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是在墻體的外保
溫層鋪設時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屬于建筑領域。
背景技術:
隨著建筑業(yè)的發(fā)展,人們對建筑墻體的保溫性能及冬季取暖、節(jié)省能源越來越重
視,節(jié)能和改善建筑熱工條件成為建筑行業(yè)乃至整個社會的迫切需要,特別是具有高效節(jié)
能優(yōu)勢的節(jié)能建筑外墻保溫結構正在被廣泛推廣和應用。而在墻體上外貼保溫材料再外掛
網(wǎng)格布的墻體外保溫結構由于具有不占用建筑使用面積、便于施工、節(jié)能保溫效果好等優(yōu)
點,因此在建筑業(yè)被廣泛推廣,成為我國節(jié)能住宅建設發(fā)展的主要方向。 外貼保溫材料一般采用保溫板如聚苯板(EPS板,其導熱系數(shù)為0. 035-0. 041w/
m k)等材料,采用膠粘劑將之粘貼在基層墻體上,再在保溫材料上做上抗裂砂漿防護層。
這種工藝比較簡單,且造價不高,但是存在板縫處容易開裂、滲水凍融及脫落等質量隱患,
使外保溫層的使用年限難以保證。板縫處開裂的主要原因是保溫板粘貼時,在拼接處留下
縫隙,跨越該縫隙之上的抗裂砂漿防護層因為溫度、濕度的變化,使保溫板在收縮、膨脹變
形時產(chǎn)生的內應力集中作用在板縫處,從而導致開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問題是提供一種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 藝,使墻體外保溫層形成無接縫整體,可徹底消除板縫開裂,避免滲水造成凍融,且提高了 保溫層的粘貼強度,可以延長外保溫層的使用年限,還能夠提高外保溫層的防火等級。
本發(fā)明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工藝步驟為
(1)基層墻體處理,清除基層墻體表面上的浮灰、浮土、油污等妨礙粘貼保溫板的 廢棄物; (2)使用膠粘劑將保溫板粘貼在基層墻體上,粘貼時,使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 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留有10 30mm的距離,且保溫板相互之間也留有10 100mm的縫隙; (3)當粘貼保溫板的膠粘劑強度達到設計強度60%以上時,將聚氨酯硬泡注入上 述預留的保溫板縫隙中,使聚氨酯在該縫隙內發(fā)泡并填滿該縫隙; (4)將發(fā)泡后的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打磨,使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與保溫板的外 表面為同一平面,即外表平整; (5)在保溫板的外表面抹上約3-8mm厚的抗裂砂漿,嵌入耐堿網(wǎng)布或鋼絲網(wǎng)片,做 成抗裂砂漿防護層。 上述施工工藝中保溫板可以沿水平方向橫向鋪貼成排,各排板之間錯縫l/2板 長。 上述施工工藝中所使用的保溫板可以為聚苯板或者其他輕質泡沫板。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10mm,且保溫板相互之間的縫隙為3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另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20mm,且保溫板相互之間的縫隙為5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又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25mm,且保溫板相互之間的縫隙為60mm。 作為本發(fā)明的再一種優(yōu)選方案,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30mm,且保溫板相互之間的縫隙為80mm。 采用本發(fā)明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所制作的墻體外保溫層形成無接縫整體,從而有效分散內應力,可徹底消除板縫開裂,避免滲水造成凍融,且由于聚氨酯硬泡具有拉伸強度高、自身粘結力強等特性,可以提高保溫層的粘貼強度,從而避免了傳統(tǒng)施工工藝引起的開裂、滲水凍融、脫落等質量隱患,可以延長外保溫層的使用年限;且由于聚氨酯的粘接封邊還使每塊保溫板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空間,因此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外保溫層的防火等級。
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
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施工工藝中粘貼保溫板的排板圖。 圖2為本發(fā)明保溫板板間縫隙沿圖1中A-A方向的剖面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
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 由圖1可以看到,在基層墻體1上,保溫板4沿水平方向橫向鋪貼成排,各排板之間錯縫1/2板長,在保溫板4之間的縫隙中填充有聚氨酯硬泡3,使保溫層形成無接縫整體。由圖2可以看到,保溫板通過膠粘劑2粘貼在基層墻體1上,在保溫板4與基層墻體1之間的膠粘劑2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留有一定地距離,而且保溫板相互之間也留有縫隙,在這些空隙中填充有聚氨酯硬泡3,從而使基層墻體1、膠粘劑2、保溫板4和聚氨酯硬泡3形成一個整體,從而能夠有效分散內應力,且提高了保溫層4的粘貼強度,從而避免了開裂、滲水凍融、脫落等質量隱患,可以延長外保溫層的使用年限;由于聚氨酯的粘接封邊還使每塊保溫板都形成一個相對獨立封閉的空間,因此還能夠最大限度地提高外保溫層的防火等級。 實施例一 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工藝步驟為 (1)基層墻體處理,清除基層墻體表面上的浮灰、浮土、油污等妨礙粘貼保溫板的
廢棄物; (2)使用膠粘劑將聚苯板粘貼在基層墻體上,粘貼時,使聚苯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聚苯板的四周邊緣留有10mm的距離,且聚苯板相互之間也留有30mm的縫隙;
(3)當粘貼聚苯板的膠粘劑強度達到設計強度60%以上時,將聚氨酯硬泡注入上述預留的聚苯板縫隙中,使聚氨酯在該縫隙內發(fā)泡并填滿該縫隙; (4)將發(fā)泡后的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打磨,使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與聚苯板的外表面為同一平面,即外表平整; (5)在聚苯板的外表面抹上約5mm厚的抗裂砂漿,嵌入耐堿網(wǎng)布或鋼絲網(wǎng)片,做成
抗裂砂漿防護層。 實施例二 實施例二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步驟(2)中,聚苯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聚苯板的四周邊緣留有20mm的距離,且聚苯板相互之間也留有50mm的縫隙; 實施例三 實施例三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步驟(2)中,聚苯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聚苯板的四周邊緣留有25mm的距離,且聚苯板相互之間也留有60mm的縫隙; 實施例四 實施例四與實施例一基本相同,其不同之處在于步驟(2)中,聚苯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聚苯板的四周邊緣留有30mm的距離,且聚苯板相互之間也留有80mm的縫隙;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
權利要求
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于工藝步驟為(1)基層墻體處理;(2)使用膠粘劑將保溫板粘貼在基層墻體上,粘貼時,使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留有10~30mm的距離,且保溫板相互之間也留有10~100mm的縫隙;(3)當粘貼保溫板的膠粘劑強度達到設計強度60%以上時,將聚氨酯硬泡注入上述預留的保溫板縫隙中,使聚氨酯在該縫隙內發(fā)泡并填滿該縫隙;(4)將發(fā)泡后的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打磨,使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與保溫板的外表面為同一平面,即外表平整;(5)在保溫板的外表面抹上約3-8mm厚的抗裂砂漿,嵌入耐堿網(wǎng)布或鋼絲網(wǎng)片,做成抗裂砂漿防護層。
2.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 于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10mm,且保溫板 相互之間的縫隙為30mm。
3.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 于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20mm,且保溫板 相互之間的縫隙為50mm。
4.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 于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25mm,且保溫板 相互之間的縫隙為60mm。
5.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 于所述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的距離為30mm,且保溫板 相互之間的縫隙為80mm。
6. 按照權利要求1所述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特征在 于所述保溫板為聚苯板。
7. 按照權利要求1至6所述的任一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其 特征在于所述保溫板沿水平方向橫向鋪貼成排,各排板之間錯縫1/2板長。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的墻體外保溫層復合灌注聚氨酯硬泡的施工工藝,使用膠粘劑將保溫板粘貼在經(jīng)過處理的基層墻體上,使保溫板與基層墻體之間的膠粘劑距該保溫板的四周邊緣留有10~30mm的距離,且保溫板相互之間也留有10~100mm的縫隙;當粘貼保溫板的膠粘劑強度達到設計強度60%以上時,將聚氨酯硬泡注入上述預留的保溫板縫隙中,使聚氨酯發(fā)泡并填滿縫隙;經(jīng)打磨使聚氨酯硬泡的外表面與保溫板的外表面為同一平面;再在保溫板的外表面抹上約3-8mm厚的抗裂砂漿,嵌入耐堿網(wǎng)布或鋼絲網(wǎng)片,做成抗裂砂漿防護層。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為,使墻體外保溫層形成無接縫整體,可徹底消除開裂、滲水凍融、脫落等質量隱患,延長外保溫層的使用年限,還提高了外保溫層的防火等級。
文檔編號E04B1/80GK101748810SQ200910215808
公開日2010年6月23日 申請日期2009年12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2月30日
發(fā)明者李金峰 申請人:李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