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對上線施加張力,對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
圖7為表示設置有自動切線器的已有的縫紉機的頭部的立面圖。
在現(xiàn)有的縫紉機中,卷繞于線卷2上的上線3通過副夾線器(第1夾線器)P4、主夾線器(第2夾線器)5、挑線彈簧6、線索A7、挑線桿8、線索B9、針桿導線鉤11、針12而到達布14處,與下線17相配合,形成針跡。上述下線17通過接納于腔15內(nèi)的梭子罩16,連結于布14上的針跡上。
在工業(yè)用的縫紉機中,一般設置有自動切線器,該裝置在縫制結束時,在針板13下將上線和下線切斷,可動刀片18和固定刀片19隨著縫制結束時的切線信號而動作,將布14與針12之間的上線3,以及梭子罩16與布14之間的下線切斷。
圖8表示線切斷時的可動刀片18與固定刀片19的具體結構。圖8(a)~(c)為用于說明縫紉機線的切斷處理的流程的,從側方看到的針附近的的剖面圖,圖8(a’)為從上方觀看到的圖8(a)中的可動刀片18與固定刀片19的頂面圖。另外,圖8(a)和(a’)表示切斷線的瞬間的可動刀片18、固定刀片19和上線下線的位置關系。
在動作時,可動刀片18中的前端18a沿前進線路(A方向),通過因上線3在針側3b與布側3a之間的松弛而產(chǎn)生的輪上的部分,朝向叉形狀部18c拉緊上線3,同時還拉緊下線17。
通過可動刀片18的刃部18d,在叉形狀部18c之間形成凹狀18b,這樣便防止固定刀片19與其之間的線相互干擾。
沿可動刀片18的退回線路(B方向),叉形狀部18c分別通過線卷2、梭子罩16將上線3、下線17拉出,同時靠近固定刀片19,可動刀片18的刃部18d與固定刀片的刃部19a相嚙合,由此將線切斷。
圖8(b)為表示切斷后的線的狀態(tài)的圖。在這里,從針12至切斷部的上線稱為“針線3b”。
圖8(c)為表示切線動作結束后,縫紉機停止時的上線的狀態(tài)的圖。在切線后,至縫紉機停止之前的期間,挑線桿8將上線3拉回,最終的針線3b殘留于針尖處。最終所殘留的針線3b中的相對針12的長度稱為“針線殘留長度L”。
當該針線殘留長度L較短時,會產(chǎn)生下述問題,即在下次縫制開始時,線從針中拔出,或產(chǎn)生跳線,未形成針跡。當針線殘留長度L過長時,在下次的針跡形成時,較長的上線以纏繞方式縫上,從而破壞了外觀。
另外,不管針線殘留長度L較長,還是較短,在切線之后,在采用上線夾持裝置的場合,該裝置會對針線的夾持處理的成功率造成較大影響。在這里,上述上線夾持裝置指用于在線切斷處理后,夾持針尖的線,在下次縫制時,按照規(guī)定長度,將針尖的線設置于規(guī)定位置的裝置。
針線殘留長度L由單純從針12至可動刀片18與固定刀片19相嚙合的位置的上線3的線通過長度確定。實際上,上述長度是通過可動刀片18的叉形狀部18c,以所彎曲的量獲得的。
此外,由于在切線動作的過程中,通過可動刀片18的叉形狀部18c,強制拉出線,這樣借助線的慣性力,以一定余量將線拉出,此外還可增加針線殘留長度L。
由于采用拉出可動刀片18造成的線的慣性力,如圖9所示,這樣在切線時,通過促動器等使夾線器5中的線緩沖銷38動作,從而作用于旋轉滑輪5a上的彈簧壓力釋放。
再有,為了對上線3的拉出量進行控制,在獨立于上述縫制用旋轉夾線器5的情況下,設置有下述副夾線器P4,其用于在切線時,對上線施加輕微的摩擦阻力。
但是,在對較薄或柔軟的布等進行縫制時,在旋轉夾線器5對上線所施加的阻力(張力)非常輕微的場合,由于在縫制時不能無視副夾線器P4所造成的阻力(張力),這樣在副夾線器P4的調(diào)節(jié)中,縫制時的張力必須優(yōu)先進行。
此外,在旋轉夾線器5采用旋轉式夾線器的場合,由于旋轉式夾線器必須處于在上游側,預先張拉的狀態(tài),這樣副夾線器P4的調(diào)節(jié)必須對應于旋轉式夾線器而進行。當上述調(diào)節(jié)不適合于旋轉式夾線器時,縫制時的張力過大,不能形成適合的針跡。
當按照上述方式,按照縫制時的張力優(yōu)先于切線時的方式對副夾線器P4的阻力(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或按照對應于主夾線器的方式對副夾線器P4的阻力(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時,通過自動切線器切斷線時的張力與適合的值偏離,這樣會產(chǎn)生下述問題,即無法獲得必要的針線殘留長度,或針線殘留長度參差不一而不穩(wěn)定。
另外,與此相反,當為了使針線殘留長度保持穩(wěn)定,按照線切斷處理時的張力優(yōu)先于縫制時的方式對副夾線器進行調(diào)節(jié)時,按照上述方式,在以較低張力縫制較薄物品或柔軟布的場合,會產(chǎn)生下述問題,即縫制時的張力與適合的值偏離,所形成的針跡較差。
本發(fā)明是針對上述情況而提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即使在以較低張力縫制較薄物品或柔軟布的情況下,仍可使縫制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進行外觀良好的縫制,并且還可使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可使線切斷后的線殘留長度適當?shù)乇3址€(wěn)定。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第1項發(fā)明涉及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包括主夾線機構,其對上線施加張力,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副夾線機構,其可在與上述主夾線機構不同的位置,對上線施加副張力,其特征在于該線夾持裝置包括張力釋放機構,該機構可在切線處理的任意時間,釋放上述主夾線機構所施加的張力;切換機構,其在切線處理的任意時間,將上述副夾線機構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狀態(tài)。
按照上述第1項發(fā)明,在采用形成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主夾線機構,無需預張力(預先在上游側所施加的較小的張力)的夾線器(比如,夾線板)的場合,對于縫制時的線張力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中的任何一個來說,均可施加適合的張力。
即,由于通過按照對應于縫制時的方式對主夾線機構所施加的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并且按照對應于線切斷處理時的方式對副夾線機構所施加的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在縫制時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和切換機構不產(chǎn)生作用,在線切斷處理時,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作用,主夾線機構在縫制時,副夾線機構在線切斷處理時分別獨立地作用,這樣縫制時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均為適合的值。
因此,即使在以較低張力縫制諸如較薄物品或柔軟布的情況下,仍可使縫制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進行外觀良好的縫制,并且可還使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使針尖的線殘留長度保持穩(wěn)定。
具體來說,釋放夾線器所施加的張力的結構可通過,比如,將動作片推入以夾持方式推壓線的夾線板之間,以使夾線板之間張開的方式解除上述線的推壓的結構,或從縫紉機框架內(nèi)部將夾線器的外側的夾線板推回,將夾線板之間推開的結構等各種結構來實現(xiàn)。另外,上述張力釋放結構與切換結構的動作也可通過比如,控制電路等的控制,對應于線切斷處理的時間進行。此外,還可通過操作人員的操作,對應于線切斷次的時間進行。還有,該驅(qū)動力除了可采用液壓或氣壓活塞等的電力以外,還可采用借助杠桿或踏板的操作人員的人工驅(qū)動。
第2項發(fā)明涉及上述第1項發(fā)明的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按照下述構成,該方式為主夾線機構包括主夾線器,該主夾線器必須預先在上游側,使上線具有較小的張力以便施加張力,該主夾線器對該上線施加張力,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副夾線機構,其包括可在上述主夾線器的上游側對上線施加第1張力的第1副夾線器,以及可施加第2張力的第2副夾線器;上述切換機構可在任意時間,將上述第1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并且可將上述第2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
按照上述第2項發(fā)明,在采用形成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主夾線器,必須要求預張力(預先在上游側所施加的較小的張力)的夾線器(比如,旋轉夾線器等)的場合,對于縫制時的線張力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中的任何一個來說,均可施加適合的張力。
即,由于通過按照對應于縫制時的方式對主夾線器與第1副夾線器施加的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并且按照對應于線切斷處理時的方式對第2副夾線器施加的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在縫制時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不產(chǎn)生作用,在線切斷處理時使第1副夾線器與切換機構作用,在縫制時主夾線器和第1副夾線器,在線切斷處理時第2副夾線器分別獨立地作用,從而可使在縫制時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均為適合的值。
因此,即使在以較低的張力縫制諸如,較薄的物品或柔軟的布的情況下,仍可使縫制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進行外觀良好的縫制,并且還可使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使針尖的線殘留長度保持穩(wěn)定。
在這里,預先在上游側,上線中必須有較小的張力以便施加張力的主夾線器比如為,旋轉夾線器,但是此外,其還可包括由防止線翹曲的夾線板等形成的夾線器。解除夾線器的張力施加的結構,或使張力釋放機構和切換機構動作的結構等可為第1項發(fā)明所描述的各種結構。
第3項發(fā)明涉及第2項發(fā)明的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按照下述方式構成,該方式為上述切換機構包括第1動作部,其通過沿第1方向作往復運動,使上述第1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在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與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第2動作部,其通過沿第2方向作往復運動,使上述第2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在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與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驅(qū)動機構,其具有可動部,可使該可動部作往復運動;連桿,其傳遞上述可動部的往復運動,使上述第1動作部沿上述第1方向作往復運動,并且使上述第2動作部沿與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作往復運動。
按照上述第3項發(fā)明,由于可通過僅僅使驅(qū)動機構中的可動部往復運動,進行第1副夾線器的作用/不產(chǎn)生作用的切換,以及第2副夾線器的不產(chǎn)生作用/作用的切換這兩種切換,即可通過上述1個可動部的運動,對2個機構的動作進行控制,從而可以很容易地對使切換機構動作的時間進行控制。
第4項發(fā)明涉及上述第1~3項發(fā)明的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包括下述控制機構,該機構在通過設置于縫紉機中的自動切線器進行的線切斷處理時,通過上述張力釋放機構進行張力釋放,并且通過上述切換機構進行切換。
按照上述第4項發(fā)明,由于通過上述控制機構的控制,可在自動地進行線切斷處理時,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動作,這樣可使縫制處理和線切斷處理的作業(yè)人員的處理簡化,可使縫制上的操作內(nèi)容變得簡單。
在這里,控制機構還可為下述控制電路,該控制電路通過電控制,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動作,此外也可為下述控制機構,該控制機構可通過機械結構與切線器保持連動,使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動作。
下面參照
圖1~6,對本發(fā)明的實施例進行描述。此外,與已有技術相同的結構采用與已有實例中的附圖中的標號相同的標號,故省略對其的說明。
圖1為表示包括有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線夾持裝置的縫紉機的縫紉機頭部側的側面圖;圖2表示副夾線器與切換器的具體結構,圖2(a)表示其立面圖,圖2(b)表示副夾線器的縱向剖面圖;圖3為表示圖1中的縫紉機中的電路結構的方框圖;圖4為表示縫紉機中的每個驅(qū)動系統(tǒng)的動作時間的時序圖;圖5為表示通過縫紉機中的控制電路所進行的縫制結束處理的順序的流程圖;圖6表示本發(fā)明第2實施例的副夾線器與切換器的具體結構,圖6(a)為其立面圖,圖6(b)為包括從側方看到的局部剖面的側面圖;圖7為表示已有的縫紉機的頭部側的側面圖;圖8依次表示通過切線器所進行的線切斷處理,圖8(a)~(c)為從側方觀看針附近的剖面圖,圖8(a’)表示圖8(a)的可動刀片與固定刀片的頂面圖;圖9為表示縫紉機中所設置的主夾線器的縱向剖面圖。
第1實施例圖1為表示本發(fā)明第1實施例的包括有線夾持裝置的縫紉機的縫紉機頭部側的側面圖,圖2表示副夾線器21、25與切換器30的具體結構,圖2(a)表示其立面圖,圖2(b)表示副夾線器的縱向剖面圖。
在圖1中,標號1表示縫紉機框架,標號2表示線卷,標號3表示上線,標號5表示作為主夾線器的旋轉夾線器,標號6表示挑線彈簧,標號7、9、11表示線索,標號8表示挑線桿,標號10表示針桿,標號12表示針,標號13表示針板,標號14表示被縫制物,標號15表示腔,標號16表示梭子罩,標號18表示自動切線器中的可動刀片,標號19表示自動切線器中的固定刀片,標號21表示第2副夾線器,標號25表示第1副夾線器,標號30表示切換器。
本實施例的線夾持裝置由作為在其內(nèi)部設置有張力釋放器的主夾線器的旋轉夾線器5、第1和第2副夾線器21、25、切換器30構成。
旋轉夾線器5與已有的類型的結構相同,故簡化對其的描述,但是如圖9的縱向剖面圖所示,其由在外緣部具有對線進行導向的槽的旋轉滑輪5a、與該旋轉滑輪5a滑動接觸,施加摩擦阻力的滑動接觸部件5e、推壓滑動部件5e的彈簧5d、對該彈簧的彈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調(diào)線螺母5b等構成,通過使上線3沿旋轉滑輪5a延伸,使旋轉滑輪5a旋轉,從而可對上線3施加張力。
此外,設置于旋轉夾線器5的內(nèi)部的張力釋放器的結構也與已有的類型相同,故簡化對其的描述,但是其包括與旋轉夾線器5的支承軸5c的內(nèi)部連通的線緩沖銷38,以及驅(qū)動該銷的比如,線緩沖螺線管98(圖3)等驅(qū)動機構,通過上述線緩沖銷38,以抵抗彈簧5d的方式將旋轉夾線器5的滑動部件5e上推,從而將旋轉夾線器5的張力釋放。
第1和第2副夾線器25、21分別設置于固定在縫紉機框架1上的基座20上。在該基座20上設置有將上線3從上游側送向第2副夾線器21的線索20A,以及將上線3從第1副夾線器25送向上游側的線索20B。
第1副夾線器25由調(diào)線桿26、兩個夾線板25A、25A、調(diào)線彈簧28、調(diào)線螺母27等構成,第2副夾線器21由調(diào)線桿22、兩個夾線板21A、21A、調(diào)線彈簧24、調(diào)線螺母23等構成。
調(diào)線桿22、26的前端附近設置有螺桿22a、26a,該調(diào)線桿22、26固定于基座20上。夾線板25A、25A插入調(diào)線桿26,將上線3夾于兩個板之間,通過調(diào)線彈簧28的壓靠力,對上線施加摩擦阻力。同樣,夾線板21A、21A也插入調(diào)線桿22,將上線3夾于兩個板之間,通過調(diào)線彈簧24的壓靠力,對上線施加摩擦阻力。通過上述第1和第2副夾線器25、21所獲得的摩擦力可分別通過使調(diào)線螺母27、23旋轉的方式進行調(diào)節(jié)。
第1和第2副夾線器25、21的張力的調(diào)節(jié)對于第1副夾線器25來說,對應于切斷處理而進行,以便獲得適當?shù)木€切斷后的線殘留長度,對于第2副夾線器21來說,對應于旋轉夾線器5而進行,以便獲得適當?shù)目p制時的張力。
此外,第1和第2副夾線器25、21的位置關系即使在相互替換的情況下,仍不會對機構造成影響。
切換器30由作為驅(qū)動機構的夾線切換螺線管31、切換臂34構成。該切換臂34按照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設置在基座20上的支點35上,并且通過銷32與夾線切換螺線管31中的插棒式鐵心(可動部)31a連接,通過夾線切換螺線管31的驅(qū)動,進行搖擺運動。
兩股的爪形狀部34aa、34ab設置于切換臂34的一端,其沿通過彈簧33將插棒式鐵心31a壓出的方向移動,由此該兩股的爪形狀部34aa、34ab插入第2副夾線器21中的夾線板21A、21A之間,通過將插棒式鐵心31a拉入,可將該兩股的爪形狀部34aa、33ab相對第2副夾線器21拉開。
在切換臂34的另一端設置有同樣的爪形狀部34bb、34ba,其沿通過彈簧33將插棒式鐵心31a壓出的方向移動,由此將該兩股的爪形狀部34bb、34ba相對第1副夾線器25拉開,通過將插棒式鐵心(可動部)31a拉入,可將該兩股的爪形狀部34bb、34ba插入第1副夾線器25中的夾線板25A、25A之間。
即,上述切換臂34形成連桿,爪形狀部34bb、34ba與爪形狀部34aa、34ab分別形成第1和第2動作部。
上述兩股的爪形狀部34aa、34ab按照浮起的方式插入夾線板21A、21A,將上線3壓靠于夾線板21A、21A之間的狀態(tài)解除。對于另一個兩股的爪形狀部34bb、34ba,其情況與上述的相同。
在通常的縫制時等,夾線切換螺線管31處于未驅(qū)動狀態(tài)的場合,通過恢復彈簧33,使插棒式鐵心31a處于壓出的狀態(tài),上線3處于下述狀態(tài),即僅僅由第1副夾線器25施加張力,第2副夾線器21不施加張力。
在線切斷處理時等,夾線切換螺線管31處于驅(qū)動的狀態(tài)的場合,插棒式鐵心31a處于拉回的狀態(tài),上線3處于下述狀態(tài),即僅僅由第2副夾線器21施加張力,第1副夾線器25不施加張力。
圖3表示包括上述線夾持裝置的縫紉機中的電路結構的方框圖。
在縫紉機中設置有對縫制處理進行控制的控制電路80。該控制電路80由具有CPU(中央處理器)、RAM(隨機存取存儲器)、ROM(只讀存儲器)的控制部81、驅(qū)動縫紉機馬達93的馬達驅(qū)動電路82、對每個驅(qū)動系統(tǒng)進行操作的螺線管驅(qū)動器83等構成。
通過圖中省略的接口,上軸角度檢測器91或踏板傳感器92與控制部81連接,清線螺線管94、反送螺線管95、自動上推螺線管96、切線螺線管97、線緩沖螺線管98和夾線切換螺線管31等與螺線管驅(qū)動器83連接。
在這里,上軸角度檢測器91用于對縫紉機的上軸的角度進行檢測,通過該檢測表示針12位于上方的針上位置信號、表示針位于下方的針下位置信號、表示縫紉機的速度的速度檢測信號等輸出給控制部81。踏板傳感器檢測圖中未示出的踏板的中位置、前踏位置、后踏位置的各個狀態(tài),對應于該狀態(tài),將縫紉機啟動信號、切線信號、停止信號、速度信號分別輸出給控制部81。清線螺線管94在切線之后,使刮板(圖中未示出)啟動,以便通過作用口使上線3落到壓布裝置上。反送螺線管95在通過作用口進行返縫時,使送布機構反轉。自動上推螺線管96通過作用口,使壓布裝置上升。切線螺線管97通過作用口,使自動切線器啟動。線緩沖螺線管98為旋轉夾線器5內(nèi)部的張力釋放器的驅(qū)動機構。
另外,上述切線螺線管97將比如,與各個機構連接的滾輪插入凸輪中,使每個機構啟動,每個機構的驅(qū)動力一般是由上述凸輪等送出的。
下面對包括具有上述結構的線夾持裝置的縫紉機的動作進行描述。
圖4表示縫紉機中的每個驅(qū)動系統(tǒng)的動作時間的時序圖。
在一般的縫制時,針下位置信號與針上位置信號相互從上軸角度檢測器91朝向控制部81輸入。
當在該狀態(tài),操作人員從前踏位置對踏板進行后踏操作時,如圖4所示,切線信號從踏板傳感器92輸出給控制部81,在該信號輸出一定時間后,在針下位置信號的輸入之后,切線螺線管97、線緩沖螺線管98、夾線切換螺線管31馬上分別驅(qū)動。
通過上述的驅(qū)動,自動切線器開始線切斷處理的動作,同時,張力釋放器動作,將旋轉夾線器5所施加的張力釋放,并且切換器30動作,將第1副夾線器25所施加的張力釋放,第2副夾線器21施加張力。
即,在通過自動切線器進行線切斷處理時,僅僅通過第2副夾線器21對上線3施加張力,施加線切斷處理過程中所持有的張力,在線切斷處理之后,殘留于針尖處的線殘留長度為所需長度。
自動切線器所進行的線切斷處理的動作內(nèi)容按照已有實例所描述的方式進行。
當線切斷處理結束時,線緩沖螺線管98與夾線切換螺線管31不驅(qū)動,旋轉夾線器5與第1和第2副夾線器25、21恢復縫制時的狀態(tài)。此后,清線螺線管94驅(qū)動,通過刮板清掃線,此后,自動上推螺線管96驅(qū)動,壓布裝置自動上升,縫制處理結束。
圖5表示通過縫紉機的控制部81所進行的縫制結束處理的流程圖。
該縫制結束處理在下述場合開始進行,該場合指在縫制過程中,操作人員后踏踏板。即在步驟S1中,當踏板傳感器92檢測表示后踏位置的信號時,進行步驟S2。
在步驟S2中,通過上軸角度檢測器91發(fā)出的信號,對縫紉機是否進行低速動作進行判斷,如果是低速動作,進行步驟S3,但是如果不是低速動作(如果是高速動作),反復進行步驟2,直至處于低速狀態(tài)。
當縫紉機處于低速狀態(tài)而進行步驟3時,判斷踏板傳感器92是否尚未輸出后踏位置的信號,如果輸出,進行步驟4,但是如果未輸出,進行步驟S1。
即,通過該步驟S3的處理,僅僅在縫紉機處于低速狀態(tài)之后,進行后踏的場合,可進行線切斷處理。
在步驟S4中,判斷上軸角度檢測器91是否輸出針下位置信號,反復進行該步驟S4,直至上述信號輸出,在輸出的場合,進行步驟S5。
即,通過該步驟4的處理,可在針12從下死點上升的時間,進行線切斷處理,按照不與自動切線器中的可動刀片18發(fā)生沖突的方式對針12進行控制。
在步驟S5~7中,依次對切線螺線管97、線緩沖螺線管98、夾線切換螺線管31進行激磁,進行步驟S8。
在步驟S8中,判斷上軸角度檢測器91是否輸出針上位置信號,反復進行該步驟S5,直至上述信號輸出,在輸出的場合,進行步驟S9。在步驟S9中,等待較短的設定時間,進行步驟S10。
在步驟S10~12中,依次對切線螺線管97、線緩沖螺線管98、夾線切換螺線管31進行消磁,進行步驟S13,在該步驟S13中,等待較短的設定時間,進行步驟S14。
此后,依次對清線螺線管94進行激磁(步驟S14)、等待設定時間(步驟S15)、對清線螺線管94進行消磁(步驟S16)、等待設定時間(步驟S17)、對自動上推螺線管96進行激磁(步驟S18),該縫制結束處理完畢。
按照上述描述方式采用本發(fā)明,由于通過單獨的夾線器(旋轉夾線器5和第1副夾線器25、第2副夾線器21),對施加于縫制時與線切斷處理時的上線3上的張力進行控制,這樣可作用與每種場合相適合的張力,另外可同時滿足縫制的質(zhì)量和針線殘留長度。
另外,由于通過上述切換器30,暫時進行第1副夾線器25的作用/不產(chǎn)生作用的切換,以及第2副夾線器21的不產(chǎn)生作用/作用的切換這兩種切換,這樣可以很容易地進行使切換器30動作的時間控制。
另外,本發(fā)明不限于本實施例的線夾持裝置的形式,通過下述方式,可獲得與上述相同的作用和效果,該方式為主夾線器采用無需預張力的夾線器,并且僅僅設置1個副夾線器,相對該副夾線器,切換機構可對第2副夾線器21進行相同的處理。此外,第1、第2副夾線器21、25的設置或結構、主夾線器或切換機構的結構等、本實施例中所示的具體結構等可在不離開本發(fā)明的實質(zhì)的范圍內(nèi)進行適當變換。
第2實施例圖6表示本發(fā)明第2實施例的線夾持裝置中的副夾線器和切換器,圖6(a)為立面圖,圖6(b)為局部的縱向剖開的側面圖。
本實施例表示切換機構的結構發(fā)生變化的實例,其它的結構和控制內(nèi)容基本與第1實施例的結構相同。
本實施例的第1和第2副夾線器42、51的結構基本與第1實施例的相同。不同的結構在于在調(diào)線桿43、52中分別形成有插入孔43b、52b,其內(nèi)插入有線緩沖銷46、55,另外分別與外側的夾線板42A、51A連接的接觸片42a、51a與上述調(diào)線桿43、52的內(nèi)部連通,其處于可沿上述調(diào)線桿43、52的縱向運動的狀態(tài)。
切換器(切換機構)60由作為驅(qū)動機構的夾線切換螺線管61、作為連桿的切換臂64、第1和第2的動作部的線緩沖銷55、46構成,其設置于縫紉機框架內(nèi)部。切換臂64以可旋轉的方式安裝于支點65上,并且通過銷62與夾線切換螺線管61中的插棒式鐵心(可動部)61a連接,通過夾線切換螺線管61的驅(qū)動而進行搖擺運動。
在通常的縫制時等,夾線切換螺線管61處于未驅(qū)動狀態(tài)的場合,通過恢復彈簧63,插棒式鐵心61a處于壓出的狀態(tài),切換臂64將線緩沖銷46壓出,第2副夾線器42中的夾線板42A、42A之間張開。因此,上線3處于下述狀態(tài),即其僅僅由第1副夾線器51施加張力,第2副夾線器42不施加張力。
在線切斷處理時等,夾線切換螺線管61處于驅(qū)動的狀態(tài)的場合,插棒式鐵心31a處于拉回的狀態(tài),切換臂64推壓線緩沖銷55,第1副夾線器51中的夾線板51A、51A之間張開。因此,上線3處于下述狀態(tài),即其僅僅由第2副夾線器42施加張力,第1副夾線器55不施加張力。
上述第1和第2副夾線器51、42的張力調(diào)節(jié)對于第1副夾線器51來說,對應于線切斷處理而進行以便獲得適合的線切斷后的線殘留長度,對于第2副夾線器42來說,對應于旋轉夾線器5而進行以便獲得適合的縫制時的張力。
按照上述方式,即使采用本實施例的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仍可獲得與第1實施例相同的作用和效果。
按照第1項發(fā)明,在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主夾線器采用無需預張力(預先在上游側所施加較小的張力)的夾線器(比如,夾線板等)的場合,對于縫制時的線張力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中的任何一個來說,均可施加適合的張力。
因此,即使在以較低張力縫制諸如較薄物品或柔軟布的情況下,仍可使縫制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可進行外觀良好的縫制,并且可使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使針尖的線殘留長度保持穩(wěn)定。
按照第2項發(fā)明,在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的主夾線器采用必須要求預張力(預先在上游側所施加的較小的張力)的夾線器(比如,旋轉夾線器等)的場合,對于縫制時的線張力與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來說,均可獲得適合的張力。
因此,即使在以較低張力縫制諸如較薄物品或柔軟布的情況下,仍可使縫制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進行外觀良好的縫制,使線切斷處理時的線張力為適合的值,使針尖的線殘留長度保持穩(wěn)定。
按照第3項發(fā)明,由于僅僅通過驅(qū)動機構的可動部的往復運動,進行第1副夾線器的作用/不產(chǎn)生作用的切換,以及第2副夾線器的不產(chǎn)生作用/作用的切換這兩種切換,即可通過1個可動部的運動對兩個機構的動作進行控制,這樣可以很容易對使切換機構動作的時間進行控制。
按照第4項發(fā)明,由于可通過控制機構的控制,可自動地在線切斷處理時,使上述張力釋放機構與切換機構動作,簡化縫制處理和線切斷處理的操作人員的處理,使縫制上的操作內(nèi)容變得簡單。
權利要求
1.一種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其包括主夾線機構,其對上線施加張力,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副夾線機構,其可在與上述主夾線機構不同的位置,對上線施加副張力,其特征在于該線夾持裝置包括張力釋放機構,該機構可在切線處理的任意時間,釋放上述主夾線機構所施加的張力;切換機構,其在切線處理的任意時間,將上述副夾線機構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狀態(tài)。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主夾線機構包括主夾線器,該主夾線器必須預先在上游側,使上線具有較小的張力以便施加張力,該主夾線器對該上線施加張力,對縫制時的線張力進行調(diào)節(jié);副夾線機構包括可在上述主夾線器的上游側對上線施加第1張力的第1副夾線器,以及可施加第2張力的第2副夾線器;切換機構可在任意時間,將上述第1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并且可將上述第2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從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上述切換機構包括第1動作部,其通過沿第1方向作往復運動,使上述第1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在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與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第2動作部,其通過沿第2方向作往復運動,使上述第2副夾線器的狀態(tài)在張力施加的狀態(tài)與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驅(qū)動機構,其具有可動部,可使該可動部作往復運動;連桿,其傳遞上述可動部的往復運動,使上述第1動作部沿上述第1方向作往復運動,并且使上述第2動作部沿與第2方向相反的方向作往復運動。
4.根據(jù)權利要求1-3中任一所述的裝置,其特征在于其包括下述控制機構,該機構在通過設置于縫紉機中的自動切線器進行的線切斷處理時,通過上述張力釋放機構進行張力釋放,并且通過上述切換機構進行切換。
全文摘要
一種縫紉機的線夾持裝置,包括主夾線器;可在主夾線器的上游側,對上線施加第1張力的第1副夾線器和可施加第2張力的第2副夾線器;張力釋放機構,可釋放主夾線器5施加的張力;切換器,將第1副夾線器從張力施加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解除狀態(tài),將第2副夾線器從張力施加解除的狀態(tài)切換到張力施加狀態(tài);控制機構,在通過自動切線器進行的線切斷處理時,通過張力釋放機構進行張力釋放,通過切換器進行狀態(tài)切換。
文檔編號D05B47/00GK1232895SQ9910361
公開日1999年10月27日 申請日期1999年3月5日 優(yōu)先權日1998年3月5日
發(fā)明者西川尚, 小川達矢 申請人:重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