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介紹了一種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它包括下層框架梁板和上層框架梁板,在下層框架梁板和上層框架梁板之間連接有填充墻,下層框架梁板、上層框架梁板和填充墻是由支撐鋼筋填充混凝土后構成,支撐鋼筋為一體成型的工字型結構,支撐鋼筋包括兩根主筋,兩根主筋均由上、中、下三個支撐部構成,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為橫向設置的鉤形結構,中支撐部豎向設置并將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連接;左側主筋的上、下支撐部均朝向左側,右側主筋的上、下支撐部均朝向右側,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相互平行,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之間還橫向連接有若干根連接筋。本實用新型提高了地基梁結構強度,增強了鋼筋的抗拉伸能力,提高了抗震性。
【專利說明】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
【技術領域】
[0001]本實用新型涉及建筑施工中的地基,尤其是一種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屬于建筑施工結構【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0002]在建筑設計時,樓房的抗震能力是重要的參數(shù)指標之一,特別是在一些地震多發(fā)帶地區(qū),樓房的抗震能力直接關系到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因此,在修建房屋時,房屋的結構強度非常重要。我國以前修建的房屋,大多為磚瓦結構,只是采用石材和磚搭起來,再用水泥灰漿等敷平即可,這種房屋的抗震能力非常差。逐漸的,為了增強房屋的強度,人們采用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房屋,即在修建地基時,先搭建多個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地基樁框架,再以此為基礎修建房屋。這種結構的房屋抗震能力明顯增強,但是,它所采用的鋼筋混凝土結構只是簡單的直條形狀,缺少在受到大的外部拉伸力時的彈性,只能抵抗一般等級的地震,對于一些要求較高的建筑來說,如橋梁、水庫等,它并不能完全滿足要求。
【發(fā)明內容】
[0003]針對現(xiàn)有技術中的上述不足,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解決現(xiàn)目前的地基梁抗震性能較為一般,不能滿足大型重要建筑的抗震需求的問題,進而提供一種具有較好抗震能力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
[0004]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層框架梁板和上層框架梁板,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和上層框架梁板均沿水平方向布設;在所述下層框架梁板和上層框架梁板之間連接有填充墻,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上層框架梁板和填充墻是由支撐鋼筋填充混凝土后構成,所述的支撐鋼筋為一體成型的工字型結構,支撐鋼筋包括左主筋和右主筋,所述的左主筋和右主筋為相同結構且均由上支撐部、中支撐部和下支撐部構成,其中,所述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為橫向設置的鉤形結構,中支撐部豎向設置并將對應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連接為一體;左主筋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左偵牝右主筋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右側,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相互平行,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之間還橫向連接有若干根連接筋。
[0005]優(yōu)化地,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上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上部的這四根連接筋的間距為50mm。
[0006]優(yōu)化地,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下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下部的這四根連接筋的間距為35mm。
[0007]優(yōu)化地,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各設有兩根L型的加強筋,同一根主筋上的加強筋相對于該主筋的橫向中線對稱設置。
[0008]優(yōu)化地,所述填充墻與上層框架梁板和下層框架梁板的連接處分別填充有浙青麻絲。
[0009]優(yōu)化地,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連接有三根連接筋,中部的三根連接筋的間距為100mm。
[0010]相對于現(xiàn)有技術,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1]本實用新型的彈性地基梁結構采用了工字型的整體式鋼筋結構,利用鋼筋的上下兩端橫向支撐部分別與上、下的框架梁板連接,進而達到提高地基梁結構強度的目的;同時,在內部鋼筋上還采用了兩條鋼筋并行的方式,這樣有利于增強鋼筋的抗拉伸能力,能夠抵御較強的外部拉伸力,形成彈性作用,從而達到保護建筑地基、提高抗震性的目的。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2]圖1為本實用新型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的示意圖。
[0013]圖中,I一下層框架梁板,2—上層框架梁板,3—填充墻,4一支撐鋼筋,41 一左主筋,42—右主筋,43—連接筋,44 一加強筋。
【具體實施方式】
[0014]下面結合附圖和【具體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0015]如圖1所示,一種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它包括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均沿水平方向布設;在所述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之間連接有填充墻3,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1、上層框架梁板2和填充墻3是由支撐鋼筋4填充混凝土后構成。本實用新型中,所述的支撐鋼筋4為一體成型的工字型結構,支撐鋼筋4包括左主筋41和右主筋42,所述的左主筋41和右主筋42為相同結構且均由上支撐部、中支撐部和下支撐部構成,其中,所述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為橫向設置的鉤形結構,中支撐部豎向設置并將對應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連接為一體。左主筋41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左側,右主筋42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右側,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相互平行,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之間還橫向連接有若干根連接筋43。在布設連接筋時,是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上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43,上部的這四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50mm。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下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43,下部的這四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35mm。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連接有三根連接筋43,中部的三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100mm。為了進一步加強鋼筋抗拉強度,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各設有兩根L型的加強筋44,同一根主筋上的加強筋44相對于該主筋的橫向中線對稱設置,即左主筋41上的兩個加強筋44,其中一根加強筋44朝上,另一根加強筋44朝下,在右主筋42上也是同樣的分布。在設置連接筋43和加強筋44是,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綁扎的連接結構,其目的在于使得整個支撐鋼筋4形狀固定。
[0016]參見圖1,在澆筑混凝土后,為了減小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與填充墻3之間的縫隙,在填充墻3與上層框架梁板2和下層框架梁板I的連接處分別填充有浙青麻絲,這樣可以使得整個地基梁結構連接更緊密,成為一個整體。本實用新型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具有抗拉性好的特點,能夠滿足大型建筑結構的需求,具有良好的抗震性。
[0017]需要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而非限制技術方案,盡管 申請人: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了詳細說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應當理解,那些對本實用新型技術方案進行的修改或者等同替換,不能脫離本技術方案的宗旨和范圍,均應涵蓋在本實用新型權利要求范圍當中。
【權利要求】
1.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均沿水平方向布設;在所述下層框架梁板(I)和上層框架梁板(2)之間連接有填充墻(3),所述的下層框架梁板(I)、上層框架梁板(2)和填充墻(3)是由支撐鋼筋(4)填充混凝土后構成,所述的支撐鋼筋(4)為一體成型的工字型結構,支撐鋼筋(4)包括左主筋(41)和右主筋(42),所述的左主筋(41)和右主筋(42)為相同結構且均由上支撐部、中支撐部和下支撐部構成,其中,所述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為橫向設置的鉤形結構,中支撐部豎向設置并將對應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連接為一體;左主筋(41)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左側,右主筋(42)的上支撐部和下支撐部均朝向右側,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相互平行,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之間還橫向連接有若干根連接筋(43)。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上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43),上部的這四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50mm。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下部連接有四根連接筋(43),下部的這四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35mm。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各設有兩根L型的加強筋(44),同一根主筋上的加強筋(44)相對于該主筋的橫向中線對稱設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墻(3)與上層框架梁板(2)和下層框架梁板(I)的連接處分別填充有浙青麻絲。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彈性地基梁鋼筋混凝土結構,其特征在于,在兩根主筋的中支撐部的中部還連接有三根連接筋(43),中部的三根連接筋(43)的間距為100mm。
【文檔編號】E04B1/04GK203755441SQ201420031680
【公開日】2014年8月6日 申請日期:2014年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14年1月20日
【發(fā)明者】陳浩, 楊圣飛, 羅亞瓊, 冉春 申請人:重慶科創(chuàng)職業(yè)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