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1024永久观看,大尺度欧美暖暖视频在线观看,亚洲宅男精品一区在线观看,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视频,2021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 <option id="fbvk0"></option>
    1. <rt id="fbvk0"><tr id="fbvk0"></tr></rt>
      <center id="fbvk0"><optgroup id="fbvk0"></optgroup></center>
      <center id="fbvk0"></center>

      <li id="fbvk0"><abbr id="fbvk0"><dl id="fbvk0"></dl></abbr></li>

      帶狀織物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1767058閱讀:376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帶狀織物處理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帶狀織物的處理裝置,更為具體地講,它涉及對諸如座椅帶材料的狹窄帶狀織物帶進行諸如染色、熱處理、洗滌、精整的處理裝置。相關技術的說明過去,當對用作諸如安全帶、座椅帶和懸?guī)У莫M窄帶狀織物進行諸如染色、熱處理、洗滌機精整的處理時,通常的方法是進行系列處理的方法,從原織品或本色織品的進給過程開始,行進通過洗滌、色澤顯現、清洗、染色、熱定形和使用表面處理劑,這些處理步驟是以連續(xù)的形式進行的,而若干長織物帶則使之由此通過。例如,在對主要由聚酯合成纖維或纖維絲制成的編織或針織織物狹帶進行上述類型處理以獲得成品的通常例子中,如圖14所示,織物帶按進行每個過程的序列形式,并處于織物帶布置成若干帶相互平行的條件下,連續(xù)地通過若干處理步驟。也即,如下的若干過程連續(xù)和序列地布置著,而織物帶則連續(xù)地進給,并依次通過每個過程,諸如原織品準備和向下游過程供應的裝置1,染料浸沒和擠干過程2,干燥過程3,色澤顯現(熱溶膠)過程4,水漂洗(清洗)過程5,干燥過程6,油/樹脂浸沒和擠干過程7,預干燥過程8,矯正過程9和產品收集過程10,預定處理則在每個過程中進行。在進行上述處理的先前技術的方法中,由于要求有效地進行每個過程,并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生產成品,除了連續(xù)進給織物帶不在中途使其停頓直至最后過程外,將對應上述過程的處理裝置配置成直線布置,而作為被處理產品的織物帶則以預定的移動速度沿每個處理裝置,接近似為直線的形式移動。為獲得上述處理,由于織物帶的移動速度在每一過程的預定條件下是固定的,因而必須對完成要求的處理所需的時間進行調節(jié),這在過去或者必須將各種處理裝置制作成按要求的那樣長,或者對同一處理裝置設置若干級,從而對相同的一個過程進行重復。但是,在先前技術的用于對上述織物帶連續(xù)處理的處理裝置中,由于從原織品供應裝置,它對應裝置1,用于準備原織品和將其向下游過程供應,至最后成品收集的最終過程10要求有相當長的空間,因而采用織物帶連續(xù)處理裝置很為困難,除非工廠設置于其上的地面尺寸具有足夠長的空間。在先前技術的上述過程中,由于需要盡可能多的按直線和平行形狀進給織物帶,因而必須布置若干用于上述過程的處理裝置,這樣被迫將它們制作成不必要的大,或者必須不必要地加以重復,其結果不僅增加設施的成本,也增加每個過程所消耗的能量,這導致生產成本的大大上升。
      發(fā)明內容為改進先前技術中的上述缺陷,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種織物帶處理裝置,通過有效、高速地處理織物帶,且大大減小能源消耗,這種織物帶處理裝置有能力減少生產成本。為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具有下述結構。具體講,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是提出一種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該裝置至少連續(xù)地處理一根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的長織物帶,而此長織物帶則被其預定的處理過程所處理,其中至少在構成上述連續(xù)處理裝置的每一處理區(qū)域的一個處理段上,在其入口部分,或出口部分,或其內部至少裝有一臺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它具有的引入導向輥的旋轉軸與移動進于其上的織物帶的中心線相垂直,它具有的拉出導向輥的旋轉軸線則與由此拉出的織物帶的中心線相垂直,而這兩根導向輥軸線之間的相對角則可任意地設置。本發(fā)明的第二方面是提出一種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它應用上述結構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并計設成,當織物帶被其預定處理加以處理時,至少一根長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其中,構成上述連續(xù)處理裝置的上述若干處理段的排列次序與上述織物帶的被設計的織物帶進給,從而移動通過每一處理段的次序是互不相同的。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是提出一種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它被設計成,當織物帶被其預定處理加以處理時,至少一根長織物帶連續(xù)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在構成連續(xù)處理裝置的若干處理段中,至少有一部分的定向是與其它處理段不共直線的。本發(fā)明第四方面是提出一種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它被設計成,當織物帶被其預定處理加以處理時,至少一根長織物帶連續(xù)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它還被設計成,至少首先已通過構成上述若干處理段部分的第一處理段,并從而已接受處理的織物帶移動至另一第二處理段,在此該織物帶接受不同于第一處理段的處理,此后,使該織物帶折回至第一處理段。附圖概述圖1是展示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第一個實施例中每一個處理區(qū)域和織物帶移動方向的平面圖。圖2是展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結構和功能的透視圖。圖3至6概括地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和功能。圖7(A)至7(C)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結構情況。圖8展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結構情況。圖9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引起的織物帶殘余變形效應的圖表。圖10是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另一實施例的結構透視圖。圖11表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應用形式的實施例。圖12表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應用形式的又一實施例。圖13表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應用形式的再又一實施例。圖14是展示先前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中處理次序實施例的框圖。圖15詳細地展示了先前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中的一個處理實施例,圖15(A)是平面圖,圖15(B)是側視圖。圖16展示了將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用于連續(xù)處理裝置中任一處理區(qū)域的一個實施例。圖17展示了將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用于連續(xù)處理裝置中任一處理區(qū)域的又一實施例。圖18表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一個實施例的結構,圖18(A)是平面圖,而圖18(B)是側視圖。圖19和圖20表示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應用的任一處理區(qū)域中織物帶移動的形式。圖21(A)至21(C)展示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應用的任一處理區(qū)域中織物帶移動形式的又一實施例,以及張力輥結構的一個實施例。圖22表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的又一實施例,圖22(A)是平面圖,圖22(B)是側視圖。圖23至27是表示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處理裝置中若干處理區(qū)域布置的一些實施例的平面圖和側視圖。發(fā)明的最佳實施例以下將參考恰當的附圖,對本發(fā)明提出的處理裝置的不同形式的實施例詳細地加以說明。圖1是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中若干處理區(qū)域1-1至1-5的布置和結構實施例的所述簡圖,而圖2則簡化地展示了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實施例的結構,該裝置2至少用于構成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中若干處理區(qū)域1-1至1-5的處理段1A至1E中的一個處理段。如圖所示,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設置在進口段IN、出口段OUT、或在相關的處理段內。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結構是這樣的,即它具有引入導向輥3,該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O1與到達其上的織物帶5-1的中心線X1相垂直,和拉出導向軸4,該拉出導向軸4的旋轉軸線02與由此拉出的織物帶的中心線X2相垂直。二導向軸3和4的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θ可各自任意地調整。過去對織物帶進行若干預定的處理時,各個處理過程的處理是在不中斷織物帶移動的情況下連續(xù)地進行的,當織物帶由于前述可想到的對織物帶處理質量的有害影響,而在其處理過程的進給中被纏繞在一個工序或一個位置上,通常的做法是在對織物帶進行若干處理步驟時,將各種不同的處理區(qū)域排列成近似為共直線的形式,通過將處理區(qū)域排列成共直線的形式,使織物帶近似為直線地行進,以便在其上進行預定的處理,從而造成上述問題。在本發(fā)明中,過去進行織物帶連續(xù)處理的技術概念已經有了轉變,這樣,在使織物帶通過若干處理過程對其進行預定的處理過程中,當織物帶通過預定的處理區(qū)域或在處理區(qū)域之間通過時,給予織物帶一個扭曲,引起織物帶移動方向的任意改變,從而使所要求的若干處理區(qū)域中的處理段位置的排列自由度得以改善。因此,在本發(fā)明中,不僅可能對通過若干預定處理過程進行織物帶處理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中所應用的處理區(qū)域的若干工序進行任意排列,包括把它們排列成一直線,也可將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設置成一直線,或不同于直線的形狀。結果,對織物帶進行預定的若干處理時,可能有效地設計構成每個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的位置,而且,由于還可能重復應用構成處理區(qū)域的預定的處理段,因此,不僅可能有效地進行總體生產控制,包括每個處理過程的狀態(tài)控制,還可使這些處理段的操作能力得到改善,以大大降低總體生產成本。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為了建立最有效的生產體系,與若干要求的處理區(qū)域必須排列成共直線的先前技術不同,由于可能任意布置若干處理區(qū)域的排列,包括布置一個三維的排列,還由于可能大大減少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處理廠內占據的空間數量,因而可能自由地設計一個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以適合于已有工廠土地面積的空間,從而使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設計自由度大為改善。此外,在本發(fā)明中,由于可能任意地建立織物帶的移動方向,包括沿曲線移動或反向移動,而不是限于直線移動,從而可能使織物帶,例如,通過一個處理區(qū)域,再返回至同一處理區(qū)域,這使得在過去必須的,用以滿對織物帶進行預定處理時處理條件的部分額外處理區(qū)域可能取消,從而,除去上述的空間節(jié)約外,還節(jié)省了處理織物帶所需的能量總數量。特別是,本發(fā)明提出的,如圖2和圖7所示的,由引入導向輥和拉出導向輥構成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是可按意愿加以布置的,因此,通過任意調節(jié)上述引入輥3和拉出導向輥3各自的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θ,可以任意調節(jié)在一個處理段內運行的織物帶的移動方向或移動路徑。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結構沒有特殊限制的,且能具有任何類型的結構,只要此結構允許上述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的任一條旋轉軸線能設置于預定的或相對另一輥的旋轉軸線為任意的相對角上。例如,可以具有組合結構9,其中所述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的任一輥由一個可樞軸轉動的框架加以支承,此框架則與另一輥安裝的樞架可旋轉地連接。在本發(fā)明中,還可有一種結構,其中可以改變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和O2中的任一軸線相對另一旋轉軸線的角度。圖3(A)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一個實施例的側視圖,圖中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O1可旋轉地被樞架6所支承,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O2則可旋轉地被輔助框架7所支承,此輔助框架7進而通過樞軸銷8可樞軸轉動地安裝于框架6上。在上述實施例中,通過使上述輔助框架7繞作為中心的樞軸銷8進行樞軸轉動,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2就能自由地設置在相對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O1為任意的角度上。圖3(B)表示從箭頭D的方向看時,輥3和4與上述樞軸銷8之間的位置關系。也即,在圖3(A)中,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和02被各自定位在相同方向上,在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各自旋轉軸線01和O2之間不存在相對角度差,因此,在這種情況下,接受相關處理的織物帶5能在不給與它任何扭曲的同時,使其移動方向有180度的改變。圖4(A)中表示了這樣的實施例中,其中上述輔助框架7繞樞軸銷8轉動了45度,這樣,使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2相對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O1保持45度的相對角度。圖4(B)表示從箭頭D的方向看時,輥3和5與上述樞軸銷8之間的位置關系。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織物帶5-1的移動方向能夠從由引入導向輥3控制的移動方向I改變至由拉出導向輥4控制的移動方向0,它相對移動方向I改變了45度角。圖5(A)表示了這樣的實施例,其中上述輔助框架7繞樞軸銷8轉動了90度,這樣,使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2相對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O1保持90度的相對角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織物帶5-1的移動方向能夠從由引入導向輥3控制的移動方向I改變至由拉出導向輥4控制的移動方向0,它相對移動方向I改變了90度角。圖6(A)表示了這樣的實施例中,其中上述輔助框架7繞樞軸銷8再轉動90度,這樣就使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2相對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01保持180度的相對角度。因此,在這種情況下,雖然它與圖3(A)中所示的情況相似,但是織物帶5-1被拉出至方向0,此方向與由此入導向輥3控制的方向I是相同的,只是織物帶移動位置被改變了。這樣,在本發(fā)明中,或在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中構成若干連續(xù)連接的處理區(qū)域的每個處理段內,或在處理段之間,通過適當提供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不僅可以改變每個處理段內織物帶連續(xù)移動的方向,甚至還可在同一處理段內,任意地改變織物帶的移動方向,或移動位置。也即在本發(fā)明,在圖1所示的若干處理段1A至1E中每個任選處理段的入口段IN或出口段OUT設置一個或多個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度可以任意地設置,從而使處理段之間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或移動路徑能任意地設置。在本發(fā)明的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如圖2和圖7所示,在引入導向輥3上引入的織物帶5-1的引入移動表面S1和由拉出導向輥4拉出的織物帶5-2的拉出移動表面S2被設置在互為不同的平面位置上,由行進在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之間的織物帶5-3構成的變化角度移動表面S3被設置成在任意角度下,以便使引入移動表面S1和拉出移動表面S2直接聯通。雖然如上所述,在本發(fā)明中可以任意設置本發(fā)明中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θ,但發(fā)明人已獲知在引入導向輥3與拉出導向輥4間的空間,和在引入導向輥3與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與O2間的,至少由輥3和4之一樞軸轉動而形成的相對角之間存在內在的關系,為此進行了下面說明的實驗,目的在于檢驗獲得具有兩輥3和4之間小空間的大相對角θ的關系會對織物帶產品產生有害的效應。在圖7(A)和圖7(B)所示結構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假如結構如圖7(C)所示,引入導向輥3是固定安裝,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2任意樞軸轉動,進行了一項研究以確定,對于寬度為X的織物帶和兩導向輥3和4之間的軸線至軸線的距離為Y的情況,當其移動時,織物帶的扭曲會對產品性能產生什么樣的影響。以上研究的先決條件是,引入導向輥3的旋轉軸線O1設置成與到達于其上的織物帶5(5-1)的移動軸線D-1相垂直,此外,輥于其一側與織物帶進行表面接觸??椢飵c引入導向輥3之間的接觸角度可在180度之內任意設置。此外,拉出導向輥4安裝成與織物帶和引入導向輥3進行接觸的表面的織物帶的反向表面相接觸。拉出導向輥4和旋轉軸線O2能從平行于引入導向輥3的方向至最大與此成90度角的范圍內的任一處任意地定向。當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軸線O1和O2間的相對角θ被各自設置成90度時,在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之間扭曲著行進的織物帶端部之間的長度通過計算Z來確定,并對它與織物帶5的寬度X的關系,以及對它與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之間的軸線至軸線的距離Y的關系進行了觀察。如由圖8(A)和圖8(B)可看到,織物帶端部之間的長度Z是直角三角形ABD的斜邊,該直角三角形以1/2的織物帶寬度X作為一個邊,進行了織物帶與引入導向輥3的接觸點和與拉出導向輥4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Y,與距離Z之間的關系的研究,Y是以織物帶寬度X的1/2作為一側的直角三角形ABC的底,而距離Z為在織物帶第一側的邊緣與引入導向輥3的接觸點和與拉出導向輥4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結果示于表1中。具體講,織物帶邊緣上的距離Z與其中心部分的距離Y的比例是這樣的,即引入導向輥3與拉出導向輥4之間的間距越小,也即相對織物帶寬度X的距離Y越小,相對織物帶中心部分的長度的邊緣部分長度上的線度就越大。通過先前的經驗已經發(fā)現,為使依賴于織物帶邊緣部分的長度相對其中心部分的長度的差的變形能本能地矯正本身,這樣就不會對織物帶的結構和性能產生影響,希望變形等于或小于2.8%。為研討將此變形限制于例如小于2.8%的條件,進行了一項實驗,其中采用了本發(fā)明提出的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上述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相應的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恰當地改變,并在其中確定了上述兩輥和織物帶邊緣部分接觸部分間的距離Z與織物帶和輥的兩個接觸點間的距離Y的比例相對織物帶殘余變形的關系,結果示于圖9中。由此實驗的結果可斷定,當兩輥和織物帶邊緣部分接觸部分間的距離X相對兩個接觸點間的距離Y的比例變大時,殘余變形變大,由此可看到,為使殘余變形等于或小于2.8%,必須使輥和織物帶邊緣部分接觸部分間的距離Z相對接觸點間的距離Y的比例等于或小于3%。將此條件與表1所示的關系進行比較,可看到,假如織物帶與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Y是織物帶寬度的三倍,有可能防止織物的變形對織物帶的質量產生影響。因此,在本發(fā)明中看到,為使織物帶寬度中心與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Y是織物帶寬物X的3倍,必須使輥與織物帶邊緣部分接觸點之間的距離Z等于或小于織物帶寬度中心與輥的接觸點之間距離Y的1.0274倍。也即,根據上述研究,在本發(fā)明中,當構成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各自的旋轉軸線O1和O2間的相對角θ任意改變,從而在使織物帶移動,織物帶扭曲,形成傾斜的移動表面S-3時,輥間距離應設置成,使得引入導向輥3與織物帶寬度X中心的接觸點和拉出導向輥4與織物帶寬度X中心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Y等于或大于織物帶寬度X的三倍。在傾斜移動表面S-3上,它是織物帶在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兩輥之間移動時在織物帶上形成的,且其中兩輥的旋轉軸線間的相對角為90度,輥與相對織物帶中心線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Y和輥與織物帶邊緣部分接觸點之間的距離Z的關系經計算示于表1中。例如,當織物帶中心線距離Y是織物帶寬度X的4倍,邊緣部分之間的距離Z為Y的1.0155倍,這表示,織物帶邊緣部分相對在中心線上的部分近似拉長1.5%。同樣,假如Y是X的3倍,Z是Y的1.0274倍,這表明織物帶邊緣部分近似拉長2.7%,假如Y是X的2.25倍,Z是Y的1.0482倍,這表明織物帶邊緣部分近似拉長4.8%,而假如Y是X的2倍,Z是Y的1.0607倍,這表明織物帶邊緣部分近似拉長6.0%。圖9表示在正常室溫下,拉力試驗機給予織物帶10次預定拉長變形時的織物帶的殘余變形,此織物帶是由聚酯合成纖維制品,長為200毫米的通常類型的帶狀織物帶。例如,當織物帶的拉長變形是原始長度的1%時,織物帶的殘余變形近似為0.4%。同樣,當拉長變形是3%時,殘余變形近似為1%,當拉長變形是7%時,殘余變形近似為4.6%,而當拉長變形是11%時,殘余變形近似為8%。因此,可看到,假如在織物帶邊緣部分的殘余拉長變形相對其中心部分等于或小于1%時,變形對織物帶的外觀及性能沒有影響。還可看到,當織物帶的殘余拉長變形超過1%時,織物帶的邊緣可能變成波紋的或扭曲,而當殘余變形超過4.6%時,織物帶變得十分歪曲,達到其作為帶狀產品價值完全喪失的程度。根據這些實驗和觀察,證實了使許多帶狀產品在不同的接觸點間距離Y下,通過相對角為90度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對它們進行處理的結果為,不影響移動著的織物帶外觀和性能的必要理想條件是,沿織物帶寬度中心線部分的接觸點間的距離Y至少等于織物帶寬度X的3倍,也即拉長變形為等于或小于距離Y的1.0274倍。在本發(fā)明中,雖然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的一根輥或可是單一的成套進給輥,它具有一組固定于一根輥軸上的輥分段,在其上若干織物帶能同時移動,或可是分割輥,它具有的輥部分被分割成若干能相對單一旋轉軸自由轉動的分段,但至少另一輥必須是單一的輥,單一的織物帶在其上移動。在本發(fā)明中,雖然可將上述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做成分離的另件,它們組合起來以形成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但為了更高的效率,也可如圖3所示那樣,通過結合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將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輥組件設計成一個組件,并將若干這樣的組件適當地加以組合。在本發(fā)明中,為使織物帶5能更為方便地通過各種處理區(qū)域中的每一個,最好或將引入導向輥3或將拉出導向輥4安裝成如圖10所示那樣的懸臂形式的旋轉輥。這樣,圖10展示了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結構的一個實施例,其中,至少或是引入導向輥3或是拉出導向輥4的旋轉支承軸11是通過其與凸輪部件13的連接而加以支承的,該凸輪部件13能在適當設置的框架6的狹縫內滑移,而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的各自旋轉軸線O1和O2之間的相對角則可在此組件式結構9之內任何地設置。在本發(fā)明中,圖11中展示了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一個實施例,在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中若干組件9平行地或串接地布置在底座板14上。在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組件9、9’、9”等等被布置在同一塊底座板14上,而每一組件9、9’、9”等中的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至少有一輥的旋轉軸能以預定的相對角相對另一導向輥而設置,也可如圖3和圖10中的實施例所示,組件9、9’、9”等布置成,使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至少有一輥被設計成以使其得以樞軸轉動。此外,在圖12中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結構的另一可能的實施例,其中設置在底座板14上的每一組件9、9’、9”等的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都被布置成,諸如引入導向輥3’以及拉出導向輥4和4”的旋轉軸線是垂直于底座板14的表面的,在此情況下,圖12中所示的上導向輥起拉出導向輥4的作用,而下導向輥起引入導向輥3的作用。在應用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例如或者在出口,或在如圖1所示的連續(xù)的若干織物帶處理區(qū)域中的處理區(qū)域1-1的處理段1A之內的此方法中,示于圖12中的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如圖13所示那樣位于引入導向輥3A、3A’、3A”等和拉出導向輥4A、4A’、4A”等之間。結果,在此特定的實例中,在上述引入導向輥3A、3A’、3A”等和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中的若干拉出導向輥4之間形成了本發(fā)明的若干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1,而本發(fā)明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2則形成于若干引入導向輥3和此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的拉出導向輥4A、4A’、4A”等之間。按上述方式,在本發(fā)明的這一實施例中,一個兩組件的組合構成了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也即,能想象到,可通過各種組合,包括成套結構,以形成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不僅可將這些組合適當地設置在處理區(qū)域之內或之外,如需要的話,也可通過改變引入導向輥3和拉出導向輥4中至少一輥的旋轉軸的角度自由地改變織物帶的移動方向和移動角度。因此,在本發(fā)明中,如圖1所示的實施例中,可應用適當數量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將它們以適當的方位適當地放置在選自若干處理區(qū)域的組合的若干處理區(qū)域之內或之間,從而能連續(xù)進給在處理區(qū)域之間或之內移動的織物帶,同時移動方向可在向后/向前、左/右和上/下方自由改變。接著,將對過去的織物帶連續(xù)處理方法和一個應用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使織物帶5序列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以進行預定處理的實施例進行詳細的比較。圖15表示主要由聚酯合成纖維制成的通常類型的編織物帶連續(xù)處理流水線一個實例的總體圖,它比圖14更為詳細,圖15(A)是其平面圖,而圖15(B)是其側邊主視圖。如圖15所示,欲處理的織物帶5從織物入口裝置101輸入,依次移至以(1)表示的洗滌過程,它是包括洗滌槽102的洗滌處理區(qū)域,接著移至以(2)表示的洗滌干燥過程,它是包括洗滌干燥機103的洗滌干燥處理區(qū)域,然后移至以(3)表示的染料應用過程,它是包括將預定染料使用于其中的染料浸染組件104的染料應用處理區(qū)域,此后通過以(4)表示的預干燥處理,它是包括預干燥機105的預干燥處理區(qū)域。其后,織物帶5通過以(5)表示的色澤顯現(熱熔膠)過程,它是包括金屬預碾光機106、熱溶膠定型機101和金屬后研光機108的色澤顯現處理(熱溶膠)區(qū)域,進行預定的染料色澤顯現處理,此后織物帶5通過以(6)表示的水清洗過程,它是分別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水清洗槽109、110和111的三級水清洗處理區(qū)域。接著,織物帶5進入以(7)表示的后水清洗干燥過程,它是包括水清洗干燥機112的水清洗干燥處理區(qū)域,此后,通過以(8)表示的精整試劑應用過程,它是包括油性樹脂浸沒組件113的精整試劑浸沒區(qū)域,此后,依次地通過以(9)表示的最終熱定型過程,它是按次序包括金屬預碾光機114、熱定型機115和金屬后碾光機116的精整試劑干燥和熱定型處理區(qū)域,然后織物帶最終作為成品貯藏在織物輸出裝置117中。也即,在過去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中,所有處理區(qū)域是沿直線布置的,織物帶沿這些處理區(qū)域近似以直線移動,以便通過每個處理區(qū)域,這樣,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總長度能達例如40米。此外,如上所述,由于設置了具有同類功能的多個處理區(qū)域,工作效率變壞,消費額外的能量,從而使生成本增加。參考圖13和圖16,例如,假定在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中,至少一條長的織物帶5連續(xù)地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以便在每個處理區(qū)域接受預定的處理,與上述系統相反,通過有效地使用上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則可能至少在構成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一個處理段1A之內,使織物帶5通過移動方向改變點H1、H2、H3等,這形成若干移動路徑P1、P2、P3等,并接受預定的處理,織物帶在處理段1A之內沿移動路徑P1通過,在移動方向改變點II1設置了一個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1,在點H1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改變,另一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2被設置在點上,織物帶5在其上接著進入和鄰近移動路徑P2,其結果是織物帶5依次地沿著為平行的移動路徑P1、P2、P3等移動。在上述結構中,例如有可能在構成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之內得到螺旋形或Z字形形狀的織物帶任意數目的環(huán)形行程,從而不僅能使處理段要求的長度能縮短,還能使欲加以處理的織物帶通過同一的處理段,這樣,即使已在別的處理區(qū)域經過處理的織物帶也可再一次通過該處理段。此能力意味著,有可能將一個處理段中為一個預定目而設置的條件用于為不同目的而處理同一織物帶,從而實現單一處理區(qū)域的多目的用途,這對節(jié)約能量起很大作用。此外,由于構成單一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內部分割成若干處理腔,有可能使這些處理腔中每個腔的處理條件互為不同,這提供了比上述實施例更高水平的自由度,得以在同一織物帶上實現不同的處理。如圖17所示,在本發(fā)明中,在若干處理段的至少一個處理段1A之內,織物帶5通過移動路徑改變點H1、H2、H3等時,所述織物帶構成若干移動路徑P1、P2、P3等,并接受預定的處理,在通過此處理段1A內部的一個所選的移動路徑P1之后,一個織物帶方向改變裝置21設置于移動路徑改變點H1的一個位置上,織物帶在此進入,而另一織物帶方向改變裝置22”則設置在織物帶5進入另一所選移動路徑P3的點上,其結果是織物帶5沿著同一處理段1A之內的任意路徑以互為平行的方式移動。雖然在上述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結構中,相同的織物帶5位于給定的單一處理區(qū)域,也可以如圖1的處理區(qū)域1C那樣,在不同處理區(qū)域內處理之后,折回或再送入織物帶。也即,在上述實施例中,在若干移動路徑中,有可能在此處理段中,與在上述處理段中接受預定處理的織物帶混合和疊加,使已經通過此處理段,并已在不同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過預定處理的織物帶接受相同的處理,或接受用于不同目的的處理。為此原因,有可能構造本發(fā)明,使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并在其中受到處理的織物帶是連續(xù)的,而構成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此若干處理段的布置次序是不同于織物帶連續(xù)通過處理段的次序的。例如,圖18(A)和圖18(B)相應為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平面和側視圖。在此裝置中,從圖的右側開始,此裝置包括織物入口裝置201、洗滌槽202、染料充填組件206,它包括金屬預碾光機205、金屬后碾光機203和熬煉組件204(該染料浸料組件206包括染料槽和通用擠干輥)、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207、三級水清洗,它分別包括第一、第二和第三水槽208、209和210、組合式油浸沒組件213,它包括金屬預碾光機211和金屬后碾光機212(此油浸沒組件213包括油槽和通用擠干輥)、組合式洗滌干燥/清洗干燥/熱定型機214,和織物出口裝置215。在本發(fā)明中,當在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中對織物帶5進行預定的處理時,如圖18(B)底部表示的移動路徑所示,織物帶首先由織物入口裝置201輸入,接著被洗滌槽202處理,它構成以(1)表示的洗滌干燥處理區(qū)域,此后織物帶被輸入至組合式處理槽214,此組合式處理槽214構成以(2)表示的清洗/干燥區(qū)域,包括洗滌干燥/清洗干燥/熱定型機。通過處理槽214的洗滌干燥處理區(qū)域后,織物帶在反方向移動通過冷卻組件204,并進入染料浸染組件206,它們構成以(3)表示的染料應用區(qū)域,在此區(qū)域中預定的染料溶液被應用于此,此后織物帶通過預干燥/熱溶膠定型機207內的預干燥區(qū)域,它構成以(4)表示的預干燥區(qū)域。此后,織物帶5再反方向折回至金屬預碾光機205,其后它再反轉方向以便再折回至同一上述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207,這樣,由于張力應用于金屬預光碾光機205和金屬后碾光機207之間,它被色澤顯現(熱溶膠)。這時,織物帶5通過上述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207的熱溶膠定型區(qū)域??椢飵?在處理區(qū)域(5)接受染料顯現處理后,織物帶5再一次反向,同時通過金屬后碾光機203,然后相應地通過第一、第二和第三水槽208、209和210,它們構成以(6)表示的三級水清洗區(qū)域。接著,織物帶5進入處理槽214,此處理槽214是一臺組合式洗滌干燥/水清洗干燥/熱定型機,構成以(7)表示的水清洗區(qū)域,進入其水清洗干燥區(qū)域。此后,當織物帶5在包括金屬預碾光機211和金屬后碾光機212,并構成以(8)表示的精整試劑浸沒區(qū)域的油浸沒組件213中受預定油的作用后,織物帶5通過上述金屬預碾光機211,并被輸送至處理槽214,該處理槽214包括以(9)表示的組合式洗滌干燥/水清洗干燥/熱定型機。接著,通過處理槽214的熱定型區(qū)域后,織物帶折回至構成以(8)表示的精整試劑浸沒區(qū)域的金屬后碾光機212,且在金屬預碾光機211與金屬后碾光機212之間作用于其上的拉力達到預定值之后,它作為成品保持在織物輸出裝置215中。雖然在上述實施例中,用于進行預定處理的處理段基本是已知的處理裝置,最好,例如在洗滌槽202中,或在水清洗槽208、209和210,或洗滌干燥/水清洗干燥/熱定型槽214,使織物帶5如圖19所示的那樣,在若干導向輥191和192之間以Z字形通過。為加長處理時間,這些導向輥191和192放置在頂部和底部。也可以如圖20所示,不僅使織物帶在放置于頂部和底部的若干導向輥191和192之間以Z字形通過,還可在織物帶5部分移動路徑上設置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這樣,織物帶5以螺旋線形狀在同一處理段內通過任意次,因為其移動路徑在相鄰移動路徑之間是依次改變的。在例如用于上述實施例的包括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207和組合式洗滌干燥/水清洗干燥/熱定型機214的處理槽中,可以使用諸如在圖21(A)中以A表示的加熱裝置。也即,若干加熱裝置193平行地加以布置,而織物帶則使用在圖19或圖20所示的導向輥191和192使之在其間通過。對于上述實施例中使用的冷卻組件204、金屬預碾光機205和211,以及金屬后碾光機203和212,可以由諸如以圖21(A)中在B或C處表示的一組輥來構成。也即,圖21(A)的B或C上的輥組合(5-1至5-4)是金屬輥5,至少它們的表面是由金屬制成的,此外,這4根輥5-1至5-4應放置成互不接觸,還應使這些金屬表面的輥是通過適當的驅動裝置6進行主動的驅動或制動的。每一金屬表面輥5-1至5-4是藉助具有適當結構的驅動裝置在預定的旋轉轉速度下旋轉的,每一金屬表面輥5-1至5-4的旋轉軸由諸如傳送鏈、齒輪或皮帶的適當的驅動傳輸裝置17在互為相販速度下加以轉動。/雖然本發(fā)明的金屬表面輥(5-1至5-4)必須不進行直接接觸,但對于其間的空間沒有特定的限制,此空間是可任意設置的。對金屬表面輥的數也沒有任何特定的限制,這是因為在傳輸具有預定拉力的織物帶5時,織物帶5的外形和金屬表面輥表面狀態(tài)之間的相互關系必須設計成不發(fā)生滑動。雖然上述金屬表面輥5-1至5-4最好全部由金屬制成,但也可以只是與織物帶5接觸的表面部分由金屬制成。在本發(fā)明中,至少形成上述金屬配面輥5-1至5-4的表面的金屬最好用硬鉻進行鍍敷,此外,金屬表面輥5-1至5-4的表面最好盡可能的光滑,如果可能,它們是鏡面加工的。在用于圖21(A)以A表示的加熱裝置193的導向輥51至57中,至少有一個另件具有若干輥部分,它們如圖21(B)或圖21(C)所示,是相互分割、位于單一的旋轉軸上的,它們安裝在此進給輥的旋轉軸上,其結構做成使它們能相對旋轉軸自由地轉動。如果需要,也可使所有被分割的輥部分自由轉動,或者它們的部分是相對軸而處于鎖緊接觸的。最好使用一種結構,它得以相對不同類型編織帶的收縮、拉長性能按要求而鎖緊接觸。例如,如圖21(B)所示,在進給輥中,該進給輥本身至少被分割成兩部分62和63,這些部分之一62是與驅動裝置相連接的,并設置成相對旋轉軸61而固定,而另一部分63則被設置成能自由地和被動地相對旋轉軸61而轉動。圖21(C)展示了上述可被動轉動輥的分割的另一實施例,其中輥被分割成三部分,中心部分65相對旋轉軸61而固定,而其兩側的部分65和66則可被動地轉動。此輥的分割長度能任意地加以設置。在本發(fā)明的此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位于圖18中以記號Q表示的部分,這樣,當織物帶5被處理時,織物帶的移動方向在上、下,左、右,還向前及向后(也即包括反向進給)移動。按照上述結構,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總長度縮短至29、16米。在上述實施例中,在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207中,由于織物帶5在不同時間兩次通過,最好至少設置兩個處理區(qū)域。在這些處理區(qū)域中的每一區(qū)域可以具有相同的溫度條件,而在每一處理區(qū)域的目的是不同的情況下,則可在每一處理區(qū)域設置互為不同的處理條件。同樣,在上述實施例的包括組合式洗滌干燥/水清洗干燥/熱定型機的處理槽214中,由于織物帶5在不同時間下三次通過,最好至少設置三個處理區(qū)域。在這些處理區(qū)域中的每一區(qū)域可以具有相同的溫度條件,而在每一處理區(qū)域的目的是不同的情況下,則可在每一處理區(qū)域設置互內不同的處理條件。在本發(fā)明中,對作用于織物帶的拉力加以改變的拉力改變裝置T設置在至少一個處理段,例如1B的輸入段或輸出段上,這些處理段形成處理區(qū)域1-1至1-5,它構成諸如圖1所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移動通過處理段1B內部的織物帶至少其一個部分是通過拉力改變裝置T的,從而當織物帶在處理段內不同區(qū)域中通過和處理時,使織物帶具有不同的作用于其上的拉力。請參考圖18所示的實施例,例如,拉力施加裝置T1,它包括處理區(qū)域216中的金屬預碾光機205、金屬后碾光機203和調節(jié)輥,對應本發(fā)明的拉力改變裝置T。也即,包括調節(jié)輥的拉力施加裝置T1是過去熟知的拉力施加裝置,它能任意設置負載,金屬預碾光機205和金屬后碾光機203是受控制信號控制的,該控制信號由拉力施加裝置T1根據每一旋轉輥組合的相對旋轉速度而輸出,從而得以對織物帶施加預定的拉力。如上所述,根據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另一方面,至少一根長的帶狀織物帶在其連續(xù)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時,被若干處理區(qū)域所處理,織物帶至少通過構成若干處理段一個部分的第一處理段,以便由此通過而被處理,此后,織物帶至少通至第二處理段,在此它接受不同于第一處理段處理的處理,此后,它再次折回至上述第一處理段。在完成本發(fā)明的上述方面時,最好至少將上述處理段之一內的織物帶移動方向劃分成若干處理區(qū)域,而在這些處理區(qū)域的每一個處理區(qū)域中,處理或者具有相同的目的,或者具有不同于在其它區(qū)域所進行處理的目的。圖22(A)和圖22(B)是本發(fā)明上述實施例的平面圖和側向主視圖,織物帶移動方向也被標出。具體講,在圖22實施例所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中,從圖的右側開始,該裝置包括織物輸入裝置301、織物輸出裝置315、洗滌槽302、金屬預碾光機305和309、金屬后碾光機306、染料/油浸沒組件310(A)和310(B)(這些染料/油浸沒組件310(A)和310(B)包括染料槽或油槽,以及常規(guī)的擠干輥)、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被劃分成區(qū)域(A)和(B))、冷卻組件307、金屬后碾光機308和各自包括第一、第二及第三水清洗槽311、312和313的三級水清洗,上述部件是按直線而連續(xù)地放置的。在此實施例中,在對織物帶5采用連續(xù)處理裝置1進行預定的處理時,如在圖22(B)底部的織物帶5的路徑所示,欲處理的織物帶5首先從織物輸入裝置301供入,然后它以(1)表示的洗滌槽302中接受洗滌和清洗處理,此后它被供入至以(2)表示的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A)的低溫區(qū)域,織物帶通過處理區(qū)域304(A)的洗滌干燥處理的處理,此后,它通過冷卻組件307和在反向方向移動,以便進入構成以(3)表示的染料應用區(qū)域的金屬預碾光機309和組合式染料浸沒組機310(A),在此區(qū)域它受到預定染料對其的作用,此后,織物帶5又折回至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熔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它通過此處理槽304高溫區(qū)域304(B)的預干燥處理區(qū),此后,它通過金屬預碾光機309,并在(5)處,再一次折回至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在其高溫區(qū)域304(B)的熱溶膠定型處理區(qū)域,它得到色澤顯現,此后,它再通過金屬后碾光機308,預定拉力在金屬預碾光機309和金屬后碾光機308之間向其作用??椢飵?通過處理區(qū)域的色澤顯現處理后,它通過三級水清洗,這三級水清洗相應為第一、第二和第三水清洗槽311、312和313,它們構成以(6)表示的水清洗區(qū)域。此后,織物帶5又再折回至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在此處它進入此處理槽304低溫區(qū)304(A)的水清洗干燥處理區(qū)域。此后,織物帶5折回至以(8)表示的金屬預碾光機305和組合式染料浸沒組件310(B),預定油在此向其作用,其后,織物帶5通過金屬預碾光機305,并在(9)處再折回至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并在此處理槽304的低溫區(qū)304(A)的最終熱定型處理區(qū)域接受最終的熱定型處理,此后,它通過金屬后碾光機306,預定拉力在金屬預碾光機305和金屬后碾光機306之間向其作用。接著,織物帶5跳過洗滌槽302,并作為成品貯藏在織物輸出裝置315中,它是與織物輸入裝置301作為一個裝置而設置的。構成上述實施例中連續(xù)處理裝置1的主要部分的處理機械303,在內部劃分成三個組。第一組R1包括染料/油浸沒組件310(A)和310(B),以及金屬預碾光機309、金屬預碾光機305和金屬后碾光機306的整體式組合。第二組R2包括處理槽304,它包括整體式的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組合,以及用于加熱上述處理槽的氣體燃燒裝置,上述處理槽304還具有低溫區(qū)304(A)和高溫區(qū)304(B)。第三組R3包括冷卻組件307、金屬后碾光機308和拉力控制機構的整體式組合??椢飵?在織物輸入裝置301出發(fā),通過洗滌槽302,跳過上述處理機械303的第一組R1,通過其第二組R2的304(A),到達第三組R3的冷卻組件307,此后,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反轉,織物帶跳過第二組R2,折回至設置在第一組R1中的染料浸沒組件310(A),接著它再一次反轉方向以便在起始的移動方向進給,在那里它通過第二組R2的304(B),其后,它再一次反轉方向,到達第一組R1的金屬預碾光機309。接著,織物帶5又在起始方向上通過第二組R2的304(B),通過第三組R3的308,并在通過第一、第二和第三水槽311、312和313后,它又反轉方向以通過第二組R2的304(A),從而到達第一組R1的油充填機組件310(B)。織物帶5接著移至第一組R1之內的金屬預碾光機305,此后,它反轉其移動方向,通過第二組R2的最終熱定型區(qū)域304(A),此后,其移動方向再一次反轉,這樣,在它通過第一組R1的金屬后碾光機306之后,它移至織物輸出裝置315,該織物輸出裝置315設置成與織物輸入裝置301成為一體,織物帶作為成品而貯藏于其中。在本發(fā)明的這一實施例中,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位于圖22中以記號Q表示的部分,這樣,當織物帶5被處理時,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為上、下,左、右,也向前、后(也即包括反向進給)移動。按照上述結構,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總長度為21.65米,從而與第一和第二實施例相比,在要求表面面積方面達到進一步的減少。由上述實施例清楚地看到,在本發(fā)明中可在內部將構成一個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劃分成若干處理區(qū)域,還可能對若干處理區(qū)域中的每一個區(qū)域設置互為不同的織物帶處理條件。這樣,在本發(fā)明中,在單一處理段之內的若干處理區(qū)域內,可將織物帶進給至處理裝置中進行處理,在此之后,同一織物帶就已在不同的處理段內進行了處理。例如,最好將圖22中的組合式洗滌干燥機/預干燥機/熱溶膠定型機/水清洗干燥機/熱定型機304至少劃分成兩個區(qū)304(A)和304(B),由于這些處理是互不相同的,最好在每個區(qū)中分別進行預定的處理。由上述實施例可清楚,在本發(fā)明中,還可將進給至處理裝置的織物帶在上述一個處理段中若干處理區(qū)域的一個選定處理區(qū)域內進行處理后,在不同的處理段內,或在相同處理段的不同處理區(qū)域內進行織物帶的不同處理,此后,使織物帶折回至上述選定處理區(qū)域,在那里它再一次接受相同的處理。在本發(fā)明中,由上述實施例可清楚,可使圖1中若干處理區(qū)域的部分處理段,例如1C和1D的排列方向不同于其它處理區(qū)域1A和1B的直線排列,這樣,此方向相對處理段1A和1B的直線排列方向成某一角度。也即在本發(fā)明中,當將織物帶從選自一組處理段的至少一個處理段移動至至少另一所選處理段時,可能將織物帶的移動方向設置成任意不同于織物帶從另一處理段至再另一處理段的移動方向。此外,在本發(fā)明中,可以采用一種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當將織物帶從選自若干處理段的至少一個處理段移動至至少另一所選處理段時,織物帶移動方向是與織物帶從另一處理的至至少再另一處理段的移動方向相反的。下面將對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一個實施例加以說明。圖23展示了一個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其中圖15所示的若干或所有處理區(qū)域(1)至(9)適當地如圖所示地按U字形排列而設置,那里,織物帶的移動方向藉助本發(fā)明提出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2適當地加以調整,這樣,織物帶移動方向被改變成以適合處理區(qū)域的排列,圖24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L形排列,其中圖15所示的某些或所有處理區(qū)域(1)至(9)適當地按L字形排列而設置。圖25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圖15所示的某些或所有處理區(qū)域(1)至(9)適當地如圖所示地按S形排列而設置。圖26展示了本發(fā)明提出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處理區(qū)域按橫向平行形式而排列,這樣使織物帶按蛇形方式由此通過而移動,其結果是處理區(qū)域(1)至(9)按系列排列以形成若干處理區(qū)域組,然后將它們平行地排列。具體講,織物輸入裝置401、組合式包括冷卻組件和洗滌槽的洗滌處理段402以及洗滌干燥機403構成組I;織物輸出裝置412、包括結構類型和功能與上述金屬預碾光機211或金屬后碾光機212相同的拉力控制組件的油浸沒組件404以及包括組合式的水清洗干燥機和熱定型機的處理槽405構成組II;二級系列連接水槽406和407構成組III;二級系列連接水槽408和409構成組IV;包括結構類型和功能與上述金屬預碾光機205或金屬后碾光機203相同的拉力控制組件的染料浸染組件410,以及作為組合式預干燥機和熱溶膠定型機的處理槽411構成組V。每組排列成如圖26所示的,按互為平行的排列而連接。要接受預定處理的織物帶5從織物輸入裝置401移動至洗滌處理段402的洗滌槽后,它進入洗滌干燥機403,此后它反轉方向,移動至洗滌處理段402的冷卻組件,然后,它被供給至組V的染料浸染組件410。接著,此織物帶5移動至處理槽411的預干燥機處理區(qū)域,該預干燥機處理區(qū)域由預干燥機和熱溶膠定型機構成,此后,它移動至處理槽411的熱溶膠定型處理區(qū)域。與此同時,預定拉力在熱溶膠定型機處理區(qū)域和包括于染料浸染組件410中的拉力控制組件之間作用于織物帶5上。離開此拉力控制組件的織物帶5依次、連續(xù)地通過構成組IV的水槽408和409,此后,它依次、連續(xù)地通過構成組III的水槽407和406,在那里它進入構成組II的油充填機組件404。此后,織物帶5進入由組合式水清洗干燥機和熱定型機構成的處理槽405的水清洗干燥處理區(qū)域,此后它移動至熱定型機處理區(qū)域。與此同時,預定拉力在上述熱定型機處理區(qū)域和拉力控制組件之間作用于織物帶5上,該拉力控制組件包括在油充填機組件404中,此后,織物帶5作為成品在織物輸出裝置12處最終接收。圖27展示了示于圖18的具有其部件為雙層豎直布置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1的實施例。也即,在圖27所示的實施例中,除了將包括圖18的水清洗槽208至210的處理區(qū)域布置在二層部分外,將作為最終處理區(qū)域的織物輸出裝置215放置在織物輸入裝置201的隔壁,從而實現土地面積的有效利用和工作效率的改進。發(fā)明的效果按本發(fā)明,當將織物帶通過若干處理型式以進行預定處理時,通過對在預定處理區(qū)域之內或處理區(qū)域之間移動的織物帶進行扭曲,移動方向可任意地改變,從而使若干類型的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的布置自由度得到改進。因此,按本發(fā)明,不僅可以采用若干類型處理區(qū)域的任意布置結構,包括直線結構,還可將織物帶5的移動方向自由地改變成任意形狀,包括但不限于直線。結果,按本發(fā)明,當織物帶在若干類型處理中加以處理時,除了能有效地設計構成每一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的布置外,這是因為可以重復應用部分預定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還可以改進總體生產效率,包括對每個過程條件的控制,以及改進工作效率,從而使總的生產成本得以大大降低。此外,按本發(fā)明,不僅可以減少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工廠內所占空間的尺寸,還可以設計一種適合于在已有工廠的露天場地上應用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從而大大地改進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設計自由度。更有甚者,在本發(fā)明中對織物帶不只限于使用直線移動方向,而可以使織物帶在任意方向移動,包括沿曲線移動和在反向方向移動,從而使已經移動通過給定處理區(qū)域的織物帶得以反轉方向,使它折回至同一個處理區(qū)域,并使部分處理區(qū)域或整個處理區(qū)域得以取消,這不僅得以節(jié)約空間,還可以使處理織物帶所消耗的能量值得到整體的削減。表1</tables>權利要求1.一種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個處理區(qū)域接受預定處理,其中構成所述連續(xù)物帶處理裝置的所述處理區(qū)域的處理段中至少有一個處理段在其入口部分、其出口部分或其內部部分中的一個位置上包含至少一臺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它具有引入導向輥,其旋轉軸線與移動進于其上的所述織物帶的中心線相垂直;和拉出導向輥,其旋轉軸線與由此拉出的所述織物帶的中心線相垂直,而所述導向輥的所述旋轉軸線之間的相對角則可任意地加以設置。2.如權利要求1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通過對設置在所述處理段上所述至少一臺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所述兩根導向輥的所述旋轉軸線之間相對角的任意設置,可以任意改變所述織物帶在所述處理段內的移動方向和路徑。3.如權利要求1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在所述若干處理段的所選若干處理段的每個處理段的入口部分或出口部分至少設置一臺所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其中通過對所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中所述兩根導向輥的旋轉軸線之間相對角的任意設置,可以任意改變所述織物帶在所述處理段之間的移動方向或移動路徑。4.如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進入所述引入導向輥的所述織物帶的引入移動表面和由所述拉出導向輥出口的所述織物帶的拉出移動表面是位于不同平面的,此外,其中由于所述織物帶在所述引入導向輥和所述拉出導向輥之間移動而形成的變化角度移動表面設置成以便在任意角度下直接聯通所述織物帶的所述引入移動表面和所述拉出移動表面。5.如權利要求1至4中任一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構成所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所述導向輥的旋轉軸線之間的相對角被任意地設置,從而移動所述織物帶時,形成變化角度移動表面,它給予所述織物帶以預定的扭曲,所述兩輥之間的距離則被設置成,使得所述引入導向輥與在所述變化角度移動表面上移動的所述織物帶寬度方向中心線的接觸點和拉出導向輥與所述織物帶寬度方向中心線的接觸點之間的距離至少為織物帶寬度的三倍。6.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一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預定的處理,其中當織物帶在通過構成所述連續(xù)處理裝置的每個所述處理區(qū)域的至少一個所述處理段內部的若干路徑改變點,形成若干移動路徑,所述織物帶接受預定處理時,在所述織物帶于一條或多條織物帶在所述處理段之內沿一條移動路徑移動后進入的移動方向改變點上設置一臺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在使所述織物帶隨之進入鄰近移動路徑的移動方向改變點上設置一臺獨立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從而使所述織物帶得以依次地沿著互為平行的相鄰移動路徑移動。7.如權利要求1至5中任一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一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預定的處理,其中當織物帶在通過構成所述連續(xù)處理裝置的每個所述處理區(qū)域的至少一個所述處理段內部的若干路徑改變點,形成若干移動路徑,所述織物帶接受預定處理時,在所述織物帶于一條或多條織物帶在所述處理段內沿一條所選的移動路徑移動后進入的移動方向改變點上設置一臺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在使所述織物帶隨之進入不同的所選移動路徑的移動方向改變點上設置一臺獨立的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從而使所述織物帶得以依次地在同一處理段內沿著互為平行的移動路徑移動。8.如權利要求7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不僅有所述織物帶,且有獨立的織物帶存在于同一處理段內形成的所述若干移動路徑上。9.如權利要求1至8中任一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一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預定的處理,其中構成所述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若干處理段的排列次序是不同于所述織物帶移動通過每一處理段的次序的。10.如權利要求1至9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一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預定的處理,其中,構成所述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若干處理段中至少有一個部分的配置不是沿著其它處理段的同一直線的。11.如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對作用于所述織物帶的拉力進行改變的拉力改變裝置被設置于構成所述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的處理區(qū)域中至少一個處理段的入口部分,或出口部分,其中藉助使在所述處理段內移動的至少部分所述織物帶通過所述拉力改變裝置,當所述織物帶移動通過所述處理段時,由于對此施加了互不相同的拉力條件,在所述織物帶上進行了預定的處理。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在此裝置中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連續(xù)地移動通過若干處理區(qū)域,同時在每一處理區(qū)域中接受預定的處理,其中已經通過至少構成所述若干處理段的部分的第一處理段,并已在該第一處理段經過處理的織物帶至少移動至第二處理段,并在此接受不同于在所述第一處理段的處理的處理,此后所述織物帶被折回。13.如權利要求1至12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所述至少一個處理段在內部再被劃分成若干處理區(qū)域,在每一所述處理區(qū)域內對所述織物帶進行處理的目的或與在其它處理區(qū)域內進行處理的目的相同,或與之不同。14.如權利要求13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設置于所述一個處理段的每個所述若干處理區(qū)域具有的對所述織物帶處理的條件是互不相同的。15.如權利要求13至14之一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引入至所述處理裝置中的所述織物帶在所述一個處理段的若干處理區(qū)域中的一個處理區(qū)域內加以處理,此后在所述處理段的所述若干處理區(qū)域的單獨處理區(qū)域中,已經在另一處理段內接受過不同處理的同一織物帶被加以處理。16.如權利要求13和14之一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引入至所述處理裝置的所述織物帶在所述一個處理段的選自若干處理區(qū)域的若干處理區(qū)域的一個處理區(qū)域內加以處理,然后在不同處理段或相同處理段的單獨處理區(qū)域中加以處理,此后,所述織物帶被折回至所述一個所選處理區(qū)域。17.如權利要求1至16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相對所述織物帶的移動方向改變角度可通過構成所述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的所述引入導輥和所述拉出導向輥中至少一根輥的可轉動結構而加以任意設置。18.如權利要求1至17中任一條權利要求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至少一根所述引入導向輥和一根拉出導向輥是設計成一個組件的。19.如權利要求18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至少一個所述組件是至少設置在構成所述連續(xù)處理裝置的處理區(qū)域的至少若干處理段之一的入口部分、出口部分和內部部分之一上。20.如權利要求19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兩個所述組件是作為一個組合加以應用的。21.如權利要求3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當所述織物帶從選自一組處理段的至少一個處理段被移動至至少另一所選處理段時,所述織物帶的移動方向是與所述織物帶從所述另一處理段至用于進行預定處理的再另一處理段的移動方向任意不同的。22.如權利要求3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其中當所述織物帶從選自若干處理段的至少一個處理段被移動至至少另一所選處理段時,所述織物帶的移動方向是與當所述織物帶從至少一個不同的所選處理段移動至另一不同的所選處理段時所述織物帶的移動方向互為相對的。全文摘要在用于至少一條長的帶狀織物帶的連續(xù)織物帶處理裝置中,在構成處理區(qū)域的至少一個處理段的入口部分、出口部分或其內部中,設置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該織物帶移動方向改變裝置具有引入導向輥,其旋轉軸線與被引入的織物帶相垂直,和拉出導向輥,其旋轉軸線與被拉出的織物帶相垂直,并且在這兩根輥的旋轉軸線之間具有任意設置的相對角。文檔編號D06B23/04GK1197491SQ96191654公開日1998年10月28日申請日期1996年9月13日優(yōu)先權日1996年9月13日發(fā)明者菊地幸一,本正申請人:菊地布帛技術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