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的是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0?15份、白芍10?15份、白頭翁8?14份、黃芪8?15份、甘草7?13份、白茯苓6?12份、人參7?12份、陳皮6?8份、砂仁6?10份、麥芽6?8份、山藥6?8份;白術(shù)8?10份,黨參6?10份,當(dāng)歸7?10份,甘草7?10份,云苓10?15份,遠(yuǎn)志8?12份,炒棗仁15?20份,木香8?12份,柏子仁12?15份,甘松8?12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專利說明】
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
【技術(shù)領(lǐng)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
【【背景技術(shù)】】
[0002]脾虛濕熱多見于休息痢中,下痢時發(fā)時止,發(fā)時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赤白,休時飲食減少,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脈緩。
【
【發(fā)明內(nèi)容】
】
[0003]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客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效果好的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
[0004]為解決上述技術(shù)問題,本發(fā)明采用了下述技術(shù)方案:
[0005]—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0-15份、白芍10-15份、白頭翁8-14份、黃芪8-15份、甘草7-13份、白茯苓6-12份、人參7-12份、陳皮6-8份、砂仁6-10份、麥芽6-8份、山藥6-8份;白術(shù)8_10份,黨參6_10份,當(dāng)歸7_10份,甘草7-10份,云苓10-15份,遠(yuǎn)志8-12份,炒棗仁15-20份,木香8-12份,柏子仁12-15份,甘松8-12份。
[0006]如上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2-14份、白芍12-14份、白頭翁10-12份、黃芪9-14份、甘草9-12份、白茯苓8-12份、人參9-12份、陳皮6-8份、砂仁6-9份、麥芽6-8份、山藥6_8份;白術(shù)8_10份,黨參7_10份,當(dāng)歸8-10份,甘草8-10份,云苓12-14份,遠(yuǎn)志9-11份,炒棗仁17-19份,木香9-11份,柏子仁12-13份,甘松9-12份。
[0007]如上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3-14份、白芍13-14份、白頭翁11-12份、黃芪12-13份、甘草10-12份、白茯苓10-12份、人參10-12份、陳皮7-8份、砂仁7-9份、麥芽7_8份、山藥7_8份;白術(shù)9_10份,黨參8_10份,當(dāng)歸9_10份,甘草9_10份,75Γ等12_13份,遠(yuǎn)志9-10份,炒率仁18-19份,木香9_10份,柏子仁12-13份,甘松10-12份。
[0008]如上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3份、白芍14份、白頭翁11份、黃芪12份、甘草12份、白茯苓1份、人參1份、陳皮7份、砂仁9份、麥芽8份、山藥8份;白術(shù)9份,黨參1份,當(dāng)歸9份,甘草9份,云苓12份,遠(yuǎn)志1份,炒棗仁19份,木香9份,柏子仁13份,甘松1份。
[0009]與現(xiàn)有技術(shù)相比,本發(fā)明具有如下優(yōu)點:
[0010]本發(fā)明治脾虛濕熱的中藥配方,有補脾益氣、清化濕濁的功效。
【具體實施例】
[0011 ]實施例一,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稱取以下藥物:
[0012]黃芩13份、白芍14份、白頭翁11份、黃芪12份、甘草12份、白茯苓10份、人參10份、陳皮7份、砂仁9份、麥芽8份、山藥8份;白術(shù)9份,黨參10份,當(dāng)歸9份,甘草9份,云苓12份,遠(yuǎn)志10份,炒棗仁19份,木香9份,柏子仁13份,甘松10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0013]實施例二,稱取以下藥物:
[0014]黃芩10份、白芍10份、白頭翁8份、黃芪8份、甘草7份、白茯苓6份、人參7份、陳皮6份、砂仁6份、麥芽6份、山藥6份;白術(shù)8份,黨參6份,當(dāng)歸7份,甘草7份,云苓10份,遠(yuǎn)志8份,炒棗仁15份,木香8份,柏子仁12份,甘松8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0015]實施例三,
[0016]黃芩15份、白芍15份、白頭翁14份、黃芪15份、甘草13份、白茯苓12份、人參12份、陳皮8份、砂仁10份、麥芽8份、山藥8份;白術(shù)10份,黨參10份,當(dāng)歸10份,甘草10份,云苓15份,遠(yuǎn)志12份,炒棗仁20份,木香12份,柏子仁15份,甘松12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0017]實施例四,
[0018]黃芩13份、白芍13份、白頭翁11份、黃芪12份、甘草10份、白茯苓10份、人參10份、陳皮7份、砂仁7份、麥芽7份、山藥7份;白術(shù)10份,黨參10份,當(dāng)歸10份,甘草10份,云苓13份,遠(yuǎn)志10份,炒棗仁19份,木香9份,柏子仁12份,甘松11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0019]實施例五,
[0020]黃芩14份、白芍14份、白頭翁12份、黃芪13份、甘草12份、白茯苓12份、人參11份、陳皮8份、砂仁9份、麥芽8份、山藥8份;白術(shù)10份,黨參9份,當(dāng)歸10份,甘草10份,云苓13份,遠(yuǎn)志1份,炒棗仁19份,木香1份,柏子仁11份,甘松11份。將以上配方混合均勻得到混合物,將該混合物與水按照重量比1:8的比例混合在水中浸泡20分鐘,然后將混合物及水煎煮50分鐘后,過濾得到第一濾液及濾渣,將濾渣與水按照重量比1:5的比例混合,再煎煮30分鐘,然后過濾得到第二濾液及濾渣,將第一濾液與第二濾液混合,獲得藥物的湯劑即可服用。每日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主權(quán)項】
1.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0-15份、白芍10-15份、白頭翁8-14份、黃芪8-15份、甘草7-13份、白茯苓6-12份、人參7-12份、陳皮6-8份、砂仁6-10份、麥芽6-8份、山藥6-8份;白術(shù)8-10份,黨參6-10份,當(dāng)歸7-10份,甘草7-10份,云苓10-15份,遠(yuǎn)志8-12份,炒棗仁15-20份,木香8-12份,柏子仁12-15份,甘松8-12份。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2-14份、白芍12-14份、白頭翁10-12份、黃芪9-14份、甘草9-12份、白茯苓8-12份、人參9-12份、陳皮6-8份、砂仁6-9份、麥芽6-8份、山藥6-8份;白術(shù)8-10份,黨參7-10份,當(dāng)歸8-10份,甘草8-10份,云苓12-14份,遠(yuǎn)志9-11份,炒棗仁17-19份,木香9-11份,柏子仁12-13份,甘松9-12份。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3-14份、白芍13-14份、白頭翁11-12份、黃芪12-13份、甘草10-12份、白茯苓10-12份、人參10-12份、陳皮7-8份、砂仁7-9份、麥芽7-8份、山藥7-8份;白術(shù)9-10份,黨參8_10份,當(dāng)歸9_ 1份,甘草9_10份,75Γ等12_13份,遠(yuǎn)志9_ 1份,炒率仁18_19份,木香9_ 1份,柏子仁12-13份,甘松10-12份。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治療脾虛及濕熱的中藥配方,其特征在于以質(zhì)量份數(shù)比包括如下組份:黃芩13份、白芍14份、白頭翁11份、黃芪12份、甘草12份、白茯苓10份、人參10份、陳皮7份、砂仁9份、麥芽8份、山藥8份;白術(shù)9份,黨參10份,當(dāng)歸9份,甘草9份,云苓12份,遠(yuǎn)志1份,炒棗仁19份,木香9份,柏子仁13份,甘松1份。
【文檔編號】A61K36/9064GK105902938SQ201610409191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6年6月11日
【發(fā)明人】王繼顯
【申請人】王繼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