窗簾、其控制模組及操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窗簾用的控制模組,包括:第一、第二驅動軸,其中第一驅動軸用于控制窗簾中底部的上下位移,第二驅動軸則用于調(diào)整多個簾片的傾斜角度;一套筒,其與第一驅動軸相固接;一傳動件,其與該第二驅動軸連接;一制動件,其設置于第一驅動軸的周圍,其中制動件在一鎖定狀態(tài)時為阻止套筒及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鎖定底部于所在的位置,而制動件在一釋鎖狀態(tài)時則允許該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底部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而下降;及一釋鎖組件,其包括一操控件,操控件為垂直而下的長形體并與制動件連接,其中該操控件可沿其長軸從一第一位置位移至一第二位置,以將制動件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且操控件位于第一位置時便可透過傳動件帶動第二驅動軸旋轉。
【專利說明】窗簾、其控制模組及操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窗簾,窗簾具有一控制模組,透過控制模組與窗簾的多數(shù)驅動軸的相互連接,可以升起、下降窗簾的簾片及調(diào)整其傾斜角度。
【【背景技術】】
[0002]窗簾的簾片有許多種類,例如百葉簾片、羅馬簾片、及蜂巢式簾片。當降下窗簾的簾片時,可以遮住窗戶以及減少射入房間內(nèi)的陽光,同時也提升房間的隱密性以及防止他人可從窗戶看到房間內(nèi)的情況。當升起窗簾的簾片時,使用者便可由窗戶看到完整及清楚的景觀,而陽光也可從窗戶射入房間內(nèi)。一般來說,透過操控操作繩可將簾片升起或降下,使用者往下拉動操作繩便可使簾片升起,而放開操作繩便可使簾片下降。
[0003]目前坊間的窗簾,窗簾的操作繩連接于窗簾內(nèi)側的驅動軸以升起或降下簾片。當操作繩被往下拉動時,可促使驅動軸旋轉以及卷收支撐繩,從而升起簾片。當操作繩被放開時,可促使驅動軸沿另一相反的方向旋轉,以降下簾片。然而,當簾片的數(shù)量增加時,操作繩的活動范圍會相當大,當簾片升起時,操作繩的長度也會很長。
[0004]除此之外,當操作繩的長度太長時,看起來會十分不美觀。而且對于許多使用者而言,特別是小孩子,會產(chǎn)生很大的危險。因為太長的操作繩很有可能會纏住小孩子的脖子而導致小孩子窒息。為了避免這個危險的發(fā)生,很重要的是要將操作繩維持在較高位置,以避免小孩子可以碰到操作繩。但是這對于目前坊間的的窗簾而言,是很難做到的。因為一般來說,當簾片展開時,操作繩會處在較高位置,但是當使用者往下拉動操作繩而將簾片收合時,操作繩會被移動至較低位置,而當操作繩擺蕩于較低的位置時,會對小孩造成危險。
[0005]對于使用者來說,要能很自然地去操控較長的操作繩是困難的,往往使用者必須移動手臂來往下拉動操作繩。然而,當使用者的手臂完全伸展出去且無法繼續(xù)將操作繩往下拉動時,此時使用者必須先放開操作`繩,使得被放開的操作繩移動至較高的位置時,使用者再用手抓住操作繩,而繼續(xù)往下拉動操作繩,以將簾片移動至欲設高度。所以在操作上很花時間且十分地麻煩。
【
【發(fā)明內(nèi)容】
】
[0006]本發(fā)明有關于一種窗簾、其控制模組及操作方法,透過控制模組的設計,使用者可利用較短的操作繩驅使簾片升起及下降。另外,控制模組可設有一操控件,其可整合簾片下降及傾斜角度的調(diào)整的功能:透過拉動操控件,可將控制模組切換為釋鎖位置,以允許窗簾的底部自動降下;透過旋轉操控件,則可調(diào)整簾片的傾斜角度。
[0007]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提供一種窗簾用的控制模組,包括:一第一驅動軸及一第二驅動軸,其中該第一驅動軸用于控制窗簾中的底部上下位移,該第二驅動軸則用于調(diào)整窗簾中的多個簾片的傾斜角度;一套筒,其與該第一驅動軸相固定;一傳動件,其與該第二驅動軸連接;一制動件,其設置于該第一驅動軸的周圍,其中該制動件在一鎖定狀態(tài)時為阻止該套筒及該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鎖定該底部于所在的位置,而該制動件在一釋鎖狀態(tài)時則允許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該底部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而下降;及一釋鎖組件,其包括一操控件,該操控件為垂直而下的長形體并與該制動件連接,其中該操控件可沿其長軸從一第一位置位移至一第二位置,以將該制動件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且該操控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便可透過該傳動件帶動該第二驅動軸旋轉。
[0008]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當該操控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為透過該傳動件與該第二驅動軸耦接,使該操控件繞其長軸旋轉的操作可帶動該第二驅動軸轉動。
[0009]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樣態(tài),該操控件由該第一位置位移至該第二位置時便可朝向離開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該操控件由該第二位置位移至該第一位置時則可朝向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
[0010]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該傳動件可透過傳動齒輪與該第二驅動軸連接。該傳動齒輪例如為螺旋齒輪、蝸輪傳動或傘齒輪等。
[0011]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更包括一外殼,而該操控件包括相連接的一連接頭及一棒條,透過該連接頭與該外殼殼的組接,使該棒條可分別沿該長軸旋轉及上下位移。
[0012]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該連接頭包括一滑件及一轉接件,該轉接件則與該滑件樞接并可與該傳動件滑動地連接,而該滑件可相對于該外殼體滑動,以帶動該轉接件朝向離開該傳動件的方向、或向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
[0013]依據(jù)控制模組之另一實施例,還可包括:一繩筒;一操作繩,其與該繩筒連接,且該操作繩為分別穿過該轉接件及該棒條;及一離合器,其設置于該制動件與該繩筒之間;其中,透過拉動該操作繩,可帶動該繩筒旋轉并將該離合器轉為一耦合狀態(tài),使該繩筒的旋轉動作可經(jīng)由該離合器帶動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
[0014]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樣態(tài),該制動件包括一彈簧,該彈簧設置于該套筒的周圍,該彈簧緊束該套筒時為處于鎖定狀態(tài),該彈簧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而當該操作繩被拉動時,可將該彈簧轉為釋鎖狀態(tài)。
[0015]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方式,該制動件包括一彈簧,該彈簧設置于該套筒的周圍,該彈簧緊束該套筒時便為鎖定狀態(tài),該彈簧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
[0016]依據(jù)控制模組之一實施例,該釋鎖組件還包括:一環(huán)件,其可繞該第一驅動軸的樞轉軸旋轉;一第二傳動件,為與該環(huán)件齒合;及一牽引件,分別與該第二傳動件與該操控件連接,其中該操控件沿該長軸向下位移至該第二位置時,便可帶動該牽引件位移,透過該牽引件的位移再帶動該第二傳動件旋轉,從而促使該環(huán)件繞該第一驅動軸的樞轉軸旋轉一角度,使得該彈簧松開。
[0017]依據(jù)一實施例,該牽引件例如為牽引繩,當該第二傳動件旋轉時,該牽引繩可局部卷繞于該第二傳動件上、或從該第二傳動件伸展。
[0018]依據(jù)一實施例,該制動件為卷繞彈簧并具有一第一突起端及一第二突起端,該第一突起端與該控制模組的一殼體連接,該第二突起端則與該環(huán)件連接。
[0019]依據(jù)控制模組之另一實施例,還包括:一繩筒;一操作繩,其與該繩筒連接并沿該控制件的內(nèi)側延伸;及一離合器,其設置于該制動件與該繩筒之間;其中,透過拉動該操作繩,可帶動該繩筒旋轉并將該離合器轉為一耦合狀態(tài),使該繩筒的旋轉動作可經(jīng)由該離合器帶動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
[0020]依據(jù)一實施例,該第一驅動軸與該第二驅動軸相互平行。[0021]此外,本發(fā)明亦提供一種窗簾,包括:一頂軌道;多個簾片;一底部,其位于該等簾片的最下方;至少一卷繩單元,包括一外殼體、及分別樞接于該外殼體中的卷筒及轉筒;至少一懸吊繩及梯繩,為分別連接于該卷筒、該轉筒及該底部,且該梯繩分別連接于該多個簾片;及上述之控制模組,其設置于該頂軌道中并與該卷繩單元相間隔,其中該控制模組的該第一驅動軸與該卷筒連接,該第二驅動軸則與該轉筒連接。
[0022]依據(jù)窗簾之一實施例,該卷筒及該轉筒均以同一軸線繞該第一驅動軸裝設,且該轉筒可相對于該卷筒旋轉。
[0023]依據(jù)窗簾之一實施樣態(tài),該第二驅動軸與該轉筒間為透過多個傳動齒輪相連接。
[0024]另外,本發(fā)明提供一種窗簾的操作方法,其中該窗簾包括頂軌、底部、多個簾片設置于該頂軌與該底部間、連接該底部與一卷筒的懸吊繩、連接該多個簾片與一轉筒的梯繩、及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還包括第一驅動軸、第二驅動軸、制動件、操作繩及操控件,該操控件為垂直而下的長形體。而該方法包括:從一第一位置向下拉動該操控件至一第二位置,以帶動原為鎖定該第一驅動軸的該制動件轉為釋鎖狀態(tài),從而允許該第一驅動軸進行旋轉,該底部藉此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而下降;當該底部達到欲設的高度時,釋放該操控件,以便該操控件向上位移恢復該第一位置;在該操控件處于該第一位置時,將該操控件繞其長軸旋轉,以便調(diào)整該簾片的傾斜角度;及向下拉動該操作繩,以升起該底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25]圖1繪示一種設有控制模組的窗簾之立體圖。
[0026]圖2為繪示窗簾的內(nèi)部結構圖。
[0027]圖3為繪示窗簾中控制模組、卷繩單元及驅動軸的組合立體圖。
[0028]圖4繪示控制模組的分解圖。
[0029]圖5繪示控制模組的剖視圖。
[0030]圖6繪示離合器的第一耦合件之立體圖。
[0031]圖7繪示離合器的第二耦合件之立體圖。
[0032]圖8繪示控制模組中與驅動軸相固定的套筒之立體圖。
[0033]圖9繪示套筒的前視圖。
[0034]圖10繪示部分控制模組組裝后之側視圖。
[0035]圖11繪示控制模組中的繩筒之側視圖。
[0036]圖12繪示控制模組中的制動件及釋鎖組件之組裝立體圖。
[0037]圖13繪示控制模組中的制動件及釋鎖組件之組裝側視圖。
[0038]圖14繪示釋鎖組件的操作示意圖。
[0039]圖15繪示釋鎖組件的操作之側視圖。
[0040]圖16繪示窗簾的下降操作之示意圖。
[0041]圖17繪示窗簾進行下降時,離合器中導引軌道的狀態(tài)之示意圖。
[0042]圖18繪示窗簾調(diào)整為欲設的高度后,釋放操控件復位的示意圖。
[0043]圖19繪示窗簾中朝第一方向調(diào)整簾片的傾斜角度之示意圖。
[0044]圖20繪示窗簾中朝第二方向調(diào)整 簾片的傾斜角度之示意圖。
[0045]圖21繪示窗簾的升起操作之示意圖。[0046]圖22繪示控制模組中的繩筒及第一耦合件在窗簾進行升起操作時之局部剖視圖。[0047]圖23繪示控制模組中的第一、第二耦合件在窗簾進行升起操作時之局部剖視圖。
[0048]圖24繪示部分控制模組在窗簾進行升起操作時之示意圖。
[0049]圖25繪示窗簾進行升起時,離合器中導引軌道的狀態(tài)之示意圖。
[0050]圖26繪示控制模組中的第一耦合件及繩筒在進行卷收操作繩之局部剖視圖。
[0051]圖27繪示控制模組中的第一、第二耦合件在繩筒進行卷收操作繩之局部剖視圖。
[0052]圖28繪示部分控制模組在繩筒進行卷收操作繩時之示意圖。
[0053]圖29繪示繩筒進行卷收操作繩時,離合器中導引軌道的狀態(tài)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54]圖1繪示一窗簾100的實施例,圖2為繪示窗簾100的內(nèi)部結構圖。窗簾100可包含有頂軌道102、一組簾片104、及位于簾片104最下方的底部106。此外,為控制簾片104及底部106的位移及調(diào)整,窗簾100還設有控制模組114、數(shù)條懸吊繩116、數(shù)條梯繩118及卷繩單元120??刂颇=M114可包含驅動軸108及109、操作繩110 (以虛線繪示)及操控件 112。
[0055]懸吊繩116的第一末端可與卷繩單元120的卷筒122連接,懸吊繩116的第二末端可與底部106連接,使懸吊繩116連接于頂軌道102及底部106之間。當?shù)撞?06朝向頂軌道102向上移動時,可收起窗簾100。底部106的升起動作可透過拉動操作繩110,使控制模組114可透過驅動軸108將旋轉動作傳達卷繩單元120中的卷筒122,以便卷筒122卷收頂軌道102及底部106之間所連接的懸吊繩116。
[0056]梯繩118的頂端可分別與卷繩單元120的轉筒124連接,并沿垂直方向延伸,以分別連接各簾片104的前后側緣。梯繩118的底端則可分別與底部106的前后緣固定。透過梯繩118的上下位移,可調(diào)整簾片104的水平傾斜角度,以便開啟及遮蔽簾片104間的間隙,從而控制光線通過簾片104間的亮度。為控制梯繩118的上下位移,卷繩單元120中的轉筒124可與驅動軸109連接,而驅動軸109則可透過控制模組114與操控件112連接,使操控件112的旋轉操作可經(jīng)由驅動軸109帶動梯繩118的上下位移。
[0057]控制模組114可透過操控件112的操控轉為釋鎖狀態(tài),以便允許驅動軸108轉動,讓底部106可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自行下降并從卷繩單元120拉出懸吊繩116,從而伸展簾片104。此外,控制模組114亦可將操控件112的旋轉動作轉換為驅動軸109的旋轉,并透過驅動軸109帶動卷繩單元120中的轉筒124轉動,從而控制梯繩118的上下位移。有關控制模組114的結構及操作,后續(xù)將提供詳細說明。
[0058]簾片104的種類不受限。舉例來說,可以采用布料簾片、百葉硬型簾片、板條組成的簾片等等。
[0059]頂軌道102的種類不受限。頂軌道102位于窗簾100的頂部,并用以裝設驅動軸108及控制模組114。底部106設置于窗簾100的底部,其中底部106例如以底軌道構成。然而底部106的種類不受限,可為任何加重元件,亦可由最下方的簾片組成。
[0060]驅動軸108為定義第一驅動軸線,并分別與卷繩單元120、控制模組114組接。驅動軸108的操作與底部106的運動相連動,亦即驅動軸108的旋轉與底部106的上下位移為相連動。依據(jù)一實施例,卷繩單元120中的卷筒122可與驅動軸108相固接,使驅動軸108與卷繩單元120的卷筒122可同步旋轉,以便卷收或展開懸吊繩116。另外,因驅動軸108與控制模組114相連接,使得驅動軸108亦可根據(jù)操作繩110的操作而被帶動旋轉,以便升起簾片104。
[0061]依據(jù)窗簾100的設計,使用者可透過拉動操作繩110來升起底部106并往上堆迭簾片104。依據(jù)本發(fā)明一實施例,相對于底部106的總行程,操作繩110具有較短的長度,而使用者可透過拉動、放開操作繩110的重復動作,便可升起底部106并往上堆迭簾片104。操作繩110的長度例如可比整組簾片104高度的一半還要短。當操作繩110長度為整組簾片104高度的三分之一時,只要拉動約三次操作繩110,即可將簾片104完全升起。此操作方式類似于一種棘齒技術,使用者可透過拉動操作繩110來升起簾片104,接著放開操作繩110讓操作繩110卷收后,再度拉動操作繩110便可繼續(xù)升起簾片104。上述步驟可持續(xù)重復,直到簾片104上升到欲設高度為止。
[0062]另外,使用者可透過拉動操控件112將控制模組114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以便允許驅動軸108轉動,使底部106透過其本身重力而下降。操控件112釋放后,控制模組114即可由釋鎖狀態(tài)轉為鎖定狀態(tài),以阻止驅動軸108轉動。
[0063]至于驅動軸109則定義平行于驅動軸108的第二驅動軸線,且驅動軸109分別與卷繩單元120的轉筒124、控制模組114連接。驅動軸109可由操控件112的帶動下獨立于驅動軸108旋轉,以促使轉筒124旋轉。
[0064]配合圖2,圖3為繪示控制模組114、卷繩單元120及驅動軸108、109的組合立體圖。卷繩單元120可相對于控制模組114隔開裝設。卷繩單元120可包括卷筒122、轉筒124、外殼體125 (更清楚繪示于圖2)。卷筒122與轉筒124分別樞接于外殼體125中。依據(jù)一實施例,卷筒122的一側端可延伸有軸端122A(以虛線繪示),而轉筒124為繞軸端122A樞接。
[0065]驅動軸108與控制模組114組接,且分別通過卷繩單元120的卷筒122及轉筒124。驅動軸108可與卷筒122固接,使卷筒122與驅動軸108可同步旋轉,以便卷收及展開懸吊繩116。轉筒124則以驅動軸108的同軸線裝設,且轉筒124可相對于驅動軸108、卷筒122獨立旋轉。
[0066]驅動軸109與控制模組114組接,并平行于驅動軸108延伸。轉筒124可固設有一齒輪126,齒輪126與驅動軸109以同軸線裝設。梯繩118可繞轉筒124組裝,使轉筒124的旋轉可帶動梯繩118上下位移。驅動軸109在鄰近齒輪126處可與一齒輪128連接,而齒輪126、128分別與中介齒輪130齒合,使驅動軸109可驅動轉筒124相對于卷筒122與驅動軸108旋轉。為方便組裝,齒輪128與中介齒輪130均可樞接于卷繩單元120的外殼體125中,且齒輪128的穿孔可具有非圓形狀。因此,將驅動軸109穿過齒輪128的穿孔后,即可完成驅動軸109與齒輪128的組接。
[0067]為實現(xiàn)驅動軸108、109的操作控制,圖4及圖5為分別繪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所設計的控制模組114之分解圖及剖視圖??刂颇=M114包含有一制動件132、釋鎖組件134、繩筒136、及一離合器138??刂颇=M114還包含有一彈簧140,其用以驅動繩筒136朝向卷收操作繩110的方向旋轉。彈簧140可設于控制模組114的內(nèi)側(如圖所示)或外側。
[0068]此外,控制模組114還包含有一殼體142及一蓋體144。殼體142及蓋體144的組合可形成一外殼,以便覆蓋控制模組114的部分零件。
[0069]離合器138可將繩筒136與驅動軸108的運動相耦合或解耦。當離合器138處于解耦的狀態(tài)時,驅動軸108及繩筒136可相對轉動。例如,繩筒136維持靜態(tài),而底部106及簾片104的重量帶動驅動軸108相對于繩筒136旋轉,以便下降簾片104及底部106?;蛘唑寗虞S108保持靜態(tài),而繩筒136轉動,以卷收操作繩110。向下拉動操作繩110時,則可將離合器138轉為耦合狀態(tài),使繩筒136與驅動軸108經(jīng)由離合器138的傳動可同步旋轉,以升起底部106并往上堆迭簾片104。
[0070]根據(jù)一實施例,離合器138可設置于制動件132與繩筒136之間,且離合器138裝設于一固定軸146上。依據(jù)此實施例,離合器138可包含有一第一耦合件150、一第二耦合件152、一彈簧154、一連接件156、及一滾動件160。滾動件160例如為滾珠。在一些實施例,離合器138還可包含有一套筒161。
[0071]參閱圖5至圖7,連接件156固接于固定軸146。固定軸146與驅動軸108為分離裝設。固定軸146例如由蓋體144沿驅動軸108的相同軸線延伸而成。第一耦合件150樞接于部份固定軸146,而第二耦合件152樞接于連接件156,使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可繞驅動軸108、固定軸146的共同軸線相對于固定軸146旋轉,從而將離合器138轉換為耦合或解耦的狀態(tài)。
[0072]參閱圖6,第一耦合件150具有圓柱狀,并可與第二耦合件152相搭配。更具體地,第一耦合件150在其兩個端部之間包含有一圓筒狀的外側表面162。外側表面162上包含一凹陷區(qū),凹陷區(qū)延伸于第一耦合件150的周圍并至少局部地定義出離合器138的部分導引軌道164、及與導引軌道164連通的缺口 165。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例如設有兩個缺口 165,為分別位于徑向相對的位置。第一耦合件150在接近繩筒136的第一端部處包含有二個彼此相對的徑向凸緣150A,而繩筒136可與徑向凸緣150A相抵觸,使繩筒136轉動時便可驅動第一耦合件150同步旋轉。第一耦合件150接近第二耦合件152的第二端部處則包含有至少一徑向抵靠凸緣168,徑向抵靠凸緣168的位置接近缺口 165。依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可在第一耦合件150外表面上的相對位置設有兩個徑向抵靠凸緣168,其分別接近于對應缺口165處。第一耦合件150還包含有至少一開槽169,而開槽169與徑向抵靠凸緣168彼此相間隔。依本發(fā)明一實施例,可在第一耦合件150的徑向相對位置形成兩個開槽169,其分別接近于對應的徑向抵靠凸緣168處。
[0073]參閱圖7,第二耦合件152具有圓筒狀、且與第一耦合件150相搭配。第二耦合件152設有二徑向相對的徑向凸肋172,而各徑向凸肋172具有一外側表面174以及一延伸部176,延伸部176從徑向凸肋172徑向地朝向第二耦合件152的中心延伸。
[0074]如圖17所示,第一耦合件150與第二耦合件152相組接后,第一耦合件150的外側表面162與第二稱合件152的外側表面174之間可形成一呈封閉回路的導引軌道164,其中導引軌道164沿著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的周圍延伸。各徑向凸肋172可移動地設置于第一耦合件150的對應缺口 165,而延伸部176可插置于對應的開槽169中,從而導引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的相對運動。藉此,徑向凸肋172可于缺口 165中滑動,以便在導引軌道164的路徑中形成或移除一個或數(shù)個阻擋區(qū)177 (如圖24及圖5所示)O
[0075]配合圖4及圖5,圖8及圖9為繪示套筒161的示意圖。套筒161大至上為圓筒狀、且固定于驅動軸108,使套筒161與驅動軸108為同步旋轉。套筒161包含有一中央孔178以及一徑向卡槽179。徑向卡槽179設于中央孔178的內(nèi)側壁且平行于驅動軸108的軸線線性地延伸。離合器138組裝時,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穿設于套筒161的中央孔178,使得導引軌道164與套筒161的徑向卡槽179的長度呈部份重迭,而滾動件160可活動地設置于導引軌道164及徑向卡槽179中。
[0076]離合器138處于解稱的狀態(tài)時,因第一稱合件150、第二稱合件152的相對位置關系,使得滾動件160可隨驅動軸108及套筒161的旋轉而沿徑向卡槽179以及第一耦合件150、第二耦合件152周圍所形成的導引軌道164進行相對的位移,其中驅動軸108及套筒161為獨立于繩筒136旋轉。
[0077]當離合器138處于耦合狀態(tài)時,第二耦合件152可相對于第一耦合件150沿旋轉方向位移至一第二位置,以便在導引軌道164中形成凹陷狀的阻擋區(qū)177,其中阻擋區(qū)177即是由導引軌道164的側壁在對應缺口 165處形成凹陷(參見圖24)。因此,沿導引軌道164及徑向卡槽179位移的滾動件160將進入并被阻擋區(qū)177阻止,使得繩筒136的旋轉可透過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并經(jīng)由滾動件160傳達至套筒及驅動軸108。在本發(fā)明另一實施例,離合器138也可將來自繩筒136的旋轉動作直接傳送到驅動軸108。
[0078]配合圖4,圖10及圖11為繪示部分控制模組114 (包括繩筒136及套筒161)組裝后的示意圖。繩筒136大至上為圓筒狀。繩筒136可樞接于固定軸146,并位于鄰近第一耦合件150在其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52的一側。繩筒136與操作繩110相連,使得繩筒136在轉動時可卷收操作繩110。繩筒136接近于第一耦合件150的一端部設有至少一徑向凸緣136A,而且繩筒136的徑向凸緣136A可與第一耦合件150的凸緣150A相接觸,以帶動離合器138的旋轉動作。
[0079]繼續(xù)參閱圖4及圖5,繩筒136耦合于彈簧140。彈簧140可驅動繩筒136旋轉,以便繩筒136卷收操作繩110。彈簧140可為扭簧,其裝設于繩筒136的內(nèi)腔中。扭簧具有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第一端固接于固定軸146,而第二端則固接于繩筒136。透過扭簧的彈力作用,可促使繩筒136朝卷收操作繩110的方向相對于固定軸146旋轉。
[0080]配合圖3,圖12及圖13為繪示制動件132及釋鎖組件134的組裝示意圖。制動件132設置于驅動軸108的周圍,且制動件132與驅動軸108間可以驅動軸108的樞轉軸X相對旋轉。制動件132具有一鎖定狀態(tài)及一釋鎖狀態(tài)。制動件132在鎖定狀態(tài)時為緊束并鎖定套筒161與驅動軸108,以阻止套筒161與驅動軸108轉動,從而鎖定簾片104及底部106所在的位置。制動件132在釋鎖狀態(tài)時則呈松開,以允許套筒161與驅動軸108轉動,以便簾片104及底部106下降。依據(jù)一實施例,制動件132可包含有一彈簧180,例如為卷繞彈簧。彈簧180大至上為圓筒狀且設置于套筒161的周圍表面上。彈簧180向外延伸出一第一突起端180A及一第二突起端180B。第一突起端180A固接于殼體142,而第二突起端180B則固接于一環(huán)件182。彈簧180緊束于套筒161時為鎖定狀態(tài),彈簧180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
[0081]釋鎖組件134可與制動件132連接,并帶動制動件132由鎖定狀態(tài)切換為釋鎖狀態(tài)。依本發(fā)明一實施例,釋鎖組件134可包含有一環(huán)件182、傳動件184、牽引件186、及操控件112。環(huán)件182可具有圓形狀,但本發(fā)明不限于此,環(huán)件182亦可由其它形狀實現(xiàn),例如半圓形、弧形等等。環(huán)件182可樞接于套筒161與繩筒136之間,尤其在套筒161與第一耦合件150之間。環(huán)件182可繞驅動軸108的樞轉軸X旋轉。環(huán)件182上可形成有一孔洞182A及凸齒部182B。彈簧180的第二突起端180B可透過孔洞182A與環(huán)件182固定。
[0082]傳動件184為設置于環(huán)件182與操控件112之間的旋轉式傳動件。依據(jù)一實施例,傳動件184可與殼體142或蓋體144樞接,而傳動件184的樞轉軸大約平行于驅動軸108的軸線。傳動件184的第一端可設有凸齒部188,凸齒部188可與環(huán)件182的凸齒部182B齒合。傳動件184的第二端則為圓筒形并可與牽引件186連接。
[0083]牽引件186分別與傳動件184、操控件112連接,且可將操控件112的下移動作轉為傳動件184的旋轉動作,再透過傳動件184的旋轉帶動環(huán)件182轉動,促使制動件132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依據(jù)一實施例,牽引件186例如為牽引繩,牽引繩的第一端部與傳動件184固定,牽引繩的第二端部則與操控件112。在進行調(diào)整的過程中,牽引繩可局部地卷繞于傳動件184、或從傳動件184伸展。
[0084]參見圖1、圖2、圖4及圖12,操控件112是從頂軌道102垂直而下的長形體。操控件112設置于頂軌道102的一側,并透過上述環(huán)件182、傳動件184、牽引件186等元件與制動件132連接。操控件112可含有連接頭122A及棒條112B。連接頭112A與棒條112B相樞接,讓使用者能輕易調(diào)整棒條112B相對于垂直方向的傾斜角度,使棒條112B的操作更方便。另外,連接頭112A與牽引件186的第二端部固定,且連接頭112A與蓋體144以活動式相接,使操控件112與牽引件186可相連接運動。
[0085]依據(jù)一實施例,連接頭112A可含有一滑件190及一轉接件192?;?90為板狀,轉接件192則為中空的圓筒狀?;?90與蓋體144的延伸板144A滑接,而轉接件192分別與滑件190、棒條112B以不同軸線樞接,使滑件190、轉接件192、棒條112B可同步相對于殼體142、蓋體144所組成的外殼上下位移,而轉接件192、棒條112B則可大約繞棒條112B的長軸Y相對于滑件190、殼體142、蓋體144旋轉。依據(jù)一實施例,為實現(xiàn)滑件190與轉接件192的樞接,滑件190 —端部可設有弧形的套圈190A,轉接件192則可設有圓形的凹槽192A,而套圈190A可與凹槽192A相配合,以樞接滑件190與轉接件192。因此,透過連接頭112A與外殼的組接,使棒條112B可分別沿長軸Y旋轉及上下位移。
[0086]操控件112可介于第一、第二位置相對于殼體142、蓋體144所組成的外殼上下位移。操控件112在第一位置時因與驅動軸109相耦合,使操控件112的旋轉可帶動驅動軸109旋轉。此外,操控件112由第一位置向下位移至第二位置時便可帶動牽引件186向下位移,從而促使傳動件184旋轉,并透過傳動件184的凸齒部188與環(huán)件182的凸齒部182B相互齒合,驅動制動件132轉為釋鎖狀態(tài),允許驅動軸108轉動。
[0087]操控件112可透過一個或多個傳動件與驅動軸109耦合。依據(jù)一實施例,殼體142中可樞接有傳動件194、195。傳動件194的樞軸線可沿連接頭122A相對于殼體142、蓋體144的滑動方向延伸,且傳動件194的一端可與轉接件192滑動地連接。傳動件194與轉接件192間例如由干涉式錐形連接、或卡榫連接等。依據(jù)圖4所示的實施例,轉接件192的一側延伸端192B例如設有徑向凸肋,而傳動件194的內(nèi)穿孔壁可設有對應的徑向凹槽,傳動件194與轉接件192相接時,延伸端192B的凸肋便可與傳動件194的徑向凹槽接合,使傳動件194與轉接件192可同步旋轉,且轉接件192可相對于傳動件194位移。透過此結構設計,轉接件192可隨操控件112上下位移而朝傳動件194的方向、或朝離開傳動件194的
向 。[0088]傳動件195的樞軸線可沿驅動軸109的方向延伸,且傳動件195與驅動軸109相固接,使傳動件195與驅動軸109均繞驅動軸109同一軸線旋轉。傳動件194、195之間可透過傳動齒輪196連接,其中傳動齒輪196例如為蝸輪傳動、螺旋齒輪、傘齒輪等等。
[0089]操控件112處于第一位置時,因轉接件192與傳動件194相連接,使操控件112可透過傳動件194、195及傳動齒輪196帶動驅動軸109同步旋轉,而驅動軸109再經(jīng)由齒輪126、128與中介齒輪130的齒合可驅動轉筒124旋轉,從而促使梯繩118沿垂直方向位移,以便調(diào)整簾片104的傾斜角度。
[0090]操作繩110可穿過傳動件194并沿操控件112 (亦即轉接件192、棒條122B)的內(nèi)側延伸,且操作繩Iio的底端可固設有一栓體197。栓體197可與操控件112的底端抵擋,以避免操作繩110在往上位移時完全脫離操控件112。
[0091]當使用者不操作操作繩110時,制動件132的彈簧180緊束套筒161并阻止驅動軸108旋轉,以便鎖定簾片104及底部106所在的位置。值得一提,本發(fā)明所述的套筒161可由任何設于驅動軸108、并可與離合器連接且配合運作的部位,其可具有任何形狀,且不限于組接在驅動軸108的元件。依據(jù)其它實施例,套筒161亦可與驅動軸108 —體形成,使彈簧180可緊束驅動軸108并阻止其旋轉。
[0092]另外,操控件112未被拉下時,使用者可透過旋轉操控件112,并經(jīng)由傳動件194及195、驅動軸109、齒輪126及128、與中介齒輪130的傳動,從而驅動轉筒124旋轉并促使梯繩118沿垂直方向位移,以便調(diào)整簾片104的傾斜角度。
[0093]圖14至圖16為繪示釋鎖組件134的操作示意圖。使用者要下降底部106時,只要稍微向下拉動操控件112,透過牽引件186帶動傳動件184旋轉,且經(jīng)由傳動件184的凸齒部188與環(huán)件182的凸齒部182B相互齒合,即可帶動環(huán)件182繞驅動軸108的樞轉軸X旋轉一角度、并位移彈簧180的第二突起端180B,從而促使彈簧180松開,使制動件132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在操控件112向下位移的同時,亦帶動轉接件192往離開傳動件194的方向位移。
[0094]配合圖1至圖15,圖16為繪示窗簾100的下降動作之示意圖,圖17則繪示窗簾100進行下降時,離合器138中導引軌道164的狀態(tài)之示意圖。制動件132釋鎖后,底部106、以及堆迭于底部106上的簾片104所產(chǎn)生的重力可拉動懸吊繩116,使懸吊繩116從卷繩單元120的卷筒122逐漸展開并帶動驅動軸108相對于繩筒136旋轉。當驅動軸108及套筒161進行旋轉而下降底部106時,繩筒136不動,滾動件160則沿徑向卡槽179及離合器138的導引軌道164相對于第一耦合件150、第二耦合件152及套筒161滾動并位移,如圖17以箭頭所示。尤其,當?shù)撞?06下降時,彈簧154會產(chǎn)生阻力維持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不動,使離合器138維持解耦的狀態(tài),即導引軌道164中無阻擋區(qū)177的狀態(tài)。此外,離合器138處于解稱的狀態(tài)時,第二稱合件152的徑向凸肋172是相對于位于第一耦合件150的缺口 165中的徑向抵靠凸緣168呈分離狀態(tài)。
[0095]當?shù)撞?06向下移動至欲設的高度后,使用者可放開操控件112。因此,彈簧180透過其本身彈力將恢復原狀并緊束套筒161,使制動件132恢復鎖定狀態(tài),以阻止驅動軸108及套筒161轉動并鎖定底部106所在的高度。在彈簧180恢復緊束狀態(tài)的過程中,亦將帶動環(huán)件182朝反向旋轉。經(jīng)由環(huán)件182的凸齒部182B與傳動件184的凸齒部188相互齒合,環(huán)件182的反向旋轉可帶動傳動件184轉動并局部地卷收牽引件186,再透過牽引件186所產(chǎn)生的拉動力即可帶動操控件112向上位移,直到轉接件192到達第一位置并與傳動件194抵觸,如圖18所示。
[0096]圖19及圖20為繪示調(diào)整簾片104的動作示意圖。當?shù)撞?06固定于所欲設的高度時,使用者可繞其長軸Y旋轉操控件112的棒條112B,經(jīng)由傳動件194及195、驅動軸109、齒輪126及128、與中介齒輪130的傳動,從而驅動轉筒124旋轉并促使梯繩118沿垂直方向位移,以便調(diào)整簾片104向前后的傾斜角度。
[0097]圖21至圖25為繪示升起窗簾100的動作示意圖。參考圖21,當使用者欲升起底部106時,可向下拉動操作繩110,使得操作繩110從繩筒136伸展并通過操控件112滑動,其中操控件112大約維持不動。如圖22所示,繩筒136沿操作繩110的伸展方向轉動,將造成繩筒136的徑向凸緣136A推動第一耦合件150的徑向凸緣150A,藉此使得第一耦合件150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52旋轉,直到第一耦合件150的徑向抵靠凸緣168與第二耦合件152的徑向凸肋172相抵接(如圖23所示),此時的第二耦合件152處于第二位置,使得導引軌道164中形成有阻擋區(qū)177 (如圖24及圖25所示)。
[0098]持續(xù)向下拉動操作繩110時,將使繩筒136及離合器138同步旋轉,直到滾動件160到達阻擋區(qū)177為止。值得一提,在此實施例中,導引軌道164中所形成有兩個阻擋區(qū)177,以縮短滾動件160至阻擋區(qū)177的行程;然而本發(fā)明不限于此,亦可在導引軌道164中形成單一阻擋區(qū)177。
[0099]當滾動件160到達阻擋區(qū)177時,離合器138即可轉為耦合狀態(tài)。由于滾動件160同時抵接于阻擋區(qū)177與套筒161的卡槽179,向下拉動操作繩110的動作便可使繩筒136旋轉,而透過二個徑向凸緣136AU50A相互抵接,繩筒136的旋轉將傳送至離合器138,而再透過滾動件160分別與套筒161的卡槽179、及離合器138阻擋區(qū)177的抵接,將旋轉的動作從離合器138傳送至套筒161及驅動軸108。因套筒161被促使旋轉,將使得彈簧180的第一突起端180A抵觸殼體142的內(nèi)側表面,以迫使彈簧180由緊束套筒161的狀態(tài)轉為松開的狀態(tài),從而將制動件132轉為釋鎖。如此一來,透過向下拉動操作繩110,即可將離合器138轉為耦合狀態(tài),并透過離合器138的傳動,可帶動繩筒136、套筒161及驅動軸108同步旋轉,以便升起底部106。
[0100]在底部106向上位移的過程中,使用者可在任何時刻釋放操作繩110,例如當?shù)撞?06到達欲設的高度時,或著當操作繩110完全從繩筒136伸展后。當釋放操作繩110時,彈簧180恢復其緊束套筒161的狀態(tài)。彈簧180的緊束作用可鎖住并阻止套筒161及驅動軸108旋轉,藉以鎖定簾片104在欲設的高度。同時,彈簧140將驅動繩筒136反轉,以卷收操作繩110。
[0101]參閱圖26,隨繩筒136反向轉動,繩筒136的徑向凸緣136A可接觸并推動第一耦合件150的相對徑向凸緣150A,進而同步驅動第一耦合件150相對于第二耦合件152旋轉。
[0102]參閱圖27至圖29,第一耦合件150與繩筒136的旋轉造成第一耦合件150的徑向抵靠凸緣168沿離開第二耦合件152的徑向凸肋172位移,直到第一耦合件150到達另一個抵接位置并恢復導引軌道164中無阻擋區(qū)177的狀態(tài)為(如圖28及圖29所示)。如圖6所示,當延伸部176抵接于開槽169的側緣169A時,即可恢復導引軌道164中無阻擋區(qū)177的狀態(tài)。此時,離合器138轉換為解耦的狀態(tài),彈簧140可繼續(xù)驅動繩筒136反轉以卷收操作繩110,而且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為同步旋轉。因導引軌道164中未形成阻擋區(qū)177,第一耦合件150及第二耦合件152的耦合旋轉使得滾動件160沿導引軌道164及套筒161的卡槽179位移。當?shù)谝获詈霞?50、第二耦合件152及繩筒136旋轉并卷收操作繩110時,套筒161及驅動軸108因被彈簧180鎖定而維持靜態(tài)。因此,在繩筒136卷收操作繩110的過程中,底部106及簾片104可維持其所在的位置。當繩筒136卷收部份或全部的操作繩Iio后(繩筒136完全卷收操作繩110時,栓體192抵觸于操控件112的底端),使用者可再向下拉動操作繩110,以便再升起底部106并往上堆迭簾片104。前述的操作步驟可多次重復執(zhí)行,直到簾片104上升到欲設的高度為止。
[0103]值得一提,本發(fā)明所述的釋鎖組件134及操控件112能提供方便的調(diào)整功能,其可與不同的結構設計搭配使用。依據(jù)其它實施例,控制模組中的離合器例如可由其它的結構實現(xiàn),并同時搭配釋鎖組件134及操控件112。舉例而言,離合器可由設有一耦合件,套筒可設有凸齒部,而耦合件可沿驅動軸108的軸線位移,以便與套筒接合或脫離接合,從而實現(xiàn)離合器的耦合、解耦狀態(tài)。
[0104]本發(fā)明所提供的結構及操作方式,可透過向下拉動一長形操控件,即可將控制模組的制動件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以便窗簾的底部透過其本身重力下降。另外,透過旋轉操控件,亦可調(diào)整簾片的傾斜角度。因此,窗簾的操控件能整合多數(shù)調(diào)整功能,操作十分方便。
[0105]以上敘述依據(jù)本發(fā)明多個不同實施例,其中各項特征可以單一或不同結合方式實施。因此,本發(fā)明實施方式之揭露為闡明本發(fā)明原則之具體實施例,應不拘限本發(fā)明于所揭示的實施例。進一步言之,先前敘述及其附圖僅為本發(fā)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他元件之變化或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發(fā)明之精神與范圍。
[0106]【主要元件符號說明】
[0107]窗簾100
[0108]頂軌道102簾片104
[0109]底部106驅動軸 108、109
[0110]操作繩110操控件112
[0111]連接頭112A棒條112B
[0112]控制模組114懸吊繩116
[0113]梯繩118卷繩單元120
[0114]卷筒122軸端 122A
[0115]轉筒124外殼體125
[0116]齒輪126中介齒輪130
[0117]制動件132釋鎖組件134
[0118]繩筒136徑向凸緣136A、150A
[0119]離合器138彈簧 140、154、180
[0120]殼體142蓋體144
[0121]延伸板144A第一耦合件150
[0122]第二耦合件152 固定軸146`
[0123]連接件156滾動件160
[0124]套筒161導引軌道164[0125]缺口 165徑向抵靠凸緣168
[0126]開槽169徑向凸肋172
[0127]延伸部176阻擋區(qū)177[0128]中央孔178徑向卡槽179
[0129]第一突起端180A 第二突起端180B
[0130]環(huán)件182孔洞 182A
[0131]凸齒部182B傳動件184
[0132]牽引件186凸齒部188
[0133]滑件190套圈 190A
[0134]轉接件192凹槽192A
[0135]延伸端192B傳動件194、195
[0136]傳動齒輪196栓體197
【權利要求】
1.一種窗簾用的控制模組,包括: 一第一驅動軸及一第二驅動軸,其中該第一驅動軸用于控制窗簾中的底部上下位移,該第二驅動軸則用于調(diào)整窗簾中的多個簾片的傾斜角度; 一套筒,其與該第一驅動軸相固定; 一傳動件,其與該第二驅動軸連接; 一制動件,其設置于該第一驅動軸的周圍,其中該制動件在一鎖定狀態(tài)時為阻止該套筒及該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鎖定該底部于所在的位置,而該制動件在一釋鎖狀態(tài)時則允許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以便該底部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而下降 '及 一釋鎖組件,其包括一操控件,該操控件為垂直而下的長形體并與該制動件連接,其中該操控件可沿其長軸從一第一位置位移至一第二位置,以將該制動件由鎖定狀態(tài)轉為釋鎖狀態(tài),且該操控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便可透過該傳動件帶動該第二驅動軸旋轉。
2.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當該操控件位于該第一位置時,為透過該傳動件與該第二驅動軸耦接,使該操控件繞其長軸旋轉的操作可帶動該第二驅動軸轉動。
3.如權利要求1 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操控件由該第一位置位移至該第二位置時便可朝向離開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該操控件由該第二位置位移至該第一位置時則可朝向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
4.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傳動件可透過傳動齒輪與該第二驅動軸連接。
5.如權利要求4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傳動齒輪可為螺旋齒輪、蝸輪傳動或傘齒輪坐寸ο
6.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還包括一外殼,而該操控件包括相連接的一連接頭及一棒條,透過該連接頭與該外殼殼的組接,使該棒條可分別沿該長軸旋轉及上下位移。
7.如權利要求6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連接頭包括一滑件及一轉接件,該轉接件則與該滑件樞接并可與該傳動件滑動地連接,而該滑件可相對于該外殼體滑動,以帶動該轉接件往離開該傳動件的方向、或向該傳動件的方向位移。
8.如權利要求7所述之控制模組,還包括: 一繩筒; 一操作繩,其與該繩筒連接,且該操作繩為分別穿過該轉接件及該棒條;及 一離合器,其設置于該制動件與該繩筒之間; 其中,透過拉動該操作繩,可帶動該繩筒旋轉并將該離合器轉為一耦合狀態(tài),使該繩筒的旋轉動作可經(jīng)由該離合器帶動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
9.如權利要求8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制動件包括一彈簧,該彈簧設置于該套筒的周圍,該彈簧緊束該套筒時為處于鎖定狀態(tài),該彈簧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而當該操作繩被拉動時,可將該彈簧轉為釋鎖狀態(tài)。
10.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制動件包括一彈簧,該彈簧設置于該套筒的周圍,該彈簧緊束該套筒時便為鎖定狀態(tài),該彈簧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
11.如權利要求10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釋鎖組件還包括: 一環(huán)件,其可繞該第一驅動軸的樞轉軸旋轉; 一第二傳動件,為與該環(huán)件齒合;及一牽引件,分別與該第二傳動件與該操控件連接,其中該操控件沿該長軸向下位移至該第二位置時,便可帶動該牽引件位移,透過該牽引件的位移再帶動該第二傳動件旋轉,從而促使該環(huán)件繞該第一驅動軸的樞轉軸旋轉一角度,使得該彈簧松開。
12.如權利要求1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牽引件為牽引繩,當該第二傳動件旋轉時,該牽引繩可局部卷繞于該第二傳動件上、或從該第二傳動件伸展。
13.如權利要求1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制動件為卷繞彈簧并具有一第一突起端及一第二突起端,該第一突起端與該控制模組的一殼體連接,該第二突起端則與該環(huán)件連接。
14.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還包括: 一繩筒; 一操作繩,其與該繩筒連接并沿該控制件的內(nèi)側延伸 '及 一離合器,其設置于該制動件與該繩筒之間; 其中,透過拉動該操作繩,可帶動該繩筒旋轉并將該離合器轉為一耦合狀態(tài),使該繩筒的旋轉動作可經(jīng)由該離合器帶動該套筒與該第一驅動軸旋轉。
15.如權利要求14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制動件包括一彈簧,該彈簧設置于該套筒的周圍,該彈簧緊束該套筒時為鎖定狀態(tài),該彈簧松開時則為釋鎖狀態(tài),而當該操作繩被拉動時,可將該彈簧轉為釋鎖狀態(tài)。
16.如權利要求1所述之控制模組,其中該第一驅動軸與該第二驅動軸相互平行。
17.—種窗簾,包括: 一頂軌道; 多個簾片; 一底部,其位于該等簾片的最下方; 至少一卷繩單元,包括一外殼體、及分別樞接于該外殼體中的卷筒及轉筒; 至少一懸吊繩及梯繩,為分別連接于該卷筒、該轉筒及該底部,且該梯繩分別連接于該多個簾片;及 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項所述之控制模組,其設置于該頂軌道中并與該卷繩單元相間隔,其中該控制模組的該第一驅動軸與該卷筒連接,該第二驅動軸則與該轉筒連接。
18.如權利要求17所述之窗簾,其中該卷筒及該轉筒均以同一軸線繞該第一驅動軸裝設,且該轉筒可相對于該卷筒旋轉。
19.如權利要求17所述之窗簾,其中該第二驅動軸與該轉筒間為透過多個傳動齒輪相連接。
20.一種窗簾的操作方法,其中該窗簾包括頂軌、底部、多個簾片設置于該頂軌與該底部間、連接該底部與一卷筒的懸吊繩、連接該多個簾片與一轉筒的梯繩、及控制模組,該控制模組還包括第一驅動軸、第二驅動軸、制動件、操作繩及操控件,該操控件為垂直而下的長形體,而該方法包括: 從一第一位置向下拉動該操控件至一第二位置,以帶動原為鎖定該第一驅動軸的該制動件轉為釋鎖狀態(tài),從而允許該第一驅動軸進行旋轉,該底部藉此透過其本身的重力而下降; 當該底部達到欲設的高度時,釋放該操控件,以便該操控件向上位移恢復該第一位置;在該操控件處于該第一位置時,將該操控件繞其長軸旋轉,以便調(diào)整該簾片的傾斜角度;及 向下拉動該操作繩,以升起該`底部。
【文檔編號】A47H5/14GK103505011SQ201210214293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5日
【發(fā)明者】游福來, 黃清添 申請人:德侑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