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手術病人的掩蓋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手術臺上病人的掩蓋層。由于種種原因,希望將病人用滅菌材料加以掩蓋,這首先是為了避免微生物從病人周圍的非滅菌區(qū)域轉移至已消毒的手術區(qū)域。
此外,還希望用一層隔熱層掩蓋病人,以防止病人在麻醉期間丟失大量的熱量。這種隔熱層有充分理由只在滅菌區(qū)之外使用,為此,已知的隔熱層應用塑料薄層制成,其在一側具有精細的紗布材料,在另一側鍍有熱反射、蒸發(fā)上的鋁層。在掩蓋時,病人是或多或少被裹在此材料中的,且紗布層面朝里,以吸收病人的汗氣。此后,可在此層中切割一個略大于手術區(qū)域的孔,然后應用滅菌掩蓋層在其上建立上述掩蓋系統(tǒng),它們的自由邊緣位于略靠隔熱裹層的孔邊緣之內。通常掩蓋層由一層塑料層制成,其外表面涂敷有紙材。這些掩蓋層不是熱反射的,對隔熱沒有顯明作用,更何況它們不是裹在病人身上,而是散布在病人的頂側,然后由此直接延伸至手術臺邊緣,接著由此向下延伸至略高于地面之上。
而本發(fā)明意識到可將這些材料層結合起來以達到處理過程的加速,即,將掩蓋層的手術邊緣區(qū)域裝配成與包裹材料的襯墊層直接連接,從而提供了一種雙片的層,其中包裹材料的金屬鍍層側面朝外向著掩蓋層的光滑的內側。這樣就不需任何病人的隔熱掩蓋層,而按要求的常規(guī)安裝掩蓋層以限定手術區(qū)域,且使這雙片材料層按常規(guī)向外、向下延伸。然后手術人員就可完全按它們是包裹層一樣地來處理掩蓋層,即,引導它們沿著病人側面向下,并用手指很好地將它們向內推壓在病人之下,從而此雙層被推壓至一個折疊位置,其中折縫處于病人身下,并被病人的重量所壓住。這樣就建立了隔熱包裹層,余下的就是將外掩蓋層向外延伸至自由下垂位置。這只需簡單地將此外層從折進區(qū)域拉出就可得到,因為利用了這樣的好處,即兩層材料的相互面對的側面分別是光滑的。下層或內層的紗布側面在推進折疊狀態(tài)時分別貼著病人和身下手術臺圍繞,因而雙側都有顯著的摩擦嚙合,這使外層的折疊區(qū)域得以單獨拉出,因為此區(qū)域的兩側都是光滑的,在拉出時,外層就可按要求布置,而內層仍舊和病人,甚至與病人的下側緊密接觸。
可選擇地,掩蓋層件還可在它們的光滑側面進行金屬鍍敷,從而可對兩層采用同種材料,從而掩蓋層也可對隔熱作用起適度的、增進的貢獻。應強調的是,本發(fā)明在原則上不限于任何特定的材料選擇,當然對不同目的應選擇合適的材料。
對本發(fā)明而言,一個重要情況是,現(xiàn)在不僅掩蓋層,而且整套的掩蓋層和包裹層,它們需要在滅菌狀態(tài)下供應。然而,已經發(fā)現(xiàn),例如采用輻射對包裹層進行協(xié)同滅菌并不會顯著增加成本。另一特殊情況是,消毒人員至少要在部分非消毒區(qū)域處理包裹層,但這恰恰是完全可以接受的,因為滅菌的包裹層本身就形成了對相關非滅菌表面的屏障。
下文將參考附圖對本發(fā)明加以更詳盡的描述,其中
圖1是一個躺在手術臺上的手術病人的立體圖;圖2是根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掩蓋層的端視圖;圖3-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截面圖;圖6和7是本發(fā)明提出的掩蓋層的完全組合,分別處于分散和安裝狀態(tài)。
圖1中病人2躺在手術臺4上,他/她的頭部位于豎立圈6之后。按慣例,在病人身上鋪了四片掩蓋層,即兩片側層8、一片頂層10和一片底層12,它們的邊緣限定了一個矩形手術區(qū)16,掩蓋層從這些邊緣開始相對病人向上、向下相應地延伸至病人和手術臺的側面。要求這些掩蓋層在滅菌太態(tài)下分發(fā),它們通常由塑料層制成,在頂側具有一層吸水紗布。掩蓋層在朝向手術區(qū)16的邊緣上具有粘接區(qū)18,用于部分粘在病人身上,部分各層相互粘結,這樣就在手術區(qū)周圍布置了一層固定粘接的掩蓋層。
按照本發(fā)明,這些掩蓋層在圖2中總體用20標明,它們沿著所述邊緣部分14與襯墊連接,襯墊換言之即相當于隔熱層22,它們的紗布層24位于下側,而在它們的頂側或外側則加以金屬鍍層。這樣,粘接條18可位于內層22、24上。掩蓋層外側上的紗布層用21表示。
按照圖3,當手術區(qū)16或略大于此區(qū)的面積經消毒后,從滅菌包裝中取出相關的雙片層,就可將此雙片層像通常單獨鋪展掩蓋層一樣鋪在病人身上。向著手術區(qū)邊界按壓粘接區(qū)18以固定它們,于是掩蓋層組件20、22從病人和手術臺邊緣向下懸掛。
如圖4所示,于是手術人員用手指將雙片層向內推至病人身下,從而把內層22、24放入至相對病人的固定位置,而此后外層20可自由懸掛,因為其光滑的內表面相對內層的外表面沒有任何顯著的摩擦。此后外層可按要求進行布置,即,如圖5所示,與此同時內層仍留于其圖中所示的有效隔熱病人的位置。
根據(jù)本發(fā)明提出的特殊掩蓋層和隔熱層組件應在完全滅菌的狀態(tài)下分發(fā),就像對通常的外掩蓋層一樣,因而它們應由滅菌手術人員處理。應注意,由手術人員進行隔熱包裹是完全可接受的,因為當消過毒的手移入病人身下的未消毒區(qū)域時,滅菌層形成中間層。
圖6更詳盡地表示了一件完整掩蓋層組件中四個掩蓋層組合中外掩蓋層材料20相對內包裹材料22、24的分布,其中內包裹材料22、24用點線表示。根據(jù)尺寸,最好分別將其區(qū)分成兩塊相對側面件8,和相互相對的足部和頭部件12和10,雖然發(fā)明并不受限于此。如上所述,外層20應向下朝地面延伸,而內層22只需包裝在病人之下,因而端部件10和12的內層22在寬度和長度方向都可做得外層20的尺寸小。內層22的邊緣應沿中央直段26與外層連接,但在其它方向上內層22具有自由伸展的側面部分,它們能包裹在病人的側身之下,而外層20的自由端部分能懸向地面。較好的是,可不將隔熱層22、24折進病人的頭部和足部之下,因為考慮到橫向包裹已足夠了。
這樣,由于側面件8的條件不同,因而它們可在它們整個寬度方向或其大部分上與內層22進行良好的連接。從原則上講,這兩層可以是一體的,這時,此雙層產品是一件單一的、簡單折疊和部分折疊邊緣切割層件。
每一雙層組合的兩層不一定沿自由邊緣部分連接。因此,如需要,外層只需在圍繞手術區(qū)有一個只有單層厚度的邊緣區(qū),然后內層可在離開外層自由邊緣,如幾厘米遠處熔接或用膠帶粘貼與外層連接,而粘接層18也可由一條另加的、雙側粘接膠帶做成,它可接任選完全出現(xiàn)在外掩蓋層20的伸出的外邊緣區(qū)域上。
圖7表示掩蓋層件放在病人身上時的相互定位。應指出,側面件8在一個最佳實施例中的寬度約為75cm,從而最佳尺寸可根據(jù)此圖加以確定。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于涉及掩蓋層的某些尺寸或相互尺寸關系。
應指出,包裹層22一般小于掩蓋層20,因而它們在應于完全消毒包裝中分銷的成品組合中不占主要位置。當處于折疊在一起的狀態(tài)時,整個組合不會在一個熔接封閉的包裝袋中占據(jù)很多空間。
圖7中未表明部分重疊的雙層掩蓋層分別哪些是在上面,哪些是在下面;對此不需作任何特定的安排。
權利要求
1.一種手術病人用的掩蓋系統(tǒng),包括若干滅菌掩蓋層,鋪蓋在病人和手術臺上,并圍繞外露的手術區(qū)域用邊緣與病人連接,此系統(tǒng)還包括一層隔熱包裹層,用于在手術區(qū)之外對病人進行近身掩蓋,且最好圍繞病人進行或多或少明顯的包裹,其特征在于,包裹層分成若干片,每片的邊緣至少沿其邊緣的部分長度與所述掩蓋層之一邊接,用于限定手術區(qū)域,這些掩蓋層和包裹層的雙片層在滅菌狀態(tài)下單獨或成組地包裝在包裝物中。
2.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每一雙層組件的掩蓋層和包裹層制作成具有低相互摩擦的交界表面,最好制成形為金屬鍍層塑料層表面。
3.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由塑料制成的、在上側面或外側面上具有紗布蒙皮的掩蓋層也在下側面或內側面設置有金屬鍍層。
4.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裹層按其本身已知的方式由塑料制成,在內側面制有紗布蒙皮,而在外側面制有金屬鍍層。
5.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裹層在其長度和/或寬度方向小于掩蓋層,并基本對稱地圍繞掩蓋層的縱向中軸線而布置。
6.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裹層和掩蓋層沿著共同邊緣中間區(qū)域上的較短的部分邊緣長度連接在一起。
7.如權利要求6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連接區(qū)域位于粘接邊緣帶區(qū)域的內側,此邊緣帶區(qū)域設置在至少緊鄰共同邊緣的中間區(qū)域的掩蓋層的自由側。
8.如權利要求1的掩蓋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掩蓋層在略從其邊緣后縮處固定至包裹層上。
全文摘要
為掩蓋手術病人,通常采用熱反射包裹層保護病人避免損失熱量。在手術區(qū)域,在此層中切割了一個洞,此后圍繞區(qū)域(16)布置了滅菌掩蓋層(20),并在病人和手術臺上展開這些掩蓋層(20)。本發(fā)明意識到最好將這些層組合起來,即提供的掩蓋層(20)是一種雙層產品,它具有相聯(lián)結的、分開的、邊緣連接的包裹層(22),從而滅菌人員能容易地進行要求的包裹,同時能完全安全地按正確位置形成包裹材料中的開口。因而只要求將包裹層(22)與掩蓋層一起共同進行滅菌。
文檔編號A61B19/00GK1214625SQ9719337
公開日1999年4月21日 申請日期1997年3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1996年3月25日
發(fā)明者埃斯本·布魯恩 申請人:瑟康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