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克服現有移位器具技術和功能的不足,提供一種以人工或電池為動力,升降設備安裝在底座和使用者身體一側并連接有身體固定保護設備的移位機。本實用新型的身體固定保護設備有臀部吊帶、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三種結構模式,將軀體居于底座重心范圍,實施側位升降、橫向平衡旋轉、狹小空間移動等項目的作業(yè)。本實用新型可以替代電動自行輪椅,使用者可以自駕操控或他人輔助操控。設備基于輕便和攜帶之目的,主要零部件均采用輕質金屬材料制作,具有折疊、伸縮和便于拆裝性能,可組合為一長方體結構攜帶。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體積小,移動靈活;二是操控簡單,安全穩(wěn)定;三是結構合理,一物多用。
【專利說明】
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康復輔助器具。具體是涉及一種升降設備安裝在底座一側,具有垂直平衡升降、橫向旋轉、狹小空間移動、戶內外乘載等功能的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器具。
【背景技術】
[0002]解決下肢行動不便或下肢失能的人“軀體移動”問題,人們首選輪椅、擔架、可移動的床、普通移位機等一些可以載人移動的輔助器具。但是,這些器具的使用有兩個基本條件:一是必須要多人輔助才能完成。二是看護人員需要身體強壯有力量,身體弱小無力的人,或者是患者軀體較重,將軀體“托起”或“抱起”安放到輔助器具上,將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情。況且每天都需要多次重復這個環(huán)節(jié)。隨著轎車進入家庭,乘車外出對很多患者來講,無疑是一個改善外出條件的福音。但是,將患者抱上和抱下轎車狹小的空間,仍然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問題,這個“抱上抱下”軀體移動的環(huán)節(jié),是目前大多數康復輔助器械沒有解決好的問題。
[0003]從使用角度來看,“抱上抱下”軀體移動的器械設備有三個重要環(huán)節(jié),一是身體固定保護環(huán)節(jié),即將身體固定在移位器具上,一要安全,二要舒適,三要方便。二是脫位、升降、落位環(huán)節(jié),即將身體固定在器具上以后,能夠安全升降,使身體脫離原來位置,平穩(wěn)移動準確的降落在預定位置,而后方便解脫固定。三是重心平衡穩(wěn)定環(huán)節(jié),升降設備載人移動與底座框架必須保持重心平衡穩(wěn)定。
[0004]目前,國內、國際解決“軀體移動”的康復輔助器具主要采取移位機+輪椅的解決模式。即將患者用移位機轉移到輪椅上移動至目的地,再用移位機將患者從輪椅上移動到具體位置。所采用的移位機主要有三種方式:一是是采用可移動式小吊車、吊兜等設備將軀體吊起移動的方式,二是托臂移動的方式,即利用人體腋窩部肌肉及肩胛骨做支撐,將軀體托起移動的方式。這兩種方式都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 “抱上抱下”軀體移位問題,但是都存在一定的缺陷,并且操縱復雜,體積龐大,使用不便,需要多位醫(yī)護人員或其他人輔助才能完成操作。特別是不能作用于上下私家車。第三種方式專門為上下車設計的車用移位機,即將移位機安裝固定在車門軸上,將患者轉移至車內或車外。這種方式設備安裝復雜,功能單一 ο以上三種方式體積龐大,且需與輪椅配合使用,不可以組合折疊,不便于攜帶。
【發(fā)明內容】
[0005]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克服現有移位器具技術和功能的不足,提供一種升降設備安裝在底座一側,升降設備可以安裝更換多種身體固定保護設備,具有垂直平衡升降、橫向旋轉、狹小空間移動、戶內外乘載、自駕操控等功能,并且可以方便拆卸、組裝的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
[0006]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
[0007]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包括使用者自駕操控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為由兩側的固定邊梁、可折疊伸縮邊梁、底座踏板框架和可前后移動的踏板連接構成的“H”形底座框架。固定邊梁的前端和可折疊伸縮邊梁內置的腳輪臂分別安裝有速裝卸輪軸和可更換的前腳輪和后腳輪。所述升降設備為豎立安裝在底座踏板框架前端一側的支撐臂,連接可上下滑動調整高度的立臂和一側設置有操縱桿的橫向伸縮臂和升降器三個零部件兩端的樞軸串聯(lián)鉸接形成的三軸升降結構。升降器為升降設備的動力裝置,橫向伸縮臂內置滑動伸縮臂與功能臂鉸接,功能臂可以在“H”形底座框架內側橫向180°轉動。所述身體保護裝置為支撐部掛接在功能臂上的俯臥托板和支撐部掛接在功能臂上的丁字托吊架。所述自駕操控裝置為安裝在三角固定架上的手柄控制器。
[0008]為了方便攜帶,縮小設備體積,所述可折疊伸縮邊梁為外徑小于固定邊梁內徑的矩形管結構,可以內置于固定邊梁之內伸縮滑動,或與固定邊梁一端的鉸鏈鉸接,順時針180°折疊。
[0009]為了使本實用新型具有實用性,所述可更換的前腳輪為機械腳輪或電動腳輪,后腳輪為萬向腳輪,前腳輪其直徑大于后腳輪。
[0010]為了使設備既堅固又方便折疊,所述支撐臂的底部為一個固定板與凸起錨柱組成的“I”形支撐臂底座,凸起錨柱的上端通過鉸鏈與支撐臂鉸接,鉸鏈與凸起錨柱的外側設置有加固固定器,加固固定器的內徑大于鉸鏈與凸起錨柱的外徑,加固固定器可上下滑動,作用于支撐臂的固定和折疊。
[0011]優(yōu)選的,為使本實用新型具有實用性,所述升降器為電動升降器、機械升降器或液壓升降器之一種。
[0012]本實用新型身體固定保護設備有三種結構,均內置或掛接在功能臂上。所述功能臂為矩形管結構,功能臂上部設置帶有鎖扣的“Π”形掛件插孔,兩端內置臀部吊帶和安全帶,其中一端與橫向伸縮臂內置的滑動伸縮臂鉸接,鉸接后的功能臂可以在“H”形底座框架內側橫向180°范圍內轉動并固定在任一角度。內置的臀部吊帶和安全帶為身體固定保護設備三種結構之一種。
[0013]第二種身體固定保護設備為俯臥托板,所述俯臥托板為由托板框架、折疊保護架、內置安全帶、“π”形掛件A組成,托板框架的正面安裝有可折疊保護架,兩側內置安全帶,上端連接帶有折角的胸部護板,下端設置有把手。托板框架的背面與胸部護板折角處設置有可鎖緊鉸鏈,可鎖緊鉸鏈與“Π”形掛件A鉸接,作用于托板框架的固定和角度的調整,“Π”形掛件A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內與功能臂連接固定。
[0014]第三種身體固定保護設備為丁字托吊架。所述丁字托吊架為置于臀部或大腿下面的一塊長方形或橢圓形托板,托板中間有一凹槽與連接桿連接,連接后的托板可以上下翹動,連接桿設置有安全帶,連接桿的頂端支撐部為“Π”形掛件B,“Π”形掛件B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內與功能臂連接。
[0015]本實用新型設置有可折疊的操縱桿,作用于設備的升降移動操控。所述操縱桿為一矩形管或圓形管結構,操縱桿的一端與三角固定架的一個直角邊連接,三角固定架的另一個直角邊設置有鉸鏈與橫向伸縮臂鉸接,操縱桿可橫置鎖定或向下90°折疊。操縱桿安裝有電器操控旋鈕和按鍵開關設備,可以由患者自己操縱或他人輔助操縱設備的升降或移動。
[0016]為了減輕設備重量,便于攜帶,本實用新型在材質和結構方面有所限定。所述固定邊梁、可折疊邊梁、固定踏板、移動踏板支撐臂、立臂、操縱桿、橫向伸縮臂、功能臂、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為鋁合金材質或輕質鋼材構成,其中支撐臂、操縱桿、功能臂、可折疊伸縮邊梁安裝有鉸鏈或樞軸,具有折疊功能;立臂、橫向伸縮臂具有伸縮功能,可以縮小體積;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移動踏板具有可拆裝功能,上述零部件可折疊組合為一長方體框架結構。
[0017]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的結構和工作原理特征是:以人工或電池為動力,升降設備為三軸串聯(lián)連接聯(lián)動裝置,安裝在底座和使用者身體一側,身體固定保護設備與升降設備連接,身體固定保護設備有臀部吊帶、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三種結構模式,具有側位升降、橫向平衡旋轉、狹小空間移動功能。以電池為動力的設備,可以由患者自己操控或他人輔助操控。設備基于輕便和便于攜帶之目的,所有零部件均采用折疊、伸縮和便于拆裝結構。
[0018]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與其他康復輔助器具的根本區(qū)別在于:一是設備整體結構不同:其他同類產品升降設備一般都安置在底座和使用者身體正前方居中位置。本發(fā)明升降設備安裝在身體和底座一側;二是升降設備結構功能不同:其他同類產品升降模式和設備一般都采用吊兜或托臂架,將身體從正面或上方垂直吊起或托起,而后實施移動的模式,本實用新型采用三軸串聯(lián)連接聯(lián)動的單臂升降橫向旋轉裝置,選擇采用臀部吊帶、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三種身體固定保護模式,將身體固定于功能臂上,實施狹小空間安全升降、橫向平衡旋轉等多功能作業(yè)。三是零部件組合方式不同,其他同類產品設備的零部件大多為剛接結構,不能折疊、伸縮和自由拆裝,本實用新型設備基于輕便和便于攜帶之目的,所有零部件均采用折疊、伸縮和便于拆裝結構。四是移動方式不同,其他同類產品設備的移動多為人工推拉,本實用新型可安裝更換為電動腳輪,利用蓄電池帶動腳輪移動,移動的操縱可以由患者本人或他人輔助完成。
[0019]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和創(chuàng)意在于:①本實用新型改變了移位機升降設備居中的常規(guī)設計,將升降設備置于身體和底座一側,身體居于底座與升降設備的重心平衡范圍。②本實用新型將升降設備置于底座一側,為使用者和輔助人員貢獻了更多的操作空間,解決了使用者固定身體、脫離設備的不便;③本實用新型采用三軸串聯(lián)連接聯(lián)動的單臂升降橫向旋轉裝置,具有狹小空間升降移動和橫向旋轉功能,便于各種環(huán)境下使用。④本實用新型具有多種身體固定保護模式,集臀部吊帶、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三種設備于一體。⑤機械腳輪、電動腳輪更換結構,替代電動自行輪椅功能。⑥零部件可折疊組合結構,方便攜帶。
[0020]本實用新型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體積小,移動靈活;二是操控簡單,安全穩(wěn)定;三是結構合理,一物多用;四是患者可獨立操控升降、移動裝置。
[0021]【附圖說明】:
[0022]圖1是本實用新型結構圖;
[0023]圖2是本實用新型支撐臂結構圖;
[0024]圖3是本實用新型橫向伸縮臂結構圖;
[0025]圖4是本實用新型俯臥托板和操縱桿結構圖;
[0026]圖5是本實用新型俯臥托板結構側視圖。
[0027]圖中:1.前腳輪,2.底座踏板框架,3.支撐臂,4.立臂,6.升降器,7.操縱桿,
[0028]9.橫向伸縮臂,11.橫向旋轉樞軸,12.功能臂,13臀部吊帶,14.托板,15.移動踏板,16.固定邊梁,17.折疊伸縮邊梁,18.腳輪臂,19.后腳輪,20.鉸鏈A,21.速裝卸輪軸,32.折疊保護架,33.安全帶A,34.托板框架,35.胸部護板,36.三角固定架,37.鉸鏈B,38.“Π”形掛件A,39.可鎖緊鉸鏈,41.滑動伸縮臂,51.固定板,52.凸起錨柱,53.加固固定器,55.鉸鏈C,61.“Π”形掛件B,62.安全帶B,63.連接桿,66.安全帶C,88.“Π”形掛件插孔,99.手柄控制器。
【具體實施方式】
[0029]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詳細說明:
[0030]如圖1所示,本實用新型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由三部分設備及零部件組成,即底座,升降設備,身體固定保護設備。第一部分:底座與其結構和工作原理特征是:底座踏板框架2、移動踏板15與兩端的固定邊梁16、折疊伸縮邊梁17,組成一個“H”形底座框架。固定邊梁16前端安裝有前腳輪I,固定邊梁16后端通過鉸鏈A20與折疊伸縮邊梁17前端鉸接,方便“H”形底座框架折疊組合。折疊伸縮邊梁17的后端內置腳輪臂18,腳輪臂18的安裝有后腳輪19,前腳輪I和后腳輪19設置有速裝卸輪軸21。第二部分:升降設備其結構和工作原理特征是:支撐臂3的底部安裝固定在底座踏板框架2—側的位置,上端與可調整高度的立臂4套接。立臂4的上端通過連接樞軸AS與橫向伸縮臂9鉸接,橫向伸縮臂9通過樞軸BlO與升降器6鉸接,升降器6鉸接通過底端的樞軸C5與立臂4鉸接。升降器6為升降設備的動力裝置。橫向伸縮臂9的一側安裝有操縱桿7,操縱桿7的一端連接有三角固定架36,三角固定架36的一個直角邊安裝有鉸鏈B37,鉸鏈B37作用于操縱桿7的固定和折疊。操縱桿7安裝有電器控制旋鈕和按鍵開關。第三部分:身體固定保護設備結構和工作原理特征是:功能臂12的一端通過橫向旋轉樞軸11與橫向伸縮臂9內置的滑動伸縮臂41鉸接,可橫向旋轉180°。功能臂12的上端設置有“Π”形掛件插孔88,作用于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與功能臂12的連接固定。功能臂12的下端一側內置臀部吊帶13。功能臂12的前端內置安全帶C66。功能臂12掛接有身體固定保護設備丁字托吊架,托板14作用于臀部和兩腿根部的托舉,連接桿63作用于托板14與“Π”形掛件B61的連接,安全帶B62作用于身體的固定和保護,“Π”形掛件B61的支撐部為“Π”形掛件插孔88。
[0031]如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支撐臂3為升降設備立臂4的基礎支撐部件,具有可折疊性能。其結構底部為固定板51與凸起錨柱52組成“I”形支撐臂底座,固定板51用螺栓與底座踏板框架2連接,凸起錨柱52的上端通過鉸鏈C55與支撐臂3鉸接,可向內側90°折疊。鉸鏈C55與凸起錨柱52的外側設置有加固固定器53,加固固定器53的內徑大于鉸鏈C(55)和凸起錨柱52的外徑,加固固定器53可向上或向下滑動,向上滑動作用于支撐臂3的折疊,向下滑動作用于支撐臂3的豎立固定。
[0032]圖3是本實用新型橫向伸縮臂結構圖。圖中所示:橫向伸縮臂9內置的滑動伸縮臂41,滑動伸縮臂41的一端設置有橫向旋轉樞軸11與功能臂12鉸接。橫向伸縮臂9的后端安裝有樞軸A8與立臂4連接。
[0033]圖4是本實用新型俯臥托板和操縱桿結構圖;所述俯臥托板為由托板框架34、折疊保護架32、安全帶Α33、“Π”形掛件A38組成。托板框架34的正面安裝有可折疊保護架32,兩側內置安全帶33,上端連接帶有折角的胸部護板35,下端設置有把手。托板框架34的背面與胸部護板35折角處設置有可鎖緊鉸鏈39,可鎖緊鉸鏈39與“Π”形掛件Α38鉸接,作用于托板框架34的固定和角度的調整,“Π”形掛件A38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88內與功能臂12連接鎖定。患者可將腹部俯臥在托板框架34的正面,用安全帶33束在腰部,雙腳置于移動踏板15上,實施短距離移動。操縱桿為橫向固定狀態(tài)結構,操縱桿7的一端連接有三角固定架36,三角固定架36的一個直角邊安裝有鉸鏈Β37,鉸鏈Β37作用于操縱桿7的固定。操縱桿7安裝有電器控制旋鈕和按鍵開關。
[0034]圖5為本實用新型俯臥托板結構側視圖。如圖5所示,托板框架34的上端連接帶有折角的胸部護板35,托板框架34的背面與胸部護板35折角處設置有可鎖緊鉸鏈39,可鎖緊鉸鏈39與“Π”形掛件Α38鉸接,作用于托板框架34的固定和角度的調整,“Π”形掛件Α38可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88內與功能臂12連接鎖定。
【主權項】
1.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包括使用者自駕操控裝置,其特征在于兩側的固定邊梁(16)、可折疊伸縮邊梁(17)、底座踏板框架(2)和可前后移動的踏板(15)連接構成的‘°’形底座框架,固定邊梁(16)的前端和可折疊伸縮邊梁(17)內置的腳輪臂(18)分別安裝有速裝卸輪軸(21)和可更換的前腳輪(I)和后腳輪(19);所述升降設備為豎立安裝在底座踏板框架(2)前端一側的支撐臂(3)連接可上下滑動調整高度的立臂(4)和一側設置有操縱桿(7)的橫向伸縮臂(9)和升降器(6)三個零部件兩端的樞軸串聯(lián)鉸接形成的三軸升降結構,升降器(6)為升降設備的動力裝置,橫向伸縮臂(9)內置滑動伸縮臂(41)與功能臂(12)鉸接,功能臂(12)可以在“”形底座框架內側橫向180°轉動;身體保護設備為支撐部掛接在功能臂(12)的俯臥托板和支撐部掛接在功能臂(12)的丁字托吊架;所述自駕操控裝置為安裝在三角固定架(36)上的手柄控制器(99)。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折疊伸縮邊梁(17)為外徑小于固定邊梁(16)內徑的矩形管結構,可以內置于固定邊梁(16)之內伸縮滑動,或與固定邊梁(16)—端的鉸鏈A( 20)鉸接,順時針180°折疊。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可更換的前腳輪(I)為機械腳輪或電動腳輪,后腳輪(19)為萬向腳輪,前腳輪(I)其直徑大于后腳輪(19)。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臂(3)的底部為固定板(51)與凸起錨柱(52)組成形支撐臂底座,凸起錨柱(52)的上端通過鉸鏈C(55)與支撐臂(3)鉸接,鉸鏈C(55)與凸起錨柱(52)的外側設置有加固固定器(53),加固固定器(53 )的內徑大于鉸鏈C( 55 )與凸起錨柱(52 )的外徑,加固固定器(53 )可上下滑動,作用于支撐臂(3)的固定和折疊。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器(6)為電動升降器、機械升降器或液壓升降器其中一種。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臂(12)為矩形管結構,功能臂(12)上部設置帶有鎖扣的“Π”形掛件插孔(88),兩端內置臀部吊帶(13)和安全帶C(66),其中一端與橫向伸縮臂(9)內置的滑動伸縮臂(41)鉸接,鉸接后的功能臂(12)可以在形底座框架內側橫向180°范圍內轉動并固定在任一角度。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俯臥托板為由托板框架(34)、折疊保護架(32)、內置安全帶Α(33)、“Π”形掛件A(38)組成,托板框架(34)的正面安裝有可折疊保護架(32),兩側內置安全帶A(33),上端連接帶有折角的胸部護板(35),下端設置有把手;托板框架(34)的背面與胸部護板(35)折角處設置有可鎖緊鉸鏈(39),可鎖緊鉸鏈(39)與“Π”形掛件A(38)鉸接,作用于托板框架(34)的固定和角度的調整,“Π”形掛件A(38)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88)內與功能臂(12)連接鎖定。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丁字托吊架為置于臀部或大腿下面的一塊長方形或橢圓形托板(14),托板(14)中間有一凹槽與連接桿(63)連接,連接后的托板(14)可以上下翹動,連接桿(63 )設置有安全帶B(62),連接桿(63 )的頂端支撐部為“Π”形掛件Β(61),“Π”形掛件B(61)掛接在“Π”形掛件插孔(88)內與功能臂(12)連接鎖定。9.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操縱桿(7)為一矩形管或圓形管結構,操縱桿(7)的一端與三角固定架(36)的一個直角邊連接,三角固定架(36)的另一個直角邊設置有鉸鏈B(37)與橫向伸縮臂(9)鉸接,操縱桿(7)可橫置鎖定或向下90°折疊;操縱桿(7)安裝有電器操控旋鈕和按鍵開關設備,可以由患者自己操縱或他人輔助操縱設備的升降或移動。10.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便攜式側位升降移位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邊梁(16)、可折疊邊梁(17)、底座踏板框架(2)、移動踏板(15)、支撐臂(3)、立臂(4)、操縱桿(7)、橫向伸縮臂(9)、功能臂(12)、托板框架(34)、橢圓形托板(14)為鋁合金材質或輕質鋼材構成,其中支撐臂(3)、操縱桿(7)、功能臂(12)、可折疊伸縮邊梁(17)安裝有鉸鏈或樞軸,具有折疊功能;立臂(4)、橫向伸縮臂(9)具有伸縮功能,可以縮小體積;俯臥托板、丁字托吊架、移動踏板(15)具有可拆裝功能,上述零部件可折疊組合為一長方體框架結構。
【文檔編號】A61G7/14GK205515331SQ201521106009
【公開日】2016年8月31日
【申請日】2015年12月28日
【發(fā)明人】許征文
【申請人】許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