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跟骨內固定板的制作方法_3

      文檔序號:9045905閱讀:來源:國知局
      止點位于骰骨和第一跖骨,但在跟骨外側壁有一肌腱滑車附著,力量較小。但在跟骨骨折時,會導致跟骨外側壁膨隆,影響外踝活動。
      [0056]此理論的好處在于將跟骨的拱形橋的拱石承重結構和牽拉橋的拉索止點結構作了區(qū)分。在跟骨骨折后,內固定板的主要作用在于恢復承重功能。所以內固定板設計時,主要參考因素是跟骨承重的結構特點。對于止點撕脫性骨折,可以獨立克氏針、螺釘固定,也可以用連接結構將固定于止點的螺釘連接于內固定板。
      [0057]跟骨骨折復位被paley形容為“難度如同復位一個雞蛋殼”,即復位難度較大。骨折時因跟骨外壁皮質薄,松質骨塌陷,因此解剖復位幾乎不可能。如果手術中實現(xiàn)“三拱石”與“一基底”的位置相對固定,使跟骨力線穩(wěn)定,就可以完成跟骨功能性固定。功能固定完成后,骨折塊之間的間隙可以通過骨化成骨而完成填充,即使大部分骨折愈合后,少量骨折塊之間的縫隙也不影響跟骨的功能。所以說,“一基二橋三拱石四止點”理論可以推導出在大多數(shù)跟骨骨折發(fā)生時,骨折線是沿著拱石間的薄弱區(qū)域走形,也可以推導出跟骨不需要解剖復位。
      [0058]由“一基底二橋三拱石四止點”的理論可以推出,跟骨最關鍵的承重功能在跟骨上方是由后跟距關節(jié)拱石和載距突拱石聯(lián)合承擔,并傳遞到跟骨底部(只有一個基底)?,F(xiàn)有研宄已經證明載距突骨折、跟骨基底骨折發(fā)生率低、移位率低。所以說,跟距關節(jié)拱石復位和位置是跟骨手術的最關鍵的部分,同時,后跟距關節(jié)面也是最重要的負重區(qū)。內固定設計原理就是在后跟距關節(jié)面與跟骨基底之間用堅強內固定連接,即用內固定板連接后跟距關節(jié)與跟骨基底,同時自外向內的螺釘將后跟距關節(jié)與內側載距突骨塊連接一體。因此內固定板的結構特點就是其形狀和功能要符合跟骨后跟距關節(jié)面到跟骨基底的形狀。當然,同時要有將跟骰關節(jié)骨塊與承重臂的連接裝置(拉力部)。
      [0059]依據(jù)“一基底二橋三拱石四止點”的理論,跟骨復位固定過程如下:
      [0060]第一步:后跟距關節(jié)面的復位及載距突的復位。由于跟骨距骨之間的關節(jié)是微動關節(jié),跟骨距骨的關節(jié)面吻合度好。所以復位跟骨后跟距關節(jié)面和載距突,均以距骨距下關節(jié)的凹面為模板復位。將跟骨的后跟距關節(jié)面和載距突依次貼服在距骨距下關節(jié)面后,克氏針臨時把跟骨的碎骨塊固定于距骨。即距骨+載距突骨塊+后跟距關節(jié)面骨塊為一整體。
      [0061]第二步:跟骰關節(jié)處骨折復位。同法以跟骰關節(jié)為復位模板,將跟骨骨塊臨時固定于骰骨。
      [0062]第一步和第二步完成后粉碎的跟骨就變?yōu)槿齻€大部分。后跟距關節(jié)面+載距突+距骨為第一部分(兩個拱石和為一體),跟骰關節(jié)+前足為第二部分,跟骨基底為第三部分。三部分同時整體成型,完成跟骨功能要求后,即可完成跟骨承重功能的復位。三個骨塊掌握住整體關系就可,而不必要復位細小的骨折塊。
      [0063]第三步:三部分整體成型。手法是:一助手雙手握住足底牽引克氏針(即控制跟骨基底骨塊),要確保足跟與小腿軸線一致并且足底平面與縱軸的垂直,用雙拇指頂于足弓處(控制跟骰關節(jié)骨塊),必要時可用髕骨復位鉗牽拉跟腱止點上緣骨質。另一助手握住前足,做適度內外翻、內外旋動作使后跟距關節(jié)面前緣的骨質與附骨竇基底骨質能夠大體復位。要注意觀察三點:跟骨結節(jié)上緣與后跟距關節(jié)面前緣的骨質的連線平行、跟腱-足底軸線合適無內外翻、足底共平面和足弓弧度一致。完成后用2?3枚2.0克氏針臨時交叉固定跟骨。因克氏針固定不牢固,然后換內固定板螺釘做堅強內固定。由上看出,功能復位標準是基底與后跟距關節(jié)面拱石的相對位置,而不是跟骨骨折塊的解剖復位。由此可見:內固定板的主要承重壁是沿由基底與后跟距關節(jié)面拱石之間的連線,而拉力臂是連線到跟骰關節(jié)的相連的結構。
      [0064]由以上復位過程可以設計出由承重臂和拉力臂構成的跟骨功能性內固定板。而使用本內固定板的切口可以使用斜“卜”字形切口,更方便復位固定。使用本內固定板時“倒L形”切口則需要過大的暴露,增加皮緣壞死風險,不建議使用。
      [0065]三步完成后跟骨的拱形橋的功能恢復,剩下是牽拉橋的功能恢復。肌肉止點會牽拉粉碎的骨折塊,如果止點的碎骨塊移位較大,可將止點骨塊牽拉后復位,使用現(xiàn)有的螺釘或其他固定器械固定。
      [0066]本實用新型不局限于上述具體的實施方式,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從上述構思出發(fā),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的勞動,所作出的種種變換,均落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
      【主權項】
      1.跟骨內固定板,包括:剛性材料的內固定板本體,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固定板本體包括條形的承重部;所述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寬于其過渡部,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用于與位于跟踞關節(jié)外側和后背側的跟骨骨塊相連接,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用于與跟骨的基底骨塊相連接; 沿寬度方向,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彎曲成弧形,另一部分邊緣的延伸方向與所述下端部的寬度邊緣的延伸方向成25°?60°夾角; 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設有第二組螺紋孔;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設有第四組螺紋孔。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承重部的過渡部設有第三組螺紋孔。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固定板本體還包括條形的拉力部,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與所述承重部連接在一起;所述拉力部的遠端部寬于其過渡部,用于與跟骰關節(jié)外側的跟骨骨塊相連接;所述拉力部的遠端部設有第一組螺紋孔。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螺紋孔沿所述拉力部的遠端部的邊緣布置,所述第二組螺紋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上端部的邊緣布置,所述第三組螺紋孔沿所述承重部的過渡部的延伸方向布置,所述第四組螺紋孔沿所述承重部的下端部的邊緣布置。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螺紋孔成三角形布置,位于所述承重部上端部非弧形面上的所述第二組螺紋孔成直線形布置,所述第四組螺紋孔成直線形布置。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組螺紋孔和所述第三組螺紋孔的直徑均大于所述第二組螺紋孔和所述第四組螺紋孔的直徑。7.如權利要求3?6任一項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為一體式結構。8.如權利要求3?6任一項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和承重部為分體式結構,所述拉力部的近端部與所述承重部通過連接件連接在一起。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跟骨內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拉力部與所述承重部相抵的表面均設置為防滑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跟骨內固定板,它包括:剛性材料的內固定板本體,內固定板本體包拉力部和承重部;拉力部包括近端部、遠端部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部,拉力部的遠端部寬于其過渡部;承重部包括上端部、下端部以及兩者之間的過渡部,承重部的上端部和下端部均寬于其過渡部;沿寬度方向,承重部的上端部的一部分彎曲成弧形;拉力部的近端部與承重部連接在一起;拉力部的遠端部設有第一組螺紋孔;承重部的上端部設有第二組螺紋孔;承重部的下端部設有第四組螺紋孔。承重部也可以單獨使用。螺釘固定在跟骨骨質密度高的區(qū)域,不易拔釘,對粉碎跟骨骨折塊實現(xiàn)了功能性復位和固定,不需要進行解剖復位,而且術時切口小,創(chuàng)傷小。
      【IPC分類】A61B17/80
      【公開號】CN204698666
      【申請?zhí)枴緾N201520224167
      【發(fā)明人】丁志偉, 趙玉玲, 滕云, 李軼, 潘朝暉, 楊志全, 胡勇, 王劍利
      【申請人】丁志偉
      【公開日】2015年10月14日
      【申請日】2015年4月14日
      當前第3頁1 2 3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