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織造機構和配備有這種織造機構的提花機型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確定提花機型織機的經(jīng)紗位置的織造機構以及配 備有這種織造機構的提花機型織機。
背景技術:
EP-A-0 839 937公開了一種織造機構,它通過使用疊置的豎鉤能夠獲 得三個經(jīng)紗位置,這些豎鉤可以被提刀成對地垂直移動,并且與一組垂直 排列的滑輪相關聯(lián)。但是,像這樣的三位織造機構不能織造某些復雜的織 物,該織物尤其是在地毯織造中需要四個經(jīng)紗位置。EP-A-0 665 312公開了一種四位織造機構,其中每個梭口形成裝置包 括四個并列的能;^皮兩個提刀垂直移動的豎鉤。該裝置能有效的獲得四個均勻間隔開的經(jīng)紗位置。但是,因為四個豎鉤并排設置,這種裝置所占的空 間《艮大。其他文獻,如US-A-5,522,435公開了一種織造機構,其中每個梭口形 成裝置包括兩個豎鉤,該豎鉤能被兩個往復運動的提刀垂直移動并與一組 滑輪相關聯(lián),從而該裝置的元件能獲得對應于四個不同經(jīng)紗位置的四個不 同的預定構型。在每個裝置中,通過利用裝置外部的柵格將其中一個提刀 的運動傳遞到該組滑輪中的下部滑輪,來獲得第四經(jīng)紗位置。在此結構中, 上、下層的經(jīng)紗由兩個獨立的裝置控制,將傳遞到每個裝置的下部滑輪的 運動幅度是不同的。這導致需要提供兩個獨立的柵格,使得該結構復雜且 笨重。此外,在每個裝置中,兩個經(jīng)紗位置僅對于偶數(shù)投梭,即當左手提 刀在提升位置而右手提刀在下降位置時,是可用的,而另兩個經(jīng)紗位置僅 對于奇數(shù)投梭,即當左手提刀位于下降位置而右手提刀位于提升位置時,是可用的?,F(xiàn)在,為了形成地毯的絨頭,需要經(jīng)紗能從提升位置移動到下 降位置。結果,由該裝置控制的經(jīng)紗不可能在任何時候任意移動至兩個中 間位置中的一個或另一個,因此,尤其是對于圏絨地毯的織造來說,縮窄 了織造的選擇。此外,該裝置的結構不能獲得四個等間距的經(jīng)紗位置,而 這成為梭口開口的障礙。發(fā)明內容本發(fā)明通過提出一種織造機構來尤其克服這些缺點,該機構能夠在織 機上產生四個經(jīng)紗位置,并能減小該機構的尺寸和復雜性。為此目的,本發(fā)明的主題是一種用于確定提花機類型的織機的經(jīng)紗位 置的織造機構,包括至少一個梭口形成裝置,每個梭口形成裝置包括至少 兩個上部可移動豎鉤,該上部可移動豎鉤位于該裝置的上部,并能被兩個 被馬區(qū)動從而反相往復運動的提刀垂直移動,每個梭口形成裝置還包括一組 在該裝置的中央部分內垂直對齊的滑輪,該組滑輪包括部分地纏繞有繩索的滑輪,該繩索的一端裝有適配成緊固在綜絲(heddk )上的彈性鉤(snap hook),纏繞有該繩索的其中一些滑輪能夠根據(jù)上部豎鉤的位置垂直運動, 其特征在于,纏繞有所述繩索的其中 一個滑輪能夠被包括至少 一根繩子的 聯(lián)接裝置垂直移動,該繩子纏繞在至少一個附加滑輪上,該附加滑輪在平 移運動方面相對于可由所迷聯(lián)接裝置移動的滑輪固定,所述繩子的一端固 定在織造機構的機架上,而繩子的另一端能夠,皮移動聯(lián)接裝置的提刀移動。 在本發(fā)明的意義上,偶數(shù)投梭應被理解為是指梭口形成裝置的這樣一 種構型,其中左手提刀位于提升位置且右手提刀位于下降位置,奇數(shù)投梭 應被理解為是指這樣一種構型,其中左手提刀位于下降位置且右手提刀位 于提升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織造機構的其它有利特征,可以單獨地或者以任何技術 上可行的組合采用以下特征-可由所述聯(lián)接裝置移動的滑輪是位于梭口形成裝置的中央部分內 的該組滑輪中的下部滑輪;—所述聯(lián)接裝置位于該梭口形成裝置的下部;—位于所迷梭口形成裝置的中央部分內的該組滑輪與該聯(lián)接裝置的 所述或每個滑輪垂直對齊;-所述繩子的可移動端裝有下部可移動豎鉤,該下部豎鉤能夠^皮移動 聯(lián)接裝置的提刀移動;-每個梭口形成裝置包括選針裝置,該選針裝置能夠使所述下部豎鉤 在其軌跡的下死點位置附近固定不動;-在每個梭口形成裝置中,所述下部豎鉤和彈性鉤位于該裝置的兩個 相對側;-所述移動聯(lián)接裝置的提刀根據(jù)移動上部豎鉤的其中一個提刀的位 置神皮移動;-所述移動聯(lián)接裝置的提刀能夠移動通過的動程等于所迷移動上部 豎鉤的提刀的動程;-可由所述聯(lián)接裝置移動的滑輪能夠垂直移動通過的動程等于移動 上部豎鉤的提刀的動程的一半;-所述移動聯(lián)接裝置的提刀是移動上部豎鉤的其中一個提刀的下部;-每個梭口形成裝置包括四個上部可移動豎鉤,所述四個上部可移動 豎鉤能夠被兩個移動上部豎鉤的提刀成對地垂直移動,每對上部豎鉤中的 第一豎鉤僅靠置在該對豎鉤中的第二豎鉤上,位于該裝置的中夾部分內的 該組滑輪包括至少五個滑輪,其中四個滑輪能根據(jù)四個上部豎鉤的位置被 垂直移動,而部分地纏繞有所述繩索的第五滑輪能夠被聯(lián)接裝置垂直移動, 這五個滑輪能夠獲得對應于彈性鉤的四個不同位置的至少六個不同的預定 構型;-所述彈性鉤的四個位置包括一個提升位置、 一個下降位置和位于提 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間的兩個中間位置,每個中間位置都能用于偶數(shù)投梭和奇數(shù)投梭兩者;-所述彈性鉤的四個位置等間距;-所述繩索定位成部分地纏繞第五滑輪,并纏繞由上部豎鉤控制的該頁梭口形成裝置的四個滑輪中的兩個滑輪,同時四個上部豎鉤由索狀元件成 對連接,每個索狀元件部分地纏繞由上部豎鉤控制的四個滑輪中的另外兩個滑輪中的相應一個;-每個梭口形成裝置的滑輪是共面的。本發(fā)明的另 一 主題是一種配備有如上所述的織造機構的提花機型織機。
通過下面對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用于定位提花機的經(jīng)紗位置的織造機構的一 個實施例的描述,本發(fā)明的特征和優(yōu)點將變得明顯,該實施例僅作為示例 并參考附圖給出,在附圖中-圖l是當繩索端的彈性鉤位于提升位置時,屬于本發(fā)明的織造機構 的梭口形成裝置的元件構型示意圖;-圖2和圖3是類似于圖1的視圖,其示出當繩索端的彈性鉤位于第 一中間位置時該梭口形成裝置的元件的兩個不同構型;-圖4和圖5是類似于圖1的視圖,其示出當繩索端的彈性鉤位于第 二中間位置時該梭口形成裝置的元件的兩個不同構型;以及-圖6是類似于圖1的視圖,其示出當繩索端的彈性鉤位于下降位置 時該梭口形成裝置的元件構型。
具體實施方式
圖1所示的梭口形成裝置1包括四個上部可移動豎鉤2、 3、 6和7, 它們可被兩個被驅動而反相往復運動的提刀10和11成對地垂直移動。更 具體地,裝置1包括兩個承載可移動豎鉤2和3以及兩個從動可移動豎鉤 6和7,該承載可移動豎鉤由形成繞經(jīng)滑輪5的索狀元件的纜繩4相連接, 該從動可移動豎鉤通過部分地纏繞第二滑輪9的第二纜繩8相連接。利用 屬于承載豎鉤2和3的吊耳2a和3a,提刀10和11能夠選擇性地移動所 述豎鉤2和3。單地靠在承載豎鉤2和3上,這意味著豎鉤2 和6能夠凈皮提刀10 —起移動,就像豎鉤3和7可以4皮提刀11 一起移動一 樣。這樣,豎鉤2和6組成第一對上部可移動豎鉤,同時豎鉤3和7組成 第二對上部可移動豎鉤。設置選針裝置12以用于使豎鉤2、 3、 6或7在軌 跡的上死點位置附近固定不動,在該位置這些豎鉤靠置在提刀10和11上, 所述選針裝置12包括例如四個未示出的被電子控制的電磁體。單個裝置 12用來選擇前述四個可移動豎鉤,該裝置12可以是任何合適的類型。比較圖l至6可以清楚地看到,位于裝置l中央部的滑輪5和9相對 于織造機構的機架(未圖示)的高度可以根據(jù)上部可移動豎鉤2、 3、 6和 7的相應位置而變化。裝置1還包括位于其中央部的其它三個滑輪15、 16和17,五個滑輪5、 9、 15、 16和17垂直對齊,這意味著這五個滑輪的中心大體位于一條共同 的垂直定向的直線上。四個上部滑輪5、 9、 15和16能夠根據(jù)四個上部可 移動豎鉤2、 3、 6和7的位置垂直移動。第五滑輪17在一個附加聯(lián)接件的 作用下也能夠垂直移動,所述聯(lián)接件位于裝置1的下部并包括第六滑輪19, 該第六滑輪定位成與其它五個滑輪垂直對齊。通過上部可移動豎鉤2、 3、 6和7以及下部第六滑輪19的移動,可以得到所迷五個滑輪5、 9、 15、 16 和17的六種不同構型,這些構型通過構造預先確定,在這些構型中,前述 五個滑輪相對于織造機構的機架的高度方向(height-wise)布置和/或這些 滑輪的相對間隔是不同的,如圖1至6所示。有利地,裝置1的這六個滑輪5、 9、 15、 16、 17和19是共面的,這 可以限制它們所形成的組件的橫向尺寸,并且簡化織造機構的構造。一導軌20保持四個上部滑輪5、 9、 15和16互相對齊。所述導軌20 包括長形槽20a,滑動件21可在該槽中移動。滑輪5和15安裝在滑動件 21上,從而所述滑輪可以自由轉動,但在平移運動方面相對于該滑動件固 定?;?和16中的一個安裝在導軌20的上端并且另 一個安裝在下端, 從而這些滑輪可以自由轉動,并且在平移運動方面相對于導軌20固定。因 此,導軌20被上部滑輪9支承,并且能夠與滑輪9 一起在高度方向上移動。此外,第五滑輪17和第六滑輪19安裝在第二滑動件18上,以便這些滑輪 可以自由轉動,但在平移運動方面相對于該第二滑動件固定。滑動件18 能夠相對于織造機構的機架作平移運動,并且由滑道(未圖示)引導平移 運動。繩索23的其中一個端部固定在基部22上——該基部22固定在織造機 構的機架上一一并相繼繞經(jīng)滑輪16、滑輪17和滑輪15,并且下垂到滑輪 15下方。繩索23的第二端部帶有用于懸掛綜絲(未示出)的彈性鉤24, 該綜絲控制經(jīng)紗的位置。棕絲(未示出)附接在彈性鉤24上并且抵抗由彈簧施加的彈性力作用 以控制對應的綜絲的往復垂直運動,該彈簧將綜絲的下端連接到配備該織 造才幾構的織機的機架上。作為替代,多個通絲(harness cord)可附接在彈 性鉤24上,以便可利用此彈性鉤控制多個綜絲。附接在不同彈性鉤上的所 有通絲一起形成該織造機構的綜統(tǒng)(harness)。此外,附加的聯(lián)接裝置包括繩子25,該繩子的一端固定在笫二基部26 上并且繞經(jīng)第六滑輪19,所述第二基部固定在織造機構的機架上。繩子25 的位于彈性鉤24的相對側的第二端配備有下部可移動豎鉤27。下部可移 動豎鉤27能夠被下部提刀31垂直移動,該下部提刀31被驅動進行與提刀 11的運動同相的運動,并且其動程H與提刀lO和ll的動程相同。操作過程如下從對應于彈性鉤24的提升位置的圖1的構型開始,當提刀10 # 予 垂直向下的運動時,如果選針裝置12同時保持承載豎鉤2和從動鉤豎6, 則四個上部滑輪5、 9、 15和16都保持靜止不動。同時,下部可移動豎鉤 27伴隨著下部提刀31 —起垂直向上移動。由于附接到彈性鉤24的綜絲導 致的繩索23內的張力,滑輪17趨向于朝著豎鉤2、 3、 6和7上升。在圖 1所示的位置中,繩子25內的張力和由處于降低位置的提刀31規(guī)定的構 型抵抗滑輪17的上升。相反,當繩子25附接于其上的下部豎鉤27伴隨提 刀31 —起上升時,繩子25不再阻礙滑輪19,則該滑輪19可通過被滑輪 17提升而朝著圖2所示的提升位置上升,由于滑動件18,滑輪19相對于滑輪17保持固定的間隔。然后,第五和第六滑輪17和19上升H/2的高度, 該高度等于下部提刀31的動程的一半。因此,繩索23相繼巻繞在滑輪16、 17和15上的部分的長度變短,這意味著繩索23越過滑輪15下垂的部分 的長度大于圖l所示構型中的長度。因此,彈性鉤24下降的高度等于裝置 1的提刀的動程H并從而獲得圖2所示的第一中間位置。再次從圖1的構型開始,如果從動豎鉤6被選針裝置12保持在提升位 置,并且如杲承載豎鉤2被釋放以便它伴隨提刀IO向下運動,那么滑輪9 保持其位置而滑輪5下降以到達圖4所示的位置。相對于滑輪5的間隔固 定的滑輪15因此下降H/2的高度,該高度等于提刀IO的動程的一半。同 時,下部豎鉤27伴隨下部提刀31垂直向上移動,使得第六滑輪19上升到 達其提升位置,這對應于第五滑輪17被上升H/2高度。因此,繩索23的 相繼巻繞在滑輪16、 17和15上的部分的長度減少了 H + H=2H,即裝置1 的提刀動程H的兩倍。因此彈性鉤24下降2H的高度,從而到達圖4所示 的第二中間位置。從圖1所示的構型開始,如果選針裝置12既不限制承載豎鉤2也不限 制從動豎鉤6,則滑輪5和9都將向下平移H/2高度。因此,相對于滑輪9 位置固定的滑輪16下降H/2高度并且滑輪15也降低H/2高度。同時,下 部豎鉤27所伴隨的下部提刀31的上升使第六滑輪19能夠移動到提升位 置,同時相對于滑輪19位置固定的第五滑輪17上升H/2高度。這導致繩 索23的相繼巻繞在滑輪16、 17和15上的部分的長度減小H + H + H=3H, 即裝置1的提刀動程H的三倍。因此彈性鉤24下降3H高度以到達圖6 所示的下降位置。因此,根據(jù)本實施例的織造機構的每個裝置1可以為彈性鉤24獲得四 個等間距的位置,兩個相鄰位置之間的間距等于裝置1的提刀的動程H。 如上所述,兩個中間位置可用于奇數(shù)投梭。但是這兩個中間位置也可用于 如圖3和5的構型所示的偶數(shù)投梭,用于圖2和4的類似的原理描述可應 用于圖3和5中的滑輪的運動。彈性鉤24的提升位置僅用于偶數(shù)投梭,而 下降位置僅用于奇數(shù)投梭。在所述實施例的織造機構中,有利地,梭口形成裝置1分組成八個裝 置一組以形成能夠單獨裝配在織造機構中的模塊。作為替代,模塊中的裝 置數(shù)目可不同于八個。利用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1可以改進對織絨和圏絨地趙的選擇,這是因 為所述中間位置既能用于偶數(shù)投梭也能用于奇數(shù)投梭,相繼可用的提升和 下降位置確保了地毯絨頭的形成。此外,由于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裝置1可以獲得四個位置,其中兩個是既用 于偶數(shù)投梭又用于奇數(shù)投梭的中間位置,所以該裝置1可用于地毯織造, 并且在用于致動上層絨紗的裝置和用于致動下層絨紗的裝置之間不存在結構上或控制方式上的任何差異。此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織造^L構的所有裝置 1都直接由提刀10、 11和31控制。提刀運動幅度的減小——這可以使滑 輪15、 16和17移動與彈性鉤24需要到達的四個位置一致的動程一一由裝 置l內部的元件提供并且對于織造機構的所有裝置都相同,因此有利地簡 化了裝有例如這種織造機構的織機的構造并減小了占地尺寸。利用本發(fā)明的裝置l,負責彈性鉤24運動的三個滑輪15、 16和17能 相互獨立地移動以用于偶數(shù)投梭和奇數(shù)投梭。通過為滑輪17設定具有H/2 動程的運動,使彈性鉤24的所述四個位置等間距,因此優(yōu)化了梭口開口和 織機上的負荷。此外,裝置1的構成元件的垂直對齊限制了所占的空間。 因此配備有本發(fā)明的織造機構的織機是非常緊湊的。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所述和所示的例子。特別是,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替 代方式(未圖示),提刀11和31可由單個提刀ll的兩個部分代替,該提 刀11的尺寸設計成能到達上部豎鉤3和7以及下部豎鉤27。使用這種長 的提刀ll可以通過省略一個提刀致動裝置而節(jié)省空間。此外,盡管此時存 在附加下部豎鉤27,但是裝置1的機械控制和包括兩個能夠反相移動的提 刀的傳統(tǒng)裝置的機械控制相同。也可考慮安裝由相同的左右提刀致動的根 據(jù)本發(fā)明的織機的某些裝置1,其中下部豎鉤27與裝置1的左手上部豎鉤 位于同側,以及其中下部豎鉤27與裝置1的右手上部豎鉤位于同側的其它 裝置l,然后通過繞滑輪的對齊軸線旋轉180°以反轉裝置l。于是這產生一個完全平衡的系統(tǒng),其中兩種提刀10和11都設計成能到達上部豎鉤和下部豎鉤,并且每種提刀僅承載下部豎鉤中的一半。此外,織機綜統(tǒng)施加的返回力趨向于向上拉動滑輪17和19,這意味著在提刀的整個運動過程 中下部豎鉤27和提刀11之間始終保持接觸。下部豎鉤27施加在提刀11 下側的力與上部豎鉤3和7施加在提刀11上側的力相反,這意味著附加豎 鉤27不會對提刀ll進一步施加彎曲應力。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二替代方式(也沒有圖示),下部豎鉤27可與類似于 用于上部豎鉤的選針裝置12的電子選針裝置相關聯(lián)。則僅在電子控制已經(jīng) 中止將下部豎鉤27保持在其下降位置時,該下部豎鉤27才伴隨下部提刀 31運動。這樣,可以將滑輪19和進而滑輪17保持在用于奇數(shù)投梭的下降 位置。因此裝置1可以有三個附加構型,這意味著提升位置和兩個中間位 置既可用于偶數(shù)投梭也可用于奇數(shù)投梭,而下降位置保持僅用于奇數(shù)投梭。 結果,通過在下次投梭時采用對上部豎鉤的對稱選針,可以在兩次連續(xù)投 梭時保持提升位置和兩個中間位置,因此限制了為保持彈性鉤24的位置不 變而必須移動的部件數(shù)目。
權利要求
1.一種用于確定提花機類型的織機的經(jīng)紗位置的織造機構,包括至少一個梭口形成裝置(1),每個梭口形成裝置包括至少兩個上部可移動豎鉤(2,3,6,7),該上部可移動豎鉤位于該裝置的上部,并能被兩個被驅動從而反相往復運動的提刀(10,11)垂直移動,每個梭口形成裝置還包括一組在該裝置的中央部分內垂直對齊的滑輪(5,9,15,16,17),該組滑輪包括部分地纏繞有繩索(23)的滑輪(15,16,17),該繩索的一端裝有適配成緊固在綜絲上的彈性鉤(24),纏繞有該繩索(23)的其中一些滑輪(15,16)能夠根據(jù)上部豎鉤(2,3,6,7)的位置垂直運動,其特征在于,纏繞有所述繩索(23)的其中一個滑輪(17)能夠被包括至少一根繩子(25)的聯(lián)接裝置垂直移動,該繩子(25)纏繞在至少一個附加滑輪(19)上,該附加滑輪(19)在平移運動方面相對于可由所述聯(lián)接裝置移動的滑輪(17)固定,所述繩子(25)的一端固定在織造機構的機架上,而繩子(25)的另一端能夠被移動聯(lián)接裝置(19,25)的提刀(31)移動。
2. 根據(jù)權利要求l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可由所述聯(lián)接裝 置(19, 25)移動的滑輪(17)是位于梭口形成裝置(1)的中央部分內的 該組滑輪(5, 9, 15, 16, 17)中的下部滑輪。
3. 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聯(lián)接裝置(19, 25)位于該梭口形成裝置(1)的下部。
4.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 梭口形成裝置(1)的中央部分內的該組滑輪(5, 9, 15, 16, 17)與該聯(lián) 接裝置(19, 25)的所述或每個滑輪(19)垂直對齊。
5.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繩子 (25)的可移動端裝有下部可移動豎鉤(27),該下部豎鉤(27)能夠被移動聯(lián)接裝置(19, 25)的提刀(31)移動。
6. 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梭口形成裝置(1)包括選針裝置,該選針裝置能夠使所述下部豎鉤(27)在其軌跡的 下死點位置附近固定不動。
7. 根據(jù)權利要求5或6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在每個梭口 形成裝置(1)中,所述下部豎鉤(27)和彈性鉤(24)位于該裝置的兩個 相對側。
8.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 聯(lián)接裝置(19, 25)的提刀(31)根據(jù)移動上部豎鉤(2, 3, 6, 7)的其 中一個提刀(11)的位置被移動。
9.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 聯(lián)接裝置(19, 25)的提刀(31)能夠移動通過的動程(H)等于所述移 動上部豎鉤(2, 3, 6, 7)的提刀(10, 11)的動程(H)。
10.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可由所述 聯(lián)接裝置(19, 25 )移動的滑輪(17 )能夠垂直移動通過的動程(H/2 )等 于移動上部豎鉤(2, 3, 6, 7)的提刀(10, 11)的動程(H)的一半。
11.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動 聯(lián)接裝置(19, 25)的提刀(31)是移動上部豎鉤(2, 3, 6, 7)的其中 一個提刀(11)的下部。
12.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梭口 形成裝置(1)包括四個上部可移動豎鉤(2, 3, 6, 7),所述四個上部可 移動豎鉤能夠被兩個移動上部豎鉤的提刀(10, ll)成對地垂直移動,每 對上部豎鉤中的第一豎鉤(6, 7)僅靠置在該對豎鉤中的第二豎鉤(2, 3) 上,位于該裝置的中央部分內的該組滑輪包括至少五個滑輪(5, 9, 15, 16, 17),其中四個滑輪(5, 9, 15, 16)能根據(jù)四個上部豎鉤(2, 3, 6, 7)的位置被垂直移動,而部分地纏繞有所述繩索(23)的第五滑輪(17) 能夠被聯(lián)接裝置(19, 25)垂直移動,這五個滑輪(5, 9, 15, 16, 17) 能夠獲得對應于彈性鉤(24 )的四個不同位置的至少六個不同的預定構型。
13.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鉤(24 ) 的四個位置包括一個提升位置、 一個下降位置和位于提升位置和下降位置之間的兩個中間位置,每個中間位置都能用于偶數(shù)投梭和奇數(shù)投梭兩者。
14. 根據(jù)權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彈性 鉤(24)的四個位置等間距。
15. 根據(jù)權利要求12至14中任一項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繩索(23)定位成部分地纏繞第五滑輪(17),并纏繞由上部豎鉤(2, 3, 6, 7)控制的該梭口形成裝置的四個滑輪(5, 9, 15, 16)中的兩個滑 輪(15, 16),同時四個上部豎鉤(2, 3, 6, 7)由索狀元件(4, 8)成 對連接,每個索狀元件(4, 8)部分地纏繞由上部豎鉤控制的四個滑輪(5, 9, 15, 16)中的另外兩個滑輪(5, 9)中的相應一個(5, 9)。
16. 根據(jù)上述任一權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其特征在于,每個梭口 形成裝置(1)的滑輪(5, 9, 15, 16, 17, 19)是共面的。
17. —種提花機型織機,其特征在于,該織機配備有根據(jù)上述任一權 利要求所述的織造機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織造機構,包括梭口形成裝置(1),每個該裝置包括能被兩個提刀(10,11)移動的上部可移動豎鉤(2,3,6,7)。每個裝置(1)包括一組滑輪(5,9,15,16,17),該組滑輪包括部分地纏繞有繩索(23)的滑輪(15,16,17),該繩索(23)的一端裝有適配成緊固在綜絲上的彈性鉤(24)。纏繞有繩索(23)的滑輪(17)能夠被包括繩子(25)的聯(lián)接裝置垂直移動,所述繩子(25)纏繞在附加滑輪(19)上,該滑輪(19)在平移運動方面相對于滑輪(17)固定。繩子(25)的一端固定在機架上,而另一端能被提刀(31)移動。
文檔編號D03C3/00GK101240472SQ20071030359
公開日2008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7年12月26日 優(yōu)先權日2006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A·波特, M·希梅爾斯托斯 申請人:施托布利里昂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