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縫紉機,該縫紉機包括面線引導部件,該面線引導部件 位于從面線供給源到縫針的面線路線上。
背景技術:
以往的縫紉機,在將線筒放出的面線穿過夾線器和挑線桿后,再對安裝于 針桿的縫針進行供給面線。在進行縫紉時,通過夾線器和挑線桿的互動,對面 線賦予張力。通過夾線器,縫紉機對面線的張力進行適當?shù)恼{節(jié),并且適當?shù)?拉緊形成線跡的面線,從而可形成高質量的線跡。
由于以往的縫紉機的挑線桿會上下活動,因此需要將從夾線器放出的面線 朝著挑線桿進行適當?shù)囊龑?。將多個面線引導部件設置在夾線器附近而引導面
線。例如,已公知將呈大致L字形彎曲的桿狀的面線引導部件用螺母固定于縫 紉機機架上的縫紉機(例如,日本實用新型平成4年125874號公報中所記載的 現(xiàn)有技術和圖6)。該公報中所記載的面線引導部件在其基端部具有固定部。在 固定部的外周面上設有具有螺紋的外螺紋。操作人員將固定部擰入到縫紉機機 架上設有的螺釘孔內,并通過螺母擰緊,將面線引導部件固定于縫紉機機架上。
在用螺母將面線引導部件固定于縫紉機機架上的結構中,面線引導部件的 固定部的一部分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設于面線引導部件的固定部的外周 面上的螺紋的一部分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
例如,在縫紉結束時進行切線時,有時從夾線器到挑線桿的面線會松弛而 很大地彎曲。很大地彎曲的面線有時會掛到面線引導部件的固定部的一部分 上。掛到面線引導部件的固定部的一部分上的面線,在下一個動作即被挑線桿 提升時,存在著面線接觸螺紋而被切斷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在用螺母將面線引導部件固定于縫紉機機架上的縫紉 機中,提供一種縫紉機,該縫紉機可防止面線與從螺母端面向外側露出的螺紋 的一部分接觸。
為達到上述的目的,技術方案l的縫紉機,在該縫紉機的機架上設有帶有 內螺紋的固定孔,在面線引導部件上設有固定部,該固定部上形成有用于螺紋 配合所述內螺紋的外螺紋,將該面線引導部件的外螺紋擰入到所述固定孔的內 螺紋內,用螺母將該面線引導部件固定于縫紉機機架上,其特征在于設有覆 蓋部件,該覆蓋部件覆蓋從所述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的所述固定部。
因此面線與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固定部不接觸。從而可防止固定部的 外螺紋與面線接觸而切斷面線。
技術方案2所述的縫紉機,所述面線引導部件是桿部件,所述覆蓋部件具 有插入孔和凹部,在所述插入孔內插入所述面線引導部件,所述凹部與所述插 入孔連通,且在該凹部的內側嵌合所述螺母。
因此通過覆蓋部件,可容易覆蓋從螺母端面向外側露出的固定部。
技術方案3所述的縫紉機,所述覆蓋部件由樹脂構成。
因此覆蓋部件可容易制造成所要的形狀。并且與作為覆蓋部件的材料采用 金屬時相比,可廉價制造。
技術方案4所述的縫紉機,所述覆蓋部件由橡膠構成。
因此可使覆蓋部件帶有彈性,可提高覆蓋部件的凹部和螺母的緊密接觸 性。從而可防止覆蓋部件從固定部脫落。
技術方案5所述的縫紉機,所述覆蓋部件在所述螺母的所述端面上一體 成型。
因此在將面線引導部件的固定部擰入到固定孔內后,只要將螺母相對 于面線引導部件進行擰緊,覆蓋部件就可覆蓋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的 固定部的部分。
圖1是縫紉機1的整體立體圖。
圖2是圖1表示的機臂部4的前方的局部放大圖。
圖3是圖1表示的機臂部4的右側視圖。
圖4是表示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構造的分解立體圖。
圖5是在臺座部9上固定有面線引導部件30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6是覆蓋部件40的立體圖。
圖7是使覆蓋部件40的底部朝向上方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覆蓋部件40的縱剖視圖。
圖9是在面線引導部件30上安裝有覆蓋部件40的狀態(tài)的立體圖。 圖10是在面線引導部件30上安裝有覆蓋部件40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僅 覆蓋部件40呈剖面)。
圖ll是特殊螺母70的立體圖。
圖12是用特殊螺母70固定面線引導部件30的狀態(tài)的局部剖視圖(僅特殊 螺母70呈剖面)。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一實施形態(tài)的縫紉機1進行說明。
本實施形態(tài)的縫紉機l,其特征在于,在面線8穿過的面線供給路線上設 有面線引導部件30,在該面線引導部件30上安裝有覆蓋部件40。
參照圖1至圖3對縫紉機1的構造概略地進行說明。圖1和圖2中的左下 側為縫紉機1的前方、右上側為縫紉機1的后方。
如圖1所示,縫紉機1包括在臺板(未圖示)上設有的底板部2、在底板部 2上豎立設有的支柱部3和從支柱部3的上部向前方延伸的機臂部4。在底板 部2的前方設有構成加工布支承面的工作臺5。工作臺5具有壓布裝置6。壓 布裝置6向互相垂直的X軸、Y軸這兩個方向獨立地移動??刂蒲b置(未圖示) 控制壓布裝置6的位置。
壓布裝置6包括送布板6a、在送布板6a上設有的按壓臂6b和壓布板6c。 按壓臂6b的前端部可上下移動地支承壓布板6c。送布板6a和壓布板6c夾持
加工布。
如圖2和圖3所示,針桿10設于機臂部4的前端下部。通過縫紉機電動 機(未圖示)的驅動,針桿10向上下進行往復移動??p針11設于針桿10的下 端。按壓桿12設于針桿10的附近。按壓桿12與針桿10的上下移動同步地上 下移動,并且在按壓桿12的下端設有壓腳13。
機臂部4的上部設有線筒軸(未圖示),該線筒軸(未圖示)支承作為面線 8(圖3)供給源的線筒(未圖示)。如圖2和圖3所示,夾線器16設于機臂部4 的前方右側面上。夾線器16在該夾線器16的夾線板19、 19之間夾持面線8 而對面線8賦予張力。夾線器16具有挑線彈簧18。副夾線器15設于比夾線器 16靠近面線供給源側的位置。副夾線器15與夾線器16 —起對面線8賦予張力。
如圖2所示,在機臂部4的前方右側面上具有朝著上下方向延伸的開口部 25。挑線桿26從開口部25突出。隨著針桿10和縫針11的上下移動,挑線桿 26沿著開口部25上下移動而提升面線8。挑線桿罩27設于開口部25的右側。 挑線桿罩27用于保護挑線桿26。
在機臂部4的前方右側面上設有處于夾線器16前方的臺座部9。臺座部9 從正面看呈大致橢圓形狀并且向右方突出。臺座部9具有L字形狀彎曲的桿狀 的面線引導部件30。面線引導部件30用螺母60(參照圖5)固定于臺座部9。 面線引導部件30用于將通過挑線桿26從夾線器16向前方拉出的面線8朝著 上方折回地進行引導。面線引導部件30的臺座部9側的部位安裝著作為本發(fā) 明的特征的覆蓋部件40。覆蓋部件40的詳細內容將會在后面敘述。
如圖3所示,在機臂部4的前方右側面上具有處于夾線器16正上方的環(huán) 狀的面線引導部件51。面線引導部件51將通過面線引導部件30朝著上方折回 的面線8向挑線桿26進行引導。在機臂部4的前方右側面上具有處于開口部 25的下部前側的環(huán)狀的面線引導部件52。面線引導部件52將挑線桿26放出 的面線8向縫針11的眼孔(未圖示)進行引導。所述線筒放出的面線8經(jīng)過副 夾線器15、夾線器16、面線引導部件30、面線引導部件51、挑線桿26和面 線引導部件52,到達縫針ll。
參照圖4和圖5,對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構造進行說明。如圖4所示,
面線引導部件30具有掛線部31和在掛線部31的基端部設有的固定部32。掛 線部31為了卡掛面線8而呈大致L字形狀彎曲。固定部32在該固定部32的 外周面上設有具有螺紋的外螺紋。臺座部9具有螺釘孔9a。螺釘孔9a的內側 具有用于與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的螺紋進行螺紋配合的內螺紋。
操作人員將螺母60相對于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進行螺紋配合。 操作人員將固定部32擰入臺座部9設有的螺釘孔9a內,并且以面線引導部件 30的掛線部31的前端部朝著下方的形態(tài)進行安裝。操作人員將螺母60相對于 臺座部9側進行擰緊而固定。
如圖5所示,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的螺紋的一部分從螺母60的 端面61露出。當掛在面線引導部件30的掛線部31上的面線8松弛時,面線8 有時會與從螺母60的端面61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接觸。當挑線桿26在下 一個動作中提升面線8時,存在著接觸到面線8的螺紋切斷面線8的問題。在 本實施形態(tài)中,通過將覆蓋部件40安裝于面線引導部件30上,從而對從螺母 60的端面61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進行覆蓋。
參照圖6至圖8對作為本實施形態(tài)的特征的覆蓋部件40進行說明。如圖6 至圖8所示,覆蓋部件40由呈大致圓筒狀的橡膠制的部件構成。覆蓋部件40 在同一軸上具有圓柱狀的插入孔43和螺母孔44,在插入孔43的內側插入面線 引導部件30的掛線部31,螺母孔44與螺母60的外緣形狀對應地開口。插入 孔43和螺母孔44連通。螺母孔44的大小比螺母60的外緣形狀稍小。覆蓋部 件40的螺母孔44和螺母60緊密接觸。如圖6所示,覆蓋部件40的上端帶有 圓角。在本實施形態(tài)中,覆蓋部件40由橡膠制的部件構成,但只要是帶有彈 性的樹脂即可。
下面參照圖5、圖9和圖10對覆蓋部件40相對于面線引導部件30的安裝 方法進行說明。操作人員使覆蓋部件40的開設有螺母孔44的底部側與面線引 導部件30的掛線部31的前端相對。操作人員將螺母孔44和插入孔43相對于 掛線部31進行插入,沿著面線引導部件30的形狀將覆蓋部件40朝著臺座部9 側推入。操作人員將螺母孔44相對于螺母60進行嵌合。由于螺母60將覆蓋 部件40從螺母孔44的內側向外側擴大,因此螺母60和覆蓋部件40緊密接觸。
如圖10所示,在將覆蓋部件40安裝于面線引導部件30的狀態(tài)下,覆蓋 部件40可使從螺母60的端面61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隱藏在覆蓋部件40 的插入孔43的內側。例如,當在縫紉機1的縫紉結束時切斷面線8時,掛在 面線引導部件30的掛線部31上的面線8有時會突然很大地彎曲。該情況下, 面線8有時會移動到臺座部9側。由于在面線引導部件30上安裝著覆蓋部件 40,因此可防止面線8接觸到從螺母60的端面61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 即使面線8移動到臺座部9側,面線8也只是接觸到覆蓋部件40的沒角部的 外周面上而已。即使挑線桿26在下一個動作中拉動面線8,螺紋也不會切斷面 線8。
在上面的說明中,圖l所示的機臂部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縫紉機機架"。 圖4所示的面線引導部件3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面線引導部件"。圖6所示的 覆蓋部件40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覆蓋部件",插入孔43相當于本發(fā)明的"插入 孔",螺母孔44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凹部"。螺釘孔9a相當于本發(fā)明的"固定 孔"。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tài)的縫紉機1在從作為面線供給源的線筒到縫針11 的面線供給路線上配置有面線引導部件30。面線引導部件30具有桿狀的掛線 部31和形成為外螺紋的固定部32。操作人員將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 相對于機臂部4的臺座部9上設有的螺釘孔9a進行擰入后,擰緊螺母60而將 面線引導部件30固定于臺座部9上。操作人員從掛線部31將橡膠制的覆蓋部 件40相對于固定在臺座部9上的面線引導部件30進行安裝。從螺母60的端 面61向外側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被隱藏在覆蓋部件40的插入孔43的內側。 即使面線8移動到臺座部9頂ij,縫紉機1也可防止面線8接觸到從螺母60的 端面61向外側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
不用說本發(fā)明的縫紉機并不局限于所述實施形態(tài),還可以進行各種變形。 在所述實施形態(tài)中,所述覆蓋部件40的凹部的深度設定為與螺母60的高度尺 寸相同。也可將覆蓋部件40的凹部的深度設定為比螺母60的高度尺寸大(深)。 當操作人員將覆蓋部件40移動而按壓到臺座部9時,螺母60的側面緊密接觸 覆蓋部件40的凹部。由于固定部32的從螺母60露出的部分隱藏在凹部的內
部,因此面線8不會直接接觸固定部32的露出部分。
其他的變更形態(tài)是使用特殊螺母70(參照圖11),該特殊螺母70具有螺母 和所述覆蓋部件40的功能。
圖11所示的特殊螺母70 —體地具有螺母部71和覆蓋部72。螺母部71 相當于所述的通常的螺母60(參照圖4),覆蓋部72是前端被水平切斷的六角 錐狀。螺母部71具有螺釘孔74。螺釘孔74的內面具有內螺紋,該內螺紋用于 螺紋配合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的外螺紋。螺母部71的一端部與覆蓋 部72連接。覆蓋部72具有插入孔75,該插入孔75在同軸上與螺釘孔74連通。 插入孔75的內徑大于螺釘孔74的內徑。因此面線引導部件30的固定部32不 接觸插入孔75的內周面。
如圖12所示,覆蓋部72可使從特殊螺母70的螺母部71的螺釘孔74向 外側露出的固定部32的螺紋隱藏在插入孔75的內側。特殊螺母70的覆蓋部 72相當于本發(fā)明的"覆蓋部件"。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在該縫紉機的機架上設有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孔,在面線引導部件上設有固定部,該固定部上形成有用于螺紋配合所述內螺紋的外螺紋,將該面線引導部件的外螺紋擰入到所述固定孔的內螺紋內,用螺母將該面線引導部件固定于縫紉機機架上,其特征在于設有覆蓋部件,該覆蓋部件覆蓋從所述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的所述固定部。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 所述面線引導部件是桿部件,所述覆蓋部件具有插入孔和凹部,在所述插入孔內插入所述面線引導部 件,所述凹部與所述插入孔連通,且在該凹部的內側嵌合所述螺母。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部件由樹脂構成。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部件由橡膠構成。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縫紉機,其特征在于所述覆蓋部件在所述螺母的所述端面上一體成型。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縫紉機,該縫紉機包括面線引導部件,該面線引導部件位于從面線供給源到縫針的面線路線上。該縫紉機的機臂部設有帶有內螺紋的固定孔,用螺母在機臂部上固定有面線引導部件,該面線引導部件包括固定部,該固定部上形成有用于螺紋配合固定孔的內螺紋的外螺紋。覆蓋部件覆蓋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的固定部。覆蓋部件防止移動到機臂部側的面線與從螺母的端面向外側露出的固定部的螺紋接觸。
文檔編號D05B53/00GK101363169SQ200810145460
公開日2009年2月11日 申請日期2008年8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8月10日
發(fā)明者位田敬, 和田哲也 申請人:兄弟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