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承載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背包狀承載裝置,例如在徒步出行、自行車出行或滑雪及滑雪板出行時使用的背包狀承載裝置。
背景技術:
慣用類型的一般承載裝置通常形成為由結實的紡織材料制成的背包,其中承載裝置的前側在其下端的區(qū)域內設置有附接于其上的帶襯墊的腰帶,腰帶包括縫合連接至背包的中心部分以及延伸超出背包側邊緣的側部,側部的端部適于通過帶扣彼此緊固;承載裝置進一步包括兩個固定的緩沖條,緩沖條在前側的邊緣上朝上端延伸,有效地為承載裝置提供稍微更剛性的結構并使前側與使用者的后背保持一定距離,允許空氣循環(huán),從而減少出汗及汗的積累。肩帶的上端設置成與緩沖條的端部接合,而肩帶的下端例如直接在背包袋的側向緊固在腰帶的上部區(qū)域上。
承載裝置不太適于承載相當大和重的物品,例如滑雪板或雪鞋、雪橇、滑雪鞋或頭盔等,由于缺少空間不能容納在袋中而是必須緊固到背包的外側,特別是背包的后側;從而,因為這些物品僅僅通過柔性袋連接至腰帶和肩帶,所以它們的位置相對于牢固地附接至使用者的那些部分而言不是可靠地固定。從而可能容易發(fā)生物品例如滑雪板將滑動或翻轉的問題。這會導致使用者后背上的負載分布不合理,并導致肌肉扭曲;進一步地,物品會與使用者的頭或腿碰撞。進一步地,由于袋將在后側被打開,所以當上述種類的物品已經(jīng)緊固在此區(qū)域內時,很難取用容納在袋中的內容物。通常,必須去除此種物品之后才能打開袋。
在已知的一般承載裝置(見US-6,179,188A)中存在類似的不利之處,該承載裝置包括牢固但非完全剛性的架,腰帶和肩帶直接附接至其前側而袋設置在架的后側。
進一步地,已經(jīng)提出較小的承載裝置,其中袋的大部分已經(jīng)由硬殼替代,僅僅前側是柔性的(US-6,179,186B1、WO01/97651)。然而,此種裝置未設置腰帶,為此,已經(jīng)不適于承載較大的負載。進一步地,柔性的前側將以完全面對抵靠的方式承載在使用者的后背上。這樣,在物理應力增大的情況下,相當多的汗將積累在使用者的后背上,并浸透使用者的衣服。如果裝有硬的物品,通過柔性的前側將能夠感覺到,并導致產生煩擾的受壓點。在整體上,此種類型的裝置不適用于更高要求的運動,例如登山、自行車、滑雪或滑雪板運動。
進一步地,從US-5,184,873A得知一種承載裝置,其由兩個相互疊置的盒狀模塊構成,上模塊的前側設置有豎直緩沖條和肩帶,下模塊設置有帶襯墊的腰帶。兩個模塊通過球和球窩接頭而彼此連接。由于上模塊相對于下模塊的可動性,此裝置也不適用于在外側緊固較大的物品。分體式的構造帶來另一個缺點,即較大長度的物品不能存放在承載裝置內。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以下述方式改進一般的承載裝置使得所述裝置適于承載固定至外側的較大物品。
所述目的是通過權利要求1的特征部分中所述的特征而實現(xiàn)的。
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還使得可以在外側緊固較大的物品,例如滑雪板、雪鞋、雪橇、滑雪鞋、頭盔等等,并使得它們的位置相對于例如腰帶的牢固地附接至使用者的部分充分地固定。從而廣泛地防止任一此種物品與使用者的身體碰撞以及導致?lián)p傷或障礙。
下面將參考附圖更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附示了僅僅一個實施方式。在附圖中圖1是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的側視圖;圖2是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的后視圖;圖3是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的正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的實施方式的視圖,其中對肩帶結構進行了改變,該視圖示出在第一設置方式中的肩帶;圖5是圖4中承載裝置的視圖,示出在第二設置方式中的肩帶;圖6是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的肩支持部的一部分的放大剖視圖;以及圖7示出帶有髖安裝部和一部分髖支持部的本發(fā)明承載裝置的局部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本發(fā)明的承載裝置(圖1-3)包括剛性支撐架,剛性支撐架以塑料硬殼的形式形成,并且包括以大致平坦的壁的形式形成的支撐件1,支撐件1在其側部稍微向前彎曲。在承載裝置如圖1、2所示的正常位置——當承載裝置被放在地面上以及被攜帶時所處的位置,支撐架呈稍微向前傾斜、大致豎直的取向。
支撐件1的下部區(qū)域與髖支持部接合,髖支持部包括兩個板形的延伸部2a、2b,延伸部2a、2b的長度約20cm,與支撐件1一體地形成,并且以平行結構從支撐件的側邊緣向前大致水平地伸出。附接在各延伸部2a、2b上的是條帶3。條帶3形成髖安裝部,具有連接在其上的帶襯墊的腰帶4,腰帶4的內側形成抵靠面。腰帶包括設置在條帶3之間并由整體形成的側部在兩側接合的中心部分,側部的端部以可釋放的方式通過腰帶扣5彼此附接。
在上端區(qū)域內,支撐件1由肩支持部6接合,肩支持部6也與支撐件1整體地形成,長度約為20cm,沿著向上的方向稍微傾斜,并朝前伸出;進一步地,肩支持部具有屋頂式的形狀。通過球和球窩接頭7連接至肩支持部的是板狀肩安裝部8。在其前側,其用作抵靠面,肩安裝部帶有襯墊并且在球和球窩接頭7的兩側分別承載一個肩帶結構,肩帶結構由帶襯墊的頂部帶9和下部帶10以及將它們連接起來的帶扣11構成。下部帶10以下述方式連接至帶扣11連接在肩安裝部8和帶扣11之間的部分的帶長度是可調的。從而,由頂部帶9和下部帶10的所述部分所形成的環(huán)圈的總長度是可調的,并且能夠適應于使用者的要求。環(huán)圈的尺寸通常設置為相對緊地在肩的上方和腋窩的下方經(jīng)過。這樣,環(huán)圈使得承載裝置被安全地保持,僅僅允許裝置有很小的自由度作不受控的運動。由于球和球窩接頭7,這仍然不會實質性地限制使用者的活動性。
在圖4、5所示的腰帶結構的實施方式中,下部帶10已經(jīng)受拉穿過帶扣11,一直到達延伸部2a、2b的端部,并且其端部附接至延伸部的上側。腰帶結構在如圖4所示的第一設置方式和如圖5所示的第二設置方式之間是可調的,在第一設置方式中,位于帶扣11和延伸部2a、2b之間的部分被張緊,且環(huán)圈是寬的;在第二設置方式中,環(huán)圈是窄的,并且設置在帶扣11和延伸部2a、2b之間的部分是松弛的。
第一設置方式是更方便的——例如當使用者帶著緊固至承載裝置的滑雪板上坡運動時,其原因在于,向后方向的拉力在肩部處稍微減小,并且支撐架更牢固地固定至使用者。后背的柔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更多限制的情況在上坡運動時幾乎不會導致干擾。第二設置方式更適用于下坡運動,因為后背的柔性幾乎不受限制。下部帶10以下述方式固定至帶扣11其不會僅僅由于拉力而移位,而是僅僅由于使用者的干預而移位。在兩種實施方式中,兩個肩帶結構能夠由沿著前部水平延伸的胸帶連接。
支撐件1和距支撐件1一定距離的安裝部、髖安裝部和肩安裝8之間的空間部分地由袋12填充,該空間由一起形成整個碗狀部分的支撐件1、髖支持部的延伸部2a、2b以及屋頂狀肩支持部6部分地封閉,然而,可以非常自由地從前部和側部操作。袋12例如通過帶緊固至支撐件1,并抵靠支撐件1的前側,同時還靠在延伸部2a、2b的內彎的底部上。袋的尺寸設置為其將不會完全填充空間,從而在所有場合與使用者的后背間隔一定的距離。袋的前側具有形成于其中的開口13,開口13例如通過拉鏈可關閉,當承載裝置被取下時,袋的內容物可直接取放,而不論是否有物品固定至支撐件1的后側。進一步地,袋能夠設置有可從各側取放的獨立口袋。
支撐件1在其下端和上端的區(qū)域內分別包括一個橫向的緊固帶14和15。緊固帶14和15能夠用于將諸如滑雪板、雪橇、滑雪鞋、頭盔、袋或容器之類的較大物品捆扎至支撐架,從而將它們基本不留下間隙地安全地緊固。側向附接至延伸部2a、2b的是附加的緊固帶16,在緊固帶16上能夠懸掛其他的物品,例如瓶保持器、彈簧安全鉤、相機等,同時使得可以在不取下承載裝置的情況下對它們進行取放。另外的緊固帶17附接在肩支持部6的上部區(qū)域內。另外,緊固帶還能夠側向地設置在肩支持部6上。在此情況下,還有雪橇能夠通過捆扎在側部上而附接。
肩支持部6和肩安裝部8之間的球和球窩接頭7在圖6中示出。肩支持部6包括中心地設置的球窩18,球窩18形成凹陷的球面半球形外接合面。與之相對,肩安裝部8具有與之整體地形成的頭部19,頭部19構成相應的半球形凸出內接合面,內接合面設置成與外接合面抵靠,但是稍微大一些,使得頭部19能夠相對于球窩18轉過有限的空間角度。在內接合面的中心處,環(huán)形凹部20帶有壁21,壁21的形狀為錐形殼,從凹部的邊緣伸出。壁21在錐形的末梢下中斷,從而,在此區(qū)域,形成有大致位于內接合面錐形處的孔,同時與之相對在球窩18的中心處形成另一孔。
穿過這兩個孔的是細長的連接構件22,例如一段線或優(yōu)選地一個銷,其在外側相應地帶有抵靠構件23、24,抵靠構件23、24側向地延伸越過孔使得連接構件22有效地將球和球窩接頭保持在一起。設置在球窩18的外側上的抵靠構件23構造成放置在連接構件22上,例如,形成為與連接構件22的螺紋部分接合的一體式螺母。通過移動抵靠構件23,外和內接合面之間的壓力能夠得到調節(jié),從而允許調節(jié)球和球窩接頭7抵抗旋轉的阻力。還完全可以去除抵靠構件23,隨之能夠取下肩安裝部8。當然,代替抵靠構件23,還能夠是抵靠構件24形成為可調節(jié)和可去除。
髖安裝部的條帶3至髖支持部的延伸部2a、2b的錨接構造成允許對條帶進行高度調節(jié)。為此,沿著線性的、大致豎直的邊緣在延伸部2a、延伸部2b和相應條帶之間的連接理想地構造成設置數(shù)個相互等距的孔25而相應的條帶3也形成有位于中間高度處的孔,該孔設置成與孔25之一重合。設置成延伸穿過這些孔的是螺栓26,其由螺母固定。在去除螺栓26之后,能夠移動條帶3,能夠使得孔25中的另一個孔與延伸部2a中的孔重合,并且螺栓26能夠穿過并再次固定。以此方式,腰帶4與肩帶結構的距離能夠適應于使用者后背的長度。
在不脫離本發(fā)明范圍的情況下,可有數(shù)種修改。從而,例如,支撐件能夠以框架的形式打孔,或者肩支持部能夠具有支架式的構造。如果沒有較大的物品緊固至支撐件,袋也可以分別地從后部以及從上方取放,并且還能夠朝著后側或向上延伸超出支撐件,特別是當袋被填充到相當可觀的程度時。還可以設置不同尺寸的袋用于更換,例如,在支撐件為框架狀構造的情況下,用于當天結束的出行的較小袋,其在后側不超出支撐件,并且從而將不妨礙物品的附接,并且用于數(shù)日行程的較大袋,其不從后側突出。在后一種情況下,取決于具體境況,可能出現(xiàn)較大的物品僅僅能夠附接在支撐件的側部。進一步地,可以設置多個袋以及口袋用于選擇地或同時地附接在支撐件上。重要的是,髖安裝部和肩安裝部——無論如何其抵靠面設置為抵靠在使用者的身體上,設置有足夠的距離,通常大約10cm至25cm,并且,優(yōu)選地,15cm至20cm,在支撐件的前部,使得使用者將不會與它們碰撞,并且將不會妨礙使用者運動。
硬殼構造也能夠由包括金屬中空桿或桿的架結構代替。作為球和球窩接頭的代替,彈性連接或者取決于具體境況能夠設置線性的接頭。如果對于主要用途和與該用途相關的運動種類而言更有利的話,還可以將髖安裝部形成為一個整體式的部分并通過接頭,例如,再次通過球和球窩接頭,將其聯(lián)接至以支架形式形成的髖支持部。然而,在此種情況下,合理的是肩安裝部剛性地連接至肩支持部,以確保支撐架的位置的充分固定。另外,腰帶的高度調節(jié)能夠以與上述不同的構造實現(xiàn)。
附圖標記列表1 支撐件2a、2b延伸部3 條帶4 腰帶5 腰帶扣6 肩支持部7 球和球窩接頭8 肩安裝部9 頂部帶10下部帶11帶扣12袋13開口14-17 緊固帶18球窩19頭部20凹部21壁22連接構件23、24抵靠構件25孔26螺栓
權利要求
1.一種承載裝置,包括用于容納待承載物品的袋(12)、腰帶(4)以及兩個肩帶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裝置包括剛性的支撐架,所述支撐架包括大致豎直的支撐件(1)和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的下端區(qū)域內的髖安裝部、以及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的上端區(qū)域內的肩安裝部(8),所述髖安裝部距離所述支撐件一定距離,并且具有連接于其上的腰帶(4),所述肩安裝部(8)也距離所述支撐件一定距離,并且所述肩帶結構在其至少一個端部處附接至所述肩安裝部,而所述袋(12)以如下方式緊固到所述支撐件袋至少部分隔開地設置在所述支撐件(1)之前,但是不延伸超出所述髖安裝部以及所述肩安裝部(8)。
2.如權利要求1所述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髖安裝部和所述肩安裝部(8)分別與所述支撐件間隔開至少10cm并且優(yōu)選地間隔開15cm至20cm。
3.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髖安裝部附接至髖支持部,所述髖支持部包括優(yōu)選兩個延伸部(2a、2b),所述延伸部以大致平行的結構從所述支撐件(1)的側部朝前方伸出。
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帶結構分別包括錨接在所述肩安裝部(8)處的頂部帶(9)和下部帶(10),并且所述頂部帶(9)通過帶扣(11)連接至下部帶(10),并且所述頂部帶(9)的設置在所述肩安裝部(8)和所述帶扣(11)之間的部分以及所述下部帶(10)的設置在所述肩安裝部(8)和所述帶扣(11)之間的部分的總體長度能在所述帶扣處進行調節(jié)。
5.如權利要求4所述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部帶(10)設置成通過其能夠固定的所述帶扣(11)延伸至位于所述支撐架下端區(qū)域內的錨接位置。
6.如權利要求4或5所述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安裝部(8)緊固至牢固地連接于所述支撐件(1)的肩支持部(6)。
7.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肩安裝部(8)或所述髖安裝部鉸接至所述支撐件(1)。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鉸接連接通過球和球窩接頭(7)實現(xiàn)。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球和球窩接頭(7)包括帶有球面凹入的外接合面的球窩(18)、以及帶有設置成與所述外接合面相抵靠的凸出內接合面的頭部(19),所述頭部能夠相對于所述球窩(18)轉過有限的空間角度,并且進一步地,細長連接構件(22)在其錨接在所述內接合面中心區(qū)域內的情況下,通過所述內接合面內形成的凹部(20)將所述球窩(18)連接至所述頭部(19)。
10.如權利要求9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由所述外接合面施加在所述內接合面上的壓力通過改變所述連接構件(22)的錨接連接是可調節(jié)的,該錨接連接優(yōu)選地在所述球窩(18)處。
11.如權利要求1-10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帶(4)相對于所述支撐件(1)是高度可調的。
12.如權利要求1-11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1)形成為大致平坦的壁構件,并且所述袋(12)設置在其前側。
13.如權利要求3、6和12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1)、所述髖支持部和所述肩支持部(6)一體地形成在殼狀構造內。
14.如權利要求1-13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撐件(1)的后側設有分別位于所述支撐件的上端和下端的區(qū)域內的至少一個緊固帶,優(yōu)選地至少一個橫向的緊固帶(14;15)。
15.如權利要求1-14中任一項所述的承載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袋(12)在其前側設置有至少一個可關閉的開口(13)。
全文摘要
根據(jù)本發(fā)明,支撐件(1)、在最下部的區(qū)域內在兩側向前突出的兩個延伸部(2a)、以及同樣的肩支持部(6)形成單體的塑料硬殼。支撐腰帶(4)的豎直可調條帶(3)固定至所述延伸部(2a),同時肩安裝部(8)通過球和球窩接頭(7)鄰接所述肩支持部(6)。所述肩安裝部(8)支撐肩帶結構,所述肩帶結構包含一個相應的頂部帶(9)和通過帶扣(11)接合至所述頂部帶(9)的底部帶(10),所述底部帶(10)受拉穿過所述帶扣(11)到達所述延伸部(2a)并錨接在該處。用于承載待攜帶物品的袋放置在所述支撐件(1)的前面,在所述硬殼內,所述袋(12)從前方是可取放的,同時用于緊固滑雪板、雪鞋、頭盔或其它大物品的帶(14、15)安裝在所述支撐件的后面。所述物品相對于使用者的身體的位置通過所述支撐件(1)固定地或剛性地連接至所述肩帶結構和所述腰帶(4)而可靠地固定。
文檔編號A45F3/04GK1968620SQ200580020336
公開日2007年5月23日 申請日期2005年6月22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6月22日
發(fā)明者雷莫·弗雷 申請人:弗林克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