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送布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將布向前后左右搬送的縫紉機的送布裝置。
背景技術:
以往,在例如形成扣眼的縫紉機中,設有為了對應扣眼來移動線跡、進行左右送布和前后送布的送布裝置(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專利文獻2)。該送布裝置將驅動體設置成可左右轉動并且設置成可在前后方向上移動,在驅動體的前端部設有紐扣載置部。通過使驅動體的后端部左右擺動,能夠使被載置于紐扣載置部的布或紐扣左右移動,并且通過使驅動體前后移動,能夠使布或紐扣前后移動。
在該送布裝置中,為了將電機等的旋轉運動轉換成驅動體的左右轉動,設有左右送布凸輪槽,并且,為了將電機等的旋轉運動轉換成驅動體的前后運動,設有前后送布凸輪槽。另外,為了實現(xiàn)驅動體的前后運動的多樣化,設有多個前后送布凸輪槽。而且,只要從多個前后送布凸輪槽中選擇一個,即可按照該選擇了的前后送布凸輪槽使驅動體前后運動,并且如果切換到其他的前后送布凸輪槽,則可按照該切換了的前后送布凸輪槽,使驅動體前后運動。
前后送布凸輪槽的切換如下所述。即,在驅動體上設有以轉動軸為中心轉動的切換桿,在該切換桿上設有擋塊。另一方面,在前后送布凸輪槽內(nèi)插入各個擺臂的端部,各個擺臂上都設有沿著擋塊的切換桿的轉動軌跡的圓弧狀的導向部。另外,在雙方的前后送布凸輪的各自的凸輪槽內(nèi),設有使雙方的導向部沿著切換桿的軌跡整齊排列的原點槽,以使在通過切換桿的操作使擋塊在雙方的導向部之間移動時,雙方的導向部的位置與擋塊的移動軌跡一致,在縫制結束后的停止時,前后送布凸輪停止在擺臂的端部與該原點槽嵌合的狀態(tài)。而且,操作者在縫制結束后的停止時,如果手動操作切換桿,則使擋塊與多個擺臂的導向部中的任意一個配合,與其他的導向部不配合,因此,驅動體按照與該配合了的導向部對應的前后送布凸輪槽前后運動。在希望使驅動體按照其他的前后送布凸輪槽前后運動的情況下,如果以手動操作切換桿,則能夠使擋塊從該嵌合了的導向部轉移到其他的導向部,并可使擋塊與其他導向部配合。
日本特開平10-99571號公報[專利文獻2]日本特開2000-279668號公報但是,這些擺臂和導向部相互分離,以使多個擺臂和導向部不會碰到。而且在對切換桿作用有負荷、通過切換桿將擋塊從某一導向部轉移到其他導向部的情況下,由于對切換桿作用的負荷,擋塊會發(fā)生偏移,被卡在這些導向部的間隙之間,由此而導致不能把擋塊從某一導向部順利地轉移到其他的導向部上。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能夠把擋塊從導向部順利地轉移到其他導向部的縫紉機的送布裝置。
為了解決上述的問題,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提供一種送布裝置,其具有布載置部,其被設置于能夠左右轉動且能夠前后移動的可動體;布壓腳部,其與所述可動體連接并能夠上下轉動,并且通過下降在與所述布載置部之間夾持布;第一導向部,其通過第一凸輪體的旋轉,以軸為中心轉動;第二導向部,其被設置在從所述第一導向部分離的位置,通過第二凸輪體的旋轉,以與所述第一導向部的軸平行的軸為中心轉動;切換臂,其通過與所述第一導向部的軸平行的轉動軸,可轉動地與所述可動體連接;和擋塊,其被設置于所述切換臂,通過所述切換臂相對于所述可動體的轉動,以圓弧狀的移動軌跡移動,并與所述第一導向部和所述第二導向部選擇性地配合,所述第一導向部和所述第二導向部形成為沿著所述擋塊的移動軌跡的圓弧狀,通過所述切換臂的轉動,經(jīng)由與所述第一導向部或所述第二導向部選擇性配合的擋塊,使所述可動體移動,由此在左右或前后的至少一方、使被夾在所述布載置部與所述布壓腳部之間的布移動,其特征在于,還具有第一爪,其被設置于所述第一導向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導向部與所述第二導向部之間,從所述第一導向部朝向所述第二導向部延伸出;和第二爪,其被設置于所述第二導向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導向部與所述第二導向部之間,從所述第二導向部朝向所述第一導向部延伸出,從所述切換臂的軸方向觀察,所述第一爪與所述第二爪相互交叉。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在通過切換臂的運動使擋塊從第一導向部向第二導向部移動、或其反向的移動時,擋塊從第一導向部或第二導向部脫離,擋塊到達第一導向部與第二導向部之間,擋塊與第一爪和第二爪配合。因此,擋塊不會被卡在第一導向部與第二導向部的間隙內(nèi),從而順利地進行使擋塊從第一導向部向第二導向部的移動,或其反向的移動。
另外,由于從切換臂的軸方向觀察,兩個爪相互交叉,所以這些爪不會相互卡鎖,不會使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的轉動相互干擾。
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的特征是,在本發(fā)明的第一技術方案的送布裝置中,所述擋塊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導向部與第二導向部的間隔。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技術方案,由于擋塊的長度小于第一導向部與第二導向部之間的間隔,所以在擋塊從第一導向部向第二導向部移動,或其反向地移動時,擋塊暫時從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雙方分離,擋塊即使從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雙方分離,擋塊也與第一爪和第二爪配合。因此,能夠順利地進行使擋塊從第一導向部向第二導向部的移動,或其反向的移動。
根據(jù)本發(fā)明,利用第一爪和第二爪,可防止擋塊被卡在第一導向部和第二導向部之間的間隙之間,從而能夠順利地進行使擋塊從第一導向部向第二導向部的移動,或其反向的移動。
圖1是縫紉機301的側視圖;圖2是縫紉機301的立體圖;圖3是設置于縫紉機301的送布裝置1的立體圖;圖4是從與圖3不同的角度表示的送布裝置1的立體圖;圖5是從斜上方表示了送布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立體圖;圖6是送布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俯視圖;圖7是從斜上方表示了送布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立體圖;圖8是從斜上方表示了送布裝置1的后部的概略立體圖。
圖中1-送布裝置;6-前后送布凸輪體(第一凸輪體);16-布載置部;18-可動體;21-前后送布切換臂;22-擋塊;33-第一導向部;34-第二導向部;101、102-爪;36-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第二凸輪體);307-紐扣保持兼布壓腳(布壓腳部)。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用于實施本發(fā)明的最佳實施方式進行說明。如圖1和圖2所示,釘扣縫紉機301具備底板部302、設在底板部302的后端部的基臺200、立起設置在基臺200上的縱機身部303、和從縱機身部303的上部與底板部302大致平行地向前方延伸出的機頭部304。在機頭部304的前端部,設有由電機驅動而進行上下運動的針桿305,在針桿305的下端,安裝有機針306。
應用了本發(fā)明的送布裝置1被設置在從基臺200到底板部302的區(qū)域。以下,對送布裝置1進行具體說明。
在圖1~圖4中,在針桿305的下方的底板部302的上面配置有布載置部16。該布載置部16被安裝在可動體18的前端部??蓜芋w18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在可動體18的前后中間部連接有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該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是以其前端部保持紐扣的部件。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能夠以與可動體18的連接部為中心上下轉動,并利用彈簧對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向下方施力。而且,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上部設有鉤308,該鉤308鉤在壓腳提升機構309的鉤310上,在縫制以外時,總是維持由壓腳提升機構309使鉤310上升的狀態(tài),由此,使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抵抗彈簧的彈力而上升。另一方面,如果用戶等踏下未圖示的操作踏板開始進行縫制,則壓腳提升機構309使鉤310下降,并利用彈簧使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下降。
在把布載置在布載置部16上的狀態(tài)下,如果利用彈簧對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向下方施力,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接近布載置部16,把布夾在這兩者之間。
如圖2~圖4所示,在可動體18的前后中間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長的長孔17,在該長孔17內(nèi)插入方形擋塊20a,方形擋塊20a能夠沿著長孔17前后滑動,方形擋塊20a利用未圖示的分段螺釘被樞軸支承在基臺200上??蓜芋w18能夠以該分段螺釘為中心轉動,并且,通過方形擋塊20a和長孔17能夠前后移動。
如圖3、圖4、圖6所示,在可動體18的長孔17的后方,通過上下方向的轉動軸25連接連桿24的左端部,連桿24能夠以轉動軸25為中心相對可動體18旋轉。連桿24的右端部通過上下方向的軸27與基臺200的上面連接,連桿24能夠以軸27為中心相對基臺200旋轉。由該連桿24將轉動軸25的軌道限制在以軸27為中心的前后方向的圓弧上。
如圖4、圖6所示,在轉動軸25后方的可動體18的后端部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延長的長孔19。連桿201重疊在可動體18的后端部的上面,設在連桿201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軸61通過方形擋塊被插入長孔19,軸61能夠沿著長孔19相對可動體18在前后方向上移動。連桿201的后端部被安裝在基臺200的上面,并能夠繞上下方向的固定軸203旋轉。
如圖6、圖7所示,在基臺200的下方,配置有凸輪軸2和凸輪體4、6、36。凸輪軸2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能夠圍繞其軸心旋轉。在凸輪軸2上,相互平行地固定有圓盤狀的前后送布凸輪體6(第一凸輪體)、左右送布凸輪體4、以及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第二凸輪體),這些凸輪體4、6、36能夠與凸輪軸2一體地旋轉。另外,在圖6中,為了易于觀察附圖,省略了基臺200的圖示。
在前后送布凸輪體6的周面上形成有波紋狀的前后送布凸輪槽5,在左右送布凸輪體4的周面上形成有波紋狀的左右送布凸輪槽3,在前后-左右共用凸輪體36的周面上形成有波紋狀的前后-左右共用凸輪槽37。這些凸輪槽3、5、37圍繞凸輪軸2周圍的一周而形成。這些凸輪槽3、5、37的形狀相互不同。
在前后送布凸輪體6的上方,設有從上面觀察呈L字狀的第一擺臂31。第一擺臂31的彎曲部連接在基臺200的上面,并能夠圍繞上下方向的固定軸11旋轉。從第一擺臂31的彎曲部到一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從第一擺臂31的彎曲部到另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在從第一擺臂31的彎曲部到另一端部的上面,突出設置有圓弧狀的第一導向部33。另外,在第一擺臂31的一端部的下面安裝有滾柱14,該滾柱14被嵌入到前后送布凸輪槽5內(nèi)。因此,第一擺臂31通過隨著前后送布凸輪體6的旋轉、滾柱14沿著前后送布凸輪槽5的波紋形狀而左右移動,從而能夠以固定軸11為中心轉動。另外,在圖5中,為了易于觀察附圖,省略了第一擺臂31的圖示。
在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的上方,設有從上面觀察呈L字狀的第二擺臂32。第二擺臂32的彎曲部連接在基臺200的上面,并能夠圍繞在上下方向上平行于固定軸11而立起設置的固定軸35旋轉。從第二擺臂32的彎曲部到一端部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從第二擺臂32的彎曲部到另一端部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如圖4、圖5所示,在從第二擺臂32的彎曲部到一端部的上面,突出設置有圓弧狀的導向部39。在第二擺臂32的彎曲部到另一端部的上面,突出設置有圓弧狀的第二導向部34。如圖6所示,在第二擺臂32的一端部的下面安裝有滾柱38,該滾柱38被嵌入到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槽37內(nèi)。因此,第二擺臂32通過隨著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的旋轉、滾柱38沿著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槽37的波紋形狀而左右移動,從而能夠以固定軸35為中心轉動。
在左右送布凸輪體4的上方設有在前后方向上延長的前后送布用擺臂9。前后送布用擺臂9的后端部被連接在基臺200的上面,并能夠圍繞上下方向的固定軸8旋轉。如圖4、圖5所示,在前后送布用擺臂9的上面突出設有圓弧狀的導向部66。如圖6所示,在前后送布用擺臂9的前端部的下面安裝有滾柱10,該滾柱10被嵌入到左右送布凸輪槽3內(nèi)。因此,前后送布用擺臂9通過隨著左右送布凸輪體4的旋轉、滾柱10沿著左右送布凸輪槽3的波紋形狀而左右移動,從而能夠以固定軸8為中心轉動。這里,固定軸8、11、35相互平行。
如圖6、圖7所示,第一導向部33位于從第二導向部34向右離開的位置,在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與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之間形成有間隙。在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設有板簧狀的第一爪101,在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設有第二爪102。第一爪101的根基部分與第一導向部33后側邊緣對齊,第二爪102的根基部分與第二導向部34的后側邊緣對齊,第一爪101的寬度比第一導向部33的寬度細,第二爪102的寬度比第二導向部34的寬度細。另外,第一爪101的曲率半徑比第一導向部33的曲率半徑小,第一爪101從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朝向第二導向部34并向左斜前方延伸出來。第二爪102的曲率半徑比第二導向部34的曲率半徑小,第二爪102從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朝向第一導向部33并向右斜前方延伸出來。第一爪101位于第二爪102的上方,從轉動軸25、固定軸11以及固定軸35的軸方向觀察(從上方觀察),第一爪101與第二爪102相互交叉。
下面,對將第一擺臂31、前后送布用擺臂9、第二擺臂32的轉動運動選擇性地傳遞到可動體18的機構進行說明。
如圖3~圖5所示,在可動體18的后端部與連桿201的前端部之間夾持有左右送布切換臂62。左右送布切換臂62的中間部與軸61連接,左右送布切換臂62能夠圍繞軸61旋轉。在左右送布切換臂62的右端部設有擋塊64,在左右送布切換臂62的左端部設有擋塊40。擋塊64能夠與導向部66配合,擋塊40能夠與導向部39配合,在擋塊64與導向部66相配合的狀態(tài)下,擋塊40不與導向部39配合,在擋塊40與導向部39相配合的狀態(tài)下,擋塊64不與導向部66配合。另外,左右送布切換臂62與切換桿63連接,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63,能夠使左右送布切換臂62以軸61為中心旋轉。通過使左右送布切換臂62進行這樣的旋轉,能夠進行從擋塊64配合于導向部66的狀態(tài)到擋塊40配合于導向部39的狀態(tài)的切換,或其反向切換。另外,在圖6中,為了易于觀察附圖,省略了左右送布切換臂62和切換桿63的圖示。
如圖3、圖4、圖6所示,在可動體18上,配置有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前后送布切換臂21。另外,前后送布切換臂21發(fā)揮作為本發(fā)明中的切換臂的作用。前后送布切換臂21的前端部與在上下方向上平行于固定軸11而立起設置的轉動軸25相連接,并且前后送布切換臂21能夠圍繞轉動軸25轉動。在前后送布切換臂21的后端部設有擋塊22,通過以轉動軸25為中心的前后送布切換臂21的轉動,使得擋塊22沿著圓弧狀的移動軌跡移動。另外,沿著該擋塊22的移動軌跡設置形成為圓弧狀的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擋塊22能夠選擇性地與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相配合。即,在擋塊22已配合于第一導向部33的狀態(tài)下,擋塊22不與第二導向部34相配合,在擋塊22已配合于第二導向部34的狀態(tài)下,擋塊22不與第一導向部33相配合。另外,沿著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的圓弧的擋塊22的長度小于第一導向部33與第二導向部34之間的間隔,在擋塊22位于第一導向部33與第二導向部34之間的間隙之間的狀態(tài)下,不與任意的導向部33、34相配合。前后送布切換臂21與切換桿29連接,并且切換桿29向后方延伸出來,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29,使得左右送布切換臂62以轉動軸25為中心轉動,基于該轉動,使擋塊22選擇性地與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相配合,通過該擋塊22,可動體18移動,從而將布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之間,并向前后搬送。另外,在前后送布凸輪體6和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的各自的凸輪槽5和凸輪槽37,分別設有原點部(未圖示),所述原點部使雙方的導向部33和導向部34沿著切換桿29的軌跡整齊排列,以便在通過切換桿29的操作使擋塊22在雙方的導向部33和導向部34之間移動時,使得雙方的導向部33和導向部34的位置與擋塊22的移動軌跡一致。而且,凸輪軸2被構成為,在釘扣縫紉機301的電源接通時和縫制結束后的停止時,將分別配合于雙方的凸輪體6和凸輪體36的滾柱14和滾柱38停止在與各自的凸輪體的所述原點部相嵌合的原點位置。基于上述的結構,在接通電源時和縫制結束時的停止時,即,在滾柱14和滾柱38分別嵌合于前后送布凸輪體6和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的原點部的狀態(tài)下,如果用戶等操作切換桿29,則通過前后送布切換臂21的旋轉(轉動),能夠進行從擋塊22配合于第一導向部33的狀態(tài)到擋塊22配合于第二導向部34的狀態(tài)的切換,或其反向的切換。另外,在圖6中,為了易于觀察附圖,省略了切換桿29的圖示。
在擋塊22已配合于第一導向部33的狀態(tài)下,雖然擋塊22能夠沿著第一導向部33滑動,但通過利用止動部件等來限制切換桿29的以轉動軸25為中心的轉動,將擋塊22鎖定。同樣地,在擋塊22已配合于第二導向部34的狀態(tài)下,雖然擋塊22能夠沿著第一導向部33滑動,但通過利用止動部件等來限制切換桿29的以轉動軸25為中心的轉動,將擋塊22鎖定。
下面,對送布裝置1的動作和使用方法進行說明。
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63,使擋塊64與導向部66配合,使擋塊40從導向部39中脫離。在此狀態(tài)下,如果左右送布凸輪體4旋轉,則通過左右送布凸輪槽3使前后送布用擺臂9以固定軸8為中心左右轉動,并通過左右送布切換臂62使可動體18以方形擋塊20a為中心左右轉動。因此,可動體18的前端部左右擺動,從而將被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之間的布在左右方向上搬送,同時將被保持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的紐扣在左右方向上搬送。
另一方面,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63,使擋塊64從導向部66中脫離,使擋塊40與導向部39配合。在此狀態(tài)下,如果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旋轉,則通過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槽37使第二擺臂32的從彎曲部到前端部以固定軸35為中心左右轉動,并通過左右送布切換臂62使可動體18以方形擋塊20a為中心左右轉動。因此,可動體18的前端部左右擺動,從而將被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之間的布在左右方向上搬送,同時將被保持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的紐扣在左右方向上搬送。
如上所述,紐扣和布的左右搬送,有擋塊40與導向部39配合的情況、和擋塊64與導向部66配合的情況的兩種模式。
另外,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29使擋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配合。在該狀態(tài)下如果前后送布凸輪體6旋轉,則通過前后送布凸輪槽5使第一擺臂31的從彎曲部到左端部以固定軸11為中心前后轉動,并通過前后送布切換臂21使可動體18前后移動。從而將被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之間的布在前后方向上搬送,同時將被保持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的紐扣在前后方向上搬送。
另一方面,用戶等通過操作切換桿29使擋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配合。該狀態(tài)下如果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旋轉,則通過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槽37使第二擺臂32的從彎曲部到右端部以固定軸35為中心前后轉動,并通過前后送布切換臂21使可動體18前后移動。從而將被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之間的布在前后方向上搬送,同時將被保持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的紐扣在前后方向上搬送。
如上所述,紐扣和布的前后搬送,有擋塊22與第一導向部33配合的情況、和擋塊22與第二導向部34配合的情況的兩種模式。這里,通過改變沿著第一導向部33的擋塊22的位置,或改變沿著第二導向部34的擋塊22的第二導向部34的位置,可改變前后搬送的振幅。
凸輪體4、6、36由于通過凸輪軸2而一體地旋轉,所以通過將上述的前后搬送和左右搬送進行組合,配合于紐扣和布的搬送使機針306上下運動,可將紐扣縫制在布上。另外,前后運動的周期、左右運動的周期以及前后運動的左右運動的時刻由凸輪槽3、5、37的形狀所決定。
在用戶等操作切換桿29、63時,機針306停止運動,并且凸輪軸2也停止在上述的原點位置。而且,為了將布從布載置部16退出,用戶等通過操作桿311,使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上升。如果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的前端部處于上升的狀態(tài),則為了使鉤310與鉤308的傾斜部308a配合而對可動體18作用向前方的負荷,但由于擋塊22配合于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所以可動體18不會移動。
用戶等通過使切換桿63旋轉,能夠進行從擋塊40配合于導向部39的狀態(tài)到擋塊64配合于導向部66的狀態(tài)的切換,或其反向切換。
另一方面,為了使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轉移到第二導向部34,用戶等使切換桿29圍繞轉動軸25轉動。這樣,擋塊22在第一導向部33上滑動,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脫離,擋塊22到達第一導向部33與第二導向部34之間的間隙中。這里,由于在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上升的狀態(tài)下對可動體18作用有向前方的負荷,所以如圖8所示,擋塊22如果從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脫離,則雖然略向前方偏移,但擋塊22與第一爪101、102配合。并且,如果用戶等使切換桿29繞轉動軸25旋轉,則擋塊22從爪101、102移動到第二導向部34。
另外,為了使擋塊22從第二導向部34向第一導向部33轉移,使切換桿29反向旋轉。
這樣,在第一導向部33的左端設置第一爪101,在第二導向部34的右端設置第二爪102,并且從上面觀察,第一爪101和第二爪102呈相互交叉的狀態(tài),因此,即使在對可動體18和擋塊22作用有向前方的負荷的情況下,也能夠順利地進行使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向第二導向部34移動,或其反向的移動。
另外,由于第一導向部33與第二導向部34之間的間隙比擋塊22大,所以能夠使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雙方暫時脫離而位于其間隙位置。擋塊22即使在從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暫時脫離的狀態(tài)下,擋塊22也與第一爪101和第二爪102配合。因此,即使第一擺臂31和第二擺臂32發(fā)生偏移而使得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沒有位于以轉動軸25為中心的同一圓弧上,也能夠順利地進行使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向第二導向部34轉移,或其反向轉移。
另外,在擋塊22從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移動到它們之間的間隙時,由于擋塊22向前方偏移使得爪101、102產(chǎn)生彈性變形,但由于爪101、102的復原力的作用使得擋塊22返回到后方,所以能夠簡單地使擋塊22從爪101、102向第一導向部33或第二導向部34移動。
另外,由于將爪101、102配置成上下錯開的狀態(tài),所以爪101、102不會妨礙擺臂31、32的轉動。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技術思想的范圍內(nèi)可進行各種改良和設計的變更。例如,在上述實施方式中,是對前后送布凸輪體6和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進行切換,但也可以設置多個前后送布凸輪體或多個左右送布凸輪體,分別對多個凸輪體進行切換。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送布裝置,其具有布載置部,其被設置于能夠左右轉動且能夠前后移動的可動體;布壓腳部,其與所述可動體連接并能夠上下轉動,并且通過下降在與所述布載置部之間夾持布;第一導向部,其通過第一凸輪體的旋轉,以軸為中心轉動;第二導向部,其被設置在從所述第一導向部分離的位置,通過第二凸輪體的旋轉,以與所述第一導向部的軸平行的軸為中心轉動;切換臂,其通過與所述第一導向部的軸平行的轉動軸,可轉動地與所述可動體連接;和擋塊,其被設置于所述切換臂,通過所述切換臂相對于所述可動體的轉動,以圓弧狀的移動軌跡移動,并與所述第一導向部和所述第二導向部選擇性地配合,所述第一導向部和所述第二導向部形成為沿著所述擋塊的移動軌跡的圓弧狀,通過所述切換臂的轉動,經(jīng)由與所述第一導向部或所述第二導向部選擇性配合的擋塊,使所述可動體移動,由此在左右或前后的至少一方、使被夾在所述布載置部與所述布壓腳部之間的布移動,其特征在于,還具有第一爪,其被設置于所述第一導向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導向部與所述第二導向部之間,從所述第一導向部朝向所述第二導向部延伸出;和第二爪,其被設置于所述第二導向部,并且在所述第一導向部與所述第二導向部之間,從所述第二導向部朝向所述第一導向部延伸出,從所述切換臂的軸方向觀察,所述第一爪與所述第二爪相互交叉。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的送布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擋塊的長度小于所述第一導向部與第二導向部的間隔。
全文摘要
提供一種能夠順利地使擋塊從導向部向另一導向部移動的送布裝置。送布裝置(1)通過使與可左右轉動且可前后移動的可動體(18)連接的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下降,把布夾在布載置部(16)與紐扣保持兼布壓腳(307)間,通過可動體(18)的前后移動和左右轉動搬送布。擺臂(31)通過前后送布凸輪體(6)的旋轉繞固定軸(11)轉動,擺臂(32)通過前后-左右送布共用凸輪體(36)的旋轉繞固定軸(35)轉動,與可動體(18)連接的切換臂(21)可繞轉動軸(25)轉動,在切換臂(21)的端部設有擋塊(22),通過旋轉切換臂(21),擋塊(22)選擇性地與第一導向部(33)和第二導向部(34)配合。在第一、第二導向部上分別設有爪(101、102)。
文檔編號D05B3/00GK1904180SQ20061010805
公開日2007年1月31日 申請日期2006年7月27日 優(yōu)先權日2005年7月29日
發(fā)明者椎名隆行, 坂本真一 申請人:重機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