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集中供熱蒸汽式餐館火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為一種以蒸汽為熱源的烹調裝置,特別適合于餐館使用。
用火鍋進餐深受我國群眾的喜愛,因為可以由進餐者自己動手邊烹制邊進食,無論在食物的口味、營養(yǎng)還是衛(wèi)生等方面,都有其獨到的優(yōu)點。
傳統(tǒng)的木炭火鍋,引燃時間長,煙塵多、炭灰容易漂落在鍋內而影響衛(wèi)生,且木炭要消耗制炭木材,價也貴。使用煤氣、煤油、酒精等燃料的火鍋,不但成本高,而且還受燃料供應的限制,同時仍存在環(huán)境污染問題。用電加熱的火鍋必須有電,使用成本也高。上述已有的火鍋若是用于火鍋餐館,由于較多數量的火鍋同時使用,其缺點就顯得更為突出。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為餐館提供一種火鍋裝置,要求加熱快、無污染、燃料來源廣泛,不消耗電能,使用成本低。
本實用新型具有如下結構整個餐館火鍋裝置由蒸汽鍋爐,數只蒸汽式火鍋和相應的蒸汽管組成。每只蒸汽式火鍋包括一鍋體和一放置于鍋體內的蒸汽分流器,蒸汽分流器的壁上開有數個能讓蒸汽自蒸汽分流器內流出的小孔。所說的鍋爐與所說各個火鍋內的分流器之間由能把蒸汽自鍋爐送入分流器內的蒸汽管相聯(lián)接。使用時,湯菜放入火鍋鍋體內,而高熱蒸汽自分流器的小孔連續(xù)不斷地噴出,沸騰湯汁。
為了避免因蒸汽管內的蒸汽凝水而沖淡鍋內湯計,最好在蒸汽管上安設疏水閥。
為進一步避免湯汁沖淡現(xiàn)象,最好分別在與每只分流器聯(lián)接的蒸汽管和與鍋爐聯(lián)接的蒸汽管之間設置一汽水分離器。該分離器為一由蒸汽管而與鍋爐聯(lián)通的密閉容器。與分流器聯(lián)接的蒸汽管的一端深入汽水分離器內,其端口距分離器的底部有一定高度,從而能使進入分離器的蒸汽和伴隨的少量水能自動分離,水積蓄于容器底部而蒸汽經所說的蒸汽管端口進入火鍋體內的蒸汽分流器。為能排除積水,在汽水分離器的底部設有排水閥。
汽水分離器的進汽管上可設置閥門以控制進汽狀態(tài)。各蒸汽管上可包覆以隔熱保溫材料以保持蒸汽溫度和減少凝水。
和現(xiàn)有的餐館火鍋相比,本實用的優(yōu)點是1、熱交換主要屬于對流方式,加熱迅速,湯汁的流動性好,熱水沸騰起花好,熱能利用率高;2、可使用多種燃料,如柴草、鋸木、煤等,成本低廉;3、火鍋無煙塵,無污染,清潔衛(wèi)生;4、采用集中供熱,工作效率高、省時、省力。
圖1為實施例的總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實施例蒸汽式火鍋及汽水分離器的結構示意圖。
實施例。見
圖1和圖2。使用一容積為200立方分米的蒸汽鍋爐(2),其額定壓力為6kg/cm2。在蒸汽管(7)的未端裝有疏水閥(12)。(13)為水桶。蒸汽式火鍋共5只,分別放置于5個木桌面(18)上?;疱亙鹊恼羝至髌鳛橐豢壑糜诓讳P鋼鍋體(11)底部的盤狀物(1
)。與(10)相聯(lián)的蒸汽管進入汽水分離器(9)后傾斜向上成為斜叉管(14)。圖中(1)為進水口,(3)為水位龍頭,(4)為壓力表,(5)為安全閥,(6)為開水龍頭,(8)為球閥,(15)為排水閥,(16)為密封圈,(17)為活動接頭。汽水分離器(9)的容積約2立方分米。連接汽水分離器和火鍋內蒸汽分流器之間的蒸汽管由不銹鋼制成,該蒸汽管可上下升降,以便于取出蒸汽分流器和鍋體。
權利要求1.一種餐館火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整個裝置由蒸汽鍋爐、數只蒸汽式火鍋和相應的蒸汽管組成,每只蒸汽式火鍋包括一鍋體和一放置于鍋體內的蒸汽分流器,蒸汽分流器的壁上開有數個能讓蒸汽自分流器內流出的小孔,所說的鍋爐與所說的各個火鍋內的分流器之間由能把蒸汽自鍋爐送入分流器內的蒸汽管相聯(lián)接。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餐館火鍋裝置,其特征在于蒸汽管上安有疏水閥。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餐館火鍋裝置,其特征在于分別在與每只分流器聯(lián)接的蒸汽管和與鍋爐聯(lián)接的蒸汽管之間設置一汽水分離器,該分離器為一由蒸汽管而與鍋爐聯(lián)通的密閉容器,與分流器聯(lián)接的蒸汽管的一端深入分離器內,其端口距分離器的底部有一定高度,分離器的底部設有排水閥。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餐館火鍋裝置,其特征在于汽水分離器的進汽管上設有閥門。
5.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餐館火鍋裝置,其特征在于蒸汽分流器為一扣置于鍋體底部的盤狀物。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為一種以蒸汽為熱源的烹調裝置,特別適用于餐館。整個裝置由蒸汽鍋爐、數只蒸汽式火鍋和相應的蒸汽管組成。每只蒸汽式火鍋包括一鍋體和一放置于鍋體內的蒸汽分流器,蒸汽分流器的壁上開有數個能讓蒸汽自分流器內流出的小孔。所說的鍋爐與所說的各個火鍋內的分流器之間由能把蒸汽自鍋爐送入分流器的蒸汽管相聯(lián)接。本火鍋裝置具有加熱快、熱交換合理,湯汁的沸騰起花好,可使用多種低廉燃料,火鍋清潔衛(wèi)生等優(yōu)點。
文檔編號A47J27/10GK2086564SQ9022482
公開日1991年10月16日 申請日期1990年12月8日 優(yōu)先權日1990年12月8日
發(fā)明者李成學 申請人:李成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