蒺藜13~17份、防風13~17份、荊芥穗14~18份、何首烏15~20份、甘草13~18份、茯苓13~22份、萱草14-18份、旋雞尾12-18份、白術(shù)13~21份、白鮮皮14~19份、全蝎14~22份、地丁 13~17份、烏梢蛇14~22份、白花蛇舌草15~26份、玄參13~19份、蟬蛻12~19份、三棱14~23份、莪術(shù)12~18份、蜈蚣12~18份、澤蘭12~18份、地膚子15~27份、威靈仙12~18份和柏子仁12~18份。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4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中各原料藥材的重量分數(shù)比為:當歸20份、白芍15份、川芎18份、生地19份、刺蒺藜15份、防風15份、荊芥穗16份、何首烏17份、甘草17份、茯苓17份、萱草16份、旋雞尾16份、白術(shù)17份、白鮮皮16份、全蝎18份、地丁 15份、烏梢蛇19份、白花蛇舌草21份、玄參16份、蟬蛻15份、三棱19份、莪術(shù)15份、蜈蚣15份、澤蘭15份、地膚子21份、威靈仙15份和柏子仁15份。
6.—種如權(quán)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膠囊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按重量份數(shù)比稱取當歸、白芍、川芎和生地,加入4-8倍量的水浸泡0.5-2小時,提取·1.5-4小時的揮發(fā)油,收集揮發(fā)油,藥液濾過,藥渣備用;b、 稱取剩余其他原料藥材,與步驟a的藥渣混合得混合物,加75-90 %乙醇,浸泡1_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3小時,第一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4-8倍,第二次加入乙醇的重量為混合物的5-10倍量,合并提取液,過濾得濾過液;將濾過液減壓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C時1.10-1.50,使用80-90%的乙醇醇沉淀兩次,調(diào)乙醇濃度至75-80 %,取上清液濃縮至相對密度為85。。時1.10-1.50的浸膏; C、取步驟b得到的浸膏,加入步驟a得到的揮發(fā)油及植物油,植物油的添加量占浸膏和揮發(fā)油總質(zhì)量的0.5-3%,混合,用膠體磨研磨10分鐘,不斷攪拌,冷卻至室溫,將所述中藥組合物裝入膠囊殼中,即得所述膠囊劑。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6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驟a中,當歸、白芍、川芎和生地所含揮發(fā)油的提取,采用水蒸氣蒸餾法或超臨界萃取法;所述步驟b中,提取方法采用膜分離技術(shù)、超濾、醇沉、高速離心或大孔樹脂方法。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灌腸劑,所述制備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a、稱取所有原料藥材,加入4-8倍量的水浸泡0.5-2小時,加水煎煮兩次,每次煎煮1-3小時,第一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5-7倍,第二次加水重量為原料藥材總重量的4-6倍,濾過,藥渣備用,合并兩次煎煮液,濾過后加熱濃縮得相對密度為80°C時1.38的浸膏I ; b、將步驟a的藥渣加75-90%乙醇浸泡1-2小時,提取兩次,每次1.5-2小時,合并提取液,經(jīng)60-180目濾過,5000-12000轉(zhuǎn)/分鐘離心后取上清液,再經(jīng)截流分子量為6000-12000的超濾柱超濾,超濾液減壓濃縮相對密度為85°C時1.35得浸膏2 ; C、將浸膏I和浸膏2混合均勻,加水稀釋即得灌腸劑。
9.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5任意一項所述的治療尋常型銀屑病的中藥組合物,所述中藥組合物的劑型為:片劑、糖衣片劑、薄膜衣片劑、腸溶衣片劑、膠囊劑、硬膠囊劑、軟膠囊劑、口服液、口含劑、顆粒劑、沖劑、蜜丸劑、散劑、丹劑、溶液劑、注射劑、栓劑、硬膏劑、糖漿劑、散劑、灌腸劑或貼劑。
【文檔編號】A61P17/06GK103520655SQ201310509256
【公開日】2014年1月22日 申請日期:2013年10月25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3年10月25日
【發(fā)明者】梁軼聰 申請人:梁軼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