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的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主要由車體機構和拾球機構組成,車體機構是四輪小車,前輪轉動帶動拾球機構工作,拾球機構采用機械傳送帶方式,當拾球機前端的圈球桿碰到網(wǎng)球時,網(wǎng)球被趕到拾球皮帶下面,拾球皮帶壓住網(wǎng)球,并捻轉網(wǎng)球旋入網(wǎng)球入口,網(wǎng)球旋轉并逐漸頂開彈性壓板,進入到網(wǎng)球通道,再由拾球皮帶傳送網(wǎng)球上升到網(wǎng)球出口,最終進入到車箱體的空腔內(nèi);網(wǎng)球從接觸到拾球皮帶被卷入到網(wǎng)球入口,到滾進車箱體的空腔內(nèi)的整個過程都處于擠壓的滾動狀態(tài)。以保證整個拾球動作的完成。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車輪為動力源,由人推車的簡單動作取代人工的不斷低頭彎腰集球、拾球,收球的復合動作,而且提高拾球效率。
【專利說明】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網(wǎng)球訓練輔助器材,尤其是一種由滾筒轉動拾取網(wǎng)球的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
【背景技術】
[0002]網(wǎng)球運動在我國越來越受到歡迎。參與網(wǎng)球運動的人越來越多,但訓練網(wǎng)球運動場地較大,滿場的的網(wǎng)球對拾球是件很困難的工作,每拾一球都需要人工低頭彎腰一次,急需代替人工的網(wǎng)球拾球設備,以滿足運動員和網(wǎng)球愛好者訓練的需要。目前,國內(nèi)外市場上出現(xiàn)了幾種拾球機,但都只是將球集聚在一起,沒有解決完成拾球的工作。
【發(fā)明內(nèi)容】
[0003]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該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不僅能代替人工拾球,而且還具有省力、高效的作用。
[0004]本發(fā)明解決其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是: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主要由車體機構和拾球機構組成,整個網(wǎng)球拾球機是左右對稱結構,車體機構中:車箱體是前面和上面敞開的空腔六面體,呈“簸箕”狀,在車箱體的前底部固定安裝有前輪軸,在伸出車箱體外的前輪軸兩端上各安裝有三個前輪軸承,前輪軸承由軸套和擋圈做軸向定位,其中外側的兩個前輪軸承固定連接前輪,內(nèi)側的前輪軸承固定連接大帶輪,大帶輪和前輪由兩個大帶輪連接銷固定連接成一體。在車箱體的后底部固定安裝有后輪軸,后輪軸由后軸擋圈做軸向定位,在伸出車箱體外的后輪軸兩端上各安裝有兩個后輪軸承,后輪軸承上固定連接后輪,后輪軸承由軸肩、軸套和擋圈做軸向定位。在車箱體的后部由支臂螺釘固定連接支撐臂,兩個支撐臂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手推桿。在前輪軸的下邊的車箱體上固定連接圈球桿,左右各一個,兩個圈球桿構成一個外大內(nèi)小的扇形區(qū)域。拾球機構中:拾球架是拾球機構的主體支撐框架,拾球架是U形三面結構,兩側面形狀全等而對稱平行,另一面即為兩側面的連接面,設為底面,兩側面板的上端固定連接上滾筒軸,兩側面板的下端由螺釘固定連接滑動軸承,滑動軸承內(nèi)安裝下滾筒軸,下滾筒軸能在滑動軸承內(nèi)轉動,下滾筒軸和上滾筒軸均穿過車箱體的兩側面板,上滾筒軸連同拾球架由螺紋連接件固定連接在車箱體上,拾球架的底面板靠在前輪軸上,形成拾球架的傾斜定位;下滾筒軸的兩端由小帶輪連接銷固定連接有小帶輪,小帶輪與大帶輪由動力皮帶連接形成帶傳動;在拾球架兩側面板內(nèi)側的下滾筒軸和上滾筒軸上左右對稱安裝有滾筒帶輪,同軸的兩滾筒帶輪之間設有滾筒,分別是下滾筒和上滾筒,滾筒與滾筒帶輪由滾筒連接銷固定連接,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下滾筒軸是鍵連接,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上滾筒軸之間設有滾筒軸承,滾筒軸承內(nèi)圈與拾球架之間設有隔套,同側的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滾筒皮帶連接,形成皮帶傳動。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帶輪檔圈做軸向定位,下滾筒軸由軸擋圈做軸向定位;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軸承擋圈做軸向定位;下滾筒與上滾筒由拾球皮帶連接,形成皮帶傳動。拾球架的底面板下端由5個壓板螺釘固定連接彈性壓板,彈性壓板具有彈性,彈性壓板與拾球皮帶的下端形成網(wǎng)球入口 ;拾球架的底面板與拾球皮帶之間的空腔形成網(wǎng)球通道,網(wǎng)球通道內(nèi)的拾球架底面板上固定連接有貼面,貼面具有彈性;網(wǎng)球通道上頂處留有開口,設為網(wǎng)球出口,設拾球皮帶的最低點距離地面的高度略小于網(wǎng)球的直徑大小。
[0005]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車輪為動力源,通過將運動和動力的機械傳動方式和機構巧妙的應用,實現(xiàn)了拾球工作的機械化和先進性,由人推車的簡單動作取代人工的不斷低頭彎腰集球、拾球,收球的復合動作,而且提高拾球效率。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06]下面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一步說明。
[0007]圖1是表達外形整體結構的正面立體圖。
[0008]圖2是主視圖,表達本發(fā)明的正面形狀和主要外部構成。
[0009]圖3是圖2的A — A剖視圖,采用半剖視畫法,是俯視圖的投影方向。
[0010]圖4是左視圖,表達本發(fā)明的側形狀和主要外部構成。
[0011]圖5是圖4的B — B剖視圖,采用全剖視畫法,是主視圖的投影方向。
[0012]圖6是圖4的C 一C剖視圖,采用全剖視畫法,是主視圖的投影方向。
[0013]圖7是圖5的D — D剖視圖,采用斜剖視的旋轉畫法。
[0014]圖8是圖6的E — E剖視圖,采用斜剖視的旋轉畫法。
[0015]圖9是本發(fā)明拾球工作的實施例。
[0016]圖中1.手推桿,2.支撐臂,3.支臂螺釘,4.拾球架,5.上滾筒軸,6.拾球皮帶,
7.圈球桿,8.車箱體,9.動力皮帶,10.小帶輪,11.下滾筒軸,12.前輪軸,13.前輪,14.后輪軸,15.后輪,16.彈性壓板,17.壓板螺釘,18大帶輪連接銷,19.擋圈,20.前輪軸承,21.滾筒帶輪,22.后軸擋圈,23.后輪軸承,24.上滾筒,25.下滾筒,26.網(wǎng)球通道,27.貼面,28.螺釘,29.小帶輪連接銷,30.軸擋圈,31.滑動軸承,32.帶輪檔圈,33.滾筒連接銷,34.滾筒皮帶,35.滾筒軸承,36.軸承擋圈,37.隔套,38.大帶輪,39.網(wǎng)球。
【具體實施方式】
[0017]在圖1至圖8中,表示本發(fā)明的構造組成和零部件的連接和位置關系,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主要由車體機構和拾球機構組成,車體機構主要包括兩個前輪、兩個后輪15、一個前輪軸12、一個后輪軸14、一個車箱體8、兩個圈球桿7、一個手推桿1、兩個支撐臂2、三對前輪軸承20、兩對后輪軸承23 ;拾球機構主要包括一個拾球架4、一個上滾筒24、一個下滾筒25、一個上滾筒軸5、一個下滾筒軸11、兩個大帶輪38、兩個小帶輪10、四個滾筒帶輪21、一條拾球皮帶6、兩條動力皮帶9、兩條滾筒皮帶34、兩個滑動軸承31、兩個滾筒軸承35、一個彈性壓板16、一個網(wǎng)球通道26、一個貼面27、四個大帶輪連接銷18、兩個小帶輪連接銷29、八個滾筒連接銷33。整個網(wǎng)球拾球機是左右對稱結構,車體機構中:車箱體8是前面和上面敞開的空腔六面體,呈“簸箕”狀,在車箱體8的前底部固定安裝有前輪軸12,在伸出車箱體8外的前輪軸12兩端上各安裝有三個前輪軸承20,前輪軸承20由軸套和擋圈19做軸向定位,其中外側的兩個前輪軸承20固定連接前輪13,內(nèi)側的前輪軸承20固定連接大帶輪38,大帶輪38和前輪13由兩個大帶輪連接銷18固定連接成一體。在車箱體8的后底部固定安裝有后輪軸14,后輪軸14由后軸擋圈22做軸向定位,在伸出車箱體8外的后輪軸14兩端上各安裝有兩個后輪軸承23,后輪軸承23上固定連接后輪,后輪軸承23由軸肩、軸套和擋圈19做軸向定位。在車箱體8的后部由支臂螺釘3固定連接支撐臂2,兩個支撐臂2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手推桿I。在前輪軸12的下邊的車箱體8上固定連接圈球桿7,左右各一個,兩個圈球桿7構成一個外大內(nèi)小的扇形區(qū)域。拾球機構中:拾球架4是拾球機構的主體支撐框架,拾球架4是U形三面結構,兩側面形狀全等而對稱平行,另一面即為兩側面的連接面,設為底面,兩側面板的上端固定連接上滾筒軸5,兩側面板的下端由螺釘28固定連接滑動軸承31,滑動軸承31內(nèi)安裝下滾筒軸11,下滾筒軸11能在滑動軸承31內(nèi)轉動,下滾筒軸11和上滾筒軸5均穿過車箱體8的兩側面板,上滾筒軸5連同拾球架4由螺紋連接件固定連接在車箱體8上,拾球架4的底面板靠在前輪軸12上,形成拾球架4的傾斜定位;下滾筒軸11的兩端由小帶輪連接銷29固定連接有小帶輪10,小帶輪10與大帶輪38由動力皮帶9連接形成帶傳動;在拾球架4兩側面板內(nèi)側的下滾筒軸11和上滾筒軸5上左右對稱安裝有滾筒帶輪21,同軸的兩滾筒帶輪21之間設有滾筒,分別是下滾筒25和上滾筒24,滾筒與滾筒帶輪21由滾筒連接銷33固定連接,下滾筒軸11上的滾筒帶輪21與下滾筒軸11是鍵連接,上滾筒軸5上的滾筒帶輪21與上滾筒軸5之間設有滾筒軸承35,滾筒軸承內(nèi)圈與拾球架之間設有隔套37,同側的上滾筒軸5上的滾筒帶輪21與下滾筒軸11上的滾筒帶輪21由滾筒皮帶34連接,形成皮帶傳動。下滾筒軸11上的滾筒帶輪21由帶輪檔圈32做軸向定位,下滾筒軸11由軸擋圈30做軸向定位;上滾筒軸5上的滾筒帶輪21由軸承擋圈36做軸向定位;下滾筒25與上滾筒24由拾球皮帶6連接,形成皮帶傳動。拾球架4的底面板下端由5個壓板螺釘17固定連接彈性壓板16,彈性壓板16具有彈性,彈性壓板16與拾球皮帶6的下端形成網(wǎng)球入口 ;拾球架4的底面板與拾球皮帶6之間的空腔形成網(wǎng)球通道26,網(wǎng)球通道26內(nèi)的拾球架4底面板上固定連接有貼面27,貼面27具有彈性;網(wǎng)球通道26上頂處留有開口,設為網(wǎng)球出口,設拾球皮帶6的最低點距離地面的高度略小于網(wǎng)球的直徑大小。使用本拾球機時,用手向前推手推桿1,前輪13向前轉動,整個拾球機前行,后輪15跟隨轉動,同時,前輪13帶動大帶輪38向前轉動,大帶輪38通過動力皮帶9帶動小帶輪10向前轉動,小帶輪10帶動下滾筒軸11轉動,下滾筒軸11帶動下滾筒軸11上的滾筒帶輪21轉動,下滾筒軸11上的滾筒帶輪21通過滾筒皮帶34帶動上滾筒軸5上的滾筒帶輪21轉動,滾筒帶輪21帶動上滾筒24和下滾筒25轉動,上滾筒24、下滾筒25和滾筒皮帶34帶動拾球皮帶6運行。本拾球機轉彎時,下壓手推桿I使前輪13離開地面,靠兩后輪15支撐地面,可方便靈活轉動拾球機的方向。
[0018]圖9是本發(fā)明拾球工作的實施例:當拾球機前端的圈球桿7碰到地面上的網(wǎng)球39時,網(wǎng)球39被趕到下滾筒軸11的拾球皮帶6下面,此時,拾球皮帶6壓住網(wǎng)球39,并捻轉網(wǎng)球39旋入網(wǎng)球入口,這時,網(wǎng)球39逆拾球皮帶6旋轉方向旋轉并逐漸頂開彈性壓板16,進入到網(wǎng)球通道26,再由拾球皮帶6傳送網(wǎng)球39上升到網(wǎng)球出口,最終進入到車箱體8的空腔內(nèi);網(wǎng)球39從接觸到拾球皮帶6被卷入到網(wǎng)球入口,頂開彈性壓板16經(jīng)過網(wǎng)球通道26,再到網(wǎng)球出口滾進車箱體8的空腔內(nèi)的整個過程都處于擠壓的滾動狀態(tài)。以保證整個拾球動作的完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手推滾筒式網(wǎng)球拾球機,主要由車體機構和拾球機構組成,其特征是:車體機構中:車箱體是前面和上面敞開的空腔六面體,呈“簸箕”狀,在車箱體的前底部固定安裝有前輪軸,在伸出車箱體外的前輪軸兩端上各安裝有三個前輪軸承,前輪軸承由軸套和擋圈做軸向定位,其中外側的兩個前輪軸承固定連接前輪,內(nèi)側的前輪軸承固定連接大帶輪,大帶輪和前輪由兩個大帶輪連接銷固定連接成一體;在車箱體的后底部固定安裝有后輪軸,后輪軸由后軸擋圈做軸向定位,在伸出車箱體外的后輪軸兩端上各安裝有兩個后輪軸承,后輪軸承上固定連接后輪,后輪軸承由軸肩、軸套和擋圈做軸向定位;在車箱體的后部由支臂螺釘固定連接支撐臂,兩個支撐臂的上端固定連接有手推桿;在前輪軸的下邊的車箱體上固定連接圈球桿,左右各一個,兩個圈球桿構成一個外大內(nèi)小的扇形區(qū)域;拾球機構中:拾球架是拾球機構的主體支撐框架,拾球架是U形三面結構,兩側面形狀全等而對稱平行,另一面即為兩側面的連接面,設為底面,兩側面板的上端固定連接上滾筒軸,兩側面板的下端由螺釘固定連接滑動軸承,滑動軸承內(nèi)安裝下滾筒軸,下滾筒軸能在滑動軸承內(nèi)轉動,下滾筒軸和上滾筒軸均穿過車箱體的兩側面板,上滾筒軸連同拾球架由螺紋連接件固定連接在車箱體上,拾球架的底面板靠在前輪軸上,形成拾球架的傾斜定位;下滾筒軸的兩端由小帶輪連接銷固定連接有小帶輪,小帶輪與大帶輪由動力皮帶連接形成帶傳動;在拾球架兩側面板內(nèi)側的下滾筒軸和上滾筒軸上左右對稱安裝有滾筒帶輪,同軸的兩滾筒帶輪之間設有滾筒,分別是下滾筒和上滾筒,滾筒與滾筒帶輪由滾筒連接銷固定連接,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下滾筒軸是鍵連接,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上滾筒軸之間設有軸承,同側的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與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滾筒皮帶連接,形成皮帶傳動;下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帶輪檔圈做軸向定位,下滾筒軸由軸擋圈做軸向定位;上滾筒軸上的滾筒帶輪由軸承擋圈做軸向定位;下滾筒與上滾筒由拾球皮帶連接,形成皮帶傳動;拾球架的底面板下端由5個壓板螺釘固定連接彈性壓板,彈性壓板具有彈性,彈性壓板與拾球皮帶的下端形成網(wǎng)球入口 ;拾球架的底面板與拾球皮帶之間的空腔形成網(wǎng)球通道,網(wǎng)球通道內(nèi)的拾球架底面板上固定連接有貼面,貼面具有彈性;網(wǎng)球通道上頂處留有開口,設為網(wǎng)球出口,設拾球皮帶的最低點距離地面的高度略小于網(wǎng)球的直徑大小。
【文檔編號】A63B47/02GK103830889SQ201410107388
【公開日】2014年6月4日 申請日期:2014年3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3月21日
【發(fā)明者】任仲偉, 孫學雁, 楊涵碩, 饒建波, 楊斌 申請人:沈陽工業(yè)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