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醫(yī)療輔助用具,尤其是一種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
腦血管意外后由于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的損傷,患者出現(xiàn)痙攣性癱瘓,其主要模式為上肢屈肢張占力優(yōu)勢、下肢伸肌張力占優(yōu)勢。為對抗此模式,PT(理學療法的英文縮寫)治療中應采用手膝跪位和爬行訓練,但由于偏癱側手的屈肌痙攣使手呈鉤狀抓握式,故不能實現(xiàn)手膝跪位,更不可能過渡到爬行訓練。為使手保持指伸展位及上肢保持伸直,現(xiàn)有的PT訓練中采用固定式分指板或矯型支具。固定式分指板體積笨重且不易固定,只能在坐位時使用,且若要使手持續(xù)保持指伸展位,必須在治療師或家屬幫助下才能實現(xiàn),既被動費力又不能保持主動持久的抗痙攣體位;而矯型支具多由可塑材料制成,造價高達幾百元,且不能防滑隔涼,因而使用亦不便。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即是克服上述現(xiàn)有技術之不足,提供一種使用方便有效、造價低廉的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
為實現(xiàn)此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一種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手板1和夾板5,手板1上有固定塊2和孔3,帶4穿入3,夾板5由三塊通過穿入孔6的繩7所結的板組成。
采用上述技術方案后,本實用新型結構簡單合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有效。它使患者可較長時間或隨時隨地進行康復訓練,有效抑制肘、腕、手指的屈曲,反射性地引起上肢伸肌張力的增強,從而既省力又能主動持久抗痙攣。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詳細的描述。
圖1是本實用新型中手板1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實用新型中夾板5的結構示意圖。
本實用新型包括手板1和夾板5,手板1和夾板5可單獨使用,亦可配套使用。手板1的結構如
圖1所示,它的形狀類似手型,在實施例中選用0.5cm厚木板制做而成,其上有固定塊2和孔3,帶4穿入孔3。固定塊2置于手板1上拇指關節(jié)位的上端,用來加強固定拇指;孔3設在手板1上固定塊2的下側和其余各指關節(jié)位的兩側及腕關節(jié)位兩側,孔3可以為一排,也可為兩排,以適應不同患者的需要;帶4為彈力帶,實施例中帶4選用1cm寬的松緊帶,反折穿入孔3內(nèi),使手板1各指關節(jié)位上均有帶4,以固定屈曲的手指。夾板5的結構如圖2所示,它由三塊板組成,每塊板上下兩端皆有孔6,繩7穿入孔6,從而通過繩7將三塊板連續(xù)起來,實施例中夾板5亦采用木板制做。
本實用新型中手板1的制做方法如下將病人患手伸直背屈并充分外展,尤其拇指為關鍵指,外展要達近90°放于樣紙上,再在近端掌指關節(jié)兩側和腕兩側畫上標記,取得手型樣,然后按手型樣制作手板1,再按標記打孔3,穿入帶4即可。
本實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先將患者的痙攣側手充分放松,然后把手指穿入手板1的每個帶4內(nèi),收緊帶4,將帶4的兩個頭固定于腕上系緊,手保持指伸展位。帶4的松緊度要適宜,過緊會影響血液循環(huán),過松則不易固定。將夾板5圍繞在患者痙攣側上肢肘關節(jié)處,將繩7兩端頭系緊,上肢保持伸直位。使用時最好備彈力繃帶,用來固定手板1和夾板5。
本實用新型的樣品曾試用于9例偏癱病人,該9人年齡在21歲~57歲,均有不同程度的痙攣,使用本實用新型采用手膝跪位和爬行訓練的方法,其臨床觀察效果見下表表一、上肢痙攣狀況治療前后對比
表二、上肢主動運動水平治療前后的對比
>
權利要求1.一種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手板[1]和夾板[5],手板[1]上有固定塊[2]和孔[3],帶[4]穿入[3],夾板[5]由三塊通過穿入孔[6]的繩[7]所連結的板組成。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上肢抗痙攣康復訓練用板,它包括手板1和夾板5,手板1上有固定塊2和孔3,帶4穿入孔3,夾板5由三塊通過穿入孔6的繩7所連結的板組成。它具有結構合理、成本低廉、使用方便有效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61F5/01GK2385695SQ9922504
公開日2000年7月5日 申請日期1999年9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9年9月8日
發(fā)明者郝淑鳳 申請人:郝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