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可廣泛應用于住宅小區(qū)、商場、館所、道路等各種場合的立體停車裝置,具有不耗能、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停取車方便快捷、無需專人管理操作及造價低廉等特點。
背景技術:
眾所周知,目前我國已成為世界第一大汽車生產及消費大國,尤其是我國家用汽車爆發(fā)式的增長和發(fā)展,短短的十年,幾乎跨越了西方發(fā)達國家近百年的發(fā)展歷程,由此出現了一個始料未及的局面,便是已經定型的城市規(guī)劃不能適應這種呈幾何級數的汽車增長,在道路交通、停車及污染等方面開始出現大量的問題,這其中,停車難的問題便成為汽車使用者息息相關的每日所要面對的關乎切身利益的一個大問題,在老城市、老小區(qū)表現 得尤為關出。而汽車在使用中,尤其是家用汽車的使用上,停車的時間遠遠高于行駛的時間。這就導致大部分城市上班或節(jié)假日,工作場所、商場、公園游樂場、體育場、展場及道路兩側的停車位供不應求,而下班后及夜晚,住宅區(qū)的停車場又車滿為患,挪動不易。對于停車難,近幾年以來有了眾多的解決方案,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大量立體停車庫的建設,對緩解停車難的問題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其弊端也顯而易見占用空間大、成本高,特別是一些單個立體的停車庫;需要升降系統(tǒng),結構復雜、造價昂貴;停取車不方便,費時耗能,需專人管理操作,一旦停電停車系統(tǒng)將陷入癱瘓。也有過往的專利技術提到了不耗能的立體停車技術,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為中國201120009026. 4號實用新型專利公布了一種空中停車位,即在道路兩旁的綠化帶或水面上安裝立體停車位而實現。但存在如下不足根據其說明書、權利要求及附圖
,其停車位也只是單個的路邊停車位,車輛只有一個出入口,且根據其引導斜臺在附圖中的比例關系,其空中停車位實際上是僅稍高出路邊綠化帶或水面,這就導致停車位的下方不能再利用,同時植被被嚴重遮擋,除失去綠色景觀化的效果,其植被將因缺少光合作用且因為停車位低矮的原因而不能對植物進行正常澆灌、除蟲、修剪及其他養(yǎng)護導致植物生長不良、枯萎及死亡。同時因停車位高度過低,如建在水面上,在遇狂風暴雨或水位上漲時,勢必對停于其上的車輛帶來危險和損害。如增加停車位高度,同樣面臨植被無法得到光合作用而致死亡的問題。同時,單個的停車位如加高所需要的引導斜臺勢必加長或加陡,如加長,其占用路面或路邊資源勢必大增;如加陡,不同動力值的車輛姑且不論是否都能上去,單其上下行的危險性已大為增加。綜上所述,就其專利的具體實施操作分析,顯然不具可行性。另一具代表性的中國201020579313. 4號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螺旋盤升的轎車停車庫,但仍然存在以下不足其一是上下坡道采用一條道路,且必須分道,占用大量空間;二是其設計致上下坡道陡峭,安全性降低;三是頂層設平臺,所有掉頭車輛必須爬上去,除增加掉頭難度,且在密集取車時(如早晚上下班高峰期)易發(fā)生擁堵;其四是同樣建造成本聞昂。而中國201020164218. 8號專利“架設于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的立體停車庫”、中國200620024363. X號專利“多用立體停車場”及中國200510129838. I號專利“不占地的空中多功能天橋立體停車庫”,它們的共同點都是建于道路的人行道或非機動車道或綠化帶或道路上方,其或多或少都存在如中國201120009026. 4號專利所存在的不足,同時其部分還存在采用陡道或舉升機上下行,或同樣需建大量的上下坡道及破壞城市景觀,同樣面臨造價高昂甚至存在消防不便施救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為了克服現有多種立體停車裝置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新的立體停車裝置的選擇。所述立體停車裝置主要適用于住宅小區(qū)、辦公場所、商場及其他場館的停車場(包括露天及地下停車場)的擴容,同時也適用于道路兩旁臨時停車帶的擴容。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立體停車裝置,非單個或數個停車位所組成的停車單元,而是因地制宜,將住宅小區(qū)、辦公場所、商場及其他場館的道路及停車場(包括露天及地下停車場)統(tǒng)籌規(guī)劃(為便于表述,以下僅將上述場所表述為小區(qū)),建立一個良性互動、循環(huán)有序的區(qū)域立體停車系統(tǒng),在不改變小區(qū)現有的停車場及道路規(guī)劃的前提下,可有效甚至成數倍的擴大小區(qū)車輛停放量,同時達成車輛停放及出行順暢,徹底解決擁堵、阻擋及挪移等小區(qū)停車的常見問題。本實用新型所述的立體停車裝置,即是在小區(qū)的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旁邊安置立體停車裝置,所有的立體停車裝置與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相互之間的上下行,通過因地制宜的全盤統(tǒng)籌規(guī)劃,運用立體停車裝置上下道路的單行道或倒車平臺合理的銜接在一起。具體說來,其包括單列或雙列或多列的斜縱列式停車平臺(設為縱列式的優(yōu)勢在于節(jié)省了停車區(qū)域的縱向面積,尤其在一些面積較小的小區(qū)尤其是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樓宇間空地或不能與其他停車區(qū)域在第二層以上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的較小的尤其是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停車區(qū)域更具優(yōu)勢,同時也方便了車輛的停入及駛出),一個上行和一個下行引導斜臺(通常來說,一個停車場或一塊樓宇間空地或一條道路旁邊只設置一個上行和一個下行引導斜臺),多個支撐停車平臺及引導斜臺的支撐柱。就小區(qū)的車輛使用來看,大部分為家用小型車,其中主要為小轎車,小部分為SUV及其他車輛。小轎車車高普遍在I. 5米以下,SUV及其他車輛車高普遍在2米以下,其車輛自重基本在2噸以下。因此所述立體停車裝置上層停車平臺與地面的高度以兩米為宜,這樣地面既能停車,又不致使立體停車裝置高度過高從而影響小區(qū)的采光及景觀。對于少數車高接近或超過2米的車輛,一是可以停于小區(qū)的非立體停車裝置的場所,二是車輛自重不大的汽車,可停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第二層(此限于立體停車裝置只設兩層的情況)或頂層。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下行引導斜臺,建議其角度在10-35°之間為宜(此處所稱的角度為幾何角度,以“ ° ”表示,而非測量車輛爬坡度的單位“道路縱坡度”,以“ % ”表示)。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只設兩層的情況,引導斜臺設于地面及第二層之間,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設置多層的情況,引導斜臺設于地面及第二層之間,第二層及第三層之間,第三層及第四層之間,以此類推。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停車區(qū)域,如一個小區(qū)的停車場,一塊樓宇間空地或一條道路的旁邊(此處建議以進入小區(qū)的所有道路,如有設置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必要應以道路右側設置,即離開小區(qū)的道路右側),設置所述立體停車裝置應一個區(qū)域只設置一個,獨立的上行及下行引導斜臺也只設置各一個。如果兩個或多個相對集中的停車區(qū)域能在第二層以上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其條件是必不影響其他車輛包括超高超寬及消防車輛在地面的通行,如是,則不必相互貫通),則所有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只設置上行及下行引導斜臺各一個。因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下各層停車通行道皆為只容許一臺車輛通行的單行道,所以一般來說一個停車區(qū)域的上行及下行斜臺分布在所述單行道的兩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每一層停車平臺(包括地面停車位)應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停車區(qū)域宜設置為斜縱列式停車布局,車輛通行區(qū)域應設置為只容許一臺車輛通行的單行道。當車輛駛入停車平臺進入所述單行道后,找到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 進入所述行車單行道,順所述單行道布局行駛進入下行引導斜臺或地面停車位的出口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設置上,按因地制宜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在留出足夠的消防通道及與樓宇間距的條件下,在每一層停車平臺(包括地面停車位)的停車區(qū)域的設置上,按所要停車的面積的形狀和大小,劃分出單列或雙列或多列的斜縱列式停車位。最基本的為單列斜縱列式停車位,即以一列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與一條所述單行道所組成,雙列的斜縱列式停車位,所述單行道位于兩列斜縱列式停車位之間,三至四列斜縱列式停車位,應增加一條行車單行道,所述行車單行道與第三列組合或位于第三第四列斜縱列式停車位之間,所述行車單行道與前述單行道應在一合理之處相互連接在一起。如設置有四列以上的斜縱列式停車位,則以此類推。在一些面積較小的小區(qū)尤其是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樓宇間空地或不能與其他停車區(qū)域在第二層以上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的較小的尤其是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停車區(qū)域,即不能在所述單行道的單向另一端下行的情況下,應在留出足夠的消防通道及與樓宇間距的條件下(不能滿足這些條件的只能縮小所述立體停車裝置與樓宇間距離或所述立體停車裝置跨建在綠化帶上方等辦法來滿是足夠的消防通道設置,但面積較小的小區(qū)一般居住人口和車輛也較少,其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往往只在地面上設置一層即可,對樓宇的采光影響有限;而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樓宇間空地或不能與其他停車區(qū)域在第二層以上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的較小的尤其是封閉性的只有一個出入口的停車區(qū)域,往往是一個大的小區(qū)的一部分,其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如前述設置,同時也只在地面上方設置一層即可,多余的車輛可分流到小區(qū)內的其他停車區(qū)域停放),在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這種環(huán)境下的斜縱列式停車位一般情況下不會超過兩列)中的一列的合理位置(一般位于所述駛入單行道的盡端),設置一塊不可停車及占用的空置區(qū)域(此區(qū)域一般為一個半至兩車大小且為矩形或梯形設置而非斜形),此區(qū)域即為同平臺上所有車輛的倒車平臺。停車時,車輛如前所述正常駛入所述單行道停入所述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進入所述行車單行道,在抵達所述行車單行道的盡頭通過所述的倒車平臺調轉車頭駛出。此設置也適用于在一些面積較大的大型停車場修建的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在一條連接上下行的主要的單行道一側或兩側的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所擁有的多列單行道,這樣可減少因單行道之間的相互首尾連接所導致的某些連接不便、占用停車面積過多及車輛在數條單行道中繞行的不便。如在一個較長或不規(guī)則的停車區(qū)域內,駛入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車輛與駛出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車輛相互之間不可見,為防止駛入的車輛和駛出的車輛在單行道上相遇而造成雙方的不便,可在所述倒車平臺上設置一個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在所述單行道入口內設置另一個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所有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與所述單行道入口處欄桿升降裝置或信號燈相連。當車輛駛入所述倒車平臺上時,便觸發(fā)了所述倒車平臺上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這時欄桿降下或相關的禁止駛入信號燈點亮,所述單行道外準備駛入的車輛便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之外等候;當駛出的車輛到達所述單行道入口時,又會觸發(fā)所述單行道入口處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二次觸發(fā)的結果是欄桿上升或相關的允許駛入信號燈點亮或禁止駛入信號燈熄滅,車輛駛出,在外等候的車輛駛入。上述裝置更簡單的設置就是在所述倒車平臺及所述單行道入口 處各設置一個按鈕(此按鈕應設置于車輛駕駛員在車內觸手可及的范圍),在所述單行道入口處設置一個信號燈,當車輛駛入所述倒車平臺上時,手動觸發(fā)按鈕,此時所述禁止駛入信號燈點亮;當車輛到達所述單行道入口時,手動觸發(fā)此處按鈕,信號燈熄滅。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地面停車位同樣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其布局及出行方式與上層停車平臺完全相同,即與上層停車平臺互為鏡像。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建造可采用鋼構架結構,也適宜鋼筋水泥澆筑等結構。為便于拆卸搬遷或加建及減輕自身裝置的質量考慮,以采用鋼構架結構為宜,除安裝拆卸方便,施工也較便捷,其各種施工污染也較小。為增加鋼構架結構的剪切力及應力等強度,宜用“Z”字或“凹”字或“工”字鋼等型材建造鋼構架結構。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以上,其外緣應設置保護裝置以防車輛跌落,所述保護裝置為欄桿或吸能波形瓦或彈性鋼索等,均為公知的目前廣泛大量使用的成熟技術,在此不作贅述。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的靠后輪區(qū)域,安裝有阻輪裝置以防車輛撞擊所述外緣保護裝置,所述阻輪裝置為圓形金屬桿或橡膠塊或其他種類,可每一停車位單獨設置也可整列停車位整體設置,均為公知的目前廣泛大量使用的成熟技術,在此不作贅述。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的停車區(qū)隔劃界上,可使用地面標志劃界,也可使用稍突出地面的如圓形金屬桿分隔。建議使用地面標志劃界,這樣可靈活使用停車位,不僅能停放超寬車輛,也可縱向停放超長車輛,在沒有上一層設置的情況下,還能停放超高車輛,同時便于打掃清潔停車區(qū)域,而且平整無隔斷的停車區(qū)域,在用途上還可他用。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以上的停車平臺,可采用高強度的鋼格板制成,其上鋪設高強度透明聚氨酯板,聚氨酯板向上的一面制作有防滑紋。這種設置的優(yōu)點在于首先保證了下一層的采光,其次阻隔雨水或清潔沖洗的污水避免對鋼構架和附件造成銹蝕和破壞,其三在對停車平臺進行清潔沖洗或下雨時不致污染下層車輛,包括污潰銹潰的污染等,同時還不致損壞下層的照明及其他電路電器系統(tǒng)。[0025]如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及以上的停車平臺路程較長,其上下行引導斜臺相距較遠,可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及以上的停車平臺兩側,設置一個或多個可供駕駛員及乘員上下行的步行樓梯,以方便人員停取車的上下行不致繞行。以上所述的立體停車裝置,不僅僅是在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旁邊安置,在高度合適的地下停車場所也同樣適用。無論如何,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設置,總會對小區(qū)景觀造成或多或少的影響。而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外緣外掛花草筐,設置景觀燈等措施,無疑會減少這種影響,甚至形成新的景觀,這需要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擁有和使用者集思廣益了。通過閱讀以上描述,可以清楚地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并且這些特征通過不同的設計和新材料新工藝的運用可以單獨或與其他特征相結合形成更多發(fā)明的基礎,從而在本實用新型的實施過程中得到更進一步的完善。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的說明。圖I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車輛正常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圖2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車輛擁堵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圖3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俯瞰示意圖。圖4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車輛正常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圖5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車輛擁堵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圖6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俯瞰示意圖。在這些附圖中,相同的標號表示同一部分或者類似部分,其中I.住宅樓;2.花園大廈消防通道、人員出入及活動區(qū)域;3.花園大廈連體樓I棟大門;4.花園大廈連體樓2棟大門;5.花園大廈連體樓2棟;6.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7.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8.住宅樓;9.車輛進出停車場方向;10.車輛進出停車場方向;11.茂業(yè)城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道路右側邊界;12.花園大廈連體樓I棟;13.茂業(yè)城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道路兩側劃定停車區(qū)域;14.茂業(yè)城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車輛行駛方向;15.茂業(yè)城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道路兩側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0052]16.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非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17.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18.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19.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20.改造后的消防通道及公共活動區(qū)域;21.車輛駛入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2.車輛駛出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3.車輛駛入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4.車輛駛出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5.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上行引導斜臺;26.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下行引導斜臺;27.茂業(yè)城小區(qū)改造后單行主干道車輛行駛方向;28.茂業(yè)城小區(qū)改造后單行主干道右側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9.茂業(yè)城小區(qū)改造后單行主干道右側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30.茂業(yè)城小區(qū)改造后單行主干道右側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31.泓瀚苑小區(qū)A24棟;32.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33.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出入口 ;34.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停車場封閉式邊界;35.泓瀚苑小區(qū)A23棟;36.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行車道及行駛方向;37.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38.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非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39.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改造后的消防通道及公共活動區(qū)域;40.車輛進出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41.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盡端的倒車平臺及其出入方向;42.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43.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4.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45.車輛出入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46.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上下行引導斜臺。
具體實施方式
2012年I月底,深圳機動車保有量突破200萬輛大關之后,同年2月27日,深圳汽車保有量也突破200萬輛,僅次于北京排名全國第二(據《深圳特區(qū)報》2012年2月27日)。發(fā)明人在深圳的小區(qū)居住深切的感受到停車與出行的艱難。在小區(qū)的管理公司,每 位車主必須留下住址及聯系電話同時在車窗張貼聯系方式,以便早起移車時通知。如有哪位車主有急必需半夜或很早出車同時車輛在劃定或非劃定停車區(qū)域被堵,那么半夜或凌晨壯觀的移車大軍的汽車轟鳴便回蕩在小區(qū)。如遇外來訪車堵車不能通知移車,嚴重時甚至整個停車場的車主都需棄車上班,這對那些路途遙遠的車主來說尤其苦不堪言。很多人因休息時間頻繁移車導致睡眠不足而致神經衰弱,同時管理公司不得不增派大量人手實行24小時三班倒疏導交通從而導致管理成本高昂。緊張而窘迫的停車除導致大量的剮蹭等小事故頻發(fā),同時因大量的車輛擠占消防通道留下了嚴重的安全隱患。在一個中國最年輕的規(guī)劃最新的現代化城市尚且如此,其他歷史悠久的大中城市可想而知。
以下結合附圖,介紹本實用新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一個循環(huán)型和一個封閉型實施例,使本實用新型的上述闡述及實施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和優(yōu)點更加清楚。圖I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車輛正常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道路、樓宇及停車區(qū)域的基本布局?;▓@大廈連體樓I棟(12)和花園大廈連體樓2棟
(5)位于住宅樓⑴和住宅樓⑶之間,在花園大廈連體樓(5) (12)和住宅樓⑴⑶之間,是小區(qū)的規(guī)劃停車場(7),其車輛出入經過各自的車輛出入口(9)(10)進入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14)行駛并離開小區(qū)。本示意圖提示的是車輛停放較少時的停車狀況(主要是日間的停車狀況)。車輛在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正常停放車輛(6)的情況下,從花園大廈1、2棟大門(3) (4)進出的人員經過花園大廈消防通道、人員出入及活動區(qū)域(2)通行。茂業(yè)城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14)兩側,也設置了劃定的路邊停車區(qū)域(13)停放車輛
(15)。在所有的劃定停車區(qū)域(7) (13)能夠滿足停車(6) (15)的情況下,小區(qū)停車寬松,行車通暢,沒有擠迫及擁堵發(fā)生。圖2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原周邊停車場車輛擁堵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道路、樓宇及停車區(qū)域的基本布局和車輛在擁堵停放時的基本狀況(主要是夜間的停車狀況)。從示意圖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劃定停車區(qū)域(7) (13)全部停滿車輛(6) (15)的情況下,后續(xù)車輛無劃定區(qū)域可停,只能在行車通道、花園大廈消防通道、人員出入及活動區(qū)域
(2)及其他人行通道甚至車輛出入口(9) (10)等非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16)。圖3是深圳茂業(yè)城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道路、樓宇及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基本布局。從示意圖可以看到,要達到停車無擁堵及出行順暢的目標,其必須對現有的樓宇間停車區(qū)域(7)及道路兩旁停車區(qū)域(13)進行改造。首先,在花園大廈連體樓(5) (12)的前后及左側區(qū)域,設置有可相互貫通的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該裝置在離地面2米的高度,設置一層相互貫通的停車平臺,該平臺的支撐結構采用“工”字鋼構架結構。在原停車場的車輛出入口(9)(10)的入口側,各設置有一個通往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上層單行道的上行(25)及下行引導斜臺(26),車輛沿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駛入方向(21)駛入上行引導斜臺(25)進入上層單行道沿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18)行駛,上層單行道的兩側為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17),在此停車區(qū)域(17)內停放車輛(19)。車輛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行駛中,發(fā)現所述單行道兩側的劃定停車區(qū)域(17)中有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駛出方向(22)進入下行引導斜臺(26)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進入地面道路,并駛入 小區(qū)改造后的單行主干道地面道路沿所述單行主干道車輛行駛方向(27)離開小區(qū)。上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地面停車位同樣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其布局及出行方式與上層停車平臺完全相同,即與上層停車平臺互為鏡像。地面停車位層高2米,其高度足以滿足大多數的小區(qū)車輛停放。在原停車場的車輛出入口(9)(10)的出口側,各設置有一個通往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下層地面單行道的入口及出口,車輛沿花園大廈周邊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駛入方向(23,以虛線箭頭表示)進入下層地面單行道沿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行駛(與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相同),下層地面單行道的兩側為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劃定停車區(qū)域(與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相同),在此停車區(qū)域內停放車輛。車輛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行駛中,發(fā)現所述單行道兩側的劃定停車區(qū)域中有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下層地面單行道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單行道車輛駛出方向(24,以虛線箭頭表示)進入下層地面單行道的出口并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駛入小區(qū)改造后的單行主干道地面道路沿所述單行主干道車輛行駛方向(27)離開小區(qū)。改造后的花園大廈后側停車區(qū)域同樣擁有了消防通道及公共活動區(qū)域(20)。在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的改造上,重新劃定了車輛的停車及行駛區(qū)域。將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左側的停車區(qū)域去掉,加寬改造為小區(qū)現有的單行主干道(27),將小區(qū)原單行主干道右側的停車區(qū)域也去掉,改造為靠右側原單行主干道道路右側邊界(11)布局的單列斜縱列式停車布局,其上方加建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雙列斜縱列式停車布局,因其原單行主干道的路面寬度有限,所述上層雙列斜縱列式停車裝置的一部分跨建于與原單行主干道道路右側邊界(11)相鄰的人行道之上,所述上層雙列斜縱列式停車裝置的右側支撐停車平臺的“工”字鋼支撐柱位于人行道右邊界同時不影響行人通行。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停車區(qū)域內,同樣設置有上層車輛行駛單行道(28),其行駛方向(28)與小區(qū)現有的單行主干道行駛方向(27)相同,所述上層單行道(28)的兩側設置有劃定的停車區(qū)域(29),車輛于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內停放(30)。在使用中,車輛駛入小區(qū)現有的單行主干道(27)右側的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行引導斜臺(說明書附圖未表示此結構),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28)行駛,發(fā)現所述單行道兩側的劃定停車區(qū)域(29)中有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車輛駛出方向(28)進入下行引導斜臺(說明書附圖未表示此結構)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進入地面道路。圖4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車輛正常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樓宇及停車區(qū)域的基本布局。在泓瀚苑小區(qū)A23棟(35)和泓瀚苑小區(qū)A24棟
(31)之間,是小區(qū)的原規(guī)劃停車場(32),因停車場具有一端封閉式邊界(34),所以其車輛出入只能經過停車場的原車輛出入口(33)進出小區(qū)。本示意圖提示的是車輛停放較少時的停車狀況(主要是日間的停車狀況)。車輛在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劃定停車區(qū)域正常停放車輛(37)的情況下,車輛沿原車輛出入口(33)經停車場行車道及行駛方向(36)停車及出入。在所有的劃定停車區(qū)域(32)能夠滿足停車(37)的情況下,小區(qū)停車寬松,行車通暢,沒有擠迫及擁堵發(fā)生。圖5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原停車場車輛擁堵停放時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樓宇及停車區(qū)域的基本布局和車輛在擁堵停放時的基本狀況(主要是夜間的停車狀況)。從示意圖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劃定停車區(qū)域(32)全部停滿車輛(37)的情況下,后續(xù)車輛無劃定區(qū)域可停,只能在停車場行車通道(36)甚至車輛出入口(33)等非劃定停車區(qū)域停放車輛(38)。圖6是深圳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俯瞰示意圖,其顯示了樓宇及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基本布局。從示意圖可以看到,要達到停車無擁堵及出行順暢的目標,其必須對現有的樓宇間停車區(qū)域(32)及停車場行車通道(36)進行改造。將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場地的左偵牝改造為可容納消防車輛通行的消防通道及公共活動區(qū)域(39),在所述場地的右側,設置為兩層的無耗能立體停車裝置。該裝置在離地面2米的高度,設置一層停車平臺,該平臺的支撐結構采用“工”字鋼構架結構。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一端,設置有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上下行引導斜臺(46),車輛沿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車輛駛入方向(45)駛入上下行引導斜臺(46)進入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沿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車輛行駛方向(45)行駛,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的兩側為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
(44),在此停車區(qū)域(44)內停放車輛(42)。車輛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行駛中,發(fā)現所述車輛進出單行道(43)兩側的劃定停車區(qū)域(44)中有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車輛行駛方向
(45)行駛,在抵達所述行車進出單行道(43)的盡頭通過設置的倒車平臺(41)調轉車頭駛出,沿所述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43)車輛駛出方向(45)進入上下行引導斜臺(46)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進入地面道路。上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地面停車位同樣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其布局及出行方式與上層停車平臺完全相同,即與上層停車平臺互為鏡像。地面停車位層高2米,其高度足以滿足大多數的小區(qū)車輛停放。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層單行道上下行引導斜臺
(46)的任一側,設置有一個通往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的入口及出口,車輛沿泓瀚苑小區(qū)A23棟及A24棟之間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車輛駛入方向(40,以虛線箭頭表示)進入下層地面單行道沿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行駛(與上層車輛進出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相同),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的兩側為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劃定停車區(qū)域(與上層劃定停車區(qū)域相同),在此停車區(qū)域內停放車輛。車輛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車輛進出地面單行道行駛中,發(fā)現所述車輛進出單行道兩側的劃定停車區(qū)域中有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下層地面斜縱列式停車位沿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車輛行駛方向行駛,在抵達所述下層地面行車進出單行道的盡頭通過設置的下層地面倒車平臺調轉車頭駛出,沿所述下層地面車輛進出單行道車輛駛出方向(40,以虛線箭頭表示)離 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
權利要求1.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主要適用于住宅小區(qū)、辦公場所、商場及其他場館包括露天及地下停車場的擴容,同時也適用于道路兩旁臨時停車帶的擴容,即是在合適場所的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旁邊安置立體停車裝置,所有的立體停車裝置與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相互之間的上下行,通過因地制宜的全盤統(tǒng)籌規(guī)劃,運用立體停車裝置上下道路的單行道或倒車平臺合理的銜接在一起。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包括單列或雙列或多列的斜縱列式停車平臺,一個上行和一個下行引導斜臺,多個支撐停車平臺及引導斜臺的支撐柱。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下行引導斜臺,建議其角度在10-35°之間為宜。
4.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只設兩層的情況,引導斜臺設于地面及第二層之間,對于所述立體停車裝置設置多層的情況,引導斜臺設于地面及第二層之間,第二層及第三層之間,第三層及第四層之間,以此類推。
5.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在一個相對集中的停車區(qū)域,如一個小區(qū)的停車場,一塊樓宇間空地或一條道路的旁邊,設置所述立體停車裝置應一個區(qū)域只設置一個,獨立的上行及下行引導斜臺也只設置各一個;如果兩個或多個相對集中的停車區(qū)域能在第二層以上連接成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則所有相互貫通的停車區(qū)域只設置上行及下行引導斜臺各一個。
6.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上下各層停車通行道皆為只容許一臺車輛通行的單行道,一個停車區(qū)域的上行及下行斜臺分布在所述單行道的兩端。
7.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包括地面停車位的每一層停車平臺應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停車區(qū)域宜設置為斜縱列式停車布局,車輛通行區(qū)域應設置為只容許一臺車輛通行的單行道,當車輛駛入停車平臺進入所述單行道后,找到空置停車位,即以車尾倒入此空置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進入所述單行道,順所述單行道布局行駛進入下行引導斜臺或地面停車位的出口離開所述立體停車裝置。
8.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設置上,按因地制宜統(tǒng)籌兼顧的原則,在留出足夠的消防通道及與樓宇間距的條件下,在包括地面停車位的每一層停車平臺的停車區(qū)域的設置上,按所要停車的面積的形狀和大小,劃分出單列或雙列或多列的斜縱列式停車位,最基本的為單列斜縱列式停車位,即以一列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與一條所述單行道所組成,雙列的斜縱列式停車位,所述單行道位于兩列斜縱列式停車位之間,三至四列斜縱列式停車位,應增加一條行車單行道,所述行車單行道與第三列組合或位于第三第四列斜縱列式停車位之間,所述行車單行道與前述單行道應在一合理之處相互連接在一起,如設置有四列以上的斜縱列式停車位,則以此類推。
9.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不能在所述單行道的單向另一端下行的情況下,應在留出足夠的消防通道及與樓宇間距的條件下,在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中的一列的合理位置,例如位于所述駛入單行道的盡端,設置一塊不可停車及占用的空置區(qū)域,此區(qū)域即為同平臺上所有車輛的倒車平臺;停車時,車輛如前所述正常駛入所述單行道停入所述的斜縱列式停車位,車頭位于駛入道路的遠端;出行時,車輛順向駛出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進入所述行車單行道,在抵達所述行車單行道的盡頭通過所述的倒車平臺調轉車頭駛出;此設置也適用于在一些面積較大的大型停車場修建的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在一條連接上下行的主要的單行道一側或兩側的所述斜縱列式停車位所擁有的多列單行道,這樣就減少了因單行道之間的相互首尾連接所導致的某些連接不便、占用停車面積過多及車輛在數條單行道中繞行的不便。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如在一個較長或不規(guī)則的停車區(qū)域內,駛入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車輛與駛出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車輛相互之間不可見,為防止駛入的車輛和駛出的車輛在單行道上相遇而造成雙方的不便,應在所述倒車平臺上設置一個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在所述單行道入口內設置另一個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所有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與所述單行道入口處欄桿升降裝置或信號燈相連;當車輛駛入所述倒車平臺上時,便觸發(fā)了所述倒車平臺上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這時欄桿降下或相關的禁止駛入信號燈點亮,所述單行道外準備駛入的車輛便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之外等候;當駛出的車輛到達所述單行道入口時,又會觸發(fā)所述單行道入口處的壓力傳感器或相關的觸發(fā)機構,二次觸發(fā)的結果是欄桿上升或相關的允許駛入信號燈點亮或禁止駛入信號燈熄滅,車輛駛出,在外等候的車輛駛入;上述裝置更簡單的設置就是在所述倒車平臺及所述單行道入口處各設置一個按鈕,此按鈕應設置于車輛駕駛員在車內觸手可及的范圍,在所述單行道入口處設置一個信號燈,當車輛駛入所述倒車平臺上時,手動觸發(fā)按鈕,此時所述禁止駛入信號燈點亮;當車輛到達所述單行道入口時,手動觸發(fā)此處按鈕,信號燈熄滅。
11.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地面停車位同樣包括停車區(qū)域及車輛通行區(qū)域,其布局及出行方式與上層停車平臺完全相同,即與上層停車平臺互為鏡像。
12.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其特征是如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及以上的停車平臺路程較長,其上下行引導斜臺相距較遠,應在所述立體停車裝置的二層及以上的停車平臺兩側,設置一個或多個可供駕駛員及乘員上下行的步行樓梯。
專利摘要一種無耗能多層立體停車裝置,為一種可廣泛應用于住宅小區(qū)、商場、館所、道路及其他場館的停車場(包括露天及地下停車場)的立體停車裝置,所述裝置在合適場所的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旁邊安置,所有的立體停車裝置與停車場、樓宇間空地及道路相互之間的上下行,通過因地制宜的全盤統(tǒng)籌規(guī)劃,運用立體停車裝置上下道路的單行道或倒車平臺合理的銜接在一起,建立一個良性互動、循環(huán)有序的區(qū)域立體停車系統(tǒng),在不改變現有停車場及道路規(guī)劃的前提下,可有效甚至成數倍的擴大車輛停放量,同時具有不耗能、結構簡單、占地面積小、停取車方便快捷、無需專人管理操作及造價低廉等特點。
文檔編號E04H6/42GK202627596SQ201220181438
公開日2012年12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4月1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4月16日
發(fā)明者王冰, 余前孫 申請人:深圳市道爾輪胎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