鞏膜后注射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鞏膜后注射裝置,包括內部中空的針頭本體,所述針頭本體包括平直管和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的弧度與人體眼球外壁的弧度相適應,所述平直管的一端與所述弧形管圓滑過渡連接且具有130°-150°的夾角,所述平直管的另一端與用于連接注射針筒的銜接器連接,所述弧形管的前端開有用于輸出藥液的注射孔;本實用新型通過將針頭本體設計成平直管與弧形管的兩段管形式,使用時弧形管經(jīng)過顳側沿眼球弧度向內進針,直至注射孔進入至黃斑部后方時輸出藥液,可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藥效最為明顯,同時又避免了眼內感染、眼壓升高等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專利說明】鞏膜后注射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注射用裝置,特別涉及一種專門用于鞏膜后藥物注射的裝置。
【背景技術】
[0002]各種眼底疾病常累及黃斑區(qū),黃斑水腫是導致中央視力下降的直接原因,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目前臨床上常用的治療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和不足:玻璃體腔注射藥物有眼內感染、眼壓升高的風險;球后或后騰氏囊注射有刺破眼球的風險,為避免此風險則注射部位不能緊鄰黃斑導致療效不佳;則球周注射距離黃斑更遠,療效更差。這些治療方法的缺陷主要是由于缺乏有效的專門用于鞏膜后藥物注射裝置導致的,那么尋找經(jīng)濟安全、成本低廉而又有效的注射裝置就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而注射裝置中與人體眼球接觸最為緊密的就是注射針頭。
[0003]因此,有必要開發(fā)一種專門用于鞏膜后藥物注射的裝置,其形狀、結構能為術者順利完成眼藥物注射,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并能有效避免或者降低感染及眼壓升高的風險,以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
實用新型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專門用于鞏膜后藥物注射的裝置,其形狀、結構能為術者順利完成眼藥物注射,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并能有效避免或者降低感染及眼壓升高的風險,以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
[0005]本實用新型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包括內部中空的針頭本體,所述針頭本體包括平直管和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的弧度與人體眼球外壁的弧度相適應,所述平直管的一端與所述弧形管圓滑過渡連接且具有130° -150°的夾角,所述平直管的另一端與用于連接注射針筒的銜接器連接,所述弧形管的前端開有用于輸出藥液的注射孔。
[0006]進一步,所述注射孔為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開口,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開口面傾斜于水平面;或者,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閉合,所述注射孔數(shù)量為一個且開設在所述弧形管的內偵牝此時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閉合面為一弧形面。
[0007]進一步,所述平直管上設有刻度線。
[0008]進一步,所述銜接器的外表面設有一用于便于鑷子夾取的凸環(huán)。
[0009]進一步,所述平直管與所述弧形管的夾角為140°。
[0010]進一步,所述平直管和弧形管由不銹鋼管材料制成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銜接器由注塑材料制成,所述銜接器與所述平直管以粘接方式連接。
[0011]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實用新型的鞏膜后注射裝置,通過將針頭本體設計成平直管與弧形管的兩段管形式,使用時弧形管經(jīng)過顳側沿眼球弧度向內進針,直至注射孔進入至黃斑部后方時輸出藥液,可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藥效最為明顯,同時又避免了眼內感染、眼壓升高等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使用方便,具有很強的實用性。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描述:
[0013]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注射孔設于弧形管內側的側面視圖;
[0014]圖2為圖1的正面視圖;
[0015]圖3為圖2的仰視圖;
[0016]圖4為本實用新型的注射孔設于弧形管頂端的正面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實施例一
[0018]圖1為本實施例的側面視圖,圖2為圖1的正面視圖,圖3為圖2的仰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包括內部中空的針頭本體,所述針頭本體包括平直管I和弧形管2,所述弧形管2的弧度與人體眼球外壁的弧度相適應,所述平直管I的一端與所述弧形管2圓滑過渡連接且具有130° -150°的夾角,所述平直管I的另一端與用于連接注射針筒的銜接器3連接,所述弧形管2的前端開有用于輸出藥液的注射孔4 ;針頭本體呈彎鉤形,包括平直管I和弧形管2,平直管I與水平面始終平行且為直線形;弧形管2則根據(jù)患者眼球的情況具有不同的弧形彎曲度,而且可以根據(jù)個體差異進行度數(shù)的微調;平直管I和弧形管2可以是分體式連接,也可以是制造時一體成型化,只要能保證中空管體的對接即可;平直管I與弧形管2之間的夾角即平直管I軸線與弧形管2的弧線中點切線的夾角,可在130° -150°之間選擇,本實施例優(yōu)選為140°,該角度能適合大多數(shù)患者使用;銜接器3可與任何普通注射針筒匹配,一端連接在平直管I尾端,另一端通過內螺紋與注射針筒固定連接,或者直接套接在注射針筒上;弧形管2的前端即距離弧形管2頂端較近的部分,此處特指為距離弧形管2頂端5_的范圍內;注射孔4為圓孔,便于加工制造;通過將針頭本體設計成平直管I與弧形管2的兩段管形式,使用時弧形管2經(jīng)過顳側沿眼球弧度向內進針,直至注射孔4進入至黃斑部后方時輸出藥液,可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藥效最為明顯,同時又避免了眼內感染、眼壓升高等不良反應的產(chǎn)生,保證良好的治療效果。
[0019]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管2的頂端閉合,所述注射孔4數(shù)量為一個且開設在所述弧形管2的內側;弧形管2的內側即弧形管2彎向平直管I的一側;注射孔4的數(shù)量太多容易阻礙到藥液的流動,而且考慮到弧形管2的寬度有限,注射孔4只需開設一個、滿足輸出藥液的功能即可;弧形管2的頂端閉合,避免了注射孔4輸出藥液時對視神經(jīng)造成沖擊而損傷視神經(jīng);而且,在配制輸液藥品時,瓶塞就不會被弧形管2的針尖切割成碎塊而帶入輸液中,減少了二次污染的可能性;注射孔4優(yōu)選開設在距離弧形管2頂端2mm至4mm處,而且注射孔4的位置應與眼球黃斑部對應,以使藥物盡可能充分地被吸收。
[0020]本實施例中,所述弧形管2的頂端閉合面為一弧形面;弧形閉合面使弧形管2的頂端具有鈍性,避免在進針時刺傷鞏膜及血管、神經(jīng)組織,進一步降低手術風險;至于該弧形面的弧度則可根據(jù)具體情況選擇,優(yōu)選為半圓。
[0021]本實施例中,所述平直管I上設有刻度線5 ;刻度線5為毫米刻度線,以平直管I的末端為零點,方便治療時醫(yī)務人員觀察進針深度,并準確停止進針,以達到準確治療的效果O
[0022]本實施例中,所述銜接器3的外表面設有一用于便于鑷子夾取的凸環(huán)6 ;凸環(huán)6為高出銜接器3的外表面的一圈圓環(huán),其寬度為銜接器3整體寬度的1/4且小于鑷子夾臂的寬度,便于鑷子夾取;為進一步增強夾持效果,還可以在凸環(huán)6增設平直凹槽。
[0023]本實施例中,所述平直管I和弧形管2由不銹鋼管材料制成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銜接器3由注塑材料制成,所述銜接器3與所述平直管I以粘接方式連接;不銹鋼管材料來源廣泛,且對患者刺激較小,適于手術使用;平直管I和弧形管2 —體成型,便于加工制造且能增強針頭本體的強度;銜接器3由注塑材料制成,便于與平直管I及注射針筒連接,其通過膠粘接在平直管I末端、通過內螺紋螺接在注射針筒上。
[0024]實施例二
[0025]圖4為本實施例的側面視圖,如圖所示:本實施例的鞏膜后注射裝置與實施例一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大體相似,唯一不同在于所述注射孔4為所述弧形管2的頂端開口,而且所述弧形管2的頂端開口面傾斜于水平面;這種結構的弧形管2適于對鞏膜后的均勻用藥,而且銳性的弧形管2頂端便于抽取密封在醫(yī)用藥瓶中的藥液。
[0026]最后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可以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進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換,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其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的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一種鞏膜后注射裝置,包括內部中空的針頭本體,其特征在于:所述針頭本體包括平直管和弧形管,所述弧形管的弧度與人體眼球外壁的弧度相適應,所述平直管的一端與所述弧形管圓滑過渡連接且具有130° -150°的夾角,所述平直管的另一端與用于連接注射針筒的銜接器連接,所述弧形管的前端開有用于輸出藥液的注射孔。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射孔為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開口,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開口面傾斜于水平面。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閉合,所述注射孔數(shù)量為一個且開設在所述弧形管的內側。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管的頂端閉合面為一弧形面。
5.根據(jù)權利要求1-4中任一項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管上設有刻度線。
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銜接器的外表面設有一用于便于鑷子夾取的凸環(huán)。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管與所述弧形管的夾角為140°。
8.根據(jù)權利要求7所述的鞏膜后注射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直管和弧形管由不銹鋼管材料制成且二者一體成型,所述銜接器由注塑材料制成,所述銜接器與所述平直管以粘接方式連接。
【文檔編號】A61M31/00GK203591381SQ201320740202
【公開日】2014年5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3年11月20日
【發(fā)明者】李世迎, 王一, 孟曉紅, 冉黎, 劣虹璇, 陰正勤 申請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軍醫(yī)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