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便攜式折疊桌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家具類日常生活用品,特別是涉及一種適宜于旅游或野營使用的便攜式折疊桌。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的折疊桌一般為桌腿可折疊并可扣合于桌面的底面,以便于在不使用時將其桌腿收折,靠置于墻邊,不占空間。為了更加節(jié)省空間并更加便于攜帶,通常其桌面由可互相對折的兩部分組成,折疊后其面積為桌面面積的一半,并在桌面邊緣設置提手,外觀類似于一箱體,非常便于攜帶,可在旅游或野營時使用。
現(xiàn)有技術的便攜式折疊桌包括由兩塊大小相等的小桌面,兩塊小桌面一同構成一張完整的桌面,每塊小桌面的底面邊緣分別固設有兩根橫梁,不同小桌面的對應橫梁之間的端部互相鉸接,鉸接處穿設有一縱梁,從而可實現(xiàn)兩小桌面之間互相對折;在每一小桌面的兩橫梁外端部之間分別可轉動地穿設有一縱桿,該縱桿上固設有兩桌腿,另有一支撐桿,其一端呈V字型鉸接于同一小桌面的兩根橫梁上,另一端鉸接一V形體的尖端,V型體的兩腳鉸接于同一小桌面的兩桌腿上,從而可實現(xiàn)桌腿折靠于桌面的底面。折疊后,上述的縱梁位于兩小桌面的相接處的逢隙中,可通過手握該橫梁而提起折疊桌。
該折疊桌具有以下缺點首先,該折疊桌的支撐部分結構較為復雜,包括四根橫梁,一根縱梁,兩根橫桿,兩個V形件以及兩根一端呈V型的支撐桿,上述部件通常均為金屬件,因此該折疊桌較重,不便攜帶;其次,其支撐桿的結構不合理,易導致收折和撐開操作過程的不便;第三,所述橫梁通常固定于桌面的邊緣內(nèi)側,固定螺絲的方向與桌面平行,不便于安裝操作。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克服了現(xiàn)有折疊桌結構復雜,重量較大,支撐桿結構不易于收疊的操作,以及裝配不便的缺陷。
包括大小相等的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安裝于第一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以及安裝于第二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第一前橫梁和第二前橫梁互相鉸接,第一后橫梁和第二后橫梁互相鉸接,且上述鉸接部靠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底面的一側,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一縱桿,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二縱桿,第一縱桿上固設有第一桌腿架,第二縱桿上固設有第二桌腿架,第一桌腿架中部與第一桌面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一折疊支撐桿,第二桌腿架中部與第二桌面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二折疊支撐桿。
所述的第一桌面或第二桌面的底面靠折疊處的中部設有提手。
所述的第一桌腿架包括兩桿件和一弧形桿,兩桿件固定連接于弧形桿的凸部和第一縱桿之間,兩桿件中部之間固設有一橫板,所述的第二桌腿架與第一桌腿架的結構對稱。
第一折疊支撐桿包括上臂和下臂,上臂為一梯形槽體,梯形槽體長邊的一側樞接于橫板中部,梯形槽體的短邊一側延伸形成一矩形槽體,矩形槽體的兩側邊延伸形成兩凸耳,下臂為一長條形槽體,其槽體的凹陷方向與上臂一致,下臂的第一端樞接于第一桌面的底面,第二端配合于上臂的矩形槽體中,且樞接于上臂的矩型槽體和梯形槽體的交接處,下臂槽體內(nèi)靠近第一端處設有卡扣件,該卡扣件滑動配合于下臂槽體的底面,且一端設有復位彈簧,卡扣件位于兩凸耳間的部分向下形成一凹部,下臂槽體的相應部分設有長度大于該凹部的矩形通孔,該凹部的兩側設有兩凸部,卡扣于兩凸耳的下方,所述的第二折疊支撐架的結構與第一折疊支撐架對稱。
所述的第一后橫梁和第二后橫梁鉸接的端部分別設有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截面均為U形,第一連接件右半部分的U形底面中空,左半部分的U形底面的右端設有卡塊,該卡塊中設有導向孔,第一后橫梁為中空管體,固定配合于第一連接件右半部分,并頂靠于卡塊上,第二連接件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后橫梁,另一端與第一連接件通過一銷軸鉸接,并設有一鴨嘴狀體,另有一扣件,該扣件的一端設有配合于卡塊上的導向孔中的導向桿,另一端穿設于銷軸下方,導向桿上套設有復位彈簧,扣件上還設有兩橫向凸塊,于桌面撐開時卡合于第二連接件的鴨嘴狀體和第一連接件的上表面之間。
所述的第一縱桿為一扁平管體,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的外端部的相應處設有便于第一縱桿轉動的異形孔,第二縱桿的相應結構與第一縱桿相同。
所述的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與第一桌面的邊緣有一定距離,第二前橫梁、第二后橫梁與第二桌面的邊緣有一定距離。
所述的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卡合于第一桌面的卡槽中,且其內(nèi)側邊分別設有兩耳狀體,所述卡槽邊緣相應部位設有與兩耳狀體兩配合的嵌槽,耳狀體通過螺釘鎖固于嵌槽中,第二前橫梁、第二后橫梁與第二桌面的連接與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和第一桌面的連接相同。
和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結構合理簡單,所用的金屬桿件更少,因此重量更輕;其提手安裝位置的設計巧妙,非常便于攜帶,且在折疊桌撐開時隱藏于桌面下方,不占位置;桌腿部分的設計使其受力更合理;支撐桿部分使折疊操作更易于進行;兩桌面鉸接處的鎖扣裝置結構簡單,便于生產(chǎn),降低成本;橫梁與桌面邊緣具有一定距離,使折疊桌的安裝和撐開后的搬動更易于進行。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中A處局部放大圖;圖3為圖1中B處局部放大圖;圖4為圖1中A處裝配示意圖;圖5為圖1中B處裝配示意圖;圖6為本實用新型桌面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本實用新型的一個實施例,參照圖1至圖6,包括大小相等的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安裝于第一桌面1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一前橫梁11和第一后橫梁12以及安裝于第二桌面底面2靠近邊緣處的第二前橫梁21和第二后橫梁22,第一前橫梁11和第二前橫梁21互相鉸接,第一后橫梁12和第二后橫梁22互相鉸接,且上述鉸接部靠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底面的一側,第一前橫梁11和第一后橫梁12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一縱桿13,第二前橫梁21和第二后橫梁22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二縱桿23,第一縱桿13上固設有第一桌腿架14,第二縱桿23上固設有第二桌腿架24,第一桌腿架14中部與第一桌面1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一折疊支撐桿15,第二桌腿架24中部與第二桌面2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二折疊支撐桿25。
所述的第一桌面1或第二桌面2的底面靠折疊處的中部設有提手3,當?shù)谝蛔烂?和第二桌面2互相折疊后,提手3從第一桌面1和第二桌面2之間的縫隙伸出,便于手提。
所述的第一桌腿架14包括桿件141和桿件142和一弧形桿143,桿件141和桿件142固定連接于弧形桿143的凸部和第一縱桿13之間,桿件141和桿件142中部之間固設有一橫板16;所述的第二桌腿架24包括桿件241和桿件242和一弧形桿243,桿件241和桿件242固定連接于弧形桿243的凸部和第二縱桿23之間,桿件241和桿件242中部之間固設有一橫板26。
參照圖2和圖4,第二折疊支撐桿25包括上臂251和下臂252,上臂251為一梯形槽體,梯形槽體長邊的一側樞接于橫板26中部,梯形槽體的短邊一側延伸形成一矩形槽體253,矩形槽體253的兩側邊延伸形成兩凸耳2530,下臂252為一長條形槽體,其槽體的凹陷方向與上臂251一致,下臂252的第一端樞接于第一桌面2的底面,第二端配合于上臂251的矩形槽體253中,且樞接于上臂251的梯形槽體和矩型槽體252的交接處,下臂252槽體內(nèi)靠近第一端處設有卡扣件254,該卡扣件254通過其一側的導向塊2541滑動配合于下臂252槽體的底面的導向槽2521內(nèi),且一端設有一導向桿2543,導向桿2543上套設有復位彈簧255,下臂252槽體內(nèi)的相應位置設的擋塊2522,擋塊2522上設有與導向桿2543配合的導向孔2523,卡扣件254位于兩凸耳2530間的部分向下形成一凹部2540,下臂252槽體的相應部分設有長度大于該凹部2540的矩形通孔2520,該凹部2540的兩側設有兩凸部2542,卡扣于兩凸耳2530的下方。欲撐開第二桌腿架24時,卡扣件254上的兩凸部2542沿兩凸耳2530上的曲面下滑,在復位彈簧255的作用下,卡扣件254上的兩凸部2542卡扣于兩凸耳2530下方,欲折疊第二桌腿架24時,推動兩凸部2542導向塊2541在導向槽2521中滑動,兩凸部2542脫離兩凸耳2530的卡合部位,下臂252與上臂251即可實現(xiàn)折疊。
第一折疊支撐桿15的結構與第二折疊支撐桿25對稱。
參照圖3和圖5,第一后橫梁12和第二后橫梁22鉸接的端部分別設有第一連接件17和第二連接件27,第一連接件17和第二連接件27的截面均為U形,第一連接件17右半部分的U形底面中空,左半部分的U形底面的右端設有卡塊171,該卡塊171中設有導向孔172,第一后橫梁12為中空管體,固定配合于第一連接件17右半部分,其端部頂靠于卡塊171上,第二連接件27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后橫梁22,另一端與第一連接件17通過一銷軸4鉸接,并設有一鴨嘴狀體271,另有一扣件5,該扣件5的一端設有配合于卡塊171上的導向孔172中的導向桿52,另一端54穿設于銷軸4下方,導向桿52上套設有復位彈簧55,扣件5上還設有兩橫向凸塊51,于桌面撐開時卡合于第二連接件27的鴨嘴狀體271和第一連接件17的上表面之間。打開桌面時,兩橫向凸塊51沿兩鴨嘴狀體271上方的圓弧面下滑,在復位彈簧55的作用下,卡合于鴨嘴狀體271和第一連接件17上表面之間,另外,在兩橫向凸塊51和導向桿52之間還設有凸部53,欲折疊桌面時,通過凸部53推動扣件5,使凸塊51脫離原卡合位置,即可實現(xiàn)桌面折疊。
所述的第一縱桿13為一扁平管體,第一前橫梁11和第一后橫梁12的外端部的相應處設有便于第一縱桿13轉動的異形孔110,第二縱桿23、第二前橫梁21和第一后橫梁22的相應結構與第一縱桿13、第一前橫梁11和第一后橫梁12相同。
所述的第一前橫梁11、第一后橫梁12與第一桌面1的邊緣有一定距離,第二前橫梁21、第二后橫梁22與第二桌面2的邊緣有一定距離。
所述的第一前橫梁11、第一后橫梁12卡合于第一桌面1的卡槽18中,且其內(nèi)側邊分別設有兩耳狀體60,所述卡槽18邊緣相應部位設有與兩耳狀體60兩配合的嵌槽6,耳狀體60通過螺釘鎖固于嵌槽6中,第二前橫梁21、第二后橫梁22與第二桌面2的連接與第一前11橫梁、第一后橫梁12和第一桌面1的連接相同。
第一桌面1的底面設有與第一桌腿架14相適配的卡槽140,當?shù)谝蛔劳燃?4折靠于第一桌面1底面時,桌腿架14配合于卡槽140中;第二桌面2的底面設有與第二桌腿架24相適配的卡槽240,當?shù)诙劳燃?4折靠于第二桌面2底面時,桌腿架24配合于卡槽240中。
權利要求1.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包括大小相等的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安裝于第一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以及安裝于第二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第一前橫梁和第二前橫梁互相鉸接,第一后橫梁和第二后橫梁互相鉸接,且上述鉸接部靠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底面的一側,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一縱桿,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二縱桿,第一縱桿上固設有第一桌腿架,第二縱桿上固設有第二桌腿架,其特征在于第一桌腿架中部與第一桌面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一折疊支撐桿,第二桌腿架中部與第二桌面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二折疊支撐桿。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桌面或第二桌面的底面靠折疊處的中部設有提手。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桌腿架包括兩桿件和一弧形桿,兩桿件固定連接于弧形桿的凸部和第一縱桿之間,兩桿件中部之間固設有一橫板,所述的第二桌腿架與第一桌腿架的結構對稱。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第一折疊支撐桿包括上臂和下臂,上臂為一梯形槽體,梯形槽體長邊的一側樞接于橫板中部,梯形槽體的短邊一側延伸形成一矩形槽體,矩形槽體的兩側邊延伸形成兩凸耳,下臂為一長條形槽體,其槽體的凹陷方向與上臂一致,下臂的第一端樞接于第一桌面的底面,第二端配合于上臂的矩形槽體中,且樞接于上臂的矩型槽體和梯形槽體的交接處,下臂槽體內(nèi)靠近第一端處設有卡扣件,該卡扣件滑動配合于下臂槽體的底面,且一端設有復位彈簧,卡扣件位于兩凸耳間的部分向下形成一凹部,下臂槽體的相應部分設有長度大于該凹部的矩形通孔,該凹部的兩側設有兩凸部,卡扣于兩凸耳的下方,所述的第二折疊支撐架的結構與第一折疊支撐架對稱。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后橫梁和第二后橫梁鉸接的端部分別設有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第一連接件和第二連接件的截面均為U形,第一連接件右半部分的U形底面中空,左半部分的U形底面的右端設有卡塊,該卡塊中設有導向孔,第一后橫梁為中空管體,固定配合于第一連接件右半部分,并頂靠于卡塊上,第二連接件的一端固接于第二后橫梁,另一端與第一連接件通過一銷軸鉸接,并設有一鴨嘴狀體,另有一扣件,該扣件的一端設有配合于卡塊上的導向孔中的導向桿,另一端穿設于銷軸下方,導向桿上套設有復位彈簧,扣件上還設有兩橫向凸塊,于桌面撐開時卡合于第二連接件的鴨嘴狀體和第一連接件的上表面之間。
6.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縱桿為一扁平管體,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的外端部的相應處設有便于第一縱桿轉動的異形孔,第二縱桿的相應結構與第一縱桿相同。
7.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與第一桌面的邊緣有一定距離,第二前橫梁、第二后橫梁與第二桌面的邊緣有一定距離。
8.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卡合于第一桌面的卡槽中,且其內(nèi)側邊分別設有兩耳狀體,所述卡槽邊緣相應部位設有與兩耳狀體兩配合的嵌槽,耳狀體通過螺釘鎖固于嵌槽中,第二前橫梁、第二后橫梁與第二桌面的連接與第一前橫梁、第一后橫梁和第一桌面的連接相同。
專利摘要一種便攜式折疊桌,包括大小相等的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安裝于第一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以及安裝于第二桌面底面靠近邊緣處的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第一前橫梁和第二前橫梁、第一后橫梁和第二后橫梁互相鉸接,且上述鉸接部靠第一桌面和第二桌面底面的一側,第一前橫梁和第一后橫梁的外端部、第二前橫梁和第二后橫梁的外端部可轉動穿設有第一縱桿、第二縱桿,第一縱桿上、第二縱桿上固設有第一桌腿架、第二桌腿架,第一桌腿架、第二桌腿架中部與第一桌面底面、第二桌面底面之間以鉸接方式連接有第一折疊支撐桿、第二折疊支撐桿。本實用新型結構合理簡單,重量輕,非常便于攜帶,折疊操作更易于進行,便于生產(chǎn),成本低。
文檔編號A47B3/10GK2667958SQ03205580
公開日2005年1月5日 申請日期2003年7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7月24日
發(fā)明者L·柯蒂斯·斯特朗, 加克伯·科爾, 泰恩·漢妮, 瑞曼·亞當斯, 埃德范·尼姆維根, S·柯蒂斯·奈, C·布蘭頓·史密斯, 尼姆維根, 科爾, L 柯蒂斯 斯特朗, 亞當斯, 偎埂つ, 漢妮, 級佟な訪芩 申請人:香港來福太有限公司