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圓織機領域,更具體地說是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
背景技術:
目前塑料圓織機均采用大凸輪式單軌道門圈結構,比如專利號為200620148486 名稱為棕桿式無油塑料圓織機,其主要特點是使大凸輪工作時由滑動摩擦改變?yōu)闈L動摩 擦,從而使得整個機構不用潤滑油潤滑,減輕動力損耗、減少機件磨損和解決油污問題。然 而其在門圈內設有一道T型軌道,梭子靠前梭臂上的導絲輪緊頂在尺碼環(huán)上,一旦梭輪磨 損或松動,就造成梭子脫離軌道存在危險,并且因梭輪減壓軌道,造成梭輪及門圈軌道磨損 過快,帶來經濟損失。同時其梭子采用四梭輪分別分布在另一側,四梭輪容易磨損,脫離軌 道,梭輪磨損快。此外又如專利號為200820166333. 1名稱為擺臂式無油小凸輪圓織機,其特征是 凸輪外周圍平面設有單或雙矩形曲線凸臺,因凸臺與滾輪成矩形接觸造成線速度的差異, 使?jié)L輪和凸輪易磨損并且能耗提高。長時間運轉使?jié)L輪磨損而造成開交縮小無法正常工 作。滾輪暴露于凸輪凸臺外,長時間與塑料粉末接觸造成軸承污染而損壞,在更換滾輪及擺 架軸承時因軸承是緊固在擺架上,要更換軸承必須要先拆擺架支座才能更換,故此該種塑 料圓織機存在著能耗高、零部件易損、維修不便的缺陷。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單軌道門圈因梭輪磨損或松動,就造成梭子 脫離軌道存在危險,并且因梭輪減壓軌道,造成梭輪及門圈軌道磨損過快,帶來經濟損失的 不足,提供了一種雙軌道維護方便的合理結構、降低了梭子因磨損或松動而發(fā)生脫軌的危 險隱患的八滾輪雙軌定位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本實用新型的另一目的在于克服現(xiàn)有技術滾輪和凸輪易磨損且更換不容易,滾輪 長期裸露在粉塵中的缺陷,提供了一種結構合理、簡單實用、凸輪不易磨損且更換容易的節(jié) 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為了達到以上目的,本實用新型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 圓織機,包括機架、電機、驅擺裝置和梭子裝置,電機設于機架下部的電機座上,梭子裝置和 驅擺裝置分別設于機架上部和中部,梭子裝置包括梭體、梭子驅動機構和梭子定位機構,其 特征在于,所述梭子定位機構包括上門圈和下門圈,在上門圈和下門圈內側設置錐形主軌 道,在上門圈和下門圈外側設置錐形副軌道,主軌道和副軌道分別與梭體的主滾輪和副滾 輪滾動接觸配合;所述的驅擺裝置一端通過小凹輪與電機的傳動主軸緊固連接,另一端通 過擺桿與棕帶相鉸接。門圈軌道采用雙軌道,門圈內設錐形主軌道,門圈外設錐形副軌道,主軌道和副軌 道分別與梭體的主滾輪和副滾輪滾動接觸配合,并在副軌道上設置活動裝梭口,方便裝卸。 梭體采用八滾輪雙軌定位,一側四角分別分布四只主滾輪,運動時有該四輪沿著門圈主軌道運動,停機或出故障時,后四只副滾輪沿門圈副軌道停機,使梭體正確保持門圈軌道中, 不會脫離,裝卸梭子時,只要打開門圈副軌道側即可。作為優(yōu)選,所述梭體一側四角上設置有4只主滾輪,另一側四角上設置有4只副滾 輪。梭體采用八滾輪雙軌定位,正面?zhèn)人慕欠謩e分布四只主滾輪,運轉時由于離心力 的作用,由該四輪沿著門圈主軌道運動,后四只副滾輪與副軌道分離不轉動,停機或出故 障時,由于離心力的消失,使后四只副滾輪與門圈副軌道相接觸,使梭體正確保持門圈軌道 中,不會脫離,裝卸梭子時,只要打開門圈副軌道側裝梭口即可。作為優(yōu)選,棕帶上下走向的設置在機架上的一對導輪架上。作為優(yōu)選,所述小凹輪外表面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置的錐形凹槽, 錐形凹槽的上槽邊邊寬寬于下槽邊邊寬,上槽邊內側設有臺階,下槽邊和上槽邊內側分別 與擺桿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滾動接觸配合,錐形雙滾輪設于小凹輪凹槽 內,避開粉塵直接接觸。主軸傳動小凹輪旋轉,小凹輪凹槽上側推動右滾輪,下側推動左滾輪,小凹輪凹槽 內的雙滾輪隨著小凹輪的旋轉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滾動,隨著小凹輪上升、下降正弦曲線變 化使擺桿安裝雙滾輪端也隨之上升或下降,由于擺桿中部與支架活動絞接,故此擺桿作翹 板運動,其另一端按支撐點位置的倍率上下移動,而該端與棕帶活動絞接,所以帶動棕帶上 下移動,從而達到了塑料圓織機的編織要求。由于兩滾輪外形與小凹輪采用了錐形匹配接 觸,使每轉線速度相等,不產生軸向摩擦,提高了滾輪和小凹輪的耐磨性降低了噪音,滾動 平穩(wěn)阻力小大大降低了設備耗能,節(jié)約電能35%以上。錐形雙滾輪解決了現(xiàn)有圓織機滾輪 稍微有磨損必須更換的帶來浪費。給使用企業(yè)提高可觀經濟效益。作為上述方案的替換方案,所述小凹輪外表面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 置的方形凹槽,方形凹槽的上槽邊邊寬寬于下槽邊邊寬,上槽邊內側設有臺階,下槽邊和上 槽邊內側分別與擺桿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滾動接觸配合,錐形雙滾輪設 于小凹輪凹槽內,避開粉塵直接接觸。主軸傳動小凹輪旋轉,小凹輪凹槽上側推動右滾輪,下側推動左滾輪,小凹輪凹槽 內的雙滾輪隨著小凹輪的旋轉各自向不同的方向滾動,隨著小凹輪上升、下降正弦曲線變 化使擺桿安裝雙滾輪端也隨之上升或下降,由于擺桿中部與支架活動絞接,故此擺桿作翹 板運動,其另一端按支撐點位置的倍率上下移動,而該端與棕帶活動絞接,所以帶動棕帶上 下移動,從而達到了塑料圓織機的編織要求。作為優(yōu)選,所述擺桿一端上設置有錐形雙滾輪,另一端上鉸接設有棕帶連接板,中 部鉸接在機架的支架上,擺桿通過棕帶連接板與棕帶相鉸接。作為優(yōu)選,所述棕帶連接板上下設有拉溝結構,拉溝結構的拉溝槽設為內圓外矩 形狀。棕帶連接板為上下拉溝結構,拉溝槽采用內圓外矩形,使棕帶固定銷,固定在圓槽 內,在拉緊棕帶狀態(tài)下,不易脫出,更換棕帶只需松開棕帶上下調節(jié)螺絲,并可取下棕帶,使 維修帶來方便。有益效果(1)本實用新型第一個創(chuàng)新是對梭子定位機構的改進,門圈軌道采用 雙軌道,門圈內設錐形主軌道,門圈外設錐形副軌道,主軌道和副軌道分別與梭體的主滾輪和副滾輪滾動接觸配合,并在副軌道上設置活動裝梭口,方便裝卸。梭體采用八滾輪雙軌定 位,正面?zhèn)人慕欠謩e分布四只主滾輪,運轉時由于離心力的作用,由該四輪沿著門圈主軌道 運動,后四只副滾輪與副軌道分離不轉動,停機或出故障時,由于離心力的消失,使后四只 副滾輪與門圈副軌道相接觸,使梭體正確保持門圈軌道中,不會脫離,裝卸梭子時,只要打 開門圈副軌道側裝梭口即可。(2)本實用新型第二個創(chuàng)新是對驅擺裝置的改進,主軸傳動小凹輪旋轉,小凹輪 凹槽上側推動右滾輪,下側推動左滾輪,小凹輪凹槽內的雙滾輪隨著小凹輪的旋轉各自向 不同的方向滾動,隨著凹輪上升、下降正弦曲線變化使擺桿安裝雙滾輪端也隨之上升或下 降,由于擺桿中部與支架活動絞接,故此擺桿作翹板運動,其另一端按支撐點位置的倍率上 下移動,而該端與棕帶活動絞接,所以帶動棕帶上下移動,從而達到了塑料圓織機的編織要 求。由于兩滾輪外形與小凹輪采用了錐形匹配接觸,使每轉線速度相等,不產生軸向摩擦, 提高了滾輪和凹輪的耐磨性降低了噪音,滾動平穩(wěn)阻力小大大降低了設備耗能,節(jié)約電能 35%以上。(3)本實用新型第三個創(chuàng)新是對棕帶連接板的改進,棕帶連接板為上下拉溝結構, 拉溝槽采用內圓外矩形,使棕帶固定銷,固定在圓槽內,在拉緊棕帶狀態(tài)下,不易脫出,更換 棕帶只需松開棕帶上下調節(jié)螺絲,并可取下棕帶,使維修帶來方便。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示意圖;圖2為本實用新型梭子定位機構的結構示意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棕帶連接板的結構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小凹輪的一種結構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小凹輪的另一種結構示意圖。圖中1-機架,2-電機,3-電機座,4-主軸,5-凹輪,6-雙滾輪,7-擺桿,8-支架, 9-棕帶連接板,10-棕帶,11-導輪架,12-錐形凹槽,13-梭子定位機構,14-主軌道,15-副 軌道,16-上門圈,17-下門圈,18-主滾輪,19-副滾輪,20-拉溝結構,21-梭子驅動機構, 22-梭體,23-上槽邊,24-下槽邊,25-方形凹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具體的實施方式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實施例1 如圖1和圖2所示,1. 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包括機架1、電機2、 驅擺裝置和梭子裝置,電機2設于機架1下部的電機座3上,梭子裝置和驅擺裝置分別設于 機架1上部和中部,梭子裝置包括梭體22、梭子驅動機構和梭子定位機構13,梭子定位機構 13包括上門圈16和下門圈17,在上門圈16和下門圈17內側設置錐形主軌道14,在上門圈 16和下門圈17外側設置錐形副軌道15,主軌道14和副軌道15分別與梭體22的主滾輪18 和副滾輪19滾動接觸配合。梭體22 —側四角上設置有4只主滾輪18,另一側四角上設置 有4只副滾輪19。如圖4所示,驅擺裝置一端通過小凹輪5與電機2的主軸4緊固連接,另一端通過 擺桿7與棕帶10相鉸接,擺桿7 —端上設置有錐形雙滾輪6,另一端上鉸接設有棕帶連接板9,中部鉸接在機架1的支架8上。棕帶10上下走向的設置在機架1上的一對導輪架11上。小凹輪5外表面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置的錐形凹槽12,錐形凹槽12 的上槽邊23邊寬寬于下槽邊24邊寬,上槽邊23內側設有臺階,即一個臺階的寬度,下槽邊 24和上槽邊23內側分別與擺桿7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6滾動接觸配合。如圖3所示,擺桿7通過棕帶連接板9與棕帶10相鉸接,棕帶連接板9上下設有 拉溝結構20,拉溝結構20的拉溝槽設為內圓外矩形狀。實施例2 如圖5所示,小凹輪5外表面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置的方 形凹槽25,方形凹槽25的上槽邊23邊寬寬于下槽邊24邊寬,上槽邊23內側設有臺階,下 槽邊24和上槽邊23內側分別與擺桿7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6滾動接觸 配合。其余同實施例1。棕帶隨著驅擺裝置上下往復運動,棕帶帶動兩排線(每線間隔布置)的經紗上下交 叉運動,緯紗隨著梭體、梭子驅動機構和梭子定位機構左右橫向往復運動。經紗兩排線一張 一合為一個周期,緯紗分別兩次送進位置處讓經紗兩排線夾住,織機正常運作。本實用新型的主要創(chuàng)新是對梭子定位機構、驅擺裝置、棕帶連接板的改進優(yōu)點1 梭體采用八滾輪雙軌定位,正面?zhèn)人慕欠謩e分布四只主滾輪,運轉時由于 離心力的作用,由該四輪沿著門圈主軌道運動,后四只副滾輪與副軌道分離不轉動,停機或 出故障時,由于離心力的消失,使后四只副滾輪與門圈副軌道相接觸,使梭體正確保持門圈 軌道中,不會脫離,裝卸梭子時,只要打開門圈副軌道側裝梭口即可。優(yōu)點2 采用小凹輪,凹輪外周圍設有一道凹槽,凹槽形狀為封閉升降曲線,工作 時,凹輪運轉,使曲線上下平滑移動,帶動擺桿,后端滾輪因擺桿中部設有擺桿支座,與擺桿 鉸接,故此,擺桿前端受后端上下推動,而同步工作,從而帶動棕帶連接板。優(yōu)點3 棕帶連接板為上下拉溝結構,拉溝槽采用內圓外矩形,使棕帶固定銷,固 定在圓槽內,在拉緊棕帶狀態(tài)下,不易脫出,更換棕帶只需松開棕帶上下調節(jié)螺絲,并可取 下棕帶,使維修帶來方便。
權利要求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包括機架、電機、驅擺裝置和梭子裝置,電機設于機架下部的電機座上,梭子裝置和驅擺裝置分別設于機架上部和中部,梭子裝置包括梭體、梭子驅動機構和梭子定位機構,其特征在于,所述梭子定位機構(13)包括上門圈(16)和下門圈(17),在上門圈(16)和下門圈(17)內側設置主軌道(14),在上門圈(16)和下門圈(17)外側設置副軌道(15),主軌道(14)和副軌道(15)分別與梭體(22)的主滾輪(18)和副滾輪(19)滾動接觸配合;所述的驅擺裝置一端通過小凹輪(5)與電機(2)的主軸(4)緊固連接,另一端通過擺桿(7)與棕帶(10)相鉸接。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梭體(22)—側四 角上設置有4只主滾輪(18),另一側四角上設置有4只副滾輪(19)。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棕帶(10)上下走 向的設置在機架(1)上的一對導輪架(11)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凹輪(5)外表面 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置的錐形凹槽(12),錐形凹槽(12)的上槽邊(23)邊寬 寬于下槽邊(24)邊寬,上槽邊(23)內側設有臺階,下槽邊(24)和上槽邊(23)內側分別與 擺桿(7)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6)滾動接觸配合。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小凹輪(5)外表面 周向設有一圈呈正弦升降曲線軌布置的方形凹槽(25),方形凹槽(25)的上槽邊(23)邊寬 寬于下槽邊(24)邊寬,上槽邊(23)內側設有臺階,下槽邊(24)和上槽邊(23)內側分別與 擺桿(7)端部上一左一右同軸設置的錐形雙滾輪(6)滾動接觸配合。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擺桿(7)—端 上設置有錐形雙滾輪(6),另一端上鉸接設有棕帶連接板(9),中部鉸接在機架(1)的支架 (8 )上,擺桿(7 )通過棕帶連接板(9 )與棕帶(10 )相鉸接。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棕帶連接板(9)上 下設有拉溝結構(20),拉溝結構(20)的拉溝槽設為內圓外矩形狀。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節(jié)能小凹輪塑料圓織機,包括機架、電機、驅擺裝置和梭子裝置,梭子裝置包括梭體、梭子驅動機構和梭子定位機構,梭子定位機構包括上門圈和下門圈,在上門圈和下門圈內側設置錐形主軌道,在上門圈和下門圈外側設置錐形副軌道,主軌道和副軌道分別與梭體的主滾輪和副滾輪滾動接觸配合;驅擺裝置一端通過小凹輪與電機的主軸緊固連接,另一端通過擺桿與棕帶相鉸接。門圈軌道采用雙軌道,梭體采用八滾輪雙軌定位,正面?zhèn)人慕欠謩e分布四只主滾輪,運動時有該四輪沿著門圈主軌道運動,停機或出故障時,后四只副滾輪沿門圈副軌道運動,使梭體正確保持在門圈軌道中,不會脫離。
文檔編號D03D37/00GK201678803SQ201020185658
公開日2010年12月22日 申請日期2010年5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5月11日
發(fā)明者吳光苗, 陳上利 申請人:陳上利;吳光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