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彈性拉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彈性拉條,用于將立筋隔墻的兩部分拉在一起。
背景技術:
立筋隔墻筑墻是建筑行業(yè)中內(nèi)墻建造的通用方法。立筋隔墻包括一垂直和水平梁的框架,其上固定例如石膏板,從而構成建筑物的內(nèi)墻。為了改進隔墻的隔音效果,已有辦法是建“雙框架隔墻”,將立筋隔墻兩部分放在一起,兩部分中間有間隙。雙框架隔墻的問題是大于某一尺寸,立筋隔墻固有的撓性使隔墻每一側容易彎曲成弓形。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用托板將隔墻兩部分固定。但剛性的托板傳遞聲振動穿過間隙,因此降低隔墻的隔音性能。
先前就知道,將托板固定到立筋隔墻兩部分并用彈性連接件將二托板連接起來,使立筋隔墻兩部分連成一體。例如,彈性連接件可以是穿過大的橡皮墊圈的帶螺紋的螺釘螺帽的形式,橡皮墊圈夾緊在兩固定托板之間。
隔音墻的構件公開在美國專利No.3,950,912中。此構件由兩個零件組成,中間由強度低的材料連接。墻板可貼到各構件零件上。由于每一墻板固定在單獨的構件上,因此有隔音作用,而由于單獨零件互相連接,所以構架可作為一件部件處理。
另一已知的拉條包括一基本上為平面形狀的彈簧鋼帶,本身彎折二處,從而形成S型或Z型,其頂部和底部的臂桿伸出以形成連接托板,后者又固定到各自的立筋隔墻上。雖然此拉條的優(yōu)點是它只是一條金屬,但缺點是在壓力或拉力作用下,拉條折曲部分容易“卷攏”或“伸展”,因此拉條做得剛硬,因而容易傳遞振動力。
因此,希望有一種承載彈性拉條,用于將立筋隔墻兩部分連接起來,它制造與裝配方便,且有它好吸振性。
發(fā)明內(nèi)容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種用于將建筑物內(nèi)部的建筑部件連在一起的彈性拉條,該彈性拉條包括第一及第二連接部分,分別固定到建筑部件上,所說第一及第二連接部分基本上位于所述建筑部件之間應力作用的應力軸上,彈性拉條還包括在上述兩連接部分之間作為其連續(xù)延伸的中間彈性部分,它的三個以上平面段相互之間及與所述連接部分之間有夾角,因此每一平面段在所述應力軸的旁邊延伸。
相繼的平面段最好橫向地伸在一邊,然后另一個平面段朝向應力軸并最后逐步處于應力軸方向。
此外,一個或一個以上平面段可與應力軸交叉。
彈性拉條最好在應力軸的垂直中心面對稱布置。
平面段相互間夾角最好完全相同。
第一及第二連接部分的長度可以相等也可不等,或用附件伸出。
另外或可選的,彈性拉條可以有許多在中間的彈性部分,它們由在應力軸上或與應力軸平行的一個或幾個零件相互連接。這樣的優(yōu)點是建筑部件可以用彼此不同的距離連接起來。
彈性拉條最好包括彈簧鋼。
根據(jù)本發(fā)明第二方面,提供的立筋隔墻包括第一及第二墻壁部分,以及根據(jù)權利要求1-8中任一項所述的彈性拉條,該彈性拉條將所述第一及第二墻壁部分連接起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第三方面,提供的吊頂包括吊頂支撐件、吊頂預制件以及根據(jù)權利要求1-8任一項的彈性拉條,其中所述的彈性拉條使所述吊頂預制件與所述吊頂支撐件連接。
現(xiàn)在通過例子并參照
本發(fā)明,其中圖1示出在形成本發(fā)明實施例所述的拉條前的沖切板料;圖2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彈性拉條的側視圖;圖3示出用圖1所示的沖切板料制作的圖2所示的彈性拉條的平面圖;圖4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彈性拉條在應用中的情況;圖5示意性地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彈性拉條與加長板在應用中的情況;
圖6a及6b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彈性拉條的另外實施例。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可制造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彈性拉條的彈簧鋼平面形拉長的沖切板料1。沖切板料1沿其中心長軸等距離的兩排布置許多孔3,每排中的孔3互相等距離且成對的沿橫向分布??赏ㄟ^將沖切板料1沿折線5交換方向折曲制成根據(jù)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彈性拉條。折線5除了最外側兩條是等距離在兩對孔3中間通過外,其余都通過各對孔3。折線這樣布置直接影響彈性拉條工作方式,詳細參照圖2在下面說明。
圖2示出由圖1的沖切板料做的彈性拉條。彈性拉條7的第一和第二平面連接部分9、11與拉條7兩端在同一平面內(nèi)。沖切板料1的中心部分沿折線5交錯折曲,形成在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9、11之間延伸的彈性部分13。在各折線5之間的相繼的平面段15從共同平面向旁伸展且互相間交角為θ。
使用中,當彈性拉條連接在立筋隔墻兩部分之間時,例如雙框架隔墻的各框架,在上述的共同平面中沿彈性拉條的軸線受力。拉條7的彈性部分13的各平面段15從應力軸向旁伸出。即,平面段15伸到應力軸的兩側,及與其交錯。
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9和11上的其余孔有利于將彈性拉條7固定到立筋隔墻相應部分。
如參照圖1所述,在彈性區(qū)13末端處的平面段15之間的折線5以及各個連接部分9、11上原沖切板料無孔。相反,其余折線與各對孔3相交,從而降低“彎折”的剛性,提高拉條這部分的彈性。因此當沿連接部分9、11軸線作用壓力或拉力時,大部分撓度發(fā)生在相鄰平面段15之間,而不是在外側平面段15與相鄰連接部分之間。沿彈性拉條7的軸線的振動因而可由相鄰平面段15之間的開與合調(diào)節(jié)。彈簧鋼的應用使拉條7的固有彈性能吸收聲振動,且仍有強度與彈性起承載構件作用而不發(fā)生塑性變形。
在圖2的實施例中,相鄰平面段15之間的夾角使它沿應力軸逐步進展。這有利于防止現(xiàn)有技術中彈性拉條引起的“卷緊”作用。
彈性拉條的彈性部分13最好包括4個平面段15,因為業(yè)已發(fā)現(xiàn)此結構有良好吸聲振動性能,同時比較緊湊。但應了解,任何數(shù)目的平面段15都可以用來形成拉條7的彈性部分13,最少二段。采用三或更多段平面段15時最好有一個以上平面段與應力軸交叉。
圖4示出按照本發(fā)明實施例的彈性拉條7使用時的情況。彈性拉條7通過用例如螺絲或釘子穿過連接部分9、11上的孔3,固定到立筋隔墻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7、19上。彈性拉條7因此可借助于如上所述的平面段15之間的開和合使立筋隔墻在第一和第二部分17、19之間雙頭指針A方向發(fā)生振動。
圖5示出彈性拉條7的另一實施例在使用時,立筋隔墻的第一部分17與第二部分19的彈性拉撐。但在此例中立筋隔墻的第一和第二部分17、19的相隔距離大于彈性拉條7相反兩端的間距。因此在彈性拉條第二連接部分11上固定一加長板21,并將加長板21固定在立筋隔墻第二部分19上。加長板21可以是任何直線性構件,只要適合于將彈性拉條與立筋隔墻部分固定。例如加長板21可以包括一段U型槽部分,或用來形成彈性拉條7的沖切板料1,甚至是第二彈性拉條。另一方面,彈性拉條可用長度不等的連接部分制造,以適應立筋隔墻部分的不同間隔。
圖6a和6b示出根據(jù)本發(fā)明彈性拉條另外例子。圖6a示出的彈性拉條7′中彈性部分13′包括6個平面段15′。這種結構提供的彈性拉條能吸收大振幅的振動,因為彈性部分加長了。
圖6b示出的彈性拉條7″中的彈性部分13″有兩個單獨段23,每個包括許多相繼的平面段15″。單獨段23由間隔件25連接。
彈性拉條也可用于建造吊頂。這時拉條用于將吊頂預制件固定到固定的吊頂支架上。雖然拉條由于吊頂預制件的重量處于拉伸狀態(tài),但它與上述隔墻預制件所述行為相似且有同樣優(yōu)點。
權利要求
1.一種彈性拉條,用于連接建筑物內(nèi)部的建筑部件,該彈性拉條包括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它們分別固定到建筑部件,所述第一和第二連接部分基本放置在建筑部件之間作用力所在應力軸上,彈性拉條還包括位于上述連接部分之間的作為其連續(xù)延伸的中間彈性部分,同時至少三個相繼平面段相互之間及與連接部分之間形成夾角,因此各平面段從應力軸旁伸出。
2.如權力要求1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相繼的平面段橫向地伸在一邊,然后另一個平面段朝向所述應力軸,并逐步處于沿著所述應力軸的方向。
3.如權力要求1或2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一個或多個所述平面段與所述應力軸交錯。
4.如任一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所述拉條關于所述應力軸的垂直中心面對稱布置。
5.如任一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所述相繼的平面段互相間的夾角基本相等。
6.如任一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彈性拉條,還包括許多彈性部分,它們由一個或多個另外的沿應力軸或平行于應力軸的部件互相連接。
7.如任一上述權利要求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所述拉條用彈簧鋼制造。
8.一種如附圖所示和此處參照
的彈性拉條。
9.一種立筋隔墻,包括第一及第二墻壁部分以及一根據(jù)權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彈性拉條,該彈性拉條將所述第一及第二墻壁部分連接起來。
10.一種吊頂包括吊頂支撐件、吊頂預制板以及根據(jù)權利要求1-8之一所述的彈性拉條,其中該彈性拉條將所述吊頂預制板與所述吊頂支撐件連接。
全文摘要
彈性拉條(7)有第一及第二連接部分(9,11),它們形成在兩端,還有一彈性部分(13),位于上述第一、第二連接部分(9,11)之間。彈性部分包括很多在波浪形方向上的平面段(15)。連接部分與應力軸在同一平面中。各平面段(15)相互有夾角且與連接部分也有夾角,因此各平面段(15)處在應力軸的橫向。
文檔編號E04B1/82GK1636098SQ03804204
公開日2005年7月6日 申請日期2003年2月4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2月21日
發(fā)明者C·沃克 申請人:拉法基石膏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