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梭織機投緯裝置,尤其系有關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
在紡織界梭織機可說是一種相當重要的加工機器,多年來相關廠商亦不斷投入人力、物力進行研究與改進,近年來一項較大的突破即是“磁控梭織機”的設計,其是于導梭體上設置有磁鐵,而可借導梭體的位移來帶動梭子在筘座上作位移,以完成投緯運動,此一設計可將梭子的驅動機構完全設置在筘座下方,不會影響到梭子的運動或經緯線的交織,其確具進步性與實用性。
倘進一步將前述的磁控梭織機的投梭機構加以分析可知,其梭子由筘座下方的導梭體通過磁力帶動在扣座上作位移,其運動的方式是由靜止加速至一定速度,然后再迅速的進行減速,最后停止在筘座的另一端,在該處梭子會靜止一段時間,以供進行打緯運動,在打緯運動完成后,梭子再由導梭體帶動投向相反方向,其亦是加速至一定速度后再迅速進行減速,而停止在筘座的第一端,然后進行另一次的打緯運動,在如此反復的操作中進行織造作業(yè)。
由現有的導梭驅動裝置觀之,其是將梭織機動力源(電動機)的旋轉動力直接經適當的傳動機構來帶動一帶輪作往復轉動,以帶動導梭體在筘座中作往返位移,此類機構大多沿用傳統梭織機的傳動機構,亦即其大多是利用凸輪、曲柄或類似的傳動機構來將旋轉運動轉換成往復轉動,藉以經帶輪來帶動導梭體,使之作直線往返位移,此類機構受結構限制,其動作方式均呈現一種類似“間諧運動”的模式,而無法在梭子移動至筘座兩端位置時提供適當的“靜止”時間來供打緯運動進行,亦即在梭子的投緯運動中完全沒有所謂的“靜止”時間,此即使得打緯運動是在梭子轉變位移方向的瞬間進行,其在時間的搭配運用上即相當局促。
在當今的梭織機設計上,如何有效地提升加工速度,已成為一項相當重要的課題,亦即其投緯運動及打緯運動的速度已不斷被要求提升,惟在現有的梭織機結構上,其驅動裝置仍沿襲傳統的梭織機形式,倘再提升運行速度,則其梭子在投緯運動行程中離開經線的范圍,然后反向再進入經線的范圍間的片段時段,已然不足以完成打緯運動,有些廠商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會刻意將筘座的長度加長,進而增長梭子的位移行程,借以增加梭子在筘座兩端位置進行減速、停止(轉向)、加速的間隔時間,以便爭取適當的時間長度來進行打緯運動,但其必然會使得投緯運動的相關機構規(guī)格加大(諸如凸輪規(guī)格增加、筘座寬度變寬),同時亦會使得梭織機的整體寬度增加,此絕非生產廠商或使用者所樂見,因為機體整體變寬影響所及,必然甚于加工速度的分秒之爭。
倘就技術上來作分析,梭子在進行投緯運動時所需要的運動方式應該是加速→減速→靜止↑ ↓靜止←減速←加速亦即在梭子減速至停止狀態(tài)時,應該維持適當長度的靜止時間,以利于打緯運動的進行,然后再行反向加速,亦即其投緯運動的過程中,在梭子抵達筘座兩端位置時,必須具有一段適當的靜止時間,才能夠符合實際操作的需要,如此在提升梭織機的運轉速度時,才能夠確保打緯運動的精確運行,不致與投緯運動發(fā)生干擾。
本發(fā)明人有鑒于現有的梭織機導梭驅動裝置在驅動梭子進行投緯運動時,在其梭子位移至筘座兩端時均未能提供適切的靜止時間,致使梭織機在提升速度時,投緯運動與打緯運動發(fā)生相互干擾,亦即使對速度的提升有相當嚴格的限制,而對梭織機的效率提升構成了限制,為此乃針對此一缺點進行研究改良,經不斷地試驗與改進,終于研制出了確具產業(yè)上利用價值的梭織投緯裝置。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是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驅動一組平行分度凸輪,由該組平行分度凸輪以間歇性的方式驅動行程調整機構,再由行程調整機構帶動移動座進行間歇性的往復式位移,且設定該移動座在位移的極限位置暫時靜止,如此即可由移動座經放大機構來進行投緯動作,借平行分度凸輪的設置,可在移動座移動至極限位置時,停留一段靜止時間以利打緯運動,而可讓梭織機的投緯運動及打緯運動能夠更精確。
本發(fā)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中由平行分度凸輪驅動的行程調整機構可以提供移動座不同的位移程度,亦即依照移動座的驅動塊樞設連接在行程調整機構不同的定位,即可提供移動座不同的位移行程,而能夠適用于不同的機型。
本發(fā)明的又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中放大機構是一滑輪組,其是由前、后滑輪組與中間的活動滑輪組構成,導梭拉繩繞設于前、后滑輪組與中間的活動滑輪組之間,且活動滑輪組架設在移動座上,當移動座發(fā)生位移時,即可由放大機構將位移放大,而可由導梭拉繩來進行投緯動作。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在于提供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中,其是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驅動機座中的平行分度凸輪,由該組平行分度凸輪以間歇性的方式驅動行程調整機構,再由行程調整機構帶動移動座進行間歇性的往復式位移,且設定該移動座在位移的極限位置暫時靜止,如此即可由移動座經放大機構來進行投緯運動,借此,可由平行分度凸輪的設置,在移動座移動至極限位置時,停留一段靜止時間以利打緯運動的進行。
在上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中平行分度凸輪可由分度盤與滾子構成,在分度盤周圍可設有轉角段及圓弧段,該轉角段可作動滾子轉動,而圓弧段則由滾子旁側滑過;行程調整機構可由一調整板所構成,該調整板與滾子同軸,而可由滾子帶動轉動,且可在該調整板上設有多個與滾子軸心不同距離的調整孔;機座中可設置有移動座,該移動座設置于機座中的滑桿上,在該移動座上設有導桿,又在導桿上設置有一驅動塊,該驅動塊則樞設結合在行程調整機構上,借此,可在行程調整機構轉動時,帶動驅動塊作位移,并進而帶動移動座在機座的滑桿上作位移;而且移動座中的導桿可與機座中的滑桿相垂直;平行分度凸輪的分度盤外側可同軸設置一皮帶輪,而可用以輸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平行分度凸輪的分度盤可為一二分割的分度盤;放大機構可由移動座內部設置的一活動滑輪組與機座中的前、后滑輪組相配合構成。
本發(fā)明與已有技術相比優(yōu)點和積極效果非常明顯。由以上的技術方案可知,本發(fā)明以平行分度凸輪30配合行程調整機構20、移動座40及滑輪組來提供導梭體適切的驅動作用,而令分度盤32在持續(xù)不斷的旋轉動作當中,提供滾子34、調整板22一份間歇性的驅動動力,再加上平行分度凸輪30與調整板22規(guī)格的配合,可使分度盤32每旋轉360°,移動座40即由機座10中的一端極限位置移動至另端的極限位置,且在每一極限位置保持適當的“靜止”時間,如此即可讓投緯運動與打緯運動能夠更精確的配合,而不致在加快梭織機運行速度時,令投緯運動與打緯運動相互干擾,而能夠讓梭織機加工速度的瓶頸得以突破,另在本發(fā)明的行程調整機構中采用調整板22來作配合,其上的調整孔可根據不同機型的梭織機來運用,亦即在不同筘座寬度的梭織機上均可采用本發(fā)明的投緯裝置,而僅需將驅動塊44的樞接桿440與不同的調整孔24作配合,即可提供適切的投緯運動行程。
以下結合附圖進一步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結構特征及目的。
附圖簡要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結構配置正面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俯視結構配置概略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側視結構配置概略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90°時的正面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圖4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180°時的正面示意圖。
圖6是本發(fā)明圖5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90°時的正面示意圖。
圖7是本發(fā)明圖6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90°時的正面示意圖。
圖8是本發(fā)明圖7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180°時的正面示意圖。
請參閱圖1所示,其是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的平面結構配置示意圖,其中可以見到本發(fā)明的梭織機導梭驅動裝置是在一機座10旁側設置有平行分度凸輪30,該平行分度凸輪30是由分度盤32與滾子34構成,該分度盤32是由梭織機的旋轉動力(電動機)驅動而旋轉,于圖中可以見到在分度盤32周圍有部份為轉角段320,而其余部份則為圓弧段322,此即使得分度盤32在旋轉時,只有轉角段320會帶動滾子34作轉動,而圓弧段322則貼在滾子34旁側滑過,不會帶動滾子34轉動;在機座10中另設置有行程調整機構20,其主要是一個與滾子34同軸的調整板22,該調整板22可由滾子34帶動而轉動,其中該調整板22上設有多個與滾子34軸心不同距離的調整孔24;另在機座10中設置有移動座40,該移動座40是設置于機座10中的滑桿12上,在該移動座40上設有導桿42,該導桿42可與機座10的滑桿12相垂直,又在導桿42上設置有一驅動塊44,該驅動塊44是樞設結合在調整板22的調整孔24中,借此,可在調整板22轉動時,帶動驅動塊44作位移,并進而帶動移動座40在機座10的滑桿12上作位移。
配合圖2的本發(fā)明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俯視結構配置概略示意圖觀之,當可進一步了解本發(fā)明的驅動裝置的具體結構,為便于說明,故將其中部份易遮住視線而影向說明的零件予以省略,此圖中可以見到在機座10一側設置有平行分度凸輪30,于分度盤32外側可同軸設置一皮帶輪36,該皮帶輪36可用以輸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而可由旋轉動力驅動分度盤32進行旋轉動作,于圖中可以見到在此實施例中的分度盤是一二分割的分度盤,其可由二片分度盤32與二組滾子34配合來進行傳動,當然其亦可采三分割或其他方式,依不同的結構需求來取代,該等等效取代仍應屬本發(fā)明所涵蓋的范疇;滾子34與行程調整機構20的調整板22同軸設置,從而可借以帶動調整板22轉動,于此圖中移動座40以一假想線框代表,其內部設置有一活動滑輪組46,該活動滑輪組46可與機座10中的前、后滑輪組14、16相配合,而可提供導梭拉繩18一份(種)放大行程的功效,于是即可據以帶動導梭體(圖中未示)進行投緯動作。
配合圖3的本發(fā)明的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側視結構配置概略示意圖觀之,則可見到驅動塊44在移動座40中的形態(tài),此圖中可以見到移動座40設置在機座10中的滑桿12上,活動滑輪組46容置在移動座40中,在移動座40中設置有導桿42,驅動塊44可滑移地設置在該導桿42上方,又該驅動塊44以一樞接桿440與調整板22相樞接,而可在調整板22轉動時帶動驅動塊44在機座10中產生位移。
接下來由圖4觀之,其是本發(fā)明的圖1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32旋轉90°時的正面示意圖,其中可以看出當分度盤32由圖1中所示位置依逆時針方向旋轉90°時,會由其轉角段320帶動滾子34轉動,并令與滾子34同軸的調整板22作轉動,其即會使得驅動塊44由圖1中所示的位置移動至圖4所示的位置,此時移動座40即會受到驅動塊44的作用而移動至圖4所示的極限位置,于此位置分度盤32的轉角段320便脫離滾子34,使得分度盤32在繼續(xù)旋轉180°的范圍中,只以圓弧段322與滾子34接觸,使?jié)L子34不會被傳動,亦即在分度盤32由圖4位置再作逆時針方向旋轉180°,而轉至圖5中所示位置時,調整板22將不發(fā)生轉動,進而使得移動座40停留在圖中所示的極限位置上,而可讓導梭體在其極限位置形成“靜止”狀態(tài),以利于打緯運動的進行。
圖6是本發(fā)明的圖5中所示實施例的分度盤旋轉90°時的示意圖,在前段提及分度盤32由圖4中所示的位置逆時針旋轉180°而至圖5中所示位置的過程中,分度盤32均是以圓弧段322與滾子34接觸,而不會使調整板22轉動,惟抵達圖5所示位置時,該分度盤32的轉角段320又與滾子34相接觸,而可再次帶動調整板22作轉動,進而經驅動塊44帶動移動座40發(fā)生位移,在分度盤32持續(xù)的旋轉動作中,驅動塊44會被調整板22帶動而由圖5中所示位置經過圖6中所示位置而至圖7中所示位置,亦即移動座40亦會由圖4中所示的右邊極限位置被移動至圖6中所示的左邊極限位置,如此即可經滑輪組的配合,使梭織機中的導梭體由筘座中的一端極限位置移動至另端極限位置,又在圖7所示位置的分度盤32后續(xù)180°旋轉動作中(由圖7中所示位置逆時針方向旋轉至圖8中所示位置),又不再傳動滾子34,使移動座40再次于其極限位置保持“靜止”。
權利要求
1.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是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驅動機座中的平行分度凸輪,由該組平行分度凸輪以間歇性的方式驅動行程調整機構,再由行程調整機構帶動移動座進行間歇性的往復式位移,且設定該移動座在位移的極限位置暫時靜止,如此即可由移動座經放大機構來進行投緯運動。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平行分度凸輪是由分度盤與滾子構成,在分度盤周圍設有轉角段及圓弧段,該轉角段可作動滾子轉動,而圓弧段則由滾子旁側滑過。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行程調整機構是由一調整板所構成,該調整板與滾子同軸,而可由滾子帶動轉動,且在該調整板上設有多個與滾子軸心不同距離的調整孔。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機座中設置有移動座,該移動座是設置于機座中的滑桿上,在該移動座上設有導桿,又在導桿上設置有一驅動塊,該驅動塊則樞設結合在行程調整機構上,藉此,可在行程調整機構轉動時,帶動驅動塊作位移,并進而帶動移動座在機座的滑桿上作位移。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移動座中的導桿可與機座中的滑桿相垂直。
6.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平行分度凸輪的分度盤外側可同軸設置一皮帶輪,而可用以輸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
7.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平行分度凸輪的分度盤是一二分割的分度盤。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特征在于其中放大機構是由移動座內部設置的一活動滑輪組與機座中的前、后滑輪組相配合構成。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平行分度凸輪驅動行程調整機構的梭織機投緯裝置,其是以梭織機的旋轉動力驅動一組平行分度凸輪,由該組平行分度凸輪以間歇性的方式驅動行程調整機構,再由行程調整機構帶動移動座進行間歇性的往復式位移,且設定該移動座在位移的極限位置暫時靜止,如此即可由移動座的位移經由放大機構來進行投緯動作,借此可讓移動座移動至極限位置時停留一段靜止時間以利打緯運動的進行。
文檔編號D03D49/44GK1222594SQ98103938
公開日1999年7月14日 申請日期1998年1月4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1月4日
發(fā)明者鄭川田 申請人:鄭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