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紡織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背景技術:
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和人們消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們的消費水平觀念也在不斷的更新,對生活質量和生活環(huán)境也越發(fā)的重視,紗線是原材料到織布過程中必不可少的中間產物,紗線質量的好差決定著布的質量,傳統(tǒng)的紗線處理方法是提高原材料的纖維長度,將紗線進行染色,過漿工藝,雖然這個方法可以提高紗線的質量,但是,因為顏料只是滲進紗線內,當進行后道工序時,容易出現(xiàn)耐磨性差、易褪色等問題,直接影響了織物的質量。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針對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現(xiàn)提供一種具有良好的著色性、耐磨性和伸縮性的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其創(chuàng)新點在于:紗線經過清洗烘干、浸泡、攆壓、烘烤、烘干和過漿步驟后,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1)清洗烘干:將紗線進行清洗,然后烘干;
(2)浸泡:將烘干后的紗線放入涂料內浸泡30~45min,使紗線充分浸透涂料;
(3)攆壓:充分浸泡后的紗線進入對壓輥內攆壓2~3min;
(4)烘烤:攆壓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烘烤,所述烘箱的溫度設置為60~80℃,紗線的烘干率為60~80%;
(5)烘干:將烘烤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高溫烘干,所述烘箱溫度為140~180℃;
(6)過漿:將烘干的紗線進行過漿處理,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1)中的清洗次數(shù)為2~4次,所述烘干溫度為70~90℃。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4)中的烘烤時間為5~10min。
進一步的,所述步驟(5)中的烘干時間為2~6s。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如下:采用本發(fā)明使紗線不僅內含顏料,而且使涂料變成一層保護膜覆蓋在紗線外壁上,從而在打磨過程中,避免了紗線顏色的脫落,采用本發(fā)明的工藝的紗線具有著色性強,耐打磨、伸縮性好的特點。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體實施例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熟悉此技術的人士可由本說明書所揭露的內容輕易地了解本發(fā)明的其他優(yōu)點及功效。
實施例1
一種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紗線經過清洗烘干、浸泡、攆壓、烘烤、烘干和過漿步驟后,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1)清洗烘干:將紗線進行清洗,然后烘干,清洗次數(shù)為2次,烘干溫度為70℃;
(2)浸泡:將烘干后的紗線放入涂料內浸泡30min,使紗線充分浸透涂料;
(3)攆壓:充分浸泡后的紗線進入對壓輥內攆壓2min;
(4)烘烤:攆壓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烘烤,烘箱的溫度設置為60℃,紗線的烘干率為60%,烘烤時間為5min;
(5)烘干:將烘烤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高溫烘干,烘箱溫度為140℃,烘干時間為2s;
(6)過漿:將烘干的紗線進行過漿處理,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實施例2
一種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紗線經過清洗烘干、浸泡、攆壓、烘烤、烘干和過漿步驟后,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1)清洗烘干:將紗線進行清洗,然后烘干,清洗次數(shù)為4次,烘干溫度為90℃;
(2)浸泡:將烘干后的紗線放入涂料內浸泡45min,使紗線充分浸透涂料;
(3)攆壓:充分浸泡后的紗線進入對壓輥內攆壓3min;
(4)烘烤:攆壓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烘烤,烘箱的溫度設置為80℃,紗線的烘干率為80%,烘烤時間為10min;
(5)烘干:將烘烤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高溫烘干,烘箱溫度為180℃,烘干時間為6s;
(6)過漿:將烘干的紗線進行過漿處理,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實施例3
一種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紗線經過清洗烘干、浸泡、攆壓、烘烤、烘干和過漿步驟后,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具體步驟如下:
(1)清洗烘干:將紗線進行清洗,然后烘干,清洗次數(shù)為3次,烘干溫度為80℃;
(2)浸泡:將烘干后的紗線放入涂料內浸泡37min,使紗線充分浸透涂料;
(3)攆壓:充分浸泡后的紗線進入對壓輥內攆壓2min;
(4)烘烤:攆壓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烘烤,烘箱的溫度設置為70℃,紗線的烘干率為70%,烘烤時間為7min;
(5)烘干:將烘烤后的紗線放入烘箱內進行高溫烘干,烘箱溫度為160℃,烘干時間為4s;
(6)過漿:將烘干的紗線進行過漿處理,完成帶膜紗線的加工工藝。
采用本發(fā)明使紗線不僅內含顏料,而且使涂料變成一層保護膜覆蓋在紗線外壁上,從而在打磨過程中,避免了紗線顏色的脫落,采用本發(fā)明的工藝的紗線具有著色性強,耐打磨、伸縮性好的特點。
上述實施例只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不是對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限制,只要是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即可在上述實施例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技術方案,均應視為落入本發(fā)明專利的權利保護范圍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