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醫(yī)療領域,具體的涉及一種可調節(jié)動靜脈內瘺保護器。
背景技術:
血液透析是世界范圍內終末期腎病患者最常用的腎臟替代治療方式,占所有行腎臟替代治療患者的70%~80%,我國流行病學研究顯示,腎臟替代治療患者人數(shù)以每年11%以上的速度遞增。
而血透的前提條件是要有一個可靠的血管通路,血管通路的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患者的透析和生存質量。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因血管通路問題住院率仍高達20%,給家庭和社會帶來巨大的醫(yī)療壓力和沉重的經濟負擔。
動靜脈內瘺術是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常用的血管通路,具有安全、血流量充分、感染機會少等優(yōu)點。一般內瘺的使用可維持4~5年。動靜脈內瘺應選擇非優(yōu)勢側手臂。因內瘺成熟一般約需2~6周,故應提前手術,以備必需。靜脈的選擇應較表淺,且分文少。內瘺成熟是復雜的過程,臨床上術后為了減輕患者術肢水腫情況,指導患者術肢抬高高于心臟或者>30°,3天后進行握拳練習,沒有具體明確肢體抬高多少度,也沒有研究顯示不同抬高角度對水腫影響情況。臨床上患者依從性差,根本達不到預期效果。術后肢體腫脹不消退,功能鍛煉力度不達標,影響動靜脈內瘺成熟。
目前,動靜脈內瘺術后臨床使用的解決方案是使用枕頭或者墊背抬高內瘺側肢體,但枕頭具有支撐力差、易變形、角度不易掌握及不易固定等缺點,3天后手背腫脹明顯,患者不能很好進行功能鍛煉,依從性差。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設計了一種可以調節(jié)角度的并可以拆卸使患者起身活動的內瘺保護器。
本發(fā)明為實現(xiàn)以上目的,采用如下方案:一種可調節(jié)動靜脈內瘺保護器,包括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和內瘺保護袖,所述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包括底座、托板和支撐板,所述托板的一端與所述底座的一端鉸接,所述支撐板的一端與所述底座的另一端鉸接,所述支撐板可以通過其自由端支撐所述托板的底面,所述內瘺保護袖包括u型托槽,所述u型托槽的上方缺口處固定設有鏤空網格布,所述鏤空網格布的中間設有用于打開和閉合所述鏤空網格布的拉鏈,所述托板的上表面和u型托槽的下端分別設有魔術貼。
進一步的,所述托板的內設有空腔,所述空腔的開口設在其自由端,所述空腔內還設有可以在所述空腔內自由滑動并伸出所述空腔向外延伸的伸縮板,用于延伸所述托板,以適應患者的手臂長度,達到更好的支撐效果。
進一步的,所述u型托槽的兩側還固定連接有2個三角托布,所述2個三角托布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肩帶,三角拖布用于吊起所述u型托槽,肩帶用于吊在患者的脖子上,整體結構用于患者活動時對手臂起到向上的拉力支撐。
進一步的,所述托板的底面設有若干平行的凹槽,所述支撐板的自由端與所述凹槽相配合,可以自由調節(jié)角度,并通過凹槽卡住支撐板的自由端,起到固定作用。
進一步的,所述托板與所述底座通過活頁鉸接,所述活頁的中心軸的兩端設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通過螺紋連接有松緊螺母,調節(jié)好角度后,通過旋緊松緊螺母,增大摩擦力,使鉸接處不易松動。
進一步的,所述底座的上表面設有凹陷部,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凹陷部的內壁鉸接,所述支撐板與所述凹陷部的形狀、厚度相匹配,當不使用時,可以使支撐板平鋪在凹陷部內,并進一步將底座和托板合在一起,減少體積方便存放。
本發(fā)明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和有益效果:(1)器具可以調節(jié)角度,可以用于研究內瘺側肢體抬高不同角度對內瘺成熟時間及肢體腫脹的影響;(2)患者下床站立時掛于胸前保護術肢,另一側肢體可自由活動,避免下垂導致肢體腫脹;(3)肢體放置處有一層棉墊中間用拉鏈,起到保暖作用,同時便于觀察術后肢體輔料情況。
附圖說明
圖1為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2為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的托板底面示意圖;
圖3為內瘺保護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內瘺保護袖底部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結合圖1至圖4,一種可調節(jié)動靜脈內瘺保護器,包括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1和內瘺保護袖2,所述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1包括底座11、托板12和支撐板13,所述托板12的一端與所述底座11的一端鉸接,所述支撐板13的一端與所述底座11的另一端鉸接,所述支撐板13可以通過其自由端支撐所述托板12的底面,所述內瘺保護袖2包括u型托槽21,所述u型托槽21的上方缺口處固定設有鏤空網格布22,所述鏤空網格布22的中間設有用于打開和閉合所述鏤空網格布22的拉鏈23,所述托板12的上表面和u型托槽21的下端分別設有魔術貼31、32。
所述托板12的內設有空腔,所述空腔的開口設在其自由端,所述空腔內還設有可以在所述空腔內自由滑動并伸出所述空腔向外延伸的伸縮板14,用于延伸所述托板12,以適應患者的手臂長度,達到更好的支撐效果。
所述u型托槽21的兩側還固定連接有2個三角托布24,所述2個三角托布24的頂端固定連接有肩帶25。三角拖布用于吊起所述u型托槽21,肩帶25用于吊在患者的脖子上,整體結構用于患者活動時對手臂起到向上的拉力支撐。
所述托板12的底面設有若干平行的凹槽15,所述支撐板13的自由端與所述凹槽15相配合??梢宰杂烧{節(jié)角度,并通過凹槽15卡住支撐板13的自由端,起到固定作用。
所述托板12與所述底座11通過活頁鉸接,所述活頁的中心軸的兩端設有螺紋桿,所述螺紋桿通過螺紋連接有松緊螺母16。調節(jié)好角度后,通過旋緊松緊螺母16,增大摩擦力,使鉸接處不易松動。
所述底座11的上表面設有凹陷部17,所述支撐板13與所述凹陷部17的內壁鉸接,所述支撐板13與所述凹陷部17的形狀、厚度相匹配。當不使用時,可以使支撐板13平鋪在凹陷部17內,并進一步將底座11和托板12合在一起,減少體積方便存放。
使用時,將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1調節(jié)至適合的角度,將患者術后的肢體安置在內瘺保護袖2的u型托槽21內,然后拉上拉鏈23使鏤空網格布22覆蓋肢體的上端,u型托槽21和鏤空網格布23形成中空的套筒結構,對患者的肢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最后,通過魔術貼31、32使內瘺保護袖2固定在調節(jié)角度支撐裝置1的上,起到角度支撐作用。當患者下床活動時可以分離魔術貼將內瘺保護袖2通過肩帶25掛于胸前。
以上所述僅是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技術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變型,這些改進和變型也應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