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混凝土養(yǎng)護系統(tǒng),特別是一種和施工架體連接的可提升自 動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混凝土養(yǎng)護工作是鋼筋混凝土結構施工的重要步驟,通常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養(yǎng)護 為人工灑水養(yǎng)護,但是由于建筑工藝的發(fā)展,現在高層結構往往采用核心筒為墻體的筒體 結構,一般筒體結構的豎向墻體施工進度快于水平樓板,在核心筒內接設水管困難,其次, 核心筒墻體平面形式復雜、架體空間狹窄,混凝土養(yǎng)護過程中不便于工人操作。再者即使采 用人工灑水養(yǎng)護存在養(yǎng)護不均勻、養(yǎng)護間隔時間不便控制等問題。
發(fā)明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要解決核心筒墻體不易布設水管不 便于人工養(yǎng)護的技術問題;并解決人工養(yǎng)護不均勻、養(yǎng)護間隔時間不便控制的問題。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由輸水系統(tǒng)和噴水花管組成,噴水花管布置在擬養(yǎng)護墻體的 兩側,所述輸水系統(tǒng)由消防管、軟管、主立管、主干管、次立管、次干管和支干管組成,主立管 的進水端通過軟管與消防管的出水端連接,主立管的出水端和主干管的進水端連接,主干 管的出水端與次干管的進水端連接,次干管的出水端與支干管的進水端連接,支干管的出 水端與次立管的進水端連接,次立管的出水端與噴淋花管的進水端連接,噴淋花管的出水 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所述主立管與主干管垂直,主干管和次干管垂直,次干管和支干管垂直,支干管和 噴淋花管垂直,所述主干管、次干管和支干管在同一平面內,其所在平面與噴淋花管所在平 面平行,且在噴淋花管所在平面的之上。所述消防管、軟管和主立管直徑相同。所述軟管總長度不小于5m。所述次立管的長度大于擬養(yǎng)護墻體的高度,每根次立管上連接至少一根噴淋花管。所述支干管的上設置有閥門。所述支干管延伸至擬養(yǎng)護墻體外,在支干管上擬澆筑墻體兩側位置連接次立管的 進水端。所述噴淋花管上連接有噴淋支管進水端,噴淋支管的出水端連接次噴淋花管的進 水端,所述次噴淋花管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所述噴淋花管和次噴淋花管的噴水孔朝向擬養(yǎng)護墻體一側。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特點和有益效果首先,本實用新型所述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的水管利用爬架上的槽鋼與爬模體系進行連接,結構施工過程中隨著爬架的提升而提升;噴淋系統(tǒng)與墻體鋼筋綁扎、模板支設、混凝土 澆筑互不影響、不占用架體操作空間;噴淋水管與架體的安裝、拆除方便。其次,本實用新型所述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可與爬架液壓體系整體提升,不需要進行水 管接設。噴灑均勻、操作簡單。避免有大量的水體留入下側樓層,造成現場污染。再者,本實用新型所述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的水源來自消防管,避免了在筒體內接水管 的施工步驟,簡化了混凝土養(yǎng)護的操作,節(jié)約人工、使混凝土養(yǎng)護成本低。同時由于本噴淋 系統(tǒng)在墻體模板拆除完成后每隔2h開啟閥門養(yǎng)護一次,使墻體混凝土養(yǎng)護期間始終保持 濕潤狀態(tài),可確保了墻體混凝土養(yǎng)護的效果。本實用新型克服了核心筒內接設水管困難,核心筒墻體平面形式復雜、架體空間 狹窄,混凝土養(yǎng)護過程中不便于工人操作,人工灑水養(yǎng)護不均,養(yǎng)護時間間隔不易控制等缺 點,解決了利用已安裝消防管實現自動均勻養(yǎng)護核心筒墻體技術的問題。本實用新型可廣泛應用于核心筒墻體采用液壓爬模體系施工過程的墻體混凝土養(yǎng)護。
以下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做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圖2是噴灑花管的詳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平面布置圖。附圖標記1 一主立管、2 —次立管、3 —閥門、4 一噴淋花管、5 —主干管、6 —消防 管、7 —軟管、8 —次干管、9 一擬養(yǎng)護墻體、10 —噴淋支管、11 一次噴淋花管、12 —支干管、 13 一噴水孔。
具體實施方式
實施例參見
圖1 圖3所示,一種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由輸水系統(tǒng)和噴水花管組成,噴 水花管布置在擬養(yǎng)護墻體的兩側,所述輸水系統(tǒng)由消防管6、軟管7、主立管1、主干管5、次 立管2、次干管8和支干管12組成,主立管1的進水端通過軟管7與消防管6的出水端連 接,主立管1的出水端和主干管5的進水端連接,主干管5的出水端與次干管8的進水端連 接,次干管8的出水端與支干管12的進水端連接,支干管12的出水端與次立管2的進水端 連接,次立管2的出水端與噴淋花管4的進水端連接,噴淋花管4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 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13。所述主立管1與主干管5垂直,主干管5和次干管8垂直,次干管8和支干管12 垂直,支干管12和噴淋花管4垂直,所述主干管5、次干管8和支干管12在同一平面內,其 所在平面與噴淋花管4所在平面平行,且在噴淋花管4所在平面的之上。所述消防管6、軟管7和主立管1直徑相同。所述軟管7總長度不小于5m。所述次立管2的長度大于擬養(yǎng)護墻體9的高度,每根次立管2上連接至少一根噴 淋花管。所述支干管12的上設置有閥門3。
4[0031]所述支干管12延伸至擬養(yǎng)護墻體9外,在支干管12上擬澆筑墻體9兩側位置連 接次立管2的進水端。所述噴淋花管4上連接有噴淋支管10進水端,噴淋支管10的出水端連接次噴淋 花管11的進水端,所述次噴淋花管11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13。所述噴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11的噴水孔13朝向擬養(yǎng)護墻體9 一側。所述主干管5、次干管8和支干管12與爬架頂部的槽鋼通過鐵絲綁扎,主立管1和 次立管2通過鐵絲與爬架立柱綁扎。所述噴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11通過鐵絲與爬架的水平構件綁扎。消防管6直徑為DN50 ;軟管7直徑為①50 ;主立管1的直徑為DE50。主干管5的直徑為;DE40 ;次干管8的直徑為;DE32 ;支干管12的直徑為DE25 ;噴 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11直徑為DE25。噴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11采用PH 管,所述噴 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11上的噴水孔13間距為100mm,噴水孔13直徑為①1. 5mm。
權利要求一種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由輸水系統(tǒng)和噴水花管組成,噴水花管布置在擬養(yǎng)護墻體(9)的兩側,其特征在于所述輸水系統(tǒng)由消防管(6)、軟管(7)、主立管(1)、主干管(5)、次立管(2)、次干管(8)和支干管(12)組成,主立管(1)的進水端通過軟管(7)與消防管(6)的出水端連接,主立管(1)的出水端和主干管(5)的進水端連接,主干管(5)的出水端與次干管(8)的進水端連接,次干管(8)的出水端與支干管(12)的進水端連接,支干管(12)的出水端與次立管(2)的進水端連接,次立管(2)的出水端與噴淋花管(4)的進水端連接,噴淋花管(4)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13)。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立管(1)與主干管(5)垂 直,主干管(5)和次干管(8)垂直,次干管(8)和支干管(12)垂直,支干管(12)和噴淋花管 (4)垂直,所述主干管(5)、次干管(8)和支干管(12)在同一平面內,其所在平面與噴淋花管 (4 )所在平面平行,且在噴淋花管(4 )所在平面的之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消防管(6)、軟管(7)和主 立管(1)直徑相同。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軟管(7)總長度不小于5m。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次立管(2)的長度大于擬養(yǎng) 護墻體(9)的高度,每根次立管(2)上連接至少一根噴淋花管。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干管(12)的上設置有閥 門(3)。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支干管(12)延伸至擬養(yǎng)護 墻體(9)外,在支干管(12)上擬澆筑墻體(9)兩側位置連接次立管(2)的進水端。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花管(4)上連接有噴淋 支管(10)進水端,噴淋支管(10)的出水端連接次噴淋花管(11)的進水端,所述次噴淋花管 (11)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13)。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噴淋花管(4)和次噴淋花管 (11)的噴水孔(13 )朝向擬養(yǎng)護墻體(9 ) 一側。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噴淋養(yǎng)護系統(tǒng),由輸水系統(tǒng)和噴水花管組成,所述輸水系統(tǒng)由消防管、軟管、主立管、主干管、次立管、次干管和支干管組成,主立管的進水端通過軟管與消防管的出水端連接,主立管的出水端和主干管的進水端連接,主干管的出水端與次干管的進水端連接,次干管的出水端與支干管的進水端連接,支干管的出水端與次立管的進水端連接,次立管的出水端與噴淋花管的進水端連接,噴淋花管的出水端為在其管體上間隔均勻分布的噴水孔。解決了筒體結構由于平面形式復雜、架體空間狹窄,養(yǎng)護過程中不便于工人操作,且人工養(yǎng)護不均勻、養(yǎng)護間隔時間不易控制的問題,可廣泛應用于采用爬模體系施工的筒體結構的墻體混凝土養(yǎng)護。
文檔編號B28B11/24GK201760956SQ20102026569
公開日2011年3月16日 申請日期2010年7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7月21日
發(fā)明者于圣付, 季占友, 張迎軍 申請人:中建一局集團第五建筑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