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的制作方法
【專利說明】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
[0001]
技術領域
[0002]本發(fā)明屬于中藥技術領域,尤其是涉及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
【背景技術】
[0003]梅核氣是指以咽部異物感如梅核梗阻,咯之不出,咽之不下為主要特征的疾病。西醫(yī)學的咽部神經官能癥與其相似,但在疾病診斷過程中要排除咽喉、氣管、食管、頸椎等處器質性病變。陰虛氣逆證梅核氣癥狀包括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部干癢,咽干口渴喜冷飲,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可有頭暈,耳鳴,口苦,小便黃,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弱或細數,治當行氣解郁,養(yǎng)陰清熱,散結化痰。經過發(fā)明人的長期實踐得出,中藥治梅核氣具有較好作用,取得不錯效果。
【發(fā)明內容】
[0004]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治療效果好、有效率高、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的治療梅核氣的中藥。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根據中醫(yī)藥理論,利用中藥獨特的藥性,采用制半夏、茯苓、麻黃根、藿香、香附、蟬蛻、蘇葉、五味子、玄參、當歸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經過加工制成。
[0006]制備本發(fā)明中藥由下述原料藥制成:制半夏20-30份、茯苓20-30份、麻黃根15-25份、藿香10-20份、香附10-20份、蟬蛻10-20份、蘇葉10-20份、五味子5_15份、玄參5-15份、當歸5-15份。
[0007]本發(fā)明中藥原料藥的最佳重量份為:制半夏25份、茯苓25份、麻黃根20份、藿香10份、香附10份、蟬蛻10份、蘇葉10份、五味子10份、玄參10份、當歸10份。
[0008]本發(fā)明中藥的藥理作用如下:
制半夏:苦、微寒,歸肺、心、膽經。清熱解毒,消癰散結。用于癰腫瘡毒、凜癰痰核。
[0009]茯苓:辛、苦、溫。歸脾、肺經。行氣健脾,降逆化痰。臨床用于脾胃氣滯之院腹脹滿,惡心嘔吐,食欲不振,痰雍氣逆之咳嗽痰多,胸隔滿悶,梅核氣等癥。
[0010]麻黃根:甘、微苦、平。歸肺經。止汗。用于自汗、盜汗、梅核氣等癥。
[0011]藿香:酸、潘、威。歸肝腎經。利咽生津,澀腸止瀉,除痰開嚓。臨床用于咽喉腫痛,煩渴嘔惡,久瀉久痢,便血,崩漏,中風驚痛,梅核氣,癰疽腫毒,外傷出血等癥。
[0012]香附:辛、甘、微苦、平。歸肝、二焦經。理氣解郁、調經、安胎。用于脅肋脹痛、院腹痞滿疼痛,經行腹痛等。
[0013]蟬蛻:甘、寒,歸肺、肝經。疏散風熱,透疹止癢,止痙。用于目赤給障、驚痛夜啼。
[0014]蘇葉:辛、溫。歸肺、胃、大腸經。理氣止嘔,消腫散結。臨床用于噎隔,反胃,嘔吐,梅核氣,汕氣等癥。
[0015]五味子:酸、溫。歸肺、心、腎經。收斂固澀,益氣生津,寧心安神。主治咳嗽虛喘,夢遺滑精,尿頗遺尿,久瀉不止,自汗盜汗,津傷口渴,心悸失眠等。
[0016]玄參:苦、甘、咸、寒,歸肺、胃、腎經。清熱涼血,滋陰解毒。用于溫邪入營、內陷心包,溫毒發(fā)斑,咽喉腫痛,凜癰痰核等證。
[0017]當歸:甘、辛、溫,歸肝、心、脾經。補血,活血,調經,止痛。用于心肝血虛、癰疽瘡瘍。
[0018]本發(fā)明中藥于2005年至2012年臨床觀察梅核氣108例患者,臨床報告如下:
1、一般資料I
108例患者中,男50例,女58例,年齡15-63歲,病程多在20天到3年,平均年齡
40歲。
[0019]2、診斷標準
診斷依據國家中醫(yī)藥管理局頒發(fā)的《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
患者自覺咽喉中有異常感覺,如有物梗,咯之不出,吞之不下,沒有疼痛,不礙飲食。其癥狀每隨情志之波動而變化,時輕時重。檢視咽喉,并無異常,或雖有變異,亦甚輕微。全身癥狀,患者每見精神抑郁,諸多疑慮,胸脅脹滿,納呆,困倦,消瘦,便澹,婦女常見月經不調,舌質暗滯,脈弦。陰虛氣逆證梅核氣臨床表現(xiàn)為:咽中如有物阻,咯之不出,吞之不下,咽部干癢,咽干口渴喜冷飲,咽中有堵塞感,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可有頭暈,耳鳴,口苦,小便黃,舌質紅無苔或少苔,脈細弱或細數,并均排除咽喉部、食道腫物及其他病變。
[0020]3、治療方法
3.1處方:獨葉巖珠40g、茯苓25g、浮小麥25g、李根皮25g、廣石豆蘭20g、制半夏20g、麻黃根20g、藿香15g、香附12g、蝶脫12g、萊菔子12g、蘇葉12g、龍涎香0.8g。
[0021]3.2制備及使用方法:上述藥物按常規(guī)工藝制成湯劑,每口 I劑,每口 2次,5天為I療程。
[0022]4、治療結果:
4.1參照《中醫(yī)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制定:
治愈:各種臨床癥狀完全消失,咽喉鏡檢查無異常,I年以上不復發(fā);
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或完全消失,咽喉鏡檢查無異?;蚧?;
有效:臨床主要癥狀減輕或部分消失,咽喉鏡檢查無明顯改善,或停藥后又復發(fā);
無效:癥狀無改善。
[0023]4.2結果:108例患者中,治愈55例(50.9%),顯效38例(35.2%),有效10例(9.3%),無效5例(4.6%),總有效率為95.4%。
[0024]5、典型病例
5.1齊某,女,39歲,癥見咽部干癢痛,口干,干咳陣作,咳甚伴少量白勃痰,咯痰不爽,胃脘脹悶,時有干嘔,咽中有異物感,手足心熱,面色潮紅,可有頭暈,耳鳴舌質紅,無苔,脈細弱。查咽部充血。診斷為陰虛氣逆證梅核氣。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治療I個療程,癥狀明顯減輕,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痊愈,I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0025]5.2孫某,女,53歲,咽部干癢,刺激性干咳,咽中有異物感,伴有濃痰,咯吐不利,胃脘脹悶,總覺困乏,舌質紅,苔白膩,脈細數,并均排除咽喉部、食道腫物及其他病變。診斷為陰虛氣逆證梅核氣。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每口 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xù)服用2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0026]5.3 土某,男,35歲,咽部不適近年余。I年前因感冒后出現(xiàn)咽部疼痛,此后常覺咽部不適,似有物堵塞,吐之不出,偶有澀痛,屢服中西藥物乏效,近來上述癥狀加重,伴兩脅脹痛,經五官科檢查咽部充血不明顯,可見少許濾泡。頭暈,耳鳴,口苦,小便黃,舌質紅,少苔,脈細弱。診斷為陰虛氣逆證梅核氣。服用本發(fā)明藥物,每口 I劑,I個療程后,癥狀明顯好轉,繼續(xù)服用3個療程,痊愈,一年后隨訪無復發(fā)。
【具體實施方式】
[0027]實施例1,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是由獨葉巖珠30g,茯苓20g、浮小麥20g、李根皮20g、廣石豆蘭15g、制半夏15g、麻黃根15g、藿香10g、香附10g、蝶脫10g、萊菔子1g,構橘葉log、龍涎香0.5g制成。
[0028]實施例2,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是由獨葉巖珠40g,茯苓25g、浮小麥25g、李根皮25g、廣石豆蘭20g、制半夏20g、麻黃根20g、藿香15g、香附12g、蝶脫12g、萊菔子12g,構橘葉12g、龍涎香0.8g制成。
[0029]實施例3,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是由獨葉巖珠50g,茯苓30g、浮小麥30g、李根皮30g、廣石豆蘭25g、制半夏25g、麻黃根25g、藿香20g、香附15g、蝶脫15g、萊菔子15g,蘇葉12g,龍涎香0.5g。
【主權項】
1.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制半夏20-30份、茯苓20-30份、麻黃根15-25份、藿香10-20份、香附10-20份、蟬蛻10-20份、蘇葉10-20份、五味子5-15份、玄參5-15份、當歸5-15份。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中藥,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藥制成: 制半夏25份、茯苓25份、麻黃根20份、藿香15份、香附15份、蟬蛻15份、蘇葉15份、五味子10份、玄參10份、當歸10份。
【專利摘要】一種治療梅核氣的中藥,該中藥是由制半夏、茯苓、麻黃根、藿香、香附、蟬蛻、蘇葉、五味子、玄參、當歸制成。臨床可用于治療梅核氣。
【IPC分類】A61K35-64, A61K36-8905, A61P11-04, A61K36-899
【公開號】CN104524094
【申請?zhí)枴緾N201510029384
【發(fā)明人】陳吉美
【申請人】陳吉美
【公開日】2015年4月22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