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一種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在具有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中,從小變形區(qū)域到大變形區(qū)域均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61、62)的邊界梁(1)的結構,是將隔開一定間隔配設的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連結的邊界梁(1)的結構,其特征在于,邊界梁(1)的結構構成為包括: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間隔連結的低屈服點鋼板(2);和與低屈服點鋼板(2)遠離,且并列地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間隔連結的粘彈性減震器(3)。
【專利說明】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高層建筑物中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尤其涉及不論相對于強震動還是相對于弱震動,均能夠將震動有效吸收的邊界梁的結構。
【背景技術】
[0002]為了減輕基于風或地震等造成的震動的受害,主要在大規(guī)模的建筑物中采用制振結構,在制振結構中使用有多種制振減震器(能量吸收裝置)。
[0003]制振減震器之一是,對基于塑形變形而具有的振動能量的吸收效果進行利用的低屈服點鋼板。低屈服點鋼板在施加有一定以下的小變形的情況下會發(fā)生彈性變形,因此不會吸收振動能量。另一方面,在施加有一定以上的變形的情況下,低屈服點鋼板產(chǎn)生塑形變形,因此會吸收振動能量。因此,在施加有大變形的大震動的情況下,低屈服點鋼板為了將震動衰減而起到有效作用。
[0004]其他的制振減震器是,對基于粘彈性體的粘性抵抗力而具有的振動能量的吸收效果進行利用的粘彈性減震器。粘彈性減震器具有將粘彈性體(高衰減橡膠)以三明治狀夾在鋼板之間的結構,當向縱方向或者橫方向的兩側拉拽時,粘彈性體會發(fā)生剪切變形,由此來吸收振動能量。粘彈性減震器即使在施加有小變形的小震動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粘彈性體的粘性抵抗力來吸收振動能量,由此,為了將震動衰減而起到有效作用。
[0005]在建筑物受到基于風或地震等而產(chǎn)生的水平方向的力的情況下,與下層相比上層的一方會大幅變動,由此在層間會產(chǎn)生位移(層間位移)。為了吸收使該層間位移產(chǎn)生的振動能量,在橫梁、壁、立柱上使用制振減震器。另一方面,在具有如圖13所示的從下層到上層使壁相連的層間抗震壁103的高層建筑物101中,如圖14所示,在施加有水平方向的力的情況下,由于結構體的水平剛性較大,所以層間位移(尤其剪切位移成分)較小,也可以說,邊界梁102的剪切位移成為最大。因此,在具有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中,為了減輕基于風或地震等造成的震動的受害,邊界梁中的振動能量的吸收,尤其在剪切位移變大的上層的邊界梁上的振動能量的吸收會發(fā)揮重要的作用。
[0006]作為吸收振動能量的邊界梁例如公開有圖15(a)所示的整體由低屈服點鋼112構成的邊界梁111 (例如日本特開平10-331477號公報)、圖15(b)所示的在中間部具有粘彈性減震器126的邊界梁121 (例如日本特開2000-274108號公報)、如圖15(c)所示的使極低屈服點鋼或粘彈性體等的衰減裝置136夾裝在低屈服點鋼132的中間部分中的邊界梁131 (例如日本特開平10-331477號公報)。
[0007]如之前所述地,整體由低屈服點鋼112構成的邊界梁111在受到一定以上的較大力時發(fā)生塑形變形來吸收振動能量,因此相對于基于大地震而產(chǎn)生的大變形而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另一方面,在中間部具有粘彈性減震器126的邊界梁121利用了之前所述的基于粘彈性體的粘性抵抗力而具有的振動能量的吸收效果,相對于風或小地震等而產(chǎn)生的小變形而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
[0008]但是,在邊界梁中僅利用低屈服點鋼的情況下,在小變形區(qū)域中無法得到衰減效果。另外,在僅利用粘彈性減震器的情況下,在大變形區(qū)域中無法得到充分的衰減效果。作為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案,期待有如圖15(c)所示的邊界梁131,該邊界梁131在由低屈服點鋼132形成的邊界梁131的中間的梁腹板134上夾裝有極低屈服點鋼或者粘彈性體等的衰減裝置136,該極低屈服點鋼具有比低屈服點鋼更低的屈服點。例如,作為衰減裝置136而使用極低屈服點鋼的邊界梁,期待埋入的極低屈服點鋼在周圍的低屈服點鋼132之前屈月艮,并期待能夠衰減與使低屈服點鋼衰減的震動相比更小的震動。另外,作為衰減裝置136而使用粘彈性體的邊界梁,期待通過粘彈性體的粘性抵抗力而能夠衰減與使低屈服點鋼衰減的震動相比更小的震動。但是,衰減裝置136連接在低屈服點鋼132上,沒有成為兩端部完全固定的狀態(tài)。在這樣的結構的情況下,在能量傳遞到衰減裝置136之前在低屈服點鋼132上也會發(fā)生變形,衰減裝置136的衰減效果無法充分地發(fā)揮。另外,在大變形區(qū)域中,雖然結構期待低屈服點鋼132的衰減效果,但由于一側端部連接在衰減裝置136上,所以在衰減裝置136上會發(fā)生變形,則難以在低屈服點鋼132的大變形區(qū)域中得到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
【發(fā)明內(nèi)容】
[0009]本發(fā)明是為了解決上述問題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在具有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中,從小變形區(qū)域到大變形區(qū)域均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
[0010]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在將隔開一定間隔配設的兩個層間抗震壁連結的情況下,其特征在于,構成包括:將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間隔連結的低屈服點鋼板;和與所述低屈服點鋼板遠離且并列地將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間隔連結的粘彈性減震器。
[0011]另外,優(yōu)選為,所述粘彈性減震器具有:一對外凸緣鋼板,使一端部側安裝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一方的外壁面上,并且與所述外壁面平行地設置;和一對內(nèi)凸緣鋼板,設置為使一端部側安裝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另一方的外壁面上,并且使另一端部側插入到所述一對外凸緣鋼板的另一端部側之間的結構,該粘彈性減震器以使與所述內(nèi)凸緣鋼板的兩面分別相對的所述外凸緣鋼板之間被粘彈性材料接合的方式形成,所述低屈服點鋼板通過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經(jīng)由一定間隔相對的側壁間直接或者經(jīng)由連接梁設置低屈服點鋼而形成。
[0012]另外,優(yōu)選為,所述粘彈性減震器通過設置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各各自的兩外壁面上,而由兩個粘彈性減震器形成
[0013]發(fā)明的效果
[0014]根據(jù)本發(fā)明,在具有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中,使粘彈性減震器和低屈服點鋼板相互遠離且并列地將兩個層間抗震壁連結,因此,震動小且在小變形區(qū)域中使粘彈性減震器吸收振動能量,在大變形區(qū)域中在粘彈性減震器的基礎中,能夠使低屈服點鋼板吸收大部分的振動能量。由此,能夠在范圍大的變形區(qū)域中,即從小震動到大震動得到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5]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的一個實施方式的立體圖。[0016]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的俯視圖。
[0017]圖3是表示構成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低屈服點鋼板的立體圖。
[0018]圖4是在將圖3的低屈服點鋼板連結在兩個層間抗震壁上的狀態(tài)下,將粘彈性減震器去除了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
[0019]圖5是表示將本發(fā)明的邊界梁連結在兩個層間抗震壁上的狀態(tài)的主視圖。
[0020]圖6是圖5所示的粘彈性減震器的局部破斷的部分立體圖。
[0021]圖7是圖5所示的粘彈性減震器的俯視圖。
[0022]圖8是表示圖7所示的粘彈性減震器的兩端向相反方向被拉拽時的變形例的圖。
[0023]圖9是在被邊界梁連結的層間抗震壁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時的振動能量吸收效果的解析模擬中使用的、低屈服點鋼板與粘彈性減震器的配置圖,(a)表示低屈服點鋼板與粘彈性減震器串聯(lián)配置的圖,(b)表示低屈服點鋼板與粘彈性減震器并列配置的圖。
[0024]圖10是圖9 (a)、(b)各自的結構的被邊界梁連結的層間抗震壁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時的振動能量吸收效果的解析模擬結果,(a)是表示在小變形區(qū)域中的相對于振動開始后的時間的粘彈性減震器的吸收能量的變化的圖表,(b)是表示在大變形區(qū)域中的相對于振動開始后的時間的粘彈性減震器的吸收能量的變化的圖表,A表示圖9(a)的結構時,B表示圖9(b)的結構時。
[0025]圖11是表示高層建筑物因受到水平方向的力而在邊界梁上施加垂直方向的剪切力時的、圖7所示的粘彈性減震器的變形例的概念圖。
[0026]圖12是表示高層建筑物因受到水平方向的力而在邊界梁上施加垂直方向的剪切力時的、圖4所示的低屈服點鋼板的變形例的概念圖。
[0027]圖13是表示現(xiàn)有的通過邊界梁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的外觀圖。
[0028]圖14是表示在通過邊界梁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高層建筑物受到水平方向的力時的在邊界梁上產(chǎn)生的剪切變形的概念圖。
[0029]圖15是表示現(xiàn)有的邊界梁的例的圖,(a)是整體由低屈服點鋼構成的例,(b)是在H形鋼的中間部上連接有粘彈性減震器的例,(C)是分別表示在低屈服點鋼的中間部分上夾裝有極低屈服點鋼或者粘彈性體的例的剖視圖。
[0030]附圖標記說明
[0031]I邊界梁
[0032]2低屈服點鋼板
[0033]21梁腹板
[0034]22上凸緣
[0035]23下凸緣
[0036]24 肋板
[0037]25中凸緣
[0038]3粘彈性減震器
[0039]31外凸緣鋼板
[0040]32內(nèi)凸緣鋼板
[0041]33粘彈性體
[0042]4角撐板[0043]41雙頭螺栓
[0044]42 墊板
[0045]43連接板
[0046]5連接梁
[0047]51梁腹板
[0048]52上凸緣
[0049]53下凸緣
[0050]54雙頭螺栓
[0051]55a,55b 連接板
[0052]56連接板
[0053]61,62 層間抗震壁
[0054]6la、62a 側壁
[0055]6lb、62b 外壁面
[0056]61c、62c 外壁面
【具體實施方式】
[0057]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的一個實施方式進行具體說明。
[0058]如圖1所示,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是,將隔開固定間隔配設的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連結的邊界梁I的結構,由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間隔連結的低屈服點鋼板2、和與低屈服點鋼板2分離且并列地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間隔連結的粘彈性減震器3所構成。層間抗震壁61、62通過適當?shù)芈袢胗袖摻罨蛘吡旱鹊谋匾牧系幕炷?RC混凝土)等而形成。
[0059]在圖1?圖4所示的例中,低屈服點鋼板2經(jīng)由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間隔內(nèi)突出的連接梁5,連接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之間。但是,也可以為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側部61a、62a之間直接設置的結構。另外,作為連接梁5使用由建筑結構用軋制鋼材(JIS G 3136)構成的H形鋼,但只要能夠將層間抗震壁61、61與低屈服點鋼板2連結,也可以使用與低屈服點鋼板2相比屈服強度高的鋼,并沒有特別限定。兩個連接梁5形成為,在梁腹板51上焊接有雙頭螺栓54,各自的一部分埋入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中,且各自的另一端部從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兩個側壁61a、62a突出。通過設置雙頭螺栓54而使連接梁5與層間抗震壁61、62的與混凝土的附著性能提高。連接梁5也可以與設置在層間抗震壁61、62中的鋼筋和梁連結而形成。
[0060]如圖3所示,低屈服點鋼板2以能夠與連接梁5連結的方式,在與層間抗震壁61、62相對一側的兩端部,通過梁腹板21、上凸緣22和下凸緣23而形成為與連接梁5相同的H形狀。而且,梁腹板21經(jīng)由連接梁5的梁腹板51和連接板56而被螺栓58和未圖示的螺母固定,上凸緣22以及下凸緣23分別經(jīng)由連接板55a、55b,而與連接梁5的上凸緣52以及下凸緣53通過螺栓57和螺母59連接。而且,低屈服點鋼板2的中心部在梁腹板21上與上凸緣22、下凸緣23連接地設置有兩個肋板24。而且,在該兩個肋板24的各自的中間點設置有與下凸緣23平行的中凸緣25,與兩個縱凸緣24 —起形成為H形狀。但是,低屈服點鋼板2的形狀并不限定在這樣的H形狀,也能夠形成為其他的-型形狀或口型形狀。
[0061]低屈服點鋼板2使用由屈服耐力為100?250N/mm2左右的比較小,但變形能力優(yōu)秀的超塑形合金構成的鋼材。但是,也能夠使用屈服耐力為60?100N/_2的更小的極低屈服點鋼板。在本說明書中,包含該雙方的屈服點鋼材而稱為低屈服點鋼。
[0062]該低屈服點鋼板2如上述那樣地以相對于震動能夠維持固定狀態(tài)的方式,固定在由埋設在側壁61a、62a上的兩個H形鋼構成的連接梁5上。但是,如上述那樣地,也可以去掉連接梁5,而將低屈服點鋼板2的兩端直接埋設在層間抗震壁61、62上。另外,在該例中,在與由低屈服點鋼板2與H形鋼構成的連接梁5的固定中,使用有連接板55a、55b、56以及螺栓57、58,但也能夠采用焊接等其他的固定結構。
[0063]低屈服點鋼板2成為上述那樣的結構,由于通過屈服點比連接梁5低的材料形成,所以相對于小震動的小地震,通過僅產(chǎn)生彈性變形而無法吸收震動,但相對于大震動的大地震,由于在由H形鋼構成的連接梁5之前屈服而塑形變形,所以能夠吸收振動能量,從而相對于大震動能夠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
[0064]如圖2所示,粘彈性減震器3具有:一對外凸緣鋼板31,使一端部側安裝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一方的外壁面61b上,并且與外壁面61b平行地設置;和一對內(nèi)凸緣鋼板32,設置為使一端部側安裝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另一方的外壁面62b上,并且使另一端部側插入到一對外凸緣鋼板31的另一端部側之間的結構,該粘彈性減震器3以使與內(nèi)凸緣鋼板32的兩面分別相對的外凸緣鋼板31之間被粘彈性體33粘接的方式形成。在本實施方式中,在外壁面61b、62b的相對側的外壁面61c、62c上也安裝有粘彈性減震器3。更優(yōu)選為,使粘彈性減震器3設置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各自的兩外壁面上,由此使粘彈性減震器3以兩倍的強度來發(fā)揮功能,另外,從結構的針對性的觀點考慮,也為優(yōu)選。
[0065]如圖1、2以及5所示,粘彈性減震器3經(jīng)由角撐板4安裝在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外壁面6lb、62b、6lc、62c上。角撐板4例如由一般結構用軋制鋼材SS400構成,通過19?28_左右厚度的板材形成,以即使相對于震動也能夠維持固定狀態(tài)的方式,固定在外壁面6lb、62b、6lc、62c上。也就是說,如圖2所示,焊接在角撐板4上的雙頭螺栓41埋設在外壁面61b、62b、61c、62c上,由此使四個角撐板4固定在外壁面61b、62b、61c、62c上。在本實施方式中,使用有雙頭螺栓41,但也可以是錨定螺栓等,只要是能夠維持角撐板4的固定狀態(tài)的固定部件即可。另外,粘彈性減震器3也能夠不經(jīng)由角撐板4,而直接安裝到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外壁面61b、62b、61c、62c上。
[0066]如圖6以及圖7中具體圖所示地,粘彈性減震器3構成為包括:一對外凸緣鋼板31 ;使一部分插入到一對外凸緣鋼板31之間而設置的內(nèi)凸緣鋼板32 ;和與內(nèi)凸緣鋼板32的兩面分別相對的、以接合到外凸緣鋼板31之間的方式設置的粘彈性體33。外凸緣鋼板31以及內(nèi)凸緣鋼板32例如通過一般結構用軋制鋼材SS400,形成為12?19_左右厚度的平板狀。另外,粘彈性體33能夠使用例如天然橡膠類高衰減橡膠,在外凸緣鋼板31與內(nèi)凸緣鋼板32之間加硫接合。也就是說,具體地,通過熱沖壓來利用基于加硫而產(chǎn)生的化學反應來接合。該粘彈性體33設置為例如5?15_左右的厚度。
[0067]如圖7所示,一對外凸緣鋼板31使其一端部側經(jīng)由墊板42以將一方的角撐板4的一端夾持的方式被螺栓44以及螺母46固定,并緊固連結在角撐板4上。另外,內(nèi)凸緣鋼板32使其一端部側與另一方的角撐板4抵接并通過一對連接板43夾固,被螺栓45以及螺母47固定,并緊固連結在另一方的角撐板4上。在該例中,在外凸緣鋼板31以及內(nèi)凸緣鋼板32與角撐板4的緊固連結中使用有螺栓44、45以及螺母46、47,但焊接等,只要能夠維持固定狀態(tài),也能夠采用其他的緊固連結方法。
[0068]通過以上所述的結構,粘彈性減震器3相對于基于風或小地震等而產(chǎn)生的小變形,能夠吸收振動能量而發(fā)揮穩(wěn)定的衰減效果。也就是說,如圖8所示,在通過兩個角撐板4使外凸緣鋼板31和內(nèi)凸緣鋼板32被向相反方向拉拽時,將該雙方接合的粘彈性體33被拉拽,而在粘彈性體33上產(chǎn)生剪切變形。此時,粘彈性體33因變形而在內(nèi)部產(chǎn)生摩擦,而將運動能量變換(消耗)為熱能。將其稱之為變換損耗或者滯后損耗(hysteresis loss),通過該滯后損耗來使振動能量被吸收。
[0069]根據(jù)以上所述的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在小變形區(qū)域中使粘彈性減震器3吸收振動能量,在大變形區(qū)域中在粘彈性減震器3的基礎中,能夠使低屈服點鋼板2吸收大部分的振動能量,因此,能夠在范圍大的變形區(qū)域中將震動衰減。也就是說,低屈服點鋼板2和粘彈性減震器3遠離且并列地配置,由此,能夠使粘彈性減震器3將小震動衰減,使低屈服點鋼板2將大震動衰減。相反地,即使將低屈服點鋼板2和粘彈性減震器3并用,但當雙方串聯(lián)地配置時,剛性低的粘彈性減震器3的一方也會優(yōu)先地發(fā)揮作用,由此無法有效地得到低屈服點鋼板2的震動的衰減效果。
[0070]例如,如圖9 (a)所示地在將兩個低屈服點鋼板72和粘彈性減震器73串聯(lián)地配置在兩個層間抗震壁71之間的情況下,和如圖9 (b)所示地在將兩個低屈服點鋼板72和粘彈性減震器73并列地配置在兩個層間抗震壁71之間的情況下,進行振動能量的吸收效果的解析模擬,其結果在圖10中表示。圖10(a)是表示在小變形區(qū)域中的相對于輸入振動的時間表的、粘彈性減震器73的吸收能量的變化的圖表,隨著時間的經(jīng)過,在串聯(lián)配置的情況A和并列配置的情況B中,吸收能量均變大。與串聯(lián)配置的情況A相比,并列配置的情況B的吸收能量更大。另外,圖10(b)是表示在大變形區(qū)域中的相對于輸入振動的時間表的、低屈服點鋼板72的吸收能量的變化的圖表,在時間為20秒之后,與串聯(lián)配置的情況A相比,并列配置的情況B的吸收能量大五倍以上。該結果表示出,通過將低屈服點鋼板72和粘彈性減震器73并列配置,在小變形區(qū)域中使粘彈性減震器73有效地發(fā)揮能量吸收效果,在大變形區(qū)域中使低屈服點鋼板72有效地發(fā)揮吸收效果。此外,在本解析模擬中,低屈服點鋼板2以及粘彈性減震器73均采用圖1所示的低屈服點鋼板2以及粘彈性減震器3的結構,振動條件為,小變形的振動是分別將l、3、5、10gal的加速度振幅以三個周期輸入。大變形的振動是分別將10、50、100、200、400gal的加速度振幅以三個周期輸入。此外,小變形振動和大變形振動的頻率,均與解析模型的固定頻率一同設為0.74Hz。
[0071]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僅表示有一個邊界梁I,但為了能夠吸收建筑物整體范圍內(nèi)的振動能量,從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下層到上層能夠配置多個邊界梁I。
[0072]接下來,通過圖11以及圖12來說明,在地震等的震動發(fā)生的情況下邊界梁I如何起到作用。
[0073]首先如使用圖14所說明的那樣,在具有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高層建筑物受到風或地震等的水平方向的力時,邊界梁I被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拉拽而受到剪切力。在高層建筑物中產(chǎn)生基于風或小地震等的小震動的情況下,因為低屈服點鋼板2產(chǎn)生彈性變形,所以不會吸收振動能量,但粘彈性減震器3吸收振動能量而將震動衰減。此時,如圖11所示,緊固連結有粘彈性減震器3的兩個角撐板4被層間抗震壁61、62以上下方向的相反朝向拉拽,因此,外凸緣鋼板31以及內(nèi)凸緣鋼板32以上下方向的相反朝向被拉拽。而且,所粘接的粘彈性體33分別被拉拽,而產(chǎn)生剪切變形,從而通過粘彈性體33的滯后損耗使振動能量被吸收。另一方面,在高層建筑物中產(chǎn)生基于大地震的大震動的情況下,在粘彈性減震器3的基礎上,低屈服點鋼板2將振動能量的大部分吸收來將震動衰減。此時,如圖12所示,固定有低屈服點鋼板2的兩個連接梁5被層間抗震壁61、62以上下方向的相反朝向拉拽,因此,在低屈服點鋼板2上施加有切斷力。當施加有一定以上的剪切力時,低屈服點鋼板2無法承受,在所固定的連接梁5和層間抗震壁61、62之前屈服而產(chǎn)生塑性變形。低屈服點鋼板2通過該塑性變形吸收振動能量來將震動衰減。因此,通過本發(fā)明的連結層間抗震壁61、62的邊界梁I的結構,在小變形區(qū)域中使粘彈性減震器3吸收振動能量,在大變形區(qū)域中在粘彈性減震器3的基礎中,能夠使低屈服點鋼板2吸收大部分的振動能量,因此,能夠在范圍大的變形區(qū)域中將震動衰減。
[0074]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低屈服點鋼板2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側壁61a、62a之間連結,通過粘彈性板3將兩個層間抗震壁61、62的外壁面61b (61c)、62b (62c)之間連結,但也可以使低屈服點鋼板2和粘彈性板3相互相反地配置。
【權利要求】
1.一種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是將隔開一定間隔配設的兩個層間抗震壁連結的邊界梁的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邊界梁的結構構成為包括:將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間隔連結的低屈服點鋼板;和與所述低屈服點鋼板遠離、且并列地將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間隔連結的粘彈性減震器。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彈性減震器具有:一對外凸緣鋼板,使一端部側安裝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一方的外壁面上,并且與所述外壁面平行地設置;和一對內(nèi)凸緣鋼板,設置為使一端部側安裝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另一方的外壁面上,并且使另一端部側插入到所述一對外凸緣鋼板的另一端部側之間的結構,該粘彈性減震器以使與所述內(nèi)凸緣鋼板的兩面分別相對的所述外凸緣鋼板之間被粘彈性材料接合的方式形成,所述低屈服點鋼板通過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經(jīng)由一定間隔相對的側壁間直接或者經(jīng)由連接梁設置低屈服點鋼而形成。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連結層間抗震壁的邊界梁的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彈性減震器通過設置在所述兩個層間抗震壁的各各自的兩外壁面上,而由兩個粘彈性減震器形成。
【文檔編號】E04B1/98GK103572893SQ201210286614
【公開日】2014年2月12日 申請日期:2012年8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8月10日
【發(fā)明者】松岡彰彥, 鈴木公平 申請人:空思太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