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枕頭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492619閱讀:39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枕頭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作為寢具進行使用的枕頭。更具體而言,涉及一種在使用者仰臥睡覺時和橫躺睡覺時高度會自動發(fā)生變化的枕頭。
      背景技術
      人的睡眠姿勢從直立狀態(tài)直接倒下成仰臥狀態(tài)是最為自然最理想的。這時,處于頭部最低位置的后腦部位置要比背部略高。所以,希望將作為寢具進行使用的枕頭設定成在人仰臥著睡覺(以下稱“仰臥就寢”)時,后腦部的位置處于比背部略高的位置上。另一方面,人在睡眠時翻身變換至側躺時(以下稱“側躺就寢”),由于頭部是通過肩部來支撐的,頭部位置比仰臥時要高。所以,希望將枕頭設定成根據仰臥就寢時和側躺就寢時高度自動發(fā)生變化。然而,現有一般的枕頭的制作是在設想了使用者以仰臥和側躺姿勢翻身和睡覺的情形的基礎上,將高度設定為對應了兩種就寢姿勢的中間高度。其結果,枕頭在使用者仰臥就寢時過高,在側躺就寢時則過低,無法滿足使用者的要求。另外,市場上供應有軟質的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枕頭。該枕頭雖然在使用者仰臥就寢時能夠獲得充分的矮度,但是, 在側躺就寢時,由于過低而無法起到枕頭的作用。而且,使用了較多短管和串珠的側躺就寢專用的高度較高的枕頭在市場上也有供應。但是,在仰臥就寢時由于枕頭過高,因此并不適合,有可能造成頸部損傷。所以,提議了各種高度根據睡覺姿勢而自動發(fā)生變化的枕頭。像這樣的枕頭多數是在識別了使用者是仰臥姿勢還是側躺姿勢后,根據識別結果來改變枕頭的高度。例如,在專利文獻1至3中公開有以下技術。在鋪墊等中埋設多個檢測壓力、面積的傳感器,根據各傳感器的檢測結果求得的接觸面積來判斷與鋪墊接觸的部分是身體的側面部分還是背部, 從而識別睡覺姿勢,并根據睡覺姿勢,利用電動壓縮機等調整枕頭內部的袋中的空氣量、或者利用電動機升降支架構件,由此來改變枕頭的高度。但是,使用這種枕頭時,由于翻身而使身體離開鋪墊的規(guī)定部分時,則無法準確地識別睡覺姿勢而出現誤動作。而且,由于這種枕頭會發(fā)出電動機聲音和振動,同時還需要電源,所以并不理想。所以,利用使用者在仰臥姿勢時和側躺姿勢時作用于枕頭的荷重不同的現象,提議了高度自動發(fā)生變化的枕頭。例如,在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以下一種枕頭。該枕頭具有 下部支承板;相對下部支承板大致平行配置且用來枕放頭部的頭部支承板;設置在下部支承板上且維持大致平行地支承頭部支承板使其能夠上下動作的支承板支承構造;和,設置在頭部支承板上的緩沖部,其中,支承板支承構造具有互相平行的第一支承構件和第二支承構件,其下端部以能夠轉動的形式聯結在下部支承板上,上端部以能夠轉動的形式聯結在頭部支承板上,同時從下部支承板向頭部支承板傾斜延長設置;和,線圈彈簧等的施力機構,其與使第一支承構件和第二支承構件沿傾斜方向倒下的荷重相抗衡、經頭部支承板對第一支承構件和第二支承構件施力。
      使用這種枕頭時,當將頭部放置到緩沖部上,以仰臥姿勢睡覺時,因頭部的自重, 第一支承構件和第二支承構件對抗施力機構的施力而倒下,頭部支承板下降到最低位置, 枕頭的高度成為最低。當翻身變換到側躺姿勢、頭部由肩部來支撐而使得作用于頭部支承板上的荷重減少時,第一支承構件及第二支承構件因施力機構施加的力而站起,枕頭上升到來自頭部的荷重和施力形成均衡的狀態(tài)時的高度。并且,該枕頭具有調整施力機構的施力的調整機構,能夠調整側躺睡覺時的高度。而且,這種枕頭具有擋件構造,其對抗施力機構的施力,使支承構件停止在規(guī)定的傾斜角度上。枕頭在不使用時的高度均相同。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5-342457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04-57505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特開2001-340198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開2007-98153號公報然而,在專利文獻4中公開的枕頭在來自頭部的荷重和施力機構的施力成均衡狀態(tài)時的高度即為側躺就寢時的高度。因此,為了使側躺睡覺時的高度相對不同使用者來說是合適的高度,各個使用者需要根據自身的體格和頭重等來調整施力機構的施力。所以,存在這種調整是有難度的課題。而且,由于枕頭高度因睡覺時來自頭部荷重輕微的變化即產生變化,枕頭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的高度并不穩(wěn)定,存在帶給使用者軟綿綿的感覺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高度根據使用者仰臥時和側躺時的睡覺姿勢自動地并可靠地產生變化的、無需調整且高度較為穩(wěn)定的枕頭。本發(fā)明的發(fā)明者在發(fā)明過程中,首先弄清了使用者在仰臥姿勢和側躺姿勢時與枕頭接觸的身體部分的接觸順序和荷重的作用位置是不同的。即,人在以仰臥姿勢就寢時,為了保護重要的頭部而會本能地將頸部向上彎,使頭部懸于半空的同時仰臥躺下。其結果,在人以仰臥姿勢睡覺時,是按背部、頸部、后腦部的順序依次碰觸到墊被或枕頭。另一方面,人在以側躺姿勢睡覺時,則按側腕、肩部、側頭部的順序依次碰觸到墊被或枕頭。其結果,在以側躺姿勢睡覺時,側頭部首先碰觸到枕頭上,頸部碰觸到枕頭上的程度較輕。所以,在使用者以仰躺姿勢睡覺時,作用到枕頭上的荷重最初是頸部下面最大,然后,一部分荷重向后腦部下面移動,頸部下面和后腦部下面大致變得相同。即,在仰臥就寢時,最初荷重作用于頸部下面,然后,荷重向頭部下面分散。與此對應,使用者以側躺姿勢睡覺時作用在枕頭上的荷重幾乎不作用在頸部下面,而是集中在側頭部下面。即,在側躺睡覺時,荷重僅集中在側頭部下面。這樣,由于弄清了荷重位置根據睡姿不同而不同的現象,所以可以清楚得知,只要將枕頭設定成位于頸部下面的前側部分在較輕的荷重下會下降、位于側頭部下面的中央部分能夠承載較大的荷重的結構,在使用者仰臥就寢時枕頭能夠平滑地下降、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枕頭能夠穩(wěn)定地維持高度。這時,頸部下面的承載荷重性與側頭部下面的承載荷重性之間的差異越大,則枕頭能夠在使用者仰臥就寢時平滑地下降、在側躺就寢時能可靠地維持高度,而不依存于體型和頭重等個人差異。具體而言,枕頭后側部分的承載荷重是前側部分的承載荷重的兩倍以上為佳。各部分的承載荷重如果能夠實現這樣的承載荷重,則在體格較小、頭部重量較小的使用者以仰臥姿勢睡覺時,枕頭能夠平滑地下降,且在體格較大、頭部重量較大的人以側躺姿勢睡覺時,可靠地維持高度。另外,在上述專利文獻4中公開的平行四邊形支架中,頸部下面和側頭部下面幾乎沒有承載荷重差異,所以,需要靠將枕頭向上方施力的施力機構的施力來設置承載荷重的差異,需要讓各使用者進行這些微小的調整。于是,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的枕頭具有頭載構件和施力裝置,所述頭載構件由撓性構件構成,呈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其內部有空洞;所述施力裝置設置在空洞中, 支承頭載構件的空洞的上方部分,對其向上方施力,該枕頭的特征在于,施力裝置具有支架構造,該支架構造由下側支架、前側支架、后側支架、上側支架和荷重支承支架構成,在將人的頭部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頸部所在的側設定為前側、將頭頂部所在的側設定為后側時,所述下側支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前側支架向前方傾斜,其下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的前端部,所述后側支架向前方傾斜,其下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的后端部,所述上側支架的前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前側支架的上端部,其后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后側支架的中間部,所述荷重支承支架的后端滑動自如地載置在后側支架的上端部上,其前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的前端部;施力機構,其以將上側支架及荷重支承支架向上方上推的形式進行施力;和,限制機構,其限制后側支架向后方傾斜,前側支架的支架長度比后側支架的支架長度長,在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前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后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超過O度并在20度以下,并且,通過施力機構的施力和后側支架的上端部的支承,荷重支承支架位于最高上升位置,施力機構的施力被設定為使得在人的頭部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時,荷重支承支架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根據本發(fā)明的枕頭,在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荷重支承支架位于最高上升位置,頭載構件也受荷重支承支架支承,位于最高上升位置。同時,當人的頭部放置到位于最高上升位置的頭載構件上時,因頭部自重而產生的向下的荷重經頭載構件作用于施力構造的荷重支承支架上。荷重支承支架會因該荷重向下方位移。要使荷重支承支架向下方位移,根據支架構造的構成,需要使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的同時,需要對抗施力機構的施力。這里,由于前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前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后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當對后側支架和前側支架的上端部作用同樣向下的荷重時,作用于使前側支架向前方躺倒的方向上的轉動力矩的大小是作用于使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的方向上的轉動力矩的兩倍以上。所以,雖然根據施力機構的施力和各支架的支架長度等會產生一定差異,但是,枕頭后側部分的承載荷重(為了使荷重承載支架開始向下方位移時所需的必要的荷重)大致是前側部分的承載荷重的大致兩倍以上。因此,向下方作用于頭載構件上的荷重的作用位置越靠前,荷重支承支架越容易向下方位移,而作用位置越靠后,則荷重支承支架越難以向下方位移。另外,如果后側支架垂直或向后方傾斜的話,則前側支架容易向與躺倒方向相反的后方躺倒,有可能導致支架構造損壞。因此,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有必要超過0度。 而另一方面,前側支架如果向前方的傾斜度較大,則由于向頭載構件的前側部分稍微作用一點荷重,前側支架就會向前方躺倒,因此是不理想的。同時,為了構成支架構造,枕頭在前后方向上會變得過長。所以,考慮到這種情況,有必要將前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設定在合適的范圍內。為此,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優(yōu)選為20度以下。所以,后側支架優(yōu)選為被設定成向前方的傾斜角是超過0度并在20度以下的向前微傾且大致垂直狀態(tài)。如上所述,以側躺姿勢睡覺時荷重集中在側頭部下面,側頭部下面是頭載構件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在前側支架和后側支架的上端部上作用相同程度的向下荷重。由于這些荷重的作用,前側支架會向前方躺倒,而后側支架則會維持在前傾且大致垂直的狀態(tài)。并且,由于前側支架和后側支架經上側支架聯結在一起,只要后側支架不向前方躺倒,前側支架就不會向前方躺倒。其結果,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并不向前方躺倒,荷重支承支架維持在最高上升位置上。因此,頭載構件并不下降,承受頭部重量而只產生撓曲,并被維持在最高上升位置上。并且,在該位置上,頭部作用在頭載構件上的荷重即使稍微發(fā)生變化,頭載構件也不會升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另一方面,在使用者以仰臥姿勢睡覺時,最初,荷重是集中在頸部下面的,但是,頸部下面是頭載構件的前側,前側支架的上端部上作用較大的向下荷重,而后側支架的上端部上幾乎不作用荷重。在這些荷重的作用下,前側支架在較大的力下向前方躺倒,并使經上側支架聯結的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其結果,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荷重支承支架則隨之下降。荷重支承支架一旦下降,對抗來自施力機構的施力,自動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所以,頭載構件和荷重支承支架一起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并且,頭部作用到頭載構件上的荷重即使稍微發(fā)生變化,該最低下降位置也不會升降,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另外,施力機構只要是能夠產生以下程度的施力的機構即可。即,荷重支承支架不會因頭載構件的自重而下降、且當荷重支承支架一旦開始下降又不會妨礙該下降的一種施力。并且,本發(fā)明的施力機構并不像所述專利文獻4中公開的枕頭中的施力機構那樣是通過其施力來調整枕頭在使用者側躺睡覺時的高度的,因此,產生的施力即使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也沒有問題。所以,簡化了對施力機構的施力管理,使枕頭的制造變得簡單。而且,由于枕頭具有限制后側支架向后方傾斜的限制機構,所以,能夠防止因前側支架向前方躺倒且后側支架向后方躺倒而導致支架構造損壞。另外,優(yōu)選為在人的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荷重支承支架及頭載構件的上表面是向前上方傾斜的。在該情況下,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將頭部放置到枕頭上時,頸部能夠更為可靠地比后腦部更早接觸到枕頭。因此,在使用者仰臥睡覺時,荷重支承支架自動地且更可靠地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此外,施力機構優(yōu)選為是一種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比荷重支承支架與前側支架的轉動聯結部要更向前方延長的部分上,另一端固定在下側支架的后端部附近。在這種情況下,由于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在從所述轉動聯結部向前方延長的部分上,因此,所述延長部分因拉伸彈簧的施力而下降,荷重支承支架受到作用以使得比所述轉動聯結部要靠后的部分被上抬。并且,以仰臥姿勢睡覺時,由于比所述轉動聯結部要靠后的部分因頸部下面作用的荷重而被上抬,荷重支承支架和后側支架的上端部的接觸壓力變小,荷重支承支架變得容易滑動,變得更加易于下降。另外,枕頭理想的是具有以下特征S卩,在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時,在前側支架和下側支架之間以及后側支架和下側支架之間分別具有沖擊吸收構件。在這種情況下,能夠抑制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與下側支架抵觸時產生的沖擊和抵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枕頭外觀的立體圖。圖2是表示圖1中的由II - II線切得的截面圖。圖3是表示圖1中的由III - III線切得的截面圖。圖4是表示圖2中的由IV - IV線切得的截面圖。圖5表示枕頭上表面的部分剖面。圖6表示支架構造在上升至最高時的側面圖。圖7表示支架構造在下降至最低時的側面圖。圖8表示使用者仰躺就寢時枕頭的概略縱向截面圖。圖9表示使用者仰躺就寢時枕頭的概略橫向截面圖。圖10表示使用者橫躺就寢時枕頭的概略縱向截面圖。圖11表示使用者橫躺就寢時枕頭的概略橫向截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中的枕頭。如圖1至圖5所示,枕頭1具有頭載構件2,其由撓性構件構成,呈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其內部有空洞加;封蓋構件3,配置在頭載構件2的后側,覆蓋頭載構件2的空洞 2a的后方;和,施力裝置4,設置在空洞加中,以對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向上方施力的形式進行支承。另外,這里,在人的頭部放在枕頭1上的狀態(tài)下,設定頭頂部所在的一側為后側,設定人的頸部所在的一側為前側。而且,枕頭1的空洞加中配置有施力裝置4,在將封蓋構件3粘接到頭載構件2后端的狀態(tài)下,由外包層5將枕頭1的外側整體進行包裹。頭載構件2由撓性構件構成,這里是由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的成型件形成。 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由于反彈力較小、適用性強,所以,作為枕頭的素材被普遍應用。但是,頭載構件2也可以是由高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如圖1至圖5所示,頭載構件2的外觀呈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在俯視時的形狀為在左右方向上呈橫向較長的略長方形。 如圖2和圖3所示,頭載構件2的上表面為向前上方傾斜,前表面下部往后方傾斜,前上部角表面形成為呈曲率半徑較大的圓弧狀。另外,頭載構件2的形狀只要是形成為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即可,并不局限于圖示中的形狀。頭載構件2也可以是例如俯視時為橢圓狀的構件??斩醇有纬蔀楹蠓介_口。在頭載構件2的空洞部加的上部部分2b的中央部,形成有許多連通空洞加和外界的通氣孔2c,防止空洞加積熱。另外,在外包層5位于通氣孔 2c上方的部分,配置有立體織物5a(參照圖2至圖4),使得通氣孔2c的通氣對不存在通氣 ?L 2c的部分也能產生作用。而且,利用空洞加內部的空氣經通氣孔2c吸氣和排氣的通氣量,將枕頭1上升下降的速度調整合適。為了在人的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時不至于感覺到配置在空洞加中的施力裝置4
      CN 102245061 A
      說明書5/12頁
      _ _ O
      031音
      O
      I_I 角
      7的存在而產生不適的感覺,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的厚度有必要設定成例如 2cm至3cm左右的規(guī)定厚度以上的尺寸。然而,枕頭1的整體高度如果設定得過高,在使用者仰躺就寢時無法使枕頭1充分低,因而并不理想。所以,將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下部部分2d的厚度設定得比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的厚度要薄。該空洞加的下部部分2d的厚度例如優(yōu)選為設定成Icm左右。但是,一旦將空洞加的下部部分2d設薄,則得不到充分的強度,特別在成形時容易開裂。因此,通過將布2e包裹在空洞加用內部框架的外周來形成頭載構件2,對空洞加的內表面整體配加了布加,對頭載構件2進行了增強。并且,由于設置了布加,能夠防止頭載構件2的除通氣孔2c之外的漏氣以及空洞加的過度膨脹和破損。另外,枕頭1的頭載構件2的上表面設定成在使用者仰躺就寢時與下述凹凸曲線相一致的曲面則更容易服貼。該凹凸曲線是指人的頸部后面至后腦部的凹凸曲線。另一方面,頭載構件2的上表面設定成在使用者橫躺就寢時為平面的情況,則更適合于平面狀的側頭部。因此,為了解決這些矛盾,如圖3所示,頭載構件2的上表面設定為平面狀,使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形成為與頸部后面至后腦部的凹凸曲線呈上下翻轉的曲面。具體而言, 將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在左右方向中央部下表面的前側部(以下稱“上部下表面前側部”)2f至中央部(以下稱“上部下表面中央部”)2g的凹凸形狀形成為與下述后側曲線形狀上下翻轉。該后側曲線形狀是指人的頸部至后腦部的側視時的形狀。即,上部下表面前側部2f的厚度以與頸部后面的凹陷形狀相一致的形式增大,其下表面向下方突出。上部下表面中央部2g的厚度以與后腦部的突出形狀相一致的形式減小,下表面呈凹陷狀。據此,在使用者在仰躺就寢時,施力裝置4變得非常薄,幾乎不存在空洞加(參照圖 8)。這時,由于枕頭1的上表面形狀成為與使用者的頸部后面至后腦部的形狀相一致的形狀,所以,能夠避免使用者在睡覺時感受到來自頭載構件2的多余的反彈力。封蓋構件3與頭載構件2相同,由撓性構件形成。這里,封蓋構件3是由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的成型件構成。封蓋構件3具有與頭載構件2的前側部分相同的厚度, 其前端表面和頭載構件2的后端表面的形狀相符合。封蓋構件3形成為在前后方向上呈短而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頭載構件2的后端表面形成為大致垂直。在將施力裝置4等配置到空洞加內的狀態(tài)下,將封蓋構件3的前端表面合并到頭載構件2的后端表面上,并用粘合劑等對接合面進行密合固定。由此,空洞加被封蓋構件3所密封。由于封蓋構件3位于枕頭1的后側端部,頭部不會靠到封蓋構件3的上表面上,因此,即使粘合劑等產生硬化, 使用者也不會感覺到其存在。所以,能夠使枕頭1的高度變低。施力裝置4具有一對支架構造6,6,該一對支架構造6,6以橫向隔離的形式被配置在空洞加內。參照圖6,各支架構造6由以下各支架構成下側支架7,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前側支架8,其下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7的前端;后側支架9,其下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7的后端;上側支架10,其前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前側支架8的上端, 其后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后側支架9的中間部分;和,荷重支承支架11,其后部滑動其如地載置在后側支架9的上端,其前面部分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10的前端。這里,后側支架9通過以下方式構成即,以規(guī)定的前傾且大致垂直的狀態(tài)站立,即,具有超過0度且在 20度以下、優(yōu)選為3度以上15度以下的向前方的傾斜角β。另一方面,前側支架8向前方的傾斜角α設定為比后側支架9的向前方的傾斜角β要大。更詳細而言,前側支架8的向前方的傾斜角α的正弦與前側支架8的支架長度的乘積設定成是后側支架9向前方的傾斜角β的正弦與后側支架9的支架長度的乘積的2倍以上、優(yōu)選為2. 5倍以上。另外, 前側支架8構成為使荷重支承支架11向前上方傾斜,前側支架8的支架長度比后側支架9 的支架長度長。在將施力裝置4配置到空洞加中后,荷重支承支架11與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成相對的狀態(tài)。下側支架7、前側支架8、后側支架9以及荷重支承支架11分別由相同寬度的細長型金屬平板構成。雖然具體結構未經圖示,下側支架7和前側支架8、以及前側支架8與荷重支承支架11的各支架之間,經鉸接構造被轉動自如地聯結。下側支架7和后側支架9之間利用后側支架安裝片7a,7a經鉸接構造被轉動自如地聯結。其中,所述后側支架安裝片 7a, 7a以由下側支架7后端從左右兩端向上方突出的形式與該下側支架7后端形成為一體。 另一方面,上側支架10由一對細長的金屬平板以隔開距離超過下側支架7等的寬度的形式構成。上側支架10的后端經鉸接構造被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安裝片9a,9a上。其中,所述上側支架安裝片9a,9a以由后側支架9的中間部分從左右兩端向前方突出的形式與該后側支架9的中間部分形成為一體。并且,上側支架10的前端部經鉸接構造被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安裝片11a,Ila上。其中,所述上側支架安裝片11a,Ila以由荷重支承支架11的前端從左右兩端向下方突出的形式與該荷重支承支架11的前端形成為一體。 此外,從側面看時,荷重支承支架11,11構成為與頭載構件2的上部下表面前側部2d相比要更向下方突出,使得枕頭1的整體高度變低。后側支架9在從與上側支架10的轉動聯結部向上方延長的上端上,具有由聚四氟乙烯等低摩擦材料包裹的滑動部%,荷重支承支架11放置在該滑動部9b上面。由于滑動部9b由低摩擦材料包裹,荷重支承支架11能夠在滑動部9b上面,在前后方向上進行順暢地滑動,并且能夠抑制滑動時所產生的噪音。另外,滑動部%即使不由低摩擦材料包裹,單只是將其上端制成帶有圓弧的形狀也行。如圖4及圖5所示,左右兩下側支架7,7以在左右之間保持規(guī)定隔離距離的形式, 經下部連接構件12相互平行地聯結。下部聯結構件12由細長的長方形形狀的金屬平板構成,通過焊接等進行固定。該下部連接構件12將兩下側支架7,7的兩個延長部7b相聯結。 其中,所述延長部7b是指兩下側支架7,7的、從與后側支架9,9的轉動聯結部向后方延長的部分。左右兩后側支架9,9以在左右間保持規(guī)定隔離距離的形式經中間部連接構件13 被相互平行地聯結。中間部聯結構件13由細長的長方形形狀的金屬平板構成,通過焊接等進行固定。該中間部連接構件13將兩后側支架9,9的下述兩部分進行聯結。所述兩部分指位于兩后側支架9,9與下側支架7,7的轉動聯結部和兩后側支架9,9與上側支架10,10 的轉動聯結部之間的兩后側支架9,9的各自部分。左右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經上部連接構件14,以在左右間保持規(guī)定隔離距離的形式被相互平行地聯結。上部聯結構件14由細長的長方形形狀的金屬平板構成,通過焊接等進行固定。該上部聯結構件14將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的下述兩部分進行聯結。該兩部分是指比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與后側支架9,9 的滑動部9b相抵接的部分要靠后的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的部分。另外,各聯結構件12, 13,14也可以是分別與各支架7,9,11的兩支架形成為一體。如圖2、圖3及圖6所示,按上述方式構成的各支架構造6具有下側支架7,其承受整體荷重;前側支架8,其向前方大幅度傾斜,使得在較小的向下荷重作用下就能容易地躺倒;后側支架9,其向前傾且?guī)缀醮怪闭玖?,使其能夠承受較大的向下荷重;和,上側支架 10,其聯結前側支架8和后側支架9。所述各支架7,8,9,10分別以轉動自如的形式被聯結, 構成為大致矩形支架。但是,在傾斜角β較大的前側支架8和傾斜角α較小、向前傾且略垂直的后側支架9在躺倒時,兩者的移動量并不相同。所以,為了和移動量較小的前側支架 8相一致,而經上側支架10將后側支架9的上部轉動部與前側支架8的上部轉動部進行聯結時,上側支架10則呈大幅度向后下方下降的狀態(tài),一旦將上側支架10設定成支承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的支架,則會有枕頭1的上表面產生較大傾斜的問題。所以, 為了使本發(fā)明的枕頭1的支架構造6中的所述進行支承的支架不會產生大幅度向后下方下降、且在下降至最低時支架構造6較薄,將后側支架9設定成從其與上側支架10的轉動聯結部向上方延長的同時,將荷重支承支架11滑動自如地放置在被延長的上端、即滑動部% 上,并將荷重支承支架11的前面部分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10的前端上。通過使支架構造6按這種方式構成,荷重支承支架11成為支承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 的支架,可以將荷重支承支架11的傾斜方式設定成接近于水平的任意傾斜方式。如圖2至圖5所示,施力裝置4具備作為施力機構的拉伸彈簧15,15。該施力機構對上側支架10,10及荷重支承支架11,11施力,從而將其向上方上推。各拉伸彈簧15的一端固定在比下側支架7與后側支架9的轉動聯結部要靠后的外側位置,另一端固定在比荷重支承支架11與前側支架8的轉動聯結部要靠前的外側位置,各拉伸彈簧15因此而受到拉伸。這里,拉伸彈簧15的一端的鉤部勾掛在彈簧安裝片7c的孔上。該彈簧安裝片7c 是在下側支架7的延長部7b的左右外側端部位置向上方突出而形成,與所述下側支架7的延長部7b的左右外側端部形成一體。同時,拉伸彈簧15另一端的鉤部勾掛在彈簧安裝片 Ilc的孔上。該彈簧安裝片Ilc是從延長部lib的左右外側位置向下方突出而形成,與延長部lib的左右外側成一體。該延長部lib是指從荷重支承支架11與前側支架8的轉動聯結部向前方延長的部分。通過這種方式,拉伸彈簧15進行施力,從而將荷重支承支架11向上方上推的同時,使前側支架8起立。由于拉伸彈簧15的前端固定在從所述轉動聯結部向前方突出的延長部lib上,延長部lib因拉伸彈簧15的施力而下降,荷重支承支架11的比所述轉動聯結部要靠后的主體部分受到作用而被抬起。結果,荷重支承支架11與滑動部9b的接觸壓力變小,荷重支承支架U在滑動部9b上面容易滑動。施力裝置4具有擋件16,16。該擋件16,16作為限制機構限制后側支架9,9向后方傾斜。各擋件16設置于下側支架7與后側支架9間的轉動聯結部附近。這里,從用于對下側支架7與后側支架9進行轉動聯結的后側支架安裝片7a的后部向上方突出形成先端部,使該先端部向內側彎折,從而構成擋件16。但擋件也可以設置在荷重支承支架11后方。 由于后側支架9抵接在被彎折的前端面7d上,限制了后側支架9從規(guī)定的前傾且略垂直狀態(tài)向后方傾斜。后側支架9 一旦陷入后傾狀態(tài),則易于向與前側支架8相反的后方傾倒,從而可能導致支架機構6破損。因此,擋件16是用來防止該現象發(fā)生的。施力裝置4具有沖擊吸收塊17,17。該沖擊吸收塊17,17在荷重支承支架11,11 下降時,作為沖擊吸收構件吸收因前側支架8,8以及后側支架9,9躺倒時產生的沖擊,抑制產生沖擊音。該沖擊吸收塊17,17由撓性構件形成,這里,是由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的成型件形成。沖擊吸收塊17,17被設置成在前側支架8以及后側支架9躺倒時,位于各支架8,9和下側支架7之間。這里,沖擊吸收塊17,17通過黏接等方式被固定在下側支架7 的上表面。用于前側支架8的沖擊吸收塊17設置在延長部7e的上表面。該延長部7e從下側支架7與前側支架8的轉動聯結部向前方延長。另外,沖擊吸收塊17,17也可以通過黏接等方式固定設置在前側支架8、后側支架9的下表面。當前側支架8及后側支架9躺倒,各支架8,9使沖擊吸收塊17,17撓曲變形至最小厚度時,此時的荷重支承支架11的位置成為最低下降位置。而且,由于撓曲變形后的沖擊吸收塊17,17具有恢復力,對前側支架 8和后側支架9施力,從而使這些支架8,9向上方位移,輔助拉伸彈簧15,15向上方施力。 另外,可以采用線圈彈簧、板形彈簧等彈簧構件來作為沖擊吸收塊17,17。而且,在施力裝置4上安裝有下面板18、上面板19、網眼布20、海綿構件21以及柔軟墊層22。下面板18由PET (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酯)等制成的硬質樹脂平板構成,形成為從與空洞加的下表面略為相同的大致長方形上切除了前部和中央部后的形狀、即形成為前方呈開放的略U字形形狀。其中,所述中央部是指位于放在枕頭1上面的頭部下方的部分。下面板18由未經圖示的鉚釘等固定在兩下側支架7,7以及下部聯結構件12的下表面上。由于將下面板18放置在空洞加的下表面上,可以將施力裝置4配置在空洞加內的規(guī)定位置上。這樣,由于寬度窄的金屬制構件的下側支架7,7以及下部聯結構件12的下表面由下面板18所包覆,使用者不會感覺到來自枕頭1下部的金屬制構件的存在,沒有不適感。上面板19由PET等制成的硬質樹脂平板構成,包覆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以及上部聯結構件14的上表面。上面板19和下面板18相同,切除了前部和中央部,形成為大致U 字形形狀。上面板19由未經圖示的鉚釘等固定在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以及上部聯結構件14的上表面上。這樣,由于寬度窄的金屬制構件的荷重支承支架11,11以及上部聯結構件14的上表面由上面板19所包覆,使用者不會感覺到來自枕頭1上部的金屬制構件的存在,沒有不適感。網眼布20按適當的強度布設在上面板19上,以補償被切除的前部和中央部的欠缺。在使用者側躺時,網眼布20支承頭部,防止頭部在枕頭上陷入過深。另外,如上所述, 頭載構件2的上部下表面前側部2d是向下方突出的,該突出位置優(yōu)選的是與中央部下面的網眼布20布設的位置相對應。在這種情況下,為了調低枕頭1在最低下降時的高度,即使網眼布20布設的較為松緩,枕頭1上表面的平面狀的中央部在不使用時也不會凹陷,能夠獲得從整體上來看是具有完整形狀的枕頭1。海綿構件21由作為撓性構件的高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成,設置在施力裝置4的最上面的位置上,使頭載構件2充分柔軟。并且,即使將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制作得較薄, 也不會讓使用者從枕頭1的上表面感受到上面板19的硬度。另外,在海綿構件21上形成有與頭載構件2的通氣孔2c連通的通氣孔。柔軟墊層22由聚氨酯等制成的一層軟質樹脂墊層形成,柔軟墊層22在兩荷重支承支架11,11的前部上表面和兩下側支架7,7的前部下表面之間,左右方向上橫跨布設而成。柔軟墊層22在對網眼布20的前側部分進行增強的同時,形成了向前面突出的圓弧形狀。提高了使用者在側躺就寢時枕頭1抵觸肩部時的觸感。按照以上的方式構成的枕頭1在上面不承載任何物體、不使用時,因拉伸彈簧15, 15的施力(拉伸力),荷重支承支架11,11被施力而被抬起。這樣,由于荷重支承支架11, 11的后部由后側支架9,9上端的滑動部9b支承,后側支架9,9的站立受到約束,枕頭1的上表面結果是處于最高上升位置上。枕頭1這時的高度例如是8cm至16cm是較為適宜的。然而,在枕頭自動升降的過程中,上表面下降至最低時,是否能夠獲得適合使用者仰躺就寢時充分的矮度屬于一個很大的課題。所以,設置在枕頭1內部的、進行升降動作的施力裝置4在下降至最低時的高度越低、處于越薄的狀態(tài)則越優(yōu)。人以仰臥姿勢睡覺時的后腦部與墊被的距離根據個人差異,在2cm至5cm左右。在該距離之間,一旦有硬質構件存在時,就會產生不適感。因此,雖然是由網眼布20等的柔軟材料來支承,但當施力裝置4下降到最低時左右兩邊比較高時,如果不將其中間布設的網眼布20布設到一定程度的松弛, 則無法得到2cm左右的矮度。但是,如果布設得較松弛,則在施力裝置上升,使用者進行側躺就寢時,側頭部過度陷入,會感到不適。這個可以通過對網眼布20進行繃緊布設來解決。 為此,優(yōu)選為施力裝置4在下降到最低時的高度為Icm以下。所以,枕頭1的施力裝置4按以下方式設置即,在前側支架8,8以及后側支架9, 9躺倒、荷重支承支架11,11下降時,如上所述,上側支架10在寬度方向的兩外側成對配置, 且各對上側支架10夾著其他的支架7,8,9,11。因此,上側支架10和其他的支架7,8,9,11 不會產生抵觸,施力裝置4變得非常薄。另外,頸部枕靠的枕頭1的前側部分Ia的承載荷重性能和側頭部枕靠的中央部分 Ib的承載荷重性能的差異越大,使用者在仰臥就寢時就越能夠可靠地平滑下降、在側躺就寢時就越能夠可靠地維持高度,由于是不依存于體型、頭部重量等個人差異的,因此是比較理想的。實驗結果表明,為了不至于依存于個人的差異,前側部分Ia的承載荷重能力只要設定成4kg、后側部分Ib的承載荷重設定成前側部分Ia的兩倍以上、即8kg以上,就能夠獲得良好的效果。并且,按照以下的方式設定就能夠容易地實現這種各部分的承載荷重即, 前側支架8,8傾斜角α的正弦和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9,9的傾斜角β的正弦和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同時將向上方施力的拉伸彈簧15,15設成合適的強度。這樣,通過設定前側支架8,8的傾斜角α和支架長度、后側支架9,9的傾斜角β和支架長度以及拉伸彈簧15,15的強度來使得各部分la,Ib的承載荷重能力成為所述荷重,無需調整拉伸彈簧15,15的施力,當身材矮小、頭部重量較小的使用者以仰臥姿勢睡覺時,施力裝置4能夠可靠地平滑下降至最低位置;而當身材較大、頭部重量較大的使用者以側躺姿勢就寢時, 施力裝置4能夠可靠地維持在最高上升位置上。所以,制造者不用在枕頭1內部設置調整機構,能夠實現輕量化的同時能夠以低成本進行批量生產。另外,枕頭1和施力機構4進行平滑上升、下降是指反彈力較小、不伴隨急劇的速度變化的、且以不妨礙使用者睡眠的適當的速度進行上升、下降。這樣,枕頭1能夠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自動地獲得充分的高度的同時,自動地獲得適合使用者仰臥就寢時的充分的矮度,能夠消除特別是身體能力下降的中老年人對于使用枕頭的煩惱。另外,與選擇襯衫、鞋子的號碼一樣,使用者通過從事先準備好的組合了高度(最高上升位置)、矮度(最低下降位置)的各種枕頭中選擇合適的枕頭1,能夠省去煩人的調整作業(yè),使用到一種同時適用于仰臥就寢時和側躺就寢時的枕頭。此外,通過準備了組合有3種高度和3種矮度的9種枕頭,能夠提供適合于幾乎所有體格和頭部重量的使用者的枕頭。這里,例如可以通過更改前側支架8,8、后側支架9,9以及上側支架10,10的支架長度來更改枕頭1的高度。另一方面,例如可以是通過在枕頭1的下面設置墊高構件、更改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下部部分2d的厚度、更改沖擊吸收塊17,17的厚度來更改枕頭1的矮度。接著,就為了以仰臥姿勢就寢而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面時枕頭1的動作進行說明。一般來說,人在以仰臥姿勢就寢時,為了保護重要的頭部而會本能地縮起頸部,使后腦部懸于半空,以使得后腦部最后接觸到枕頭1。其結果,背部首先抵接到墊被上,然后,頸下部、后腦部按順序依次抵接到枕頭1上。于是,如圖2等所示,頸下部抵接的枕頭1的前側部分Ia處于比后腦部抵接的枕頭1中央部分Ib高2cm至4cm左右的位置上。因此,在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就寢時,最初是頸部放置到頭載構件2的前側部分Ia上,其后,后腦部放置到頭載構件2的中央部分Ib上。這樣,枕頭1的上表面和荷重支承支架11,11以向前抬起的形式傾斜,荷重支承支架11,11的前側部分、特別是在比荷重支承支架11,11與前側支架 8,8間的轉動聯結部要靠前的延長部Ilc上承受了來自頸部較大的荷重,以所述轉動聯結部為軸,荷重支承支架11,11的后側部分形成類似翹起的樣子。其結果,荷重支承支架11, 11與后側支架9,9的滑動部9b的接觸壓力減小,變得更易于滑動,同時,大致垂直站立的后側支架9,9更易于向前方躺倒。而且,這時,由于前側支架8,8向前方的傾斜角α的正弦和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9,9向前方的傾斜角β的正弦和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較大的向前轉動的轉動力矩作用于前側支架8,8上。所以,前側支架8,8更容易向前方躺倒。其結果,由于荷重支承支架11,11易于下降、頭載構件2的上表面易于凹陷,所以,在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時,枕頭1能夠平滑凹陷。另外,當前側支架8,8向前方躺倒時,拉伸彈簧15,15的拉伸力與此抗衡,作為反彈力起作用。但是,該拉伸彈簧15,15設定成只產生不妨礙前側支架8,8向前方平滑地躺倒的程度的反彈力,并不妨礙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時枕頭1的凹陷。當枕頭1的上表面凹陷時,前側支架8,8以及后側支架9,9抵接到沖擊吸收塊17, 17的頂部,然后,在擠壓沖擊吸收塊17,17的同時躺倒。因此,由于前側支架8,8以及后側支架9,9不直接接觸到下側支架7,7,能夠抑制抵接音,同時,如圖8及圖9所示,能夠抑制各支架8,9最大限度躺倒、枕頭1的上表面凹陷至最低下降位置上時所產生的沖擊。另外, 雖然被擠壓的沖擊吸收塊17,17受擠壓的程度越大,產生的妨礙各支架8,9躺倒的恢復力越大,但是,沖擊吸收塊17,17被設定成僅產生不妨礙前側支架8和后側支架9向前方平滑地躺倒的程度的恢復力,不會妨礙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時,枕頭1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并且,當枕頭1的上表面凹陷時,空洞加的體積減少,空洞加內部的空氣經通氣孔2c向外部放出。所以,通過形成合適的數量及尺寸的通氣孔2c、設定單位時間的空氣放出量,枕頭1上表面的升降速度可以變得恰當,能夠抑制枕頭1上表面急速的升降運動。同時,能夠抑制枕頭1的上表面凹陷到最低下降位置時所產生的沖擊。并且,由于枕頭1上表面的升降運動,空洞加反復進行膨脹、收縮,空洞加內大量的空氣經通氣孔2c吸氣和排氣,所以,枕頭1上部的熱量、濕氣減少,睡眠變得更為舒適。此外,當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面睡覺時,低反彈聚氨酯泡沫塑料制的成型件形成的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的下表面因頭部的自重會下降至超出由金屬構件構成的支架構造6,6的上表面。而且,從上面看時,在頭部及頸部下方有頭載構件2、外包層5、網眼布20、海綿構件21及柔軟墊層22。這些構件全部由軟質構件形成,不存在硬質構件。因此,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面就寢時,不會感受到其下方的硬質構件而感到不舒服的同時,能夠獲得一種柔軟的觸感。并且,因為頭部和頸部下方沒有硬質構件,即使不將頭載構件2的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的厚度設定得較厚,也能獲得柔軟的觸感。此外,由于無需在空洞加的上部部分2b上采用有厚度的頭載構件2就能獲得柔軟的觸感,因此能夠將枕頭 1的高度控制在較低的范圍。接著,就為了以側躺姿勢就寢而將頭部放置到枕頭1上面時的枕頭1的動作進行說明。一般而言,使用者在以側躺姿勢就寢時,首先,側腕、肩部抵接到墊被上承受體重,之后,側頭部放置到枕頭1的中央部分Ib上。如圖10所示,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由于側頭部和肩部的高低差異較大,頭部的大部分荷重作用在枕頭1的中央部分Ib上,頭部的一部分荷重則經頸部由肩部支撐。枕頭1的上表面傾斜成向前上方抬起,由于在側躺姿勢中頸部比側頭部要凹入,枕頭1的頸部下承載荷重性能較低的前側部Ia上作用的荷重較少,頭部的大部分荷重經網眼布20、荷重支承支架11,11作用在后側支架9,9之上。由于后側支架9,9大致豎直站立,從上方作用的來自頭部荷重而產生的向前轉動的轉動力矩較小,所以,不容易向前方躺倒。其結果,由于后側支架9,9被維持在大致豎直站立的狀態(tài),荷重支承支架11,11不會下降,并穩(wěn)定地被維持在最高上升位置上,所以,枕頭1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的高度較為穩(wěn)定,不會給使用者以一種軟綿綿的感覺。另外,由于側肩部具有高度,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即使是有意的,也不能對頸部下面作用荷重。接著,就使用者翻身從側躺就寢變換為仰臥姿勢時的枕頭1的動作進行說明。在使用者側躺就寢時,如圖10及圖11所示,荷重支承支架11,11處于最高上升位置。并且, 從該狀態(tài)起,使用者將肩部從與墊被抵接的位置抽出,變換到仰臥姿勢時,與前述的使用者以仰臥姿勢就寢的情況相同,如圖8及圖9所示,荷重支承支架11,11降落到最低下降位置上。像這樣,即使使用者翻身從側躺就寢時變換到仰臥姿勢,由于荷重支承支架11,11會位移至適合仰臥就寢時的最低下降位置,并自動停止,所以,此后也能夠獲得舒適的睡眠。接著,就使用者翻身從仰臥就寢變換為側躺姿勢時的枕頭1的動作進行說明。在使用者仰臥就寢時,如圖8及圖9所示,荷重支承支架11,11處于最低下降位置。并且,從該狀態(tài)起,使用者將身體橫臥,使肩部靠置于墊被之上時,頭部由肩部支撐。所以,頭部自重作用于荷重支撐支架11,11上的荷重變得沒有、或變得非常小。這時,荷重支撐支架11,11 因拉伸彈簧15,15的施力及沖擊吸收塊17,17的恢復力而自動向上方位移。并且,如圖10 及圖11所示,荷重支撐支架11,11位移到最高上升位置上,經擋件16,16自動停止在該位置上。像這樣,即使使用者翻身從仰臥就寢時變換到側躺姿勢,由于荷重支承支架11,11會位移至適合側躺就寢時的最高上升位置,并自動停止,所以,此后也能夠獲得舒適的睡眠。另外,針對以側躺姿勢就寢的人增多的現狀,只要將枕頭1前后倒置,以使后側支架9,9成為在頸部下的形式進行使用,即使是僅將側頭部的一小部分放置到枕頭1上的睡覺姿勢,也能夠可靠地維持在適合側躺姿勢的高度上。在該情況下,以仰臥姿勢就寢時,雖然枕頭1下降的平滑性稍微變差,但只需稍加習慣,便不會妨礙自動變化到適合仰臥就寢時的矮度。
      權利要求
      1.一種枕頭,具有頭載構件和施力裝置,所述頭載構件由撓性構件構成,呈扁平的大致長方體形狀,其內部有空洞;所述施力裝置設置在空洞中,以向上方施力的方式支承頭載構件的空洞的上方部分,該枕頭的特征在于,施力裝置具有支架構造,該支架構造由下側支架、前側支架、后側支架、上側支架和荷重支承支架構成,在將人的頭部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頸部所在的側設定為前側、將頭頂部所在的側設定為后側時,所述下側支架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所述前側支架向前方傾斜,其下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的前端部;所述后側支架向前方傾斜,其下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下側支架的后端部;所述上側支架的前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前側支架的上端部,其后端部轉動自如地聯結在后側支架的中間部;所述荷重支承支架的后端滑動自如地載置在后側支架的上端部上,其前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的前端部;施力機構,其以將上側支架及荷重支承支架向上方上推的形式進行施力;和,限制機構,其限制后側支架向后方傾斜,前側支架的支架長度比后側支架的支架長度長,在人的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前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后側支架的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超過0度并在20度以下,并且,通過施力機構的施力和后側支架的上端部的支承,荷重支承支架位于最高上升位置,施力機構的施力被設定為使得在人的頭部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時,荷重支承支架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在人的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荷重支承支架及頭載構件的上表面是向前上方傾斜的。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所述施力機構是拉伸彈簧,該拉伸彈簧的一端固定在比荷重支承支架與前側支架的轉動聯結部更向前方延長的部分上,另一端固定在下側支架的后端部附近。
      4.根據權利要求1至3中任意一項所述的枕頭,其特征在于在前側支架及后側支架向前方躺倒時,在前側支架和下側支架之間以及后側支架和下側支架之間分別具有沖擊吸收構件。
      全文摘要
      在使用者仰臥睡覺和橫躺睡覺時,枕頭高度根據使用者睡姿自動且可靠地發(fā)生變化,無需調整并較為穩(wěn)定。設置在枕頭(1)的頭載構件(2)的空洞內的施力裝置(4)具有支架構造(6)和拉伸彈簧(15)。所述支架構造(6)具有荷重支承支架(11),該荷重支承支架(11)的后端滑動自如地載置在后側支架(9)的上端部上,其前端轉動自如地聯結在上側支架(10)的前端部上;所述拉伸彈簧(15)對荷重支承支架(11)施力,將其向上方上推。在人的頭部未放置到頭載構件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8)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前側支架(8)的支架長度的乘積是后側支架(9)向前方的傾斜角的正弦和后側支架(9)的支架長度的乘積的兩倍以上,后側支架向前方的傾斜角超過0度并在20度以下,并且,拉伸彈簧(15)的施力被設定為在頭部放置到頭載構件(2)上的狀態(tài)下,前側支架(8)及后側支架(9)向前方躺倒時,荷重支承支架(11)下降到最低下降位置。
      文檔編號A47G9/10GK102245061SQ20088013233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08年12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1日
      發(fā)明者中山與吉, 中山慎一郎 申請人:中山慎一郎, 株式會社醫(yī)研工業(yè)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