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織大圓機領域,具體涉及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
【背景技術】
[0002]三線衛(wèi)衣源于面料的一個橫列中有平紋(面紗),綁毛紗(中間紗),毛紗(毛圈)三根紗,三線衛(wèi)衣,需要三路合成一個循環(huán),其中,第一路添加毛圈紗41,第二路添加面紗42,第三路添加中間紗43。所以織物折解后,會發(fā)現(xiàn)三組不同材質(zhì)的紗線。如圖1、圖2、圖3所示,目前國內(nèi)生產(chǎn)的單面提花機都是一路添紗一個編織循環(huán),利用提花系統(tǒng),改變每一路上每一枚織針的編織軌跡45,從而生產(chǎn)出不同圖案的織物,但無論圖案怎么改變,也只可以生產(chǎn)出單面組織的織物來。
【實用新型內(nèi)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在傳統(tǒng)的單面提花機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使其能夠在三線衛(wèi)衣的布面上進行提花。
[0004]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喂紗嘴、設于喂紗嘴下方的生克片和下三角,所述喂紗嘴包括毛圈添紗喂紗嘴、面紗添紗喂紗嘴、中間紗添紗喂紗嘴,所述生克片上端還增設有一個虎口,第一路毛圈紗需要準確添入生克片上部虎口,第一路喂紗嘴的紗線必須要由喂紗嘴最下部的導紗孔中導出,所述毛圈添紗喂紗嘴底部設有有導紗孔,第二路面紗的喂紗嘴需要設計得足夠?qū)?,并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以護住從第一路三角到第二路三角的整個起針面,所述面紗添紗喂紗嘴呈倒T型,面紗添紗喂紗嘴底部兩側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第三路喂紗嘴需護住第三路三角的起針面,所以其喂紗嘴需與該起針面重疊,所述中間紗添紗喂紗嘴呈L型,所述下三角包括毛圈添紗三角、面紗添紗三角、中間紗添紗三角,所述每一路添紗都分為起針三角和壓針三角,且上下位置可調(diào)。第一路為毛圈添紗,織針在起針狀態(tài)毛圈紗參與編織,進行起針的織針間的間隔針數(shù)決定了毛圈長度;第二路為面紗添紗,在第一路末起針的未起針的織針進行選針,第二路有起針的織針,與毛圈紗共同進行編制織吃紗成圈,未起針的織針移至第三路與中間紗共同起針編織,這樣,在第二路的選針過程中,就可以改變面紗局部織針的吃紗量,從而有序地改變面紗在指定線圈的包覆效果,第三路為中間紗添紗,所有織針都在第二路未端合并為同一軌跡,并起針上升,在集圈狀態(tài)提花分針,如繼續(xù)集圈則吃入中間紗和面紗,如挺至最高點,面紗移至針舌下方,這樣,面紗不再參與編織,只吃入中間紗。
[0005]所述毛圈添紗三角為第一路三角,所述第一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使織針在起針狀態(tài)毛圈紗參與編織,所述面紗添紗三角為第二路,所述第二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使在一第路未起針的織針部分進行選針,有起針的部分織針,與毛圈紗共同進行編制織吃紗成圈,未起針的部分織針移至第三路與共同起針編織,在第二路的選針過程中,就可以改變面紗局部織針的吃紗量,從而有序地改變面紗在指定線圈的包覆效果,所述中間紗添紗三角為第三路三角,所述第二路三角的中部設有出針斜坡口,使所有織針都在集圈狀態(tài)吃入中間紗和面紗,而在成圈狀態(tài),在第二路添入的面紗,脫離至針舌下方,所以,不再參予吃紗,第三路只添加一根中間紗,從而能夠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厚薄明顯的立體效果O
[0006]由于設有上述結構,本實用新型對三線衛(wèi)衣提花實現(xiàn)了三個目的:一是毛圈能自由提花;二是面紗的包覆效果能自由提花;三是面紗與毛圈紗能同時都不吃紗,織物的局部只在中間紗在編織,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厚薄落差,從而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強列的立體效果O
【附圖說明】
[0007]圖1普通單面提花機三角曲線及喂紗嘴排列圖。
[0008]圖2普通單面提花機結構示意圖。
[0009]圖3為三線衛(wèi)衣織物的組裝結構示意圖。
[0010]圖4本實用新型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的結構示意圖。
[0011]圖5為本實用新型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織針軌跡及喂紗嘴形狀排列圖。
[0012]圖6為本實用新型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三角曲線排列圖。
[0013]圖7為本實用新型所使用的三線衛(wèi)衣生克片與第一路毛圈添紗喂紗嘴的位置關系放大示意圖。
[0014]圖8為圖4的I局部放大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15]如圖4、圖5、圖6、圖7、圖8所示,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包括針筒1、設于針筒1 一側的提花片2、與提花片2配合的選織器11、設于提花片2上端的中間片3、與中間片3配合的下織針4、設于針筒1右側的下底板5、安裝于下底板5上的下鞍座6、安裝于下鞍座6左側的下三角7、設于下底板5上的上外支撐架8、安裝于上外支撐架8左側的上外圈9、安裝于上外圈9左側的上切塊91、安裝于上切塊91左側下端的生克三角92、與生克三角92配合的生克片93、安裝于上外圈9左側上端的喂紗圈支撐架94、設于喂紗圈支撐架94上端左側的喂紗圈95、安裝于喂紗圈95左側的喂紗嘴96,其特征在于:所述喂紗嘴96包括毛圈添紗喂紗嘴961、面紗添紗喂紗嘴962、中間紗添紗喂紗嘴963,所述生克片93上端還增設有一個虎口 13,第一路毛圈紗需要準確添入生克片上部虎口 13,第一路喂紗嘴的紗線必須要由喂紗嘴最下部的導紗孔中導出,所述毛圈添紗喂紗嘴961底部設有有導紗孔964,所述導紗孔964與虎口 13對齊,第二路面紗的喂紗嘴需要設計得足夠?qū)?,并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以護住從第一路三角到第二路三角的整個起針面,所述面紗添紗喂紗嘴962呈倒T型,面紗添紗喂紗嘴962底部兩側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第三路喂紗嘴需護住第三路三角的起針面,所以其喂紗嘴需與該起針面重疊,所述中間紗添紗喂紗嘴963呈L型,所述下三角12包括毛圈添紗三角121、面紗添紗三角122、中間紗添紗三角123,所述每一路添紗三角都分為起針三角和壓針三角,且上下位置可調(diào)。第一路為毛圈添紗三角121,織針在起針狀態(tài)毛圈紗參與編織,進行起針的織針間的間隔針數(shù)決定了毛圈長度;第二路為面紗添紗三角122,在第一路末起針的未起針的織針進行選針,第二路有起針的織針,與毛圈紗共同進行編制織吃紗成圈,未起針的織針移至第三路與中間紗共同起針編織,這樣,在第二路的選針過程中,就可以改變面紗局部織針的吃紗量,從而有序地改變面紗在指定線圈的包覆效果,第三路為中間紗添紗三角123,所有織針都在第二路未端合并為同一軌跡,并起針上升,在集圈狀態(tài)提花分針,如繼續(xù)集圈則吃入中間紗和面紗,如挺至最高點,面紗移至針舌下方,這樣,面紗不再參與編織,只吃入中間紗。所述毛圈添紗三角121為第一路三角,所述第一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 124,使織針在起針狀態(tài)毛圈紗參與編織,所述面紗添紗三角122為第二路,所述第二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 125,使在一第路未起針的織針部分進行選針,有起針的部分織針,與毛圈紗共同進行編制織吃紗成圈,未起針的部分織針移至第三路與共同起針編織,在第二路的選針過程中,就可以改變面紗局部織針的吃紗量,從而有序地改變面紗在指定線圈的包覆效果,所述中間紗添紗三角123為第三路三角,所述第二路三角的中部設有出針斜坡口 126,使所有織針都在集圈狀態(tài)吃入中間紗和面紗,而在成圈狀態(tài),在第二路添入的面紗,脫離至針舌下方,所以,不再參予吃紗,第三路只添加一根中間紗,從而能夠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厚薄明顯的立體效果。
【主權項】
1.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喂紗嘴、設于喂紗嘴下方的生克片和下三角,所述喂紗嘴包括毛圈添紗喂紗嘴、面紗添紗喂紗嘴、中間紗添紗喂紗嘴,所述生克片上端還增設有一個虎口,所述毛圈添紗喂紗嘴底部設有有導紗孔,所述面紗添紗喂紗嘴呈倒T型,面紗添紗喂紗嘴底部兩側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第三路喂紗嘴需護住第三路三角的起針面,所以其喂紗嘴與起針面重疊,所述中間紗添紗喂紗嘴呈L型,所述下三角包括毛圈添紗三角、面紗添紗三角、中間紗添紗三角,所述每一路添紗三角都分為起針三角和壓針三角,且上下位置可調(diào)。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毛圈添紗三角為第一路三角,所述第一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所述面紗添紗三角為第二路,所述第二路三角的前側設有出針斜坡口,所述中間紗添紗三角為第三路三角,所述第二路三角的中部設有出針斜坡口。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針織大圓機領域,具體涉及三線衛(wèi)衣提花機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喂紗嘴、設于喂紗嘴下方的生克片和下三角,所述喂紗嘴包括毛圈添紗喂紗嘴、面紗添紗喂紗嘴、中間紗添紗喂紗嘴,所述生克片上端還多設有一個虎口,所述毛圈添紗喂紗嘴底部設有導紗孔,所述面紗添紗喂紗嘴呈倒T型,底部兩側且與兩路三角的起針面重疊,所述中間紗添紗喂紗嘴呈L型,所述下三角包括毛圈添紗三角、面紗添紗三角、中間紗添紗三角,所述每一路添紗都分為起針三角和壓針三角,且上下位置可調(diào),由于設有上述結構,該機實現(xiàn)了:一是毛圈能自由提花;二是面紗的包覆效果能自由提花;三是面紗與毛圈紗能同時都不吃紗,織物的局部只在中間紗在編織,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厚薄落差,從而在織物的正面產(chǎn)生強列的立體效果。
【IPC分類】D04B9/38, D04B15/56, D04B15/32
【公開號】CN204714998
【申請?zhí)枴緾N201520158060
【發(fā)明人】曾志明, 陳財寶, 蘇志遠, 易新生
【申請人】晉江宏基機械有限公司
【公開日】2015年10月21日
【申請日】2015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