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用于制造設有花紋的針織物的針織機和為此的針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權利要求1前序部分給出類型的針織機和一種根據(jù)權利要求16 前序部分的針床。
背景技術:
這種類型的也可構造為圓型針織機或平型針織機的針織機具有構造為針筒、針盤、平臺或類似物的并且設有多個平行的槽的針床。在這些槽中可移動地支承著主要構造為舌針和滑動針的并且設有腳的針織工具。這樣制造具有花紋的針織物針織工具的腳在至少一個工作位置上有選擇地分配到至少兩個由三角機構的三角部分預定的針道之一上。 針道之一引導針織工具進入用于接納紗線、纖維條或類似物的位置中,相反,另一針道是所謂的非針織針道或通過針道,由該針道引導的針織工具在所涉及的工作位置上不接納紗線或者類似物(雙路技術)。這種裝置主要適用于制造配色花紋。相反,如果僅需制造織紋或凸凹花紋,則三角機構預定第三條針道,該針道引導為此所選出的針織工具進入集圈位置 (三路技術)。提花裝置或者說選針裝置用于按花紋將針織工具分配到不同針道上,已知各種方案的提花裝置或者說選針裝置并且它們用于作用于針織工具或者分別配置給針織工具的、設置在針織工具本身中或至少在針床中和該針織工具相同的槽中的挺針片、板、控制彈簧、彎曲振動器或類似物,它們能借助機械、氣動、電動、磁或電磁工作的裝置分別相繼進入兩個或三個位置之一中,從而將所配置的針織工具轉入兩個或三個針道之一中(例如DE 1585243A1、DE-PS 1173609、DE2115332C3、DE 2164632A1、DE 3712673C1、DE 1635844C3、 EP0319007B1)。在高效針織機中,由于每個用于一個針織工具的選針步驟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nèi)如 0. 5ms至1. Oms進行,所以也已知的是,并排設置的針織工具、控制片或類似物具有設置在不同高度上的腳并且選針裝置在這些高度的每一個上都具有以可單獨控制的選擇片或類似物形式的控制元件(例如DE 2117713C3)。由此可供選針步驟使用的時間增加了許多倍并且選針過程可以更加安全地進行。針織機針距較小或者說機號較高時按花紋選擇針織工具的問題迄今尚未解決。如果將針距理解成兩個在針床中緊鄰的針織工具的中心距,則機號說明每英寸針床中緊鄰的針數(shù)。因此,例如機號E60表示每英寸60根針或在直徑為30英寸的針筒的圓周上設置著 5655個針織工具,由此得出0. 4mm的針距。在這種情況下接片和針織工具的厚度僅約為 0. 2mm而不是0. 4mm,或在機號E30的情況下更大??赡芙柚鄬π〉臋C器速度和/或純機械工作的選針裝置可更加可靠地選擇這種纖細的針織工具。相反,在機器速度較高的情況下,例如約僅0. 2ms至0. 5ms可供用于每一個選針步驟時,只有當針織工具、控制片或者類似物如上述示例那樣設有不同高度的腳時才能可靠地選針。但由于這以機器結構復雜化為前提,所以是不希望的。但基于潮流趨勢針織物制造商越來越要求不僅僅針織機具有極高例如直至E60的機號,還要求適合于此的選針裝置。這種需求出于上述原因迄今僅通過相對昂貴和/或低速工作的針織機才能滿足。最后已知這樣的針織機,其針織工具僅通過三角部分控制并且因此不具有提花裝置或選針裝置。在此這樣控制針織工具使其腳相繼進入三角曲線的區(qū)域中(例如DE-PS 535 173)。在這種情況下尤其已知具有多個上下設置的三角通道的三角機構,這些三角通道各引導針織工具的一個腳。根據(jù)腳設置在針織工具上的高度可以為腳各配置一個所選擇的三角通道。已知例如將針織工具的腳借助所謂的傾斜嵌件或對角線嵌件以及借助單重或雙重設置而分配到多個高度上(例如S. Vetter “ Rechts/Links-Gro β rundstrickma schinen-Musterungs- moglichkeiten, Arbeitsweise (Teil I.) " in ITBStrickerei/ ffirkerei/Strickerei/Konfektion 1976 年,第二卷,第 55-60 頁)。但借助這種類型的三角裝置僅能制造相對小的花紋,此外這種花紋只有通過更換或轉換三角部分才能改變。由于是個別、單獨地選擇各個針織工具,所以這種方式不能形成如迄今只有借助上述提花裝置才可能形成的任意可自由選擇的花紋。
發(fā)明內(nèi)容
從現(xiàn)有技術出發(fā),本發(fā)明的技術問題在于提出一種開頭所提類型的針織機和針床,借此在希望機號較大時也可制造設有任意可自由選擇的花紋的針織物,并且未顯著提高結構和成本花費。根據(jù)本發(fā)明,該問題以下述方式得以解決這樣構造提花裝置,使得在每個選針步驟中以相同方式同時選擇至少兩個在針床中緊鄰的針織工具并且使它們被控制進入至少兩個針道中的同一個針道中。本發(fā)明基于通過試驗證實的認識在以例如E50或E60的大機號制造的針織物中在線圈之間改變的花紋不能以和用于具有例如直至E30的較小機號的針織物一樣的方式來察覺。因此,當在本發(fā)明中在每一個選針步驟中同時并且以相同的方式選擇兩個或更多個直接相鄰的針織工具的情況下,可以產(chǎn)生這樣的重要優(yōu)點一方面可供每個選針步驟使用的時間增加多倍,另一方面,可以借助迄今普遍用于較小機號的針織工具的相同結構元件來選擇針織工具。因此,以較大機號形成針織物花紋不會或者至少不會明顯提高結構和成本花費。花紋只在每兩個或更多個線圈之后才改變的情況在視覺上幾乎難以顯現(xiàn)。從屬權利要求給出本發(fā)明其它有利的特征。
接下來結合附圖以實施例來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附圖如下圖1已知結構方式的針筒和所配置的三角機構的示意的徑向剖面圖;圖2從內(nèi)部看向按圖3的三角機構在工作位置區(qū)域中的展開圖;圖3本發(fā)明圓型針織機的針筒的透視圖;圖4按圖3的針筒的放大細節(jié)圖;圖5至8本發(fā)明針筒的其它兩種實施例的示意的剖面圖;圖9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的示意的徑向剖面圖;圖10沿圖9的線X-X的剖面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下來借助具有可轉動的針筒的圓型針織機進一步解釋本發(fā)明,該針筒直徑為30 英寸。為便于理解,首先說明已知圓型針織機的結構和工作方式,然后再說明根據(jù)本發(fā)明構造的圓型針織機的主要部分。圖1示出具有常見針筒形式的針床1的圓型針織機,針筒固定在支承環(huán)2上。支承環(huán)可轉動地支承在未示出的機架上并且設有外齒圈3,外齒圈與未示出的驅動齒輪連接, 驅動齒輪可由驅動馬達驅動。在固定地支承于未示出的機架上的三角底板4上固定三角機構,該三角機構具有包圍針床1的三角支架5,該三角支架在其內(nèi)側上具有多個三角段,它們在針床1的圓周方向上緊鄰設置并且構成工作位置或者說針織系統(tǒng)。圖2示出從內(nèi)部看向一個這種三角段如的視圖。針床1具有多個由接片6構成的槽,這些槽在此平行于針床1或者說針筒的轉動軸線并且容納針織工具7,針織工具在此例如構造為常見的舌針。在每個針織工具7下方并且在針床1的和該針織工具相同的槽中設置選針片8。在該實施例中,針織工具7可平行于轉動軸線移動地設置在槽中,而選針片8既可平行于轉動軸線移動地又可徑向于轉動軸線擺動地支承在槽中。針織工具7和選針片8具有尤其是用于其退回的腳7a或者說8a,為所述腳配置尤其是在下面還將說明的三角機構的退回部分。此外,選針片8還設有固定在其上或與其一體式制造的預緊彈簧9,借助該預緊彈簧選針片在徑向方向上被預緊。尤其如圖2所示,為每個代表圓型針織機的一個工作位置或者說針織系統(tǒng)的三角段fe配置一選針裝置10,該選針裝置用于使針織工具7在針床1和三角支架5之間進行相對運動時可以不同于純?nèi)强刂频赜羞x擇地通過不同針道、尤其是針織針道、集圈針道或非針織針道或者說通過針道。選針裝置10和選針片8 一起構成常見的提花裝置,借助其可制造具有顏色和/或織紋的針織物。在該實施例中提花裝置用于實現(xiàn)所謂的三路技術。如圖1和2所示,選針片8由雙臂式杠桿構成,其具有第一杠桿臂11和第二杠桿臂12。在杠桿臂11和12之間設置倒圓的支承位置14,借助該支承位置選針片8支承在針床1的槽的底部15上(圖1)。在該實施例中的設置是這樣的第一杠桿臂11設有徑向向外朝向的錨定面16 (圖2),腳8a大致位于支承位置14的高度上并且第二杠桿臂12具有兩個上下設置的挺針腳17和18,其如同腳8a —樣徑向向外地定向。此外,在選針片8的上端部上設置優(yōu)選構造為支承腳19的端面,該端面與位于其上方的針織工具7共同作用。 預緊彈簧9設置在選針片8的朝向所配置槽的底部15的背側上,并且使得選針片8在預緊彈簧9基本上松弛的情況下圍繞支承位置14擺動,其上面的第一杠桿臂11靠置到所配置槽的底部15上并且因此錨定面16退回槽中,同時下面的第二杠桿臂12通過支承在槽的底部15上的預緊彈簧9徑向向外預緊,從而挺針腳17、18徑向向外突出于槽。相反,當預緊彈簧9預緊時,如圖1所示,第一杠桿臂11向外擺動并且第二杠桿臂12向內(nèi)擺動,由此錨定面16徑向向外突出于槽并且挺針腳17、18退回到所涉及的槽中。按圖2,為針織工具7的腳7a在每個三角段fe中配置兩個上下設置的三角部分 20、21,在這兩個三角部分之間空出空隙22,該空隙在中間區(qū)域中設有分針三角部分23。在位于三角部分21下方的區(qū)域中各設置一個選針裝置10,其設置在相應三角段fe的喂入口。在此,“喂入口”理解為當針織工具7和選針片8在箭頭ν的方向上(圖2)相對于三角機構運動時由它們首先到達的所涉及三角段如的開端。此外,三角段fe在選針裝置10下方具有配置給選針片8的腳8a的三角部分對,該三角部分類似于三角部分20、21設有空隙25 和分針三角部分26。最后,在三角部分M下方設有配置給選針片8的挺針腳17、18的三角部分27,該三角部分為選針片8各限定一針織曲線觀和集圈曲線四。針織曲線觀用于與下方的挺針腳17共同作用并將在其上運動的挺針腳17挺出到相應于針織位置的高度中。 相反,集圈曲線四用于與上方的挺針腳18共同作用并且將在其上運動的挺針腳18挺出到直至相應于集圈位置的高度中。為了在三角段fe的喂入口得到選針片8的相同的擺動位置,在每個三角段fe的喂入口的前方各設置一個僅圖1可見的壓緊件30,該壓緊件在徑向方向上從外向內(nèi)作用于上方的挺針腳18上并且使所有經(jīng)過的選針片8進入這樣一個位置,在該位置中,下方的杠桿臂12擺回針床1的所涉及的槽中(圖1)。在按圖2的實施例中,選針裝置10包括兩個在針織工具7和選針片8的運動方向上(箭頭ν)前后設置的控制磁鐵31、32和一個位于這兩個控制磁鐵之間的、齊平地連接這兩個控制磁鐵31、32的極面的保持磁鐵33。所述圓型針織機的作用方式主要如下在選針片8進入系統(tǒng)段fe時,選針片8首先到達壓緊曲線30的作用區(qū)域中,該壓緊曲線按圖1這樣壓到其上方的挺針腳18上,使得該挺針腳徑向擺入針床1的所配置的槽中并且同時使錨定面16靠置到選針裝置10的磁鐵結構上(參見圖1)。當控制磁鐵31被控制成使該控制磁鐵不吸引錨定面16、而是釋放或者說脫開選針片8時,選針片在預緊彈簧9的作用下圍繞支承位置14擺動,使得其設置在第二杠桿臂 12上的挺針腳17、18徑向向外運動并且從針床1的所涉及的槽中徑向伸出,所述挺針腳在進一步朝向箭頭ν方向運動時進入針織曲線觀的作用區(qū)域。由此,下方的挺針腳17在構成針織曲線觀的三角部分上運動,使得所配置的選針片8垂直于箭頭ν并且平行于針床1 的轉動軸線(圖2中箭頭w)挺出。在箭頭ν方向上構造針織曲線觀并且將其構造得這樣長,使得所選擇的選針片8的支承腳19靠置到所配置的針織工具7的下端部上并且該針織工具的腳7a被抬起超過分針三角部分23。由此針織工具7被升高直至進入其最高的、相應于針織位置的位置中并且因此通過針織針道^a。這在圖2中通過顯示為黑色矩形的腳位置表示出來。相反當控制第一控制磁鐵31使其繼續(xù)吸引錨定面16時,則該錨定面到達接下來的保持磁鐵33上,從而使所配置的選針片8停留在由圖1可見的擺動位置中并且在該擺動位置中向第二控制磁鐵32靠近。如果在此時刻控制第二控制磁鐵32使其不吸引錨定面16,而是釋放選針片8時, 選針片在預緊彈簧9的作用下圍繞支承位置14擺動,從而使其設置在第二杠桿臂12上的挺針腳17、18徑向向外擺動。但由于其下方的挺針腳17在該位置中正好已經(jīng)經(jīng)過針織曲線觀的最前面的升高的部分,所以該挺針腳17就靠到在三角部分27的朝向該挺針腳的一個內(nèi)表面上,而沒有到達針織曲線28。取而代之,在繼續(xù)運動時,選針片8的挺針腳18進入集圈曲線四的作用范圍,集圈曲線將該挺針腳18挺出到直至相應于集圈位置的高度上,其結果是,所涉及選針片8的支承腳19將所配置的針織工具挺出到集圈針道^a中。
相反,當控制第二控制磁鐵32使其也吸引錨定面16時,則錨定面16到達接下來的保持磁鐵34,使得選針片8保留在由圖1可見的擺動位置中并且從集圈曲線四旁邊經(jīng)過,而并未被集圈曲線升高。于是所配置針織工具7的腳7a通過分針三角部分23下方的通過針道35。在針織工具7在針織針道、集圈針道或非針織針道或者說通過針道^a、29a和35 中的分類完成后,所有選針片8通過作用到其腳8a上的退回曲線36并且所有針織工具7 通過作用到其腳7a上的退回曲線37再次退回到圖1的初始位置中,由此可以在接下來的三角段或者說系統(tǒng)中開始新的選針過程。這種類型的圓型針織機和提花裝置以及其它細節(jié)例如在文件DE10321737A1中公開,在此該文件通過弓丨用而成為本發(fā)明公開內(nèi)容。圖3和4借助目前被看作最好的實施例示意性示出了本發(fā)明在圓型針織機的針床和提花裝置的區(qū)域中的重要改動。尤其可從圖3中看出,本發(fā)明的圓型針織機包括例如針筒形式的針床40,該針床具有兩個在中軸線41方向上上下設置的段40a和40b。在段40a 的圓周上構造徑向突出并且平行于中軸線41的第一接片42,在第一接片之間形成第一槽 43。在另一段40b的圓周上構造徑向突出并且平行于中軸線41的第二接片44,在第二接片之間設置第二槽45。在段40a和40b之間設置無接片42、44的、優(yōu)選沿整個針筒圓周延伸的間隙或者說自由空間46。第一槽43用于容納在圖4中僅部分示出的針織工具7,針織工具如圖1和2例如為常見的舌針并且具有腳7a。相反,第二槽4用于容納選針片8,它們在該實施例中完全如圖1和2的選針片8 一樣地構造。因此,圖3和4中的針織工具7和選針片8使用了與圖 1和2中相同的附圖標記。但與圖1和2中已知的圓型針織機的主要區(qū)別在于選針片8構造和布置成具有另一機號、優(yōu)選為針織工具7機號的大約一半,并且這樣構造第二槽45,使其寬度大致等于兩個第一槽43和一個第一接片42的寬度的總和。例如如果針織工具7的機號為E60,則選針片8的機號為E30。如果針織工具7的機號例如為E50,則構造并設置選針片8的機號為 E25。此外,例如這樣彼此相對設置第一和第二接片42、44和槽43、45,使得相應于圖3和4 在一個第二槽45上方設置兩個第一槽43和一個位于兩個第一槽之間的第一接片42。這意味著,在插入具有基本上相應于槽43、45寬度的厚度的針織工具7和選針片8之后,在每個選針片(例如8x)上靠置兩個所配置的針織工具(例如7x、7y),如圖4所示。此外,這樣進行設置,使得一方面針織工具7以其下端部伸入自由空間46中,并且另一方面在每個選針片8挺出的同時兩個相鄰并且在針床40中直接緊鄰的針織工具(例如7x和7y)的下端部靠置到所配置的選針片8x的在此優(yōu)選構造為支承腳19的上端部上,如圖4清晰所示。此外要注意的是,所謂的在此通過支承腳19的上端面構成的在針織工具7x、7y和選針片8x之間的支承位置例如緊密地設置在無接片42、44和其它障礙物的自由空間46下方。由此較厚的選針片8的上端部能夠超過第二槽45的上端部向上移動并且靠置到一對所配置的較薄的針織工具(例如7x、7y)的下端部上,卻不能繼續(xù)向上運動以因此像圖2所示的方式那樣升高針織工具7并使其運動到集圈針道29a或針織針道^a中。如無自由空間46則在本實施例中選針片8在其挺出運動時就不能靠置到針織工具7的下端面上,因為選針片此時會撞到第一接片42上。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圖5所示的另一種實施例,這樣實現(xiàn)雙倍選針每隔一個第一接片 42(例如42r、42s)在下面的、朝向接片44的一側在軸向方向上延長至針床40的下段40b 并且由此跨接圖3和4的間隙或者說自由空間46。相反,位于其間的第一接片(例如42t、 42u)的長度保持不變,由此在圖5中在延長的第一接片(例如42r、42s)的下端部之間各產(chǎn)生一自由空間46a,該自由空間如圖4的自由空間46那樣從第二接片44的上端部直至未延長的第一接片(例如42t、42u)的下端部并且由此在針床40的兩個段40a、40b的間隙上延伸。因此圖3和4的自由空間46在此被分為多個在側面基本上封閉的自由空間46a。 每個自由空間46a的寬度基本上等于兩個第二接片44之間的間距或者說兩個延長的第一接片(例如42r、42s)之間的間距。此外,這樣構造選針片8的上端部,使得其適配延長的第一接片42的下端部之間的所述自由空間46a。此外,總體上這樣確定自由空間46a在軸向方向上的大小,使得選針片8可以無阻礙地進行其最大的、直至針織位置的行程。此外,在圖3至5中的設置如上面借助圖2所說明的一樣。明確地說,一方面,在圖2中選針片8的腳17、18的厚度是針織工具7的腳的7a的厚度的兩倍。另一方面展示針織工具7的腳7a的不同位置,它們的選擇總是成對地并且同時在兩個直接緊鄰的針織工具7上進行。具有挺針腳17i或17k的選針片8相應于例如兩對腳7ai、7aj和7ak、7al, 也就是說,具有腳17i或17j的選針片8分別將具有腳7ai、7aj或者說7ak、71的針織工具 7升高到針織針道^a中。相反,具有可以由選針裝置10進入通過針道的腳17m或17ο的選針片8可以使成對地配置給這些選針片的、具有腳7am、7an或者說7a0、7ap的針織工具 7通過非針織針道35。最后,具有腳18r的選針片使兩個所配置的、具有腳7ar、7as的針織工具7同時運動到集圈針道^a中。圖6示出一種基本上相應于圖3和4的實施例的實施例。但其區(qū)別在于,針織工具48具有第一和第二段48a、48b,這兩個段通過設置在自由空間46中的過渡區(qū)域48c彼此連接。第一段48a主要設置在針床40的由第一接片42構成的槽43中。過渡區(qū)域48c由針織工具48的針桿中的彎曲部形成的段構成,該段用于使針織工具48的下端部48d成對地比針織工具48的常見的、通過第一接片42預定的間距tl更加接近。由于下端部48b的間距的減小,則在針床40的下方的段40b中的第二接片44的厚度可以略微大些,并且不會產(chǎn)生針織工具48在下端部48d上構成的端面在挺出過程中不能完全靠置到選針片8的上端面上的危險。如圖3至5的實施例那樣,針織工具48的間距tl大約是選針片的間距t2 的一半。在圖7的實施例中,相同的部件使用了與圖6相同的附圖標記。圖7的實施例與圖6的實施例的區(qū)別在于,選針片8完全設置在由第二接片44構成的槽45中。為了能夠實現(xiàn)這點,雖然再次將針織工具48的過渡區(qū)域48c設置在自由空間46中,但現(xiàn)在針織工具 48的第二段48b在針床40的段40b的方向上如此延長,使得第二段伸入由接片44構成的第二槽45中并且在第二槽中靠置到選針片8的上端面上。由此產(chǎn)生如下優(yōu)點在針織工具 48的整個挺針和退回運動期間,下段48b均導向于槽45中,如圖6中通過已經(jīng)處于挺針狀態(tài)的選針片8z所示。由此也可防止在針織機運行中產(chǎn)生較大震動時針織工具48的下端部 48d不希望地從選針片8的上端面滑脫。圖8中示出本發(fā)明另一種實施例,該實施例尤其在兩方面與圖7的實施例有所區(qū)別。
首先,每個針織工具48僅這樣長,使得針織工具以其下部區(qū)域始終設置在第一槽 43中。相反,圖7中具有第二段48a、48b和過渡區(qū)域48c的那些部件構造成單獨的中間挺針片(或輔助片)50,中間挺針片成對地具有彼此相向彎曲的過渡區(qū)域50a。中間挺針片這樣長,使得其以上端部50b伸入第一槽43中并且以下端部50c伸入第二槽44中,第二槽的寬度優(yōu)選僅略大于端部50c的寬度的雙倍。中間挺針片50沿示意地示出的接觸面51或者說52在一側與針織工具48的下邊緣接觸,在另一側與選針片8的上邊緣接觸,由此中間挺針片將選針片的運動傳遞到針織工具48上(或者相反)。其次,類似于圖5,每隔一個第一接片42(例如42r、42s)延長至針床40的段40b。 在此選擇這樣的設置針織工具48的下部區(qū)域在其整個行程期間設置在第一槽43中,第一槽的軸向長度向下通過未延長的接片(例如42t、42u)給定,而選針片8在其整個行程期間設置在第二槽中。此外,中間挺針片50在不同的運動行程中這樣運動,使得其過渡區(qū)域50a 始終處于也可從圖5看到的自由空間46a中并且因此不會撞到未延長的第一接片42 (例如 42t、42u)上。相反,中間挺針片50的上端部和下端部50b、50c則始終在第一和第二槽43、 45中引導。最后圖8顯示,中間挺針片50的過渡區(qū)域50a也可完全或部分地設置在第二槽45 中,因為第二槽的寬度足夠大。中間挺針片50也可以按類似的方式設置在圖6和7的實施例中。在圖6和7的實施例中也可相應延長每個第一接片42 (例如42r、42s),以便更好地引導針織工具48的下部區(qū)域。上面所述實施例均基于這樣的原則提花裝置以選針片8來工作,選針片具有與針織工具7、48相比增大的厚度并且因此可以借助一常見的選針裝置按花紋來進行選擇。 相反,僅具有大約一半厚度的針織工具成對地被選針片8挺出,也就是說每個挺出的選針片8借助所述三角部分在每個通過電磁鐵或類似物進行的選針步驟后同時將兩個緊鄰的針織工具7挺出到例如集圈針道或針織針道中。因此,在彩色花紋或配色花紋中始終產(chǎn)生兩個在針織物中緊鄰的線圈,即具有相同的顏色或組織結構。由此尤其在電磁選擇選針片 8時產(chǎn)生如下優(yōu)點選針過程中可供使用的時間翻倍并且可以將選針片8的厚度構造成機號雙倍于相應于針織工具機號的選針片。當選針片8具有和針織工具7或者說48相同的間距并且和它們設置在相同槽中時可以實現(xiàn)相同的優(yōu)點。在這種情況下,這樣構造選針裝置,使得其同時并且在一個選針步驟中將兩個在緊鄰于針床40中的選針片8擺入或移動到預定的位置中。這在圖9和10中粗略地示意出,在圖9和10中示出按EP 0 319 007 Bl的提花裝置。在該實施例中,針織工具53設有容納部M,選針片55可擺動地支承在容納部中。在此借助電磁選針裝置56進行選針,該選針裝置具有在選針片陽方向上可運動的橫針形式的控制元件57。借助橫針的針尖57a可以以例如下述方式向選針片55施加彈性撞擊,使得該選針片從圖9中的實線位置擺動到圖9中的虛線位置中并且下方的腳55a由此退回到容納部M中、相反腳5 從容納部M擺出。與此相比,根據(jù)本發(fā)明控制元件57的厚度至少大致正好等于兩個選針片55 和一個位于兩個選針片55之間的接片58的厚度的總和(圖10)。作為替換方案,也可以是僅針尖57a具有這樣的厚度。通過這兩個措施取代迄今的在一個選針步驟中的單選針,可以同時選擇兩個在針床中緊鄰的針織工具53并且使它們轉入所選擇的針道中。因此控制元件57所需的運動頻率因此也只是在每次撞擊僅需擺動一個選針片55時的一半。類似的提花裝置也可借助純機械裝置來實現(xiàn)。例如基于DE 21 64632A1的提花裝置,可以將每個插入常見的花紋形成滾筒的以銷、凸輪或類似物形式的控制元件的寬度構造成兩個在針床中相鄰的針織工具的間距的大約雙倍。在這種情況下,該提花裝置可以通過使用具有相應機號的選針片和配置給該選針片的具有較大機號的控制元件來在每個選針步驟中選擇兩個具有精細間距的針織工具。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針織機和針床的實施例,它們可以以多種方式變化。尤其對每次選針步驟時可選擇針織工具的數(shù)量來說也是這樣。與上述雙倍選針不同,在每個選針步驟中可以同時選擇多于兩個、尤其是例如三個或四個針織工具并且由此使它們轉入同一針道、例如針織針道中。在此明確的是,本發(fā)明尤其適用于具有高機號的針織機,并且尤其是在大約E40以上的機號的情況下使用是特別有利的。此外,本發(fā)明不局限于所描述的選針片,因為取代它也可使用其它的選針片或選針機構。甚至可能完全省略選針片并且使選針裝置或其控制元件直接作用到必要時可擺動的針織工具上。除此之外明確的是,本發(fā)明的選針也可用于在毛圈針織機和/或長毛絨針織機上以及在平型針織機上形成花紋并且本發(fā)明在圓型針織機中特別有利,其針床也可構造為針盤。此外,可使用其它選針裝置或者說提花裝置。原則上可以以任意方式構造選針裝置并且可以借助機械、純電動(例如使用彎曲振動器)、氣動或電磁裝置來選擇選針片或控制元件。最后,各個特征當然也可用在不同于所述或所示的組合的其它組合中。
權利要求
1.用于制造設有花紋的針織物的針織機,其包括至少一個設有槽^幻的針床(40)、 可移動地支承在槽^幻中的針織工具(7、48、53)、至少一個能相對于針床00)運動的三角段(5a)和至少一個提花裝置(8、10 ;54、56),所述三角段限定至少兩個不同的用于針織工具(7、48、53)的針道08aJ9a、35),借助提花裝置能將針織工具(7、48、5;3)在彼此相繼的選針步驟中按花紋分配到所述至少兩個針道08a、29a、30上,其特征在于,這樣構造提花裝置(8、10;54、56),使得在每個選針步驟中以相同方式分別同時選擇至少兩個在針床 (40)中緊鄰的針織工具(7、48、53)并且所述至少兩個針織工具被控制進入所述至少兩個針道Q8a、29a、35)中的同一個針道中。
2.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提花裝置具有選針裝置(10)和配置給所述至少兩個在針床GO)中緊鄰的針織工具(7、48)的、能由選針裝置(10)在每個選針步驟中送入至少兩個位置之一中的選針片(8)。
3.根據(jù)權利要求2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提花裝置具有多個這種選針片(8),為每個選針片(8)分別配置至少兩個在針床GO)中緊鄰的針織工具(7、48),并且在每個選針步驟中選針片(8)之一能由選針裝置(10)送入至少兩個位置之一中。
4.根據(jù)權利要求3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針床00)具有第一段(40a)和第二段 GOb),第一段具有各容納一個針織工具08)的第一槽(43),第二段具有各容納一個選針片(8)的第二槽(45),第一槽設有第一間距并且第二槽0 設有第二間距,第二間距至少是第一間距的兩倍,并且針床GO)的兩個段(40a、40b)通過至少一個自由空間06、 46a)彼此分開。
5.根據(jù)權利要求4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在自由空間G6、46a)中,各選針片⑶的上端部能分別作用于所述至少兩個所配置的針織工具G8)的下端部G8d),以便將這至少兩個針織工具分配到所述至少兩個針道Q8a、29a、3 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針織工具08)具有通過過渡區(qū)域(48c) 連接的第一和第二段G8a、48b),所述過渡區(qū)域(48c)設置在自由空間06)中并且第二段 (48b)配置給選針片(8)。
7.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在針織工具08)和選針片(8)之間設置中間挺針片(50)。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或7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針織工具08)的下端部(48d)或中間挺針片(50)的下端部伸入直至第二槽G5)中。
9.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8之一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針床00)為針筒,在針筒中兩個段 (40a、40b)通過所述至少一個自由空間G6、46a)在軸向上彼此間隔開,第一段(40a)設置在針筒的上部區(qū)域中并且第二段(40b)設置在針筒的位于該上部區(qū)域下方的區(qū)域中。
10.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9之一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選針片(8)連續(xù)地具有厚度,該厚度至少是針織工具(7、48)的下端部的厚度的兩倍。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提花裝置具有分別配置給針織工具(53) 的、能擺動地和/或能移動地支承的、能進入至少兩個位置中的選針片(5 ,并且提花裝置具有帶控制元件(57)的選針裝置(56),從而在每個選針步驟中能同時將至少兩個在針床 (40)中緊鄰的選針片(5 送入所述至少兩個位置中的同一個位置中。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1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選針片(5 能擺動地支承在針織工具(53)的容納部(54)中。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12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控制元件(5 是橫針。
14.根據(jù)權利要求11或12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控制元件是插入控制滾筒中的凸輪。
15.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14之一的針織機,其特征在于,機號至少為E40的針織工具(7、 48、49)設置在針床(40)中。
16.用于針織機的針床,其具有多個用于容納針織工具(7、48)和選針片(8)的槽,其特征在于,針床具有第一段(40a)和第二段GOb),第一段具有用于容納針織工具(7、48)的第一槽G3)并且第二段具有用于容納選針片(8)的第二槽(45),第一槽03)設有第一間距并且第二槽G5)設有第二間距,第二間距至少是第一間距的兩倍,并且所述兩個段(40a、 40b)通過至少一個自由空間G6、46a)彼此分開。
17.根據(jù)權利要求16的針床,其特征在于,第一槽G3)通過第一接片02)構成,第二槽G5)通過第二接片04)構成,一部分第一接片G2)由長的接片(42r、42s)構成,長的接片具有超過第一段GOa)的延長部分,而其余的第一接片0 是并未延長超過第一段 (40a)的短的接片G2t、42u),由此每兩個長的第一接片(42r、42s)的超過第一段(40a)的延長部分分別構成一個單獨的自由空間G6a)。
18.根據(jù)權利要求16或17的針床,其特征在于,針床是針筒,在針筒中兩個段(40a、 40b)通過所述至少一個自由空間G6、46a)彼此間隔開,第一段(40a)設置在針筒的上部區(qū)域中并且第二段(40b)設置在針筒的位于該上部區(qū)域下方的區(qū)域中。
19.根據(jù)權利要求16至18之一的針床,其特征在于,第一槽03)按照至少E40的機號構成,并且第二槽按照最高E20的機號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用于制造設有花紋的針織物的針織機。該針織機包括至少一個針床(40)、可移動地支承在針床(40)中的針織工具(7)、至少一個可相對于針床(40)運動的三角段和至少一個提花裝置,三角段限定至少兩個不同的用于針織工具(7)的針道,借助提花裝置可將針織工具(7)在彼此相繼的選針步驟中按花紋分配到所述至少兩個針道上。根據(jù)本發(fā)明,這樣構造提花裝置,使得在每個選針步驟中以相同方式分別同時選擇至少兩個在針床(40)中緊鄰的針織工具(7)并且所述至少兩個針織工具被控制進入所述至少兩個針道中的同一個針道中。
文檔編號D04B15/68GK102227526SQ200980147646
公開日2011年10月26日 申請日期2009年10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12月11日
發(fā)明者A·弗拉德 申請人:Sipra專利發(fā)展合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