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學領域,涉及一種醫(yī)用手術植入物,特別是一種對傷病的頸椎節(jié)同時具有確實制動及植骨融合作用的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
目前臨床上對頸椎傷病椎節(jié)前路切骨減壓術后多采用自體髂骨植骨融合術或鋼板螺釘固定術。前者不僅增加患者從身體他處取骨的痛若,且需要在2-3月后才使椎節(jié)獲得固定效果;后者則由于損傷大、并發(fā)病多,且僅適用于外傷病例而在臨床上較少使用。目前國際上見有采用空心螺紋式內固定器,但僅局限于腰椎節(jié)段,且有需改進之處。至今未見有用于頸椎節(jié)段之產品問世。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操作簡便、實用、制動效果確實、療效滿意、適用于頸椎傷病減壓術后需將施術椎節(jié)融合固定之病例的頸椎空心螺紋內固定器。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通過如下技術方案來實現(xiàn)內固定器由醫(yī)用高強度鈦材料制成,呈空心圓杯形;內固定器前方呈開口狀,側壁上有多個小孔,使其呈鳥籠狀,底部亦有多個小孔,側壁外周具有2毫米高的螺旋形隆突,內壁上具有三條1毫米高、2毫米寬的內隆突。
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通過該內固定器四周的螺紋與上下椎骨之間的鑲嵌起到立即使椎節(jié)制動的效果。
2、通過在固定器中央空心處放置植骨塊及通過其周壁與底部上的小孔達到后期骨性融合。
3、本內固定器內壁上三條內隆突便于裝入器的插入嵌特及送往椎間隙內。
本實用新型
如下圖1為本內固定器側方觀示意圖,圖中顯示螺紋之形態(tài)大體結構。
圖2為本內固定器前方正面觀示意圖圖3為本內固定器植入頸椎體間關節(jié)之位置及形態(tài)的側方觀示意圖圖4為本內固定器植入頸椎體間關節(jié)之位置及形態(tài)的正面觀示意圖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闡明。
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由醫(yī)用高強度鈦制成。分大小兩種規(guī)格。其外徑分別為16毫米和14毫米,長度分別為15毫米和13毫米;其內經分別為10毫米和8毫米。圖1顯示其四周為2毫米的螺旋形隆突(1),當其植于上下椎節(jié)之間后,起制動作用。另于四周壁上有多個小孔(2),使其呈鳥籠狀。底部亦有多個小孔(2),其目的是便于四周的骨組織向內腔長入以達后期植骨融合作用。
內固定器的前方呈開口狀,易使碎骨塊(5)植入。參見圖2,內壁上有三條1毫米高、2毫米寬的內隆突(3),便于裝入器的插入、嵌特及送往椎間隙內。
在一般情況下,該植入物位于椎節(jié)中部。其前面在前縱韌帶下方,后面距后縱韌帶前緣3毫米-4毫米,在該內固定器底部外后面置明膠海綿(4),如圖3所示。再參見圖4,由正面觀所示本植入物居椎節(jié)中央。
權利要求1.一種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呈空心圓杯形,其特征在于內固定器前方呈開口狀,側壁上有多個小孔(2),底部亦有多個小孔(2),側壁外圍具有約2毫米高的螺旋形隆突(1),內壁上有三條約1毫米高、2毫米寬的內隆突(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規(guī)定的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其特征在于所說的內固定器分大小兩種規(guī)格;大規(guī)格者外徑約為16毫米,長度為13-15毫米,內徑約為10毫米;小規(guī)格者外徑約為14毫米,長度為13-15毫米,內徑約為8毫米。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頸椎空心螺紋狀內固定器,由醫(yī)用高強度鈦材料制成。為空心圓杯形,其前方呈開口狀,便于放置植骨塊;側壁和底部有多個小孔,以達到后期骨性融合;側壁外周具有2毫米高的螺旋形隆突,起到立即使椎節(jié)制動效果;內壁上有三條1毫米高、2毫米寬的隆突,以利手術送往椎間隙內。本內固定器適用于頸椎傷病減壓手術后需將施術椎節(jié)融合固定的病例。
文檔編號A61B17/68GK2237421SQ95244879
公開日1996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1995年10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1995年10月16日
發(fā)明者趙定麟, 陳德玉, 李國棟, 趙杰, 杭桂榮, 孫景文 申請人:上海長征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